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德國幼兒教育sklz理論
崇尚自然的德國幼兒教育帶給我們的啟示
德國的學前教育淵遠流長。文藝復興之前,德國學前幼兒的主要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被人稱為「幼兒教育之父」的德國著名學前教育家福祿貝爾於1837年在家鄉附近的勃蘭根堡開辦了一所學齡前幼兒教育機構,1840年將它正式命名為幼兒園,這成為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幼兒教育機構,德國成為幼兒園的發源地。福祿貝爾在教育實踐中形成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教育理論和方法,促進了德國學前教育事業質的飛躍,同時也對世界學前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標志著世界幼兒教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自福祿貝爾之後,學前教育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發展起來,德國對學前兒童的教育越來越重視,也逐漸走上正軌,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
綜觀德國的幼兒教育,筆者認為其中有一個最鮮明的特色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那就是崇尚自然。德國的幼兒教育非常朴實,處處體現著效法自然,尊重幼兒自然成長的內涵。對照我國的學前教育,兩百多年前「發現兒童」的教育家盧梭發出的要在「自然中培養自然人」的呼聲早已被那些花樣翻新的早期教育模式所淹沒了。
一、朴實溫馨的環境
德國幼兒園一般都很小,從外看很難發現這是一所幼兒園,但推門進去,你會覺得豁然開朗,一個豐富多彩的兒童世界呈現在你面前。德國的幼兒園是溫馨、舒適的,沒有我們想像中的現代化設施,更沒有我們想像中價值不菲的奧爾夫或蒙台梭利的全套教具和特色教室,它的優雅和朴實超出了我們的想像。教室的屋頂上懸掛的是粗麻繩和輕紗做成的帷幔,充滿了夢幻色彩。匍匐在地毯上的幼兒彷彿置身於童話世界中,在書中描述的想像世界中漫遊著;牆面上是幼兒隨意的塗鴉,還有在戶外撿來的樹枝、乾花和枯葉掛在牆面上,記錄著幼兒戶外生活的快樂和驚喜。也許因為我們看的幾所幼兒園都是極具傳統的幼兒園吧,教室中的桌椅和教具都是古舊的,可以看到歲月的痕跡,也可以看出這里的教育者正在用自己的雙手經營著一段可以留下來的歷史。
在我國,一些收費較高的私立幼兒園的環境設施十分豪華,昂貴的木地板,塑膠的活動場地,琳琅滿目的玩具,很多幼兒園把這些外在的環境設施視為爭創示範先進園的硬指標,這些也是許多家長選擇幼兒園的一個衡量標准。誠然,完善的配套設施是必須的,可是我們很少有人去思考:這樣豪華的設施對教育幼兒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幼兒長大成人要面對各種各樣的社會環境,而不是永遠呆在宮殿式的房子里。過於現代化的設施也阻礙了幼兒探索大自然的能力和創造力的發展。
二、林間幼兒園
在上世紀90年代,德國出現了一種叫做「林間幼兒園」的托幼方式,這里沒有房屋、圍牆,教師在樹林里對幼兒進行沒有教室的幼兒教育。他們組織幼兒在草地上散步、觀察動植物,在這些直接投入大自然懷抱的野外活動中拓展幼兒的獨創性和運動能力。「英國庭園」是慕尼黑的一所自然公園,後來被開辟成了慕尼黑林間幼兒園,園內有成片的白樺林和灌木叢,草地上有清澈的溪流,在這里入托的15個l歲半以上的幼兒每天上午9時來這里集合。他們或分成幾個小組做游戲,或個人自由活動,做手工、撿樹枝、玩石子、堆泥沙。有喜歡爬樹、賽跑的幼兒,也有樂於觀察螞蟻、蝸牛的昆蟲迷。教師除了在規定的時間教唱歌以及隨時解答幼兒游戲中的各種「為什麼」之外,更多的精力則放在了安全保護工作上。午飯如同郊遊時的野餐,大家席地而坐,擺上自帶或教師幫助准備的食品,飯後下午2時左右,結束一天的活動。
首創這個林間幼兒園的赫本黛拉女士對幼兒園的未來充滿信心:幼兒在林子里跑來跑去非常開心,既提高了他們的運動能力,又可以激發他們的創造力。沒有過多的管束也就不存在壓抑心理,所以他們當中從未發生過吵架、打鬥的事,也很少生病。赫本黛拉給幼兒定了三條必須遵守的紀律:不準吃木耳等野生果菜;不準拿著棍棒跑跳;聽到哨聲要馬上向哨音方向集合。
我國的幼兒園,大多數都是鐵將軍把門。在我國日益城鎮化的今天,幼兒已經很少有機會能夠接觸到泥土、昆蟲這些來自大自然的事物,甚至他們每天的戶外活動時間都被壓縮的少得可憐。在幼兒園我們看到的是這樣一種景象:能不讓幼兒出去就盡量不出去,就算是出去了,教師的組織、管理也要佔據大部分時間,很少能看到讓幼兒自由自在地想怎麼玩就怎麼玩。一些幼兒為了想獲得片刻的自由而尋找各種借口逃避呆在牢籠似的教室里,比如經常在上課時間要求上廁所等。對於鐵將軍把門、限制幼兒戶外活動的時間,管理者和教師們有充分的理由:基於安全的考慮。誠然,讓幼兒在戶外自由地活動肯定要比讓他們呆在教室里排排座要難管理得多,也產生了一些安全隱患,但是如果僅僅因為怕出事故就剝奪幼兒的活動權,限制幼兒的發展空間,這樣做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得不償失呢?
