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德國,日本,美國社會經濟制度有什麼區別
經濟制度都是市場經濟。
社會制度,德國,日本的社會保障程度較高,美國貧富差距較大,所以發生佔領華爾街的抗議。
日本君主立憲。
德國是最晚建立三權分立憲政的,汲取各國經驗。
美國的聯邦制,可能發生要退出聯邦而獨立的挑戰,歷史上也為此發生過內戰。美國的兩黨制議會斗爭,也數次造成政府關門。
❷ 德國經濟發展模式是什麼
(一)主要特點。
德國模式,即所謂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德國認為它實行的是宏觀控制的社會市場經濟,既反對經濟上的自由放任,也反對把經濟統緊管死,而要將個人的自由創造和社會進步的原則結合起來。它既保障私人企業和私人財產的自由,又要使這些權利的實行給公眾帶來好處。在國家和市場的關繫上,它的原則是國家要盡可能少干預而只給予必要的干預。國家在市場經濟中主要起調節作用,並為市場運作規定總的框架。所以德國實行的社會市場經濟,實際上是國家有所調節的市場經濟,以保證市場自由和社會公平之間的平衡。
(二)社會市場經濟的基礎。
凡是市場經濟能自行調節的,都應讓市場去解決。國家只是為市場的正常運作制定規則,並在市場失靈的地方進行干預。所以德國的社會市場經腿以市場為基礎的。
在德國,國家基本上不規定工資與物價,也不規定具體的生產指標。這些基本上都是靠市場供求關系自動決定的。但是德國農產品的價格不是通肺場形成的,而是由歐洲共同市場規定的,為此,政府每年要補貼幾十億馬克;德國鐵路和郵電的價格也是由聯邦政府規定的,發生虧損時由聯邦政府補貼。
由於競爭是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先決條件,沒有競爭就沒有市場。因此,德國制定了《反限制競爭法》等一系列有關法律,並建立了相應的機構,即卡特爾局(實際上是反卡特爾局),禁止企業與企業就生產、價格、銷售、市場分割達成壟斷協定,禁止妨礙或破壞市場的企業兼並,禁止壟斷對外貿易,禁止其他損害消費者利益的壟斷組織或集團;鼓勵中小企業合作,積極參加競爭;保證企業有生產自由、經營自由、投資自由、僱工自由和勞資談判自由。企業間兼並或合作協議,凡有利於競爭的都可以進行,但必須得到卡特爾局的批准,違反者將受重罰。此外,德國還制定有《反對不正當競爭法》,嚴懲假廣告、缺斤少兩、假冒商標、以次充好等不正當行為,以保護競爭者和消費者的正當利益。其他有關法律還有:《調整一般交易條件法》、《折扣法》、《附贈法》、《商標法》、《專利法》等。這些法律為市場的正常運行規定了准則。德國還對某些職業規定了進人市場的先決條件,如手工業者了零售商在開業前必須證明其職業知識。對衛生、法律咨詢、會計咨詢和稅收咨詢等部門,國家要求申請者經過專門培訓並有一定的年齡標准。
德國的工資基本上也是在勞動力市場上自由形成的,由勞資雙方自由談判,簽訂勞資協定。德國的勞資談判是集體進行的,一般由一個產業部門的工會聯合會和僱主聯合會分別代表雙方就工資增長幅度等問題,每年談判一次並簽訂協議。關於休假天數、解僱通知期限、加班費、獎金等問題,通常幾年簽訂一次協議。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採取中立態度,不加干預。
(三)宏觀經濟管理。
在社會市場經濟中,國家並不直接干預經濟過程本身,但並不是說國家沒有任何經濟計劃。德國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都有一定的經濟計劃,有中期的、年度的和短期的。但這些計劃僅僅規定一些綜合性指標,對企業並沒有約束力,而要通過財政、稅收、信貸等手段來進行調節。如1974年到1975年的四個短期計劃中,聯邦政府共動用了1000億馬克來刺激經濟,對緩解這一時期的經濟衰退起了一定作用。再如當前改造東部地區的計劃,政府從1990年起每年在東部各州投人1000多億馬克,主要是改造鐵路、高速公路、電信等基礎設施,並採取稅收優惠等辦法,吸引私人資本參與東部的改造。
(四)德國聯邦銀行的特殊作用。
(五)德國的企業組織制度。
❸ 經濟全球化的意思是不是說美國的錢就是中國的錢,英國的錢就是德國的錢
兄弟,你單純了不是?當然肯定不是這個意思了!要用辯證的方法去看待這個。
❹ 德國和中國有什麼經濟文化交流
不少外國人去中國溜達一圈之後跑回自己的國家出書介紹他們在中國經歷的文化休克。我覺得中國人最擅長的就是入鄉隨俗,即便不隨俗他也能很快就做到見怪不怪,所以很少有中國人寫外國的文化休克。但是,仔細想想,中西畢竟還是有差別的。
1,德國人都不怕臟。第一次來德國在法蘭克福機場落地的時候,看見候機大廳里有個還不會走路的小孩在地上爬來爬去,出溜出溜地還挺快。家長就在旁邊看著,也不說把孩子拽起來。當時我就琢磨,這要是換成個中國家長會不會一大巴掌就上去了,爹媽給你洗衣服不是讓你滿世界當墩布使的。後來見得多了,到處都是半大的孩子滿地爬的,小孩還都是粉撲撲的臉蛋,讓人思考中國那句俗話,是不是該說成:「不幹不凈,爬了沒病」。
