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開羅會議什麼時候召開的
開羅會議是在1943年11月23日至26日召開的。由中華民國、英國、美國在埃及開羅召開,商討反攻日本的戰略及戰後國際局勢的安排,制定盟軍合作反攻緬甸的戰略及援華方案。
1943年12月1日,《開羅宣言》在中國重慶、美國華盛頓、英國倫敦三地同時發表。《開羅宣言》在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背景下,以中、美、英三國首腦會談精神為基礎,實際上以國際協定的形式公布於世,表達了同盟國打擊並懲罰侵略者、維護國際正義的共同政治意願。
(1)開羅宣言在德國多少年擴展閱讀:
開羅會議的意義
1、開羅會議是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的100多年中第一次以世界大國身份參加的會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確立了中國在世界的四強地位。這是中國軍民前赴後繼不怕犧牲英勇抗擊日本法西斯贏得的成果。
2、開羅會議和《開羅宣言》為中國戰後收回被日本侵佔的領土提供了依據。
3、開羅會議和《開羅宣言》為結束戰爭和戰後處置日本提供了依據。開羅會議和《開羅宣言》在打敗日本、結束二戰中的作用是不可否認的。
2. 1943年開羅會議是發生在哪一世界性事件過程中
這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的事情。
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 和中國政府首腦蔣介石舉行了開羅會議。開羅會議著重討論了對日作戰問題,會議簽訂了《中美英三 國開羅宣言》。這份宣言在會後由羅斯福帶到德黑蘭,徵得斯大 林的同意,於1943年12月1日發布。
開羅宣言的主要內容是:「我三大盟國此次進行戰爭之目的, 在於制止及懲罰日本之侵略……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後在太平洋所奪得的或佔領之一切島嶼, 在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台灣、澎猢群島等, 歸還中國。」「日本亦將被逐出於其以暴力或貪欲所攫取之所有 土地,我三大盟國軫念朝鮮人民所受之奴役待遇,決定在相當期 間,使朝鮮自由獨立。」「我三大盟國抱定上述之各項目標並與 其他脅日作戰之聯合國家目標一致,將堅持進行為獲得日本無條 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長期作戰。」
3. 開羅宣言的性質是什麼
《開羅宣言》宣示了中美英三國聯合對日作戰取得了一致意見,決定了中美英三國對日作戰的軍事計劃,確認了日本發動的對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侵略性質
4. 世界近代戰爭史時間軸
19世紀末20世紀初兩大軍事集團
1882 三國同盟形成:德國、義大利、奧匈帝國(*1879首先訂立德奧同盟條約)
1907 三國協約形成:英國(核心)、法國、俄國(*1892法俄締約)
1914——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6.28 薩拉熱窩事件(塞爾維亞人在薩拉熱窩暗殺了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夫婦)
1914 馬恩河戰役 雙方:德與英法(德國發動)
1916 凡爾登戰役 雙方:德與英法(德國發動) 名將:貝當(法國)
索姆河戰役 雙方:德與英法(協約國挑起) 英軍史上第一次用坦克
日德蘭海戰 雙方:英德
1917.4 美國參加一戰,增強了協約國力量
1918 德國投降,德國代表在康邊森林簽署停戰協定(11.11)
德國發生十一月革命,德意志帝國被推翻,威廉二世逃往國外
1917 一戰中俄國發生的革命
1917.3 二月革命
1917.11.7 十月革命勝利的日子
1917——1922 蘇俄(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 1922年開始叫蘇聯 1922.12—1991.12.25
1918——1920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最初政策)
1921——1927 新經濟政策(後來政策)
一戰後初期的國際關系
1919——1920 巴黎和會:一戰後戰勝國(協約國)處理戰敗國的會議
1919 《凡爾賽和約》(對德和約)
1920 國際聯盟建立
1921——1922 華盛頓會議:一戰後美國召集的九國會議(美英法日中)
1921 《四國條約》目的:拆散英日同盟; 結果:美國達到了目的
1922 《九國公約》
《限制海軍軍備條約》(《五國海軍協定》)
1929——1933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933 「羅斯福新政」:國羅斯福政府實行的改革
1932 日本「五·一五」事變:法西斯少壯軍人殺死了首相犬養毅,打擊內閣
1936.2 日本「二·二六」事變:法西斯勢力刺殺日本首相和大臣
日本廣田弘毅內閣建立,法西斯專政確立
1933.1.30 希特勒在德國上台擔任總理,法西斯專政確立
1933 製造國會縱火案,嫁禍共產黨,進行鎮壓
德國退出國聯
1934 稱德國為「德意志第三帝國」
1935 德國重建空軍,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
1936 開進萊茵不設防區
1936.11 日本與德國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
1937 德、意、日三國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
二戰前的歐洲
1938.3 德國佔領奧地利
1938.9 德國佔領蘇台德區
1938.9.30 慕尼黑協定(德、英、法、意協定)
1939.3 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1939.8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內容:蘇德之間十年互不侵犯
1937.7.7—1945.9.2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9.1 德國進攻波蘭(二戰歐戰開始標志)
