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知識 > 國際象棋和中國象棋哪個歷史更久

國際象棋和中國象棋哪個歷史更久

發布時間:2022-06-14 22:09:45

① 國際象棋跟我國象棋有何區別,這兩種棋哪個出現更早

中國象棋與國際象棋都屬於棋牌類游戲,而且在世界上有著較多的受眾,不過其實他們兩個還是存在非常大的差別的,無論是在棋盤上格局的不同還是在游戲規則上的不一致,都表明這兩個游戲其實相差很大。


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還是有很多相似性的,無論在走法上、在規則上還是戰術手段上都有很多相同點,值得我們研究。

② 國際象棋和中國象棋,誰先誕生的

如今國際象棋在全國可都是很火爆的存在的,在每一個國家,國際象棋都有了屬於自己的地位,在很多校園里,還創制了屬於他的教學班,可謂說很多人都很喜歡。其實在中國我們也有一種棋是很有魅力的,那就是我們的中國象棋啦。那麼到底是誰先誕生呢?


象棋大概是棋首先出公元569年的中國(象戲),然後才逐漸傳播開來。但是國際象棋在公元2-4世紀的產物,所以國際象棋可能會早一點。

③ 國際象棋的歷史長,還是中國象棋的歷史長

國際象棋的起源至今有很多種說法。但比較公認的一種是起源於中國。
公元569年,當時南北朝的周武帝發明了「象戲」,這是國際象棋最早的雛形,在公元6世紀末到7世紀初傳入印度。大約在15世紀末定型為現代國際象棋。

中國象棋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有正式記載,在南北朝得到第二次發展,據說當時與國際象棋很相似,(這也印證了上面的觀點)。在北宋末期定型為32顆棋子的現代象棋模樣。

以上可以看出,中國象棋的歷史遠遠超過國際象棋的歷史,甚至兩者可能都源自於中國。

其實我們只要細細揣摩不難發現,國際象棋與中國象棋有太多相似之處。且只有中國古代有陰陽五行之說,類似於國際象棋的黑白格。國此,我本人敢斷言,國際象棋與中國象棋其實歸根結底是同宗,只是後來發展成為兩種不同的棋種而已。

④ 國際象棋與中國象棋,哪個較早出現

國際象棋發祥地一般認為是印度,也有人認為是中國。但假如我們籠統地說起源於國運昌盛的亞洲文明古國,那就不會有什麼爭議了。

國際象棋以貿易、戰爭、宗教、外交等不同渠道從東方向西方傳播,它的路線大致是:印度——伊朗(波斯)——中亞——阿拉伯國家——歐洲。在伊朗的歷史文獻中,關於國際象棋的記載可以追溯到中波斯卡爾那馬克時代(約公元590—620年),據說是印度外交官們把這種棋戲帶過去的。公元638年,阿拉伯人征服了伊朗,並從那裡學到了國際象棋,於是國際象棋很快就在阿拉伯的上流社會中得到流行。公元8世紀,阿拉伯人征服了西班牙,國際象棋逐漸又被帶入歐洲。

到了15、16世紀,國際象棋終於定型成今日的樣式和棋制。此後國運與棋運的正比例關系似乎也就更清晰可見了。

16至17世紀,在國際棋壇佔主導地位的是義大利浪漫主義棋派,當時義大利開局風靡一時,這與義大利是文藝復興的搖籃不無關系。

18至19世紀前半葉,英國和法國棋手相繼從世界棋壇崛起。英國工業革命後經濟起飛,引人關注的是英國首創印刷術的嘉士頓發行《國際象棋》一書後,英國棋風大盛。法國執仗棋壇牛耳則是在拿破崙稱帝前後。此後,英國式開局、法蘭西防禦開始流行。

19世紀後半葉,德國和美國逐步強大,其棋藝也開始在世界領先。1851年,國際象棋史上第一次國際循環賽舉行,德國數學教師安德森摘得桂冠。但1858年,美國年輕棋手摩菲在巴黎擊敗了安德森。德國哲學博士拉斯克從1894年至1921年共保持了27年的世界棋王王冠。

在革命導師列寧和斯大林的大力提倡下,蘇聯自20世紀中期起,成了世界棋壇「超級大國」。40多年來,蘇聯棋手所向披靡,幾乎獨霸棋壇。對此,蘇聯人對待國際象棋就像對國防強大、科技發達一樣引以為豪。然而在蘇聯解體後,一向被視為「國棋」的國際象棋運動也不免蒙受損失。

