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急!世界歷史】現代英語時期中國,美國,法國,德國,日本等的歷史!有加分!!!
1500年的話中國處於明朝中期,那時的明朝應該說已經開始衰敗了,而且我很認同「崖山之後,已無中國」這個觀點,說白就是元朝(不包括)之前才稱得上「中國」,也就是說那時整個中國就已經開始衰敗,各個方面的衰敗,宋朝絕對是封建時期中國經濟最繁榮的時期,之前之後絕對沒法比。美國1500年還沒出生,無視。法國的話不是很清楚啊,應該還處於帝國統治時期,然後的事就是一共誕生1800年左右拿破崙同學奪權復辟帝國。德國就更不清楚了,我就記著有個什麼宗教改革,然後三十年戰爭,經濟什麼的全都毀了。日本歷史相對熟悉的多了,1500年的時候是足利家的幕府(幕府其實就是大將軍,應該可以算的上是日本的最高長官了,其實12世紀後期開始,即幕府制度建立開始,日本天皇就已經不怎麼幹事了。後來明治維新以後,即日本建立君主立憲制以後,天皇基本更不幹事了,所以什麼甲午戰爭,二戰侵華,真的賴不著明治和昭和)。當時的日本經濟還算相對穩定。有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當時中國人是很看不上熱兵器的,其實日本當時也一樣,不過區別就在於中國是中央集權,因此熱兵器在中國一直不能發展起來,而日本的地方分權使得某些大名(類似諸侯的)想用就可以用到熱兵器,而一些大名看到熱兵器好處時也就用起了熱兵器。所以雖說日本人少,不過當時的軍事實力絕對不會在中國之下。後來足利氏被滅,各路大名也就開始爭取建立新的幕府,這段時期也就是日本的戰國時期。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戰國時期日本的經濟實力其實是不降反升的,這是因為戰爭使得各路大名與外國的貿易聯系更加迫切(需要熱兵器和技術)。熱兵器的廣泛傳播使得軍事實力也是大大增長的。最終德川幕府建立(其實猴子要不是急著去打朝鮮半島,幕府就是他的了,到時他隨便打),然後日本的黑幕就來了,德川氏效仿中國玩起了「閉關鎖國」,但是中國是全閉啊,日本其實只是半閉,而且國內極力支持發展經濟,所以經濟是在穩步發展的。熱兵器的廣泛傳播,使用和研製(日本當時已經研製自主新型熱兵器了,可中國還在用土大炮和鳥槍,可悲啊)使得軍事實力也大大提升的,後來19末20初,日本能戰勝中國和俄國就是那時打下的基礎。1500-1800年的歷史應該就是這樣的,建議樓主去查查維基網路,說的很全面。還有,各國歷史中,我說的最全面的應該就是日本了,其實我是個理科生,研究日本歷史是我的課余愛好而已。至於有人要問我干嗎不研究中國歷史,我只想重申那個觀點:「崖山之後,已無中國」,那時的中國真的沒什麼好研究的。而至於你想質疑我是否愛國的話,我只想說「我的『愛國』,跟有些人的『愛國』是不一樣的。」,不管你能不能理解,我愛的只是中國,不是其他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你們應該知道我要說的是什麼吧)。而我更想問那些「愛國人士」一句,你愛的真的是中國么?