1940.5 敦刻爾克大撤退
1940.6.22 法國投降(德國傀儡政權:維希德貝當傀儡政權)
1940——1941 不列顛之戰 (德軍空襲英國)
1940.9 法西斯軍事同盟形成 (建立「歐洲新秩序」和「大東亞新秩序」)
1941.6.22 蘇德戰爭 最初會戰:莫斯科會戰
1941.12.7 珍珠港事件,太平洋戰爭爆發(美日之戰)次日美國對日宣戰
1942.6 中途島海戰(美日之戰,日本二戰第一次大敗,太平洋戰場轉折點)
1942.8——1943.2 斯大林格勒戰役(蘇德之戰,二戰歐戰轉折點)
1942.10 阿拉曼戰役(英軍對德意軍隊,英雄:蒙哥馬利)
1941.8 美英聯合發表《大西洋憲章》
1941.10 美英蘇《三國協定》 美英給武器,蘇聯給原料
1942.1 26國發表《聯合國家宣言》(美、蘇、英、中) 在華盛頓簽訂
1943.9 義大利投降(二戰中第一個投降的法西斯國家)
1943.11 開羅會議(美、英、中)
1943.12.1 發表《開羅宣言》
1943.11 德黑蘭會議(:美、英、蘇(斯大林))
1944.6 諾曼底登陸 (領導人:艾森豪威爾,蒙哥馬利)
1944.9 法國解放
1945.5.8 德國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
1945.2 雅爾塔會議(美、英、蘇第二次會議,在蘇聯雅爾塔)
1945.4.25 美國舊金山召開聯合國制憲會議(《聯合國憲章》)
1945.7 波茨坦會議(三大國第三次會議,在德國波茨坦) 《波茨坦協定》
領導人:斯大林、杜魯門、丘吉爾(後來是艾德禮)
*1945.8.6 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原子彈
*1945.8.9 美國在日本長崎投下原子彈
1945.8.15 日本宣布投降(中國抗戰勝利結束的標志,亞洲戰場結束的標志)
1945.9.2 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二戰結束的標志 ,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標志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
1945——1991 美蘇兩極,雅爾塔體系
1945.10.24 聯合國的建立
1947.3 美國開始實行杜魯門主義(1946.3,丘吉爾發表「富爾敦演說」)
1948 美國實施馬歇爾計劃
1949 美國創建北約組織 《北大西洋公約》(在華盛頓簽訂)
蘇聯成立「經互會」(針對馬歇爾計劃)
1955 蘇聯建立華約組織(針對北約)《華沙條約》
1949.5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
1949.10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
1950.6——1953.7 朝鮮戰爭 1953.7.27《關於朝鮮軍事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署
20世紀40年代中期 第三次科技革命
40—70年代 前期:核能,計算機,航天(三個核心技術
70年代—今天 後期: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海洋新材料,航天
歐盟
1951 西歐6國形成煤鋼共同體
1958 成立經濟共同體和原子能共同體(標志:「羅馬條約」生效,1958)
1967 建立「歐共體」 總部:比利時布魯塞爾
1993.11 「歐共體」發展為「歐盟」(發展為政治聯盟) *1999.1,歐元誕生
二戰後的日本
1945 日本民主改革
1952 美國結束對日公開佔領 《舊金山和約》1951
1960 取消駐日美軍可以干涉日本內部事務的特權 《新日美安全條約》
60年代末 資本主義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
70年代初 確定多邊自主外交
80年代以來 力圖成為政治大國
80年代末 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和最大的債權國和外匯儲備國
第三世界興起
1955 亞非會議(萬隆會議) 第三世界興起的政治標志
1961 不結盟運動 (貝爾格萊德) 第三世界政治上興起的標志
南南合作 (第一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倡導)
1964 七十七國集團 (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1975 南北對話(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對話)
1989——1990 東歐劇變(順序: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
德國統一(東德並入西德,1990年10月)
1991.12.25 蘇聯解體
5. 開羅宣言簽署歷史背景
1943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曙光初露的時候,中美英三國首腦美國總統於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在開羅舉行會議(即:開羅會議),此後的1943年12月1日,美國白宮發表宣言,宣示了協同對日作戰的宗旨,承諾了處置日本侵略者的安排。這就是有名的《開羅宣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取得決定性勝利後,中、美、英三國首腦於1943年11月22至26日在開羅舉行會議,討論如何協調對日作戰的共同軍事問題和戰後如何處置日本等政治問題,史稱「開羅會議」。其中,政治問題主要是於23日晚和25日下午中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兼行政院院長、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和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兩次長談中討論。因為美、英事先已進行過商議,無需再談。中美雙方領導人就八個方面的問題進行了討論,並達成若干共識。其中,關於中國的領土主權問題,中美雙方同意:日本用武力從中國奪去的東北各省、台灣和澎湖列島,戰後必須歸還中國。這也就為《開羅宣言》關於台灣回歸中國的內容打下了基礎。