1991年,穩坐世界冠軍後座13年的前蘇聯棋手奇布爾達尼澤失冕於中國年輕棋手謝軍,原因之一就是後方不穩,失去了堅強後盾。

中國象棋具有悠久的歷史。戰國時期,已經有了關於象棋的正式記載 ,如:《楚辭·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並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說苑》載:雍門子周以琴見孟嘗君,說:"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則斗象棋而舞鄭女。"由此可見,遠在戰國時代,象棋已在貴族階層中流行開來了。 三國時期,象棋的形制不斷地變化,並已和印度有了傳播關系。 至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561~578年在位)制《象經》,王褒寫《象戲·序 》,庚信寫《象戲經賦》,標志著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隋唐時期,象棋活動穩步開展,史籍上屢見記載。
經過近百年的實踐,象棋於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32枚棋子, 有河界的棋盤,將在九宮之中等等。南宋時期,象棋"家澈戶曉", 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

⑤ 國際象棋和中國象棋有什麼區別

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的區別:

6、國際象棋中是沒有「炮」這個兵種。這說明在國際象棋發明時西亞和歐洲在戰爭中還沒有「炮」這個兵種。而中國象棋中雙「炮」的設置則充分表明火炮已經在當時的中國戰爭得到廣泛運用,並成為一個獨立兵種存在。

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可能確實都來自中國古代。但當他們踏上不同的發展之路後,隨著所處環境的變化,已經演變成兩種風格迥異的游戲。

