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人是什麼時候開始喜歡喝酒的

德國人是什麼時候開始喜歡喝酒的

發布時間:2022-06-07 22:36:16

A. 德國人的習俗

德國位於歐洲的中部,面積35.69萬平方公里,人口7860萬。德語是公用語,英語只在旅館行得通。
德國還是世界四大食品出口國之一,其中酒遠銷140多個國家。德國人喝酒也是世界有名的,他們有個規矩,吃飯時應先喝啤酒,再喝葡萄酒,要是反過來就認為是有損健康的。世界上喝酒最多的是歐洲人,而在歐洲人中又首推德國人。
德國人一般早晨起得比較早,早晨7點左右,大街上就已熙熙攘攘,人們忙著購買食品。他們還比較注意購置傢俱、布置家以及衣著的享受。他們平時還是較節約的,但在一年一度的旅行期間,則希望盡可能地享受一番。
德國商人的禮俗,宜穿著背心三件式西。往訪北部,戴帽子更佳。當地可快印英、德文對照名。上午10時前,下午4時後,不宜訂約約會。營業時間,每周5天工作日,通常早晨9時至下午5時,中間有1小時午餐時間,一些商店星期六開業,銀行周未都休息。8月份是多數工、企業的夏季休時間。
交談時盡量說德語,或攜同譯員同往。商人多半會說一些英語,但使用德語會令對方高興,盡量以握手為禮,絕不多。握手要用右手,伸手動作要大方。稱呼對方多多合用「先生」、「女士」等關。如果對方身份高,須得他先伸手,在於之握手。對方多半為你穿、脫外套,不妨接受,再說聲「謝謝」(Danke)。有機會,也替他或其他人穿脫外套。
德國商人不願浪費時間,所以宜先熟悉問題,單刀直入。如果你就邀到德國人家中作客,通常宜帶鮮花去,鮮花是送女主人的最好禮物,但必須要單數,5朵或7朵可。送就送鮮花。據德國花卉進口批發商分會統計,該國花卉市場每年內銷總額達60億馬克,每人平均支出110馬克。而全世界花卉年消費總值約300億馬克,德國佔了20%多,堪稱世界上最大的花卉市場。在五彩繽紛的萬花叢中,德國人尤其喜歡矢車菊,視它為國花。白鸛是德國的國鳥。白鸛是候鳥,喜歡在屋頂或高大的樹上築巢。當地人把白鸛築巢看成吉祥之兆。
應邀到德國人家中作客,千萬別帶葡萄酒去。因為此舉足以顯示你認為主人對選酒品味不夠好。威士忌酒可以作禮物。餐後,喝完咖啡如果桌上根本沒有煙灰,那就忍著,別吸。德國人甚至從國家意識出發,視浪費為「罪惡」,討厭凡事浪費的人,所以,一般人都沒有奢侈的習慣,與德國人相處,務必遵守這個習慣,才能跟他們打成。
德國人的口味較重,偏油,主食以肉類為主。他們烹調肉食的方法,有紅燒、煎、煮、清蒸,還有特製的湯等,德國人的口味較重,偏油膩,主食以肉類為主。他們一天的主餐是午餐,而午餐的主食大抵為燉的或煮的肉類,其肉食品以羊肉、豬肉、雞、鴨為主,但是,他們大多數人是不愛吃魚,只有北部沿海地區少數居民才吃魚。他們還愛吃馬鈴薯、色拉等。德國人吃起馬鈴薯來簡直不厭其多。他們種出來的馬鈴薯,味道之佳,有口皆碑。德國人之所以拿馬鈴薯為主食,原因就在這里。
德國人的生活習慣,早餐簡單,喜歡咖啡、小麵包、黃油和果醬,或少許灌腸。午、晚餐稍豐盛,一般家庭都有備有各種和盤子和碟子、杯子和刀叉。
按照德國送禮的習俗,若送劍、餐具,則請對方會一個硬幣給你。以免所送的禮物傷害你們之間的友誼。送高質量的物品,即使禮物很小,對方也會喜歡。烈性威士忌比低度威士忌愛歡迎。德國人對禮品的包裝紙很講究,但忌用白色、黑色或咖啡色的包裝紙裝禮品,更不要使用絲帶作外包裝。此外,在德國,送上一束包好的花,是不禮貌的。
德國人的服飾,民族色彩並不明顯。可是,有幾個地區在服飾方面卻很有特點。比如男的是小呢帽,帽上插一枝羽毛。在德國,汽車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人們住得分散,上班、辦事、買東西、看朋友,串親戚都坐車,有高速公路近萬公里。大學里的學生上課也要坐車。總之,自已沒有小汽車,在德國生活是非常不方便的。人們注意到,連60歲的老太太出門,也自己開小車。
聖誕節與復活節前後兩周勿往訪。慕尼黑及科隆嘉年華會也宜避免。
郵政局規定,可可粉和「對國家安寧有害」的文學作品一律禁郵。

B. 德國人為什麼喜歡喝啤酒

因為吃肉多,啤酒是涼的,喝著很舒服。

C. 德國的習俗

德國位於歐洲的中部,面積35.69萬平方公里,人口7860萬。德語是公用語,英語只在旅館行得通。

德國還是世界四大食品出口國之一,其中酒遠銷140多個國家。德國人喝酒也是世界有名的,他們有個規矩,吃飯時應先喝啤酒,再喝葡萄酒,要是反過來就認為是有損健康的。世界上喝酒最多的是歐洲人,而在歐洲人中又首推德國人。

