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國際關系理論有哪些
新現實主義:沃爾茲,國際政治理論新自由主義:基歐漢,約瑟夫奈,權力與相互依賴,霸權之後建構主義: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這是最簡略的版本了,以上都是必讀書目,具體可參見樓上說的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或者用我寫的這些再網路一下
⑵ 現代西方國際關系的主要理論流派
國際關系理論研究在中國,也不過20多年的時間。雖說早在1964年,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復旦大學的政治系改稱國際政治系,分工研究外部世界各國政治、經濟和外交。北京大學主要研究亞非拉國家,中國人民大學著重蘇聯東歐,而復旦則是做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研究。但是這些國際政治系長期以來將研究放在各國政治、經濟、歷史以及外交研究,在國際關繫上也重點考察國際關系史。至於國際關系(國際政治)的理論,主要是闡述馬克思、列寧甚至毛澤東在國際事務上的學說和觀點,以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的理論指導學科發展。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在整體氣候的影響下,西方的國際關系理論開始被介紹入中國。20多年過去了,在中國國際關系理論領域,可以說是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的一統天下,中國學者主要的貢獻是將形形色色的理論介紹給中國的讀者。當然,並不排除許多學者在進行中國的國際關系(包括外交)理論的探索。
到今天為止,在中國,對大多數人來說,國際關系、國際政治、外交大致被認為一回事,當然,專業的研究人員除外。簡單地講,國際關系指國家間關系,不僅包括政治關系,還包括經濟關系、軍事關系和文化關系等;對國際政治的理解又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國際政治就是世界政治,包括國家間政治和國內政治,國際政治的狹義理解就是國家間政治,就是在各國「追求和平與權力的斗爭」(還有利益);外交則是通過和平的方式實現國家利益的途徑,外交研究從屬於國際關系,是在國際關系中具體國家的行為。
由於在國際關系,國家之間的政治關系居於特別重要的地位,因此,國際關系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和狹義的國際政治畫等號。
國際關系不僅在中國研究比較晚,在西方作為學科研究也是一戰後才開始的事情。
目前,西方引領著國際關系理論研究的方向。西方的國際關系理論,在整個國際關系理論佔主導地位。
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從認識論上來說,可分為兩大類:一為建立在理性主義基礎上的解釋性理論,認為國際社會存在某種確定的規律性,國際事件和國際現象的發生有其一般趨勢,由內在的規律所支配,不論這一規律是追求權力還是獲得利益,抑或是維護和平。解釋性理論以探討國際社會政治生活的一般規律,從而為現實政治服務為目的。(新)現實主義和(新)自由主義都屬於這一類。
二為建立在反思主義基礎上的構成性理論,強調理論的反思和思想、文化建構的功能。國際關系的構成性理論,是一個「大雜燴」,包括後現代主義、女性主義、建構主義等。
從方法論上來劃分,可分為三類:傳統(歷史)主義、科學行為主義和建構主義(批評理論)。
從不同範式來劃分,可分為現實主義、多元主義和全球(世界)主義。一般認為,現實主義分為兩大流派:摩根索的政治現實主義和沃爾茲的結構現實主義。多元主義也直自由制度主義,包括相互依存理論、國際機制論、全球社會治理等。而世界主義主要指世界體系理論。
中國一些學者認為,當前西方國際關系理論是三足鼎立:新現實主義、新自由主義和建構主義。對此理論界見仁見智。
一些基礎的次理論,如均勢論、霸權穩定論、民主和平論甚至文明沖突論等等,都可以歸入以上的不同類別中。
⑶ 國際關系學微觀分析層面
一、層次分析法的起源
一般認為,層次分析法起源於國際關系理論史上的「行為主義革命」。[①] 20世紀50年代,「行為主義學派」逐步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引入國際關系研究領域, 倡導採用科學方法從事國際關系研究,將國際關系研究改造成為一門嚴謹的、實證的學科。雖然國際關系學界對「行為主義學派」的主要觀點仍存在爭議,但對「行為主義革命」在國際關系研究方法改進方面的貢獻則一致肯定。「行為主義學派」對國際關系研究方法的最重要的貢獻就是提出了層次分析法,倡導在研究中辨別和區分不同類型的變數,以便在不同的變數間建立可供驗證的關系假設。[②]
學界普遍認為,與「行為主義學派」有著密切聯系的美國國際政治學家肯尼思·華爾茲首次在國際關系中明確地、系統地使用了層次分析法。1959年,肯尼思·華爾茲在《人、國家與戰爭:一種理論分析》一書中論述了戰爭發生原因的三個著名「意象」:個人、國家和國際體系,其實就是國際關系的三個分析層次。華爾茲認為,雖然國際戰爭的發生與作為決策者的個人和作為主要行為體的國家有直接關系,但國際體系的特徵對於戰爭的爆發也有著重要的深層的影響。華爾茲的結論是:若想獲得有關戰爭起源的正確認識,研究者不僅要同時注意到三種意象的作用,而且更要將這三種意象作為獨立的因素來進行考察;不同的層次涉及不同的問題,只有把三個層次的分析結合起來,才能對國際關系有比較完整的認識。[③] 華爾茲的三個意象說或三個層次說,開創了國際關系研究中的層次分析方法。