Ⅱ 中國、美國、日本、法國、德國、蘇聯政治制度的演變過程
我國:春秋戰國(分封制)>秦朝至清朝(中央集權封建王朝)>北洋政府(軍閥割據)>常凱申時期(部分軍閥割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民主)。
美國:五月花號登陸(無政府狀態)>英屬北美十三州殖民地(保守資本主義且受英國控制)>美利堅合眾國(資本主義獨立且孤立)>超級大國美利堅(帝國主義,哪裡不服打哪裡)。
日本:封建主義日本(天皇統治)>封建主義日本(幕府統治)>資本主義日本(日本天皇統首相治)>軍囯主義日本(武官獨裁)>戰後日本(天皇成為國家象徵由首相管理國家)。
法國:法蘭西王國(由波旁王朝統治的封建國家)>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由雅各賓派主導的共和制國家)>法蘭西第一帝國(由拿破崙一世統治的半封建半資本主義國家)>法蘭西第二共和國(資本主義共和制國家)>法蘭西第二帝國(拿破崙三世在成為了第二共和國總統之後成立的國家)>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資本主義共和制國家)>法蘭西國(由貝當元帥領導的法西斯主義國家,最後被納粹德國徹底吞並)/自由法國(由戴高樂將軍領導的法國流亡政府)>法蘭西第四共和國(資本主義兩院議會制國家,於二戰後成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資本主義總統制國家,首任總統為戴高樂)。
德國:神聖羅馬帝國(封建國家,極其類似於我國的春秋戰國時期)>普魯士王國(於神羅崩潰之後徹底獨立)>北德意志邦聯(由普魯士王國為主體的封建國家)>德意志第二帝國(北德意志邦聯在統一了德意志地區之後所成立的封建國家)>魏瑪共和國(一戰後成立的資本主義共和制國家)>納粹德國(由希特勒領導的法西斯主義國家)>東德(二戰後成立的社會主義國家)/西德(二戰後成立的資本主義國家)>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一個完整的資本主義德國)。
俄羅斯:莫斯科公國(在東歐的中型封建國家)>俄羅斯帝國(歐亞大陸上的巨大封建國家)>二月革命俄羅斯(資本主義國家)>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民族區域自治的社會主義國家)>俄羅斯聯邦(資本主義軍事強國,是前蘇聯的主體部分)。
Ⅲ 二戰德國和日本有何區別他們什麼時候開始走上了侵略道路
日本和德國的區別 一個在歐洲一個在亞洲
德國是機械化 坦克極其發達 陸軍戰鬥力最強 素質最高
日本是步兵化 坦克沒什麼用 海軍戰鬥力很高 素質很差
還有那個德國和日本早就走上了 請見【第一次世界大戰】
德國日本發動二戰 德國:法國的苛刻 激起民憤 經濟大危機 元首的領導
日本:妄想統治世界 掠奪資源
Ⅳ 二戰後的資本主義國家有哪些
有: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義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亞等。
1、美國
美利堅合眾國(英語: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美國」(United States),是由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50個州和關島等眾多海外領土組成的聯邦共和立憲制國家。
其主體部分位於北美洲中部,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1989年至1996年初始版美國總面積是937.3萬平方公里,人口3.2億,通用英語,是一個移民國家。
美國原為印第安人的聚居地,15世紀末,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等相繼移民至此。18世紀前,英國在美國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個英屬北美殖民地。1775年,爆發了美國人民反抗大英帝國殖民統治的獨立戰爭。
1776年7月4日,在費城召開了第二次大陸會議,由喬治·華盛頓任大陸軍總司令,發表《獨立宣言》,宣布美利堅合眾國正式成立。1783年獨立戰爭結束,英國承認13個殖民地獨立。1787年通過美國憲法,成立聯邦制國家。
1861年~1865年,美國爆發了南北戰爭。亞伯拉罕·林肯領導北方的自由州戰勝了南方的蓄奴州。1803年~1959年間通過購買和戰爭的手段領土不斷擴張。
美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和其他盟國取得勝利,經歷數十年的冷戰,在蘇聯解體後,成為目前唯一的超級大國,在經濟、文化、工業等領域都處於全世界的領先地位。
2、英國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簡稱「英國」(Britain)或「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本土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的不列顛群島,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
英國是由大不列顛島上的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以及愛爾蘭島東北部的北愛爾蘭以及一系列附屬島嶼共同組成的一個西歐島國。除本土之外,其還擁有十四個海外領地,總人口超過6500萬,其中以英格蘭人(盎格魯-撒克遜人)為主體民族,佔全國總人口的佔83.9%。
1688年的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30年代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國力迅速壯大。
18世紀至20世紀初期英國統治的領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和第一大殖民帝國,其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的111倍,號稱日不落帝國。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取得了勝利,但國力嚴重受損。到20世紀下半葉大英帝國解體,資本主義世界霸權的地位被美國取代。不過,現在英國仍是一個在世界范圍內有巨大影響力的大國。
英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國民擁有較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作為英聯邦元首國、八國集團成員國、北約創始會員國、英國同時也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
