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二戰前德國有多少個清除鍵

二戰前德國有多少個清除鍵

發布時間:2022-06-06 17:03:43

❶ 二戰前的德國

總之是為希特勒做戰爭准備。

❷ 二戰德國的覆滅

1941年6月~1945年5月蘇聯反對法西斯德國侵略的正義戰爭。蘇聯稱之為偉大衛國戰爭。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到1941年春,德國軍隊席捲了西歐大陸、北歐和巴爾干半島,控制了歐洲16國的人力、物力資源。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突然進攻蘇聯。蘇聯人民在斯大林為首的蘇聯共產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展開了保衛社會主義祖國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新階段。德國的戰略企圖是集中大量兵力,以「閃擊戰」從數個方向實施迅猛而深遠的突擊,把蘇軍主力消滅在蘇聯西部地區,爾後向蘇聯腹地長驅直入,進抵阿爾漢格爾斯克、伏爾加河、阿斯特拉罕一線,並用空軍摧毀烏拉爾工業區,從而擊敗蘇聯。戰爭開始時,德國總兵力約730萬人,侵蘇兵力為550萬人(含羅馬尼亞、匈牙利和芬蘭等國軍隊)。計陸軍190個師(內19個坦克師,14個摩托化師),坦克約4300輛,火炮4.72萬門;空軍作戰飛機4980架;海軍作戰艦艇192艘。德軍的部署是,以「北方」、「中央」、「南方」3個集團軍群分別向列寧格勒、莫斯科、基輔3個方向實施突擊,另以德軍「挪威」集團軍和芬蘭兩個集團軍分別向摩爾曼斯克和列寧格勒方向實施突擊。1941年6月,蘇軍總兵力為537.3萬人,部署在西部各邊境軍區的兵力共268萬人,計陸軍170個師另2個旅,火炮(50毫米以上)3.75萬門,新型坦克1475輛和大量舊式坦克;空軍新型作戰飛機1540架及大量舊式飛機;海軍作戰艦艇396艘。蘇聯最初的作戰計劃是,以邊境掩護部隊抗擊德軍的突擊,保障蘇軍主力的集中和展開,以進攻消滅突入的德軍,並將戰爭推進到敵國領土。戰爭進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1.6.22~1942.11.18)德國發動戰略進攻,蘇軍實施戰略防禦。戰爭初期,德軍利用暫時有利因素(突然進攻、武器裝備上的優勢、軍隊早已動員和集中並有作戰經驗)和蘇聯判斷失誤、戒備不足的弱點,一舉突破蘇軍防禦,長驅直入,迅速佔領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全部,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大部,並於9月封鎖列寧格勒,攻佔基輔。蘇軍最初企圖以進攻對付德軍進攻,但一開始就遭受嚴重挫折和損失,陷入極端困難的處境,被迫轉入戰略防禦。9月底,德軍大舉進攻莫斯科。蘇軍在敵後廣泛遊擊戰爭的配合下,以積極防禦疲憊和消耗德軍,於12月初轉入反攻,消滅和擊潰德軍大量兵力,翌年4月取得莫斯科會戰的勝利,初步穩定了蘇德戰場局勢,擊破了德國的「閃擊戰」計劃。1942年5、6月,蘇軍在哈爾科夫地域和克里木的進攻作戰失利,德軍隨即向斯大林格勒和外高加索展開進攻,企圖從東南方向迂迴莫斯科,並攻佔外高加索的蘇石油產地,切斷蘇南部地區與莫斯科的聯系。蘇軍節節後退,被迫再次轉入防禦,經激烈而頑強的戰斗,至11月中旬守住斯大林格勒,為集結兵力轉入戰略反攻創造了條件。 第二階段(1942.11.19~1943年底)蘇軍展開戰略反攻,蘇德戰爭發生根本轉折。1942年,蘇聯國民經濟轉入戰時軌道,軍工生產已經恢復並有一定發展,給軍隊提供的新式武器裝備逐漸增多,敵後游擊運動開展得更加廣泛,同時蘇聯還得到美英戰略物資和武器裝備的援助。中國的抗日戰爭消耗和鉗制了日本陸軍主力,減輕了蘇聯的後顧之憂。在這種形勢下,蘇軍於11月19日在斯大林格勒附近開始大規模反攻,至1943年2月2日合圍並殲滅進攻斯大林格勒的德軍主力,從而根本扭轉了蘇德戰場的局勢。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勝利,使蘇德戰爭出現了歷史性轉折。爾後蘇軍繼續向頓河上游、庫爾斯克方向和哈爾科夫方向發展進攻,解放了庫爾斯克等地。同年1月,蘇軍突破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封鎖。同時,在高加索方向轉入進攻,至4月初解放北高加索大部分地區。7、8月間,蘇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又取得重大勝利。從此,蘇軍完全奪得戰略主動權,德軍被迫轉入全面防禦。8月,蘇軍在大盧基到黑海長達2000多公里的戰線上展開進攻,到11月為止,收復近一半失地,解放布良斯克、斯摩棱斯克、基輔等城市。 第三階段(1944.1~1945.5.9)蘇軍展開全面戰略進攻,法西斯德國徹底失敗1943年,美英等國軍隊在義大利南部登陸並計劃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歐洲各國人民抵抗運動和人民起義風起雲涌。在這種形勢下,德國企圖以戰略防禦拖延對蘇戰爭,同美英單獨媾和。蘇軍在巴倫支海到黑海的整個蘇德戰場上發起戰略進攻,連續進行解放第聶伯河右岸烏克蘭地區戰役、白俄羅斯戰役等一系列大規模進攻戰役,消滅大量德軍,收復全部失地,佔領芬蘭和挪威的部分領土,並攻入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等國領土。上述東歐各國和阿爾巴尼亞人民抗德武裝力量,在蘇軍支援下解放本國全境或部分領土,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獲得解放。1945年春,蘇軍在波羅的海至多瑙河全線發起進攻,先後進行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東普魯士戰役等進攻戰役,並於4月16日對柏林發起總攻(見柏林戰役),消滅蘇德戰場殘存的德軍,佔領德國東部和奧地利東部。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獲得徹底解放。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參見彩圖1945年5月8日,德國代表在柏林近郊簽字投降) 在長達4年的戰爭期間,蘇軍消滅和擊潰德國及其盟國軍隊共607個師,佔德軍及其盟軍在整個戰爭中所損失的全部師數的77.5%以上。德軍損失達1000萬人,約占其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全部損失的80%。德軍75%以上的武器裝備亦被蘇軍擊毀或繳獲。蘇軍在戰爭中戰斗減員約1600萬人。蘇聯人民戰勝法西斯德國,對勝利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作出了重大貢獻。中、美、英等各國人民對蘇聯戰勝法西斯德國給予了巨大支援。蘇德戰爭表明:戰爭初期突然襲擊和防突然襲擊,是戰略指導的重大問題,德國利用突然襲擊,在初期獲得重大勝利;蘇聯缺乏准備,初期遭受嚴重損失,但在形勢不利時能及時轉入戰略防禦,從而贏得時間使國家迅速轉入戰時體制,粉碎了德國的「閃擊戰」計劃。由於戰爭中武器裝備和物資的巨大消耗,軍隊對後方和後勤的依賴性越來越大,經濟因素和科學技術對戰爭進程影響很大。正確選擇主攻方向十分重要。德國在初期突擊獲勝的情況下,多次不適當地改變主攻方向,失去了有利戰機;而蘇聯在反攻和戰略進攻中,能正確選定主攻方向,不給德軍以喘息機會,並集中主力連續實施一系列戰略性進攻戰役。隨著戰爭規模空前增大,必須依靠巨大的軍隊集團才能完成戰略性任務。蘇軍的方面軍群戰役和德軍的集團軍群戰役已成為戰略性戰役的基本樣式。及時組建強大的戰略預備隊並在關鍵時刻將其使用在主要方向上,以及在敵後開展大規模的游擊運動都對戰爭有重大影響,蘇聯在這方面做得比較成功。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❸ 誰能講講二戰前的德國狀況

德國 大量囤積戰爭物資,到開戰時,德國已經儲備了足夠全國食用兩年多的糧食、糖,27萬噸豬油、腌肥肉和黃油,以及大量的飼料用燕麥、玉米。還囤積了很多皮革、布匹和絲綢(可以用來製作降落傘等戰爭物資)。
1939年10月1日德國:麵包和麵粉配給制度開始實施德國品嘗食品配給的滋味
盡管德國人在軍事上取得勝利,他們在國內卻面臨限制。食品配給卡在8月28日開始使用,現在范圍包括肉類,奶製品、糖、蛋、麵包、穀物和水果。對於不同類型的食品有不同顏色的卡片。

利用可資利用的東西來好好持家是帝國食品和農業部給德國消費者的信息。納粹急於避免上次戰爭中遇到的食品短缺;從1939年8月宣傳就集中於自給自足,農民被告知盡量利用土地和家畜,戶主們被力勸種植蔬菜而不是花卉。配給(大約每人每星期16盎司肉和10盎司脂肪)已經導致黑市商人出現,對此從上年 9月份開始嚴厲懲罰。