另一位美國「行為主義」國際政治學家戴維·辛格,首次將層次分析法專門作為一種國際關系學研究方法論提出來,並加以討論。1961年,戴維·辛格在《國際關系中的層次分析問題》一文中,明確提出了層次分析法是研究國際關系的重要方法,將注意力集中到國際體系與民族國家兩個層面上。戴維·辛格根據國際政治理論模式的「描述、解釋、預測」這三項基本功能,對「體系層次理論」和「國家層次理論」在國際關系研究中的作用進行了詳細考察,認為國際系統是最全面、最具綜合特徵的層次,使研究人員能夠從宏觀上把握國際關系的規律;國家則是微觀層次,可以使研究人員分析國家政策和行為的細節。在這個基礎上,戴維·辛格得出了兩個結論:兩個層次的理論都有各自的優勢和缺陷,研究者可根據不同的需要來選擇不同的分析層次;兩個層次的理論不能相互混淆。[④] 戴維·辛格將層次分析作為國際關系研究方法的一個重要問題系統地提出來,引起了國際關系研究人員對層次的自覺和重視。
此後,國際關系學界越來越注重層次分析方法的完善和使用,分析層次越來越系統,越來越細化。沿著肯尼思·華爾茲和戴維·辛格之路走下去的有詹姆斯·羅斯諾以及布魯斯·拉西特和哈維·斯塔爾。詹姆斯•羅斯諾提出了從微觀到宏觀的五個分析層次變數:即個人、角色、政府、社會、國際系統。[⑤] 布魯斯•拉西特和哈維•斯塔爾發展了羅斯諾的層次體系,提出了從宏觀到微觀的六個層次變數,即世界系統、國際關系、國內社會、國家政府、決策者角色、決策者個人。世界系統指國際行為體所處的世界環境,如國際系統結構和進程、世界科學發展水平等;國際關系指國際行為體之間的關系;國內社會指決策者所處的國內社會環境,如社會的富裕程度、利益集團的行為特徵、社會成員的素質等;國家政府指決策者所在政府的性質和結構,如國家政治制度和政府機構的安排等;決策者角色指決策者的職務;決策者個人指決策者的性格、價值觀念等純屬個人的因素。這六個層次涵蓋了國際關系的主要方面,使研究分工更加具體、分析更加細致、研究體系也更加完整。[⑥]
總之,上述學者有關層次分析的理論正式確立了層次分析法在國際關系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從而對現代國際關系理論的成熟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可以說,層次分析法為現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一個結構框架,以此為基礎衍生了大量而豐富的國際關系理論。
二、層次分析法的流變
華爾茲繼明確提出國際關系研究的三個層次之後,開始完全拋開個人層次和國家層次,把研究重點定位於國際體系層次,著手建構他的結構現實主義理論。1979年,華爾茲的奠基之作《國際政治理論》問世,標志著以確立國際系統結構為國家行為主要原因的結構現實主義(亦即新現實主義)的誕生。其後,國家層次和個人層次被剝離出國際關系理論研究領域,國際體系層次的理論一枝獨大,最終成為國際關系學的主流理論。
華爾茲的體系理論(結構現實主義)建立在對傳統理論批判的基礎上。他認為之前自稱為「體系理論」的理論根本就不是體系理論,在這些論述中,國際體系因素與國家層面的因素混雜在一起,難以形成真正的科學理論體系。在他看來,關注個人或國家層次的原因並以此來解釋國際政治事件,是還原主義理論(亦即單元理論),其實質是通過研究個體組成部分來理解整體;而從國際層次來解釋國家行為的原因,則是體系理論。華爾茲體系理論的兩個關鍵要素是體系結構和互動單元,國際體系結構指的就是國際體系中主要大國之間的實力分配格局,而單元實際上是指在體系中互動著的國家。華爾茲體系理論以結構作為體系層次的獨立變數, 將體系結構同單元層次變數明確地區分開,其核心假設是體系結構決定單元互動。[⑦] 沃爾茲的結構現實主義體系理論將體系分析推向了高潮,在現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體系中長期占據重要地位。自此之後,美國國際關系學界的主要理論突破大都是體系層次的研究成果。當今國際關系學界的三種主流理論 — 結構現實主義、新自由制度主義和溫和建構主義都是體系理論,都借用了華爾茲的思路。[⑧] 這些理論都忽略了國內層次的次國家行為體,加劇了國內政治退出國際關系理論研究的傾向。
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冷戰的結束,風靡一時的結構現實主義遭遇重大的理論困境,出現了國際關系研究層次回落的新現象,即從傳統的體系層次向單元層次轉移。國際關系研究層次回落現象的出現,源於國際關系現實的變化和國際關系理論建設的要求。[⑨] 由於高度緊張的冷戰二元結構崩潰,以相互依賴為特徵的全球化進程逐步加快,民主化浪潮興起,使得當今世界不再只是國與國之間的關系,而是一種更多層次、更多行為體之間的互動關系, 國際關系現實的變化促使人們重新重視國內因素的影響。[⑩] 體系理論有關國家的假定抽象掉了單元屬性的多樣性,忽略了影響國際關系的關鍵方面 — 國內政治,將復雜的國際關系現實過於簡化,丟掉了經典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理論豐富與復雜的內涵,限制了人們對國際關系現實的理解。[11] 因此,學者們開始全面反思體系層次的結構理論所存在的固有缺陷,特別是過度簡化國家單元層次的變數的缺陷,對結構現實主義進行必要的改進和糾正,涌現出了各種新趨勢和分支理論。這里主要簡介其中的三種,即現實主義的反思:從國際層次到國內層次的回落;自由主義的挑戰:從國際制度到國內偏好的轉向;國際政治經濟學和比較政治學的導入:向國際國內層次互動的跨層次研究的回歸。