3、法國
法蘭西共和國(法語:République française,英語:French Republic),簡稱「法國」(France),是一個本土位於西歐的半總統共和制國家,海外領土包括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地區。
法國為歐洲國土面積第三大、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與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義大利接壤,南與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本土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大致呈六邊形,三面臨水,南臨地中海,西瀕大西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峽與英國相望,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
法國從中世紀末期開始成為歐洲大國之一,於17~18世紀路易十四統治時達到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在1789年爆發法國大革命之後,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先後經歷兩次帝國和三次共和國,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到巔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法國是當時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的20倍,成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
二戰後,建立法蘭西第四共和國,1958年被夏爾·戴高樂建立的第五共和國所取代。在漫長的歷史中,該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文學家和思想家,此外還具有全球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國民擁有較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也是歐盟和北約創始會員國、申根公約和八國集團成員國,和歐洲大陸主要的政治實體之一。
4、德國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語: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簡稱德國(兩德統一前簡稱西德或聯邦德國),是位於中歐的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北鄰丹麥,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接壤,南鄰瑞士和奧地利,東部與捷克和波蘭接壤。
該國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為柏林,領土面積357167平方公里,以溫帶氣候為主,人口約8267萬人,是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以德意志人為主體民族。
德國人的祖先是古代居住在中歐的日耳曼人。10世紀時日耳曼人建立神聖羅馬帝國,後發生分裂。1871年普魯士王國吞並除奧地利帝國以外的德意志各邦國建立德意志帝國,完成德意志統一。1914年和1939年,德國先後挑起兩次世界大戰並戰敗。
1945年分裂為東西兩部分。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或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實現兩德統一。目前,德國是歐洲第一大經濟體,也是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還是北約、申根公約、八國集團、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重要成員國。
德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國民具有極高的生活水平。以汽車和精密機床為代表的高端製造業,也是德國的重要象徵。
5、日本
日本國(日語:にっぽんこく、にほんこく;英語:Japan),簡稱「日本」,位於東亞、國名意為「日出之國」,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及7200多個小島組成,總面積37.8萬平方公里。
主體民族為大和族,通用日語,總人口約1.26億。
3世紀中葉,其境內出現較大的國家大和國。645年,日本向中國唐朝學習,進行大化改新。12世紀後期,天皇皇權旁落,進入幕府統治時代。
19世紀50年代中期,黑船事件迫使日本放棄「鎖國政策」,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日本人民展開了反對侵略、反對幕府統治的斗爭。
1868年,明治天皇重新掌權,進行明治維新,建立日本帝國,並迅速躋身資本主義列強行列,對外逐步走上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曾多次侵略中國、朝鮮等亞洲國家。二戰戰敗後,頒布新憲法,由天皇制國家變為以天皇為國家象徵的議會內閣制國家。
日本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其資源匱乏並極端依賴進口,發達的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科研、航天、製造業、教育水平均居世界前列。
此外,以動漫、游戲產業為首的文化產業和發達的旅遊業也是其重要象徵。
日本在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等許多方面堪稱世界典範,其國民普遍擁有良好的教育、極高的生活水平和國民素質。至今保存著以茶道、花道、書道等為代表的日本傳統文化。
2017年12月8日,明仁天皇退位日定於2019年4月30日。
Ⅳ 日本明治維新為什麼為選擇德國的政體
這是日本資本主義的階層結構造成的,是不同利益集團斗爭的產物
明治維新開始期望是英國式憲政,因為當時英國最強。
可是因為刺殺的關系這一系牛人都被刺客給幹掉了,而民主派早就被憲政派平叛了。
這樣只剩下了地方武士門閥控制的軍部掌權了,又恰逢普法戰爭,軍國主義德國戰勝,於是日本借鑒了德國的政體
不要啥事都往文化上靠,第一膚淺第二有愚民傾向好像什麼都是必然的,命中註定的,其實還是有不少反例的