1939年3月希特勒同羅馬尼亞卡羅爾國王達成協議,德國將從羅馬尼亞豐富的普洛耶什蒂(Ploesti)油田獲得供應,而1940年5月27日卡羅爾同意進行甚至更緊密的合作。德國的地位因在1939年同斯大林達成的協定而得到進一步保障,根據該協定它將從俄國的高加索獲得石油。德國也大量生產合成石油。
盡管盟國計劃中的轟炸高加索油田因害怕政治復雜化而放棄,而攻擊羅馬尼亞在這個國家仍保持非交戰狀態時不能作為一個選擇,但對德國的海軍封鎖正阻止德國從其他地區輸入石油。

德國同英法開戰後,雖然市面物價並不十分騰貴,但普通的日常用品大多需要按戶口配給的購物券或購物許可證才能買到,如果要購買超過許可證數額的食品,就要付出加倍的價錢。從1939年夏天開始,柏林人每人每周的配給量是麵包2250克、肉700克、人造黃油280克、糖280克、人造果醬110克、豆子150克、人造咖啡63克、奶製品、脂肪和油420克、牛奶1.4升(只有孕婦和兒童可以購買全脂牛奶)。德國人的飲食本來像其他歐洲人一樣以肉類為主,每周只配給700克的話,做熟之後只有薄薄三四片而已,新鮮蔬菜和魚也很難看到。在肉鋪和地貨鋪的門前,常常可以看到排著長隊、手持菜籃的主婦。如果看見婦女帶了孩子在某家店前等候,這家店一定是有糖果出售;煙紙店前則是衣冠楚楚的男士們,他們排上一兩個鍾頭的長隊,只是為了買幾支雪茄或者一聽香煙。要是這些癮君子們運氣好,買到了想要的商品,想進酒館喝杯啤酒透透氣,那麼他們除了酒錢外還要再加一種「戰時附加稅」。
柏林街頭的公共汽車是難得看見了,電車也大多改成了女司機,其中有不少妙齡少婦,因此搭車的男人們突然增多。女人們都放棄了皮鞋,改穿木底布面的女鞋,走在人行道上「踢拖踢拖」好像日本女人的木屐。拜戰神之賜,在街上牽狗而行的女人也少見了,所以柏林街道上著名的狗屎也少得幾乎沒有了,因此大受清道夫歡迎。

柏林,39年11月12日下發了衣服配給卡,可以看到許多德國人的臉都拉長了。男人、婦女、男孩、女孩和嬰兒的配給卡都各不相同。除了嬰兒的配給卡外,每個人的卡上都有100點。買一雙短襪或長襪只花5個點,但是你每年只能買5雙襪子。一套睡衣要花30點,幾乎相當於配給卡總額的三分之一,但如果你買睡袍的話,就可節省5點。一件新大衣或西服套裝將花掉60點。普通成年人衣服配給卡(購買衣服還要受季節限制),從12月1日到4月1日可以購買:兩雙短襪,兩條手絹,一條圍巾和一副手套。從4月1日到9月1日:一件襯衫,兩副衣領和一套內衣。在一年的其他時候:兩條領帶和一件汗衫。從此以後嬰兒也必須使用服裝配給卡。當一個國家連尿布也短缺時,它的經濟確實是夠緊張的

40年聖誕節,德國政府在聖誕節對配給制也稍微放鬆了一些。每人可得到四分之一磅奶油、100克額外的肉,在聖誕節這一周可得到4個雞蛋,而非以前的 1個雞蛋。——額外26盎司(750克)大米和蔬菜,加上剛過1磅(500克)的糖、果醬和咖啡。但是額外配給不能阻止黑市上不斷出現的食品和禮品交易,多特蒙德(Dortmund)的黨衛軍本月的一份機密報告說:「追捕野味和家禽在一段時間之前就開始了,並且高價出售」。每磅鵝肉要花費10個帝國馬克。

聖誕樹開始出售了,但立即被人們搶購一空。所有地方的人們都地企圖使這個聖誕節看上去與和平年代一般無二。在櫥窗里擺著那麼多好東西,但是人們卻不能買,因為按照政府的命令,將它們擺在那裡只是為了展覽。德國人在聖誕節往往會相互饋贈衣飾、肥皂、香水、糖果等禮品,但今年這些東西都實行了配給,他們必須送別的東西。今天在擁擠不堪的商店裡,他們大多是購買書籍、收音機、留聲機、唱片和珠寶。
40年的元旦,希姆萊突然決定取消允許咖啡館和酒吧在新年夜通宵營業的決定,而且警告公眾在那天晚上不得過量飲酒,所有人都必須在新年夜凌晨1點前關閉店鋪。

40年的冬天寒氣逼人。窗戶外氣溫低到零下15度。德國一半的人口都在家中、辦公室或工廠里挨凍,因為沒有煤。街上那些可憐的人們,用童車推著或肩膀扛著一袋煤回家。每個人都牢騷滿腹。沒有什麼會像持續寒冷這樣消磨士氣。實際上半年的配給制度和物資短缺,已經極大打擊了德國民眾的士氣和對納粹政權的忠誠度,如果不是40年德國在西歐的閃電戰的勝利大大豐富了國內供應,德國的士氣才重新得以鞏固。
1940年德國佔領丹麥後,柏林市場倒是繁榮了一陣,大量原本銷往英國的雞蛋、牛油、煉乳和鹹肉被運往德國,其價值達8000萬克朗之巨;再加上從挪威運來的青魚,大大緩解了柏林的食品危機。從9月底開始,每周又平均有2.5列火車滿載荷蘭的農產品在柏林郊區的幾個車站卸貨。通過搶劫富得流油的西歐和北歐國家,希特勒保證了首都的老百姓餐桌上看上去不那麼寒酸。
法國的投降令柏林人很是興奮了一段時間,人們紛紛議論說同英國的和平大概也要實現了。
事實上,與英國在1940年窘迫的處境相比,德國人民的生活在該年達到了戰時的最高水平。從被佔領國家運來的大量農產品、肉類和奢侈品繁榮了德國的市場,被佔領國家支付的巨額佔領費更使得德國得以將這些國家的消費品市場搜刮一空。

希特勒午餐吃得很簡單,往往是一份燉蔬菜或蔬菜煎蛋卷。他當然得算是素食主義者、禁酒主義者和禁煙主義者。他往往會邀請一個小圈子裡的人共進午餐,包括三四名副官、赫斯、新聞官迪特里希博士,有時也包括戈林。在這種宴席上,會擺上一種專門為希特勒釀制的酒精度僅1度的啤酒,有時也會擺上一種用酸白菜釀制的叫作「赫爾夫」(Herve)的飲料,其中加了一點摩塞爾河(Mosel)葡萄酒調味。

記者威廉·夏伊勒在940年12月回憶:

德國已經被封鎖了一年半了,但是封鎖既沒有給德國國內帶來飢荒,也沒有影響德國的戰爭機器的運轉,德國人的伙食還是勉強過得去的,雖然也許在美國人看來這樣的伙食難以下咽,但是由於一個世紀的磨練,德國人已經習慣了以土豆、捲心菜和麵包為主的飲食結構,而這些食品的儲備還是相當充足的。他們所缺乏的是肉類、脂肪、黃油和水果,現在他們每個星期只有一磅的肉類,四分之一磅的黃油或者人造黃油的配給,沒有和平時期多,但是他們還是可以接受,只是富含維他命的水果短缺的矛盾比較尖銳,去年冬天的嚴寒摧毀了德國大部分的水果作物,現在市面上唯一能買到的水果只有蘋果,而且還都是為小孩、病人、孕婦們預留的,去年冬天我們根本沒有見過香蕉和桔子,這個冬天看來也不會有這些東西,所以劣質的維他命葯片就配備給了軍隊和孩子。德國人沒有咖啡、茶、巧克力和水果,每個星期他們只能吃一個雞蛋和很少的肉類和脂肪,但是除此之外他們什麼都補缺,所以在可以遇見的未來,德國也不會發生飢荒。
如果戰爭會持續很長時間的話,那麼衣物將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德國的羊毛製品以及棉花幾乎都是全部依賴進口的,現在德國對於衣物的分配是建立在這樣的假設上的:所有德國人的衣櫃里儲備衣服都足夠堅持到戰爭結束和封鎖解除的時候。絲織品的短缺不但普通的民眾有切膚的體會,就是軍隊也感到情況吃緊,每到冬季軍隊為士兵准備的防寒外套總是不夠用,希特勒的勞動服務組織穿的都是從捷克繳獲的制服,這個叫做「托特 」的組織里有幾千人從事的工作都是本來應該軍隊里的勞動部門承擔的工作,而他們甚至連制服都沒有,夏天我在前線看到他們的時候,他們穿的都是由粗麻布製成的平民服裝。為了緩解原材料的緊缺,絕望的德國人研發出了人造絲織品,特別是由纖維素製成的絲織品,德國號召家庭主婦捐獻不需要的破布和衣服用以再利用。這樣它們就可以被用來製造再生毛和棉絮——兩者都可用於人造纖維和人造絲的生產。
但是我卻不相信他們能讓8000萬德國人都穿上用木料製成的衣服。
至於那些進行戰爭所必須的原材料,情況是這樣的:德國的鐵礦含量豐富,從南斯拉夫和法國德國也能取得足夠的鋁礦來滿足巨大的飛機生產的需要,但是銅和錫卻非常短缺,但是德國有希望從巴爾乾和俄國來密布這一短缺的現狀。
至於石油,德國主管石油事務的Schell將軍說他對此一點都不擔心,當然即使他擔心也是不會承認的。但是我們必須知道以下事實:
1. 德國空軍所需要的燃油是完全不依賴進口的。所有德國飛機的發動機在設計的時候就是為了使用合成燃料的,合成燃油是德國以煤為原料自己生產的,現在德國的合成燃油的年產量大概是400萬噸,大大超過了德國空軍所需的燃油數量。英國如果要使德國陷入危機,那麼就可以攻擊這些把煤加工成燃油的工廠,事實上英國也正在嘗試,他們擊中了萊比錫附近和斯德丁的石油加工廠,但是這樣的破壞程度遠遠不足以癱瘓整個德國的人造石油工業體系,甚至連實質性的影響都沒有達到。
2. 德國已經控制了羅馬尼亞用於進行石油出口的油田,而且還和蘇聯達成協議,至少每年可以從俄國進口100萬噸石油,但是我懷疑在戰爭開始之後,蘇聯是否真的向德國輸送了這么多石油。