三、混齡編班
德國幼兒園一般都是混齡編班,每個班有16個左右幼兒,幼兒在類似有兄弟姐妹的家庭環境中相互交往。幼兒園通常由O.6歲不同年齡段的幼兒混合組成一個個小組(類似於一個個班級),幼兒園充滿著家庭般的溫馨。德國幼教工作者主張把幼兒看作一個人,一個有著自己獨特背景又要面向未來的人,一個需要與同伴、成人、社區交往的人,一個生活在真實而自然的社會環境中的人。幼兒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在幼兒園里需要面對各種年齡的同伴,面對各種成人,做他感興趣的事情。
我國的幼兒園都是小、中、大班涇渭分明,當然這樣編班有利於管理是無可置疑的,但是如果從幼兒的角度來考慮,德國幼兒園的這種混齡編班的方式是很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混齡教育有利於幼兒的全面發展,尤其是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由於我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大多數幼兒在家裡沒有兄弟姐妹,他們缺乏和不同年齡段幼兒交往的體驗,致使家庭缺乏的不同年齡段同伴交往在幼兒園並不能得到必要的補償,這可以說是一種教育的缺失。當然混齡教育對師資的要求較高,這也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問題,筆者認為我國的幼兒園不一定非要混齡編班,可以考慮多設計一些混齡活動,以幫助幼兒獲得異齡同伴交往的經驗。
四、隨心所欲的幼兒
德國的幼兒園像家庭一般溫馨,幼兒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他們可以看書,可以參與教師組織的集體活動,可以獨立玩玩具,當然也可以選擇獨處。事實上每間教室都有一個獨立的小空間提供給幼兒,幼兒叫它「安靜角」。安靜角里一般有一個柔軟的墊子,上邊有很多布質的柔軟的娃娃和公仔,有趣的靠墊,有的還有個小沙發,不想參加團體活動的幼兒可以到這個角落,靜靜地坐著,淘氣的幼兒也可以在這里翻跟頭發泄多餘的精力。安靜角的設計說明德國幼兒教育正視了幼兒的正常心理需求,幼兒也有獨處的需要。同時這種設計也為教師了解幼兒提供了可觀察的表徵。當一個幼兒頻頻走進安靜角時,其實他已經用行為發出了呼聲,他需要心理幫助了。
德國幼教工作者認為對幼兒來講最重要的是玩,通過玩來教他們。教師只是一個觀察者、幫助者,要充分發揮幼兒的天性。這一點在德國幼兒園的實踐中表現得尤為徹底。德國幼兒園是以小組和個別活動為主的,至於進行什麼活動,幼兒自己決定,可以畫畫、聽故事、去娃娃家、到戶外玩。對於午餐和午睡,教師也很尊重幼兒的意願。比如,桃園幼兒園提供三個午餐時間:中午12:00、下午l:00、下午2:00,由幼兒自己決定何時用餐。另外,幼兒園提供專門的地方供幼兒睡覺,每人一塊海綿睡墊,若幼兒躺下去20~30分鍾仍未睡著,他就可以起來出去玩。
這是德國的幼兒教育給我震撼最大的一個特點,由此可以看出他們是真正把幼兒當成是獨立、完整的人。回首看看我國的幼兒園又是怎樣的一幅場景:「小嘴巴,閉起來,小眼睛,向前看。」類似這樣的規則不停地在提醒幼兒要中規中矩,不能亂吵亂動。幼兒想要上廁所必須向教師報告,得到允許後才能去,有的被教師認為是調皮搗蛋的幼兒即使再三要求去上廁所也得不到允許。總之在幼兒園里,幼兒只能做教師允許的事情。教師有一種權威,幼兒被告訴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如果有誰違反了教師的要求,就要被批評,就得不到小紅花。試想想,如果一個正常的成人被要求這樣做,那他會怎樣?因為在我們教育者的頭腦里還存在著那根深蒂固的觀念:他們只是幼兒,是未成年的小大人。我們不懂得像尊重我們身邊的成年人一樣去尊重他們。
總之,德國的幼兒教育給我們一個強烈的感覺就是:溫馨,祥和,動靜有度,沒有虛榮,順從自然。無疑,這種感覺給我們帶來了許許多多的思考……
崇尚自然的德國幼兒教育
http://gongyi.sina.com.cn 2012年07月11日 新浪公益