德國人一般早晨起得比較早,早晨7點左右,大街上就已熙熙攘攘,人們忙著購買食品。他們還比較注意購置傢俱、布置家以及衣著的享受。他們平時還是較節約的,但在一年一度的旅行期間,則希望盡可能地享受一番。

德國商人的禮俗,宜穿著背心三件式西。往訪北部,戴帽子更佳。當地可快印英、德文對照名。上午10時前,下午4時後,不宜訂約約會。營業時間,每周5天工作日,通常早晨9時至下午5時,中間有1小時午餐時間,一些商店星期六開業,銀行周未都休息。8月份是多數工、企業的夏季休時間。

交談時盡量說德語,或攜同譯員同往。商人多半會說一些英語,但使用德語會令對方高興,盡量以握手為禮,絕不多。握手要用右手,伸手動作要大方。稱呼對方多多合用「先生」、「女士」等關。如果對方身份高,須得他先伸手,在於之握手。對方多半為你穿、脫外套,不妨接受,再說聲「謝謝」(Danke)。有機會,也替他或其他人穿脫外套。

德國商人不願浪費時間,所以宜先熟悉問題,單刀直入。如果你就邀到德國人家中作客,通常宜帶鮮花去,鮮花是送女主人的最好禮物,但必須要單數,5朵或7朵可。送就送鮮花。據德國花卉進口批發商分會統計,該國花卉市場每年內銷總額達60億馬克,每人平均支出110馬克。而全世界花卉年消費總值約300億馬克,德國佔了20%多,堪稱世界上最大的花卉市場。在五彩繽紛的萬花叢中,德國人尤其喜歡矢車菊,視它為國花。白鸛是德國的國鳥。白鸛是候鳥,喜歡在屋頂或高大的樹上築巢。當地人把白鸛築巢看成吉祥之兆。

應邀到德國人家中作客,千萬別帶葡萄酒去。因為此舉足以顯示你認為主人對選酒品味不夠好。威士忌酒可以作禮物。餐後,喝完咖啡如果桌上根本沒有煙灰,那就忍著,別吸。德國人甚至從國家意識出發,視浪費為「罪惡」,討厭凡事浪費的人,所以,一般人都沒有奢侈的習慣,與德國人相處,務必遵守這個習慣,才能跟他們打成。

德國人的口味較重,偏油,主食以肉類為主。他們烹調肉食的方法,有紅燒、煎、煮、清蒸,還有特製的湯等,德國人的口味較重,偏油膩,主食以肉類為主。他們一天的主餐是午餐,而午餐的主食大抵為燉的或煮的肉類,其肉食品以羊肉、豬肉、雞、鴨為主,但是,他們大多數人是不愛吃魚,只有北部沿海地區少數居民才吃魚。他們還愛吃馬鈴薯、色拉等。德國人吃起馬鈴薯來簡直不厭其多。他們種出來的馬鈴薯,味道之佳,有口皆碑。德國人之所以拿馬鈴薯為主食,原因就在這里。

德國人的生活習慣,早餐簡單,喜歡咖啡、小麵包、黃油和果醬,或少許灌腸和火腿。午、晚餐稍豐盛,一般家庭都有備有各種和盤子和碟子、杯子和刀叉。

按照德國送禮的習俗,若送劍、餐具,則請對方會一個硬幣給你。以免所送的禮物傷害你們之間的友誼。送高質量的物品,即使禮物很小,對方也會喜歡。烈性威士忌比低度威士忌愛歡迎。德國人對禮品的包裝紙很講究,但忌用白色、黑色或咖啡色的包裝紙裝禮品,更不要使用絲帶作外包裝。此外,在德國,送上一束包好的花,是不禮貌的。

德國人的服飾,民族色彩並不明顯。可是,有幾個地區在服飾方面卻很有特點。比如男的是小呢帽,帽上插一枝羽毛。在德國,汽車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人們住得分散,上班、辦事、買東西、看朋友,串親戚都坐車,有高速公路近萬公里。大學里的學生上課也要坐車。總之,自已沒有小汽車,在德國生活是非常不方便的。人們注意到,連60歲的老太太出門,也自己開小車。

聖誕節與復活節前後兩周勿往訪。慕尼黑及科隆嘉年華會也宜避免。

郵政局規定,可可粉和「對國家安寧有害」的文學作品一律禁郵。

D. 德國啤酒文化的歷史 有沒有比較詳細的 不要百度復制粘貼那些 都看過了 跪謝

品味德國啤酒文化就像瓷器使人聯想到中國、櫻花使人想到日本、牛仔使人想到美國一樣,啤酒讓人想到的是德國。

德國是世界上啤酒消耗量最大的國家,德國人酷愛喝啤酒,因此德國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啤酒文化」——有悠久的歷史、古老的傳說和各式釀制方法,還有專屬的節慶和舞蹈。

啤酒之鄉巴伐利亞

在 德國最著名的啤酒之鄉巴伐利亞,啤酒存在的歷史幾乎和當地的歷史一樣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古羅馬時代。人們在巴伐利亞北部的庫姆巴赫發現了一些有將近3000年歷史的盛啤酒容器。