3. 在戰爭開始之前,德國本身就擁有大量的石油儲備,而且挪威、荷蘭和比利時的陷落也使德國在石油上揀了大便宜。

4. 民用石油的用量幾乎被削減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私人轎車和沒有實際運載能力的卡車是不允許開動的,而且當局嚴格禁止使用石油進行取暖。

據我個人的猜測,德國的石油是夠用的,而且他也有能力獲得足夠的石油來滿足軍事上的需求,至少在兩年之內,德國不會出現石油短缺的現象。農民不受配給制度的限制而礦業工人由於是「重體力勞動者」得到的量比較大。燃油也是從戰爭開始就進行配額限制,反映出德國很關注其在盟軍海上封鎖下貿易航路的脆弱性。
1939年底平民每天的食品配給:
340克麵包(普通平民)或685克麵包(重體力勞動者)。
70克肉類(普通平民)或170克肉類(重體力勞動者)。
50克脂肪(普通平民)或110克脂肪(重體力勞動者)。
每日所需熱量折算:
普通平民:2570大卡
重體力勞動者(如建築工人):4652大卡
國防軍士兵:平均3600大卡,戰時4500大卡(德國聯邦國防軍野戰食品迄今仍沿用這個熱量配給標准)。
各個被佔領國家和衛星國在向德國提供原料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1943年德國使用的原料中,55%到100%的鐵礦石、硫、硅、氮都來自被佔領國家。從1941年開始,德國有規律地用火車將在蘇聯繳獲的戰利品運回國內,以保持他們的生產速度。在德國人建立的「歐洲新秩序」下,歐洲每個國家都要為供養龐大的德國而耗盡力量。

俄羅斯提供勞動力和各種原料,烏克蘭提供小麥玉米和肉類,丹麥和荷蘭提供乳酪、肉類和黃油,挪威提供電力,和對生產裝甲鋼至關重要的鉬礦.瑞典提供鐵礦石,瑞士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匈牙利提供鋁礬土,羅馬尼亞提供石油和小麥,捷克斯洛伐克提供軍火,比利時提供鋼鐵和機器,西班牙和土耳其提供鎢,鉻等戰略金屬.法國則提供從糧食、酒類到鋼鐵、鋁、武器、引擎、汽車……當然,與戰爭無關的私人小汽車、電冰箱、真空吸塵器和鋼琴等消費物品在戰爭結束前,都不準再生產。

使用配給卡的平民的每日熱量配給標准從1942年底開始降為2078大卡,食物配給的不足已經開始影響1924年以後出生的士兵的體能水平。
1943年底降為1980大卡,1944年底降為1670大卡,德國投降後的1945年底降至最低,1412大卡。1942年底,食物配給的不足已經開始影響1924年以後出生的青年的體能水平。
1943年底歐洲德國佔領區平民的每日熱量配給:
巴爾乾地區:1305大卡
比利時:1320大卡
法國:1080大卡
荷蘭:1765大卡
波蘭:855大卡
荷蘭的每日熱量配給之所以較高,除了因為與德國同屬日爾曼民族,更重要的是荷蘭在戰爭中為德國提供了大量兵員!
德國佔領下的法國,對美食的熱愛因新頒布的有關什麼可以吃喝的限制而受到打擊。在賓館和餐館里進餐被限制在兩道,其中只有一道可以是肉菜,而且酒的銷售將被限制在每星期四天。為防止囤積,在銷售的罐頭上用釘子打孔。在家裡吃飯也不例外:配給卡將開始使用,包括麵包、法式糕點和巧克力在內的食品或者被限制,或者乾脆被禁止銷售。

一個健康的成年人在不做激烈運動的前提下,每天消耗1800大卡熱量,因此,德國佔領區平民的每日熱量配給不能維持人的基本生存需要,於是,歐洲黑市猖獗,人們只能以10倍於正常的價格購買必須的食物.飢餓和因為營養不良造成的疾病肆虐歐洲大陸!
肉食品的生產特別受到影響,歐洲的消費肯不得不越來越依賴素食。飢餓的現象出現了,有些地方甚至有人餓死,但是在1945年以前,這種情形只限於歐洲的非日耳曼人。德國不顧佔領區糧食的匾乏,徵收了大量的糧食,不是運到德國去,就是供應佔領軍。
戰爭爆發時,德國必須養活將近八千萬人。在戰爭過程中,有一千二百多萬人被動員入伍。這些人雖然對工業或農業生產沒有貢獻,卻必須配給他們從二千七百五十至三千五百五十卡路里的口糧。應征入伍的人中,有七百萬人由外國工人和戰俘所代替。他們雖然多半隻靠劣質的和單調的飲食來糊口,可是如果要他們到工廠和農場去乾重活,那就不得不給他們足夠定量的澱粉質食物。因此,在戰爭期間,平民和軍隊所需要的糧食總數比戰前的水平至少高出了百分之二十。國內供應量和總需要量之間的差額全靠在佔領區大肆征糧來彌補。

最受歧視的是猶太人。1942年9月以後,猶太人不準獲得任何肉類、肉製品、蛋品、糕餅、白麵包、全脂牛奶、脫脂牛奶或任何不經特別許可而分配的食物。發給猶太人的麵包證只准購買黑麥麵包。猶太兒童和青少年只獲得一般消費者的麵包配給量,他們沒有人造蜂蜜,沒有可可粉,沒有額外配給的果醬,他們也沒有資格獲得全脂牛奶。凡是德國人有權享受的所有其他補充配給,同等身分的猶太人則一概沒有。

1943年以前,德國國內對所有消費品實行嚴格的配給,再加上被佔領國家源源不斷的貢款,以及衛星國的進貢,德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對其他歐洲國家還是比較高的,僅次於美國,德國人民的飲食也是在戰爭進入了1944年後才逐漸變壞。

隨著戰爭局勢進一步惡化,柏林的供應再度變壞,而且家庭婦女們還受到號召,交出家裡的「多餘」衣物、廢銅爛鐵、鋁鍋鋁盆。甚至連勃蘭登堡門也不能在戰時徵集活動中倖免:1943年2月,一群柏林消防隊員爬上門頂,將勃蘭登堡門的銅皮屋頂全部拆下來送去熔化。

德國被迫將動物蛋白質改為植物產品。德國人的總的食品消費量中只有百分之三十來自葷食品,而在其他工業國家裡則有百分之四十。德國人的大部分蛋白質消費量來自素食品,而在其他工業國家裡大部分蛋白質則來自葷食品。

,德國為了解決糧食的嚴重不足,就開始研究利用培養酵母菌來生產蛋白質.其方法是將木材和造紙廢水轉化為糖,由於這種酵母蛋白經壓榨後很像豬肉和牛肉,所以被譽為"人造肉"年產量最高達50000噸,
與此同時,在牛奶的利用方面也厲行節約。由於全脂牛奶的消費限於兒童、母親和從事有害健康的工種的工人,因而出產的牛奶大部分可以用來製造黃油。盡管這樣做並沒有改變牛奶中含有的脂肪總量,卻增加了可以得到的脂肪的供應,從而在戰爭時期一直維持了令人相當滿意的脂肪配給。

油料作物、土豆、蔬菜這些適於種植的農作物的增產,影響了德國牲畜的總數,尤其因為海外供應的濃縮油被封鎖切斷了,而國內供應的敖皮也由於出粉率高而有所減少,在戰爭的五年中出粉率由百分之七十七提高到百分之九十和百分之九十以上。奶牛主要靠家庭的飼料喂養,因此牛奶的供應保持在高水平上,但是豬的總數不得不減少。到戰爭結束時,總數下降到戰前水平的大約百分之六十。豬肉和豬油的產量下降得比豬的總數甚至還要多,因為缺少穀物和土豆作飼料、屠宰下來,豬肉重量和豬油含量都減少了。

