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國人的工匠精神為什麼舉世聞名
在德國,一座王家閣劇場在二戰中被美軍飛機徹底炸毀,給德國人造成了巨大的痛苦。歌劇院建於過去200年,但它被摧毀了。怎麼辦?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人在廢墟周圍盤旋,僱傭了一群科學家、文化學家、考古學家、建築師和技術工人,約有數百人。花了35年才把這堆破磚瓦又放了回來。如果你現在看這個王家閣劇場,你看不到它是炸彈爆炸後重新裝彈的。這座建築已經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士表示,「這一行動本身就屬於世界文化遺產」。正是因為德國如此熱愛和尊重自己的文化,才被稱為「不變的德國」。
德國人進入工業化之後,也經歷了「山寨階段」:學英法,偷別人的技術,模仿別人的產品。為此,英國議會於1887年8月23日專門通過了對《商標法》的修正案,要求所有進入英國本土和殖民地市場的德國進口商品都必須標注「德國製造」。「德國製造」在當時其實是一個侮辱性的符號。
『貳』 德國製造留給大眾的印象。
2013年11月18日傍晚,我搭上了隸屬於德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漢莎航空公司的空中客車A380,在經過近12個小時的披雲追月後,飛機降落於美茵河畔的法蘭克福國際機場。機場的出口處,映入眼簾的是中國交通銀行在法蘭克福分行的巨大的廣告牌。作為歐洲的經融中心之一,中國的交通銀行能在此立足且佔有一席之地,無疑是13億華人的驕傲。
德國,一個被稱為「詩人與思想家」的國家。正是他們那種卓爾不群的智慧急劇膨脹了法西斯的野心,分別與1914年和1939年發動了第一、二次世界大戰,給世界人民帶來了苦不堪言的災難。
19世紀初期的德國空軍曾是他們引以為傲的資本,也是德國人入侵他國的尖峰利器。他們可以一個人開著戰斗機幹掉對方幾十架戰機外加幾十艘戰艦。他們那種踏血五洲所向披靡的神話讓其他帝國聞風喪膽。然而無論一個人的力量如何強大,也最終難逃寡不敵眾的困境,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以失敗告終。戰敗後的德國同其盟國簽訂了《凡爾賽條約》。條約規定德國必須永久取消海軍,且陸軍的數量也不得超過10萬人。《凡爾賽條約》的限制對德國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奸詐的德國人保留了所有空軍軍官,將空軍變相的變成了飛行俱樂部。希特勒上台後公然撕毀了條約,開始「猖狂」的進一步發展軍事力量。惡魔的反悔滋生了德國再一次侵犯世界邪惡的土壤。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由希特勒於1939年點燃。不到一年的時間,希特勒就吞並了丹麥、挪威、波蘭、荷蘭、比利時等,並於1940年6月也兵不血刃的佔領了曾經自己的兄弟國家---法國。德軍攻佔這些國家的速度讓人膛目結舌。正當眾人都開始認為德軍將橫掃六合之時,希特勒卻生出了「悲天憐人」之心:他沒有將英法盟軍的40萬殘余部隊殲滅,也沒有完全將英國據為己有。因為在希特勒看來,大不列顛民族(英國)的血統是僅次於日耳曼(當時的納粹德國)人的民族,他想放英國人一條生路,也為自己留個後路。萬惡的鐵蹄下難得催生的憐憫之心無疑為納粹的滅亡鋪就了死神的問候之路。
沒有完全解決英國,德國就難免充斥著腹背受敵的危險。在這種險情下,希特勒又公然違背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下令進軍蘇聯,將自己的戰線進一步拉長。憤怒的蘇聯便傾其國力集結了250萬部隊來對付希特勒的100萬軍隊。同時,美、英部隊也乘機向柏林挺進……
在敵我雙方如此懸殊的軍備之下,希特勒已無回天之力。一個月後的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在總理府地堡自殺身亡。5月8日,德國被迫無條件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被美、英、法、蘇四國瓜分,並由四國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接管德國最高權利,柏林也被劃分成四個佔領區。1948年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同年10月,東部的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德國從此正式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由於蘇聯對東德的種種限制導致東德的發展嚴重落後於西德,也直接拉響了1989年東歐巨變的導火索。心裡極不平衡的東德人將德國一分為二的柏林牆推到。1990年初,東德與西德終於達成了兩德統一的協議。至此,分裂了41年的德國重新實現了統一。
