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際期刊撤稿事件掀波瀾 中國學術不端的「黑洞」到底有多大
真正願意做學術的人不多,原因很多,主要還是高不成低不就解決不了,除非是很高精尖人才,一般大部分符合二八里邊八的學生,本科生干小學生乾的事,碩士生就干點初中生能乾的事,體系造成很多學術浪費和無用的學術研究,很多都是沒有用的。現在和以前不一樣了,不需要這么多做學術的,一般一千個做學術的有兩個天賦異稟就足夠了,這個比例在國外也是一樣,所謂研究,一般人就是把已有的學好,好一點的就是稍微創新,突出者就是在創新中突破,所以也談不上學術不端有什麼多大影響,精銳是精銳,旁系是旁系,中國教育分的很清楚,當初浙大的老師問老校長,怎麼判定研究生和博士生的論文,回復是前者老文老做,後者新文新做,也就是從上面就已經決定了你在學術上是進行一個突破,還是在老課題上深究其底。
2. sci論文撤稿影響大嗎
錄用的話影響還挺大的,未錄用造成的影響會小一些除非是結果不能復現,或者存在學術道德問題,不然不能隨便撤稿,那是有法律效力的具體影響要還是要看撤稿原因,比如說因作假導致的就後果很嚴重,但也有屬於誠實的錯誤導致的撤稿就沒有大礙。
3. 183篇論文被撤稿,學術圈"造假之王"如何走下人生巔峰
論文——實驗結果應高度歸納,精心分析,合乎邏輯地鋪述。應該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圖而主觀取捨,更不能弄虛作假。只有在技術不熟練或儀器不穩定時期所得的數據、在技術故障或操作錯誤時所得的數據、不符合實驗條件時所得的數據才能廢棄不用。而且必須在發現問題當時就在原始記錄上註明原因,不能在總結處理時因不合常態而任意剔除。廢棄這類數據時應將在同樣條件下、同一時期的實驗數據一並廢棄,不能只廢棄不合己意者。
實驗結果的整理應緊扣主題,刪繁就簡,有些數據不一定適合於這一篇論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湊到一篇論文中。論文行文應盡量採用專業術語。能用表的不要用圖,可以不用圖表的最好不要用圖表,以免多佔篇幅,增加排版困難。文、表、圖互不重復。實驗中的偶然現象和意外變故等特殊情況應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隨意丟棄。
4. 2015年中國SCI論文被撤稿的原因都有哪些
拒稿原因,哪條戳中痛點
Yalow、PaulLauterbur、Barry Marshall、AlbertSzent-Gyorgyi這些人名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不過他們可都是相關學術領域的大神級人物,且都為諾貝爾獎得主,這些人你不熟悉,那愛因斯坦的大名總該如雷貫耳了吧,小編說這些的目的是想告訴大家,以上這些學界大牛的論文都曾被拒稿過,所以拒稿是科研過程中難免的事情,我們只要尋找拒稿原因,化挫折為動力,才能立足於學術界。
換一個角度去看待拒稿,也許是一件好事,能讓作者知道論文的不足之處,再次投稿時,彌補不足,提高發表的幾率。一般被拒稿的原因總結如下:
英語水平低:據悉因語言問題被拒稿的比例約佔35%左右,而且日益成為比較突出的問題。英文語法錯誤 , 研究描述不當,用詞不當,表達不暢,中國化英語表達等等。
論文缺創新 : 創新是學術論文的靈魂,也是期刊最歡迎的形式,實驗論點重復別人已發表的文獻 , 或經過簡單推理就能從已知的國際文獻中推理獲得 , 或重復他人工作者常被拒稿。
理論分析不足 : 對論文的新觀點、新發現沒有升華成理論高度。只有單純的定性描述、缺乏定量的、理論的分析。
內容分量不足:每一本雜志都有自己的辦刊標准,涉及領域也各有不同,論文內容缺乏分量,難以讓雜志編輯提起興趣,對於讀者來說也一樣缺乏對論文的興趣。
論點無法證實 : 論文提出的論點不能通過該實驗方案所證實。邏輯推理有問題 , 實驗方法學理論的欠缺。作者未能公正客觀地從其實驗結果中推得結論。
實驗存在缺陷 : 實驗數據或分析存在嚴重缺陷。
數據統計處理不當 : 數據統計檢驗方法和統計學分析方法不對或不夠妥當。
應用領域窄 : 僅僅是區域性工作 , 而不是具有普遍意義、可以推廣到其他地方的工作, 或僅僅是國外方法在中國某一地區的應用 , 而不是提出新的方法。