43年後的麵粉供應開始緊張,必須在國民吃的麵包中摻用大麥粉和土豆粉以及其他成分,食品生產在德國就無法跟人口的增長同步,因此在戰爭開始時它馬上就陷人了供應不足。從1914年10月起,所有德國的磨坊都必須加緊碾磨穀物。麵包師必須在白麵包中添加一定量的黑麥。黑麥麵包中則經常摻入土豆粉。戰時麵包的常用縮寫為「K麵包」,不久以後,就有一批規定協調這種麵包的生產。這時,白麵包中必須含有至少10%的黑麥面;黑麥麵包中又必須至少摻5%的土豆粉或澱粉。盡管如此,麵包供應依然很緊,在戰爭進程中越來越不足。

當時留學德國的季羨林先生回憶:我們中國人本來吃肉不多,我們所謂『主食』實際上是西方人的『副食』。黃油從前我們根本不吃。所以在德國人開始沉不住氣的時候,我還優哉游哉,處之泰然。但是,到了我的「主食」麵包和土豆限量供應的時候,我才感到有點不妙了。麵包少且不說,實質更可怕。完全不知道裡面摻了什麼東西。有人說是魚粉,無從否認或證實。反正是只要放上一天,第二天便有腥臭味。而且吃了,能在肚子里製造氣體。」

德國的消費品配給嚴格而有效,不僅食品列入配給,從衣服,鞋帽,香煙和烈酒都列入配給名單.
德國每人都有一本供應卡,例如,在餐館就餐,點菜後除交納現金,還需要從供應卡扣除飯菜已經明碼標定的食油,肉和蛋的定量,在購買衣服,鞋帽時也是同樣,例如,每年供應兩件襯衣,那麼,在付款時必須有供應卡的布票,但是,買30馬克的高級襯衣還是15馬克的襯衣有選擇的自由.
由於德國缺乏橡膠,因此從軍靴靴底到軍帽帽檐一律改用皮革製造,省下寶貴的橡膠製造輪胎!
德國士兵在回國休假時使用特種食品供應卡。麵包證和食品供應卡一起印刷在一張硬紙片上,需要多少麵包就用剪刀剪下多少克的麵包證,和士兵證一起使用就能享受對戰時探家士兵的免費食品供應。
41年的冬天,德國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在莫斯科城下的冰天雪地破滅了,此時,德國國內,人民的日子也不好過,除了要響應政府的號召為軍隊捐獻過冬衣物,還不得不忍受冬季取暖煤炭供應的削減,為了戰爭消耗,德國人開始體驗節衣縮食,挨冷受凍的滋味!
當盟國一知道德國在俄國作戰的第一個冬天嚴重缺乏寒衣的情況後,就開始大規模地采購寒衣。在1942年中,以一千萬英鎊的價值買迸了總數近二萬五千噸的物資,采購范圍從羊皮外套和羊皮襯里的手套到羊毛舊衣和牛毛。德國搶購這些商品被認為是它的儲存減少,處境日益困難的明證。
經濟作戰部的意見是,雖然在它早先對德國物資匾乏情況所作的估計有時過於樂觀,但無疑已發現這時德國在對俄戰役中的衣著供應上是真正窮於應付了。

德國政府告訴每一個家庭,土豆現在應當只以帶皮的形式上桌,」它說:「最重要的是,在飯館和餐廳里,不可使用土豆削皮器。」

43年,義大利退出戰爭,橙子從此在德國人的餐桌消失了.
44年底,蘇聯幾乎收復了包括烏克蘭的全部國土,法國也為盟國解放,於是,肉,雞蛋和葡萄酒從德國人的餐桌上大大減少了!

從41年到45年盟國對德國城市毀滅性的轟炸,使得50萬德國平民喪生,數百萬人房屋被毀,無家可歸,納粹德國政府表現出非常的高效率,每當大轟炸剛剛結束,那些情緒低迷飢腸轆轆的難民,很快會看到,廢墟和瓦礫得到快速的清理,傷員受到妥善救治,政府的卡車迅速運來大桶的熱湯,抹著厚厚黃油夾著雞蛋和香腸的三明治,以及各種衣物,甚至還有兒童玩具,這堅定了德國人民在整個二戰期間對政府的信心.

德國人43年工作周的平均工時從47小時增加到了49.2小時,數量不斷增加的外國勞工以及戰俘將被迫在德國工廠工作。軍工仍居於最優先的位置,納粹當局以煙草或者白蘭地的形式向軍工工人提供生產效率津貼,並承諾為參加工作的母親們改善條件。但在生產率驅動中也有更嚴厲的一面:勞動力也被包括轉移到集中營在內的對「懈怠」進行懲罰的多種威脅所驅動。

1944年的德國配給標准,普通平民每人每星期
麵包2000克,
肉食或香腸900克
食糖140克
油脂140克
奶油80克
咖啡30克
雞蛋1個
香煙20支或雪茄10支.
1945年的4月20日希特勒生日,對於許多柏林人是難忘的,主要是在這天發放的額外配給
香腸500克,大米500克,豌豆250克,蔬菜罐頭一個,黃油50克,咖啡50克-----
要知道如果沒有這些額外的配給,是無法堅持到10天後柏林戰役結束的!
在戰爭的頭五年裡,德國人的飲食一直是單調的和不太可口的。它充斥著體積大、長氣力的食物,而缺乏高質量的蛋白質和礦物質,不過並不嚴重缺少任何重要的質下降到戰前水平的四分之三,可見的和不可見的脂肪下降到三分之二。對一般消費者的供應量始終就不十分充足,但是對家庭作為一個整體來說,飲食通常至少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最低營養。

德國人民的健康並沒有由於缺少食品而受到損害。工廠中生病和缺勤的比例並不過高。在出現這種情形時,主要是由於工作過度和在猛烈的空襲下生活條件普遍惡化,而不是由於營養不良。在1943—1944年的冬天,流行性感冒席捲了德國,而到戰爭結束時,還出現了某些輕微的皮膚病。在其他方面,德國人民的健康和營養情況,在戰爭中自始至終都保持得非常好。甚至在德軍最後崩潰而帶來的苦難時期,多虧了地方緊急配給,人民還是得到了最低限度的食品供應,從而避免發生騷動。

德國在希特勒的領導下,1940經濟總量達到561億美元,基本度過了經濟危機,當然有佔領下西歐的經濟支持,軍火工業生產開始全面的運轉,其軍火產量在 1939年就已經超過英法之和,以坦克生產為例,,1943年達到了7600餘輛,隨即就有3000多輛開往庫爾斯克,後來多生產虎豹坦克,數量有所下降,質量卻在上升,二戰期間共生產24000輛坦克。由於盟軍的轟炸和資源短缺,軍事上寡不敵眾,德國經濟在1945年開始出現崩潰.
一戰之後,德國全部工業生產下降了40%,對外貿易額下降60%,鐵產量減少70%,造船工業產值下降80%,失業率不斷上升。但是,希特勒上台後,推出了一系列強有力的經濟措施,失業率直線下降,鐵產量由390萬噸上升到1860萬噸,鋼產量由560萬噸上升到2320萬噸。從1933年到1939年,德國重工業和軍火工業增長2.1陪,消費資料生產也增長了43%,國民經濟總值增長超過100%,同時完成了全國高速公路網的建設,重整了重工業基礎體系,還裝備了一支現代化軍隊。德國僅僅用了6年的時間超越了當時的英美等強國,而一躍成為了當時的頭號強國。

一戰之後的德國,被英、美、法等國死死的壓住,毫無翻身的機會。但是,這個世界的另一個集團正逐漸的向德國靠攏,他們有著超人頭腦、敏捷的思維。正是他們向德國注入大量資金,而使德國有了血液重新復活。他們就是居住在歐洲大陸的另一端的美國華爾街銀行家們。當時的世界形勢使英國是世界的老大,控制著全球的經濟命脈,其他國家都要看英國臉色行事。美國為了取代英國的霸主地位,也看中了當時的德國,英國為了防止蘇聯的崛起也看中了德國。於是美國向德國注入資金,英國也放鬆了對德國的監管。德國有了足夠的空間和力量,再加上日耳曼民族的堅強的精神和毅力,德國很快又重新站了起來。

碰上了經濟蕭條...

