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阻力是什麼
人民幣中間價一直保持著升值勢頭,但在本月初出現了微幅貶值。在離岸遠期市場,美元兌人民幣N D F(無本金交割遠期)已與國內中間價倒掛近一個半月,種種跡象表明,重啟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持續升值的現象已減緩,這也引發了關於人民幣貶值預期的說法。
對此,中國銀監會首席顧問沈聯濤表示,市場波動是正常的,人民幣匯率有波動是市場規律,沒有一個貨幣是永遠上升的。但對於人民幣的國際化乃至成為儲備貨幣,沈聯濤此前就提醒過不可操之過急,他認為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不但並非榮耀和特權,更是一種「詛咒」。新布雷頓森林體系委員會執行長官馬克·讓在回答《經濟參考報》記者提問時也對此表示警示,「應區分國際貨幣和儲備貨幣之間的區別,人民幣是否應成為一種儲備貨幣投入信託網還需謹慎,這是一種權力,但也是一種壓力和負擔,美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還提到,除了人民幣國際化,中國可以通過其他各種方式增強中國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影響力,比如增加中國在IM F中的股份等。
❷ 10.4 人民幣國際化有哪些優勢與劣勢國際化存在哪些障礙
利於國家發展,現在只有美元是真正的國家化。中國的目的就是走當初美國的老路。一旦國際化會有很多國家把人民幣當做外匯儲備。變相等於白拿其他國家資源。
人民幣國際化的含義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是人民幣現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是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成為國際各主要金融包括中央銀行的工具,為此,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第三,是國際貿易中以人民幣結算的交易要達到一定的比重。這是衡量貨幣包括人民幣國際化的通用標准,其中最主要的是後兩點。當前國家間經濟競爭的最高表現形式就是貨幣競爭。如果人民幣對其他貨幣的替代性增強,不僅將現實地改變儲備貨幣的分配格局及其相關的鑄幣稅利益,而且也會對西方國家的地緣政治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2]
❸ 現行國際貿易態勢下,人民幣國際化道路的阻礙因素有哪些
第一,人民幣輸出管道仍然有限。這里要和美國做個對比,美國的貿易是逆差,大量的美元有渠道流出去。例如沙特想要在中東稱霸,美國就給它提供武器。而達成協議時,石油要用美元來結算,油價一漲,美元在海外的需求量就跟著漲,美國的貿易逆差就產生了這樣一種效應。
而中國的貿易是順差,中國的資本項下又是順差,因此,怎麼能夠讓人民幣比較快速地「輸出去」是一個問題。目前中國通過與其他國家簽訂互換貨幣協議把貨幣給換出去,或者有些通過直接投資輸出人民幣。
第二個制約因素是金融安全。目前中國面臨的是資本市場的效率遠遠不行。一會企業要發債,一會又是證券市場要發債,一會又是同業銀行要發債。有的需要發改委批,有的是商務部批,有的是證監會批,還有的需要銀監會批,以目前的方式來進行,中國資本市場的效率是非常低的。
與此同時,中國尚沒有一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融資渠道。目前大中小企業全都依賴商業銀行,而商業銀行因為利率沒有市場化,所以它願意借錢給大企業,不願意借錢給中小企業,而大企業想要去融資也不獲批准。這些情況交集在一起,導致金融市場缺乏一個利率的定價機制。
如果沒有一個公開的市場定價機制,單純的利率市場化根本就做不到。如果讓商業銀行自己去做一個模型來定價,則完全不切實際,只有通過公開市場的運作,才會產生它的價格。
還有,中國的投資銀行和評級機構沒有準備好。中國的監管基本上還是一種行政化監管,在這種情況下,人民幣國際化也是不可能實現的。中國開放資本市場不是踢足球,中國足球隊不行,可以和好的隊伍踢,向人家學習。但是資本市場是「澳門的賭場」,贏的人通吃。
第三個制約因素是人民幣的迴流,目前來說,主要還是貿易項下人民幣迴流,資本項下基本是RQFII。
第四個制約因素是利率和匯率。有一段人民幣匯率不斷升值,在利率很低的情況下,大家願意投資人民幣債券,願意持有人民幣,當人民幣匯率出現不穩定時,大家就不願意要人民幣了,因為這時人民幣的匯率、利率跟持有此貨幣能否保值增值有很大關系,所以利率、匯率不夠市場化,制約了人民幣的國際化。
❹ 美元對人民幣國際化的阻礙
從很多中國政府官員的公開言論中,不難看出中國對於美元的主導地位充滿了羨慕,並且也希望人民幣有一天也能擁有同樣的地位。根據目前中國經濟基本面的表現,我個人預測,人民幣將會在十年之後取代美元。當然,在此過程中中國也面臨著重重阻礙。
美元作為全球第一大儲備貨幣,給美國的貿易商和金融家們帶來了諸多好處。用美元進行國際支付使他們避免了匯率變動對商品和資金流通的干擾。此外,美元的地位也使美國可以從其他國家那裡獲得好處,《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曾經這樣寫道:
「美國有著其他國家少有的優勢:它可以印製有喬治•華盛頓、本傑明•富蘭克林和托馬斯•傑弗遜頭像的綠色紙張。這些紙張被叫做『美元』。美國人用這些『綠紙』,從其他國家那裡換來汽車、義大利面、音響、搭乘計程車、酒店住宿等商品和服務。只要外國人繼續被引誘持有美元,不管他們把美元放在床墊里、銀行里還是在流通中,美國就能繼續用綠紙換來實實在在的商品。」
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另一優勢是賦予了美國政府一項「過度特權」——只要外國人想要持有美元資產,美國政府就能夠以更廉價的方式籌集資金來填補赤字。這項權利在金融危機的時候尤其有利,因為大量資金從多數國家撤出,流向儲備貨幣國家,使其免遭危機的致命打擊。當然,這項權利被認為是「過度」的,因為美國需要保持預算和經常賬戶赤字,使其他國家能夠買入美元。