我們不得不佩服德國人與生俱來的智慧的確是無窮盡的。二戰後蘇聯可以將德國幾乎所有的高精密機器都搬走,但無法將德國人銘刻在大腦中的智慧和經驗拿走。所以德國統一後,在短短的幾十年間已躍升為世界第四大經濟強國。但前蘇聯對德國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只到今天「西德」每年都還要撥出巨款去幫助「東德」復甦經濟。
德國的產品以高精準著稱於世。做工細膩,但成本高昂。德國製造的頭銜如今已成為德國的驕傲,也是世人嚮往的精良品質的楷模。A380飛機上的一顆小小的螺絲,只要是德國製造,就可以不用復檢而直接拿來使用,而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必須經過嚴格的復檢才可以使用。
我們不得不談的還有德國的騎車,德國的汽車以大眾為巨頭。如今的奧迪、保時捷、賓利、布加迪、蘭博基尼等豪車都是大眾旗下的品牌。其次是賓士集團的Smart、邁巴赫,還有寶馬集團的Mini、勞斯萊斯等。目前德國有8千多萬人口,而汽車擁有輛高達6千多萬輛。十年以後的德國人口將會變成6千多萬,汽車則將會躍升為8千多萬輛。德國大街小巷裡竄梭的計程車、高速公路上飛奔的各類貨車,基本上都是賓士品牌。布加迪、保時捷、蘭博基尼的跑車更是隨處可見。德國有使用少部分的美國車,但對日本車不感興趣,他們認為日本車好比一堆爛鐵,風吹雨淋後就會癱瘓如泥。在「代步工具」的選擇上,德國視乎有與迪拜王國試比高的勇氣。
目前全世界業已發達的高鐵和磁懸浮也都是德國的產物。當年我們還在以能擁有一輛鳳凰二八大杠而感到驕傲自豪的時候,德國已研製出時速200公里的高速列車。如今德國的高鐵時速也可以達到400多公里,但他們從來不會去用那麼高的速度,基本上保持著200多公里的時速。他們認為速度跑的越快,離地獄之門會愈加接近。他們對磁懸浮的看法也是如此,早在19世紀初期,德國的赫爾曼就已申請了磁懸浮列車的專利,但德國自己至今都未曾使用過。
德國的地鐵都是在地面上「行走」的。說「走」是因為其速度很慢,而且還要像普通的汽車一樣要等紅燈。一列地鐵也就2節,不過十幾米。而且平時乘車的人很少。哪怕在上下班的高峰期也幾乎不會出現像中國地鐵那樣洶涌的人潮。地鐵站也從不設防,不管你買不買票都可以去搭乘,也很少有專人去查票,一般一年只會查一到兩次。但一經查到你逃票乘車,政府就會將你不光彩的經歷記錄在你的人生信用裡面,影響你的一生。
『叄』 為什麼德國製造世界聞名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
他們有校企深度融合的職業教育與人力資源開發服務體系有機結合作支撐;
同時,重視對學生進行所學專業和職業傾向性測試、咨詢、指導與服務。
『肆』 德國製造如何走上神壇
1、產品專注創新,打造高附加值
德國製造與中國製造的區別在於:中國製造依靠的是低勞力成本,德國製造依靠的是創造具有高附加值的產品。
2、員工培養技能,要求忠誠
每一位企業主,都毫不猶豫地將「忠誠」列為最好員工應具備的第一條素質。他們都希望在艱難的歲月里,員工也能和企業不離不棄。事實上,在德國也不難發現在一家企業工作了一輩子的員工。
3、管理扁平化思維,雙委員會制度保險
德國人守舊是出了名的。二戰期間紐倫堡被炸得面目全非,戰後,德國人沒有像其他人一樣在廢墟上建立起一片新城,而是用舊磚瓦重新將老城一模一樣地建了起來。在企業管理上,德國人也一直堅守著雙委員會制度的老規矩。德國企業法規定,公司董事會下必須設有執行委員會和監事委員會兩個系統。
4、服務以客戶為中心,為消費者帶來更大的利益
以客戶為中心比以競爭為中心更重要。和客戶之間保持常年的合作關系是德國企業的長處,這甚至比強大的技術競爭力更有價值。一旦客戶遇到問題,一個電話、一封郵件,工程師就會馬上飛到現場幫助解決。
5、環境
植根於社區,全球地方化很多德國企業建立在遠離市區的小鎮,比如西門子醫療器械公司位於紐倫堡附近的厄爾蘭根,奧迪總部在巴伐利亞名不見經傳的城市英戈爾斯塔特,卡爾倍可在魯爾區的邊緣小鎮哈根。這並非偶然。相比在大都市,員工在這里找到另一個工作崗位的可能性要小;另一方面小鎮優質勞動力有限,所以企業也更依賴它的員工。這種情況創造了雇員和僱主之間的相互依賴,造就了相互認同,避免了對立關系。
希望以上答案可以幫到你,望採納!!!
