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國為什麼一定要發動二戰默默發展實力不好嗎
中國也想默默發展自己的實力,悶聲大發財,美國現在能允許嗎?中國還想著和美國一起合作賺錢呢,美國會允許嗎?
德國在二戰之前,面臨的就是這個處境。實際上在一戰之前,就是如此。就是因為德國崛起太晚,世界上的資源都已經被先發展起來的列強瓜分完了,德國沒趕上趟,很快就碰到了天花板,無論是資源、能源還是市場,他再要發展,就要從其它列強嘴裡搶食了,於是和列強之間發生了沖突。這也就是列寧所說的,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必然會導致帝國主義戰爭。
從德國的角度來看,首先是德國的地緣戰略位置很不好,處在幾個大國的包圍和夾擊之下。每次當德國發展到一定水平的時候,就會觸及歐洲其它大國的利益,就會和其他大國發生沖突,尤其是英國、法國和俄國。在德國19世紀統一之後開始崛起的時候,法國和俄國就結成了同盟,共同對付德國。二戰一定程度上就是一戰的延續,因為一戰並沒有徹底解決歐洲的危機,也就是歐洲大國之間的競爭。
從根本上說,這就是歐洲自從羅馬帝國衰落之後,始終處於四分五裂的碎片化狀態,無法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每個大國在崛起之後,都會謀求在歐洲獲得主導權。比如英國在崛起之後,也與法國進行了百年戰爭,就是在爭奪歐洲的主導權。德國在俾斯麥時期完成統一之後,發展速度很快,到19世紀末,本土的各方面實力都已經超過了英國和法國,自然會危及英國和法國在歐洲的主導權。
一直到二戰結束之後,歐洲各主要大國都遍體鱗傷,又要面對蘇聯的巨大威脅,於是美國在歐洲駐軍,為歐洲提供核保護傘,提供軍事保護,歐洲各國也沒什麼好爭得了。因為無論歐洲哪個大國,在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面前,都是小國。也是從這時候開始起,歐洲大國之間開始合作,不再你死我活的競爭了。到2000年後,歐洲經濟共同體發展成為現在的歐盟,並且統一使用歐元,經濟上走向區域一體化。
2. 德國為什麼要發動二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二戰,(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與反法西斯同盟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3. 難道戰勝國比戰敗國輸得還慘為何英國會成為二戰最大的輸家呢
戰勝國比戰敗國輸得還慘?為何英國會成為二戰最大的輸家?這個問題確實是這樣,二戰結束後,作為歐洲的東道主,英國卻說了不算,反而一切都要看美國眼色。說到底還是實力不行。
一方面,德國之所以能發動二戰,英國有不可推脫的責任。英國是歐洲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又是世界工業發展最早的國家,一戰時,由於英法協約國齊心協力迫使德國為首的同盟國投降,最終還迫使德國接受了高額戰爭賠款和不準保持軍事力量的苛刻條款。客觀上講,這為德國重新崛起和希特勒發動二戰埋下了伏筆。
應該說,在希特勒沒有上台以前,德國想咸魚翻身還是有非常大困難的,起碼他們的野心沒有希特勒那麼堅決。但希特勒上台以後,迅速將德國經濟從大蕭條中振興起來,不僅讓英法看到了德國作為英法加工廠的重要作用,更把德國作為賺取高額利潤的重要夥伴,所以,英國和美國不約而同都大量給予德國最優惠待遇,在貸款和經濟援助上開了綠燈。
所以,在戰後論功評獎時,基本上沒英軍什麼事。雖然英軍也付出了重大傷亡,英倫三島也遭受了德軍炮火的打擊,但北非也好東南亞也好,殖民地沒了,瓜分德國的事也主要是美國與蘇聯在商量。其它不講,就連丘吉爾本人,原以為在二戰中帶領英國人民做了那麼大貢獻,起碼混個連任沒問題吧,沒想到他正高興的時候,英國人民拋棄了他。