總之,儲備貨幣地位是美國主導力的象徵,就連很多跨國犯罪都是用美元進行交易的。而美元主導地位也引發了其他國家的譴責。前美國財政部長約翰•康納利就曾在歐洲各國財長面前直言不諱:「我們的美元,你們的麻煩。」美元的主導地位,和之前英鎊的地位一樣,都是憑借著所在國成為全球最大、最富有的經濟體和最大的貿易國而得到的。同時,美國在全球的金融體系中也處於優勢地位。這些因素使得美元對國外投資者具備強大的吸引力。
2020:人民幣取代美元
歷史告訴我們,如何獲得的就會如何失去。我曾經預測過,在2020年左右,在統治了近100年之後,美元的地位會被人民幣取代。懷疑者會對這個大膽的推測嗤之以鼻,認為僅從時間上看,這一判斷就和歷史經驗相悖。歷史經驗表明,一國貨幣在全球范圍內被接受,往往會滯後於經濟上獲得主導地位的時間。所以,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的時間應該推遲。舉例來說,大約在1870年,美國經濟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一,而美元取代英鎊則是在二戰時期(1940年左右)。這個事例表明,在經濟主導地位和貨幣主導地位之間會有70年左右的滯後期。
但是以上這種對歷史的解釋是有誤的。和普遍認為的時間相比,英國實際上更晚喪失經濟主導地位,而英鎊更早喪失主導地位。經濟主導地位對貨幣主導地位的影響,不僅僅和經濟體的規模有關,還和該國的貿易和對外金融實力相關。從這個角度來衡量,美國超過英國的時間並非在1870年,而是在一戰時期。事實上,直到1920年,英國都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國和投資國。
美元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成為主導貨幣,如果不是一些特殊政治因素支撐了英鎊,美元將從那時起一直延續其主導地位。當時英國政府決定加強殖民地之間的經濟聯系,實施貿易優惠和貨幣聯盟,這一系列政策使得英國殖民地繼續使用英鎊而非立刻轉向美元。因此,經濟主導地位和貨幣主導地位之間的時滯並不是70年,而更可能是10年左右。
當前,中國已經崛起並在趕超美國。以購買力來衡量,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和美國相當。中國的製造業出口額比美國要大。而且,中國是一個凈債權國,而美國則是一個凈債務國。用剛才得出的結論來計算,人民幣對美元的取代,將在10年內發生。換言之,中國經濟的強勁崛起,為人民幣即將成為主導貨幣創造了條件。在2020年,以美元計算實際購買力,中國將超出美國40%左右。中國的貿易也會超出同樣的幅度。到那時,中國將保持債權國的地位。而根據目前的推斷,除非美國能夠解決中期的財政問題,否則到那時美國還是一個脆弱的債務國。
改革的阻力與動力
現在,中國國內的各種資產對於外國投資者充滿了吸引力,但是他們購買人民幣計價的資產卻幾乎是不可能的。為了人民幣能成為儲備貨幣,中國需要營造相應的政策和市場環境,但現在這方面的准備還遠遠不夠。
當前中國的金融體系是由政府主導的,缺乏取信於投資者的透明度。並且,金融市場並不能提供充分的流動性,讓投資者快速的進行兌換。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外的政府和私人怎會願意用人民幣來支付、持有資產或是進行結算呢?此外,在目前較為封閉的金融體系中,大量既得利益對金融開放的阻撓,使得變革的到來更為遙遠。人民幣幣值保持低估,對出口部門有利,出口商成為貨幣改革中重要的反對力量。銀行和國有企業也是廉價信貸的收益者,也會反對削弱其特權的改革企圖。銀行的所有權改革和經營的市場化,是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的前提,也是打破既得利益和特權的重要手段。如果不進行改革,人民幣要在2020年成為儲備貨幣甚至取代美元的地位,只能是幻想。
盡管面臨著多種阻礙,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已經開啟。「十二五」規劃已經明確提出了人民幣國際化的目標。各項政策的實施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如同鄧小平的名言所說的「摸著石頭過河」。人民幣國際化戰略是非常有中國特色的。一方面,貨幣當局將採取很多干預手段。盡管最後的目標是實現自由化,但對外部資金和人民幣兌換的開放進程,將是有控制的、審慎的,並進行微觀管理。我們可以把這一過程描述為「有干預的開放」,而不是像上世紀60年代一些歐洲國家那樣實行全面開放。
另一方面,這一開放進程也和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政策有著驚人的相似度。上世紀70年代末期,中國劃分了幾個經濟特區,用來開放貿易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當經濟特區的實驗成功之後,再把經驗推廣到其他地方。相似地,中國現在將把香港和上海(未來可能還會有新加坡和倫敦)作為資本項目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的實驗區。可以預見到,兩地的成功經驗將會推廣到在中國大陸的更多地區。
近年來,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諸多舉措迅速實施。短短幾年時間,離岸人民幣債券產品(dim sum,點心債券)從無到有,規模迅速擴大。據估算,其2011年的發行量將達到1800-2300億元人民幣。此外,中國
還和阿根廷、白俄羅斯、冰島、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簽訂了貨幣互換協議。據報道,中國還將和巴基斯坦及泰國簽訂類似協議,這會讓互換協議中的人民幣總量達到8000億。