『伍』 從被歧視到被認可,「德國製造」是怎樣成功逆襲的
德國製造最開始也是靠「模仿」起家的,但是後來德國的製造反而讓很多人發現可以用得比英國貨更久,德國的貨物很快的就受到了追捧,但是原因也不僅僅這么簡單而已,這其實是有時代的加成,工業時代的發展,各家技術哪家強? 那時候技術不像現如今那麼透明,可以做的選擇很少,人們如果發現了物美價廉的好東西,自然就會在群眾之間炙手可熱。
德國人天性就不信任人,什麼小零件都要親力親為,生產出自己覺得滿意的商品才肯罷休,所以德國人都是謹慎追去完美的代名詞,德國製造越來越受追捧也不奇怪了。
『陸』 德國成為世界的製造大國,是否有其歷史文化淵源
現在,「德國製造」彷彿與「品質保障」完美地劃上了等號,小到手錶、廚房用具,大到傢具家電、汽車,件件精品,德國製造在全球製造業中毫無疑問地處於領先地位。
但從歷史角度考量,英國的工業製造反而比德國的開始得更早。18世紀工業革命結束後,當英國工業順勢達到難以企及的高度時,德國還處於以農業為主要經濟來源的地步,製造業的技術相差得可不止一星半點兒。
這幾乎是羞辱的做法徹底激發了德國對於製造業逆轉的堅定決心,打造出完美的產品質量。德國的工廠紛紛學習西方強國的製造業,改造傳統產業的生產技術,對產品質量提出嚴格的審查,大力發展鋼鐵、機械、電氣等製造行業,推動實體經濟的不斷發展,這才有了現在市場上寶馬、西門子等一批全球知名企業,讓德國穩穩站在了世界工業強國之林。
這就是「德國製造」的歷史淵源,苦盡甘來,現時美滿。
『柒』 為什麼德國製造和日本製造質量這么好
二戰後,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現象,是兩個主要戰敗國德國和日本的經濟崛起。德日都是後起工業國,都走了一條自上而下的工業化道路。
德國是19世紀80年代開始的以電氣和化工為標志的「新工業」的引領者,並在20世紀初取代英國,成為世界市場上的頭號貿易強國,「德國製造」開始享譽全球。日本則在明治維新後效仿德國,被稱為「東方的普魯士」。
從深層看,兩國都以製造業製成品出口見長,且其生產體系也有不少相似之處:兩國經濟中都存在一些大工業聯合體,它們之間相互參股,背後有大銀行的支持。這一產業組織保證相關產業上下游之間的緊密合作,有利於協同創新和不斷提高產品的質量。
兩國都致力於建立嚴格的工業標准與質量保證體系。1960年—1980年,德日在汽車、家用電器等領域的國際競爭中,全面戰勝生產標准化大眾產品的美國,而日本企業依靠瘦身管理和靈活的員工作業協調在生產高質量系列消費品方面則更勝一籌。
德國製造已成為全球市場質量和信譽的代名詞,同時成就了德國「雙高」(高使用價值和高技術含量)產品出口大國的地位。德國製造像老字型大小品牌一樣,經過百年錘煉,成色始終不變。對產品質量的追求已經成為德國企業的一種潛意識,是不必過多外來約束而自動履行的行為。
德國製造的優勢不在於價格,而在於質量、解決問題的專有技術及良好的售後服務等因素。
青島流傳著一個故事:2000年,德國商人亨利安到青島投資生產大型齒輪。2010年6月,亨利安80歲的父親來到青島,當父子兩人走到江蘇路基督教堂時,看到教堂鍾表正常運轉,80歲的德國老人很激動。原來,這座鍾是德國100多年前就很有名的鍾表製造商J.F.WEULE生產的。這家鍾表製造商所用的齒輪全部由亨利安家供應。
亨利安說:「根據目前的使用情況,這些齒輪沒有任何問題,還能再用上300年,真要維修時,恐怕是我的曾孫一代了。」
的確,德國製造已經成為高質量、高技術和高品質的代名詞,得到全世界的認可。是什麼讓德國製造擁有堅如磐石的質量保證?又是什麼讓德國人在經歷歲月打磨後仍保持著最初的品質追求?