6. 開羅宣言的背景及意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取得決定性勝利後,中、美、英三國首腦於1943年11月22至26日在開羅舉行會議,討論如何協調對日作戰的共同軍事問題和戰後如何處置日本等政治問題,史稱「開羅會議」。其中,政治問題主要是於23日晚和25日下午中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兼行政院院長、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和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兩次長談中討論。
開羅宣言不僅在形式上具有法律效力,而且得到歷史正當性的實質支撐。它是解決此前二、三百年裡國際社會逐漸形成並激化的兩大主要矛盾的產物,它既講打贏反法西斯戰爭問題,也講解決殖民地問題。
從17世紀至20世紀,世界范圍內出現了兩大主要矛盾,主導著國際社會的重大事件,一是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間的矛盾,二是新老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這兩對矛盾引發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
法律基石
開羅宣言所發揮的是基石作用,並且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基石。二戰後,整個亞太地區的領土安排和國際秩序的「大廈」就建立在這塊基石上。我們可以從戰後許多國際文件和國家文件中看到這種「基石和大廈」的關系。比如1951年周恩來總理兼外長關於舊金山對日和約的聲明、1972年中日實現邦交正常化的聯合聲明,均明確以開羅宣言為基礎。
除了中國以外,俄羅斯、朝鮮、韓國以及亞太地區其他國家與日本的領土界線和國家間關系,無不以開羅宣言為基礎。即使美國策劃的舊金山對日和約,性質上是非法的,但其第二條關於日本領土的規定,也不得不以開羅宣言為基礎,不敢過分偏離開羅宣言的規定。
7. 德國二戰戰敗後簽訂了什麼條約
二戰中的條約比較多,只能揀幾個影響大的說:
1.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1939年8月23日,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與納粹德國外交部長里賓特洛甫在莫斯科所秘密簽訂的一份協議。條約也稱為蘇德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或希特勒—斯大林條約。
2. 《蘇日中立條約》:1941年4月13日,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與日本在莫斯科簽訂的相互保證中立的條約。條約是在蘇聯為了避免東西兩線作戰、日本減少北方壓力而實施南進戰略的背景下,以犧牲中國的國家利益為前提簽訂的。
3. 《大西洋憲章》,1941年8月13日,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大西洋北部紐芬蘭阿金夏海灣的奧古斯塔號軍艦上簽署。宣布兩國不追求領土或其他方面的擴張,不承認法西斯通過侵略造成的領土變更,尊重各國人民選擇其政府形式的權利,恢復被暴力剝奪的各國人民的主權,各國在貿易和原料方面享受平等待遇,促成一切國家在經濟方面最全面的合作,摧毀納粹暴政後重建和平,公海航行自由,各國必須放棄武力削減軍備,解除侵略國家的武裝。
4. 《開羅宣言》:1943年11月27日,由中華民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英國首相丘吉爾在開羅發表,並在1943年12月1日以新聞公報形式發表的對日作戰宣言。
5. 《蘇、美、英三國德黑蘭宣言》和《蘇、美、英三國德黑蘭協定》:1941年12月1日,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羅斯福和丘吉爾,在德黑蘭會議結束時發表的,規定盟國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實行「霸王戰役」計劃,發動「諾曼底登陸」的時間。確定在各戰場配合這一行動的作戰計劃。宣言的發表,對於加強反法西斯聯盟各國間的團結與合作,徹底擊敗德國,加快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起了重要作用。
6. 《雅爾塔協議》:1945年2月4日-11日,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羅斯福和丘吉爾,在雅爾塔會議中簽訂的協議。協調盟國對德、日作戰,加速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進程和促進戰後和平穩定局面的形成起到重要積極作用,為聯合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但會議的某些協議未經有關國家同意,具有明顯的大國強權政治和綏靖政策的傾向,嚴重損害了中國等國的主權、利益和領土行政完整。三大國在會議上作出的戰後世界秩序的安排被稱為雅爾塔體系,對戰後世界影響巨大。
7. 《波茨坦公告》:1945年7月26日,在波茨坦會議上,美國總統杜魯門、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和英國首相丘吉爾聯合發表的一份公告。這篇公告的主要內容是聲明三國在戰勝納粹德國後一起致力於戰勝日本以及履行開羅宣言等對戰後對日本的處理方式的決定。
8.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1945年8月14日,國民政府代錶王世傑和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在莫斯科簽訂。包括《關於中國長春鐵路之協議》、《關於大連之協議》、《關於旅順口之協議》、《關於中蘇此次共同對日作戰蘇聯軍隊進入東三省後蘇聯軍總司令與中國行政當局關系之協議》等附件,並互換了關於外蒙古問題的照會等。協同雙方在對日作戰的協作,蘇聯取得了在東北地區的一系列特權,並迫使國民政府承認外蒙古的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