以上變革背後的動力並非僅僅來自於人民幣國際化,背後還有其他原因。中國的一些改革者希望通過改革減少中國對出口的依賴。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令中國的出口急劇下滑,導致上千萬人的就業受到影響。為了逆轉這種局面,政府啟動了巨額的財政投資計劃。出於對資產價格泡沫和通脹的擔憂,今後政府採取這類措施會受到限制。為了改善經濟的脆弱性,金融體系必須更加開放,以減少出口對於外部環境的依賴。
另一部分改革者則關注廉價的信貸對經濟造成的扭曲。國有銀行把廉價信貸發放給企業,導致企業更願意使用資本而非勞動力來賺取利潤。近年來,投資佔GDP的比重創下歷史新高,正是這一問題的集中反映。與此同時,勞動者分享經濟增長的份額在持續萎縮,加劇了收入差距和政府的民生壓力。所以廉價資金的政策必須終結,這樣國內的企業可以到海外去籌集資金,倒逼政府開放金融體系,為人民幣自由交易創造條件。
此外,現在的資本管制和人民幣低估導致中國累積高達3.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很多改革者已經意識到龐大外匯儲備縮水的風險。根據推算,人民幣還將對美元升值30%,這意味著外匯儲備將會大大貶值。中國現有的匯率政策持續的時間越長,外匯儲備就會積累得越多,在美元貶值時的損失也會越大。中國的決策層也已經意識到了這一困境,為了避免將來的巨大損失,開放金融體系已經勢在必行。
現在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的貿易額已經是幾萬億美元。今後進出口商將不再願意用美元結算。只要貿易轉為用人民幣結算,貿易金融也會轉向人民幣,整個銀行體系也需要適應這一變化。中國的銀行業將會擴大海外業務,而中國的企業也想走出去。所以,這樣的需求將促使政府制定政策適應貿易和金融的國際化進程。香港和上海將在推動開放的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未來十年,全球對人民幣的需求將會有逐步的、實質性的增長。貿易商將會需要更多的人民幣進行結算,投資者希望持有人民幣來保值。這些變化已經在發生。很多國家的央行都在把儲備貨幣更多的轉向人民幣,並不僅僅希望增值回報,而是出於本國進出口的結算需要。人民幣國際化的浪潮就要來到,現在受到抑制只是因為中國還沒有將閘門打開。
儲備貨幣的雙刃劍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會產生很多利益沖突和意見分歧。現有政策將經歷改革,金融體系將更加開放,國內的既得利益者將會發出很多的反對和阻撓。為了戰勝這些阻礙,決策層要大力宣傳對人民幣國際化的積極意義。反對者會強調人民幣升值、金融開放對經濟帶來的損失和混亂,而決策層則可以從國家威望的角度,推動人民幣取代美元成為儲備貨幣。在此過程中不能低估國家榮譽的推動作用。改革現有體系是一項艱難的任務,而「人民幣成為主導」這樣的有民族自豪感的話語,可以成為政策制定者重要的宣傳口號和依託。
那些懷疑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的人會說,盡管中國有經濟上的成就,但是要想擁有儲備貨幣地位,必須贏得其他國家的信心和信任。尤其是在危機當中,投資人會問:我的錢在中國是否比美國安全?在經濟困難時期,中國會否保障外國投資人的財產權?我個人認為,中國的民主自由化進程將提振投資者的信心。作為全球最大的貿易國,中國保持貿易和金融開放是非常關鍵的。中國採取保護主義和其他破壞穩定的措施的代價是巨大的。那將使得中國一直努力的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產生倒退。所以,一旦明白中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背後的原因,我們就會知道,中國將不會做出威脅這一目標的舉動。
貨幣主導權和它所受到的指責之間有著矛盾的關系。貨幣主導權在某種程度上被錯置和誇大了。之所以被錯置,是因為貨幣主導權並非導致經濟主導權的原因,而只是經濟主導權的一個反映。貨幣主導權的收益往往被誇大,事實上,它是一把雙刃劍。貨幣主導權是一種「過度特權」。對於美國來說,強勢美元的代價是巨大的。廉價貨幣是鼓勵過度消費的政策的幫凶,引發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儲備貨幣地位就像是酒吧里的侍者,不停地向客人提供烈酒。嗜酒的人當然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是充裕的烈酒供應也助長了這種沉溺。換個比喻來說,儲備貨幣就好像一杯有毒的聖酒,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們無法抗拒,而中國很快也將飲用。當然,中國得學會如何避免中毒。
❺ 人民幣國際化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金融自由化程度不高,金融市場發展不完善,發展水平還不能與人民幣國際化需求相匹配。例如,由於金融市場體系存在缺陷,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仍不暢通,2014年我國開始降息以來,無論是國債收益率還是資金利率並沒有得到較好的響應,利率政策調整對整體利率結構影響力有限。再如,雖然我國已經發展了一些人民幣離岸市場交易,但是這些市場上交易的人民幣遠非標準的離岸貨幣。如果沒有發達的離岸市場,人民幣很難成為一種國際貨幣。與此同時,人民幣在岸市場發展也相對滯後,體制機制障礙也較多,未來仍需加快發展。
其次,資本項目管製程度仍相對較高。盡管人民幣在經常項目下可兌換,但資本項目的很多方面仍然受到管制,主要是對證券、資本和短期資本流動的管制。在中國,除了FDI可以自由流動、開放「滬港通」外,其他資本交易,尤其是短期資本流動,仍然受到控制。在不可完全兌換的情況下,人民幣很難被居民和非居民廣泛接受。
