1. 為什麼德國人那麼愛閱讀
德國是個極度無聊的國家,,
整個德國給人的感覺就是一種安靜的氛圍。
在這里人們無聊的只能看書了,
所以這個無聊的國家出了很多的哲學家、思想家作家和詩人
也因為讀書才變得民富國強,
這一切都與德式閱讀息息有關。
2. 愛讀書的德國人講了哪四件事
德國是個盛產哲學家、思想家和詩人的國度,德國人酷愛讀書、而且推廣全民讀書。德國社會沒有應酬文化,讀書是休閑、打發時間最好的方式之一,公交里、地鐵上、聚會、度假甚至洗澡時,德國人都會充分利用時間來讀書,逐漸養成了全民讀書的習慣和讀書的氛圍,呈現出一種德國特有的讀書文化,這種讀書文化也是國富民強的德國具備的軟實力之一。
每天晚上,試著在睡覺前一個小時把所有噪音、視覺的刺激都隔絕,靜靜地捧起一本書讀起來,得到的不僅僅是身心上的休息、也會盡快地入睡、得到好的睡眠,這是一天里最好的放鬆儀式,會讓人第二天早上神清氣爽。
3. 在慕尼黑和德國的孩子怎麼去上學
題主你這個問題有點歧義,我決定兩方面都簡單回答一下。
1、慕尼黑和德國的孩子怎麼去上學?
德國小學規劃按照學區劃分,通學環境以住區為主,因此,住區建立兒童友好的道路交通管理是保證兒童獨立上學的第一步。兒童友好的道路交通管理主要分為非機動交通與機動交通兩類(見下表)。
並且由於德國人習慣選擇通學時間比較短的選校,所以大部分兒童是步行。等長大一點,還有騎自行車與公共交通的選項。和國內的上學方式相差不多。
2、移民去慕尼黑和德國的孩子怎麼去上學?
德國的教育體系為12至13年的義務教育,大致上即涵蓋基礎及中等教育的階段,今天小艾就為大家全面介紹一下德國從幼兒園到博士的教育概況。
德國幼兒教育
德國的幼兒園有公立和私立兩種,又分為Kita(0-3歲組Krippe,3-6歲組,6歲以上),Kindergarten(3-6歲組,也有3歲以下)等不同概念,混齡制,從6個月起就可以送去幼兒園,早上沒有時間限制,孩子們只要在某個時間前到齊就行。
Kita多提供午飯,下午接孩子,Kindergarten多不提供午飯,中午就要去接。入學也沒有特定時間,不存在幾十個孩子一起進入陌生環境一說,每個孩子單獨約定哪天開始去幼兒園,家長可以陪伴。
幼兒教育以地方或幼兒園為單位,沒有全國統一的課程改革方案或大綱,教育目標與方案在很大程度上是幼兒園開辦者自主決定的,多以游戲等自由活動為主,不進讀、寫、算等基礎知識的教學,有組織的教學活動包括由教師講故事、教唱歌、勞作、會話和帶領幼兒接觸自然界等等。
基礎教育層級
德國基礎教育層級的學校為小學Grundschule,凡是在當年六月30日前滿七歲的兒童皆須進入小學就讀,此為義務性教育不可拒絕。德國多數地區是一年級到四年級,柏林等地是一年級到六年級。
在這個階段的最大特色即是不給於孩子功利的分數成就導向Leistungsdruck,因此在小學的一、二年級並沒有各科成績單,而是以老師評論來作為學習成果的考量。
第二級初階
第二級初階也可稱為「中級」,主要有幾個分類:
職業預校Hauptschule(以職業教育為主)
實科中學Realschule(較高等的職業需求為主)
文理中學初階Gymnasium(以上大學為主)
綜合中學Gesamtschule(主要對於偏科嚴重的學生)
其畢業學位為綜合中學畢業證書Hauptschulabschluss,或是中級文憑mittleren Reife,而這也是文理中學進階的必要條件之一。這時候的教育就開始有側重點。
第二級進階
第二級進階也可稱為「高級Oberstufe」,其中主要包含職業教育體系的雙元制度(上課和實踐結合,比如一周上課一周實踐等)以及文理中學的高年級。
文理中學高年級
從第11年級開始進入文理中學的高年級階段,依據各邦的規定不同為2至3年的時間。在這個階段,授課方式採取課程制Kurssystem,也就是學生可以依據其喜好與發展方向自由選擇學習課程與重點科目,並以此作為進入大學院校的准備。或者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進行培訓。
職業學校
德國職業教育的類型,依據不同專業的需求有不同新的發展,有許多針對不同的情況所設立的學校,例如:職業學校Berufsschule、職業專門學校Berufsfachschule、專科學校Fachschule等。