20世紀90年代,國際關系理論爭論中一個令人關注的現象就是現實主義內部的爭論,這些爭論產生了進攻性現實主義、防禦性現實主義以及新古典現實主義等等現實主義的分支理論。在這三種主要理論中,除了進攻性現實主義繼續強化結構現實主義關於國家的假定外,防禦性現實主義和新古典現實主義都試圖從單元內層次(即國家內部)來考察國際行為規律的根源。[12] 防禦性現實主義主張,應把相關的國內因素納入到國際關系理論之中,以改進新現實主義,並主要依靠國內因素對國際事件做出解釋。新古典現實主義力圖復興以摩根索為代表的古典現實主義,將關注焦點回落到單元層次,重點考察作為體系壓力與國際行為之間中介變數的國內政治如何發揮作用,將「第一意象」(決策者)、「第二意象」(國內結構)和「第三意象」(國際體系)結合起來,以此更加全面地探討國家的國際行為。[13] 自由主義大致可以分為四個理論分支,即制度自由主義、商業自由主義、共和自由主義和社會自由主義。除了制度自由主義外,其餘三支都強調,國家與國內和跨國社會的關系影響甚至決定著國家的偏好,從而塑造了國家在世界政治中的行為。自由主義認為國家是擁有不同利益取向社會行為體的代表機構,發揮著傳送帶的作用,將個體和集團的偏好和權力轉化為國家政策。因此,國家的性質以及社會利益集團才是國家國際行為的決定性因素。國家行為的改變源於國家本身偏好的改變,而不是國際環境的改變。[14] 20世紀90年代以後,學界也跨越國際關系與國際政治經濟學和比較政治學的界限,尋求一種更具綜合性的解釋框架,國際國內層次互動的跨層次研究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新趨勢。國際政治經濟學和比較政治學的研究單元更加多元化,不僅徹底放棄了以國家為中心的理論範式,而且試圖打通長期分離的國際與國內研究的界限,以便在體系層次與單元層次之間構架一座橋梁。跨層次分析主要圍繞兩種模式展開,一種研究模式強調國內政治如何作為國際體系與國家行為之間的中間變數;另一種則強調國內-國際政治互動的同時性, 以及這種互動如何塑造了國家的行為方式。[15]
總之,從國際關系理論的發展來看,研究層次在理論研究中經歷了上升與回落兩個階段。所謂的研究層次的上升就是研究層次從單元、互動等層次分離,上升到結構層次的過程,而回落則正與之相反。[16] 可以說,國際關系研究層次的上升與回落構成現代國際關系理論研究的主要流變脈絡。需要指出的是,國際關系研究層次的回落並非對傳統體系層次的結構理論的拋棄,而是對其固有缺陷的反思、糾正和超越,是將被「遺忘」了的單元層次「找回來」,重新整合到體系理論之中,進行全面的綜合研究。
三、層次劃分的內涵和應用
國際關系研究層次的上升與回落清楚地表明,國際關系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的綜合體系,不能單從一個層面去研究,而必須進行多層面的綜合研究。
然而,自從層次分析問世以來,雖然層次分析的運用范圍不斷擴大,但國際關系學界在究竟存在多少層次和哪些層次的問題上長期存在嚴重分歧。加拿大學者威廉•莫爾和英國學者巴里·布贊認為,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分歧,是由於存在著兩種不同概念上的層次劃分。一種是本體論上的層次劃分,即以不同的「研究對象」來劃分,認為層次關乎不同的「分析單元」,不同的層次代表了不同的「研究對象」所處的位置。另一種是認識論上的層次劃分,即以不同的「解釋來源」來劃分,認為層次是關於「解釋了一個特定單元的行為的那些變數類型」,不同的層次代表了不同的「解釋來源」所處的位置。[17] 這里,我們不想介入有關層次概念的繁雜而瑣細的爭論,只是想指出,上述兩種不同概念上的層次劃分可以綜合起來,組合成一個矩陣,在這個矩陣內每一個分析單元原則上包括所有的解釋來源或類型。[18]
盡管人們對層次概念的界定有爭議,盡管層次分析的運用范圍不斷拓展和深化,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所有的層次分析都脫不開肯尼思·華爾茲提出的三個「意象」的層次框架:個人層次、國家層次和國際體系層次。不同的是,有些簡化了這三個意象層次,有些細化了這三個意象層次。如戴維·辛格將三個意象層次簡化為國際體系和民族國家兩個意象層次;詹姆斯•羅斯諾將第一意象層次細化為個人和角色,將第二意象層次細化為政府和社會,從而使三個意象層次細化為五個意象層次;布魯斯•拉西特和哈維•斯塔爾進一步將第三意象層次細化為世界系統和國際關系,從而使三個意象層次細化為六個意象層次;此外,還有些加進了結構、進程、互動等解釋來源層次。
下面就層次分析法三個意象層次的內涵及應用做一簡要論述。所謂層次分析,根據西方國際關系學的解釋,是指將影響國家行為的各種因素進行分類,以幫助人們確定該如何去尋求國際關系問題的答案。[19] 層次分析法的主要作用就是通過層次的劃分,把復雜的國際關系現象分解成幾個相對容易界定的變數,然後再根據各個變數的發展變化,去揭示各種國際關系現象發生的原因和變化的規律。從本質上說,層次分析法旨在幫助研究人員辨明變數,並在兩個或多個變數之間建立起可供驗證的關系假設。在這種假設關系中,層次因素是自變數,是原因;所要解釋的某一行為或國際事件是應變數(因變數),是結果。也就是說,層次分析法假定某一個層次或某幾個層次上的因素會導致某種國際事件或國際行為。[20] 換言之,某種國際事件或國際行為的發生可以從某一個層次或某幾個層次上進行考察。實際上,層次分析法的三個意象層次為研究國際事件或國際行為提供了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全方位的考察視角和維度。