由於巴戊利亞啤酒的歷史與當地文化緊密相聯,因此啤酒也和天主教息息相關。在阿爾卑斯山北麓上,有條山徑直通最原始的巴伐利亞「啤酒天堂」——修士自行釀造黑啤酒的安蝶斯修道院。這里每年吸引著大批遊客前來朝聖。在慕尼黑有座「奧古斯丁」(Augustiner)啤酒廠,酒廠的名字也讓人們聯想到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所屬的奧古斯丁修士團。據說,由於當時每年復活節前6周的四旬齋期間,修士們不能吃肉,他們便任由「大麥汁」自然發酵,最終生成了一種高酒精度的飲料,並將它作為四旬齋餐飲的代替品。為了使教廷准許他們飲用這種美味的飲料,修士們便送了一桶給教皇,教皇品嘗後為之傾倒,表示這種飲料可作為「四旬齋餐飲的代替品」及「罪惡的洗滌劑」,並准許巴伐利亞的修道院釀造之。這種美味的飲料便是啤酒,據說啤酒的釀造技術就是這樣誕生的。

在德國,有種「啤酒與巴伐利亞」的說法,因為世界上再沒有哪個地方的啤酒消耗量可以媲美巴伐利亞。巴伐利亞有1100萬居民,每個人的年平均啤酒消耗量為230升,換句話說,每個巴伐利亞人(無論男女老少)每天要喝半升啤酒。因此,許多人說「喝啤酒是德國人『最愛的休閑活動』,而巴伐利亞人是個中翹楚。」

巴伐利亞北部有種舉世無雙的「石頭啤酒」。釀造這種啤酒必須將重約400公斤的石頭放在山毛櫸堆上烤,而且溫度須高達1200℃。然後把烤得紅熱的石頭放進煮沸釜中。石頭的高溫使麥芽糖迅速轉變為焦糖,緊緊粘附在石頭上,之後再把石頭放進發酵槽中,迅速冷卻的焦糖再次溶解,如此便使青啤酒中含有一種特殊的煙熏味了。

規模最大的啤酒節

由於德國人將喝酒視為每天的「必修課」,各種酒館、酒屋、小客棧便多似天上的星星。僅人口100萬的慕尼黑就有3000多個每天都座無虛席的啤酒館。幾乎每個踏進酒館的人至少都點半升啤酒佐餐(最受歡迎的是「比爾森」啤酒),但人們最常點的還是一升。所以「一升」在慕尼黑及整個巴伐利亞可說是個「計量單位」,當地還盛行一諺語「有節制地一天喝一升,健康賽神仙」。人們也不只是進餐時才喝酒,幾乎是隨時隨地喝。德國各地幾乎都有「啤酒公園」,只要太陽一露臉,人們就蜂擁至啤酒公園,盡情享受一下大自然。

慕尼黑一向是公認的「啤酒之都」,每年秋季都會舉行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啤酒節——十月慶典。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紛至沓來,湧向慕尼黑,一品「巴伐利亞啤酒」,並親身體驗德國人民歡慶節日的熱鬧和喜悅。其實,早從公元1517年起,德國每隔7年就會在慕尼黑舉行一場「桶匠之舞」。這種花式舞蹈是由18人共同演出,他們不斷舞動桶箍,並把它們弄成王冠,在黑死病終止蔓延的年代,這些桶匠就是第一批通過歡樂的舞蹈而重燃希望之火的災民。而製造啤酒桶的這種職業,對整個啤酒業和飲酒者都是不可或缺的。不過,由於清潔大木桶的工作不僅費事又昂貴,所以如今僅剩下少數釀酒廠遵循古老的習慣將啤酒裝進大木桶中。桶裝啤酒的味道最是香醇。但真正的桶裝啤酒只有小酒廠才會有,其他在各大城市及民俗節中見到的木桶都是假的,只用來裝飾而已。

慕尼黑每年的二三月份還舉行著名的「四旬齋節」。每到這時,德國最重要的政治人物匯聚在山城「Nockher-Berg」測試巴伐利亞四旬齋啤酒的品質。過去的測試是這樣的:一些「達官貴人」身著皮褲坐在木板凳上,然後開始暢飲新鮮啤酒,並在凳子上坐半個小時,等他們起身時,木板必須能夠貼著他們的皮褲,才表示啤酒真正通過了測試,不然就表示這種啤酒濃度太低,沒有資格成為「真正的四旬齋啤酒」。

今天,政治人物仍在波克啤酒與音樂相伴下見面,儀式與前卻有不同:政治人物聚集之後便舉行開桶儀式(即將第一桶啤酒開封),好讓那些挑剔的嘴嘗過點評過。藝術家與演員也獲准參與這項儀式,他們可以用幽默機智的方式公開譴責政治人物的惡行,甚至公然揭露這些政治人物的「真面目」。這種活躍、充滿嘲諷的「政治大遊行」真算得上是世界獨一無二的戲劇演出,這都是啤酒節的功勞。另外,在斯圖加特、科隆、多特蒙德等地,也有啤酒節舉行,熱鬧非凡。