德國的高等院校根據其任務性質可分為三種類型:
綜合大學:這是一種學科較多、專業齊全、特別強調系統理論知識、教學科研並重的高等院校。
應用科學大學:此類大學大部分建校時間較短,規模不大,但其特色極為突出。分別設有工程、金融、工商管理、 護理等專業。其課程設置和內容除必要的基礎理論外,多偏重於應用,專業分類較細,教學安排緊湊,要求較多實習。
藝術學院和音樂學院:其中包括戲劇學院和電影學院等。此類大學相對來說數量不多,規模不大,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實行小班或個別教學,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和藝術才能。
碩士學位
教育改革以來,為了加強國際間接軌的可能性,多數大學都設置了本科學位Bachelor(學習年限3-4年)以及碩士學位Master(學習年限2年)。當然由於有實習論文等各種壓力,部分學生都需要延長學習時間。
博士學位
博士學位是德國最高一級的學位,「特許任教資格」(Habilitation)是一種專為博士而設的資格考試,通過該考試的博士擁有在高校任教的資格,具備了成為教授的基本條件。
與我國的高校體制不同,德國的大學沒有「博士點」的概念,所有的大學教授都可以是博士生導師,因此,從理論上講,凡是獲得第一級學位的學生都可以申請在德國大學的有關專業中攻讀博士學位(Promotion),通常不需要進行資格考試,但有一個前提條件,申請人必須成績優秀且必須先找一個博士導師,在德國稱為「Doktorvater」或「Doktormutter」,他或者向申請攻讀博士學位的學生建議一個論文題目,或者接受申請者建議的題目。
還有別的想知道的歡迎小窗。
望採納。
4. 疫情封鎖下的德國:餐館可以歇,書店不能關,德國人為何愛看書
疫情封鎖下的德國,除了超市、加油站、葯店、圖書館等生活必須場所營業外,絕大多數商店、娛樂休閑場所等禁止營業。書店之所以並未關門,是因為書籍已經成為德國人生活的必需品,他們將讀書視作每天都要堅持的“任務”,因此書店也就會繼續營業。
“全面封鎖”的德國
疫情愈發嚴重,德國啟動“全面封鎖”,封鎖令已經施行半年光景,書店仍在營業。不過與之前不同的地方在於,店內廣播不斷提醒大家要做好疫情的防護工作,提倡人們少在圖書室逗留,建議人們將書帶回家中閱讀。
德國人為何愛讀書
絕大多數德國人都是喜歡讀書的,因此德國有著濃厚的閱讀氛圍。平時在乘坐交通工具時,也會捧書閱讀;在大型書業博覽會上,淘書的讀者絡繹不絕,人山人海。民眾愛讀書雖然給疫情防控工作帶來了 一定難度,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讀書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德國人已經把讀書看做成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等同於吃飯、睡覺,所以德國人喜歡看書就不足為奇了。
5. 德國人怎樣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讓閱讀變得這么有趣
德國的小學課程看起來雖然內容豐富,但並不強求孩子死記硬背。每個孩子學習的快慢不同,但是課程內容生活化,教學設計有趣又不失教育性,因此大多數的孩子都能快樂的成長,不會因為課業問題需要額外補習或是為功課煩惱,「玩」就是德國小學生的主修,他們從中學習到更多。
德國人怎樣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文/沈佳慧
在小K的學校里,每個學期都會舉辦一次讓孩子既期待且喜愛的活動「讀書之夜」(Lesen Nacht)。
讀書之夜?這可不是我們曾經上的「晚自習」,晚上辛苦地留在學校里念書,有什麼好期待的?一開始,我真的以為「讀書之夜」應該就是「晚自習」,結果不然。孩子們之所以會期待,是因為這一天晚上會在學校過夜。孩子們想的,並不是在學校「徹夜閱讀」這件事,而是大家可以一起在學校過夜,一起享受閱讀的樂趣。
這個讀書之夜的活動,通常會安排在星期五。