第一意象層次(即決策者個人層次)是微觀層次,探討國家領導人在國際事件或國際行為中界定和追求國家外交政策目標時所起的作用和影響,也就是說,探討最高領導人的決策對國家行為的影響。決策者個人因素可以從兩大方面來考察,即決策者角色和決策者個人。決策者角色指的是決策者在政府中扮演的政治角色,也就是擔任的政治職務,主要包括這一政治角色在決策層中所處的位置和所具有的權威等對決策的影響。決策者個人指的是決策者作為獨特個體的因素,主要包括決策者的個人經歷(社會歷史背景)、信仰體系(思想傾向、價值觀念)、人格個性、領導風格(工作作風)等對決策的影響。
第二意象層次(即國家內部層次)是中觀層次,探討國家在國際事件或國際行為中的作用,也就是說,探討民族國家在國際關系中起影響作用的因素。民族國家因素也可以從兩大方面來考察,即國家政府和國內社會。國家政府指決策者所在國家政府的性質和結構,主要包括政治體制(政治制度)、政府形式、政黨制度、決策機制、官僚體制等因素。國內社會指決策者所處的國內社會環境,主要包括歷史傳統、文化傳統、社會團體、利益集團、公共輿論、意識形態、經濟形勢等因素。
第三意象層次(即國際體系層次)是宏觀層次,探討在民族國家「之上」或「之外」的外部國際環境因素如何對國家的行為產生影響,也就是說,探討國際行為體所構成的國際體系的影響。國際體系因素也可以從兩大方面來考察,即世界系統和國際關系。世界系統指國際行為體所處的世界環境,主要包括國際系統結構(世界格局)、國際系統進程(國家間力量對比變化)等因素。國際關系指國際行為體之間的關系,主要包括相關國家在國際體系中的互動等因素。
關於層次分析法的具體應用,有兩個問題需要明確:一個是層次分析法的應用途徑;另一個是各個不同層次之間的相互關系。一般而言,層次分析法可以有兩種使用方法,或者兩種應用途徑:第一種是分別考察三個層次的變數與某一國際行為或國際事件的關系;第二種是集中考察某個層次的變數與某一國際行為或國際事件的關系。在第一種方法中,可列出以下回歸方程: Y = a + b1 X1 + b2 X2 + b3 X3。其中:Y為某國際事件或行為,X1、X2、X3分別為國際系統層次、國家內部層次、決策者個人層次因素,b1、b2、b3為回歸系數。在這個方程中,事件Y是x1、x2、x3的函數,即系統層次、國家層次和決策者個人因素是原因,事件Y是結果。還可以進一步通過觀察,利用定量或定性分析的方法,確定並比較回歸系數b1、b2、b3的大小,從而發現這三個層次上的因素分別對於事件Y所產生影響的大小。在第二種方法中,可列出以下回歸方程:Y = a + b1X1。其中: Y為某一國際事件或行為,X1為國際系統層次(或國家內部層次、或個人層次)變數,X1為回歸系數。通常,一個層次可能有多個變數,這個層次上的研究對象也可能是多個變數之間的關系,而不僅僅限於兩個變數之間的關系。所以,對於一個層次上多個自變數的研究可以用下列多元回歸方程來表示:Y = a + b111 X111 + b1.2X1.2 + ⋯⋯+ b1.nX1.n。其中:Y為某一國際事件或行為,X1.1,X1.2,⋯⋯X1.n為某一給定層次上的有關諸變數,b1.1,b1.2,b1.n為回歸系數。[21] 層次分析的這兩種用法並沒有什麼實質性區別,至於究竟採用哪種用法則取決於研究者的學術興趣和研究課題。
關於各個不同層次之間的相互關系,需要注意兩點。一、由於不同的層次間本質上存在著密切聯系,因此,研究者在研究中雖然可以突出某個層次變數的重要作用,但是,任何研究者都不能完全忽視其他層次變數的影響。華爾茲在討論三個意象間的關系時曾指出:「所有三個意象渾然成為一個整體。個人、國家、國際體系在努力理解國際關系中是如此重要,以至於一個分析家,無論他怎樣重視一個基本意象,也很少會忽視其他兩個基本意象。而且,過於強調一種基本意象也會歪曲人們對其他兩種基本意象的理解」。[22] 對於國際關系研究來說,無論某個層次的變數如何重要,任何研究都不可能完全地排斥其他層次變數的影響,因為國際關系中的行為或事件往往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對三個不同層面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分析的層面不同,所得出的結論就可能不同。事實上,對於復雜的國際關系事件,不結合多個層面進行分析,很難得出令人信服的解釋。只有把三個層次的分析結合起來,才能對事件做出較為全面的解釋,才能對國際關系有比較完整的認識。三個分析層次的許多理論看似相互競爭,本質上是互補的,只有同時進行三個層次的綜合系統分析,才有可能得出一個較為全面何准確的解釋。
因此,國際關系研究中的三個意象層次分析法不僅有助於將復雜的國際關系分解成三個明確的層次,避免把國際系統、國家和個人因素混雜交織在一起(就像摩根索的巨著《國家間的政治:為權力與和平的斗爭》那樣), 使國際關系研究更加清晰化明朗化,而且也有助於避免片面強調某個層次而忽視其他層次,使國際關系研究更加全面和完整。二、雖然三個層次的變數都是國際行為發生的必要條件,缺少任何一個條件,國際行為都不會發生。但是,這並不是說所有的必要條件都同等重要,所有的層次都等量齊觀,所有的變數都發揮了同等作用。在三個層次變數的作用中,必然有輕重之別,大小之分。其中,發揮了重大作用的變數,往往決定和代表國際關系事件的本質和特徵。
總之,國際關系研究中的三個意象層次分析法不僅有助於將復雜的國際關系現象分解成三個明晰的層次,避免把國際系統、國家和個人因素混雜交織在一起, 使國際關系問題研究更加清晰化明朗化,而且也有助於避免片面強調某個層次而忽視其他層次,使國際關系問題研究更加全面和完整,同時也有助於辨明發揮重大作用的變數,揭示國際關系問題的本質和特徵。
⑷ 倪世雄的《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哪裡有下載