始終滲透於德國文化之中

北歐以前的傳統是由女性釀造啤酒的,那些女性就是傳說中的「女武神」(北歐神話中決定誰該陣亡並將陣亡將士引至英烈祠的女神),她們釀造出的酒被視為「不死之水」。這種習俗也流傳到了德國北部,年輕女人出嫁時會帶著不同的釀造囂具到夫家。這種傳統直到公元8世紀葡萄酒文化的湧入才有所改變。由於德國地處北歐,氣候嚴寒,啤酒不僅可以禦寒,還跟洋蔥一樣被當成葯物,用來醫治壞血病,加上嚴寒不能種植葡萄,啤酒便成了德國的飲料之王。

德國人都以自己的啤酒文化的精純而自豪,這是有史可考的。公元1516年,巴伐利亞公爵威廉四世為了保持啤酒的精純,編纂了一部嚴苛的法典「精純戒律」,明確規定只能用大麥(以及後來的大麥芽汁)、水及啤酒花生產啤酒,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食品法律文獻。

19世紀工業革命開始後,蒸汽機的出現大大提高了啤酒的產量,冷卻器的發明使啤酒可以整年貯存,鐵路、海運、航空運輸的開拓和發展,使啤酒在更短時間內運往世界各地,復雜的電子設備完成配製、釀造過程,而不再靠人的「靈魂和感覺」了,這使啤酒的品質更加穩定,品種更加多樣。

啤酒中含有許多有價值的礦物質和維生素,其低酒精度和高二氧化碳也有助於放鬆身體,同時能沖刷掉對身體有害的物質,洗凈腎臟等。德國人對啤酒的狂熱很大部分的原因應該是緣於此。啤酒,從歷史走向未來,將一直滲透德國文化中,成為它的一部分。