❻ 影響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因素有哪一些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改革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已迫在眉捷,推動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穩步推進的過程,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道路上還存在著許多制約因素,這要求我國必須排除障礙,鞏固和完善基礎,制定適當的人民幣國際化戰略。
本文在貨幣國際化要求的基礎上,歸納出人民幣國際化存在的障礙因素,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貨幣國際化的職能要求
從貨幣理論的角度來看,一國貨幣要成為國際貨幣,其貨幣職能必須國際化。國際貨幣的職能是其國內職能在國外的擴展,國際貨幣具有三種傳統的基本職能,即價值尺度、支付手段和儲藏手段,主要內容闡述如下:
(一)價值尺度職能
國際貨幣的價值尺度職能是指國際貨幣作為一種單位價格,可以用來衡量或表現國際市場上所有商品或勞務的價值,從而可以方便地進行比較。作為國際貨幣的價值尺度必須保持一定的穩定,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不同的信用貨幣在執行價值尺度職能時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因此,作為國際貨幣,必須保持其幣值的穩定,否則就會引起匯率的波動,增加持有該種貨幣的風險。
(二)支付手段職能
國際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是指國際貨幣作為獨立的價值存在,在國際貿易的結算和國際債務及信貸的償付方面發揮著作用,表現為價值的單方面轉移,如貸款的到期償付等。國際貨幣既可在個人商品與勞務交換中作為交易貨幣,也可被官方機構作為干預貨幣,用於政府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和為國際收支逆差進行融資。此時,影響該職能的主要因素就是交易的規模,包括實物貿易規模和金融交易規模。
(三)儲藏手段職能
由於國際貨幣在國際經濟交易中的可自由兌換性,決定了它是國際社會財富的代表。因而,國際貨幣的積存即是國際社會財富的儲藏,例如我國居民所持有的美元存款和我國官方儲備中的外匯儲備,就是執行了國際貨幣的儲藏手段職能。國際貨幣在個人交易中作為資產貨幣,是個人在持有對外資產時使用的貨幣;在官方機構中作為儲備貨幣,是政府在持有官方對外資產時使用的貨幣。該種貨幣價值的穩定性和收益性是影響價值儲藏職能的主要因素。
人民幣國際化的制約因素
中國日益強大的綜合經濟和不斷提升的國際競爭力,為人民幣國際化創造了有利條件,而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更是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但中國現行不合理的經濟結構和脆弱的金融體系還難以支撐人民幣國際化戰略,人民幣在國際化道路上還存在著諸多障礙。這些障礙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人民幣還不能實現完全的可自由兌換
在通常情況下,貨幣自由兌換分為三個層次:一是不可兌換;二是國際收支經常項目可兌換;三是完全可兌換,即在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下均可自由兌換。1996年12月以來,人民幣已經實現了經常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對外貿易收支的外匯管制已經放開,但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不可自由兌換的限制,雖然有助於抵禦國際資本對中國的沖擊,也使人民幣的自由兌換和跨國流動大大受限。人民幣的國際化和資本項目的開放是密切相關的,如果資本項目沒有徹底開放,人民幣就不是完全可自由兌換的,也就不可能是完全國際化的,雖然有些經濟學家認為貨幣國際化不等於貨幣自由兌換,指出有些貨幣還未完全兌換的國家也實現了國際化,但這種國際化只是浮於表面的,並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國際化。
(二)利率、匯率形成機制還未實現完全市場化
一國貨幣能否成為世界貨幣,是市場選擇的結果。利率和匯率作為貨幣的使用價格也必須是由市場供求關系來決定,利率市場化和相對自由的浮動匯率制是美元、歐元、日元等世界貨幣的共同特徵。
利率市場化是將利率的決策權交給金融機構,由金融機構自己根據資金狀況和對金融市場動向的判斷來自主調節利率水平。市場化的利率能反映真實的貨幣借貸資本市場的供求狀況,能為政府提供相對真實的市場經濟狀況,使政府的宏觀調控更為靈活有效。我國利率市場化的改革自1996年起實行,已取得一定進展,但仍未完全放開,對一般存款利率一直嚴格管制。相對自由的浮動匯率制度能夠較真實反映該貨幣所代表的價值量,較客觀地反映外匯市場的供求,盡管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已經取得明顯進展,但現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基礎即銀行結售匯制及對參與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的外匯銀行實行額度管理,也使得我國外匯市場是一個供求關系不對稱的市場,中央銀行對匯率的生成具有很大程度的控制權,由此形成的匯率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價格。
(三)金融市場還不發達且金融監管還不健全
一種貨幣要想成為國際貨幣,該貨幣發行國必須擁有一個較為開放的、交易規模巨大、體制健全的金融市場。我國國內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外匯市場、商品期貨市場、黃金交易市場等從無到有,發展迅速。但總體上,市場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許多金融市場發展較為滯後,如債券市場結構發展還很不平衡,企業債所佔比重過低;外匯市場極不發達,交易不夠活躍,交易量相對我國經濟和貿易總量依然顯得微不足道。