之所以會出現這個狀況,一是丘吉爾沒想到美軍登陸歐洲,根本目標不僅僅是幫助英國打贏這場戰爭,而是在為美國統治歐洲下更大的一盤棋。二是英國的實力打不了更大的戰爭。三是英國民眾的積極不高,本就對戰爭不感興趣,盡管丘吉爾是三個巨頭領導人當中信心最足的。
4. 德國為什麼會在二戰中失敗
希特勒最大問題在於以種族主義觀念去指導戰爭,什麼雅利安民族最聰明,要團結之類的騙騙國內老百姓就算了,非要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去指導戰爭。就好比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人才明白,一直以為跟西方不過是意識形態矛盾,放棄社會主義聯盟就可以投入西方大家庭環抱。而等閹割掉自己後才發現實際上是國家利益和地緣政治的矛盾(補充這一句是給現在的腦殘小白的)。
而攪屎棍也只剩下攪屎這個技能,二戰後還試圖一邊到美國發表鐵幕演說,另一邊把羅羅的噴氣式發動機技能等敏感技術向蘇聯出口,妄圖攪屎漁翁得利,結果呢?雖然是在冷戰,但在蘇伊士運河危機這歐洲最後一次試圖爭奪世界地位事件中,反而是美蘇合作,把日不落帝國的最後遺產吃抹乾凈。
贏得戰爭,輸掉帝國。愚蠢的攪屎攪上癮的英國人實際上是二戰最大輸家,你說希特勒郁悶不郁悶?
第二:低估了俄羅斯人。希特勒以種族論來劃分,把斯拉夫人劃入垃圾行列,打心裡就看不起蘇聯。蘇芬冬季戰爭打的很爛,又在評價中下拉一個層次。巴巴羅薩開始之後,蘇軍一潰千里,又再次拉下個檔次。
正是在這種心理作用下,蘇德戰爭初期,德軍在手握如此大優勢下,開始昏招不斷。開戰後沒有及時總動員?打一群垃圾要什麼總動員?過冬物資准備不足?士兵們要回家過聖誕呢?進攻沒有側重點?一而再、再而三的分兵?反正一路框起來平A就能贏了。
然而俄羅斯人就是這樣,往往越是在逼入絕境的情況下,越能爆發出旺盛的戰鬥力。在冰天雪地中,多少人喝完伏特加後,在《神聖的戰爭》的背景音樂中,喊著烏拉,義無反顧地沖出戰壕,走上不歸之路。
而斯大林也無愧去「鋼鐵男」的稱號,即使在莫斯科保衛戰這種幾乎最後關頭情況下,手裡還捏著預備隊方面軍和1-2個坦克集團軍。蘇軍雖然不斷被打敗,但始終有救火部隊去彌補填補缺口,替換部隊。從而能夠維持住一條較為完整的防線,沒有跟法國、波蘭、南斯拉夫一樣防線徹底崩潰,部隊徹底被打亂。
5. 二戰中,德國為什麼對英國開戰
1940年4~6月,德軍橫掃北歐和西歐,迫使英軍撤出歐洲大陸。從此,德國控制了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等六國,與英國隔海相望。英國面臨德軍直接入侵的嚴重威脅。
但是,英國政府並沒有屈服。法國投降後,英國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強本國的防禦能力。1940年6月24日,丘吉爾致電加拿大首相麥肯齊•金,表示不與希特勒進行任何和平談判。6月底,丘吉爾拒絕了羅馬教皇和瑞典國王關於德英和解的建議。對於希特勒7月19日的「和平呼籲」,英國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於7月22日,通過廣播斷然予以拒絕。
德國的「和平呼籲」遭到英國拒絕後,希特勒轉而准備訴諸武力。
6. 英國在二戰為什麼能夠最後戰勝德國
在一個優秀的民主制度下,各個行業各個級別的每個崗位上都是本行業選出來的最優秀的人才,因為首相是民選的,他不擔心政變,不需要把絕大多數精力花在權鬥上,可以任人唯賢。在德軍這一邊不斷看到的就是希特勒一次次犯下戰略錯誤,而在英軍這邊,從首相、統帥一級級往下,一直到前線指揮官和工程師,到處都是人才濟濟,各盡其才,每個人都能創造出力所能及的奇跡。