應德國多那斯貝格德中友協的邀請,我和廣州市幾所省一級幼兒園的園長和老師一行十幾人進行了為期13天的教育考察活動。我們考察的區域是萊茵蘭—法爾茨州,位於德國的西南部,靠近法國邊境,那裡有聞名世界的古堡之路和葡萄之路,大森林風景區也在相去不遠的地方。依傍著如此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幼兒教育也呈現出崇尚自然的特點。當然,這里說到的自然不僅僅是貼近自然,還包括效法自然、尊重孩子自然成長的內涵。德國的幼兒教育非常朴實,絕少人為斧劈的成分,這著實讓我們這些來自中國的幼兒教育工作者震驚,因為我們的早期教育早已淹沒在花樣翻新的早期「拓潛」的聲浪之中了。
我們在德國停留了13天,不敢說已經深入地了解了德國的教育,但我們看到了很多有趣的片斷,通過這些片斷也許可以捕捉到德國幼兒教育的一些玄機,也可以讓我們反思一下我國幼兒教育中值得斟酌的地方。
片斷一:幼兒園的環境語言
德國的幼兒園是溫馨、舒適的,沒有我們想像中的現代化的設施,更沒有我們想像中價值不菲的奧爾夫或蒙台梭利的全套教具和特色教室,德國幼兒園的優雅和朴實超出了我們的想像。教室的屋頂上懸掛的是粗麻繩和輕紗做成的帷幔,充滿了夢幻色彩;匍匐在地毯上的孩子們彷彿置身於童話世界中,在書中描述的想像世界中漫遊著;牆面上是孩子們隨意的塗鴉,還有在戶外撿來的樹枝、乾花和枯葉,枯葉和花朵安靜地掛在牆面上,記錄著孩子們戶外生活的快樂和驚喜。也許因為我們看的幾所幼兒園都是極具傳統的幼兒園吧,教室中的桌椅和教具都是古舊的,可以看到歲月的痕跡,也可以看出這里的教育者正在用自己的雙手經營著一段可以留下來的歷史。
片斷二:森林之游
波蘭登附近的禮等幼兒園是一所有100多名孩子的幼兒園。他們非常重視孩子意志力的培養,這也是德國早期教育中非常鮮明的一個特點。禮等幼兒園有個持續很多年的 「森林游」的傳統,每個月的第二周他們都組織孩子步行到森林中去活動。這一天孩子們要在森林裡吃,在森林裡玩。這一活動的關鍵是風雨無阻,四季不斷,下雨下雪依然按計劃行事。園長認為惡劣的天氣更能鍛煉孩子的意志力,還能夠增強孩子們的體魄和適應能力。當然,孩子們也非常喜歡享受這樣的活動,在自然中縱情奔跑本來就是孩子的天性嘛。也許是因為如此持續不斷的訓練吧,該所幼兒園的孩子獨立,不嬌氣,守承諾,能很好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片斷三:「我想安靜一會兒」
德國的幼兒園像家庭一般溫馨,孩子們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他們可以看書,可以參與老師組織的集體活動,可以獨立玩玩具,當然也可以選擇獨處。事實上每間教室都有一個獨立的小空間提供給孩子們,孩子們叫它 「安靜角」。安靜角里一般有一個柔軟的墊子,上邊有很多布質的柔軟的娃娃和公仔,有趣的靠墊,有的還有個小沙發,不想參加團體活動的孩子可以到這個角落,靜靜地坐著,淘氣的男孩子也可以在這里翻跟頭發泄多餘的精力。安靜角的設計說明德國幼兒教育正視了孩子的正常心理需求,孩子也有獨處的需要。同時這種設計也為老師了解孩子提供了可觀察的表徵。當一個孩子頻頻走進安靜角時,其實他已經用行為發出了呼聲,他需要心理幫助了。而從積極的角度來看,獨處是想像的放飛,享受獨處的孩子肯定有一個細膩的心靈。
片斷四:聖誕市場的童話角
我們去德國的時候是聖誕節前夕,按德國的習慣聖誕節前四周就開始慶祝了,所以我們有機會看到小鎮中的聖誕市場。聖誕市場開幕式是很隆重的,一般要請社區名流前來捧場,社區的藝術團體也會現場表演,一派其樂陶陶、歌舞昇平的景象。有一天,我們的德國朋友帶著我們穿過如織的行人來到一個古老的樓宇下,打開門,里邊是灰暗的,幾盞蠟燭在靜謐的空氣中搖曳著,關上門,喧鬧遠遠地被拋開了。再來看看室內,有很多人坐在隨意擺放的椅子上,有孩子,有大人,還有被大人抱在懷里的小嬰兒,所有人好像都在等待著什麼。隨著一陣衣服的窸窣聲,一個抱著吉他、穿著黑色披風的女郎走了出來,孩子們一陣興奮。女郎輕輕撥弄著琴弦唱了起來,孩子們目不轉睛地看著她,聽她邊說邊唱講述著基督誕生的故事,而整個走廊都彌漫著神秘祥和的氣氛。出來的時候,德國朋友告訴我們,德國的社區活動中總是有這樣的安排,在聖誕市場為孩子安排講述童話的地方,給孩子們提供精神享受的機會,而文化也是在這種似乎很不經意的安排中傳遞給了孩子。