❹ 二戰德國共滅掉幾個國家,都有那幾個

吞並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區0、奧地利佔領波蘭、法國、希臘,迫降了荷蘭、比利時、丹麥、盧森堡同盟:匈牙利、芬蘭、挪威、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義大利傀儡政權西班牙、葡萄牙佛朗哥是納粹的傀儡政權

❺ 關於二戰時期的德國

必然,通過一戰對德國的瓜分和巨額賠款,在德國民眾心底種下復仇的種子,而希特勒的做法是在給種子澆水,你也可以想一下,二戰依舊對德國瓜分了,他以後怎樣,不說也知道

❻ 納粹大屠殺的東方屠殺

在納粹黨的種族主義藍圖中,《東方總計劃》是僅次於《猶太最終解決方案》的重要一環,這是納粹劃定他們「大日耳曼帝國」東方邊界的計劃書,以及對超過5000萬他們所謂「劣等」的斯拉夫、吉普賽和塞爾維亞等民族和納粹意識形態的敵人(主要是指布爾什維克主義俄國)的佔領區種族清洗政策。這份計劃書從1936年開始制定,到1940年最終完成。
這份計劃書的最終版本是由兩個基本部分組成的。第一部分被稱為「小計劃」(德語:Kleine Planung),這份計劃從1936年就開始實施,即要使二戰前德國邊界以東的地區逐漸成為德意志帝國的一部分。在這個「小計劃」實施的各個階段,將制定出更多的細節。這樣,從吞並奧地利到慕尼黑會議的領土要求開始到1939年11月制訂征服波蘭的計劃都是這個「小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的第二部分,被稱為「大計劃」(德語:Grosse Planung),是贏得戰爭後要實現的目標,即他們要在戰爭過程中及其之後25至30年期間逐漸實行的種族滅絕政策。這個計劃中,除猶太人之外,吉普賽人、塞爾維亞人和波蘭人都被納粹認為是「低劣的種族」,其中波蘭的「整個知識分子階層」都在被清除之列。蘇聯境內的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等民族也是所謂「劣等民族」,至今仍然沒有準確的數據顯示究竟有多少無辜平民被殺害。 根據保守估計,納粹政權在佔領波蘭期間屠殺了20萬波蘭人(不包括居住在波蘭的猶太人)。其中大多數是波蘭的大學生、教師、大學教授、軍官和工人,這些人大多在未經審判的情況下以「危害治安」為由被殺害。1944年的華沙起義失敗後,德軍開始在撤離波蘭時沿途無差別的屠殺波蘭人,這使得戰爭倒數第2年波蘭成為平民死亡率最高的中歐國家。
僅僅因為在納粹理論中被列為劣等民族,至少60萬塞爾維亞人和22萬吉普賽人在納粹德國的佔領區中被屠殺。僅在南斯拉夫的首都貝爾格萊德就有超過10萬塞爾維亞人被集中的有組織屠殺。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進攻蘇聯。當月末,德軍就在烏克蘭基輔附近製造了娘子谷大屠殺,兩天之內共殺害了至少3.4萬猶太人以及其他當地居民。在隨後的一個月內,10萬多蘇聯平民喪生於娘子谷。
1942年7月4日,納粹德軍佔領塞瓦斯托波爾。在隨後的三個月內,德軍將克里木14多萬平民不分老幼塞進船里再開炮將其擊沉,對企圖游上岸的倖存者開槍掃射,不留一個活口,在德軍佔領克里木期間共有25萬平民被屠殺。
在波羅的海沿岸地區,一共有60多萬蘇聯平民被納粹德國折磨致死,其中有許多人被焚屍滅跡。僅在立陶宛的波納利鎮上就有8萬名蘇聯平民被集中屠殺。24萬蘇聯平民在斯大林格勒地區中被德國軍隊殘酷的殺害。很多情況下德軍會在撤離他們新佔領的村莊時用炸葯將依然在使用的住房炸毀,裡面的居民不準出來不然就會被視為「抵抗」而殺害。同時為了搶奪糧食和物品,隨意槍殺當地居民也成為對於德軍司空見慣的事。德軍在佔領區大批的強征蘇聯婦女作為軍妓的行為(一般認為至少有300萬蘇聯婦女被德軍強奸)導致的當地居民抵抗更加重了當地受害者人數的劇增。
以「反德游擊隊」名義在蘇德戰線後方的德國佔領區進行的屠殺則更加令人憤慨。為了邀功,在蘇聯的德佔領區的德軍駐防部隊經常以「清剿游擊隊」的名義對村莊和城鎮的蘇聯居民不分男女老幼的胡亂逮捕然後處決,隨後德軍會將這些遇害者作為「游擊隊」和「抵抗分子」的人頭而去上報戰功。這種野蠻行為至少導致200萬蘇聯居民被屠殺。事實上這些只是納粹在蘇聯進行屠殺活動的冰山一角,二戰中至少700萬蘇聯平民死在納粹的槍口下。
1945年年初在希特勒的命令下,德國境內外大部分集中營關押的囚犯,像羊群一樣被趕上路。倉促間,集中營的看守甚至不給囚犯收拾行李的時間——盡管他們的個人物品少得可憐。許多人在從事完繁重的勞動後便直接上路了。據史學家丹尼爾·布拉特曼的新作《死亡行軍:納粹種族屠殺的最後階段》介紹,共有50萬名來自德國境內外集中營的囚犯被迫進行「死亡行軍」,有25萬名囚犯在遷移過程中死亡。
除了種族滅絕,納粹還根據宗教信仰、政治觀點、身體和精神狀態來對異己者進行有計劃的消滅。在納粹統治下的整個歐洲,大約有100萬到150萬政治犯被消滅,其中許多是共產黨人或社會黨人;羅馬天主教徒也是受害最深重的群體之一。針對殘疾人和精神病人的屠殺則更令人發指,納粹宣傳材料聲稱每個精神病患者要消耗60000帝國馬克的資源,最好的方法是將其消滅。僅僅從1939年到1941年,就有大約10萬名弱智人和精神病患者被殺害,其中大部分是德國人;零散被殺害的精神病患者可能超過4萬人。最後,納粹還有組織地殺死了5000到15000名同性戀者,因為這在他們看來是不可接受的性取向。 1940年至41年冬,在德國出現了糧食短缺和人民的抱怨。納粹意識到維持食品充足是得到公眾支持的關鍵。據歷史學家德博拉和揚凡佩爾特計算:「數以百萬計的蘇聯人將不得不因為納粹維護德國的肉類口糧而死在納粹德國在東方掠奪糧食的軍隊手中,而(至少250萬人)德國士兵將成為消耗當地糧食的主要對象。」
德國軍隊在1941年6月21日到12月6日期間對蘇聯進行的幾次大包圍中俘虜了幾百萬蘇軍戰俘。也許在戰事急劇發展和前行速度頗快的軍挺進中,要求德軍照顧好人數為幾百萬的大批俘虜確實有困難,但根本的在於德國人根本沒有做哪怕是一絲一毫的努力。德國軍隊出於多方面的原因故意不給俄國戰俘飯吃,而在1941年冬季漫天大雪的天氣里,氣溫降低到零下時,連他們安身的地方也未做好安排,許多俄軍戰俘因此在飢寒交迫中死去。其殘酷程度甚至讓納粹的高級領袖都無法漠視,東方佔領區事務布部長羅森堡在給最高統帥部長官凱特爾元帥的一封長信中,曾經對俄國戰俘所受到的待遇提出抗議: 在德國的蘇聯戰俘,遭到極為悲慘的命運。三百六十萬戰俘中,全勞動力只有幾十萬人,許多人不是餓死,就是由於……折磨而死。……這種情況本來是可以避免的,德國有足夠的糧食供他們食用,而寧可讓他們餓死。甚至在戰俘被押送到戰俘營途中,也不許老百姓給他們東西吃。許多戰俘在途中由於飢餓勞累,跟不上隊伍,被就地槍決。槍殺戰俘是當著飽受驚嚇的老百姓的面進行的,屍體就拋棄在原地。戰俘營根本沒有住的房子,刮風下雨,戰俘也睡在露天里……最後還得提一下槍決戰俘的事情,他們這樣做……根本不從政治角度考慮問題……
絕大部分蘇軍戰俘患上了因飢餓造成的浮腫病、壞血病、無休止的腹瀉、結核病。蘇軍餓得無法忍受,整日在尋找任何能吃的東西:草、樹根、昆蟲、食堂里的殘渣剩飯等。
以關押蘇聯戰俘的第350號戰俘營為例。這個戰俘營從1941年7月一直存在到1944年10月。在戰爭的頭幾個月,首批戰俘已到達,這里環境極其惡劣,供應的食品不僅難以下咽,而且數量極少,根本不夠分配,絕大部分戰俘食不果腹。蘇軍戰俘在那裡處於非人的條件下,他們住在沒有窗戶的房子里,不給生火取暖。雖然每天要干十二至十四小時的重活,可是供應的伙食,在戰俘營黨衛隊看守心情最好的時候,配給蘇聯戰俘的口糧是二百五十克代用麵包和二公升所謂的「巴蘭達」湯。而通常最普遍的伙食,只有一百五十至二百克麵包,所謂的湯里只有草、爛土豆、樹葉和其他亂七八糟的殘渣。有很多戰俘由於遭受折磨體力不支而死去。整個二戰中,至少有400萬上下的蘇聯戰俘死在德軍手上。
與此同時,納粹宣稱:「看著東方,那裡將成為新歐洲的... ...一個真正的糧倉(其特點是)低密度的人口......和繁榮的農場以及吸引人的小城鎮與糧倉。」他們設想,「驅逐四千萬到五千萬人,其中包括80-85%的波蘭人和蘇聯人......這是等於是心照不宣地說明了他們將被殺害。」
奴役佔領區的人民,使他們為第三帝國干最低賤的勞動,並不只是戰時的權宜措施。 如果納粹帝國長久維持下去,納粹的新秩序將意味著德意志主宰民族統轄一個西起大西洋東至烏拉爾山脈的龐大的奴隸帝國。1941年7月,當時希特勒進攻蘇聯還不到一個月,他便著重指出,他的佔領蘇聯計劃是一種最後解決辦法。一年以後,侵略蘇聯的戰事進入高潮時,他教訓部下說:我們對於億萬愚蠢可笑的斯拉夫人,要採取這樣的辦法:把他們之中的最優秀的按照我們的要求加以改造,而把其餘的人隔離在他們自己的豬圈裡;誰要是妄談什麼該對當地居民慈悲為懷,該讓他們得到教化,馬上把他送到集中營!
截至1944年9月底,為第三帝國做苦工的外國平民共約7500000人,這些人幾乎都是用武力逮捕來的。此外,還有200萬戰俘。他們被裝在鐵篷貨車上運到德國,途中常常吃不上, 喝不上,連拉屎撒尿的地方也沒有。到了德國以後,就被派到工廠、田間、礦山從事勞動。 不僅勞動繁重,而且還遭到侮辱、毆打和挨餓,常常因為缺衣、缺食、沒有住所以致凍餓而死。
在二戰中歐洲死亡的4600萬軍民中,竟有1100萬—1200萬平民和戰俘死於各種各樣的納粹集中營,其中至少包括450萬猶太人和380多萬蘇軍戰俘。

