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你好,我最近也在搜安徽省服務貿易的相關數據,請問你找到了嗎如果有的話可以分享下嗎謝謝!
據省商務廳通報,今年上半年黃山市實現服務貿易額26481萬美元,同比增長10.5%;在全省各市僅次於合肥,排名第二。
作為全省唯一的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黃山市依託特色資源和優勢產業,積極探索旅遊、文化、生態「三位一體」的服務業發展模式,強力推進旅遊國際化。上半年,受國內外多種因素影響,旅遊市場持續疲軟。黃山市加大入境旅遊促銷力度,組織旅遊企業赴境外市場,通過產品推介、電視直銷、網路推廣、展會宣傳等方式,開展旅遊宣傳促銷活動,並與韓國、美國以及台灣地區等境外骨幹旅行商簽訂旅遊輸客協議,與境外多家航空公司合作發展航空旅遊。到6月底,該市接待入境遊客69.22萬人次,創匯2.04億美元,均比去年同期略有增長。
黃山市還加大對服務貿易企業的挖潛力度,圍繞重點服務貿易企業做好摸排走訪和政策宣傳,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做大做強進出口規模。同時,加強對服務貿易企業幫扶,用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方式改造傳統服務業,努力拓展生產性服務業、智力型服務業和公共服務業等新領域,不斷提升現代服務業的集聚度和外向度
摘要:安徽省地處長三角地區、位置優越,旅遊資源豐富。近年來,入境旅遊人次及外匯收入不斷增加,世界知名度逐漸提高。但是,安徽省旅遊服務貿易仍存在一些弱點,如消費結構不合理,基礎交通設施的欠缺和老化,為此,將通過對安徽省旅遊服務貿易發展現狀及通過指標對國際競爭力的分析,提出加強旅遊附屬文化的建設、旅遊產品多元化開發以及省內城市旅遊業一體化等多項對策。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2/view-4432331.htm
關鍵詞:
旅遊業;服務貿易;現狀;國際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
F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3)21006902
安徽省作為中部大省,風景秀麗,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濃厚,北有老莊文化,南有徽文化,吸引了全球各地的眾多遊客,旅遊行業的高速發展成為安徽經濟的砥柱中流,在安徽省經濟增長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旅遊服務貿易作為旅遊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在發揮著積極作用。
1安徽省旅遊服務貿易發展現狀
1.1安徽省旅遊業資源優勢
(1)入境旅遊人次及外匯收入增加。
根據安徽省統計局統計資料顯示:2008年和2012年安徽省入境旅遊人次分別為132.09萬人次和331.46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分別為4.45億美元和15.63億美元。根據計算,入境旅遊人次年平均增長率約為30.19%,旅遊外匯收入年平均增長率則為48.85%。可見,近年來安徽省旅遊服務貿易發展勢頭良好。隨著黃山、西遞宏村等世界文化遺產申報的成功,入境遊客人數不斷增加。
(2)省內豐富的旅遊資源和交通設施的完善。
安徽北部有蚌埠大禹文化遺址、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鳳陽花鼓燈和滁州琅琊山;皖南則有世界聞名的黃山、九華山以及著名的桐城派文化和黃梅戲。當前安徽省旅遊主要集中在以黃山為中心的山水觀光旅遊,然而隨著人們需求日益提高,文化旅遊將會成為未來旅遊發展的主力軍。作為文化強省,有著四大文化之一「徽文化」的安徽定會在未來的旅遊市場綻放光彩。
隨著京滬高鐵的貫通,從安徽到北京和上海的時間都大大縮短,而八月份九華山機場的正式運行更是給安徽省旅遊注入了一個強心劑。
1.2安徽省內旅遊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安徽省內地區差異性明顯。
安徽省境內旅遊資源豐富,但縱觀全省,旅遊業發展不均衡,根據安徽省2012年統計數據所得,2012年安徽省入境旅遊人次為331.46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為15.63億美元,但黃山、合肥、池州三個城市就佔了全省四分之三以上,足以說明安徽省內各地區旅遊服務貿易發展不均衡。
(2)發展水平較低。
隨著國家旅遊業的發展及國家對旅遊業發展的政策不斷完善,雖然安徽省旅遊業取得很好的進展,但與安徽省毗鄰的浙江省、江蘇省,山東省相比仍顯水平不高,安徽省旅遊業與其他國內強省相比差距仍然明顯。
(3)旅遊消費結構不合理。
截止安徽省九華山機場試航,安徽省共有機場僅有5個,且航班較少。鐵路,公路運輸也不完善,使遊客花費在長途交通上的費用較多。相比於交通運輸,遊客花費在餐飲、住宿、娛樂等方面的費用相對較小。
安徽省境內尤其是皖南地區山川丘陵等自然風景眾多,在多年旅遊發展過程中,因經濟、交通條件等因素限制,安徽省旅遊仍以自然觀光為主,旅遊產品單一,也直接導致了入境旅遊消費結構的不合理。同時安徽省缺少高端旅遊產品如商務旅遊、會展、休閑旅遊等,旅遊景點和娛樂性結合不夠,購物旅遊等尚未發展。
(4)海外知名度較低。
安徽省除了黃山、西遞宏村等景區在世界知名度較高以外,鮮有旅遊景點在世界其他國家有較好的宣傳力度。對海外市場了解較少,投資力度小及宣傳手段較少導致了安徽省旅遊景區在海外知名度較低。
(5)小語種導游稀缺。
目前從事安徽省導游的人員,大部分均以普通話為主,英語為輔,而隨著安徽省入境旅遊人次的不斷增加,旅遊服務貿易不斷發展,各國遊客都可能前來安徽省旅遊,小語種導游正存在一個很大的空缺。
2安徽省旅遊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
衡量一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情況有三個標准,分別是出口市場佔有率指數、貿易競爭優勢指數和現實性比較優勢指數。以下就針對這三個標准來衡量安徽省旅遊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
2.1出口市場佔有率指數
該數值由筆者將安徽省旅遊外匯收入的數值與全國旅遊外匯收入的值比較而得出。2011年安徽省旅遊服務貿易市場佔有率為2.72%,但是對比同年江蘇省旅遊服務貿易市場佔有率指數的11.66%以及浙江省的9.37%,安徽省旅遊服務貿易業在國內的競爭力仍不出眾。
2.2貿易競爭優勢指數(TC)
根據定義,通過計算安徽省旅遊服務貿易進出口差額(Q)占安徽省旅遊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W)的比重則可得出安徽省旅遊服務貿易行業貿易競爭優勢指數(公式:TC=(Q-W)/(Q+W))。一般來說,TC指數一般介於[-1,1]之間,競爭力水平與數值成正比,當TC指數在0.6-1.0之間為高競爭優勢、TC指數在0.3-0.6之間為中等競爭指數、TC指數在0-0.3之間為低競爭優勢、TC指數在-0.3-0之間為低競爭劣勢、TC指數在-0.6——0.3之間為中等競爭劣勢、TC指數在-1-0之間為高競爭劣勢。
資料來源:根據安徽省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商務部數據整理計算。
2.3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
若Q1、W1分別表示安徽省旅遊服務貿易出口額、中國服務貿易出口額,W1、W2分別表示中國服務貿易出口額、世界服務貿易出口額。則:RCA=(Q1/W1)/(W1/W2)。一般而言,RCA值大於2.5表示該產業競爭力極強,若小於0.8則表示該產業競爭力弱。2006年至2010年,安徽省旅遊服務貿易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分別為0.28、0.30、0.33、0.37、0.34,均小於0.8,可見安徽省旅遊服務貿易競爭力較弱。通過對三個指標的分析可以看出近年來安徽省旅遊服務貿易各指標均在提高,政府的正確策略和規劃的成果在逐漸地體現出來。然而由於自身起點較低,相比較於國內其他的旅遊業大省,安徽省旅遊服務貿易的競爭優勢並不明顯,仍然需要各界的多方努力。