片斷五:藝術家的孩子們
德國朴實的小鎮中生活著很多 「世外高人」,他們享譽海內外,卻把自己的家安在這些遠離喧囂的地方。我們拜訪的藝術家中有一對這樣的 「神仙伴侶」——雕塑家龍普夫夫婦。龍普夫夫婦的作品是非常貼近孩子的,天馬行空,意象飛揚。看著他們的作品,再看看平和甚至有些羞澀的老人,你會驚嘆人的精神世界的神奇。龍普夫作品中有幾個標志性的設計,一個是梳著長辮子的雞,形態各異,成為小鎮標志。還有就是小老鼠,點綴在他們的大作品的旁邊,是德國的孩子們最喜歡的。當大人們欣賞輝煌大作時,孩子們會蹲在旁邊撫摸那些小巧可愛的老鼠。據我們的德國朋友介紹,很多聞名世界的城市雕塑都出自龍普夫夫婦的手。龍普夫先生的庭院四處擺放他們的作品,有高聳的,也有玲瓏的。而他們居室的牆面上卻掛滿了孩子們的作品,有笨拙的塗鴉,有趣稚的描摹,真實地再現了孩子們成長過程中歪歪扭扭的腳印。當問起他的孩子們時,他平靜地告訴我們,他的孩子們並沒有從事藝術行業,但到現在都熱愛藝術,語調中完全沒有子承父業的期待,也沒有孩子未從父業的遺憾,其心態的通達令我們欣賞和佩服。
事實上,德國的幼兒教育給我們一個強烈的感覺就是:溫馨,祥和,動靜有度;沒有虛榮,順從自然。無疑,這種感覺給我們帶來了許許多多的思考……
作者:劉培英
來源:廣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從崇尚自然到實物教授
上傳: 柳國金 更新時間:2012-1-15 ■李海莎(杭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
——淺論西方兒童美術教育中的寫生畫教學
在當下的兒童美術教育中,隨著簡筆畫教學受到不斷批判的同時,寫生畫教學的方式逐漸受到師生和家長的青睞,兒童寫生畫的教學范圍也越來越廣,不再是我們所理解的傳統意義上的寫生畫教學。
「寫生」一詞,早在我國五代時期便已出現,而西方直到19世紀60年代印象派時期才廣為人知。中國傳統的寫生畫和西方的寫生畫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西方的寫生畫是畫家帶著繪畫工具對著實物進行描繪;而我國傳統的寫生則是畫家在飽覽大自然美景之後,憑情感、記憶作畫。直到20世紀初,一批海外負笈留學的藝術家們才將西方以實物作為描繪對象的寫生畫教學方法引進國內。筆者將從西方藝術教育發展史的角度,分為室內寫生和室外寫生來談談當下兒童寫生畫的教學。
大自然教會孩子如何觀察事物
「在無休止的模仿過程中,所有的孩子都在努力畫畫,我會讓愛彌兒努力學習這種藝術;但不是為了藝術而學習,而是為了訓練其手的精確性和靈巧性……所以我特別注意不給他請一位繪畫老師,因為這種老師只會教他模仿復製品和臨摹畫作。自然應該是他唯一的老師,真實事物是他唯一的範本。他的眼睛所看到的應該是真實的事物,而不是在紙張上模仿的這些事物的形式。讓他面對房屋畫房屋,面對樹木畫樹木,面對人物畫人物;久而久之,他就會養成自己觀察事物的習慣,並且注意仔細觀察事物的外觀,而不是為了原則進行錯誤的和約定俗成的模仿。」這是盧梭在《愛彌兒》中說的一段話,我們從中可以看到他倡導兒童觀察自然的繪畫教學方式,自然應該是最好的老師。18世紀的人們非常崇尚自然,認為自然界的事物和規律都是善良的,它給人類提供了無窮無盡的美好事物,人的發展應該順應自然。無疑盧梭的教育思想也受到當時這一思想的影響。
20世紀達爾文進化論、心理學的發展使得教育研究者們把研究的關注點落在了兒童身上。20世紀初以霍爾的兒童研究為始展開了一些兒童研究運動,如手工訓練運動及自然研究運動。在自然研究運動中,研究者們提出了「學習自然,而不是書本」的箴言,讓兒童通過自然觀察獲得知識。
在20世紀中後期,弗蘭西斯·韋蘭·帕克和杜威所創辦的學校中都開展了早期的寫生畫教學。在他的自然教學課堂上,孩子們在教師的帶領下一邊觀察一邊畫畫,通過這種方法,把科學觀察活動和語言、藝術的學習結合起來。由此可見,帕克十分提倡兒童自身的體驗,通過體驗來表達感受。在杜威的實驗學校藝術教學中,孩子們大量接觸各種類型原材料,他們在使這些原材料按照自己的設計意圖,形成各種形狀的過程中獲得滿足。這些形狀在一定的指導下逐漸變成具有更深刻的意義和藝術性的作品。