當年德軍合圍敦刻爾克時英國議會裡面還在吵吵嚷嚷爭論不休的這段歷史,充分體現了民主體制在某些人眼裡看來的最大弱點,就是它反應慢,難以形成合力。但這其實恰恰是它的優勢。在這非常充分的討論里,全社會每一個階層每一個團體的代表都有機會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反對任何自己不同意的提案。這樣一來,一旦通過一項議案,全社會必定全力以赴地擁護和執行。當初那些投票反對的人也會全心全意地去執行,因為他們知道議案的通過是因為多數人支持,所以是一個公平的結果,這項決議自己是少數反對派,另一項決議自己就可能是多數支持者之一,作為民主社會的一員,最基本的責任就是去全力以赴地執行公平通過的決議。所以,一旦英國議會通過丘吉爾戰斗到底的提案,英國人民就立即抱成一團,各盡其才,發出驚人的爆發力。
這就是英國可以以劣勢兵力戰勝德國的根本原因。
7. 德國究竟為什麼發動二戰
一、德國有悠久的軍國主義傳統。
德國的軍國主義是非常復雜的東西,最遠可以追溯到封建割據時代。普魯士王國正是憑借軍事手段打敗丹麥、法國、奧地利等對手才完成國家統一。當時的德國人十分好戰,但是德國在統一後並沒有消除軍國主義,而是愈演愈烈。統一的德國飛速發展,大有超過英國的勢頭,進入到21世紀後,德國咄咄逼人,經常對歐洲各國進行武力威脅,欲取代英國的霸主地位。當時在歐洲人看來德國十分危險脅,動不動就調集軍隊搞得人心惶惶,最後一戰爆發。客觀地來說,一戰沒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一戰德國戰敗後,英法等國沒有能力消除德國的軍國主義,這下可賠大發了!
二、《凡爾賽和約》激起整個德意志民族不滿。
希特勒究竟為何要發動二戰?幾十年來人們一直在想(一戰時德國吃了虧,二戰佔領法國後,希特勒親自前往這個當年懲罰德國的國家)
戰敗後的德國被迫接受嚴厲的懲罰,根據《凡爾賽和約》,德國得放棄所有海外殖民地;歐洲本土割讓10%的領土給鄰國,也因此失去12%的人口;另外還有相當於1914年德國11年財政總收入的賠款;德國軍隊被限制在10萬以下......很顯然這對德國是不公平的,全德意志人發誓要報復。
三、希特勒及其納粹黨的意願。
希特勒究竟為何要發動二戰?幾十年來人們一直在想一戰戰敗後,整個德意志民族都仇視西方,德國被打垮了,這時人民迫切需要一個能團結全民族的人,而希特勒正合胃口。希特勒年輕時就心懷復興德意志民族的夢想,可惜一戰使他夢想破滅,不過他沒放棄,而是走向另一個極端。希特勒本人極其仇視歐洲其他民族,在他看來,只有德意志民族才是最優秀的,猶太人太狡猾,應該從肉體上被消滅。希特勒背後的納粹黨與他的性格幾乎完全一致,當這樣的政黨和這樣的人掌握權力後註定對外侵略。
四、日本和義大利刺激了納粹德國。
義大利最先取得法西斯政權,早在1935年就進攻東非國家衣索比亞。而日本則在1931年就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吞中國東北。雖然德國是三個國家中最強大的,但似乎在30年代有點兒「落伍」,於是希特勒決心趕超這兩位「兄弟」。不可否認,日本和義大利的存在的確刺激了德國,假如沒有這兩個國家,德國未必敢同時進攻那麼多國家。
8.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中的英國,輸的比德國更慘
英國確實挺悲催的,二戰之前他是西方世界的老大,殖民地遍布世界,妥妥的世界第一。
綜上所述,英國只是在戰爭中獲得了勝利者的名聲,得到的好處也非常有限,實際情況時他們的整體實力銳減,國際地位下降,這樣的結果自然是失敗的表現。
不過話說回來,這是一個不可避免的歷史趨勢,殖民時代已經過去了,像英國這種殖民國家肯定是會衰落的。英國能在這種大格局下最大限度的保證自己世界一流強國的地位,並成為「五常」之一,已經是非常不錯的。
值得慶幸!