2,德國人不會蹲。中國人喜歡蹲著。出去玩走累了,找個蔭涼蹲會;等車等累了,卡著馬路牙子蹲會。我沒見過蹲著的德國人。據說,西方人大腿跟小腿長的比例不適合蹲著,他們也蹲不住,一蹲就仰過去了。所以,德國人在成年之後繼續發揚小時候養成的不怕臟的精神,區別只是不再爬了,而是逮哪坐哪。只要能放下一個屁股的平坦面積他們都能坐下去。聽說,為了給2008年北京奧運會創造好的形象,有人提出中國人應該改掉逮哪蹲哪的壞習慣。其實,我倒覺得沒什麼必要。如果中國人放棄蹲這個姿勢,隨著歲月推移蹲的能力恐怕就會退化了,以後想蹲還蹲不住了呢。蹲不住,奧運會舉重的金牌也就拱手送人了;「蹲茅坑」這樣的詞也會永久性地被載入歷史詞典了。
3,不少西方人批評中國人隨地吐痰。沒錯,這真是個特別壞的習慣。舒服了自己惡心了別人,破壞環境,傳播疾病,有百害而無一利。在德國很少看見有人隨地吐痰,最多是半大的壞小子擺酷滿地啐吐沫。德國人都有個大鼻子,他們把中國人從嗓子里頂出來的東西都從大鼻子里擤出來。你就看吧,不分地方不分場合,甭管是課堂上還是飯桌上,不定什麼時候就有個德國人從兜兒里掏出一張紙巾,攤開了捂在鼻子上,然後以氣吞山河的氣勢拚命一擤,聲音之大如尾氣泄漏;流量之多如水庫泄洪。誰要是在飯桌上聽見這么一聲,那就等著胃裡波濤洶涌去吧,如果誰要是特不識趣,非得再使勁找出來這聲是從哪發出來的,然後看見那德國人把這張用過的鼻涕紙疊吧疊吧再放回兜里等著下次用,那恭喜啊!您離成功減肥已經不遠了!
4,德國人刷碗只刷不沖。德國人刷碗喜歡放一池子熱水,倒上洗滌靈,然後把一堆臟盤子爛碗都扔進去。把油膩洗下去了之後,還帶著洗滌靈沫子的盤子碗就直接拿擦碗布擦乾凈放回碗櫃去了。很多人不再用水把盤子碗上帶的洗滌靈沫子沖下去。據說,德國人很信賴自己的化學洗滌用品,一點不擔心常年吃洗滌靈沫子會來個人體基因變異什麼的毛病。看來各村有各村的高招,大家都為打生化大戰做准備呢。
5,甭管多大歲數都敢開車。我已經不止一次地看見走路已經顫顫巍巍的老頭老太太開車狂奔在馬路上了。這些親愛的大叔大嬸們,您就是自己把命都玩進去了,您事先得問問我們這些路人是不是願意跟著一塊玩吧?這不是您喊「我能!」就是您真就能的時候。
《聖經》裡面有一個故事:一個老人讓他的兒子去幹活,大兒子說,我今天不想幹活,不過後來想想,還是去了;小兒子說,好的,爸爸,我去,不過後來並沒有去。究竟是哪個兒子遵從了老人的意思?在西方國家,答案是大兒子。因為不論早晚,只要悔悟了就都是主的信徒。這個故事在東方的阿拉伯被重新詮釋:應該像小兒子那樣,因為他沒有破壞父子間的和諧氣氛,究竟他之後有沒有去工作,那已經是後話了。
從這個小故事中,可以看到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西方社會注重個人,東方社會注重集體。在西方,孩子一出生,就接受獨立的意識。孩子和父母的關系,就像朋友之間的關系那樣。小孩子被鼓勵說出自己的意見,和家長或者老師有不同的意見會得到表揚。你只要細心觀察一下家長和孩子的對話就會發現,家長很少會用命令式的口吻跟孩子說話,而有的小不點說起話來已經老氣橫秋的了,乍聽起來還真的有點好笑。不過正因為從小就受到這樣的教育,西方小孩的自我意識很強,獨立得也早,基本上超過18歲就紛紛搬出父母家開始獨立生活了。而東方人習慣於把自己歸到不同的集體中去,家庭就是一個最基本的集體。人一出生就屬於這個集體,直到死去的那一天。當個人意見和集體意見相左的時候,要服從集體。在東方社會里,和諧是一個很重要的元素,在某些場合,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看法,往往不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方法,因為這樣會破壞和諧的氣氛而使事情變成僵局。在這種時候,就要學小兒子那樣,這叫緩兵之計。
這種差異,在同一種文化的氛圍中往往不易覺察,而在兩種文化發生碰撞的時候就凸現了出來。一個德國商人,一個月內往返中國三次,洽談一門生意。中方每次都表現出很大的興趣,但是生意卻總落實不下來。這個德國人按捺不住,最後大發脾氣揚長而去,寧願從頭開始談一門新的生意而再不願意和中國人打交道。很明顯,其原因是雙方都用自己的文化視角來看待和處理問題,而沒有意識到文化差異的問題。德國人生氣的原因是中國這邊遲遲不給答復,他覺得是對他的不重視,簡直是戲弄他。而中國人大概由於出於禮儀之邦,雖然沒有太大興趣,卻不好意思一口回絕。每次德國人來訪的時候,都客氣地接待,禮貌地表示有興趣,顯得十分熱情……德國人的行為,反而顯得急功近利,有失風度和禮貌了。
