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評價美國與德國的關系,德國為什麼心甘情願的受美國鉗制
當我們回顧戰後德國的歷史時,會發現這個國家與美國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復雜矛盾的心理始終伴隨著德國民眾。
作為歐洲大陸上的傳統強國,德國在上世紀連續發動了兩次世界戰爭,納粹德國的軍隊在歐洲所向披靡,打遍歐洲無敵手。然而,就在第三帝國有望佔領全歐洲時,美國人出手了。為了維護美國在亞洲、中東、歐洲和太平洋地區的利益,美國對德日正式宣戰,反法西斯陣營的力量得到了極大的增強,也直接扭轉了二戰的戰局。
二戰結束後,德國元氣大傷,德國(西德)政治和軍事上受美國高度鉗制,領土被四國劃分,基本上失去了自主權。
戰後美國啟動了「馬歇爾計劃」輸血援助,給西德經濟打了一劑強心針。冷戰對峙中,德國(西德)由於獨特的地理區位,被美國當作抵禦蘇聯的橋頭堡,夾在美蘇兩大超級強國的夾縫之中,左右為難,可謂是提心吊膽。
按理說,在這種美蘇兩強爭霸的背景下,德國由於經濟軍事政治被美國控制,為求生存不得不依靠美國的庇護尚在情理之中,可隨著蘇聯解體,對歐洲的威脅大大減輕,德國卻越來越依賴美國,甚至不願擺脫美國的鉗制就有點匪夷所思了。從被動接受保護到主動尋求庇護,難道德國這個受虐者在長期受虐過程中對美國這個施虐者產生了依戀?
這種心理分析顯然不適合用在現實政治中。德國不願擺脫美國的控制,這背後又有哪些地緣政治方面的考量?在本文中,雲石君試著對這個問題做一分析。
首先,蘇聯雖然解體了,但俄羅斯壓力的依然存在,使得德國乃至歐洲都面臨地緣政治風險。
由於地緣關系的相對接近,使得德國在地緣上不得不直面蘇東集團。而隨著蘇聯的解體,俄羅斯不僅失去了五百萬平方公里的廣袤疆土,國家經濟體系也被徹底摧毀,整個國家一時間墮入深淵。
按理說,身邊的這頭北極熊倒下了,對德國而言絕對算得上是一件喜大普奔的事,從此以後再也不用天天擔驚受怕了――如果你要這么想,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雖然美蘇冷戰對峙以蘇聯的解體告終,但俗話說得好,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遭受了解體之痛,俄羅斯依然坐擁170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疆土,並繼承了蘇聯的龐大政治和軍事遺產。憑著這份家底,俄羅斯雖然退出超級大國行列,無法與美國公平較量,但仍不失為世界級大國,與中、歐並駕齊驅。至少,在面對德國時,俄羅斯依然有強大的底氣與實力。一旦德國敢在自己背後搞點小動作,俄羅斯的鐵甲洪流完全可以跨過東歐大平原直撲德國。更何況,俄羅斯繼承了蘇聯龐大的核工業與核武器研製的主體部分,一旦使出核武器這個大殺招,德國瞬間可以被秒成渣。
德國眼看著蘇聯已經內外交困、經濟崩潰、人心浮動,到了絕症晚期,剛想緩一口氣,一眨眼的工夫,俄羅斯卻強勢拔地而起,繼承了蘇聯的大部分遺產,這讓德國剛剛鬆懈下來的神經又緊張起來。
眾所周知,戰後德國經濟體系基本崩潰。外力方面,靠著美國的馬歇爾輸血援助,德國經濟才得以滿血復活,踏上了飛速發展的道路。內力方面,德國自身也憑借著殘存的工業實力和歐洲中樞的地緣區位,主動選擇了融進歐洲一體化的大潮中,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加強與鄰國的經貿合作,共同組成了歐洲共同體。在此過程中,德國開始逐步領導歐盟內部事務,成為了歐盟的扛把子,並在其後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雖然德國歷經波折,重新回到了歐洲的政治舞台中央,但德國還算有自知之明,知道憑借自己的這點體量,要想與俄羅斯抗衡,完全是蚍蜉撼樹,不堪一擊。
有人要問了,既然德國單獨抗不過俄羅斯,不是還有歐盟這個共同體協助打援么?