9. 二戰時德國沒能打下英國,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根本原因有以下幾點:1.德國太過大意,鋒芒畢露,而英國十分內斂,蓄勢待發。2.英國的海軍足以在當時的世界上稱雄,德國海軍不行。3.英國的地面雷達系統能夠有效的應對德國的空襲。4.英軍非常高超的隱蔽作戰方法。5.美國參戰幫助英國。6.英國占盡天時地利人和。
1.德國太過大意,鋒芒畢露,而英國十分內斂,蓄勢待發。
說起二戰時期這德英雙方給人的印象,德國像兇殘霸道的的侵略者,而英國則像是身著西服溫文爾雅的老紳士。這兩個國家之所以會給人這樣的印象,是因為,在戰爭時期德國始終鋒芒畢露,展現出無可匹敵的攻勢,相反,英國則十分內斂,蓄勢待發一味防守。
這一時期英國曾發生了震驚歐洲的慕尼黑陰謀事件,以及大撤退事件,縱觀事態的發展,使我們會理所當然的認為英國相較於德國處於弱勢。從軍事角度來看,德國的陸軍與空軍兵員素質過硬,配合發達的武器配備與閃擊戰術,在歐洲戰場堪稱無敵,英軍在表面上根本無法與之抗衡。
實際上,我們被英國的某些舉動迷惑了,英國的實力並不像該國表現出的那樣弱勢。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到來,美、德等國躋身強國門檻,英國的進步著實有限,已經無法匹配原本的霸主之稱,這也給了我們英國不進反退的錯覺。
2.英國的海軍足以在當時的世界上稱雄,德國海軍不行。
英國與其他發達國家同時經歷了這場工業革命,雖然,世界局勢發生巨變,但是,英國僅僅是發展不如幾個新興強國迅速罷了,並未被甩開距離,所以,英國的實力仍然不容小覷。可能英國在陸、空兩軍不是德國的對手,可是,英國的海軍在二戰時期仍足以在世界上稱雄。
二戰打響之際,英、法二國並非直接硬拭德軍鋒芒,而是以示弱採取綏靖政策,使德軍能夠在侵略的路上暢行無阻。隨著1940年德國侵佔法國後,德國開始將英國定為下一步的侵略目標,並制定了「海獅計劃」。
3.英國的地面雷達系統能夠有效的應對德國的空襲。
所謂海獅計劃,實際上,就是德軍慣用的速戰速決戰術,德國人希望通過強盛的空軍在英國境內發動閃擊,將英國擊潰進而投降。然而,德國人最終無法如願,因為,英國的地面雷達系統能夠有效的應對德國的空襲,而英軍非常高超的隱蔽作戰又使德國空軍很難鎖定目標,英國人憑借著這兩點成功翻盤,最終,粉碎了德軍的意圖。
4.英軍非常高超的隱蔽作戰方法。
在最經典的德英空戰中,狂妄自大的德國空軍派遣了二百餘架轟炸機,並有六百架戰斗機從旁保護轟炸機,橫渡英吉利海峽打算給予英國致命一擊,反觀英軍,僅出動了三百餘架戰斗機,在雷達的幫助下對氣勢洶洶的德國戰機展開攔截。由於,雙方的雷達水平差異過大,英國空軍在知己知彼的情況下以二十六架戰斗機的損失擊落了德國近二百架戰機,損失慘重的德國空軍不得不選擇撤退。
經此一役,德國的空軍實力大損,海獅計劃最終破產,閃擊戰術也被英軍逼成持久戰,德軍失去了戰略優勢,最終,無法進一步侵略英國。
5.美國參戰幫助英國。
後來美方參戰,最終,與英國聯手對抗德軍。對德國人來說,原本就日益嚴峻的英國戰場在美軍參戰後更加危機四伏。英軍的實力並未落後德軍太多,加上有發達國家美國的援助,英軍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在陌生戰場的德軍更加不堪重負。
6.英國占盡天時地利人和。
英國畢竟是島國,即使英吉利海峽再窄,德軍也不可能游過去。而兩棲登陸或者空降作戰的前提條件就是要能夠掌握制空權和制海權。德海軍根本不是英國海軍的對手,所謂制海權完全是幻想。不列顛空戰雖有2:1的數量優勢,德國空軍依然不能打敗英國空軍,無法掌握制空權。