謝謝

E. 德國飲食文化的形成

與"民以食為天"烹飪技術舉世聞名的中國相比,德國的飲食不免人覺單調乏味。有人說德國的飯菜無非清煮、白燉加烤制,這同德國人呆板、拘泥的性格一樣不討人喜歡。不過現在如果你去德國,則大可不必為此苦惱了。由於世界各國的美食家雲集德國,你在此可品嘗到世界各國的美味佳餚,不論是法式、俄式、義大利式,還是日式及中餐等等都能見到。今日德國的餐飲業可說是國際風味大薈萃,而德國菜也已不再如傳統的做法,僅僅是白燉豬蹄加酸菜了。現在的德國廚師善於吸收其他外來飲食特色,在博採亞、歐、美眾家烹調特色的基礎上,也可做也美味可口的佳餚。 德國的餐飲業在近幾十年中達到很高的水平,從五花八門的冷熱飲小吃店、小餐館、小酒館到豪華的星級賓館飯店遍布全國各地,各種風味一應俱全。那誘人的色澤、撲鼻的香味吸引人們一次次掏出錢包,以飽口福。(一)德國的傳統菜餚 如果你周遊德國,便可以有機會品嘗到豐富多彩,極具特色的地方美味。當你坐在具有傳統特色的古堡式餐館中,要上一份杜松子醬汁,外加填梨子、油炸馬鈴薯子,再配上菊苣核桃仁色拉,一杯葡萄酒,享受這樣一頓營養豐富、色香味美的晚餐,確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 每一位薩克森人在飲食上都知道一條魚須游三次,即在水裡、黃油里、葡萄酒里游過後才能被端上餐桌。葡萄酒漬鯉魚是薩克森人喜愛的周日菜餚。巴伐利亞的正宗烤獵肉加酸菜、巴登人的斑鱒魚片等等,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風味佳餚。(二)香腸、麵包品種繁多 如果你想在德國吃香腸,那算找對了地方。估計德國香腸有1500多種,其中僅水煮小香腸就有780多種,最受歡迎的要算是潤口的肉腸,原腸類包括耐貯臘腸和調味濃厚的瘦肉香腸。此外,水煮腸中還包括60種不同的肝和風味特色腸,如著名的普法爾茨灌腸。 吃香腸必有麵包與之相配,在麵包的生產方面德國也可稱得上是質量和數量的世界冠軍。在德國,麵包有用精粉做的,也有用黑麥、燕麥、精粉與雜糧摻加和在一起的混合面做的。德國每天出爐的芳香撲鼻的小麵包、角形小麵包、"8"字形烘餅(der Brezel德國人稱為「椒鹽卷餅」,其實很咸,不是很好吃)和長麵包就有1200多種,此外,還有300多種其他不同種類的麵包。麵包是德國人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主食。據統計,1994年德國人每人平均吃麵包81.5公斤,居歐洲聯盟成員國之首。德國的有些麵包是極具地方特色的,如漢堡的黑色的、荷爾斯泰因的黑麥麵包、巴伐利亞的浸油撒鹽粒烘餅等。在德國,麵包認為是營養豐富、最利於健康的天然型食品,但德國人從不單獨食用麵包,而是要抹上一層厚厚的奶油,配上乾酪和果醬,加上香腸或火腿一起食用。德國人喜食乳酪,其品種多達600多種,乳酪是德國人早餐桌上必備之品。魚、糖果、糕點等也是德國人喜好的食品。無論是罐頭魚、凍魚、鮮魚、熏魚,還是魚色拉、蝦、鮮貝等都很受德國人的歡迎,德國人年人均食魚達15公斤。糖果、巧克力、糕點等的銷售量也十分可觀。(三)啤酒、葡萄酒的國度 德國的啤酒、葡萄酒在全世界享有盛名。德國是世界飲酒大國,酒類年消耗量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啤酒的銷量居世界首位。啤酒、葡萄酒是德國家家必備的飲料,朋友相聚必有酒來助興。 德國的氣候條件很適合葡萄的生長,全國有13個葡萄種植區、60個大型種植場、2600個小型種植地,主要集中在德國西南部和北部的阿爾河、萊茵河七峰嶺及摩澤河兩岸。這里山清水秀、氣候怡人。最大的葡萄種植區諾依施塔特擁有2000頃葡萄園,在這里綠油油的葡萄架一眼望不到頭,整個空氣中都彌漫著誘人的葡萄清香。一串串芳香撲鼻的葡萄,紅艷艷地閃著晶瑩的亮光,令人垂涎,摘一顆放在嘴裡蜜汁浸齒,香溢舌間。上等的葡萄釀造出優質的名酒。在德國兩萬家釀造商的酒窖中有著幾乎無窮盡的葡萄酒種類。德國葡萄酒法規定:只有在品種、特性、成熟度、爽口度和外觀等各方面達到要求的葡萄酒才可獲得優質葡萄酒的標志。葡萄酒行家對酒瓶上的瓶貼看得很重,瓶貼上不僅標明詳細的生產地,還標有官方的檢驗號。特製的上等葡萄酒按其不同的釀造年份可存放許多年。一瓶百年陳酒可賣到幾千甚至上萬馬克的高價。總之,酒瓶外觀典雅、酒味醇厚迷人,可以說是德國葡萄酒的典型特徵。德國博登湖和美因河一帶的居民在飲葡萄酒方面可謂獨占望頭,每人每年的葡萄酒消耗量達40升。葡萄酒對德國人來說不光是飲料,還是治病強身的葯品。古時人們用葡萄酒來治癒霍亂和傷寒,今天適量地飲用葡萄酒可治療低血壓症和心肌梗塞。據說,大詩人歌德每天要飲葡萄酒,正是葡萄酒使其創作一直延續到他去世的最後幾天 德國人飲啤酒堪稱"海量"。據稱日爾曼人最不能忍受的是口渴,啤酒是越喝越渴,由此造就了德國人飲酒量越來越大。在德國喝啤酒最厲害的當數巴伐利亞人,成人每年要喝掉這種"大麥汗飲料"高達235.7升。巴伐利亞洲擁有1052家啤酒廠,這在德國也是最多的,其首府慕尼黑的10月啤酒節可稱得上是一個譽滿全球的節日。每年9月底10月初來自世界各地和德國境內的幾百萬遊客聚集在慕尼黑,人們抱起一升裝的特製的陶瓷大酒杯開懷暢飲,十幾天中,幾百萬升啤酒被一飲而光,幾十萬只香腸隨酒下肚。 德國啤酒被分為20多個種類、1500多個品種,由於釀酒配方的多種多樣性,所以產生出如此之多的啤酒種類也就不足為奇了。一般說來,德國北方人喜歡飲熟啤酒,南方人偏愛小麥啤酒、淡啤酒、黑啤酒和無苦味的啤酒,但無論是哪個品牌的啤酒在小酒館、飯店和啤酒花園里都佔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由此可見,啤酒在德國人的飲食生活中所佔的重要地位。(四)300 多種麵包 不同類型的麵包全都有益健康。木條紋狀的黑麥粗麵包是威斯特伐利亞主要食用麵包,配上炸好的火腿,味道奇妙,它是屬於特殊麵包的一類,例如,洋蔥、甜葡萄和低熱量的薄脆麵包,含有芝麻或者向日葵籽的麵包越來越受歡迎。 鹹味脆薄餅 (Bretzel) 鹹味脆薄餅對德國人來說是一植很典型的食品。在麵包店,遊客能從脆皮蛋卷中找到各式各樣的餅干,而且裝飾有罌粟或香菜籽,或者僅僅是嘗嘗黃油黑麵包,你就能體驗到它的美妙絕倫。(五)德國的海產新鮮豐富 吃魚應該在產魚的地方吃,如靠近德國的海岸以及未受過污染的河流和湖泊。漫步於漢堡 (Hamburg)傳統的海鮮市場,精明的商人一定會使您想要嘗試一下當地的風味產品,例如波羅的海的煙熏基爾鯡魚炒蛋和北海赫爾果蘭島的龍蝦湯,梅克倫堡州的鯡魚湯和霍爾施泰的貝殼湯等。 甚至在德國的的內陸腹地,遊客也可以品嘗到歐碟鹹肉和蝦。在遼闊的阿爾卑斯山上,您同樣可以享受到酒汁鯡魚加洋蔥和奶油沙司。