⑸ 國際關系理論有哪些主要學派各學派的核心觀點是什麼
1、國際關系理論主要有三大流派:
(1)、現實主義學派的國際安全觀。
(2)、理想主義和新自由制度主義的國際安全觀。
(3)、建構主義的安全觀。
2、三大學派的核心觀點:
(1)、現實主義學派的國際安全觀
基於對國際安全問題的高度重視,現實主義對於國際政治的本質以及戰爭與和平問題進行了長久而深入的思考。
在現實主義學派看來,國際安全在本質上是稀缺的,國際安全問題只可以緩解,卻不能最終得到解決,而獲得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擁有強大的權力。
因此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就是圍繞權力斗爭的關系。
無政府狀態成為認識國際政治的基本起點,安全困境則是每一個國家必須面對的現實。
現實主義學派主要有以漢斯摩根索為代表的古典現實主義、以肯尼思沃爾茲和羅伯特吉爾平為代表的新現實主義和以約翰米爾斯海默為代表的進攻性現實主義。
漢斯摩根索一生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戰爭的慘痛經歷使他一直堅持人性本惡的觀點。他認為存在於人自身罪惡的本性不可能根本改變,因此也不可能建立一個安全的國際社會。
而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經常會感到岌岌可危,為了能夠安全,人們必須自保,要自保就必須獲得權力。而國家權力就是這種個人權力的延伸和擴大。
在他看來,權力,主要是軍事權力,是國家行為的目標。在國際社會里,國家對外行為的動因就是出於對權力的追逐。
而不斷追逐權力的結果,則使國與國之間的交往過程中產生相互懷疑和不信任,導致「安全困境」和「零和博弈」,其邏輯結果是國際沖突。
因而獲得國家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擁有強大的軍事權力。
肯尼思沃爾茲強調世界處於無政府狀態,在無政府條件下國家的第一考慮就是生存。
他認為在這樣的體系中,國家的目的不是獲得和維持權力,而是力圖確保生存,兩極均勢有利於降低戰爭危險。
新現實主義的另一代表人物羅伯特吉爾平認為,除了國際政治方面的因素,也應該考慮到國際經濟方面的因素,尤其在全球化浪潮中,國際經濟方面的因素越來越佔主導地位。
在國際安全方面,他強調只有提升包括國家經濟實力在內的整體實力才能更好的獲得安全。
進攻性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約翰米爾斯海默強調權力是大國政治的根本,大國為追逐權力而互相競爭,國際體系的無政府特徵和權力分配不公導致國際沖突,只有獲得權力最大化才能盡可能地確保自身安全。
他還提出了5個基本假設:
1、國際體系是無政府體系。
2、大國擁有相互傷害和相互摧毀的軍事權力。
3、國家永遠無法確認它國的意圖。
4、生存是第一目標。
5、國家是理性行為體。
可見,進攻性現實主義是將現實主義的基本命題發揮到極至,國際安全極為稀缺,國際沖突不可避免,只有掌握最大化的權力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
現實主義學派關於國際安全的邏輯是「安全困境」。
在無政府狀態中,國家間具有高度猜疑性,使它們對對方行為總往最壞的方面估計。
國際安全是稀缺的,為了獲得安全,一國增加軍備,必然會使另一國感到威脅,從而引起另一國增加更多、更強大的軍備,最終使軍備競賽無法避免。
(2)理想主義和新自由制度主義的國際安全觀
「強者能其所事,弱者受其所難」仍然是國家在安全問題上的切實感受。
自助、結盟、集體安全等成為國家維護自身安全的可求途徑。理想主義學派認為:除了戰爭,國家還可以通過和平手段來實現自身的安全。
以一戰為界點,國際關系的理想主義傳統開始轉向現在的新自由制度主義。
與現實主義相比,理想主義和新自由制度主義更加註重集體安全和相互依賴。
理想主義學派代表人物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認為建立國際組織、健全國際法和國際公約可以確保和平和安全。
在國際安全問題上,該學派提出三個重要理論假設:
1、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戰爭之所以爆發是因為發動戰爭的有利可圖,使一些人的良知誤入歧途。
一旦喚醒良知,消除誤解,世界即被拯救。
2、主權國家的根本利益是和諧的,國際安全是充裕的。
結束秘密外交,建立國際組織(國聯)來解決各類分歧的矛盾。
3、國家主權不是無限的,必須以國家集體安全體系來保障國際安全。
20世紀70年代,國際關系出現大分化,大組合,一度有美國國力衰落之說。
對此,以羅伯特基歐漢和約瑟夫奈為代表的新自由制度主義流派開始對現實主義發起了強有力的挑戰。
新自由制度主義認為,沖突雖然是國際社會無政府性的產物,但國際沖突是可以抑制的,武力並非有效的政策工具。
國際社會成員可以通過建立國際組織、制定國際制度等,實現國際合作。
物質性權力在維護世界穩定中並不能起到絕對的作用,必須加上制度等非物質性因素。
制度對於國際安全的意義在於:
1、在無政府狀態下,國際社會成員之間具有高度的不信任感,
而通過建立國際制度、成立國際組織可以增進成員之間的了解,促進成員之間的溝通和合作。從而降低這種無政府狀態下的不信任感。
2、在一個相互依賴的國際社會里,戰爭的成本越來越高,國際行為體之間建立的國際制度的規約作用,可以降低爆發戰爭的機率,加強國家間的合作。
總之,基於互惠基礎上運作的國際制度,至少是維持和平的重要力量。