現如今,德國之所以會給後人留下強盛的印象,有很大的原因是德軍始終處於攻方,而所有戰爭中主動的一方都會提前做出完全的准備,所以,也就給人一種裝備精良戰術得當的感覺。二戰時期德國最強大的其實是陸軍,而德國的短板正是海軍,這就是德國在整場二戰中在歐洲大陸所向披靡卻對英倫島無計可施的最主要原因。
德國的陸軍在海上戰鬥力大損,而德國的海軍並不出色,只能選用相對強勢的空軍作戰,卻被英國發達的雷達技術和得當的隱蔽戰術所制衡。事實證明,英國人不但軍事實力很強,還能因地制宜制定針對德軍的戰術,最終,德軍在英國戰場上大敗而歸。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10. 德國為何在二戰走向滅亡
根本原因:1929-1933的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給予德國嚴重打擊,納粹分子希特勒趁機大肆宣傳種族主義,認為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世間的一切都應該由日耳曼民族支配,在物質生活十分困難的經濟危機時代,希特勒此舉自然贏得了人心,隨後被擁戴為國家元首,掌握政權,這也就決定了希特勒政府的實質是依靠對外侵略擴張,掠奪殖民地和海外巨大的財富,滿足國內人民的需要,轉移人民的視線,以應付這場大危機,這種掠奪式戰爭是永無止境的,永遠不被滿足的,就像是個無底洞,吸住了德國,所以德國必須一直堅持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作戰,戰線越拉越長,反彈越來越大,這就註定了德國必定敗亡的命運。
主要原因:德國在沒有徹底將北歐和西歐國家特別是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強國擊敗的情況下對蘇聯宣戰,陷入了兩線作戰的囧境。二戰爆發前,希特勒害怕戰事挑起,斯大林會參戰對德國不利,於是蘇德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當德國閃擊波蘭時,蘇聯坐視不理,對德國大大有利,所以德國橫掃歐洲,荷蘭,比利時等一大批歐洲國家(除了瑞典)相繼戰敗投降,歐洲大陸的霸主法國也很快被擊敗,國破家亡,可是這種輕而易舉的戰果是在蘇聯這個擁有廣袤土地和眾多人口以及強大軍事的國家的作壁上觀下取得的,希特勒沒認識這點,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昏聵的認為天下就要是德國的了,於是貿然對蘇宣戰,抽調大批歐洲戰場的精銳部隊進入蘇聯境內,從此德國陷入了兩線作戰,在西歐戰場上,法國戴高爾將軍領導法國殘餘力量繼續抗擊德國,丘吉爾為首的英國發動猛烈攻勢,其他淪陷區的反抗越來越大,德軍的戰略優勢不復存在,在蘇聯戰場上,盡管強悍的德軍初期取得了勝利,但很快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被蘇聯擊敗,蘇聯戰場的形式向蘇方逆轉,此後蘇聯轉入攻勢,德國節節敗退。兩線作戰是德國戰敗的主要原因
備註:二戰後德國沒有滅亡,只是被刮分了,蘇聯的佔領區建立了民主德國,加入了華約軍事集團,美英法佔領區建立了聯邦德國,加入了北約軍事集團,二戰後聯邦德國經濟發展非常迅速,後來東歐劇變,民主德國並入聯邦德國,實現了兩德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