這一天,孩子下午放學回家之後,傍晚五點半,就必須再返回學校,帶著睡墊、睡袋、小台燈、枕頭、棉被等,到教室里找好自己想要睡的位置,鋪好自己的睡墊,放好自己的寢具,接著所有人帶著自己的借書證,跟著老師到附近社區的圖書館,去找一本自己喜愛的書,帶回學校。
晚餐後就開始進行「讀書之夜」的活動:大家必須先看一遍從圖書館借來的書,然後每個孩子輪流分享自己選讀這本書的理由和故事大綱。分享之後,開自己的小燈繼續享受閱讀的時光,直到就寢。
孩子們對於這一天的活動往往會感到特別興奮,不管是不是愛讀書的孩子,都覺得這是一件很新鮮、有趣的事。學校通過這樣的活動拋磚引玉,鼓勵孩子們閱讀,引起他們對閱讀的興趣,並創造這樣的閱讀氛圍,讓孩子體會到閱讀的快樂,學校老師們真的是非常的用心。
在台灣,很多人告訴我,小朋友不喜歡寫作文。我會反問:「那麼他喜歡閱讀嗎?」所得到的答案不一。台灣的父母親都太過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在線上,因此會要求很快地「看到成果」。然而多數父母都忘了,其實寫好作文的基礎是閱讀,需要長時間的培養,才可能會有所成果。
舉我們家的例子來說,小K雖然接受的是德國教育,三年級時他的英文閱讀能力,已經可以達到七八年級的水平。主要的原因是:小K認字,是從英文開始的,而他的閱讀能力,也自然從英文開始。
我們並沒有要求小K花很多時間在英文上,只是希望他可以不要荒廢了在英國時好不容易練起來的英文。在德累斯頓這個英語並不通行的城市裡,我們為小K找了一位家教老師,這個老師的主要任務就是每個星期來家裡陪小K「玩耍」,讓他之前在英國累積的英文能力能夠持續。畢竟,英文在國際上仍是重要的溝通語言。
家教老師是美國人,是我德文課的同班同學,住處離我們家近,因此請她來幫小K學英文。當時,由於她是嫁到了德國,每年還要外出渡假兩、三次,每次為期兩周,偶爾還要回美國一個月見見家人,所以小K的英文學習進度並不是很快。
除了在英文學習時的「聽和說」,我們還另外搜尋著提升小K的英文閱讀能力、培養他對英文的閱讀興趣最有效的方法。我們想起了在英國時購買的一套小書,每一本書只有短短的文章,我們決定讓他用朗讀的方式,去熟悉英文。如果只是讓小K自己朗讀,他可能很快會失去興趣,而且在開始的時候,即使他朗讀完書中所有的句子,也可能並不完全了解其中的意義,因此,我們用讓他朗讀一次、爸爸朗讀一次的方式,像游戲般的進行著英文閱讀這件事。
朗讀完畢之後,便用講故事的方式將小書的內容講一次給他聽。漸漸地,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小K可以開始獨立讀這些小書,在他無聊的時間里,就會隨手拿起一本,看看書的內容。看得懂之後,有時上英文課,還可以跟老師聊一聊書這本書,讀錯了的單詞,英文老師也會加以糾正,慢慢地小K建立起了對英文閱讀的能力和信心。
我注意到在德國,以及其他許多歐洲國家,學校和老師對於培養學齡孩子的閱讀習慣,皆不遺餘力。因此對於孩子的閱讀和寫作,除了父母親的用心陪伴和正確引導之外,最首要的任務便是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圖書館是很多德國孩子常去的地方。
在德國教育中,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不僅是老師或父母其中一方的責任,而是兩方一起進行的。用鼓勵卻不強迫、引導卻不硬性規定的方式,讓孩子多接觸閱讀,人人這樣徹底執行的方式,讓我印象十分深刻。
我記得在小K一年級時,學校的午休時間,輔導老師還每天不間斷地為沒有午睡習慣的孩子讀格林童話故事呢!這些都是未來認識文字、讀書和寫字的重要基礎。如果閱讀這件事已經變成自然而然,就沒有所謂需要父母要求孩子「去看書」的這些煩惱了,因為孩子會在書的世界中,找到他閱讀的樂趣。
除了學校的圖書館,城市中的每一小區域都有圖書館,可以免費借閱各類童書、繪本、DVD等。很多學齡前孩子也會在媽媽的陪伴下,來到圖書館里消磨時光,念故事給孩子聽、或者和孩子一起看繪本,引導孩子進入書的海洋。
圖書館是很多德國孩子喜歡去的地方,在我們居住的地區性圖書館里,還有為孩子布置的座椅和空間,讓孩子對這里的閱讀環境充滿興趣和嚮往。在台灣,雖然可以在圖書館中找到各種各類的書籍、各式各樣最新的信息,但圖書的使用率卻沒有歐洲圖書館的高。