不符合雜志要求 :不同期刊對論文的要要求是不同的,這些要求包括數據表達、圖片是否另附、是否清晰 , 圖釋是否完整 , 參考文獻格式是否符合要求;其中哪一項不符合要求都有可能被拒稿。
以上的拒稿原因是否戳中了你的痛點,沒關系,拒稿並不是一個坑,他能讓我們更清楚的了解自身的不足之處,在不斷的完善學習中,寫出含金量十足的學術論文。
參考:查爾斯沃思論文潤色http://www.charlesworth.com.cn/
5. 對學術不端的認識看法
前有北大翟天臨,後有湖大劉夢潔,年前剛爆進去翟天臨的學術不端行動,昨天劉夢潔又上熱搜了,那末劉夢潔是誰呢?微博上很多人問她,其實她是一個普通的學生,因為她的學位論文抄襲了一位老師辛勤工作的研究成果,重復了一萬多個單詞,這構成了學術上的不端行為。他遭到老師的投訴,被學校發現後,他決定取消碩士學位,劉夢潔的導師也被取消了導師資格。大家都在網上說,胡達有一流的態度和一流的責任感.重視學術不端行為並不能掩蓋對學術不端行為的任何容忍。
由於一年前發生的翟天臨事件,今年的大專院校對畢業論文復讀率的要求要高得多,很多畢業生不願意說平均留級率是20%至30%。有些學校要求留級率為5%到10%,讓這些學生熬夜修改。其次是劉夢潔事件,處理得非常嚴重,足以證明現時教育部門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正確態度,亦可為每個學位提供很大比例的含金量。難道不是有些人抄襲可以拿到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嗎?那些努力工作的人不會徒勞地為別人做嫁衣?可以說,由於這兩個人的普及,目前的教育部門已經開始處理嚴重的學術不端行為,極大地增強了這種教育氛圍。我認為這種氣氛將來會更加嚴峻。由於這些壞的例子已經被發現,教育部現在非常重視學術不端行為。
而且由於目前學術上的不端行為,復制粘貼已經形成了許多學生的習慣,什麼是Ctrl+C,我認為這種事情應該結束,中國文化是數千萬,需要的是一種創新的行為。如果你去把別人的生意變成你自己的生意,而不是別人做這件事,它對社會有什麼貢獻呢?因此,現在各高校都在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編輯認為這是當前復制粘貼風氣的一大變化,使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創新能力。
6. 論文主動撤稿會被舉報學術不端嗎
綜述:不會。
一般撤稿不會被舉報學術不端。論文主動撤稿一般不會有學術不端的影響,但撤稿很難,有的雜志社是不允許撤稿的,可能會影響雜志社的正常運營和形象。論文主動撤稿需要跟雜志社協商好,否則撤稿可能會引起不太好的後果。
簡介:
論文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學常見論文一詞,謂交談辭章或交流思想。
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它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
2020年12月24日,《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抽檢辦法(試行)》提出,本科畢業論文抽檢每年進行一次,抽檢比例原則上應不低於2%。
7. 為什麼被撤論文大多在醫學領域
2015年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先後兩次大規模撤回論文,第一次是3月底該集團旗下的BMC出版公司,撤回43篇學術文章。第二次8月18日,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撤回旗下10本學術周刊上發表的64篇科研論文,涉事論文的作者絕大多數來自中國。兩次共撤回論文數量為107篇。兩年後的今天,施普林格出版集團的一本雜志Tumor Biology《腫瘤生物學》一次性撤稿107篇,從斯普林格提供的名單看,涉及的作者全部來自中國,不乏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中國醫科大學等名校,可謂成群結隊。兩個107篇顯然是巧合,但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值得我們深思。