3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建議與對策
3.1從政府角度:完善基礎設施
安徽省皖南多為山區,交通不便;皖北地區旅遊景點開發較晚,相關基礎設施尚不完善。因此我省應大力發展交通運輸業,開通省際高速,省內城際鐵路,增加國際旅遊直達航線,節約旅客在途時間和旅遊經費。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應加大資金投入,建設良好的旅遊環境,建設醫療衛生、公共安全設施等,吸引外資,提高知名度以吸引更多的遊客。
3.2從行業角度:提高從業人員素質
旅遊業作為服務性行業,景區從業人員在接待入境遊客時不僅代表該旅遊景區的形象,還代表著中國人民的形象。因此,從業人員是否具有良好的素質至關重要。
(1)導游選拔及培訓。
入境旅遊遊客接觸最多的則是旅行社導游,導游所承擔的責任不僅僅停留在帶領遊客游覽並介紹該景點,還應該將我國的優秀文化傳達給入境遊客,體現我國悠久的歷史及我國人民良好的精神風貌等,因此在選拔導游時應招聘高素質人才,如外語水平較高,文化內涵深厚,道德素質較高等都應該成為選拔標准。與有關教育部門合作。在目前「小語種」導游缺失的情況下,與安徽省教育部門及高校合作,共同培養旅遊專業學生學習多門外語,並選拔優秀學生出境培訓學習。
(2)其他從業人員素質的提高。
旅遊服務業從業人員,涉及范圍較廣。安徽省可以通過網路、電視台等進行宣傳,並在各地級市開展免費培訓等活動,使從業人員了解並從自身做起,積極提高個人素質。
(3)從景區自身:提高省內旅遊資源利用,開展景點之間的區域合作。
①安徽省目前仍以觀光旅遊為主,因此需要開發多種旅遊產品。第一是文化旅遊。安徽省有老莊文化,桐城派文化,徽文化,文化派別多,黃梅戲馳名中外。因此可以開展以文化體驗為主題的旅遊產品。第二是承接國際。開展國際活動和會議,如黃山國際登山節,安慶國際黃梅戲文化節等。開發休閑度假、生態旅遊等產品。如黃山溫泉體驗等。第三是購物旅遊。開發文化紀念品,體現安徽省文化的紀念品等商品購物旅遊景點。
②開發旅遊路線。省內各區域協作,共同開發旅遊路線。如現在已經發展完善的「兩山一湖」,可繼續開發旅遊路線,將各景點相連,相互帶動,共同發展。省際間,承接長三角地區,加強區域合作,共同開發,如領導人家鄉一線游,愛國主義教育旅遊,紅色旅遊等,以吸引華僑及各國遊客等了解中國文化。
4結束語
本文明確了安徽旅遊服務貿易如今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近年,「皖江城市帶」政策概念的提出必將極大的拉動安徽省內部城市之間的交流合作,安徽省政府應將「安徽旅遊」作為一個崛起的突破口,大力加強區域經濟合作、旅遊合作,加強交通建設,完善基礎設施,提高旅遊城市的環境和世界知名度、服務人員的綜合素質及旅遊景區的自主開發能力等以此提升安徽省旅遊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
B. 1980年旅遊外匯收入構成統計表
根據中國國家旅遊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08年9月份,中國入境旅遊人數為1056.4萬人次,同比下降5.94%。
其中,外國遊客為188.33萬人次,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5.1%。今年9月,中國旅遊外匯收入達31.42億美元,同比下降11.36%。
今年1月至9月,中國入境旅遊人數共計為9729.74萬人次,同比下降0.37%;國際遊客同比下降3.53%至1835.27萬人次;累計旅遊外匯收入達298.28億美元,同比下降3.26%。
此外,今年9月份,中國公民出境旅遊人數為371.75萬人次,同比增長9.04%。2008年前9個月,中國公民出境旅遊人數為3439.18萬人次,同比增長14.8%。
C. 安徽省對外經濟統計工作管理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全面、准確、系統地提供對外經濟統計資料,為各級政府實施外向帶動戰略和宏觀決策服務,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以下簡稱《統計法》)及其實施細則和《安徽省統計管理監督條例》,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對外經濟統計的基本任務是:及時、准確、全面地反映本省對外經濟活動的主要情況,對本省利用外資、對外貿易、技術引進、對外投資、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銀行結匯售匯、外匯收支、海關進出口、國際旅遊、涉外保險、涉外稅收、進出口商品檢驗、接受無償捐贈和對外交往等涉外經濟活動的規模、結構、水平諸方面,進行系統的調查分析,實行統計監督。第三條凡在本省范圍內所有與對外經濟有關的單位,包括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含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下同),以及外商獨資、中外合資、中外合作經營的企業、事業組織,必須依照《統計法》及《安徽省統計管理監督條例》,向同級和當地統計部門報送和提供統計報表、統計資料,不得虛報、瞞報、拒報、遲報。第四條本省對外經濟統計工作由省統計局統一組織和協調。省統計局要按照《統計法》及其實施細則和《安徽省統計管理監督條例》及國家外經統計報表制度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安徽省對外經濟統計報表制度》,並負責組織實施。第二章對外經濟統計范圍和內容第五條根據國家現行對外經濟活動的政策、法規、計劃管理的有關規定和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需要,結合本省具體情況,確定本省對外經濟統計范圍和內容如下:
(一)利用外資
反映本省對外借款、外商直接投資和外商其他投資情況。
對外借款,主要包括外國政府貸款、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外國銀行商業貸款、出口信貸、對外發行債券;
外商直接投資,主要包括興辦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商獨資企業、外商投資股份制企業,合作開發等;
外商其他投資,主要包括對外發行股票、國際租賃、補償貿易、加工裝配。
(二)對外貿易
指本省各進出口貿易公司和有進出口經營權的生產企業和科研機構,以及在本省內的外商投資企業生產和經營產品的進出口總值、品種、數量及企業財務狀況。
(三)技術引進
指本省企業、事業單位用現匯、購匯、貸款外匯、國外借款從國外和港澳台地區引進技術、進口設備簽訂合同等情況。
(四)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
指本省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公司派出成建制人員對外從事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及其他收匯服務等經濟活動情況。
(五)對外投資
指本省企業、事業單位依法在外國和港澳台地區投資設立的企業情況。
(六)國際旅遊
指反映來本省參加、游覽、旅行、探親、訪友、休養、度假、考察或從事貿易業務、體育、宗教活動、參加會議等的外國人、華僑、港澳台同胞的人數和本省旅遊外匯收入、旅遊企業(機構)經營情況。
(七)銀行結匯售匯
反映本省銀行結匯、售匯情況。
(八)海關進出口
反映經海關監督,包括特准免驗的貨物實際進出口情況。
(九)涉外保險
反映本省保險公司承辦的國外業務情況。
(十)涉外稅收
反映本省稅務部門涉外稅收情況。
(十一)商品檢驗
反映本省進出口商品質量情況。
(十二)供省外口岸出口貨源
反映本省各外經貿企業、生產企業和供貨部門直接供省外口岸出口貨源情況。
(十三)其他