事實上,即便加上歐盟,也不足以抵禦俄羅斯。原因也很簡單,歐盟是一個鬆散的聯盟,它的基礎是建立在共同的認同和價值標准之上的,雖然這種認同能維系表面上的經濟和政治統一,但實際上並不具備有效的約束力。總而言之,歐盟的鬆散以及德國作為弱勢領袖的處境,也決定了德國本身並不足以將歐洲高度整合,以抵禦俄羅斯施加的壓力。
這種體量上的巨大差距使得德國不得不重新審視當下的處境。既然組團群毆都干不過北極熊,那還不如重新回到太上皇――美國的懷抱中尋求保護,以防備德國乃至歐洲面臨地緣政治風險。
其次,德國作為歐盟弱勢領袖,其領導力相對低下,凝聚力不夠,只能依託美國維系歐洲的統一和凝聚力。
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其政治和軍事地位被剝奪的很慘,深受美國鉗制。雖然依託美國的輸血援助和歐共體實現了經濟的跨越發展,但德國的實力還沒有到以一敵十的境界,不能以一己之力威服四方。對於整個歐洲而言,德國本身只有經濟優勢,軍事政治方面的優勢無從談起。
另一方面,如上文所言,歐盟是一個鬆散的聯盟,它的基礎是建立在共同的認同和價值標准之上的,可以說是十分薄弱。這種情況下,德國作為歐盟弱勢領袖,自然無法服眾,不足以凝聚歐洲各國的力量。
怎麼辦?這就需要美國這個歐洲太上皇出馬了。
美國作為二戰中新興崛起的超級強國,對戰後歐洲秩序重建起著主導性作用。雖然戰後歐洲的格局和秩序經歷了多方重組變遷,但美國憑借著強大的綜合國力和地緣影響力,依然牢牢控制著歐洲的政治走向,其影響力已施加到歐洲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
換句話說,美國這個歐洲太上皇的存在,有利於維系歐洲的統一和凝聚力。
目前的歐盟雖然在貨幣等方面實現了短暫的統一,但隨著歐洲經濟危機、社會動盪和分裂傾向的加劇,歐洲各國涌現了民粹主義風潮,並且有愈發不可收拾之勢,表現在經貿領域,就是愈演愈烈的貿易保護主義和反全球化浪潮,其內部可謂是矛盾重重。憑借著德國的弱勢領袖地位,要想真正完成歐盟政治經濟一體化,其難度堪比登天!
這個時候,德國只能繼續投靠美國。雖然美國並不真想歐洲統一,但他作為太上皇,對歐洲的全盤統馭,卻在客觀上壓制了原先存在於歐洲內部的諸多地緣、民族、國家等矛盾,增強了歐洲的凝聚力,增強了歐洲作為一個整體形態的構建,也為德國鋪好了道路。沒了美國這個歐洲太上皇,歐洲凝聚力必將大為鬆懈,歐洲政治經濟一體化根本無從談起。
再次,德國的經濟發展離不開美國的扶持。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原來英國主導的全球化2.0升級和金本位復辟失敗,西方資本主義的主導權轉移到了美國手中。毫無疑問,美國作為戰後的超級強國,主導著全球化分工體系這盤棋,並制訂了全球貿易規則,其中最重要的無非是這兩條:建立以美元本位為核心的國際貨幣體系――這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遺產;鼓勵自由開放的國際貿易體系――這是市場經濟打敗計劃經濟的精髓。
美國長期作為全球化的領頭羊,以他為首,對歐洲經濟的全球化擴張和區域化整合都有極大的幫助作用。而德國作為外向型經濟體,也從全球化的整合中分了不少好處。
在此過程中,德國已經習慣了由美國做大蛋糕,自己從中分蛋糕的獲利模式,而德國這種外向型經濟體要想發展經濟,只能融合到全球化擴張和區域化整合中,通過貿易往來中獲得利益。在貿易保護主義和反全球化浪潮有卷土重來的重壓下,德國如果貿然擺脫美國,憑借自己的能力,享受不到這份全球化好處,甚至自身的經濟影響范圍也會大幅縮窄。
要知道,德國之所以能成為歐盟領袖,最大的資本就在於歐洲內部相對強大且穩健的經濟發展態勢。一旦這種優勢地位喪失,德國極有可能失去各國的認同,從巔峰跌落,甚至陷入被各國群毆的地步(誰讓你之前當歐盟老大時給各國攤派難民和費用,搞得各國很不爽呢)。