文化傳承
德語「職業」有「天職」的意思
德國的傳統哲學深深地影響了德國的企業行為——追求完美
在民族文化的不斷傳承中,造就了德國人最核心的「理性嚴謹」的精神文化
細心的人會發現,「質量一流」、「品質保證」之類的宣傳語很少出現在德國產品介紹中。因為,對產品質量的追求已經成為德國企業的一種潛意識。
企業文化是亞文化,與國家的傳統社會文化密切相關。可以說,德國的企業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縮影。
從宗教層面上來看,德語「職業」一詞,就有「天職」的意思。這意味著德國人把對上帝的忠誠移植到了對職業和工作的盡心盡力中。反映在企業經營上,企業運作不單純是追求經濟利益,而遵守企業道德和製造高質量產品是企業與生俱來的義務。
德國人有著嚴謹、冷靜而內斂的民族性格,樂於遵守自己制定的各種規章和制度,並引以為豪。在德國,人們視遵紀守法為最高倫理原則,普遍存在著求穩怕亂、安於現狀、自滿自足的心理。這一心理的形成有一定的歷史淵源,與德國經典哲學文化傳統有著直接關系。
18世紀後,德意志在人類文明的創造上讓世界驚嘆。在思想藝術體繫上,出現了康德、萊布尼茨、馬爾庫塞、叔本華、尼采、費爾巴哈、黑格爾等龐大而偉大的哲學家群體。德國的傳統哲學深深地影響了德國的企業行為——追求完美。
這種完美的哲學追求由三個部分組成:探求事物的本質、確定長期戰略、適應外部環境。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等,在現今的企業中仍不斷應用。
在民族文化的不斷傳承中,造就了德國人最核心的「理性嚴謹」的精神文化。嚴謹、保守、思變、自省深深地根治於德國的民族性格特徵中,就像是德國本民族的語言,復雜而精確,語法和詞彙不能出現絲毫的模糊一樣,界線分明,黑白分明。這種一絲不苟的性格特質成就了德國製造的不朽傳奇。
『捌』 是什麼原因造就了享譽世界的「德國製造」
『德國製造』曾經是帶有侮辱性的符號
德國人進入工業化後也經過與今天中國類似的「山寨階段」:向英、法學習,偷人家的技術,仿造人家的產品。為此,英國議會還特別在1887年8月23日通過對《商標法》的修改,要求所有進入英國本土和殖民地市場的德國進口貨必須註明「德國製造」。「Made in Germany」在當時實際上是一個帶有侮辱性色彩的符號。
德國進入工業化時代之初,大學的科學研究是與生產領域完全脫節的。盡管那時「世界科學中心」在德國,但是美國人很聰明,他們在德國拿到學位回國後,不是一味地跑到大專院校里做研究工作,而是進入到市場里去辦企業。
19世紀90年代初,德國科學家跑到美國一看,發現美國工業品的科技含金量最高,這才明確提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針,並開始大力促進應用科學的發展。由於德國有基礎科學上的雄厚根基,很快就建立起科學理論與工業實踐之間的聯系,從而在半個世紀時間里將世界一流的科學家隊伍、工程師隊伍和技術工人的隊伍結合在一起,領導了「內燃機和電氣化革命」,使德國工業經濟獲得了跳躍式的發展。
此後,德國的機械、化工、電器、光學,直到廚房用具、體育用品都成為世界上質量最過硬的產品,「德國製造」成為了質量和信譽的代名詞。德國最有名的公司,幾乎都是從那個時代成長起來的。它們直到今天都維持著世界性的聲譽。
『玖』 德國製造為什麼質量特別好
作為全球的工業品製造基地,我們的產品一直以價格低廉著稱。但要說到產品品質,那還得數人家日本和德國。不信你看看當下銷量和口碑最好的汽車品牌,無一例外來自這兩個國家。尤其是德國,賓利、奧迪、保時捷、賓士、寶馬、勞斯萊斯、邁巴赫這些世界名車,全是他們的傑作。
按說英國在搞工業革命時,德國還只是個農業國家,可為何德國僅用了短短幾十年,工業指數就全面超越英國,始終保持著工業強國地位,產品質量也一直雄冠全球呢?
(德國的匠人精神)
三、目光長遠持續發展。
德國人不打產品價格戰,不和同行競爭,也不搞同質化仿造,每家企業都靠自己的產品品質和個性特色吸引客戶。他們知道,價格戰只會讓整個行業陷入惡性循環。雖然他們也追求利潤,但也只是在成本核算後加上基本利潤,而不是像某些國家的私企那麼貪得無厭,甚至不惜犧牲質量降低成本。
在德國,所供3歲以下兒童的食品,不得含有任何人工添加劑,必須是純天然的。奶粉也被列入葯品監管,只能在葯店出售,根本不可能出現含三聚氰胺這樣的毒奶粉。行業監管的到位,也是德國企業自覺提升品質的一個原因。
正是由於每一位德國企業家,都有著辦百年企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所以幾乎所有德國出產的產品,質量都非常過硬。
對於為什麼德國產品,動不動就以“能用100年”作為廣告詞,德國某媒體解釋道,德國資源匱乏,所有的工業原材料都依賴進口,只有把品質做好,延長使用壽命,才能實現對原材料的最大節約。
『拾』 你覺得德國製造代表了什麼
德國製造代表了質量,提起德國製造,很多人就會想起德國的質量高超,在很多國家的質量體系都是從德國引進的,因為德國的質量體系更加的先進,無論是德國汽車還是德國的其他產品,質量都要比一般的國家要好,所以說德國製造代表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