貨幣國際化將使一國的金融風險增加,國外持有者可以在短期內取得大量該貨幣,一旦該國的某一經濟環節出現問題,便會成為國際投機家進攻的目標,從而引發金融危機,這就要求該國政府要有很強的防範金融風險的能力。我國的金融監管體系還處於起步階段,一些監管部門剛剛建立,還需時日以完善其監督管理職能,還遠不能夠應對人民幣國際化所帶來的風險。
(四)在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領域的影響力不足
一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是該國貨幣成長為國際貨幣的基本條件,一國貨幣的國際化從根本上是該國經濟實力的一種反映。一個總量較大的經濟實體可以為本國貨幣提供較堅實的經濟基礎,而且有實力抵禦經濟的外部沖擊;國家經濟規模越大,經濟實力越強,其貨幣的競爭力也相對較強,給交易者帶來的信心越足。從IMF2009年4月的報告中可以看出,中國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為44016.14億美元,居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142646億美元)和日本(49237.61億美元)。但中國人均GDP只有3315美元,排名第106位,而且基尼系數較高、貧富分化較大。
而在國際上,實施本幣國際化戰略的國家人均GDP普遍已超過1萬美元。就經濟實力而言,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還存在很大的差距。一國貨幣的輸出主要是通過貿易逆差和對外直接投資來實現,強有力的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地位對本幣的國際化起到直接的推動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國際貿易保持了較快的增長,但無論總量還是國際分工地位,都還缺乏足夠的影響力;我國的對外投資也處於初級階段,國內企業對外投資還受到很多政策上的限制。近年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迅速,2008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額為556億美元,第一次突破500億美元,同期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總額雖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減少到14491億美元,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仍只佔不到4%的比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這與我國經濟大國的地位和發展速度極不相稱,與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也不相適應。
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
針對上文提出我國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制約因素,本文提出以下路徑,以期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參考。
(一)穩妥地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的可自由兌換
人民幣資本項目開放應遵循「有序、積極、穩妥」的開放原則,首先實現資本項目有條件的可兌換,在此基礎上再實現資本項目的完全可兌換。根據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經驗,可以採取「先長期資本流出入,再短期資本的流出入;先證券投資,再銀行信貸;先債權類工具,後股權類工具和金融衍生產品;先發行市場管制,後交易市場;先境外籌資,再非居民境內籌資;先金融機構,再非金融機構和居民個人」的順序,穩妥推進資本項目開放。
(二)推進利率和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進程
建立以市場為基礎的利率體系,央行應該放棄對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的直接干預,而轉向通過再貸款利率、貼現率或存款准備金率等政策工具影響拆借市場利率、銀行存貸利率和債券收益率等市場利率。進一步擴大銀行存貸款利率的浮動區間,逐漸使利率水平及其風險結構和期限結構由資金供求雙方在市場上議價決定。同時,完善貨幣和資本市場,豐富市場上的交易品種,逐步擴大企業融資中市場利率的比重。
在保持人民幣幣值基本穩定的前提下,進一步提高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程度,適時擴大匯率波動區間,增加人民幣匯率靈活性;改進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提高匯率生成機制的市場化程度;加快外匯衍生工具市場的發展,推出更多的規避風險的外匯市場工具,如遠期交易、期貨交易和期權交易等,這樣才有利於推進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保證外匯市場的平穩發展,促進國際貿易、國際投資等順利發展。
(三)完善金融市場和提高金融監管水平