包括諸如國家級、省級開發區對外經濟發展情況,本省對外交往、接受無償捐贈、遠洋運輸等情況。第三章對外經濟統計報表任務職責分工第六條為了保證本省對外經濟統計報表及時、准確、全面、快捷上報,進一步理順本省對外經濟統計報表渠道,本省對外經濟統計報表報送實行分工負責制。
具體分工:
外商直接投資、外商其他投資、引進技術設備、對外投資等,由各級外經貿部門統計匯總。
借用國外資金,包括外國政府貸款、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和外國銀行商業貸款等,由各級計劃、外經貿、財政、環保、農業、林業、教育、人行、中行和其它商業銀行等對外有融資權的部門分別統計匯總。
對外發行股票、債券,由省證管辦(公司)、財政等有關部門分別統計匯總。
對外貿易,由各級外經貿部門、海關按各自系統的要求分別統計匯總。
國際收支平衡表編制填報、外匯收支、外債統計監測和外商投資企業外匯收支平衡表,由各級外匯管理部門統計匯總。
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設計咨詢,由各級外經貿部門統計匯總。
國際旅遊、涉外保險、涉外稅收,分別由各級旅遊部門、保險公司、稅務部門(國稅局、地稅局)統計匯總。
外商投資企業注冊登記,由各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統計匯總。
外商投資企業生產經營情況、財務狀況,由各級外經貿部門統計匯總。
開發區情況,由各級計劃部門統計匯總。
無償轉讓,即對外援助和接受境外無償捐贈,由各級外事、外經貿、民政、農業、林業、環保等受贈部門按各自業務工作范圍分別統計匯總。
商品進出口檢驗,由各級商檢部門統計匯總。
遠洋運輸,由各級外運公司、遠洋運輸公司分別統計匯總。
供省外口岸出口貨源,由各級政府統計部門、外經貿部門分別統計匯總。
D. 誰知道什麼是國際旅遊外匯收入
國際旅遊外匯收入是指來華旅遊的海外遊客(包括來華旅遊的外國人、華僑和港澳台胞)在大陸(省、區、市)旅遊過程中由遊客或遊客的代表交由賓館支付的一切旅遊支出。旅遊支出包括海外旅遊者和一日游遊客在賓館(酒店、飯店)居住期間,由賓館組織的遊程中行、游、住、吃、購、娛等方面的旅遊支出,但不包括以商業為目的的購物、購買房、地、車、船等資本性或交易性的投資、饋贈親友的現金以及為公共機構的捐贈。國際旅遊收入分為商品性收入和勞務性收入兩種。商品性收入:是指以實物形式為國際旅遊者服務的收入,包括「商品銷售」和「飲食銷售」的收入。①商品銷售收入:是指銷售給國際旅遊者的商品,如工藝品、文物、字畫、文房四寶、書報雜志、煙酒、花、化妝品、葯品、服裝以及旅遊紀念品等的收入。②飲食銷售收入:是指為國際旅遊者提供膳食、飲料等的收入。勞務費收入:是指賓館(酒店、飯店)為國際旅遊者提供各種服務的收入,包括長途交通費、住宿費、市內交通費、郵政電訊費、文化娛樂費以及其它服務費的收入。①住宿費:是指為國際旅遊者提供住宿賓館(酒店、飯店)的客房住宿服務的收入。②交通費:是指為國際旅遊者提供在市內交通服務及景點瀏覽往返的收入。③康娛費:指用於健身、文化娛樂的費用。④其它:指在勞務費收入中扣除住宿費、交通費和康娛費以外的其它費用。如郵政費等。國際旅遊統計調查工作由旅遊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實施。目前使用的國際旅遊收入統計數據由旅遊主管部門通過對海外旅遊者的抽樣和問卷調查取得。統計頻率: 年度數據來源: 旅遊局
E. 2000-2006年全國各省及省會城市國內旅遊人數及收入
在全球的旅遊市場中,亞太地區已成為全球最活躍的旅遊市場和旅遊業發展最快的地區。其中,中國旅遊業發展最為強勁。2004年中國接待入境過夜旅遊人數居全球第4位,旅遊外匯收入居全球第7位。2005年中國接待入境過夜旅遊人數4680萬人次,比2004年增長12%;旅遊外匯收入29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3%。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2005年國內旅遊人數達12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0%。
同時,中國出境旅遊增長強勁,2004年度全國出境旅遊組團旅行社共組織出境游558.60萬人次,2811.72萬人天,2005年出境旅遊人數達310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7.5%,是亞洲第一大客源輸出國,其出境旅遊市場發展規模、速度和前景為世界各國所關注。2004年度全國出境旅遊組團旅行社出境旅遊業務營業收入184.03億元,同比增長75.07%,佔全國旅行社旅遊業務營業收入總量的18.93%;出境旅遊毛利潤為9.86億元,佔全國旅行社旅遊業務毛利潤總額的16.57%。
2006年度全國入境旅遊人數1249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9%。其中:入境過夜旅遊者人數499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6.6%;入境外國旅遊者222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9.7%。國際旅遊(外匯)收入339.4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5.9%。國內旅遊:國內旅遊總人次為13.94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5.0%;國內旅遊總收入為6230億元,比上年增長17.9%。同時,國際國內旅遊總收入:國際國內旅遊總收入8935億元,比上年增長16.3%。
目前我國旅遊行業已經進入長期快速增長的上升通道。「十一五」時期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時期,旅遊業由於在增加就業、促進農村發展、縮小地區差距、節約資源等多方面的優勢,將獲得良好的發展機遇,進入黃金發展期。預計「十一五」期間旅遊收入年均增長10%。而到2010年,中國旅遊業總收入將達12260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長10%左右,相當於GDP 的7%。到2020 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遊目的地國和第四大客源輸出國,旅遊業總收入達到25000 億元人民幣以上,年均增長7%,佔GDP 的比重提高到8%左右。2010年和2020年國際旅遊人數將分別增長到10億人次和15.6億人次,1995~2020年的平均增長速度將達到4.1%。
F. 安徽發展不起來是因為什麼
安徽為什麼發展不起來,那是因為合肥沒有吸引人才的能力,在地圖上看,合肥就是個獨城,看看杭州 南京周邊的城市群,密布,安徽想發展起來 必須要改革,重點打造皖江副省級城市,位置最好就是安慶池州,周邊城市密布,景區甚多 都在20公里以內,自然條件太好了,又在長江的黃金要道,安徽籍前20名富豪80%都在皖江,現在安徽領導一股腦的舉全省之力 只發展合肥,然而合肥還是不行,那些領導 就會把 責任推給中央不重視安徽, 發展的根本 在於自己,安徽不改革 永遠發展不下去,建議安慶 池州 銅陵合並成副省級城市,讓安徽重新增添活力,有效的和 江蘇 浙江融合,合肥也不用擔心省會的位置,你一直佔用著安徽的大部分資源,只是這么多資源 沒有利用好,因為地理位置限定的,
你們看看合肥周邊沒有配套城市服務,就一個獨城,發展100年200年都比不上 南京 武漢 杭州,那麼安徽的人才也會被這些城市給虹吸了,而且還有上海 廣州 深圳北京這些一線城市。而且安徽當時放棄 了長江這條重要的黃金水道,大家再看看 南京 和杭州的城市群和合肥成鮮明的對比,
南京和杭州他們周邊的城市連成片,有效的帶動了省內城市發展,合肥沒法帶動,合肥周邊都是縣城,沒有人才的聚集,怎麼會產生優秀的企業,沒有優秀的企業怎能好的就業,沒有好的就業怎能帶動人民的安居樂業。所以安徽的發展必須要做皖江打造一個 像青島 寧波這樣的計劃單列市 或者副省級城市,讓資資源重新利用,讓人才重新匯集,讓安徽更加繁榮,讓國家更加富強,蕪湖 馬鞍山 距南京太近,很容易被南京虹吸,安慶 池州 銅陵合並建副省級城市 是重振安徽最好的選擇,
G. 安徽哪最好 安徽懷寧怎麼樣 能有省內的排名最好了!謝謝!