Ⅵ 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的勝利和確立經歷了哪兩大時期各時期的主要國家哪些上
世界近代史是資本主義制度產生、確立、發展和基本定型時期的歷史。
近代資本主義社會是從工場手工業時期開始的,這是資本主義的童年時
期。由於第一次工業革命,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開始了蒸汽機時代的
工業資本主義發展階段。19 世紀末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使生產力的發展從蒸
汽機時代跨入電氣化時代,終於在經濟上、政治上、社會生活上形成了新的
模式,現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基本定型。整個世界的面貌也發生了變化。這
就是世界近代史的基本發展脈絡和3 個發展階段。
進入十九世紀,資產階級革命從個別國家推向全球。在歐洲,封建勢力曾竭力反撲妄圖復辟,可終被革命運動摧毀殆盡,由此歐洲各國資本主義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美國工商業資產階級通過炮火摧毀了種植園奴隸制,隨後,美國經濟獲得了高通發展。日本是亞洲的一個特例,通過明治維新,日本資本主義發展也較快。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資本主義又從自由競爭發展到壟斷階段。
所以,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的勝利和確立經歷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兩個重要時期。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重要轉折。它是由技術革命引起的資本主義工業化的起點,是從工場手工業生產向以工廠制為基礎的大機器工業生產的重大飛躍。它改變整個社會的經濟結構,開始擺脫長期以來的傳統農業社會,代之以工業化、技術化和城市化的近代工業社會。它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建立了真正近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經濟基礎。工業革命是近代社會各種關系存在的條件,它使現代資產階級和現代無產階級開始形成。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和資本主義力量的增長,資產階級不斷地按照自己的意志來改造世界,它引起了各國經濟結構、政治體制的變革,觀念的更新,也改變著整個世界的面貌,資產階級最終在各個領域里確立了自己的統治。
英國是工業革命發生最早的國家,也是工業革命及其後果表現最典型的
國家。它的工業革命從18 世紀60 年代開始,到19 世紀40 年代完成。步入
19 世紀時,法國和美國也相繼開始了工業革命,隨後又有德國、俄國和日本。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於19 世紀60—70 年代,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完成
階段在許多地方是交叉進行的。但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並不是第一次工業革
命的簡單延續。它有新的含義。
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較,第二次工業革命有著一些新的特點:
首先,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許多技術上的發明都是一些很少科學理論知識的工匠依據實踐的經驗而取得的成果。例如,珍妮紡紗機的發明者哈格里夫斯原是織工,後來做了木匠;騾機的發明者倫普敦是個紡紗工兼織工;生產熟鐵的攪拌法是工廠主科特和他的工頭彼得·奧尼恩斯發明的。只有發明蒸汽機的瓦特具有一定的科學知識,初步地將科學與技術結合起來。但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幾乎沒有什麼工業部門未曾受到科學新技術的影響。在19 世紀里,自然科學特別是熱力學、電磁學、化學等方面的新發展,開始與工業生產緊密地結合起來,在技術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的突破,並帶動了相應的許多新興工業部門的興起。科學與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更大的成果。
其次,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於英國,重要的新機器和新生產方法都是在英國發明的。就世界范圍來看則是以英國為中心,通過新技術的逐步傳播來帶動後進國家,其發展進程緩慢而不平衡。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是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雖然也有一些重要的發明,但內燃機、柴油機、發電機和電動機等的發明和改進,卻大部分是德國人乾的;而環錠紡織機、縫紉機、打字機、白熱絲燈和電話,則是美國人發明的;發明橡膠輪胎,製成汽車的是法國人。因此,新的技術和工業革命一開始就超出一國的范圍,而具有更廣泛的規模,發展的進程也是比較迅速的。
最後,第二次工業革命於19 世紀60—70 年代開始時,除英國、美國北部和法國已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外,其他國家有的正處於它的高潮期,如美國的南部、德國和俄國;有的則剛剛起步,如遠東的日本和中國。因此,對一些後進的國家來說,兩次工業革命是交叉進行的。以德國為例,它一方面積極地吸收、消化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技術成果,另一方面又直接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因而發展的速度異常迅速。起步更晚的日本,則同時吸收兩次工業革命的技術成果,在短期內就取得跳躍式的發展。
Ⅶ 世界歷史而論,各國巔峰狀態都是在哪個時期
法蘭西巔峰是公元8世紀吧。。。
中國是唐宋。唐是亞洲天可汗,宋的經濟和文化在世界歷史獨一檔,其他的時代和國家才能第二檔。還有遠超全世界封建時代的集權制度(那時候還是大一統+科舉取士,是當時的次時代制度哦)。。。明朝這屌絲朝代真的,明粉真不好意思。
日本是德川幕府時期:識字率創下世界中世紀之最
韓國:我們在電影電視劇里有燦爛文化,實際上是被宗主國明、宗族國的少數民族-女真、自己的鄰居-日本無限欺負的國家。。。對了新羅、高麗、高句麗你們分得清,我們自己可分不清!