加快發展和構建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體系,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的規模和比重,加快發展債券市場,穩步發展股票市場,積極穩妥地發展期貨市場,逐步培育離岸金融市場。同時,也要注重貨幣市場、外匯市場、黃金市場、保險市場等的協調發展,建立各市場之間穩定、規范、合法的市場准入和資金流動渠道,進一步提高金融市場的整體效率,充分發揮金融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
❼ 人民幣國際化的主要障礙
人民幣國際化道路上仍然存在眾多障礙。影響人民幣國際化的主要因素包括,人民幣國際流通量增長不足;國內金融市場深度、廣度和國際標准化程度不足;國際化過程中人民幣對外價值可能發生巨大變動,妨礙經濟政策自主性。其中,人民幣國際流通量不足將成為最大問題。因為在金本位的黃金時代,英國雖然存在龐大經常項目順差,卻通過資本輸出向世界各地輸出了大量英鎊;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之後,美國通過經常項目逆差向世界提供了美元流動性。盡管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貿易順差最大國之一,但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仍然較小。
而且,縱觀全球主要國家的貨幣國際化的實踐,一國貨幣國際化進程要求該貨幣發行國應具備以下條件:佔有全球經濟較大份額的經濟實力,政治上高度穩定,宏觀經濟環境的穩定和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從中國的發展狀況來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尚存在諸多不足。
經濟實力有待進一步加強。與貨幣國際化程度相對較高的國家相比,中國的經濟實力還有一定的差距。同時,中國的宏觀經濟環境仍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因此,現階段大規模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基礎並不穩固。
現有經濟體制有待於進一步完善。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初見成效,但仍存在難以支撐人民幣迅速實施國際化進程的諸多問題。如利率市場化問題、人民幣匯率機制完善問題、資本項目可自由兌換問題等。
以資本項目可自由兌換為例。中國之所以採用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漸進模式,主要目的在於盡可能有足夠的時間來創造實行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前提條件。這些前提條件,簡言之就是,穩定的宏觀經濟、健全的微觀機制、健康的金融體系、有效的金融監管、有利的國際環境。
顯而易見,當前中國尚未完全具備上述條件。中國宏觀經濟存在著眾多的矛盾,還很不穩定,微觀機制有待健全,金融體系較為脆弱,金融監管也比較薄弱,國際環境較為嚴峻。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前提條件的成熟,還有較長的路要走。在這種情況下,「漸進模式」就成為必然的選擇。
❽ 人民幣國際化的利與弊
人民幣國際化的利與弊
關於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與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以及美元貶值和人民幣升值壓力的評估,在經濟學界廣泛議論中各種觀點很難達成共識。因此,需要從綜合的角度出發,分析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發展或者成為國際儲備貨幣與升值壓力的利弊關系。
從基本功能看,國際儲備貨幣主要是各國用於國際收支結算和防範金融風險,如果外匯儲備風險加大,外匯儲備自身安全得不到保證,在國際收支結算中的損失難以估量,同時本國金融安全也相應降低,然而,事實上目前國際儲備資產的安危已經被美元所左右。而如果從美元儲備的風險考慮,中國調整國際儲備的構成,僅僅從換成了歐元、英鎊或日元、澳元,以及購買原油期貨、貴金屬等方面減少風險的做法並不可取,更不要說無條件的繼續大規模購買美國債券。雖然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是客觀現實,也可以說是無奈之舉,但並不等於沒有迴旋餘地,其中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是中國長遠國際金融戰略考慮的選擇。人民幣國際化不僅是中國現實的需要,也是世界貨幣體系改革的需要。必須看到,改革世界貨幣體系是走出金融危機的必要舉措,可避免金融危機重蹈覆轍,中國要在國際金融體制改革中發揮更多的作用,不受西方發達國家的牽制,就需要加快人民幣的國際化,實現自由兌換。同時,在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過程中,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不僅需要增加發言權,而且需要打破國際貨幣現有構成格局,減輕國際外匯儲備資產對西方貨幣依賴性的危害和風險,改變美歐連手壟斷國際貨幣體系的局面。因此,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加快或逐步成為國際儲備貨幣,是中國國際金融戰略應有的選擇,也是推動國際貨幣體系改革進程的方向,有利於中國外匯儲備資產的安全。