⑥ 中國象棋國際象棋哪個更古老誰受了誰的影響

1 國際象棋和中國象棋的起源和發展 1.1 國際象棋起源和發展史 國際象棋的起源至今說法不一,有關起源的傳說有各種版本,比較可靠的說法認為它是由古代印度發明的,它的原型是一種叫做「恰圖蘭卡」的棋,其中有4種棋子:步兵、騎步、戰車和大象,正好反映了古代印度軍隊的組成兵種。「恰圖蘭卡」的進一步發展是「沙特蘭茲」,在棋子和規則上有大規模的改進,開始在中亞各民族廣為流傳。然後這種游戲通過貿易、戰爭和宗教等多種渠道,由東方向西方傳播,其傳播的大致路線是:印度——波斯(今伊朗)——中亞——阿拉伯國家——歐洲。在11世紀末,它已遍及歐洲各國。而國際象棋——「Chess」這個名字也是由波斯語和阿拉伯語組成的復合詞,意為「將死對方的王」。 據可靠的文字記載它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盡管更多的人相信它起源於東方,但從它的演變史以及發展史,我們不得不承認它是在西方尤其是歐洲定型並流行開來的。在歐洲文藝復興時代,人們對它做了一次大的改革,一些棋子改變了走法,行棋速度明顯變快,例如「原先的大臣」被浪漫的法國人改為王的配偶--後,像社會革命一樣,連性別也變了。至15世紀末進化為現制。當時它與騎術、游泳、射箭、擊劍、狩獵、作詩並列成為騎士教育的七大必修科目。18世紀,以騎士教育為主導的人們把在下棋當中兇猛的進攻和大無謂的棄子看成是勇敢的表現,而不敢接受棄子或防守的一方被認為是怯懦的。但這種騎士風格的弈棋理念和完全不重視防守的戰略思想已經被現代理論所淘汰。 現在,國際象棋在世界各地流行和普及。人類社會不僅僅把它當作游戲和娛樂,還當作一門藝術學科、競技體育項目,甚至開發電腦弈棋,向人類智慧挑戰。 國際象棋最早傳入我國是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當時的中國留學生把國際象棋帶回國內,但未能普及開來。到了上世紀50年代,我國將它列為體育項目,才開始逐漸推廣起來。國際象棋英文「Chess」本身只是棋的意思,因其走法與中國象棋極相似,為了與中國象棋區分開來,人們在前面加上「國際」二字叫國際象棋。在亞洲一些華語地方,也有人稱它為「西洋棋」。國際象棋中6種棋子的命名,也完全是按照中國象棋的叫法而定的。King譯為王;Queen譯為後;Rook:意為城堡,因與車走法一樣,故稱為「車」;Knight:騎士(或稱為爵士),與馬走法類似,稱為「馬」;Bishop:傳教士,與象(相)走法類似,稱為「象」;Pawn譯為兵。 1.2 關於中國象棋的起源和發展史 關於中國象棋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的認為起源於古代傳說中的神農氏;有的認為起源於傳說中的黃帝;有的認為起源於周武王伐紂時期:「象棋,武王所造,其進退攻守之法,日月星辰之象,乃爭國用兵戰斗之術。以象牙飾旗,故曰象棋。」 更多的認為是秦末楚漢相爭時的產物。韓信發明象棋,用以鍛煉將士的攻殺能力。證據是後世象棋盤上常刻有「楚河漢界」的字樣。無論起源於何時,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受到當時戰爭模式的影響,人文社會的影響,在走法以及規則上不斷地創新,包括兵種的增多。 若從文物出土的角度看,中國象棋成型於北宋,定型於南宋(見南宋詩人劉克庄《象弈一首呈葉潛仲》詩中描繪了棋盤、棋子的形式和下法,與現在流行的下法相同),發展於明朝。基本上最初每個朝代都略有不同,是通過不斷的完善才成為今天的樣子。 有名家說,中國象棋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實踐經驗總結,其傳統性和封閉性更明顯,不了解中國封建文化,就不了解中國象棋。 2 從國際象棋與中國象棋規則的異同看中西方社會文化的差異 2.1 棋盤 中國象棋棋盤是由九道直線和十道橫線交叉組成。中間以「楚河漢界」相隔,淋漓地再現了當時兩軍對壘的場景。「楚河漢界」位於鄭州市西北郊的廣武山上,當時西邊為漢王城,東邊為楚王城,諸侯割據,各霸一方。 有趣的是,如果把「楚河漢界」拿開,正好是一張8×8方格的棋盤,與國際象棋棋盤幾乎一樣。「9」是最大個數,在中國古代,象徵著多與廣的意思,「九州」泛指中國。「8」更有無限擴伸、四面八方的喻意。8和9在中西方都喻著無窮大的意思。古代戰爭的目的就是爭取更多的土地,為了佔領更多的地盤,所有充當戰場的棋盤都體現了古人的這種意識。 中西方對於戰場對峙的觀念不同。中國象棋的棋子占據在交叉點上,通過線(路)與對方交鋒;國際象棋則是面與面的對峙,一馬平川,連界河都不用。這體現了中國人的運籌帷幄和游刃有餘的作戰風格,以及西方古戰場上滿盤皆兵的作戰風格。 2.2 棋子 兩個棋種都是三十二個棋子,這一點是相同的,但在棋的種類上有不同。最大的區別是中國象棋中有「炮」這個兵種,而國際象棋上沒有。 (1) 炮。《續藏經》載:「昔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唐相牛僧孺用車、馬、將、士、卒加炮,代之為棋矣」。根據這個記載,在唐朝前的象棋是沒有炮的,有了炮後,才和現代象棋相近。 而國際象棋里是沒有這個棋子的。有人認為象棋可能定型於炮戰(北宋為開端)流行之後,而國際象棋定型於出現炮以前。筆者認為這種說法非常含糊,而且在時間上是不能放在一起比較的。從兩棋歷史可以看出,象棋的歷史更確切地說是定型的時間明顯早於國際象棋。問題在於中西方對於火葯的使用時間上是不同的。中國古代自從發明「火葯」,便發展為火炮,唐朝甚至更早時便被用於軍事。而火葯在西方則是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大約15世紀才由阿拉伯人引入的,那時的國際象棋已基本定型。