F. 德國愛喝啤酒的心理因素

我覺得這個沒什麼心理因素,就是老輩的傳統飲食傳下來的而已。比如在我國有些潮濕的地方,人家從祖先開始就很喜歡食辣,現在流傳下來的,人們就喜歡吃辣嗎。

G. 德國人幾歲開始喝啤酒

一般16歲以前是不允許喝酒精飲料的。

H. 人均一年要喝掉33瓶葡萄酒,為何德國人對葡萄酒會如此熱愛

就是由於德國文化的原因,因為在他們國家文化歷史中所有的神話故事裡基本上都脫離不了酒這個東西,而且在他們的文化中,酒是一種生活情趣,它象徵著每個人對於生活有著至高無上的追求,他是德國的人文情懷的一部分,而德國釀造葡萄酒也有一定的技術,在世界上也是享譽當當,一種深入骨子裡的文化在每個人心中是有情節的,是有深深的民族自豪感的,這也是為什麼德國人鍾愛葡萄酒。

德國人還經常推崇葡萄酒,因為葡萄酒可以讓人放輕松,可以讓人更有魅力去德國旅行的人最有深切感受的就是路邊無處不見的小酒館,最開始在他們的文化里,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喝酒的,但是自從路邊開了第一個酒館以後,他們就註定無法逃脫葡萄酒給他們帶來的吸引力,葡萄酒可以讓他們變得更大膽,增加他們的社交能力,這一切的一切都已經深入他們的潛意識里,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即使一個人口不那麼多的國家卻還能夠做到人均如此大的飲酒量。

I. 德國有什麼習俗

色彩紛呈的德國節日

色彩紛呈的德國節日 節日慶典的時候,德國人表現出生氣勃勃、熱情洋溢的另一面,和工作中的形象截然相反,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德國的主要宗教信仰是基督教。全國大約有5500多萬人信奉兩個教派中的一個, 其中約2760萬人信福音新教,2750萬人信羅馬天主教,還有一小部分人屬於其他的基督教團體。所以,宗教節日特別是基督教節日:如復活節、聖誕節、感恩節等還是最隆重的節日項目。另外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教的人正在減少,和新的文化項目的誕生,一些具有德國特色而且為德國帶來了國際聲譽的節日也是非常熱鬧和精彩的。比如說:狂歡節、啤酒節、文化節等。 復活節 復活節是基督教紀念耶穌復活的節日。傳說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死後第三天復活升天。後來教會規定每年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3月21日-4月25日之間)為紀念日。德國政府規定復活節休息兩天。在節日里,家人團聚,品嘗各種傳統食品,親戚朋友見面要互相祝賀。 象徵生命的蛋、火、水、兔等成了復活節的吉祥物。雞蛋和兔子在西方是新的生命和興旺發達的象徵。雞 蛋的本色象徵太陽,把雞蛋染成紅色則象徵生活幸福。在復活節中,父母要特地為孩子們准備製成雞蛋、兔形狀的巧克力糖。親友間要互贈彩蛋。在萊茵河中游和黑森東部的一些城鎮,至今保留著「彩蛋樹」這一古老習俗。人們把成百的蛋殼塗上彩畫,串成蛋鏈,在復活節這天掛在松樹上,製成彩蛋樹,大人孩子圍著彩蛋樹唱歌、跳舞,慶祝復活節。而阿爾卑斯山的姑娘們則通過贈送紅雞蛋來表達自己的愛情。在復活節這天,姑娘如果向某一小夥子贈送三個紅雞蛋,表示姑娘向小夥子求愛。 火不僅給人類帶來了光明,也使大地獲得了新生。作為耶穌再生的象徵,復活節的許多活動都與火相關。復活節這一天,人們在教堂前點燭以示聖化,並將聖燭迎進千家萬戶。這一天,孩子們最快樂的事是把聖火送到各家。他們在教堂前用聖火點燃樹枝,然後奔跑著送到各家各戶,其間充滿著歡快的節日氣氛。在德國的巴伐利亞地區,每年的復活節居民們都要舉行火炬賽跑,以慶祝耶穌的再生。而北萊茵上威斯特法倫州的呂克台復活節滾火輪更是遠近聞名。六個巨型大木輪被火點燃滾下山谷,就像六個火球從天而降,漆黑的山谷被大火輪照得通明,它與五彩繽紛的焰火交相輝映,再次顯示了火給人類帶來了新生。 作為德國惟一的少數民族索布族人則是用百騎大合唱的形式來慶祝耶穌的復活。一個個身穿黑色上衣、頭戴黑色禮帽的索布族人,騎在用綵帶、鮮花和白色貝殼裝飾的駿馬上,浩浩盪盪地行進在林間小路上。他們邊走邊用粗獷雄厚的嗓音高唱贊歌,場面十分壯觀。