幾何教學開拓靜物寫生
裴斯泰洛奇是19世紀初重要的教育實踐家和理論家。他非常贊同盧梭的教育思想,即崇尚自然,認為自然是最好的老師。但他倡導的實物教授法並非是盧梭所說的「面對房屋畫房屋,面對樹木畫樹木」。他認為線條、角度、曲線才是繪畫藝術的基礎,繪畫藝術的學習始於幾何體的學習,再把自然中的植物、動物及人物的形態,用分解為各種幾何體疊加的方式,迅速、准確地描述下來。這樣的藝術教學使兒童在面對描繪實物對象時變得更容易些。裴斯泰洛奇的幾何教授法教授的是描述自然的法則,並不是自然本身。但是無疑,裴斯泰洛奇的幾何教學方法為後來幾何靜物的發明做了一個鋪墊。
福祿貝爾發明了「恩物與作業」的實物教授法及開展了幼兒園的運動,他的「恩物與作業」是指對兒童有啟發作用的教具,與繪畫教學並沒有直接的關系。但是19世紀中後期,瑪麗·達納·希克斯將福祿貝爾的「恩物與作業」與藝術活動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了立方體、球體、柱體和椎體等靜物教學,靜物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了解一切可視實物的典型結構,靜物寫生畫教學的研發並延續到了現代的美術教學中。
到了21世紀的兒童美術教學中,靜物寫生的范圍繼而變得更加廣泛。幾何體寫生、花卉寫生、蔬菜寫生、生活用品寫生、人物寫生等等開始納入靜物寫生的視野。
利用當地自然資源開展教學
兒童室外寫生畫以繪制大型的實物以及風景為主,培養兒童對大自然美的觀察力和感受力,讓兒童體會大自然光的變化,對遠近的空間距離感能有更真實的體會,使兒童能理解到由於季節、氣候、時間的條件不同,大自然中事物變化就會不同。如大自然中的每棵樹的形狀都是不一樣的,樹的色彩隨著季節、氣候、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這樣真實的感受是室內寫生畫教學及臨摹教學所無法達到的。
兒童室內寫生畫以繪畫小型的實物為主,室內寫生的事物不會隨季節、氣候及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兒童體會不到事物在大自然的變化。但它的裨益也是室外寫生畫所不能代替的,如室內寫生繪畫教學可以把螃蟹、龍蝦等很生動又很容易受忽視的小事物搬到課堂上。早期的室內寫生畫教學的范圍比較狹隘,表現的內容也比較單一,不太受到兒童的歡迎。但現在的室內寫生對象越來越豐富,並且都是兒童生活中經常接觸的事物,兒童對學習寫生畫的熱情也不斷高漲。
無論是提倡兒童去親密接觸大自然,還是在室內進行寫生畫教學,都是倡導兒童自身去體驗、感受事物。它能讓兒童養成仔細觀察的好習慣。早在18世紀以前的兒童繪畫教學模式就是教授兒童模仿復製品和臨摹畫作,多個世紀以後的現在,兒童繪畫的教學方式仍然以臨摹為主,兒童從臨摹大師的畫作轉變成模仿教師的一筆一畫。這種繪畫方式的持續會讓兒童忘了怎樣思考、怎樣觀察,兒童只學會了繪畫的法則,呈現的作品往往落於俗套。兒童應該接觸大自然,眼睛看到的真實事物才是唯一的範本。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兒童寫生畫的教學也有它的局限性,就是對繪畫的空間和場地的要求都非常高。據筆者實地調查得知,開展兒童寫生教育的現實條件不容樂觀,即便是城市中的中小學校都很少有配備專門的繪畫教學室,更不用提邊遠地區的鄉村學校。基於兒童寫生畫的裨益眾多,兒童美術教育更要重視它,培養它。城市中的學校應盡可能給兒童提供一個專門的繪畫空間或者室外寫生的機會。相對偏遠的鄉村學校,開展室外寫生畫教學的條件較為優越,更應充分抓住這個時機,利用當地的自然環境,開展室外寫生練習,提高學生對自然事物的觀察力和想像力。
⑵ 德國在幼兒教育方面遠遠出色,那麼這些德國家長又是如何做的呢
在中國,只要孩子進入學校,面對的就是整整齊齊的課桌、成摞的厚重書本,和排得滿滿當當的課程表。可即便如此,大多數家長還會在課余及校外時間為孩子安排大量課程。這擠壓了孩子的放鬆時間,也抑制了孩子的天性。
相較而言,作為全世界產生最多科學家和科創人才,包攬了一半諾貝爾獎的國家,德國在幼兒教育方面遠遠出色。
那麼這些德國家長又是如何做的呢?
