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德國在二戰時期還出售武器給國軍
為什麼德國在二戰時期還出售武器給國軍:
1、他與中國沒有太大的利益沖突;
2、他與日本的協約國關系鬆散;
3、通過出售武器,他可以獲得巨額收入有利於他擴充軍隊,在歐洲發動擴大戰爭;
4、是控制在日本能夠容忍的限度之內的。
Ⅱ 為啥民國時 國軍有很多德國裝備聽說有很多是援助給咱們的
什麼報恩都是胡扯。不過國民政府確實得到了大批德國裝備,不過大部分是軍購不是援助,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德國援助。德國在晚清時期就經常拉攏中國,主要是因為最早英國的勢力在中國較強,德國希望制衡英國。而到民國時期,蔣本來就喜歡德國的制度,多次派學生去德國學習。但隨著二戰爆發,德國和中國的關系就基本中斷了。畢竟在國民政府內部,老蔣是堅定的親美派。更何況德國和日本做了盟國。
Ⅲ 二戰時期,德國為什麼出售武器給中
德國出口武器是在二戰之前,因為當時為了擴軍備戰,德國急需大量用於製造武器的鎢,故中國通過向德國出口鎢礦砂來換取德國的武器.抗戰開始後不久德國就停止了向中國出口武器,撤回了德國軍事顧問團.
Ⅳ 二戰中 德國作為日本盟國為什麼還給中國提供武器
中國四川當時有很多的鎢,德國需要中國的鎢來做坦克裝甲和穿甲彈 中國需要德國的技術來建立國防基礎。
抗戰開始中日並未對對方宣戰 一旦宣戰則中國和日本不得對外國進行貿易 中國需要德國的武器 日本需要美國的鋼鐵 直到反法西斯陣營成立後中國才正式對日宣戰。而且,雖說是同盟,但自己的利益最重要嘛!(中央電視台看的,和很權威)
Ⅳ 二戰中德國為什麼賣武器給中國
德國之所以在日本侵華早期(注意!此時歐洲戰事尚未開始!),向中國提供了一些軍事援助,是因為在當時德國擴充軍備的生產中,嚴重缺乏鎳、鋰等稀有金屬資源。這些礦產在德國境內根本沒有,只能進口,但在中國儲量很大。中國又恰好迫切需要德國的武器裝備和軍事技術指導。於是雙方一拍即合,分別用軍事援助和礦石進行互換。這是純粹的利益交換,後來德、日兩國簽訂條約成為盟友,德國立即應日本的要求終止了對華軍事援助。
Ⅵ 國軍在二戰時期怎麼會有德式裝備
二戰之前國軍傍大腿傍上了德國。德國派出專家,給中國提供裝備,甚至想要把一部分軍事工業搬到中國來。所以說德國的鋼盔水壺就裝備到了德式師。說句實話,德式師就是鋼盔水壺,最多加上步槍罷了,輕重機槍和原版德式師還有很多差距,德國師的重武器德式師基本沒有。到了後來,由於美蘇裝備進來了,德國的裝備路線斷了。德國裝備要麼損耗掉了,要麼被運輸大隊長送掉了,後期也就沒有了。
Ⅶ 二戰德國為什麼幫中國
德國在二戰中幫助中國的原因:
中國有一個非常大的優勢,那就是人口數量眾多。也就是說如果當時的中國有足夠先進的武器裝備,那絕對有潛力成為一個超級大國,而德國也恰恰是看中了這一點。如果一旦德國成功的將我們給拉攏過去,那麼他們就可以提供一些強大的武器。
當然這也只是一個表面上淺層次的原因,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
當時中國的地理位置,北面挨著蘇聯,拿下還有英國殖民地,如果能將這個地方給拿下的話,那麼在作戰上就會有了更大的優勢,可以對他的死對頭蘇聯進行兩面夾擊的攻勢。
(7)二戰德國為什麼給國軍裝備擴展閱讀:
二戰前的中德關系:
1911至1941年間,中華民國和德國之間的合作在20世紀中前期歷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中德合作使兩國結成聯盟,密切的合作關系使中國的工業建設和軍備迅速現代化,這在中國抗日戰爭之前尤甚。
此時期的中華民國一直在民國軍閥割據與列強環繞的環境下艱難地生存著。1928年,中國國民黨完成北伐,雖在名義上統一了軍閥動盪之中的中國,不過於同時期,日本對外擴張,主張對中國發動戰爭的鷹派勢力卻在該國政壇抬頭。
有鑒於此,中華民國迫切需要實現軍備和國防工業現代化以獲得自衛生存的能力,而德國方面則需要原材料的穩定供應,這種關系在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末期間,將中德兩國緊緊地維系在一起。
雖然合作的蜜月期自1933年納粹當政開始到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而結束,只持續了不到4年時間;而且真正意義上的工業改革也到1936年才開始,但中德合作仍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同樣,中德合作也大大提高了中國抵禦日本的侵略的能力。
Ⅷ 為什麼二戰時的國民黨軍隊有那麼多德式裝備
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國大選中獲勝,出任德國總理。在中德軍事合作領域,阿道夫·希特勒見蔣介石政府驅逐蘇聯顧問、與蘇聯交惡、發動四一二事變、圍剿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等行動與其堅決反共的立場非常合拍,同時中國蘊藏的豐富自然資源(特別是如鎢、銻等戰略資源)和廣闊的工業品市場,也正是德國復興的重要便利條件,而且作為蘇聯的鄰國,完全可以作為有效的牽制力量和共同反蘇的政治盟友,加之他上台之後廢除了凡爾賽條約的種種限制,因此來華德國軍事顧問的級別與規模逐漸提高,原先帶有遮掩耳目的私人性質而逐漸轉為公開的官方援助。