這一點充分證明了象棋在發展過程中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不斷地完善,不斷增添與人文社會更接近的東西。 另外中國人的傳統認為戰爭成敗的因素,決定於人的因素加物的因素,所以有車、馬、炮這樣物的因素。而古西方由於生產力的低下,戰爭的成敗更主要取決於各級將士的素質和表現,所以在國際象棋中更體現人的因素。 (2) 將(帥)King。中國象棋里的將(帥)等同於國際象棋里的王,雖然威力都不大,卻是一個最重要的棋子。它被吃掉就意味著一個朝廷的滅亡。所以對它兩個棋種都有嚴密的防衛。中國象棋里安排了士相來守衛,而國際象棋里特定了一種叫作「易位」的走法,使它可以從中心兵家必爭之地轉為安全的側翼。 國際特級大師古菲爾德曾經說過:「在開局階段,王是一個嬰兒;在中局階段,王是一個小孩;在殘局階段,王則是一個成年人。」這充分說明了國際象棋里王的作戰價值,在殘局中人員所剩無幾的時候,它可以四處作戰的優勢就顯露出來。這與中國象棋的將(帥)不能走出「宮」的限制有了根本的區別。而且將、帥還不能見面,這一點也充分表現了中國的古國情,在古中國除了幾個開國皇帝帶兵打仗外,幾乎所有皇帝都是閉門不出的。 (3) 後Queen。這是站在王旁邊的棋子,它最初的走法僅相當於象棋中的士,到了1475年,我們上面提到過,浪漫的法國人將它威力驟增,橫、豎、斜均可以走,最多可以控制1/3的戰場。性別也變了,成了王的妻子。義大利稱它為Robioso(狂暴的棋子),指其威力巨大。由此可見資產階級文藝復興對當時社會的影響。在古西方的歷史上,女權也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女王的統治屢見不鮮,著名的就有埃及女王、英國女王、丹麥女王、瑞典女王等等。但是盡管它是威力最大的棋子,說到底仍沒有王重要。 而中國象棋里是沒有「後」這個棋子的,可以說整個中國封建歷史就是一部「父權的歷史」。將(帥)旁邊是兩個士,喻意我國封建社會的一夫多妻制。 (4) 車Rook。兩個棋種中,唯一一個走法完全相同的子;最初國際象棋里的車也是「戰車」的意思,與中國象棋一樣。後來才被確認為城堡。 (5) 象Bishop,馬Knight。國際象棋的象在最初是「戰象」,然後改為「傳令官」,到了文藝復興時代,隨著教會勢力的增大,變為「教士」。它與中國象棋中的相(象)的區別是沒有河界的阻隔。「相」是個文官,所以在中國象棋里它是不出門打仗的。 國際象棋的馬與中國象棋中的馬最大的區別是在行棋中不被蹩馬腳。在走法上,國際象棋的要求比中國象棋的要求松得多,大概是西方當時的社會制度比中國封建的社會制度要寬松許多的緣故吧。中國的封建社會,朝廷忠奸難辨,官場腐敗,勾心鬥角,常常使用「絆馬腳」的伎倆,縱使你是一匹良駒俊馬,志在千里,但一旦被人使壞「絆了馬腳」就動彈不得,只得老驥伏櫪,無可奈何了,這種現象在中國象棋可是表現得淋漓盡致了。 (6) 兵Pawn。無疑這在兩個棋種中都是人數最多的子,站在最前方,用自己的身體保衛王朝,而且是只能沖鋒不能後退的,在這點上中西方對士兵的要求都一樣。 不同的是中國象棋中的小兵永遠都只是一隻小兵,最多在過河之後變得稍微厲害了一點。但國際象棋中的小兵就有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如果勇敢地沖到底線將升格為除了王以外任意一子。這個規定也是經過了幾個世紀的演變最終才確定的。最初人們不願接受一方有兩個甚至多個後,這不就變成了一夫多妻了嗎?但游戲畢竟是游戲,還要考慮到它的趣味性和邏輯性。兵的區別恰恰又反映出中國封建社會等級森嚴的制度與西方「論功行賞」的傳統。 綜上所述,兩種棋完全反映中西方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更具體點應該是中國封建社會與西方資本主義萌芽階段的歷史背景。它們的思維方式是富於實踐的、具體的。它們的每個棋子都有特定的含義和功能,各有分工、各盡其職,非常的人性化,所以千百年來得以在民間或是宮廷廣為流傳。棋的發明與每一次演變無不體現了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但無論受到什麼樣的思想影響,棋的發明、變革和發展最終體現的都是廣大勞動者智慧的結晶。

⑦ 中國象棋國際象棋哪個更早

象棋早點

演化象棋
1、士(仕)可橫向只走,每次一步格,變道後走吃另一組士線,橫一不能吃子,不能出宮。
2、象(相)可橫向只走,每次兩步格,變道後走吃田字格另兩個對角,橫二不能吃子,不能越棋。
3、兵(卒)到達對方底線,可同時一對一升變為已被吃掉的車、馬或炮,升變不算走棋,也可不變,但過後該底兵不能升變



⑧ 中國象棋歷史久還是國際象棋

中國象棋在中華大地上廣為流傳始於楚漢時期,有著千年歷史。而國際象棋是中世紀以後才流行的。

⑨ 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哪個更古老

兩者發明者和發明時間難以考究,也沒有比較的必要。但中國象棋的形成到定型(各兵種的變化,如炮是從弓-弩-投石車才定型為炮)應該比國際象棋(只是子力走法和游戲規則的改變,如「後」走法等)復雜得多。私人淺見,僅供參考。

閱讀全文

與國際象棋和中國象棋哪個歷史更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1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6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