從不利因素看,人民幣在國際化進程中自然面臨著不斷升值的巨大壓力,顯然利弊權衡難以抉擇,但關鍵在於如何看待人民幣面臨的升值壓力。目前人民幣升值預期壓力是多種因素疊加的結果,其中包括:一是國際「熱錢」的流入。近年來,中國外匯儲備額一次又一次被刷新,外匯儲備的明顯增加與其他資金和貿易的流入無關,顯然是大量「熱錢」流入的結果。國際「熱錢」的流入對本來就存在升值壓力的人民幣進一步升值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其主要原因是中國經濟從去年二季度開始率先強勁反彈,而其他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反彈則表現相對緩慢。然而,大量「熱錢」的流入也並非完全是一件壞事,「熱錢」的大量流入使中國資本市場的流動性更加寬裕,只要監管有力,加強對輸入性貨幣擴張和通脹以及自身潛在貨幣擴張和通脹風險的防範,「熱錢」的流入對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將起到推動作用。二是美元匯率長期走低的直接壓力。長期以來在國際貨幣市場上,美元匯率的持續疲軟為人民幣長期升值壓力提供了直接的原因。美元貶值直接導致的人民幣升值壓力,從另一個側面表明,美元國際地位的不斷下降和人民幣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這在一定意義上確定了人民幣的國際信譽,有利於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三是中國外貿形勢的好轉支持人民幣升值的預期。近期人民幣升值預期,另外一個主要背景是,中國對外貿易出現重新擴張的態勢。前一段時間人民幣升值壓力曾經一度緩解,其原因是為應對經濟衰退和金融危機,注意力集中放在了刺激經濟的措施上,隨著刺激經濟措施效果的不斷體現,各國經濟陸續出現復甦苗頭,利好數據紛紛出台,各國對內、對外經濟政策的重心開始轉向保護本國經濟復甦上來,由此導致一些國家和地區貿易保護主義的重新抬頭。據統計,目前全球35%的反傾銷調查和71%的反補貼調查針對中國,僅2009年前三個季度,針對中國的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等貿易調查案88起,所涉金額約102億美元。由此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美、歐等國主動啟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最多的「應訴國」,其中美、歐針對中國的貿易救濟調查案密集出台,成為貿易保護主義使用指向中國的最多國家和地區。而貿易上的摩擦往往涉及匯率方面的博弈。
從總體上看,人民幣升值壓力將是長期趨勢,但不一定都是壞事,就人民幣升值概念來說,增強了國內對人民幣資產價格的信心,緩解了通脹預期的壓力。再有,人民幣的強勢必然導致市場對人民幣國際化強烈願望的上升,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也會隨之市場的需要進一步加快,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加快使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可能性增大,一旦人民幣國際化達到了一定程度,或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國際貨幣格局的主導將實現多元化。
人民幣國際化的利與弊
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能夠跨越國界,在世界各國自由兌換、流通,成為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計價、結算及儲備貨幣的過程。
人民幣國際化有利也有弊,是一把「雙刃劍」,而且事關重大,97亞洲金融危機曾使東南亞一些國家遭受重大經濟損失,就是前車之鑒,所以中國政府非常慎重,必須慎之又慎,必須選擇合適的時機,並要仔細分析其中的利弊。
從目前的情況看,人民幣國際化的「利」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提升我國國際地位,增強我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美元、歐元、日元等貨幣之所以能夠充當國際貨幣,是美國、歐盟、日本經濟實力強大和國際信用地位較高的充分體現。人民幣實現國際化後,中國就擁有了一種世界貨幣的發行和調節權,對全球經濟活動的影響和發言權也將隨之增加。
二,減少匯價風險,促進我國國際貿易和投資的發展。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使外貿企業持有大量外幣債權和債務。由於貨幣敞口風險較大,匯價波動會對企業經營產生一定影響。人民幣國際化後,對外貿易和投資可以使用本國貨幣計價和結算,企業所面臨的匯率風險也將隨之減小,這可以進一步促進我國對外貿易和投資的發展。同時,也會促進人民幣計價的債券等金融市場的發展。
三,進一步促進我國邊境貿易的發展。邊境貿易和旅遊等實體經濟發生的人民幣現金的跨境流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雙邊交往中結算手段的不足,推動和擴大了雙邊經貿往來,加快了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另外,不少周邊國家是自然資源豐富、市場供應短缺的國家,與我國情況形成鮮明對照。人民幣流出境外,這對於緩解我國自然資源短缺、市場供應過剩有利。
四,獲得國際鑄幣稅收入。實現人民幣國際化後最直接、最大的收益就是獲得國際鑄幣稅收入。鑄幣稅是指發行者憑借發行貨幣的特權所獲得的紙幣發行面額與紙幣發行成本之間的差額。在本國發行紙幣,取之於本國用之於本國。而發行世界貨幣則相當於從別國徵收鑄幣稅,這種收益基本是無成本的。
人民幣國際化的「弊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對我國經濟金融穩定產生一定影響。人民幣國際化使我國國內經濟與世界經濟緊密相連,國際金融市場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對我國經濟金融產生一定影響。特別是貨幣國際化後如果本幣的實際匯率與名義匯率出現偏離,或是即期匯率、利率與預期匯率、利率出現偏離,都將給國際投資者以套利的機會,刺激短期投機性資本的流動,並可能出現像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產生的「群羊效應」,對我國經濟金融穩定產生一定影響。