❼ 二戰時期德軍的資料,概括一下,不要將領的資料

蘇德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反對納粹德國及其歐洲盟國的戰爭,時間從1941年6月22日開始到1945年5月蘇聯攻佔德國首都柏林為止。為了區分1812年~1813年俄國抵抗拿破崙侵略的「衛國戰爭」(俄語: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意為愛國戰爭,中文為俄羅斯衛國戰爭),蘇聯將這場戰爭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俄語為: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意為偉大的愛國戰爭,中文稱為蘇聯衛國戰爭)。1945年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德國於5月8日宣布無條件投降。
補充:
1917年,列寧領導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贏得十月革命的勝利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也是當時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退出了一戰。可是新生的蘇維埃政權並不穩固,不久就開始了長達數年的內戰,英法等協約國也開 官方海報:祖國—母親在召喚!始對蘇俄進行大規模的武裝干涉,但不久後,俄國境內的叛軍和外國干涉軍全面失敗。雖如此,蘇俄作為一戰的准戰敗國,喪失了大量沙俄曾經佔領的領土。加上內戰以及外國勢力的干涉,蘇維埃政權成立初期的蘇聯顯得極度虛弱。1922年,蘇聯成立,英法美等西方國家依然對其採取敵對態度。1925年,列寧去世後,斯大林掌握了蘇聯最高領導權,並通過殘酷鎮壓異己來穩固自己的權力。但同時蘇聯也逐漸成為世界主要的工業強國,1930年代末,蘇聯的工業產值已經超過了德國而達到了歐洲第一,但蘇聯的人民生活水平尚不及西方工業化國家。
當德國法西斯政權崛起之時,英法美等西方國家就一直採取措施維護自身利益,英法等國家的綏靖政策除了維護自己利益免遭軍事擴張勢頭正猛的德意志帝國損害以外,他們還有另外一個目的,就是將德國這股他們認為的禍水引向蘇聯。在歐戰戰雲密布的時候,斯大林對英法的妥協極端失望,他宣布停止和英法等國的軍事聯盟談判,轉而和納粹德意志帝國修好,以實現自己的利益。同時,德國因為避免在東西兩線同時作戰,也要尋求先穩住蘇聯。這時,蘇聯和德國開始互相接近。這時的德意志帝國和蘇聯,歐洲這兩個被西方社會認為是最強大的專制國家,雖然曾經是不共戴天的仇敵,卻因政治現實令他們雙方拋棄了西方國家認為是無法逾越的意識形態的鴻溝,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該條約中包括了「秘密附屬議定書」(蘇聯一直否認該協定書的存在),劃分兩國在波蘭、波羅的海三國、芬蘭以及東歐其他國家的勢力范圍。這時,當時世界面積第三大的國家(當時面積最大國是大英帝國,面積第二大國是法國)、世界第二的工業國和德國媾和,讓英法獨自面對強悍的法西斯德國,只能吞咽自己綏靖政策種下的苦果。
在遠東,沙俄曾和日本在中國東北地區為爭奪兩國發生了日俄戰爭,俄國戰敗,喪失了在東北的部分權益,割讓南庫頁島,失去了苦心經營很久的太平洋唯一的不凍港——旅順。蘇維埃政權成立之初,蘇俄在遠東的勢力收縮,成立遠東共和國,日本參與了對新生政權的武裝干涉,並佔領蘇俄遠東地區大片領土,但不久即被紅軍驅逐出境。自此,蘇聯和日本關系持續緊張。在和中國關系方面,列寧認為沙俄佔領的中國領土應當歸還中國,並許諾放棄沙俄奪取的一切中國領土和中國租界。但斯大林掌權後,蘇聯收回了這個承諾。1921年和1924年,唐努烏梁海和外蒙古脫離中國,蘇聯逐漸實際控制了這兩個地區。1929年,中蘇之間發生了中東路事件,導致中蘇關系惡化。1931年,日軍入侵中國東北,蘇聯保持中立。1937年中日之間正式開戰後,中國請求國際援助,蘇聯認為其遠東邊境受到日本威脅,《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簽訂之後蘇聯開始大規模援助中國,並派遣航空兵參與中國對日作戰,蘇聯成為抗戰初期中國的主要援助國。1938年和1939年,蘇日之間由於滿洲國邊境問題爆發張鼓峰事件和諾門坎事件,蘇軍全殲進犯日軍。為了避免兩面作戰,1941年,蘇聯在蘇德關系非常緊張的時候和日本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該條約除了規定互不侵犯外,還互相承認了對方在外蒙古和滿洲的現實利益,蘇聯中止了大部分對華的援助。
二十世紀30年代,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領導的德國法西斯政權迅速崛起,而英、法、美等西方國家採取的綏靖政策則更加助長了法西斯德國的勢力。而此時的蘇聯,最高領袖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為實現自己的利益和德國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該條約中包括了「秘密附屬議定書」,劃分兩國在波蘭、波羅的海三國、芬蘭以及東歐其他國家的勢力范圍。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法西斯德國的軍隊很快就席捲了中歐、西歐大陸、北歐和巴爾干半島,1941年,德國控制了歐洲包括法國、波蘭西部、荷蘭、挪威等16個國家的人力、物力資源。而這時的全世界,只有英國在獨自和法西斯軸心國作戰。
1930年代末的蘇聯,經過十幾年的大規模經濟建設,工業產值已經躍居歐洲第一,但是生產質量和人民生活水平則遠不如德國。另外,蘇全國也剛從瘋狂的肅反大清洗運動中慢慢恢復正常的國家秩序。在德軍橫掃歐洲之時,斯大林看到如此強大的德國必然會威脅到蘇聯的國家安全,便開始著手採取防範德國的系列措施:將蘇聯的重工業和軍工工業有計劃地遷移到烏拉爾山(Урал)以東;對德國和談,避免刺激德國;穩住東方的日本,和日本簽署中立條約;建立「東方戰線」,增加戰略縱深等等。
在蘇聯的系列准備措施中,建立東方戰線是最具爭議的,在建立東方戰線的進程中,蘇聯根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中的秘密條款佔領了約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將芬蘭、羅馬尼亞等國迅速地推向自己的對立面,還遭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譴責。且事實上東方戰線在戰爭中起到的作用也極其有限。
德國方面,西線戰事的順利進行,只有英國憑借海洋的優勢在拚死抵抗,讓希特勒感到有機會騰出手來對付東邊的大國蘇聯了,而德國的情報機構對蘇聯的錯誤判斷,也讓希特勒認為蘇聯是非常容易對付的國家,便開始著手制定入侵蘇聯的計劃,計劃代號:巴巴羅薩作戰(Unternehmen Barbarossa)。
巴巴羅薩計劃是集中大量兵力,以「閃電戰」從數個方向實施迅猛而深遠的突擊,佔領蘇聯首都莫斯科(Москва)、蘇聯第二和第三大城市列寧格勒(Ленинград)和基輔(Київ,Киев)等,把蘇聯紅軍的主力消滅在蘇聯西部地區,爾後向蘇聯腹地長驅直入,進抵阿爾漢格爾斯克(Архангельск)、伏爾加河(Волга)、阿斯特拉罕(Астрахань)一線,並用空軍摧毀烏拉爾工業區,從而擊敗蘇聯。
巴巴羅薩計劃出台半年後,蘇聯還渾然不覺,1941年5月1日,莫斯科紅場舉行閱兵式紀念國際勞動節,雖然英國等國和蘇聯間諜多次向斯大林匯報,德國將在1941年夏進攻蘇聯,但斯大林認為,英國和德國的戰爭見分曉之前,德國還沒有能力進犯蘇聯。他甚至懷疑,這是英國間諜為了將蘇聯拉入對德作戰的陷阱而捏造的。
另外,據俄羅斯學者鮑里斯·瓦季莫維奇·索科洛夫(Борис Вадимович Соколов)出版的《二戰秘密檔案》(俄語版於2001年出版,中文翻譯版於2005年出版)(«Разведка. Тайны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ы» (2001))一書中披露,斯大林還曾有一個進攻德國的「大雷雨計劃」(Операция "Гроза"),該計劃還比巴巴羅薩計劃更早出台,只是由於蘇聯的戰爭准備還沒有達到進攻的要求而被德國的巴巴羅薩計劃先行一步。可見斯大林對德國的進攻計劃是完全沒有防備的。
但是,斯大林的判斷錯了,一場有史以來最為慘烈的戰爭在1941年6月22日正式打響。
補充:
[編輯本段]初期軍事實力對比戰爭開始時雙方的軍事實力對比:
總兵力:德國730萬、蘇聯537.3萬
初期直接作戰兵力:德國550萬(含羅馬尼亞、匈牙利和芬蘭等國軍隊) 蘇聯268萬
編制:德國190個師(包括19個坦克師,14個摩托化師)、蘇聯170個師另2個旅
坦克:德國4300輛、蘇聯新型坦克1475輛,大量舊式坦克
火炮:德國4.72萬門(50毫米以上)、蘇聯3.75萬門
作戰飛機:德國4980架、蘇聯新型飛機1540架,大量舊式飛機
作戰艦艇:德國192艘、蘇聯396艘
中期軍事實力對比德軍