集體安全體系是理想主義和新自由制度主義一直倡導的。
所謂「集體安全」是指「所有國家和地區以法律約束和條約承諾,向無論何時何地發生的侵略行為做出制止和反擊的行為。
」國聯與聯合國都是實施國際集體安全的實例。通過集體安全體系可以緩解「國際安全困境」,它將防止任何一個國家的任務和責任轉嫁到每一個國家的頭上。
但在集體安全實踐中也常會出現這樣的問題:集體安全無力對大國實行有效的制裁措施,也無法對付有盟國或大國支持的國家,面對侵略國家和侵略行為,成員國就是否干預或怎樣干預難以達成一致的意見等。
(3)建構主義的安全觀
新自由制度主義學派對國際制度的強調已經突破了物質權力這一現實主義的硬核,將制度、規范這些屬於社會范疇的非物質性內容帶入了國際關系體系的研究中,並使其成為最主要的研究變數。
那麼,建構主義學派則是把非物質性因素在國際關系中的作用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亞歷山大溫特1992年的論文《無政府狀態是國家造就的:權力政治的社會建構》被學術界公認為是社會建構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的宣言。
建構主義對於國際安全問題給出了不同的解讀:國際合作是完全可能的,國際合作是通過國際政治文化推動的,而國際政治文化又是由國家之間的互動建構的。
無政府性不是國際關系的第一推動,因為無政府性本身也是國際社會成員在其相互的實踐活動中建構起來的。
無政府性本身具有多種內涵:既可以是敵對沖突的霍布斯文化狀態,也可以是競爭共存的洛克文化狀態,還可以是友好合作的康德文化狀態。
這根本取決於國際社會成員如何去建構、互動它們之間的關系。
主體間的實踐活動建構了國際政治文化、觀念,文化又決定了國際社會行為體的身份和行為。
以和平和友誼為特徵的康德文化將從根本上消除國際沖突並締造國際和平。國際社會發展的趨勢是向康德模式邁進。
建構主義還認為,「安全困境」是主體間相互建構的產物,因此也可以被解構。而解構「安全困境」就是靠建構國際「安全共同體」。
這種「安全共同體」是建立在「一國為大家,大家為一國」的國際政治文化基礎上的。
通過建構國際「安全共同體」,一國安全為另一國的不安全的惡性循環就此打破,國家安全的相對性轉變為絕對性。
你之安全即是我之安全,與「你之安全即為我之威脅」的「安全困境」形成了鮮明對比。
國家安全不再是競爭性的,而是合作性的。
通過國際「安全共同體」可以有效的解決國際沖突實現國際和諧。
(5)西方國際關系理論在哪裡擴展閱讀:
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各學派的代表人物及著作:
新現實主義:沃爾茲,《國際政治理論》。
新自由主義:基歐漢,約瑟夫奈,《權力與相互依賴》,《霸權之後》。
建構主義: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
參考資料
網路-現實主義學派
網路-國際關系理論
⑹ 《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倪世雄)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8NPAcCsfRAwQUZmwiYi2fg
書名: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
作者:倪世雄
豆瓣評分:7.5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1998-08
頁數:514
內容簡介:
《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以西方國際關系理論史上三次大論戰為主線,全面系統地論述了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的歷史淵源及其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前後時間跨度為80年,內容涵蓋西方近十個主要學派及其代表人物和幾十種有影響的理論觀點。包括威爾遜的理想主義、摩根索的現實主義和華爾茲的新現實主義等等。作者在書中對各學派、各主要理論的內容及研究方法作詳盡評述的同時,重點介紹分析了近20年來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的最新發展和探索,如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軟權力論」、「地緣經濟學」等,以及關於國際安全和全球化的新觀察、新論點。
⑺ 西方國際關系理論中有哪些範式理論
這個就多了吧。大的方面說理想主義、現實主義(古典現實主義)、全球主義。細分下來多的不行,進攻現實主義、防禦現實主義、建構主義、行為主義、自由制度主義、新現實主義。。。。。。
⑻ 國際關系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國際關系包括政治關系、經濟關系、民族關系、軍事關系、文化關系、宗教關系、地域關系。從全球化到領土爭端、核危機、民族主義、經濟發展、恐怖主義、人權,都是國際關系學研究的議題。
國際關系政治學的一個分支,研究國際社會之間的外交事務和關系,如國家、政府國際組織、非政府國際組織、跨國公司等。國際關系既是學術的領域,也是公共政策的領域。簡而言之,國際關系是指人們超越國家界限建立起來的一種特殊社會關系。
國際關系層次分為3個:
1、單位層級
在分析層次上的單位層級時常是以國家作為單位,以解釋國家單位的部分,而不是解釋一整個國際系統。
政權形式:一般認為一個國家的政權形式能夠支配它在國際系統上與其他國家的互動方式。