這種情況下,德國只能抱緊美國的大腿,指望著美國繼續推進全球化,自己也跟著吃肉喝湯,維持自己的歐盟老大地位。
㈡ 考慮到美國內戰仍在進行或剛剛結束,美國如何看待德國統一戰爭
美國人常常因為對其他國家的情況一無所知而反常地引以為豪。19世紀中期,一個排外的本土主義政黨「美洲原住民黨」(Native American party)短暫取代輝格黨(輝格黨),成為美國第二大政黨。這個民粹主義政黨也被稱為「無知者」,它反對移民、天主教和一切外國的東西。他們最終融入了新成立的共和黨,雖然亞伯拉罕·林肯對他們感到厭惡,但他從未公開批評他們,因為他需要他們的選票。
這是第一次,但不是最後一次,共和黨將與其根基內的仇外民粹主義者達成魔鬼般的交易。
因此,內戰不僅分散了美國人對奧托·馮·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與丹麥、奧地利和法國的普魯士戰爭的注意力,而且美國人對所有外國事物的漠不關心也會導致對導致德國統一的事件的忽視。
然而,有一群美國人可能對此感興趣,那就是「48人」。
一方面,統一德國的夢想實現了。另一方面,它是由保守、反民主的普魯士君主主義者奧托·馮·俾斯麥帶來的,他以鐵腕統治這個新國家。
然而,更多的美國人可能對一個他們甚至在地圖上都找不到的國家不感興趣。
就像今天一樣。美國人被要求在地圖上標出歐洲國家。
㈢ 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為什麼選擇對德國開戰
當時美國選擇要與德國發生戰爭的最主要的原因其實還是受到了英國的干擾。由於當時英國一直宣傳德國的所作所為非常的可惡,所以才動搖了當時美國的選擇。並且當時其實美國看見德國的發展態勢非常好,本身就想要壓制一下德國。
只有當時美國民眾同意美國加入到這場戰爭,美國才能向德國開戰。而當時英國的一些宣傳手段成功動搖了這些民眾。因為英國在宣傳的過程中,把德國塑造成了一個惡魔,並且向美國人民宣傳,如果德國獲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那麼美國當時的處境也會非常的危險。當時英國通過詆毀德國的方式來讓美國加入到這場戰爭。
㈣ 二戰期間美國對德國的的印象
這個假設很無厘頭,需要有其他細節確定
比如,德國要不要吞並大半個歐洲。
如果德國只是以最初的本土(最多加上奧地利和捷克),對抗美國,雙方處於某種目的全力動員(比如說,外星人說,誰贏了誰就統治世界,輸了滅族),那麼美國勝利。畢竟美國生產力強大許多,人口多一倍。
如果是截止到1941年6月的德國,那麼德國會勝利。美國盡管在生產力方面還是占優勢,但遠道而來去歐洲打,占不到便宜了。畢竟,幾百萬德軍全部守在西歐,美軍登陸就是自殺。
㈤ 二戰時期,美國政府是如何對待德裔人口的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大家都知道美國是一個由世界各地移民組成的國家,最早是土著印第安人,後來英國人、德國人、愛爾蘭人等都先後移民到美國,到了二戰爆發前,美國的德裔已經成為美國的第一大種族了,他們的總人口要佔到美國總人口的18%,也就是說5個美國人中就有一個是德裔。
▲德裔美國人在西線進攻德國
而戲劇化的是,二戰中因日本襲擊珍珠港,日裔美國人過上了一戰時德裔美國人的日子,他們成為新的“敵國僑民”,美國政府把在德裔使得招數在日裔美國人身上又使用了一遍,直至二戰結束。
㈥ 二戰初期,英法對德國採取綏靖政策,美國對其是什麼態度
1938年九月的慕尼黑危機和此後簽訂的各種協議,英法各國犧牲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希望能以此換取歐洲的和平。那麼作為世界強國的美國,羅斯福是否支持英法德綏靖政策呢?