希特勒在1943年依然擁有一支非常龐大的軍事力量。整個德國武裝部隊的總人數達到948萬人。其中野戰陸軍425萬、後備陸軍等230萬、空軍170萬、海軍78萬、武裝黨衛軍45萬。按4月1日統計,德軍共有坦克和強擊火炮5625輛。第1線飛機按3月1日的統計為6107架。不過在剔除了各種後備部隊、大量在醫院療養的傷病員,海空軍,以及佔領區的維持部隊後,德國可以用於東線的野戰部隊就遠遠沒有那麼多了。截至1943年7月初,德國及其盟軍,在蘇德戰場一共擁有近400萬正規陸軍(200個德國師,40個盟軍師),約4700輛坦克自行火炮,3665架飛機,約4萬門火炮迫擊炮。

蘇軍

自開戰以來,蘇聯已經損失了1467萬軍隊,其中不可恢復減員大約為800萬-900萬。但在1943年4月1日,對德作戰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預備隊、遠東和南部邊境地區戒備部隊,仍然有841萬3千人。到1943年7月,連同內地軍區在內,整個蘇聯武裝力量總數增加到了1000萬人左右。除去戒備日本土耳其的龐大部隊(4月份多達近200萬人),紅軍野戰部隊主力都被用於對德作戰。1943年7月1日,紅軍陸軍和空軍部隊,一共在蘇德戰場展開了606萬5千9百人(其中陸軍大約是560-570萬)。再加上海軍等部隊,紅軍對德作戰軍總數為661萬2千人。1943年7月1日,對德作戰紅軍裝備如下:火炮迫擊炮105000門(包括高射炮,不包括50毫米迫擊炮和火箭炮)。根據1943年初紅軍火炮型號分析,這10萬門火炮中,76毫米炮約15000門,100毫米以上火炮約9000門,迫擊炮約7萬門。高射炮約8000-9000門。坦克自行火炮10199輛(9831輛坦克,368輛自行火炮)。《蘇聯武裝力量五十年》記載的數據有所不同,為坦克自行火炮9580輛,包括中重型6232輛,輕型3348輛。紅軍中重型坦克僅占總數的64%,遠遠低於德軍92%的比率。不含在芬蘭戰線的311輛坦克,蘇軍作戰軍有坦克自行火炮9888輛,連同大本營預備隊在內,則有12576輛。其中在6月30日可動為10060輛,可動率80%。低於德國裝甲部隊同期89%的可動率。作戰飛機10252架(包括海軍和遠程航空兵),其中新式飛機8948架。直接配合前線作戰的航空部隊,擁有6831架飛機。遠程航空兵飛機950架。大本營戰略預備隊7月增至111萬1千人,16782門火炮和迫擊炮,2688輛坦克和自行火炮,662架飛機。戰略預備隊的最高組織形式是草原軍區。如前所述,該軍區被配置在庫爾斯克方向,構成縱深防禦梯隊。