民主和平論是一種主張民主國家之間不可能出現戰爭的理論。主張民主制度使得一個國家的政策基準具體化,只有在正當理由下才能對他國發動戰爭,而且民主也促成互相的信任和尊重。
共產主義則提倡世界革命,同樣也是主張這樣能使全世界和平共存,根基於一個無產階級的全球社會上。
修正主義/現狀:國家可以依照他們是否接受目前的現狀來分類。修正主義國家企圖在國際關系的規則和實踐上進行根本的改變,對於當前的現狀感到不滿。他們認為當前的國際系統是由西方國家所創立以維持自身優勢的。
舉例而言,中國原本屬於渴望改變現狀的國家之一,但近來已經傾向於維持現狀,因為現在維持現狀對他們較為有利。
宗教也時常被視為是一個擁有正常國家在國際系統里的行動效力的組織。宗教是一種有組織地原則,尤其是在伊斯蘭國家,而政教分離論則是在這個光譜的另一端,自由主義的國際關系理論便支持分離政治和宗教的關系。
2、個人層級
在國際關系裡以國家為單位所進行的解釋也能運用至其他的理論方面,而不限定在以國家為中心的國際關系觀點。
將心理學因素的解釋用於國際關系,是來自於現實主義所主張的,國家並非只是一個看不見的「黑盒子」,外交的決策有許多其他的影響因素。檢視人性在進行決策時的過程也可能提供一些解釋的力量,因為許多參與者可能接收了錯誤的資訊。
舉例而言,團體迷思的現象便是將子單位層級的心理學因素套用至國際關系的經典例子。
官僚政治:官僚政治專注於研究官僚在決策上所扮演的角色,並認為最後的決策其實是由官僚們斗爭所產生的結果。
宗教、種族、和分離主義團體:將這些方面作為子單位層級來研究時,能夠解釋一些種族沖突、信仰戰爭的原因,以及其他並非國家單位的實質參與者。這在研究近代以前國家微弱的世界時特別有用。
3、國際組織/聯合國
國際組織組成了當代國際關系不可或缺的部分。許多國際系統層次的互動都是由參與者自身管制的,他們也否定一些傳統的國際關系制度和實踐,例如以戰爭作為解決的手段(除了自衛之外)。
聯合國是一個國際組織,它將自身定義為「一個以促進全世界政府在國際法、國際安全、經濟發展和社會平等上的合作的聯合組織」;聯合國是最為突出的國際組織。許多合法的組織也都模仿了聯合國的組織架構。
⑼ 評述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的三大傳統
80年代末,奧努弗(Nicholas 011uf)把建構主義這一術語正式引人到國際關系學,並出版著作《我們造就的世界》.對國際政治學建構主義做出最大貢獻的是亞歷山大·溫特.溫特1987年在《國際組織》上發表了一篇以行動者和結構的關系為內容的文章《國際關系理論中的施動者——結構問題》,開始探討國際政治的社會因素.1992年,溫特發表了《無政府狀態是國家造就的:權力政治的社會建構》,立刻引起轟動,建構主義國際關系理論開始得到廣泛關注,因此可作為國際關系理論發展進入第四個階段的標志.溫特的這篇文章質疑的是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研究的起點問題——國際體系的無政府性.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都把國際體系的無政府性作為事實接受下來,以此為起點開始研究.但溫特指出,這種接受"無政府邏輯"的做法本身就值得質疑."無政府邏輯"並非只是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接受的那種霍布斯邏輯,而是包括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在內的多種邏輯."無政府邏輯"也不是亘古不變的客觀存在,而是行為體在社會實踐中建構起來的社會事實,有別於自然科學中的自然事實.國家利益、權力政治這些現實主義的基本概念同樣也是社會實踐建構的產物.這些思想集中體現在溫特1999年出版的《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這部著作與新現實主義大作《國際政治理論》形成鮮明對照,被認為是20世紀國際關系學最後一本最重要的著作。
建構主義對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形成了根本性挑戰,並逐步與後二者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最根本的一條是它與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存在不可通約的本體論觀點,認為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認識論、本體論、方法論三個方面的機械一元主義是不能成立的.建構主義強調觀念、認同、文化的重要性,認為國際體系的物質性結構只有在觀念結構的框架中才能具有意義。考察兩個國家的關系,不要只看它們是否都有核武器或是否是鄰國,也要看它們到底是敵人還是朋友.溫特最常用的典型例子是,美國並不擔心英國的一百枚核彈頭,卻十分害怕朝鮮的一枚核彈頭.因為英美是朋友,而朝美是敵人。
現實主義仍在發展.當前具有代表性的現實主義理論是所謂的進攻性現實主義.它可被視為現實主義發展的第三個階段,也是後冷戰時期最典型的、最激進的現實主義,代表作是米爾斯海默的《大國政治的悲劇》.雖然這部著作的理論化程度不是很高,但現實主義意識卻超過了以往的現實主義.進攻性現實主義從兩個源泉獲得了靈感,一是摩根索的權力論,二是華爾茲的結構論。進攻性現實主義認為,國家的目的是保全自己的生存,因此權力是第一要素.但國際體系的元政府結構卻決定了國家永遠無法知道自己擁有多少權力才能實現這一目標,所以,國家必然追求無限大的權力,因而爭霸也就成為大國關系的必然態勢,爭霸的結果又取決於經濟和軍事實力.進攻性現實主義認為大國爭霸是國際關系的鐵律,人是沒有任何作用的,這是機械唯物主義的錯誤.正因為如此,進攻性現實主義才是極其悲觀的現實主義,悲觀程度超過了華爾茲的新現實主義,甚至在某些方面也超過了摩根索的傳統現實主義,摩根索至少還相信外交技巧在作用,而外交的藝術恰恰是人之所為。