在吞並奧地利以後,希特勒以「蘇台德問題」為借口,把手伸向了捷克斯洛伐克。1938年9月12日。希特勒發表演講,他聲稱:捷克斯洛伐克是《凡爾賽條約》製造出來的國家,就不應該存在,捷克斯洛伐克對蘇台德地區德350萬德意志人民壓迫,德國必須採取強硬手段,德國不怕戰爭,甚至不惜發動世界大戰。
在希特勒的自傳中他提到了這一事件,當時德德國並沒有能力同時面對英法兩國,國內還有很多勢力反對希特勒的統治,希特勒實際上是在做一場豪賭。通過吞並捷克斯洛伐克,國內更加支持希特勒的領導,認為希特勒是上帝派來拯救德意志的英雄。通過吞並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德國的實力戰爭動員能力更強了,野心更大了。
希特勒從一個流亡人士到成為帝國元首,雖然用的手段非常的殘酷,但是不得不說他是一個非常有領導能力的人,這本希特勒傳詳細地講述了希特勒從乞丐到帝國元首的全過程,從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希特勒是怎樣對人對物的,遇到事情是如何處理的,早年的經歷對於希特勒有怎樣的影響,以及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向那個位置的。
㈦ 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為何要選擇對德國開戰
當時美國選擇要與德國發生戰爭的最主要的原因其實還是受到了英國的干擾。由於當時英國一直宣傳德國的所作所為非常的可惡,所以才動搖了當時美國的選擇。並且當時其實美國看見德國的發展態勢非常好,本身就想要壓制一下德國。
只有當時美國民眾同意美國加入到這場戰爭,美國才能向德國開戰。而當時英國的一些宣傳手段成功動搖了這些民眾。因為英國在宣傳的過程中,把德國塑造成了一個惡魔,並且向美國人民宣傳,如果德國獲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那麼美國當時的處境也會非常的危險。當時英國通過詆毀德國的方式來讓美國加入到這場戰爭。
㈧ 美國人怎麼看德國人
美國人看德國人:
第一,承認德國綜合實力一直不亞於美國,只不過二戰給德國的造成的損失很大,
第二,美國知道德國是一個純民族的國家,在歐洲已是老大位置,但沒有像美國那樣搞全球擴張,
第三,德國是戰敗國,多年來被美國惡制住,
第四,美國懂得,德國從經濟和軍事等綜合實力,與其騎虎相當,不敢輕視對方,也從未輕看過對方,
最後,美國人不敢小看德國人,但在德國人眼裡,骨子裡瞧不起美國人!
㈨ 二戰後,美軍是如何對待德軍俘虜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當時美國俘虜了一大批德國軍,開始還有人猜想,是不是要干一些傷天害理的事情?但是真相讓我們驚呆了,因為這只是好戲的開端。為什麼這樣說?原因是這樣的:
據說當時美國軍隊為了能夠凸顯自己在世界裡面的地位,彰顯出自己的正義的一面,所以就用40萬的德國俘虜軍來證明這一點。德國軍在當時成了美軍的棋子,因為美軍要向全世界的人證明,他們不會劣待俘虜,他們會善待他們,事實的真相也告訴我們的確如此。
比如,當時德國俘虜軍在美國監獄裡面的生活相當滋潤,簡直跟過日子沒有什麼兩樣,甚至還要比現在一些貧困人的生活還要好。不管是吃的住的,都挺不錯的,而且還可以有閑暇活動去種種樹、跑操場等等,又不用做什麼體力活,反正時間是比較自由的。跟某些德國人在德國那邊的生活,在美國監獄裡面當俘虜的這些人生活更好。
更加離譜的是當時越獄情況很頻繁的出現在美國監獄裡面,你以為這是在看電影,實際上是真正發生的。當時德國軍還挖了一條隧道,逃出去後來又逃回來自首,原因就是因為外面的生活太苦逼了,所以才回到監獄裡面來,這樣一看真的是太扯淡了,但是事實就是這樣。想想也知道,當時美軍實際上是隻眼開隻眼閉,反正就是做做樣子而已,不然也不可能讓人越獄。
這40萬的德國軍都被美國軍隊用來證明自己的大義凜然,現在看來真相的確如此,幸虧是這樣,否則他們的下場都不知道怎樣。
就算歷史真相是這樣,我們中國也不能夠去黑美國,主要因為當時我們是同盟的,在關繫上面屬於盟友,再怎麼說,無論美國那邊做的怎麼樣,也不能夠主動去黑他們,別人黑是別人的事,但是我們中國就不可以,這可能會讓人感覺有點無奈,但是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只要我們心裏面知道美國俘虜德國軍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就可以了,現在美國不管是在政治還是經濟軍事上面,搞的都是一些面子工程,目的是為了樹立一個國際警察的形象。
㈩ 二次大戰時,美國是什麼時候對德宣戰的
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是1941年12月8日向德國和義大利宣戰的。
1941年12月,在日本突然襲擊美國珍珠港之前,由於法西斯勢力不斷壯大,美國出於自身的安全和利益考慮逐漸改變了「中立」態度。並且加強對英國、蘇聯等各國的援助。
1941年12月8日,美國對日宣戰,同一天德意對美宣戰,隨後美國對德意宣戰。
1942年1月1日,中國、蘇聯、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哥斯大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明尼加、薩爾瓦多、希臘、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印度、盧森堡、荷蘭、紐西蘭、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馬、波蘭、南非聯邦和南斯拉夫等26國在華盛頓發表《聯合國家共同宣言》,表示贊成《大西洋憲章》,並決心共同打敗德、日、意法西斯的侵略,不到侵略國無條件投降,決不和敵國單獨議和。
《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反法西斯陣線的最終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大大增強反法西斯國家的力量,鼓舞了全世界各國人民對法西斯的斗爭,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