補充:
德國進攻階段1941年6月22日凌晨4時30分,德軍在北起波羅的海﹑南至黑海的1800多公里的漫長戰線分為北方、中央、南方3個集團軍群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 德軍向蘇聯境內推進。
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任務是圍殲白俄羅斯(Белоруссия)的蘇軍,兵源達50個師另2個旅,進而進攻蘇聯的心臟莫斯科,北方集團軍群的兵力是29個師,任務是殲滅波羅的海沿岸的蘇軍,進攻列寧格勒,南方集團軍群的任務是向基輔和整個烏克蘭(Україна,Украина )總方向進攻,把烏克蘭的蘇軍主力消滅在第聶伯河(Днепре,Дніпро)以西,兵源達57個師另13個旅。此外,還有直指北方的挪威和芬蘭兩個集團軍,分別向摩爾曼斯克(Мурманск)和列寧格勒方向實施突擊。
戰爭剛開始,蘇聯西部66個機場遭到猛烈轟炸,蘇軍半天之內就損失飛機1200架,其中800架未及起飛即被毀於機場,蘇聯西部城市、海空軍基地、通訊設施,在德軍航空兵襲擊之下嚴重受損,邊境軍區指揮機構基本陷於癱瘓。德軍在戰爭的第一天就前進了50至60公里。蘇聯國防委員會在戰況不明的情況下,於當晚發布不切實際的命令,要求邊境軍區實施猛烈反擊,消滅入侵之敵,這種盲目的指揮使前線戰況更加惡化。
在戰爭的頭一周,德軍憑借突然進攻、武器裝備上的優勢、軍隊早已動員和集中並有作戰經驗等優勢,打得極其順手,中央集團軍群已推進到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Минск),南方集團軍群的前鋒,已近至通向基輔的接近地,北方集團軍群,已經渡過西德維納河。
面對有備而來的德軍,蘇軍猝不及防,蘇聯政府雖然採取緊急措施,把前沿軍區改為方面軍,成立了蘇軍統帥部,但由於大量工作未能搶在戰爭爆發之前就緒,因而在戰爭開始時嚴重失利,由於蘇軍裝備陳舊,指揮人員素質較差,對敵主攻方向判斷失誤等原因,致使戰爭初期,便有28個師被全殲,70個師人員武器損失過半。據戰後西方公布的統計資料,在蘇德戰爭的頭18天,蘇聯損失2000列火車的軍火,3000門大炮,2000架飛機,1500輛坦克,以及30萬蘇軍被俘。
德軍在佔領明斯克後,7月15日,通過激烈戰斗,攻佔了蘇聯首都莫斯科的門戶斯摩棱斯克(Смоленск),合圍了蘇軍十幾個師,切斷了蘇聯西部最重要的交通干線明斯克-莫斯科公路,並將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司令部設在此地。而此時德軍離莫斯科僅有380公里之遙了。
這時德軍犯了一個可能是事關全局的錯誤,德軍分調部分進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團軍群主力進攻南方的基輔,以佔領蘇聯的糧倉——烏克蘭。基輔戰役從盛夏打到秋初,蘇軍在基輔防禦戰中嚴重失利,不僅損失了前沿兵力,而且用於這個方向上的預備隊也消耗殆盡,部署在基輔地域上的兩個方面軍中,有6個集團軍被合圍,西南方面軍主官全部陣亡,尚有幾個集團軍的司令被俘,據德軍方面宣布,德軍圍殲蘇軍66萬人,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殲滅戰。9月,北方集團軍群已經佔領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全部,進抵列寧格勒近郊,並聯合芬蘭軍隊完全封鎖了列寧格勒,開始了持續達900天的列寧格勒保衛戰。德軍雖然在南方和北方取得重大勝利,但在北路列寧格勒卻沒有完全得手,而中路卻錯過了進攻莫斯科的最好時機,也錯過了一舉擊潰蘇聯的最佳機會。
9月底,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大舉進攻莫斯科,這次進攻的代號是「台風」(Unternehmen Taifun)。德軍用於台風行動莫斯科方向的兵力達180萬,75個師,1700輛坦克,14000門火炮,1400架飛機。 1941年11月7日的紅場閱兵蘇軍在莫斯科以西300餘公里縱深內,建立了梯次配置的多道防禦地帶,有3個方面軍和一個戰役集群,125萬兵源,共75個師,990輛坦克,7600門火炮,677架作戰飛機擔任防禦,蘇共中央政治局、國防委員會、最高統帥部和總參謀部作戰組一概不離開莫斯科。最兇猛的進攻遇到了最頑強的抵抗,進入10月份後,蘇聯進入了秋冬時節,而這對蘇軍則非常有利。11月7日,冒著德軍的炮火,斯大林堅持在紅場舉行紀念十月革命勝利24周年的閱兵式,閱兵式後的蘇軍直接開赴前線。經過浴血奮戰,蘇軍憑借極其堅強的抵抗和熟悉的自然條件,蘇軍頂住了德軍進攻,並於1941年12月轉入反攻。
1942年4月,莫斯科會戰以蘇軍獲得勝利而告終。此戰宣示俄式「大炮兵主義」戰勝德式「機甲化坦克部隊」戰法,南方集團軍群司令以及夙有「世界坦克戰之父」美譽之德國名將古德里安上將為首的大批高級將領被希特勒調返回德國離開東戰場,為「莫斯科攻防戰」失敗負責。蘇軍這時初步穩定了蘇德戰場局勢,打亂了德國的「閃電戰」計劃。但蘇聯的反攻在德軍的技術優勢面前很快就失利了。 [編輯本段]戰爭轉折階段在莫斯科會戰失利後,德軍將戰略重點放在南線,集中力量進攻全蘇最大的產油區——高加索油田。1942年6月德軍攻佔了蘇聯克里米亞地區黑海艦隊的主港塞凡堡(Севастополь)(塞凡堡戰役)。接著,揮師直指斯大林格勒和外高加索,企圖從東南方向迂迴莫斯科,並攻佔外高加索的蘇石油產地,切斷蘇南部地區與莫斯科的聯系。蘇軍節節敗退,被迫再次轉入防禦。6月28日,德軍向頓河(Дон)大草原方向發動了規模巨大的夏季攻勢,渡過了頓河河曲,攻佔了羅斯托夫(Ростов-на-Дону)。
這時德軍又犯下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分兵進攻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第六集團軍進攻斯大林格勒(Сталинград),第四裝甲軍團進攻高加索油田。這時二戰最為血腥的正面戰役——斯大林格勒會戰開始。
1942年,蘇聯國民經濟轉入戰時軌道,軍工生產已經恢復並有一定發展,給軍隊提供的新式武器裝備逐漸增多,敵後游擊運動開展得更加廣泛,同時蘇聯還得到美英戰略物資和武器裝備的援助。但是,在1942年初至1942年夏,蘇軍在蘇德戰場還未扭轉頹勢,而且戰局卻有利於德軍一方。
1942年7月下旬,斯大林格勒會戰打響。德國精銳的第六集團軍向斯大林格勒方向推進,戰役開始時,蘇軍在斯大林方向的防禦力量薄弱,蘇軍在萬般無奈之際,將兩個正在組建的坦克集團軍投入戰斗,卻被德軍完全殲滅。7月底,德軍將第四裝甲軍團從高加索油田邊緣抽調來支援進攻斯大林格勒方向,德軍的兵力有25萬人,740輛坦克和1200架飛機的支援。而蘇軍的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是在被德軍完全擊潰的的西南方面軍基礎上匆匆組建的,只有18個滿員師和16個不滿員師,作戰部隊為16萬人,有近400輛坦克和600多架飛機。德軍在戰役之初進展順利,雖然蘇軍頑強抵抗,德軍還是突破蘇軍的層層防線,9月13日,德軍突入市區。斯大林在這個危重的時刻特意打電話命令斯大林格勒市委、軍工企業一個也不準後撤,要在戰斗中繼續組織生產。斯大林還有一句在當時非常著名的命令:「決不後退一步!」,命令擔任斯大林方向的士兵和軍官在危重時刻不允許後退,若後退則面對的是極其嚴厲的懲罰。這時,在斯大林格勒擔任防禦任務的還有蘇聯新組建的東南方面軍。而自從德軍進入斯大林格勒市區後,一場曠日持久且血雨腥風的巷戰開始了。
蘇軍統帥部在斯大林和最高統帥助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總指揮朱可夫(Георг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Жуков)和總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Василевский),研究挽救斯大林格勒辦法,他們認為只有用城市吸引住德軍的重兵集團,再用強大的預備隊合圍德軍第六集團軍,該計劃的代號為「天王星」(Операция 「Уран")。但是天王星計劃最快必須到11月中旬才能部署成功,也就是說,為執行天王星計劃,斯大林格勒還得堅持2個月以上。而且防守人力薄弱的斯大林格勒來說,這是極端困難的。但是,蘇軍的抵抗卻異常頑強,雙方的戰斗非常激烈,即使是對一個街區甚至一棟建築的爭奪,都要付出巨大的傷亡代價。至9月底,蘇軍固守的地段只有伏爾加河西岸的縱深不到1公里的狹長地帶,但德軍卻一直不能完全佔領斯大林格勒,並一直堅持到11月份。擔任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軍區司令崔可夫(Василий Иванович Чуйков)在回答人們關於德軍為什麼不能佔領斯大林格勒的問題時說:「敵人(德軍)只能踏著我們的屍體前進,而蘇軍是殺不完的。」由於第六集團軍司令保盧斯(Friedrich Wilhelm Ernst Paulus)為了在寒冬到來之前佔領斯大林格勒,發動了猛烈的進攻,戰爭進入白熱化。
11月19日拂曉,蘇軍實施天王星計劃,在斯大林格勒附近開始大規模反攻,11月23日,蘇軍合圍了德軍第六集團軍全部。希特勒命令德軍「戰斗到最後的一兵一卒一槍一彈」,並命令曼施坦因(Erich von Manstein)將軍率領的頓河集團軍群的裝甲重兵集團實施救援,但被蘇軍所阻。1943年1月10日,蘇軍發動總攻,至1943年2月2日,德軍剛提升為元帥的第六集團軍司令長官保盧斯投降,蘇軍完全殲滅了進攻斯大林格勒的德軍第六集團軍,從而根本扭轉了蘇德戰場的局勢。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使蘇德戰爭出現了歷史性轉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而斯大林格勒戰役也成為歷史上最為殘酷的戰役,雙方共約有200萬人在瓦礫中喪生,其中50萬是平民 蘇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步坦協同作戰。
1943年是蘇德戰場轉折性的一年,斯大林格勒戰役後,蘇軍繼續向頓河上游、庫爾斯克(Курск)方向和哈爾科夫方向發展進攻,收復了庫爾斯克等地。同年1月,蘇軍突破德軍對列寧格勒共900天的封鎖,而在封鎖列寧格勒期間,列寧格勒市民在寒冷、飢餓和德軍的威脅下支撐了900天,城內約有一半的人死亡,被稱為世界軍事史的奇跡。與此同時,蘇軍在高加索方向轉入進攻,至4月初收復了北高加索大部分地區。
蘇軍在哈爾科夫地域的進攻作戰失利,有幾個集團軍被全殲。1943年7月,德軍在庫爾斯克突出部集中優勢兵力,企圖包圍庫爾斯克突出部的兩個方面軍的蘇軍,發起其在東線的最後一次進攻戰——庫爾斯克會戰,德軍給這次進攻戰的代號為「堡壘」(Unternehmen Zitadelle)。
蘇軍在戰役之前獲得准確情報,而對庫爾斯克突出部加強了防禦,並在游擊隊的幫助下,擾亂德軍的後勤保障系統。蘇軍用於庫爾斯克防禦決戰的兵力有中央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133萬餘人,配備坦克和自行火炮3400餘輛,此外還有作為總預備隊草原方面軍。德軍用於庫爾斯克方向的兵力達90萬人,共50個師,並用其中29個師組成兩大突擊集團,從北面突擊庫爾斯克的15個師,而南面有14個師,兩個突擊集團配備有2700輛坦克。7月5日晨,庫爾斯克決戰打響,但在蘇軍極其頑強的防禦面前,德軍的進攻收效甚微。12日,雙方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南翼的門戶奧博楊(Обоян)方向名不見經傳的小村普羅霍羅夫卡(Прохоровка)發生坦克遭遇戰,雙方各有1200輛坦克參戰,各有大量飛機支援,激烈的戰斗持續了一整天。當滾滾的坦克鐵流加上步兵、炮兵和航空兵匯合到一個小小村莊時,世界軍事史上最大的坦克大會戰爆發了。當日暮時分,蘇軍在這場決戰中取得了關鍵性的勝利(近十多年的西方研究稱德軍實際上以較小的交換比在戰術上擊敗了蘇軍,但此役確實將德軍的進攻能量耗盡)。8月23日,蘇軍收復哈爾科夫,庫爾斯克戰役以蘇軍全面獲勝而結束。


❽ 二戰初期德國有哪些著名的戰役,佔領了哪些國家,發明了哪些武器

戰役:
波蘭閃擊戰、
不列顛空戰、
莫斯科保衛站、
斯大林格勒戰役、
頓巴斯戰役、
柏林保衛戰;

佔領:
捷克斯洛伐克
奧地利
丹麥
挪威
波蘭
比利時
盧森堡
法國的一半

發明:
彈道導彈
熱導導彈
俯沖轟炸機

❾ 關於二戰前德國的問題

不會,不列顛空戰是戰術上的失敗,不是德國空軍力量的問題,海軍就別想了,德國從來就是個陸軍國家,海軍這一點德國很想但幾乎不可能超越英國,這也是為什麼德國痴迷於潛艇的原因

閱讀全文

與二戰前德國有多少個清除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