2007年度安徽省縣域經濟運行評價考核結果:寧國市、繁昌縣、鳳台縣、肥西縣、當塗縣、蕪湖縣、肥東縣、無為縣、天長市、廣德縣依次位居綜合指數前十位。
安徽省懷寧縣位於皖西南交通要塞,東臨安慶,南枕長江,境內獨秀山與大龍山遙相競奇.國土面積1276KM2,轄20個鄉鎮,人口69萬.早在七十萬年前的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東晉義熙年間(公元405-418年),晉安帝復位,取「永懷安寧」之意,立縣曰「懷寧」。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懷寧縣城隨安慶府遷至宜城(今安慶市),府縣同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寧移至安慶府,省、府、縣同城而治,史稱「首府首縣」。1950年,縣城遷至石牌鎮。2002年1月,由石牌鎮遷至高河鎮。
懷寧人傑地靈,俊才輩出,四海聞名。在這片土地上,曾孕育了「千年一人」清代書法大師鄧石如、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陳獨秀、我國「兩彈元勛」鄧稼先和現代著名詩人海子等蓋世英才。東漢古詩《孔雀東南飛》故事發生地—小吏港(今小市鎮),至今仍保存著焦仲卿、劉蘭芝合葬墓等遺跡。懷寧素稱「戲曲之鄉」,是被譽為京劇之父的徽劇和全國地方劇種之首的黃梅戲的發祥地,歷史上名伶輩出,有「梨園佳弟子,無石(石牌)不成班」之譽。
懷寧2007年經濟數據:
2007年,全縣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三個「一二三四」發展方略,扎實工作,開拓進取,國民經濟呈現增長加快、質量提高、活力增強、民生改善的良好態勢,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和諧懷寧建設加快推進。
一、綜 合
初步核算,並經省統計局最後認定,全年生產總值(GDP)62.3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57億元,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28.65億元,增長22.3%;第三產業增加值20.11億元,增長11.9%。第二、第三產業對縣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67.7%和26.3%,分別比上年提高22.8和15.3個百分點。縣內生產總值中三次產業比例為21.8:45.9:32.3。按戶籍和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9091元,比上年增加1383元。
2007年全縣生產總值(GDP)
單位:萬元
指標 絕對數 比上年
增長(%)
全縣生產總值 623445 14.8
第一產業 135737 4.0
第二產業 286559 22.3
工業 239089 26.6
建築業 47470 3.1
第三產業 201149 11.9
運輸、倉儲及郵政業 28978 10.1
批發和零售業 7 9.4
住宿和餐飲業 11325 8.2
金融保險業 9150 9.8
房地產業 28876 6.5
其他服務業 81794 16.6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6.35%,漲幅高於上年4.32個百分點。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13.82%;居住類價格上漲4.87%;服務價格上漲2.0%。全年商品零售價格上漲4.65%。
年末全縣從業人員51萬人,比上年增加1.8萬人。其中,第一產業23.3萬人,增加1.5萬人;第二產業7.6萬人,第三產業20.1萬人,共增加0.3萬人。城鎮在崗職工1.65萬人,城鄉私營、個體及鄉鎮企業從業人員13.6萬人。
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是:經濟結構不夠合理,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水平偏低;經濟外向度還不夠高;產業集群規模不足,科技創新能力不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比較薄弱,物價水平上漲較快,社會事業發展還不平衡,社會保障體系亟待進一步完善,城鄉居民收入有待進一步提高等。
二、農 業
全年糧食種植面積61081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2162公頃,棉花種植面積5837公頃,分別比上年減少243公頃、165公頃和1049公頃。蔬菜種植面積14738公頃。
全年糧食產量37.7萬噸,比上年增產14.6%;油料產量2.53萬噸,增產1.6%;棉花產量6164噸,減產20.9%;蔬菜產量32.02萬噸,減產5.5%;水果在品種優化的基礎上穩定發展。
2007年主要農產品產量
單位:噸
產品名稱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
糧食 376984 14.6
油料 25270 1.6
棉花 6164 -20.9
糖料 1020 -1.5
麻類 25 4.2
茶葉 185 1.1
瓜果 17968 0.1
蔬菜 320233 -5.5
全年肉類總產量25397噸,比上年增長0.3%。禽蛋產量12656噸,增長0.7%。水產品產量25800噸,增長3.5%。
年末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28.46萬千瓦,比上年增長9.6%。農用拖拉機4548台,聯合收獲機140台,農用運輸車1337台。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13905噸,增長0.1%。農村用電量7663萬千瓦時;有效灌溉面積30230公頃,新增55公頃。
三、工業和建築業
全年工業增加值23.91億元,比上年增長26.6%。其中,國有及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5.8億元,增長34.8%。股份制、外商港澳台投資企業以及私營企業均保持快速增長。
全縣規模工業涉及的24個工業行業,有22個工業行業同比保持穩定增長。其中增速超過50%以上的有15個。
2007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單位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
服裝 萬件 444.51 831.9
機制紙 噸 25659 43.3
大米 萬噸 27.26 62.6
配混飼料 萬噸 11.6 76.0
人造板 萬立方米 28.97 47.5
塑料製品 萬噸 1.58 42.4
水泥 萬噸 268.2 -2.3
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89.77。企業主營業務收入49.22億元,增長53.8%;實現利稅5.47億元,增長33.1%;其中利潤總額3.64億元,增長35.8%。農副食品加工業、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製品業、紙及紙製品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及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等五大行業累計實現利潤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92.3%。
全年全縣建築業增加值47470萬元,比上年增長3.1%。三級及以上建築企業實現工程結算利潤3518萬元,利潤總額1121萬元;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15.7萬平方米,竣工面積105.8萬平方米。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全縣固定資產投資33.17億元,按可比口徑,比上年增長63.6%。其中,城鎮投資28.03億元,增長110.8%。