中德軍事合作因此漸入高潮,不僅雙方簽署了《五年軍事工業發展計劃》,德國開始幫助中國建立軍事工業,並在中國軍事工業尚未建成前向中國提供軍事裝備,而且第四任德國軍事總顧問前德國國防軍總司令漢斯·馮·塞克特上將(他是歷任德國軍事總顧問中最受蔣介石器重,待遇最高、地位最高的,甚至可以以「委員長委託人」的身份,代表蔣介石向國民黨政府各部門首腦下達指令!)在協助中國整軍建軍方面,提交《陸軍改革建議書》,提出了以有限的物力財力,首先建立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小型核心示範武裝,再分批分期完成全國60個師的整編,他認為中國有這樣60個師的精銳常備軍就足以應付各種狀況了,這就是國軍30年代60個整編師方案的來源。
Ⅸ 二戰前歐美大國,都在欺負中國,德國卻為何要幫中國強軍
其實德國當時在幫助中國,並不是因為德國突然良心發現,因為德國也並不是一開始就幫助中國的,在八國聯軍侵華時,其中就有德國的份兒,只是因為後來德國的德皇被自己的國民趕下了皇位,當時的德國已經破舊不堪,德國還要給其他的國家巨額賠款,德國的軍隊數量是不能超過10萬人的,這是《凡爾賽條約》上面的規定,所以德國軍隊原來百萬的人就有很多人沒有工作可做了,而且還要安撫這些士兵有非常大的一筆開支。
再後來他們直接為中國還規劃出了軍隊的重建計劃,讓中國參考德國軍隊的裝備和訓練方式來打造部隊,所以當時中國也花了很多的錢,夠買個德國的裝備,成為了德國他們最重要的一個軍火需求方,也從另一個方面解決了德國的一些經濟危機,所以德國他為什麼會幫助中國呢,是因為德國也需要中國。
Ⅹ 二戰德國援助中國多少物資為什麼
德國當局在抗戰初期對華有有限的援助行為,但是二戰期間則沒有。
一、區分時間段:
「抗戰」通常是指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中日雙方開始的全面軍事行動。
「二戰」是指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後開始的包括歐洲、非洲、亞洲和大洋洲地區在內的世界級軍事行動。德國宣布停止軍售應為1938年2月,軍事顧問團是6月撤離。
二、德國援助中國原因:
在抗戰初期,因為國民政府與德國簽有軍事物資購買和軍事人員培訓的協議,所以德國納粹當局派遣了大量的技術和軍事人員來華,輔導國軍進行戰術和技術的培訓。這里主要是國民政府付了錢了,而希特勒也需要錢來助其完成裝備德國武裝力量的計劃。
三、德國援助中國物資
1、 飛機:400架,其中短程轟炸機300架、戰斗機100架
2、 坦圞克:小型坦圞克或中型坦圞克合計1100輛,帶機圞槍的小型戰車200輛
3、 高射炮(37mm、45mm、75mm、90mm)連同彈圞葯:2700門
4、 反坦圞克炮(37mm、60mm)連同彈圞葯:2400門(義大利供應37mm炮756門)
5、 反坦圞克槍連同彈圞葯:2000支每支附彈200發
6、 偵察車:1000輛
7、 貨車:4500輛
8、 戰地電圞話:有聲感應電圞話6000部,自沖電源電圞話600部
9、 戰地電圞話用電線(七股絞線):200000公里
10、 水底電纜(古塔波膠):50公里
11、 粗鋁:4000噸
12、 碾軋硬鋁:500噸(德國提供)
13、 錫:1500噸(義大利提供)
14、 鉛:7000噸(德國提供)
16、 鎳:800噸
17、 鉬:300噸(德國提供)
18、 鈷:10噸(義大利提供)
19、 電解銅:3000噸(義大利提供)
20、 黃銅:5000噸(德國提供)
21、 鎂合金:300噸
22、 鋅:1500噸(義大利提供)
23、 復合金屬:3000噸
24、 銅管和其他銅製品:300噸
25、 鐵硅合金:7000噸
26、 鐵鉻合金:2000噸
27、 坦圞克用裝甲板:10000噸
28、 硬合金和刀具:50萬美元
29、 銀鋼:50噸
30、 高速鋼:300噸
31、 工具鋼:1500噸
32、 刻度鋼:13000噸
33、 熱軋鋼:7000噸
34、 短鋼條(鉻-硅-錳):8000噸
35、 冷軋鋼條:8000噸
37、 錫板:4000噸
——摘自帕多瓦大學Thomas Alberto Salvatore教授的
四、補充:
德國的資源有限.而其他的資源大國.美國俄羅斯等等都是德國的死對頭.但德國需要大量的稀有金屬.中國在這個時候,大量的出口這些金屬給德國.所以德國和中國成為了貿易上的夥伴。
蔣最佩服的人是希特勒.所以外交上,也和德國搞好關系.當時中國和德國的關系非常好.德國還派遣軍事顧問.向中國出口武器。在國民黨內部,還成立了半法西斯組織。
但後來中國和德國的政治立場不同,所以導致了關系決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