量化評價指標對學術評價是非常重要的方法,但是量化評價並不能完全准確地評價學術質量,對少數高質量研究,量化甚至會出現笑話。因為真正特別創新的研究,往往只有少數人才能明白。只有哪些比較熱門時髦的研究,才能容易獲得比較好的量化評價。因此國際一般是把量化指標和主觀指標結合起來使用,任何時候都不放棄同行評價的重要地位。同行評價雖然帶有非常大的個人和主觀因素,如果使用公平合理,能更准確地獲得某個研究和某個學者在該學術領域的相對地位。
國際學術界對學術不端基本上都是零容忍,只要出現了學術不端問題,這個學者基本上失去在學術上的生命。但是在中國,這種情況非常少見,許多學者帶病任職的情況非常普遍。導致這樣問題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長期不重視學術品行的學術文化,二是學術不端有普遍性和多發性問題,有罰不責眾的情況。中國的學術發展速度非常快,學術論文數量和質量雙雙提高,但是中國的學術內涵的提高速度相對不夠,這其中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我們對學術不端的態度過於溫和。
註明本文來自孫學軍科學網博客
8. 外文期刊因學術不端撤稿有什麼影響
撤稿的意思是自己聯系平台撤下自己的稿件,這個是沒有什麼影響的,因為你自己就是稿件的所有權使用者,怎樣的操作都是可以的。
但是,如果是被撤稿,而原因是因為學術不端就會給你自己的信譽帶來嚴重的損害,並且對你的學術能力會被質疑,之後的工作也很難開展。
學術不端行為敗壞科學界的聲譽,阻礙科學進步。學術的意義是求真,探求真理本來應該是每個學者的崇高職責,誠實也應該是治學的最基本的態度。人類的活動很難找出還有哪一種像學術這樣強調真實,學者也因之受到公眾的敬仰,甚至被視為社會的良心。如果科學界的聲譽由於學術不端行為的頻發而受到嚴重損害,敗壞了科學研究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那麼必然會阻礙科學的進步,因為做科學研究是需要全社會的支持的,需要有科研資金的提供,需要有一個比較好的科研環境的。沒有了這些因素,科學就很難發展。
9. SCI撤稿有什麼影響
已經發表的論文被撤稿,這是一件非常尷尬的事情。撤稿非常明確的表明了文章內容的是不可信的。在論文被撤後,任何試圖使用或者引用文章裡面的數據都應該非常謹慎。表面上看,撤稿的決定都是由期刊的主編或者編輯下的,他們是促成這個事情的主要成員。但實際上,撤稿的原因往往是非常復雜的。
科研人員在科研出版中扮演的角色既是文章的製造者,也是文章的檢查者。一篇文章被發現有問題,也可能是文章的作者自己發現了重大的錯誤,也可能是由其他科研人員在重復這個工作的時候發現了問題,這些人都有可能通知期刊的編輯要求撤稿。但實際上,編輯並不會都同意他們的建議。不管怎麼說,撤稿對於期刊來說總是件影響不好的事情。
在文章出現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把可以接受的人為錯誤和蓄意的學術不端行為區別開來。人為錯誤包含了:數據採集或分類出現錯誤;統計分析出現了問題,以及一些在同行評審中無法核實的信息出現錯誤。蓄意的學術不端行為則包括:一稿多投或者一稿多發;為了利益而製造或操縱數據;違反研究協議;剽竊以及把一份數據切成多篇文章的香腸文章等。
人為錯誤可以通過糾正的方式來解決,如果文章存在姓名、地址和一些印刷等可以被糾正的錯誤,期刊可以通過再發表一個勘誤通知來糾正。但是學術不端的情況就只能選擇立即撤稿。一般來說,與選擇最壞情況的立即撤稿相比,編輯更願意選擇糾正的方式,寧可讓作者獲利也不願意選擇沖突。但是近幾年學術不端行為的數量在不斷增加,編輯在將來是否會改變策略也不得而知。
10. 117篇SCI論文被撤稿,論文造假為何屢禁不止
我們知道學術方面的論文難度是相當大的,當然利益也是相對來說比較大的,如果一個學者在《英國現代生物》、《斯普林格》、《愛思唯爾》、《自然》等國際出版集團發表自己的學術論述的話,那麼這篇論文的價值會十分的高,作者得到的不僅僅是論文被認可以及基金的支持,更多的是自己可以出名,所以對於現在的論文造假,我有自己的一些理解:
我們國家科研技術的發展已經進入黃金階段,我們國家這幾年的對於科學論文的要求和監督,已經呈現越來越嚴格的態勢,這樣的機制轉變,相信會很好的保證我國論文的權威性和原創性,提高我國論文在世界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