從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7418萬元,比上年增長28.4%;第二產業投資175744萬元,增長81.5%;第三產業投資148569萬元,增長88.3%。從行業看,工業中製造業投資14.75億元,同比增長92.4%,占總投資的44.5%。
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3.81億元,比上年增長79.3%。商品房銷售額29747萬元,增長213.7%。
全年列入固定資產投資統計的施工項目403個。其中,500萬元以上項目293個;本年新開工項目246個。
五、國內貿易、外貿和旅遊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33億元,比上年增長16.6%。分城鄉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實現5.95億元,增長17.9%;農村消費品零售額13.38億元,增長15.9%。 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2.63億元,增長21.9%;零售業零售額13.27億元,增長15.1%;住宿和餐飲業3.31億元,增長20.4%。
全縣10個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全年商品購進總額27281萬元,銷售總額32766萬元。其中,農畜產品批發業21060萬元;文化、體育用品及器材批發業2824萬元,汽車、摩托車及零配件批發業6415萬元,分別占當年銷售總額的64.3%、8.6%和15.6%。
全年進出口總額1229萬美元,比上年增長47.9%。其中,出口938萬美元,增長58.7%;進口291萬美元,增長21.5%。
全年外商簽約項目2個。其中,外商直接投資項目2個,合同利用外資4134萬美元,實現利用外資511萬美元。
全年接待海外遊客230人次,比上年增長4.5%;接待國內遊客26.3萬人次。旅遊總收入39.17萬元,其中國際旅遊外匯收入2.3萬美元。年末全縣共有名勝風景區和文物保護區4個。
六、交通和郵電
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28978萬元,比上年增長10.1%。
2007年底,全縣公路通車里程(等級公路)111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2.5公里;境內鐵路營業里程50公里。全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運周轉量28319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15.5%;完成旅客運輸周轉量16417萬人/公里,比上年增長19.2%。
年末全縣民用汽車(不含農用運輸車)保有量5985輛,其中個人汽車5155輛。
全年郵電業務總量13447萬元,比上年增長15.0%。其中,電信業務總量9645萬元,增長10.6%;
郵政業務總量3802萬元,增長27.8%。全年郵政特快專遞80433件,比上年增長131.6%。年末全縣固定電話用戶(含小靈通)17.79萬戶,行動電話14.51萬戶,國際互聯網用戶8914戶。
七、財政、金融和保險
全年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0088萬元,比上年增長38.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1033萬元,增長38.0%;工商稅收37162萬元,增長34.3%。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增值稅、營業稅等主體稅種增長較快,07年總量分別達到16568萬元、5714萬元,同比分別增長46.9%和23.4%。財政一般預算支出91142萬元,增長39.6%。其中,支農支出增長238.7%,科學支出增長818.5%;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128.7%。
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人民幣口徑,下同)601588萬元,比上年末增加106871萬元,增長21.6%。其中,企業存款45846萬元,比年初增加2128萬元;農業存款14425萬元,比年初減少2486萬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496407萬元,比年初增加92733萬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310370萬元,比年初增加42445萬元,增長15.8%。其中,短期貸款259501萬元,增長20.8%;中長期貸款50869萬元,下降4.3%。在短期貸款中,農業貸款12.28億元,佔47.3%;工業貸款2.87億元,佔11.1%;商業貸款6.78億元,佔26.1%。
全年中資財產保險公司(人保)承保額29.2億元,保費收入1843萬元,賠付1367萬元;人壽保險保壽收入10293萬元,業務賠款和給付673萬元。
八、科學、教育、文化和衛生
年末全縣企事業單位共有各類技術人員7312人,比上年增長1.1%。全年全縣科學支出597萬元,比上年增長818.5%。72家民營科技企業共承擔國家級、省級和市縣科技計劃項目20項,4項科研成果獲得省級科技進步獎和重點新產品稱號。全年申請專利30件。
年末全縣共有各類學校269所,在校學生118111人,專任教師5406人;當年招生33058人,畢業生33938人。其中,普遍中學42所,專任教師2480人,在校學生57379人;職業中學1所,專任教師58人,在校學生6718人;小學215所(不含教學點20個),專任教師2800人,在校學生49347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9.97%;中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8.38%;高中畢業生升學率57.38%。
2007年高考,全縣共錄取4779人。其中,文科1513人,理工科3164人,藝術類71人,體育類31人。應屆2169人,歷屆2176人。
年末全縣共有藝術表演團體、文化館、文物管理所、公共圖書館各1個,鄉鎮文化站20個。縣黃梅戲劇團全年外出演出90場,觀眾6萬人次。
年末全縣擁有縣級廣播電視台1座,鄉(鎮)廣播電視站20個,電視轉播發射台3座。全年製作電視節目時間200小時。有線廣播電視傳輸干線網路總長390公里。有線廣播電視用戶2.05萬戶。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0.9%,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6.87%。
年末全縣擁有室外全民健身公園、廣場4個,室內全民健射中心一個。設施較為齊全的縣體育活動中心建成並投入使用。
年末全縣共有衛生機構29個(不含診所等)。其中醫院、衛生院24個,婦幼保健所一個,血吸蟲病防治所一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一個,其他衛生機構2個。醫院、衛生院床位1272張;衛生技術人員1253人,其中醫生370人。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環境保護
2007年,據公安部門統計,全縣人口出生率10.69‰,死亡率4.08‰,自然增長率6.61‰。年末全縣總戶數188270戶,比上年增長1.9%。總人口687502人,增長0.5%。其中,男性人口354325人,女性人口333177人;農業人口612776人,非農業人口74726人。
2007年,全縣國有、城鎮集體及其他單位從業人員勞動報酬33949萬元,增長24.0%。其中,在崗職工工資總額33273萬元,增長27.9%;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20175元,增長27.9%。各鄉鎮三十戶抽樣調查統計,2007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429元,比上年增加414元,增長10.3%;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993元,增長1.9%。