狂歡節 狂歡節是德國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有關節日的來歷眾說不一。一種說法認為狂歡節是德國農民的春節,農民們通過各種活動來表達他們抵禦惡魔、驅逐嚴冬、迎接春天、慶祝豐收的喜悅心情。另一種說法則是根據天主教的習俗,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後的第三天復活,這一天為復活節。復活節前的40天是耶穌開始傳教前,在曠野守齋祈禱的40個晝夜,天主教稱為封齋節。在整個封齋節的40天里,禁止天主教徒食肉、娛樂、婚配等一切喜慶活動。為此人們趁封齋節到來之前盡情地歡宴、暢飲、狂歌漫舞、化裝遊行,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如今,狂歡節已成為以天主教為主的國家和地區的一個世界性大節日,就其內容而言,它大概已不單單是農民的節日或是宗教的節日,其間還包含了豐富的歷史內涵與民族特色。 在德國,從每年11月11日11時起狂歡節就算開始了,一直到第二年復活節前40天為止,前後要持續兩三個月。但它的高潮是在最後一個星期,特別是這周的星期日、星期一和星期二。在這"發狂的"三天里,德國的狂歡節達到了頂峰。 在德國,各地區慶祝狂歡節的形式是不盡相同的,但有幾項活動形式是一樣的,這就是選舉狂歡節的「王子」和「公主」、「星期四女人節」、化裝大遊行與大型狂歡集會和舞會。 狂歡節一開始,許多城市、村鎮都要建立各種組織來籌劃狂歡節中高潮期的活動。首先,是推舉「王子」和選出「公主」,因為狂歡節的主要活動要由他們來主持。當選為「王子」和「公主」是一件很風光的事,為此,社會名流爭相競選,最終以經濟實力定奪。 狂歡節結束前的星期四被稱為「女人節」,它是狂歡節進入高潮期的標志。在「女人節」中,往往要表演婦女奪權的喜劇。她們成群結隊地沖進市政大廳,闖入市長辦公室,坐在市長辦公椅上宣布接管市政權,這一喜劇即表演得惟妙惟肖,又大快人心,充滿了浪漫的色彩。這一天最讓男人們提心吊膽的是怕女人們剪去自己的領帶,剪來的領帶被女士們作為戰利品釘在牆上自我欣賞。 狂歡節結束的前一天是星期一,這一天是整個狂歡節的頂點,被稱為「瘋狂星期一」或「玫瑰星期一」。這一天有兩項活動:一是化裝大遊行,二是大型狂歡集會和舞會。遊行一開始,人們便紛紛湧上街頭,觀看遊行盛況。身穿色彩斑斕服裝的樂隊走在遊行隊伍的最前列,緊隨其後的是大型彩車。其中金碧輝煌、艷麗奪目的王子、公主彩車尤為引人奪目。妖魔鬼怪、被打扮得荒誕不經的小丑、代表各階層各歷史時期人物的化裝隊伍緊隨其後。彩車上滿載的糖果、花束和小玩具像雨點般地撒向沿途的人群,天真的孩子們興高采烈地捧著帽子,撩起衣裙,爭相盛接飛來的節日禮物。狂歡節是糖果商最歡迎的節日。"瘋狂星期一"的最後一個項目是夜晚的狂歡舞會。人們身著奇裝異服,臉戴誇張的假面具,扮成小丑、狂人走上街頭,盡情歡樂。在狂歡節歌曲的伴隨之下,只見到處"群魔亂舞"、一片歡騰,一直持續到午夜。 在「瘋狂星期一」的晚上,家家都敞開窗戶,為的是將天使迎進家門。在這天晚上人人都要在大齋前美美地飽餐一頓,以此慶祝金秋季節的大豐收。由此不難總結出狂歡節的三大要素,那就是吃喝、喧鬧和化裝。人們盡一切力量創造歡慶氣氛,這一點在德國西部、南部尤為突出。 在德國,各地區的狂歡節也各具特色,科隆狂歡節是德國最為熱鬧的狂歡節,它的主角是小丑和狂人,他們怪誕的裝扮、無所顧忌的舉止令眾人叫絕。

聖誕節 聖誕節在每年的12月25日,這是耶穌基督誕生的日子。有關耶穌的確切生年已無從考證,12月25日這個日子是羅馬天主教會在公元354年規定的。聖誕節是德國一年一度最大的、也是最熱鬧的節日,同時它也是歐美信奉基督教的國家最盛大的節日。 德國人過聖誕節如同中國人過春節一樣,在節日前幾周就開始准備了。市場上各種聖誕禮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德國許多城市的聖誕市場都有著數百年的歷史。聖誕市場不僅使人們可在此選購聖誕節所需的各種禮品,而且它還為現代化的城市及人們帶來許多浪漫的節日情調。(左圖為杜塞爾多夫的聖誕夜市) 聖誕樹是聖誕之夜的必需之物,在德國95%的有孩子的家庭都要准備聖誕樹。聖誕節擺設聖誕樹是一個古老的聖誕習俗,早在古代,日爾曼人就有在隆冬時節用冷杉樹的樹枝樹葉裝飾住宅和牲口棚以驅冬迎春的習俗。不過關於聖誕樹,宗教界另有一種說法。據說,德國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有一次在一個聖誕之夜從一個小城回家,為了讓人們能領略山村美麗的夜景,他在一棵小松樹上點綴了一些燭光,以此來代表星星。從這以後,每逢聖誕之夜,信徒們便學他的樣子,在屋中布置一棵聖誕樹,後來這一風俗由德國傳遍歐美各國,聖誕樹成為歐美基督教國家最具廣泛性的聖誕節必需品。 如同中國人在除夕之夜吃餃子一樣,鯉魚和肥鵝是德國人聖誕節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餚。鯉魚和肥鵝之所以成為聖誕節的佳餚,那是因為它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德國人認為水是生命之源,鯉魚就生活在水中,而且它的繁殖能力為魚中之冠,一條雌鯉魚可下幾百萬粒魚子,為此人們在過節時,喜歡買一條雌鯉魚,並由一家之主品嘗第一口鯉魚子,以象徵家庭的興旺發達。同時德國人還認為鯉魚也是財富的象徵,鱗片如金市,人們習慣在節前把鯉魚鱗片裝人錢包中,以此預示來年財源茂盛。 德國人把鵝看作是土地神對人類的恩賜,鵝有著很強的繁殖力,是家畜肥壯、糧食滿倉的象徵,同時它具有治病的功能。德國人在做聖誕鵝時,習慣把蘋果和葡萄乾填入肥鵝肚中。德國人認為圓圓的蘋果預示著豐收,葡萄乾則表示上帝的寵愛。南德人習慣把青蒿葉和花填入鵝肚中,據說它對治療胃痙攣病有顯著效果。 在聖誕夜的子夜時分,教堂要舉行隆重庄嚴的「子夜彌撒」,在聖誕節的黎明和上午還要舉行兩次隆重的彌撒,人們高唱聖歌,以慶祝那穌的降生和聖誕節的來臨。 聖誕節從12月24日聖誕夜一直持續到來年的1月6日,它是全世界持續時間最長、流傳最為廣泛、慶祝最為隆重的節日之一。德國所有公共場所都被布置得五光十色,各家各戶也都准備了豐富的節日禮物。聖誕之夜是家庭團聚之夜,全家人圍坐在聖誕樹旁共進聖誕晚餐,餐桌上往往要多設一個座位,據說這是為「主的使者」或是為需要幫助的過路人准備的,餐後全家人在聖誕樹前唱歌跳舞。在娛樂場所也有各種藝術表演。第二天,人們訪親問友,共敘友情。整個節日充滿了歡慶、祥和的氣氛。