自然教育法則很好地踐行了這一點:在孩子的探索中給予充分的自由度,找到孩子的敏感之地,讓他自己在舒適區找到感興趣的科學探索的方向與方式,這比大人生硬的將知識灌進孩子大腦中強得多。
⑶ 簡述19世紀上半期德國幼兒教育政策的基本傾向
法律分析:正學前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的基礎,它的質量直接影響著基礎教育和社會人文素質的培養,其對於一國的國民素質養成發揮著重要作用。德國的學前教育基於其特有的社會和經濟特點,突出社會公正和素質教育,對於我國完善學前教育體系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總體情況德國每年的新生兒約68萬,學齡前兒童總數400多萬,其中,三至六周歲兒童佔半數,幾乎全部入園。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第十七條 國家實行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學校教育制度。國家建立科學的學制系統。學制系統內的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的設置、教育形式、修業年限、招生對象、培養目標等,由國務院或者由國務院授權教育行政部門規定。
第十八條 國家制定學前教育標准,加快普及學前教育,構建覆蓋城鄉,特別是農村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為適齡兒童接受學前教育提供條件和支持。
第十九條 國家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制度。各級人民政府採取各種措施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就學。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以及有關社會組織和個人有義務使適齡兒童、少年接受並完成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
第二十條 國家實行職業教育制度和繼續教育制度。各級人民政府、有關行政部門和行業組織以及企業事業組織應當採取措施,發展並保障公民接受職業學校教育或者各種形式的職業培訓。國家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繼續教育,使公民接受適當形式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業務等方面的教育,促進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和銜接,推動全民終身學習。
⑷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要學會哪些呢
學齡前一般是指孩子3-6歲的階段。這個階段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孩子的大腦在飛速的發展。在這一時期,最重要的是要給孩子提供多樣化的環境,以刺激大腦迴路的產生,發育孩子的大腦。這個時期,讓孩子學習,不能只強求要孩子學知識,學技能等,而是讓孩子去見識一些新鮮的事物,開發孩子的大腦。
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讓孩子認讀漢字和感受數學、使用數學解決問題,選擇圖文並茂、圖畫為主、文字為輔、內容豐富、貼近生活的圖書,通過講故事、親子共讀故事的方式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與習慣。
另外,良好的同伴關系有助於兒童獲得成功的社交技巧,能使兒童具有安全感和歸屬感,有利於兒童社會價值的獲得以及認知和健康人格的發展。因此,父母在鼓勵與同伴交往的同時要引導孩子學會合作與分享、處理同伴矛盾,學會社會交往技能以及發展友誼。
⑸ 德國孩子如何選擇興趣班
小編女兒的鋼琴老師從德國留學回來,課余常常跟她分享一些德國所見所聞,當然,聊的最多的,還是德國人的學前教育。網路上經常看到的「德國禁止學前教育」這種說法,跟鋼琴老師聊了才知道,德國的孩子並不是在上學前天天傻不啦嘰的就是玩,而德國人對「學」前教育有自己的理解,孩子們也會學一些東西。他們的書包不比我們的小。
如何發現興趣?
國內很多父母給孩子報興趣班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有個特長,德國這邊學齡前的興趣班,重在激發興趣,而不是培養特長,因此興趣班的設置上也具備著「廣泛撒網」的特點。
比如舞蹈班,並不專注於某一種舞蹈,老師會在課上放不同類型的音樂,然後帶著孩子跳不同風格的舞蹈,甚至會有很多即興表演。老師很厲害又專業,會跳很多種舞,芭蕾舞、爵士舞、現代舞都信手拈來。孩子們在舞蹈課上領略到的是,原來不同音樂可以搭配不同舞蹈形式,原來身體的四肢只要動起來,竟然有無限種排列組合方式!在嘗試和探索多種舞蹈可能性的過程中,孩子才有機會發現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
音樂也一樣,在德國,孩子學哪種樂器,並不是家長隨便拍腦門決定的,而是經過幾年的音樂啟蒙和廣泛嘗試,在老師的專業建議下,孩子逐漸認清自己喜歡並適合的樂器。
想學某一項運動?從一歲開始就可以上運動課,走平衡木、爬梯子、跳蹦床、盪吊環等等都是在培養孩子對運動的熱愛和對身體的掌控能力――這是日後任何一項專業運動都需要的基本運動素養。
想學游泳?其實在真正學游泳之前還有許多准備工作可做。嬰兒時期就可以帶孩子去親子游泳,雖然孩子沒有學習游泳姿勢,但每一次在水中的嬉鬧,都讓TA對水少了一分恐懼,多了一分熟悉。水性也就這樣在玩水中慢慢形成了。
孩子天然擁有學習和成長的慾望,寓教於樂的興趣班,極少有孩子不願意去上。相反,孩子對某個愛好的興趣也就這樣被潛移默化地激發出來了。
德國興趣班的「廣泛撒網」之特點,正好符合學齡前兒童興趣愛好廣泛,一腔熱情什麼都想嘗試的特點。在孩子的特長未定型之前,他們的求知慾探索欲都極其旺盛,樂於嘗試不同的東西。
我們在這個階段的任務,不是急於幫孩子選定某項特長並有所專攻,而是將時間花在幫孩子發掘和培養興趣愛好上,讓孩子嘗試盡可能多的東西。在孩子確定對某樣東西有持續的興趣和熱情之前,就先憑空替孩子定下學習某項特長的目標,違背了興趣班的初衷,結果可能是失望而歸。
堅持還是放棄?
總有人問,給孩子報的興趣班不想學了,是該要求孩子堅持,還是任其放棄?那我們就需要綜合考察一系列問題才能做出決定:
我們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給孩子報的興趣班?是父母決定的,還是孩子自己感興趣的?
孩子當前多大?處在學習的哪個階段?
興趣班內容本身真的符合兒童的發展規律嗎?老師的教學方法是寓教於樂嗎?
孩子為什麼不想學了?是畏難受打擊了?是懶?是沒有天賦?有其他更感興趣的愛好?還是反感老師的教學方法?
學齡前兒童今天喜歡畫畫,明天喜歡跳舞,後天喜歡游泳,大後天喜歡鋼琴是符合年齡特徵的正常現象,當然也可能同時喜歡這四個項目。人要找到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並不容易。很多時候我們是先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在不斷嘗試中一項一項做排除法,最後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兒童的優勢就在於,他們有的是時間,多的是選擇!成人的那些顧慮孩子不需要有,孩子「換專業」的機會成本也極其小,何不趁小的時候多嘗試?越早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以後少走的彎路就越少。不喜歡就不喜歡了,再換別的嘗試又怎樣?嘗得多了,才能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說不定嘗了一圈下來,最後發現自己還是最喜歡媽媽當初報的鋼琴班呢?!