年末全縣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49.64億元,增長23.0%;人均儲蓄7220元,增長22.3%。
年末全縣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職工和參加農村養老保險的人員共達71751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職工23340人。共有0.44萬城鎮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2007年底,全縣共有551741人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年末全縣共有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29個,擁有床位479張,收養各類人員475人。各種不提供住宿的社區服務中心83個,開展活動項目20個。
年末全縣共有環境監察大隊和環境監測站各一個,煙塵控制區2個。全年全縣環境污染治理完成投資240萬元。
H. 副省級城市2020年入境游旅遊外匯收入排名
摘要 16-27各市國際旅遊(外匯)收入
I. 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2008年統計公報》
2007年中國旅遊業統計公報
國家旅遊局 (2008年8月)
2007年,我國旅遊業發展勢頭良好,三大市場保持穩定增長。全年共接待入境遊客13187.33萬人次,實現國際旅遊外匯收入419.19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5%和23.5%;國內旅遊人數16.10億人次,收入7770.62億元人民幣,分別比上年增長15.5%和24.7%;中國公民出境人數達到4095.4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8.6%;旅遊業總收入10957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22.6%。
一、入境旅遊業實績
2007年,我國入境旅遊市場繼續穩步發展,主要統計指標同比均有所增長:
——入境旅遊人數達13187.3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5.5%。其中:外國人2610.9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7.6%;香港同胞7794.8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5.5%;澳門同胞2318.68萬人次,比上年下降5.0%; 台灣同胞462.7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4.9%。
——入境過夜旅遊人數達5471.9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9.6%。在入境過夜旅遊者中,外國人2139.8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8.2%; 港澳同胞2929.9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4.8%; 台灣同胞402.1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4.7%。
——國際旅遊(外匯)收入達419.1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5%。
二、國內旅遊業實績
2007年,我國國內旅遊繼續強勁增長,出遊人數和旅遊收入均維持兩位數的增長。
——全國國內旅遊人數達16.10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5.5%。其中:城鎮居民6.12億人次,農村居民9.98億人次。
——全國國內旅遊收入7770.62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24.7%。其中:城鎮居民旅遊消費5550.39億元,農村居民旅遊消費2220.23億元。
——全國國內旅遊出遊人均花費482.65元,比上年增長8.0%。其中:城鎮居民國內旅遊出遊人均花費906.93元,農村居民國內旅遊出遊人均花費222.47元。
——在春節、「五一」、「十一」三個「黃金周」中,全國共接待國內遊客4.17億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816億元。
三、入境旅遊客源市場情況
1、外國市場
2007年,外國入境市場有較快增長,與上年相比,各洲來華人數均有一成以上幅度的增長。全年入境外國遊客2610.9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7.6%。
——亞洲市場依然獨大,亞洲各國入境總人數比上年增長18.2%,占入境外國人總數的61.5%,市場份額比上年增長0.3個百分點。其中:韓國繼續位列第一大入境客源國。
——洲際市場繼續保持強勁增速,入境人數同比增幅均達到兩位數。歐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入境人數與上年相比,分別增長17.7%、13.1%、14.1%和29.1%。
——外國入境過夜旅遊者停留天數和人均天花費較之上年均有增加。2007年,外國入境過夜旅遊者在境內平均停留時間為7.0天,比上年增加0.1天;人均天花費為196.39美元, 比上年增加21.32美元,同比增長12.2%。
16個主要客源國2007年的入境旅遊人數和增長情況如下:
序號 國家 入境旅遊人數 比上年增長
(萬人次) (%)
1 韓 國 477.68 21.7
2 日 本 397.75 6.2
3 俄羅斯 300.39 24.9
4 美 國 190.12 11.2
5 馬來西亞 106.20 16.6
6 新加坡 92.20 11.4
7 菲律賓 83.30 18.3
8 蒙 古 68.20 8.0
9 泰 國 61.16 3.3
10 澳大利亞 60.74 12.9
11 英 國 60.51 9.5
12 加拿大 57.72 15.5
13 德 國 55.67 11.2
14 印 尼 47.71 10.2
15 法 國 46.34 15.2
16 印 度 46.25 14.2
2、港澳台地區市場
2007年,香港和台灣市場繼續發展,澳門市場受多方面因素影響,較上年略有下降。
——2007年,香港市場入境人數為7794.8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5.5%。其中:過夜旅遊者2539.1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6.2%,佔32.6%;一日遊人數5255.7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5.1%,佔67.4%。
——2007年,澳門市場入境人數2318.68萬人次,比上年下降5.0%。其中:過夜旅遊者390.85萬人次,比上年下降3.8%,佔16.9%;一日遊人數1927.83萬人次,比上年下降5.3%,佔83.1%。
——2007年,台灣市場入境人數462.7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4.9%。
四、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入境旅遊接待與收入情況