慕尼黑啤酒節 說起德國的民間節日,人們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慕尼黑啤酒節了。 慕尼黑啤酒節源於1810年,為慶賀巴伐利亞儲君盧德親王與薩克森·希爾登豪森的黛麗絲公主共結百年之好而舉行的一系列慶祝活動。德國的10月正值大麥和啤酒花豐收的時節,人們在辛勤勞動之餘,也樂得歡聚在一起,飲酒、唱歌、跳舞、以表達內心的喜悅之情。這一傳統節日一直延續至今。近年來,隨著德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慕尼黑啤酒節的規模也越辦越大。慕尼黑市政府對啤酒節也十分重視。這個節日的影響已遠遠超出慕尼黑,而成為一個世界聞名的節日。 慕尼黑十月啤酒節之所以聞名,不僅因為它是全世界最大的民間狂歡節,而且也因為它完整地保留了巴伐利亞的民間風采和習俗。人們用華麗的馬車運送啤酒,在巨大的啤酒帳篷開懷暢飲,欣賞巴伐利亞銅管樂隊演奏的民歌樂曲和令人陶醉的情歌雅調。人們在啤酒節上品嘗美味佳餚的同時,還舉行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如賽馬、射擊、雜耍、各種游藝活動及戲劇演出、民族音樂會等。人們在為節日增添喜慶歡樂氣氛的同時,也充分表現出自己民族的熱情、豪放、充滿活力的性格。 節日的第一天上午,來自巴伐利亞、德國其他州以及奧地利、瑞士、法國的遊行隊伍聚集在一起,人們身穿艷麗多彩的民族服裝及傳統古裝在慕尼黑市長及酒廠老闆乘坐的富麗堂皇、花團錦簇的馬車引領下,浩浩盪盪、威武雄壯地湧向黛麗絲草場。中午12時,隨著禮炮12響,頓時鼓樂齊奏、彩旗飛揚、人聲沸騰。市長在作簡短致辭後,打開第一桶啤酒,啤酒節便在沸騰的歡呼聲中揭開了序幕。這時身穿傳統服裝的啤酒女郎用單耳大酒杯將新鮮啤酒不斷地送到迫不急待的飲客面前。許多身穿鹿皮短褲、背心等民族服裝的巴伐利亞人手舉啤酒杯穿行在大街上,他們逢人便高喊「乾杯」,氣氛十分熱鬧。 10月初的慕尼黑已有微微的秋涼,整個街道被五光十色的燈光裝飾得五彩繽紛。節日的廣場,數百頂各種各樣的大小帳篷鱗次櫛比。這里出售的商品琳琅滿目,叫賣聲此起彼伏。人們背靠背坐在一起,開懷暢飲,並在樂曲的伴奏下,即興地歌唱跳舞,甚至跳上桌子相互祝賀。 節日期間,規定每晚啤酒供應到10時30分,10時45分樂隊演奏流行樂曲,催促人們離去。這時,萬千酒興未盡的遊客會齊聲抗議,清潔女工不得不把椅子倒置在桌上,對那些久久不肯離去的遊客,保安人員也不得不把他們推向出口,強行讓其離開。 平日,德國人給人的突出印象是工作態度認真、嚴謹,服從命令,遵守紀律和原則性強,但似乎缺乏幽默和熱情。然而,在慕尼黑啤酒節上,人們可以發現德國人生氣勃勃、熱情洋溢的另一面。尤其是巴伐利亞人對於自身的文化和傳統所表現出的執著與自豪感,給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留下深刻印象。

閱讀全文

與德國人是什麼時候開始喜歡喝酒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