*部分圖片及內容來自網路,版權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⑹ 學齡前兒童教育課程是什麼
學齡前兒童教育課程是:教育學、教育史、教育學概論、普通心理學、人體解剖生理學、教育社會學、學前衛生學、兒童發展心理學、聲樂、舞蹈、美術、學前教育學、幼兒心理學、幼兒教育心理學、幼兒保健學、幼兒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統計學。
學齡前兒童教育方法
學齡前兒童教育方法1:培養性格
人的一生總會碰到挫折和失敗。家長應注意培養孩子堅韌的性格。正確引導孩子對待挫折與失敗,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適當地給孩子鼓勵與贊揚,讓孩子的心裡充滿陽光。
學齡前兒童教育方法2:培養興趣
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注意孩子的愛好。不要以為玩樂就不能學習,落後於其他的孩子。為孩子提供各種興趣的選擇,並給予孩子必要的引導,孩子的業余愛好廣泛,接觸的東西多了,自然就能夠學到很多書上都學不到的東西。
學齡前兒童教育方法3:減輕壓力
家長的不要給孩子過大的壓力,讓孩子的身心承受超負荷的壓力,最終導致可能會導致孩子有心理障礙甚至疾病。家長們可以採取適合自己孩子的學習方法,慢慢進行引導。
⑺ 德國人怎樣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讓閱讀變得這么有趣
德國的小學課程看起來雖然內容豐富,但並不強求孩子死記硬背。每個孩子學習的快慢不同,但是課程內容生活化,教學設計有趣又不失教育性,因此大多數的孩子都能快樂的成長,不會因為課業問題需要額外補習或是為功課煩惱,「玩」就是德國小學生的主修,他們從中學習到更多。
德國人怎樣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文/沈佳慧
在小K的學校里,每個學期都會舉辦一次讓孩子既期待且喜愛的活動「讀書之夜」(Lesen Nacht)。
讀書之夜?這可不是我們曾經上的「晚自習」,晚上辛苦地留在學校里念書,有什麼好期待的?一開始,我真的以為「讀書之夜」應該就是「晚自習」,結果不然。孩子們之所以會期待,是因為這一天晚上會在學校過夜。孩子們想的,並不是在學校「徹夜閱讀」這件事,而是大家可以一起在學校過夜,一起享受閱讀的樂趣。
這個讀書之夜的活動,通常會安排在星期五。
這一天,孩子下午放學回家之後,傍晚五點半,就必須再返回學校,帶著睡墊、睡袋、小台燈、枕頭、棉被等,到教室里找好自己想要睡的位置,鋪好自己的睡墊,放好自己的寢具,接著所有人帶著自己的借書證,跟著老師到附近社區的圖書館,去找一本自己喜愛的書,帶回學校。
晚餐後就開始進行「讀書之夜」的活動:大家必須先看一遍從圖書館借來的書,然後每個孩子輪流分享自己選讀這本書的理由和故事大綱。分享之後,開自己的小燈繼續享受閱讀的時光,直到就寢。
孩子們對於這一天的活動往往會感到特別興奮,不管是不是愛讀書的孩子,都覺得這是一件很新鮮、有趣的事。學校通過這樣的活動拋磚引玉,鼓勵孩子們閱讀,引起他們對閱讀的興趣,並創造這樣的閱讀氛圍,讓孩子體會到閱讀的快樂,學校老師們真的是非常的用心。
在台灣,很多人告訴我,小朋友不喜歡寫作文。我會反問:「那麼他喜歡閱讀嗎?」所得到的答案不一。台灣的父母親都太過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在線上,因此會要求很快地「看到成果」。然而多數父母都忘了,其實寫好作文的基礎是閱讀,需要長時間的培養,才可能會有所成果。
舉我們家的例子來說,小K雖然接受的是德國教育,三年級時他的英文閱讀能力,已經可以達到七八年級的水平。主要的原因是:小K認字,是從英文開始的,而他的閱讀能力,也自然從英文開始。
我們並沒有要求小K花很多時間在英文上,只是希望他可以不要荒廢了在英國時好不容易練起來的英文。在德累斯頓這個英語並不通行的城市裡,我們為小K找了一位家教老師,這個老師的主要任務就是每個星期來家裡陪小K「玩耍」,讓他之前在英國累積的英文能力能夠持續。畢竟,英文在國際上仍是重要的溝通語言。
家教老師是美國人,是我德文課的同班同學,住處離我們家近,因此請她來幫小K學英文。當時,由於她是嫁到了德國,每年還要外出渡假兩、三次,每次為期兩周,偶爾還要回美國一個月見見家人,所以小K的英文學習進度並不是很快。
除了在英文學習時的「聽和說」,我們還另外搜尋著提升小K的英文閱讀能力、培養他對英文的閱讀興趣最有效的方法。我們想起了在英國時購買的一套小書,每一本書只有短短的文章,我們決定讓他用朗讀的方式,去熟悉英文。如果只是讓小K自己朗讀,他可能很快會失去興趣,而且在開始的時候,即使他朗讀完書中所有的句子,也可能並不完全了解其中的意義,因此,我們用讓他朗讀一次、爸爸朗讀一次的方式,像游戲般的進行著英文閱讀這件事。
朗讀完畢之後,便用講故事的方式將小書的內容講一次給他聽。漸漸地,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小K可以開始獨立讀這些小書,在他無聊的時間里,就會隨手拿起一本,看看書的內容。看得懂之後,有時上英文課,還可以跟老師聊一聊書這本書,讀錯了的單詞,英文老師也會加以糾正,慢慢地小K建立起了對英文閱讀的能力和信心。