還有個例子是,很多中國學生,剛剛來到德國留學,很不習慣德國的大學制度。因為這里沒有固定的班級,沒有固定的課程安排,什麼都要自己決定,連校園也是沒有圍牆、找不到界限的。學生宿舍散落在城市的各個角落,上課各從各的道來,下課各從各的道走,今天和這些陌生人坐在一起聽課,明天又和那些陌生人坐在一起聽課,找不到中國大學的那種歸屬感,連交個朋友都很費勁。那是因為,我們自幼習慣了有人幫我們決定和安排生活,交朋友也不用操心,反正大家都在同一個班級一獃獃幾年,很快就混熟了。那個時候,很多人覺得壓力太大,不自由,到處有人管著。到了國外,一下子沒有了集體,也沒有人來管你,反而空虛了起來,有種被拋棄的感覺,開始懷念起國內的環境來了。
前一個例子講的是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碰撞,後一個例子則是從一種文化背景到另一種文化背景所遇到的不適應。這些都是非常普遍的情況,幾乎所有初到西方國家的人都會有所感觸。所幸,文化是可以學習和接受的,而文化差異的重要性,隨著全球日漸國際化,在國外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在中國,這樣的意識還不是很普及,不少人認為,到國外去,或者在國內接觸外國人,掌握好外語就能夠解決問題。其實,語言只佔所有交流信息的百分之十五到二十。大部分的交流信息來源於非語言的交流,你的一舉手一投足都有可能在對方眼裡產生你意想不到的含義。而要解讀這些密碼,了解對方的文化背景是關鍵。
❺ 德國的經濟體制是什麼
德國的經濟政策基於社會市場經濟的概念。
德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德國是歐洲最大經濟體,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第四大國(國際匯率),以及國內生產總值第五大國(購買力平價)。從工業革命時期以後,德國一直是日益全球化的經濟的先驅,創新者和受益者。
德國是歐盟和歐元區的創始成員之一。憑借其在2012年1.516萬億美元的出口額,德國是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出口額占超過三分之一的國家輸出。在2013年,德國在全球取得了2,7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成為全球最大的資本輸出國。
(5)中國經濟德國化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德國採取」社會市場經濟「制度的原因:
第一、通過建立自由的市場經濟,並且採取相應保證措施以防止產生專政,國家計劃化、經濟管理已經由於工業卡特爾化而造成的私人壟斷,目標是實現盡可能廣泛的經濟發展。
第二、建立能正常運轉的貨幣秩序,以保證價格穩定。在私人經濟創造奇跡的國家應保持貨幣一定程度的穩定性以及通過不同的國家措施保證市場的競爭和經濟的穩定。
第三、實現社會安全、社會公平與社會進步。主要手段是,促進經濟增長,即不斷擴大社會財富,國家對收入與財富進行再分配。同時為加強社會團結,如果由於競爭而產生較大收入差別,則通過累進稅率縮小這一差別,而同時又不至於影響貫徹刺激生產的原則。
❻ 為什麼說德國現代化很大程度是從上而下由國家發起和實現
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地形成了民族國家,這對於國家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德國的現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從上而下由國家發起和實現的。美國和英國卻主要
❼ 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區別
德國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推行市場經濟。
我國在建國初期摸索前進,直到鄧小平副總理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國際經濟接軌,雖然中國落後於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但中國人民把有悠久歷史,封建思想堅固的中國大部分人民提高了生活水平。先富帶動後富,逐漸使中國人民奔小康。
❽ 二戰後德國對中國有什麼經濟的影響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科技,一戰二戰之後德國都被極度削弱,但德國有效的利用了科技革命的成果,一次次崛起。尤其是二戰後,德國有效地利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加上國民經濟非軍事化(這個中國用不上)。美國也是,第一次科技革命中,美國創立了「機器製造機器」的方法,迅速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