——2007年,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接待的入境旅遊者總計為7311.3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9.1%。接待量超過50萬人次的有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北京、福建、山東、雲南、廣西、遼寧、四川、內蒙古、黑龍江、湖北、陝西、湖南、安徽、天津、河南、河北、重慶、海南、山西、江西、吉林等25個省(區、市)。廣東省接待入境旅遊者2460.87萬人次,繼續居全國第一位。
——2007年,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接待的外國旅遊者總計為4242.9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0.8%。接待量超過40萬人次的有廣東、上海、北京、江蘇、浙江、山東、遼寧、內蒙古、雲南、黑龍江、廣西、湖北、四川、福建、陝西、天津、湖南、安徽、河北、重慶、海南、河南、山西、吉林、新疆等25個省(區、市)。廣東省接待外國旅遊者628.51萬人次,繼續居全國第一位。
——2007年,國際旅遊(外匯)收入超過1億美元的有廣東、上海、北京、江蘇、浙江、福建、山東、遼寧、雲南、天津、黑龍江、湖南、陝西、廣西、內蒙古、四川、湖北、重慶、安徽、河南、河北、海南、山西、江西、吉林、新疆、西藏、貴州等28個省(區、市)。廣東省的旅遊(外匯)收入達87.06億美元,繼續居全國第一位。按外匯收入多少排列,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具體情況是:
序號 地區 國際旅遊 接待入境
(外匯)收入 增長 旅遊人數 增長
(萬美元) (%) (萬人次) (%)
1 廣東 870 552 15.6 2 460.87 17.8
2 上海 467 297 19.7 520.10 11.9
3 北京 457 962 13.7 435.48 11.6
4 江蘇 346 900 24.5 512.55 15.1
5 浙江 270 790 27.0 511.18 19.8
6 福建 216 936 47.5 268.75 17.0
7 山東 135 185 33.3 249.64 29.3
8 遼寧 122 786 31.4 200.09 24.0
9 雲南 85 958 30.5 221.90 22.6
10 天津 77 871 24.4 103.23 17.2
11 黑龍江 64 270 30.5 141.42 32.9
12 湖南 64 218 27.6 120.57 24.2
13 陝西 61 211 19.8 123.13 16.0
14 廣西 57 708 36.4 205.52 20.3
15 內蒙古 54 485 34.9 149.45 21.3
16 四川 51 243 29.7 170.87 21.9
17 湖北 41 264 28.9 131.82 24.9
18 重慶 38 231 23.8 76.17 26.3
19 安徽 34 400 51.7 106.43 32.4
20 河南 31 801 16.2 88.09 16.3
21 河北 30 911 27.1 81.76 12.8
22 海南 30 160 31.6 75.31 22.1
23 山西 22 171 35.0 73.79 28.6
24 江西 19 554 40.1 66.47 33.7
25 吉林 17 931 30.6 54.36 25.0
26 新疆 16 190 26.5 43.84 20.9
27 西藏 13 529 122.0 36.54 136.0
28 貴州 12 918 12.2 43.00 33.8
29 甘肅 7 021 11.6 33.12 9.2
30 青海 1 590 20.0 5.00 18.5
31 寧夏 261 7.5 0.94 8.2
五、主要城市入境旅遊接待與收入情況
——2007年,接待入境旅遊者人數超過20萬人次的城市有深圳、廣州、上海、北京、珠海、杭州、蘇州、桂林、南京、青島、天津、西安、廈門、大連、重慶、成都、昆明、無錫、寧波、黃山、中山、泉州、福州、武漢、三亞、長沙、沈陽、煙台、溫州、哈爾濱、威海、洛陽、鄭州、延邊、承德、烏魯木齊、南通、秦皇島、長春等39個,比上年增加3個; 另有漳州、濟南、拉薩、九江、汕頭、太原、海口、南寧、大同、貴陽、合肥、石家莊等12個城市的接待人數超過10萬人次。
——2007年,接待外國旅遊者人數超過10萬人次的城市有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杭州、蘇州、天津、青島、西安、桂林、南京、大連、重慶、成都、珠海、昆明、黃山、廈門、三亞、武漢、寧波、無錫、沈陽、長沙、福州、威海、煙台、延邊、溫州、洛陽、烏魯木齊、秦皇島、承德、哈爾濱、南通、長春、鄭州、拉薩、中山、太原、南寧等41個,比上年增加2個。
——2007年,國際旅遊(外匯)收入超過1億美元的城市有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杭州、珠海、蘇州、南京、天津、廈門、青島、福州、大連、西安、泉州、寧波、重慶、無錫、桂林、長沙、沈陽、成都、南通、三亞、煙台、武漢、漳州、中山、昆明、黃山、哈爾濱、溫州、秦皇島、威海、鄭州、烏魯木齊等36個,比上年增加3個;另有洛陽、長春、連雲港、濟南、承德、太原、合肥、延邊、汕頭、拉薩、九江等11個城市的國際旅遊(外匯)收入超過5000萬美元。 上海市的國際旅遊(外匯)收入達46.73億美元,居全國城市第一位。按外匯收入多少排列,36個旅遊創匯大市的具體情況是:
序號 城市 國際旅遊 接待入境
(外匯)收入 增長 旅遊人數 增長
(萬美元) (%) (萬人次) (%)
1 上海 467 297 19.7 520.1 11.9
2 北京 457 962 13.7 435.5 11.6
3 廣州 319 147 14.1 611.3 8.3
4 深圳 262 328 15.8 831.3 18.7
5 杭州 112 665 24.0 208.6 14.6
6 珠海 90 240 3.3 282.0 1.5
7 蘇州 88 916 18.9 161.2 16.9
8 南京 80 764 19.3 116.1 15.0
9 天津 77 871 24.4 103.2 17.2
10 廈門 71 880 21.7 93.2 3.3
11 青島 67 507 24.4 108.0 26.4
12 福州 59 868 137.3 58.9 87.1
13 大連 58 125 25.0 84.0 20.0
14 西安 54 300 16.3 100.0 15.3
15 泉州 49 398 15.2 60.2 8.3
16 寧波 43 070 27.8 68.9 27.0
17 重慶 38 231 23.8 76.2 26.3
18 無錫 36 249 14.5 69.5 -2.6
19 桂林 36 006 36.9 128.6 16.2
20 長沙 30 440 26.6 47.6 39.3
21 沈陽 28 993 25.2 45.6 14.0
22 成都 26 142 29.5 73.7 27.1
23 南通 24 728 41.3 22.4 24.0
24 三亞 24 408 43.0 52.2 34.3
25 煙台 22 950 38.3 30.7 28.2
26 武漢 22 828 17.2 53.0 15.5
27 漳州 22 469 148.9 18.7 0.7
28 中山 21 678 0.0 68.3 11.4
29 昆明 20 784 9.5 71.3 0.8
30 黃山 17 507 60.3 68.6 25.7
31 哈爾濱 15 316 14.8 27.0 13.5
32 溫州 14 083 28.9 28.9 14.1
33 秦皇島 13 073 25.6 22.2 11.2
34 威海 12 447 39.4 26.7 30.5
35 鄭州 10 884 4.6 26.2 12.9
36 烏魯木齊 10 587 20.8 23.2 14.1
六、全國星級飯店的規模和經營情況
2007年,全國星級飯店的總體規模繼續保持穩步增長,經濟效益進一步提高。
——到2007年末,全國共有星級飯店13583家,比上年末增加832家,增長6.5%;客房157.38萬間,增加11.39萬間,增長7.8%;床位296.94萬張,增加18.40萬張,增長6.6%。
——到2007年末,全國星級飯店共擁有固定資產原值4298.57億元,比上年末增長8.6%。
——2007年,全國星級飯店的全年平均客房出租率為60.96%,比上年下降0.07個百分點。