我注意到在德國,以及其他許多歐洲國家,學校和老師對於培養學齡孩子的閱讀習慣,皆不遺餘力。因此對於孩子的閱讀和寫作,除了父母親的用心陪伴和正確引導之外,最首要的任務便是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圖書館是很多德國孩子常去的地方。
在德國教育中,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不僅是老師或父母其中一方的責任,而是兩方一起進行的。用鼓勵卻不強迫、引導卻不硬性規定的方式,讓孩子多接觸閱讀,人人這樣徹底執行的方式,讓我印象十分深刻。
我記得在小K一年級時,學校的午休時間,輔導老師還每天不間斷地為沒有午睡習慣的孩子讀格林童話故事呢!這些都是未來認識文字、讀書和寫字的重要基礎。如果閱讀這件事已經變成自然而然,就沒有所謂需要父母要求孩子「去看書」的這些煩惱了,因為孩子會在書的世界中,找到他閱讀的樂趣。
除了學校的圖書館,城市中的每一小區域都有圖書館,可以免費借閱各類童書、繪本、DVD等。很多學齡前孩子也會在媽媽的陪伴下,來到圖書館里消磨時光,念故事給孩子聽、或者和孩子一起看繪本,引導孩子進入書的海洋。
圖書館是很多德國孩子喜歡去的地方,在我們居住的地區性圖書館里,還有為孩子布置的座椅和空間,讓孩子對這里的閱讀環境充滿興趣和嚮往。在台灣,雖然可以在圖書館中找到各種各類的書籍、各式各樣最新的信息,但圖書的使用率卻沒有歐洲圖書館的高。
我們常會不自覺的、有目的地去要求孩子看書,卻反倒破壞了孩子的閱讀興趣。其實,看書除了獲得知識,也可以just for fun!(僅僅為了好玩)怎樣讓閱讀變得有趣,怎樣讓孩子對書產生興趣,是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關鍵。
沈佳慧
生於台灣新竹,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畢業後從事媒體工作,曾任環宇電台新聞記者、播報及環宇電台旅遊節目《漫步天涯》主持人。目前專職寫作。喜歡旅行,是個將旅行與生活結合的旅人。生完孩子後才開始寫作,無論在哪裡,皆樂於與孩子一同成長,探索新事物。2004年起,一家三口旅居歐洲近六年,在旅歐期間,近距離觀察了中西方教育觀念差異、教育現況,並在體驗、思考中從容面對孩子的教育,同時也讓孩子在正統的德國教育,即生活教育中發現更多,學到更多。出版著作《適應力:讓孩子與世界美好相遇》
⑻ 德國的美術教育分為那幾個階段
摘要 第一階段是對學齡前兒童的幼兒教育。幼兒園最初出現是在德國,現在已被許多國家採用。它不屬於國家的學校體制,而屬於青少年福利救濟事業。教育的中心內容是社會教育,旨在發展能合群的個性。兒童主要以游戲方式學習。上幼兒園仍然是自願的,現在德國3~6歲的兒童大約上幼兒園的有80%。
⑼ 德國學前教育年齡范圍
德國學前教育年齡范圍是3到6歲。
德國的學前教育源遠流長,文藝復興之前,德國學前兒童的主要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母親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福祿貝爾1837年在家鄉附近的勃蘭根堡開辦了一所學齡前兒童教育機構,1840年將它正式命名為幼兒園,這成為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幼兒教育機構,德國成為幼兒園的發祥地。
福祿貝爾在教育實踐中形成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教育理論和方法,促進了德國學前教育事業質的飛躍,同時也對世界學前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標志著世界幼兒教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德國學前教育目標有:
(1)培養幼兒樹立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
(2)培養幼兒堅強獨立的性格,敢於面對困難、克服困難。
(3)幼兒能主動認識周圍環境。
(4)培養幼兒動手勞作的能力。
(5)培養幼兒對藝術的認識和學習。
(6)教會幼兒遵守社會規則,例如馬路上的交通規則。
⑽ 德國的父母用了什麼樣的教育理念,才能讓寶寶領跑在先
一提到德國,我的腦海里想到的便是“德國製造”,上至汽車下至重工業,這些正是因為德國民眾藉助著自身不拘一格的工匠精神,將“德國製造”這四個字火遍了世界
最初的我只知道德國製造業世間皆知,目前耳熟
學齡前時期的“家庭教育”
德國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極高,德國也是世界上唯一將父母養育孩子的義務明文寫到憲法中的國家,在德國幼兒園你見不到孩子學習1+1=2,他們幼兒園更加註重生活技能的傳輸,這些往往要比學會加減乘除要重要的多。
能詳的巴赫、貝多芬、高斯等都是從德國火起來的,並且世界上半數的諾貝爾獎項都被德國囊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