自由主義的發展也仍在繼續.一是制度合作研究進一步深人,阿克塞爾羅德的復雜系統和合作進化理論可能是目前最尖端的合作研究,不僅研究國家在國際體系中通過復雜學習程序進行合作的問題,也研究其他行動者和生物體之間在復雜系統中的合作過程.還有學者將自由主義的幾個重要因素,比如相互依存、民主政體和國際制度結合起來研究戰爭與和平問題,提出了三角和平的理論.二是全球治理.在全球化發展迅速的階段,以元政府治理為基本內容的合作性治理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多邊主義與多邊國際組織再度成為自由主義研究的重點之一.與之相關的是軟權力的概念,因為在全球治理中,僅僅依靠硬權力是遠遠不夠的.三是國內政治與國際政治的結合.自由主義從第三階段起就開始注意國內國際政治的相關性.1988年普特曼提出了雙層博弈模式,強調了國內和國際兩個層面的關系.海倫·米爾納在1991年的一篇論文中就對以無政府性劃分國際國內政治的做法提出了質疑.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這一研究取向更加明顯地沿著國內國際政治的結合部位和相互影響方面發展。
五、國際關系理論發展走向
從國際關系理論的沿革歷程來看,國際關系理論發展可能會有以下幾個走向。
首先,從強調循環向強調進化發展.回顧社會科學(不僅僅是國際關系理論)的發展,大理論有兩種明顯的思維取向.一種是認為整個理論體系是循環的,人的社會運動也是循環的,湯因比的"文明循環論"和米爾斯海默的霸權輪回圃等都有著決定論的循環理論色彩.華爾茲的新現實主義也是如此,認為只要國際體系的無政府性質不變,國際體系中的行為體都會圍繞權力這一軸心運轉,這是不可更改的客觀規律.但理論發展到自由主。之後,很大一部分就不是這樣了.自由主義的制度觀是進化性理論,制度是人為的社會事實.基歐漢的新自由制度主義理論最簡單的表述是"制度選擇"——制度可以促成國家間的合作行為,若將人在建立制度方面的能動性考慮在內,就是人通過努力可以促成合作。如果這個命題確實反映了基歐漢的思想,那麼意味著國際關系的整體發展可以走出循環圃,不斷地向更趨合理的方向發展.建構主義則進步突破機械的歷史循環論,突出了人的觀念的力量,重視人的實踐活動的建構功能,強調了文化的作用.從循環理論走向進化理論的實質是關注人的能動性.如果說華爾茲的理論是人失能的世界,基歐漢的制度自由主義則是人有限能動的世界,而溫特的建構主義則是人積極能動的世界.人的能動是國際關系和歷史的推動力,人的復活也是國際關系的希望所在。
其次,從權力政治向校利政治發展.在現實主義頂峰時期,權力變成了一切國際關系活動的核心.二戰後,摩根索建立現實主義理論大廈時,權力就開始走向神話.如果以權力為政治活動目的的情況持續下去,人類是永遠沒有希望的.當然,在當今國際關系中,權力仍十分重要,沒人會否認這一點.但是,也可以看到一種越來越清晰的理念軌跡,它在更多地向權利的方向發展.後現代國際關系理論、女權國際關系理論,以及很大一部分建構主義理論都表現出這種跡象.即使把國家作為主要的國際政治行為體,作為國際社會的成員,國家之間爭斗的原因很可能是權利沒有得到承認而不是生存受到威脅.對等關系是要承認擁有平等的權利.即使對方再弱小,如果不承認對方的權利,就會形成不解之結。民族之間、個人之間又何嘗不是如此.權力和權利是政治學中永恆的概念,核心問題是誰是目的,誰是手段.如果人類社會要不斷走向進步,就不應該忽視權利,並將權利視為目的,將權力視為手段.如果說現實主義是權力政治理論,自由主義和建構主義則更加重視極利政治的歷史性和現實性意義。
第三,從話語霸權向多元理論和方法論發展。如果說第一階段是理想主義的天地,第二階段是現實主義和科學方法論主導,第三階段已經明顯表現出多元態勢,無論是理論還是方法論都是如此.無論哪個學者都很難說自己的理論就是惟一正確的國際關系理論,自己的研究方法是國際關系研究的惟一方法.國際關系理論的現實是多種理論並存,多種方法並存,而且同-個研究中有並用多種方法的現象,即所謂的後實證主義的狀態.除三大主流理論之外,還有深入發展中的批判理論、規范理論、女性理論、後現代理論。除了實證主義方法論之外,還有解釋學方法論、解構方法論等等.這樣的狀態應該是正常狀態,因為多理論、多方法論的競爭狀態,才應該是"學問"的真實狀態。
國際關系學是和現實結合很緊密的學科.從理論與現實的關系看,國際關系理論,除了威懾理論等非常具體的理論外,宏理論一般對國際關系實踐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卻有潛移默化的功力.從理論自身建設來看,它要解決的是最根本的問題,比如,我們是誰?世界是什麼?國際關系是什麼?理論本身的意義在於積累思想、傳播學術,實現知識的生產和再生產.國際關系理論經過近百年的積淀和沿革,深化了人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為社會科學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這是國際關系理論自身的學理旨趣。理論的根本功能是使人們對世界和人類的根本問題有更深刻的認識,從而能夠使人類向更美好的未來發展.說到底,國際關系的根基是人與人的關系,國際關系學的終極關懷也應當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