——2007年,全國13583家星級飯店營業收入總額1647.03億元,比上年增長11.1%;上繳營業稅118.34億元,比上年增長9.4%;全員勞動生產率9.87萬元/人,比上年上升5.2%。
——全國5806家國有星級飯店,2007年共實現營業收入619.92億元;上繳營業稅41.14億元;全員勞動生產率9.01萬元/人。
——全國外商和港澳台客商投資興建的592家星級飯店,2007年共實現營業收入284.82億元;上繳營業稅19.62億元;全員勞動生產率16.50萬元/人。
——在13583家星級飯店中:五星級飯店369家,比上年末增加67家;四星級飯店1595家,增加226家;三星級飯店5307家,增加528家;二星級飯店5718家,增加20家;一星級飯店594家,減少9家。
——2007年全國星級飯店規模及其經營情況,具體如下:
飯店數 客房數 床位數 營業收入 客房出租率
(家) (萬間) (萬張) (億元) (%)
合 計 13583 157.38 296.94 16470.31 60.96
按經濟類型劃分
國有企業 5806 66.61 131.22 6199.19 60.42
集體企業 914 8.87 17.05 732.11 58.24
股份合作企業 342 3.46 6.63 295.57 60.55
聯營企業 78 1.15 2.09 109.89 58.94
有限責任公司 2665 33.43 61.22 3646.51 61.36
股份有限公司 646 9.00 16.54 944.16 61.83
私營經濟 2309 18.89 35.56 1420.24 59.35
其他企業 230 2.37 4.45 272.24 61.75
港澳台投資經濟 354 8.17 13.33 1686.90 65.30
外商投資經濟 239 5.43 8.85 1163.49 65.87
按規模劃分
客房數500間以上 146 10.46 17.37 2177.07 63.52
客房數300-499間 578 21.09 35.87 3381.74 62.62
客房數200-299間 1083 25.95 46.31 3072.87 63.79
客房數100-199間 4058 55.23 105.51 4564.31 61.22
客房數99間以下 7718 44.66 91.87 3274.31 57.90
按飯店星級劃分
五星級 369 13.73 21.47 4010.67 64.64
四星級 1595 33.69 60.06 5028.52 63.84
三星級 5307 64.76 124.33 5197.58 61.25
二星級 5718 42.04 84.72 2117.68 56.73
一星級 594 3.16 6.36 115.87 56.84
七、旅行社的規模和經營情況
——到2007年末,全國納入統計范圍的旅行社共有18943家,比上年末增加986家。其中:國際旅行社1797家,比上年末增加143家;國內旅行社17146家,比上年末增加843家。
——到2007年末,全國旅行社資產總額517.00億元,比上年增長6.6%;各類旅行社共實現營業收入1639.30億元,比上年增長16.2%;實際繳納稅金10.97億元,比上年增長10.8%。
——2007年,全國國際旅行社共招徠入境遊客1373.04萬人次、5821.87萬人天,分別比上年增長24.0%和22.1%;經旅行社接待的入境遊客為2175.14萬人次、6378.70萬人天,分別比上年增長17.3%和20.9%。
——2007年,全國旅行社共組織國內過夜旅遊者8424.48萬人次、26391.76萬人天,分別比上年增長11.1%和15.1%;經旅行社接待的國內過夜旅遊者為10631.69萬人次、23742.45萬人天,分別比上年增長10.5%和11.2%。
八、出境旅遊情況
2007年,我國公民出國(境)旅遊市場繼續快速發展,旅遊目的地不斷增加。
——2007年,我國公民出境人數達到4095.4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8.6%。其中:因公出境603.0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5.3%;因私出境3492.4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1.3%。出境第一站按人數排序,列前十位的國家和地區依次是:香港、澳門、日本、韓國、越南、俄羅斯、泰國、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
——2007年,經旅行社組織出境旅遊的總人數為987.42萬人次,比上年增加144.40萬人次,增長17.1%,其中:組織出國游502.2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2.9%;組織港澳游485.1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1.7%。另外共組織邊境游45.8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9.4%。
——截至2007年底,除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外,已有89個國家成為我國公民出境旅遊目的地。按市場正式啟動的先後順序,89個國家分別是: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越南、柬埔寨、緬甸、汶萊、馬爾他、印度尼西亞、土耳其、埃及、尼泊爾、德國、印度、馬爾地夫、斯里蘭卡、南非、克羅埃西亞、匈牙利、巴基斯坦、古巴、希臘、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奧地利、芬蘭、瑞典、捷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斯洛維尼亞、斯洛伐克、塞普勒斯、丹麥、冰島、愛爾蘭、挪威、羅馬尼亞、瑞士、列支敦斯登、衣索比亞、辛巴威、坦尚尼亞、模里西斯、突尼西亞、塞席爾、肯亞、尚比亞、約旦、北馬里亞納群島聯邦、斐濟、萬那杜、英國、智利、牙買加、俄羅斯、巴西、墨西哥、秘魯、安地卡及巴布達、巴貝多、寮國、蒙古、湯加、格瑞那達、巴哈馬、孟加拉、敘利亞、安道爾、摩洛哥、摩納哥、保加利亞、烏干達、阿曼、納米比亞、阿根廷和委內瑞拉。
——2007年,我國內地居民首站赴香港的旅遊人數為1613.6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2.6%;赴澳門1277.02萬人次,增長29.1%;赴泰國71.69萬人次,下降6.5%;赴新加坡64.76萬人次,增長16.2%;赴馬來西亞57.35萬人次,增長31.8%;赴菲律賓16.00萬人次,增長15.7%;赴韓國131.25萬人次,增長19.5%;赴澳大利亞39.84萬人次,增長15.5%;赴紐西蘭6.83萬人次,增長16.6%;赴日本145.81萬人次,增長13.9%;赴越南92.03萬人次,增長81.7%;赴柬埔寨14.05萬人次,增長70.7%;赴緬甸16.38萬人次,增長61.2%;赴汶萊0.26萬人次,下降7.1%;赴馬爾他0.08萬人次,增長19.3%;赴土耳其2.39萬人次,增長38.7%;赴埃及3.30萬人次,增長52.0%;赴尼泊爾2.86萬人次,增長81.9%;赴德國27.16萬人次,增長5.4%;赴印度6.98萬人次,增長48.2%;赴馬爾地夫0.95萬人次,增長47.3%;赴斯里蘭卡0.69萬人次,下降4.7%;赴南非3.88萬人次,增長22.6%;赴克羅埃西亞0.10萬人次,增長24.2%;赴匈牙利1.60萬人次,下降10.9%;赴巴基斯坦2.64萬人次,下降10.7%,赴古巴0.39萬人次,增長18.6%。
九、旅遊教育培訓情況
——到2007年末,全國共有高等旅遊院校及開設旅遊系(專業)的普通高等院校所770所,比上年增加8所,在校生39.74萬人,比上年增加2.37萬人;中等職業學校871所,比上年減少70所,在校學生37.64萬人,比上年增加0.27萬人。兩項合計,旅遊院校總數1641所,在校學生為77.38萬人。
——2007年末,全行業在職人員培訓總量達320.94萬人次,比上年增加34.42萬人次,增長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