二,增加宏觀調控的難度。人民幣國際化後,國際金融市場上將流通一定量的人民幣,其在國際間的流動可能會削弱中央銀行對國內人民幣的控制能力,影響國內宏觀調控政策實施的效果。比如,當國內為控制通貨膨脹而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而提高利率時,國際上流通的人民幣則會擇機而入,增加人民幣的供應量,從而削弱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應。
三,加大人民幣現金管理和監測的難度。人民幣國際化後,由於對境外人民幣現金需求和流通的監測難度較大,將會加大中央銀行對人民幣現金管理的難度。同時人民幣現金的跨境流動可能會加大一些非法活動如走私、賭博、販毒的出現。伴隨這些非法活動出現的不正常的人民幣現金跨境流動,一方面會影響我國金融市場的穩定,另一方面也會增加反假幣、反洗錢工作的困難。 盡管一國貨幣國際化會給該國帶來種種消極影響,但長遠看,國際化帶來的利益整體上遠遠大於成本,人民幣的國際化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❾ 如何解決人民幣國際化中所遇到的挑戰
第一,人民幣國際化最大的長期挑戰來自中國實體經濟。如果不能改變嚴重依賴外需、依賴「微笑曲線」低端收入的經濟模式,中國就無法成長為貿易強國,就不能在貿易計價結算貨幣談判中擁有足夠的話語權,人民幣的升值空間也將受到嚴重製約,進而人民幣作為交易貨幣、儲備貨幣的國際貨幣職能就很難實現。把握好後金融危機時代難得的時間窗口,制定科學的宏觀經濟政策,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平台,實現中國自主創新的技術突破和產業升級,是夯實人民幣國際化經濟基礎的關鍵。
第二,金融制度存在不足、金融市場化程度較低、金融體系效率較低,降低了人民幣國際使用的吸引力和競爭力,構成人民幣國際化的中期挑戰。在當前金融體制深化、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眾多金融工作中,必須在思想上牢固樹立統籌協調發展的觀念,將人民幣國際化與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以及資本賬戶有序開放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利用這四者之間的內在聯動機制,選好政策切入點進行重點突破和有力推動,以收到「四兩撥千斤」的成效,解決人民幣國際化的金融制度障礙。
第三,離岸金融市場是當代國際金融的核心,沒有一定規模的人民幣離岸市場做支撐,人民幣國際化只能在低水平上徘徊。發展離岸人民幣市場的關鍵在於短期內迅速擴大人民幣境外存款規模。依靠貿易逆差對外提供人民幣所需時間長,而且規模小,比較分散。依靠國有企業進行大規模人民幣對外投資,容易激發東道國的政治民情,產生事與願違的結果。我們認為,最有效的渠道是依靠我國強大的國有或股份制銀行,直接擴大人民幣對外貸款規模,在國外建立分支機構,為離岸人民幣市場繁榮奠定最重要的資金和機構基礎。
第四,保持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冷靜頭腦至關重要,不能用搞運動的方式來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資本賬戶的開放尤其應該謹慎,一定要做到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成熟一個項目開放一個項目,不可操之過急。可以通過加快名義金融開放的速度,通過技術手段和程序設置把握實際開放度,將投機性熱錢流動控制在經濟金融安全運行的承受范圍內。
❿ 人民幣國際化目前面臨哪些挑戰會有哪些國家從中作梗
當前的國際貨幣體系仍然是一個美元作為霸權貨幣的高度等級化的結構,這構成了人民幣崛起的外部貨幣環境。相比於過去的貿易崛起,人民幣崛起面臨更大的風險與挑戰。這種挑戰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對外開放的挑戰、知識人才的挑戰、制度體系的挑戰、貨幣競爭的挑戰和地緣政治的挑戰。
第一,對外開放的挑戰。人民幣要想崛起為一種主要的國際貨幣,中國的金融市場市場必須更加開放,這對中國政府管理開放金融市場、維護金融安全的能力提出了更大的要求,也意味著中國的金融機構將面臨來自更為激烈的國際競爭。
第二,知識人才的挑戰。中國的金融崛起需要大量高端的金融和技術人才。中國在政府金融監管機構以及投資銀行、信用評級公司、主權財富基金等金融機構方面,都高度匱乏優秀的專業人才。並且,隨著中國政府參與國際金融外交的力度越來越大,各種全球性和區域性國際金融機構都需要大量的來自中國的金融外交人才,但目前中國也還沒有做好供給這方面人才的准備。
第三,制度體系的挑戰。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意味著中國必須採取更加負責任的貨幣政策,特別是需要在加強自身政策的透明度和權威性上有所提升,目前中國的法律制度還不足以支撐一種主要的全球性貨幣。
第四,貨幣競爭的挑戰。人民幣作為一種新興幣種崛起於國際貨幣舞台必將對傳統的以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四種貨幣為主導的國際貨幣格局構成沖擊,從而引起其他貨幣發行國的高度警覺,它們必然會採取各種行動來維護自身在國際貨幣市場上的使用份額以不被人民幣擠占。
第五,地緣政治的挑戰。人民幣的崛起不僅僅是一個經濟事件,也是一個政治事件。由於復雜的地緣政治矛盾,東亞不少國家仍然對來自中國的威脅有著根深蒂固的恐懼,這種威脅既包括軍事和政治上的威脅,也包括金融和經濟上的威脅。
總之,人民幣國際化正進入到一個新的「深水區」,人民幣所面對的挑戰仍然非常嚴峻,這需要中國政府通過國內制度改革和國際貨幣外交雙管齊下,來確保人民幣在崛起之路上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