美國:你的巔峰是什麼?而我的就是現在!
英國:19世紀
荷蘭:16世紀
西班牙:17世紀
德國:建國以後就是一波又一波的日耳曼巔峰
蒙古:我們的巔峰只有成吉思汗、窩闊台、蒙哥三代。。。
Ⅷ 清朝鼎盛時有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歐美國家及日本強大嗎康乾盛世。
看一個國家是否強盛,不能單一的用武器來區別。要看整體實力。在康熙執政時期,中國比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強盛。所以當康熙駕崩時,很多外國國家的元首都派人來弔唁。中國在1700年以前都是領先於世界的。康乾盛世的時候西歐進入了蒸汽時代,雖然蒸汽時代剛剛起步,但已經比中國領先了..雖然在國力上的差距不是很明顯,但是後勁和先進性都不是清朝可以比的
康乾盛世1796年結束的時候,美國才剛剛建國不久。美國1783年才建的國.
法國已經開始進行資產階級革命了..政治形態的大跨越。
德國是19世紀才統一的...因為那時候有西德和東德。那時候還沒有現在的德國....
日本還在德川幕府時期,明治維新沒進行,一樣是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
英國是悶頭發展經濟...隨著1840年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完成..奠定其日不落帝國的威名。
順帶說一下日本哦,日本一直是落後於中國的。他們領先我們的時候,個人認為就是侵略中國的那幾年。
Ⅸ 歷史上哪些國家由於受到外來入侵而加速了社會改革與發展詳細說明 會有追加!!!
嚴格說來並不是特別的多,主要有以下幾個:
1、古代中國:秦朝,七國爭霸期間,中原勢力紛紛排擠秦國,秦國在七國中處於弱勢地位,而且屢被入侵,這就導致了「商鞅變法」的實現。王安石變法的原因跟這個差不多,主要是西夏跟遼的多次入侵造成的。
2、近代中國:進入近代以來,隨著西方殖民勢力的湧入,使得中國別納入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中國的政治主權,經濟主權,文化等紛紛遭到破壞,進入了半殖民辦封建的社會,進而使得中國開始了改革的探索,從器物層面到制度層面,經過了洋務運動,維新變法,以及辛亥革命,進而使中國走上了探索現代社會建設的道路。
3、日本:日本情況跟中國差不多,19世紀,美國佩里將軍派軍艦進入日本,也就是所謂的「黑船事件」,這件事在日本朝野引起了巨大的轟動,隨著外來勢力的不斷入侵,日本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明治維新」進而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
4、土耳其:也就是以前的歐斯曼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之後,協約國紛紛入侵土耳其向其提出領土要求,1918年12月初協約國軍隊佔領伊斯坦堡各區,建立了協約國軍政府。進而凱末爾登上了歷史舞台,建立義務兵役制,實行政治改革,婦女改革等等。漸漸地使得原來腐朽的帝國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
5、俄羅斯: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土耳其、英國、法國、撒丁王國等先後向俄國宣戰,戰爭一直持續到1856年,以俄國的失敗而告終,從而引發了國內的革命斗爭。這場戰爭中英法聯軍使用了線膛槍、蒸汽船,大大提高了陸海軍作戰效能,鐵路和電報也使軍事行動的後勤指揮產生了革命性變革。這次失敗對俄羅斯的打擊非常大, 使得俄羅斯開始了一條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
6、法國:法國大革命期間,眾多國家結成反法同盟對法國進行圍攻。在這種形式下,拿破崙進行了改革,首先在軍事上實行義務兵役制度,保證有充足的兵員來應對外國的入侵,而且軍事思想上也進行了大量的改革,充分運用炮兵。而且還進行了,政治以及銀行教育方面的改革,頒布法典,銀行國有化,教育普及化,這些措施都為拿破崙贏得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7、伊拉克:雖然這場戰爭離我們的時間非常的近,但這樣戰爭卻使得伊拉克國內政治制度發生了大規模的改變。
Ⅹ 德國和日本哪個國土面積大
日本的領土總面積為378000平方公里,德國的領土總面積為357167平方公里,所以日本比德國國土面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