我們常會不自覺的、有目的地去要求孩子看書,卻反倒破壞了孩子的閱讀興趣。其實,看書除了獲得知識,也可以just for fun!(僅僅為了好玩)怎樣讓閱讀變得有趣,怎樣讓孩子對書產生興趣,是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關鍵。
沈佳慧
生於台灣新竹,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畢業後從事媒體工作,曾任環宇電台新聞記者、播報及環宇電台旅遊節目《漫步天涯》主持人。目前專職寫作。喜歡旅行,是個將旅行與生活結合的旅人。生完孩子後才開始寫作,無論在哪裡,皆樂於與孩子一同成長,探索新事物。2004年起,一家三口旅居歐洲近六年,在旅歐期間,近距離觀察了中西方教育觀念差異、教育現況,並在體驗、思考中從容面對孩子的教育,同時也讓孩子在正統的德國教育,即生活教育中發現更多,學到更多。出版著作《適應力:讓孩子與世界美好相遇》
6. 德國已經做到了全民閱讀,為什麼文化大國中國卻不可以
因為大環境不同,在德國,隨處可以看到正在閱讀的人,車站、咖啡館和草坪,這不僅局限於校園,而是任何場所,似乎每個人的背包里都有一兩本書,只要一有時間,他們就拿出來讀讀。但德國人更喜歡紙質圖書,有兩點原因:一是喜歡紙質圖書拿在手上的感覺,更為傳統和真實;二是電子圖書價格並不比紙質圖書價格便宜很多。他們還認為真正的閱讀源自於書,而非實時消息,他們更願意閱讀有價值的,即便是長篇大論的文章,而不是閱讀那些無用的、八卦的、沒有任何營養的花邊消息。
德國的小學生每天上課時間並不多,通常中午或下午2點左右就放學了,而圖書館會在課余時間為他們舉辦各種朗讀活動。中學時代老師會布置主題性作業,需要學生大量閱讀材料書籍以便完成作業。幾乎每一個德國家庭,都有書架,或設在書房,或擺放於客廳,似乎成為了家裡的一件裝飾,但很多德國人的書架上的書,他們幾乎全部都閱讀過。德國每個家庭平均藏書近300冊,人均藏書一百多冊。他們認為,「一個家庭沒有書籍,等於一間房子沒有窗戶」。
7. 德國為什麼能做到全民閱讀而中國不行
德國的讀書文化
讀書習慣:在德國隨處可以看到正在閱讀的人,車站、咖啡館和草坪,這不僅局限於校園,而是任何場所,似乎每個人的背包里都有一兩本書,只要一有時間,他們就拿出來讀讀。
我國這些方面還沒做到,還得一輩一輩的人多建立良好的意識,去促進青少年多讀書,讀好書。
8. 德國拿走了世界一半的諾貝爾獎,他們的教育理念有多先進
最近,有很多家長私信我,想要學習一下德國的教育方法,於是我在網路上收集了很多資料,接下來分享給大家。我們都知道德國是一個僅有8000萬人口的國家,但是他們諾貝爾獎獲得人數超過了200人,是我們中國的十幾倍了,根據調查,德國拿走了世界上將近一半的諾貝爾獎。
為什麼德國會出現這么多優秀的人才?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都是由德國引起,而後德國的經濟依然只進不退?這所有的答案都藏在德國的教育中!
在德國的教育中,家庭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的德國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日,就像是給自己的家過了一個生日一樣,在這一天家長會全身心的陪伴孩子,比如郊遊、野餐、玩耍等等,在整個過程中,德國的家長除了陪孩子玩之外,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規則,教會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所以,德國6歲的孩子基本上具備了一定的自理能力了,完全不會依靠家長。
3、學前教育內容,培養專注力和邏輯思維
你會發現德國的學前教育,幾乎沒有太多的時間好好學習知識的,為了給小學做准備,幼兒園的老師們會給孩子上靜坐的課程。
除此之外,幼兒園還會安排學前課程,而這些課程不是讓孩子學習知識,而是訓練孩子的專注力和邏輯能力,就像是找不同的游戲一樣,利用孩子愛玩的天性,從中鍛煉這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