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國際空間站是如何搭建完成的
國際空間站於1993年由美國、俄羅斯、11個歐洲航天局成員國、日本、加拿大和巴西共16個國家聯合建造,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航天工程。 那麼國際空間站又是如何建成的?
一、第一階段(1994年-1998年 )1994年到1998年,美國太空梭與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進行了9次交會對接,這為建設國際空間站取得了寶貴的經驗。
其中美國負責研製試驗艙、離心機調節艙、居住艙、節點-1艙、氣閘艙、夯架結構和太陽能電池陣。俄羅斯負責俄羅斯研製多功能貨艙、服務艙、萬向對接艙、對接段、對接與儲存艙、生命保障艙、科學能源平台和2個研究艙。歐洲研製試驗艙、自動轉移飛行器及節點艙-2、3。義大利研製3個多用途後勤艙。日本研製試驗艙,它由增壓艙、遙控機械臂系統、暴露設施和試驗後勤艙組成。
裝配完成後的國際空間站長110米,寬88米,大致相當於兩個足球場大小,總質量達400餘噸,是有史以來規模最為龐大、設施最為先進的人造天宮。
㈡ 怎樣製作航天器模型
自製火箭模型發射系統
神州五號的升空,不但圓了中國人幾千年的飛天夢,神州六號的升空大長了中國航天人的志氣,使得從事航天模型(火箭)活動已成為一種時尚。航天模型項目不僅是一種國際性體育競賽項目,更是一項深受廣大青少年朋友喜愛的航天科普活動。然而,火箭模型的發射又是一項比較繁瑣的事情,集群(多枚)火箭的發射更是如此。使用商品的火箭發射架需要一個架子一個架子的連接,費時、費力還不準確。為了能使火箭模型發射順利,又可以方便攜帶發射架,我們結合當地特點,設計製作成一種方便靈活的可拆卸式 JLHJ-1型火箭發射系統。經過數次使用,效果非常好。
1 發射器的製作
火箭模型的發射系統應是一項安全可靠的裝置,發射時要做到萬無一失,特別是在大型表演活動中,不能有任何失誤,為了達到上述目標,我們在製作發射系統時全部採用大功率電器元件,電瓶也採用雙充雙電式(兩快電瓶,兩個充電器)的,確保一次成功。所有電子元件按電路圖焊接牢固,每個焊點要做防腐處理。我們採用的連接線是雙層電源線,一層塑料護套、一層纖維線,具有防腐、防折功能。焊接處採用松香型焊油焊接,所有電線連接頭要用熱塑套管塑封好,防止受腐蝕和經常搬運而折斷。(圖一)
2 發射架的製作
火箭的發射架要求使用穩定、安裝靈活、攜帶方便的特點,針對上述情況,我們大膽選擇製作塑鋼門窗使用的材料。然而有些塑鋼易變形、加工費力、重量較重,經過多次試驗,我們選用了質量好,價格合理的凸型實德塑鋼。發射架的製作方法比較簡單,按照所需要的尺寸剪裁下來,然後用鐵銼磨平接頭,兩個發射架連接處安裝可折疊式合頁(市場上有售)。合頁與塑鋼連接處用1.5毫米厚的鐵皮做墊圈,防止長期拉動而折斷塑鋼(圖二)。在塑鋼凸起部分,我們按照所需尺寸打直徑4.1毫米的孔(每個孔切不可超過最下面一層塑鋼)用來安裝發射導軌。發射導軌可採用直徑4毫米粗的鋼絲,用冷撥方法拉直,也可用0.5公斤鐵錘敲擊成直型鋼絲,每個鋼絲長度在1米。然後用200號細砂紙打磨光滑,把鋼絲插在塑鋼孔上既可,發射導軌就製作完成了。由於火箭發射時發動機燃燒噴射會產生很強烈的火葯,如同氣體焊槍一樣,這樣強烈的火葯會將塑鋼「打穿」的,所以,我們在每個導軌下面安裝一片直徑18毫米、厚度1毫米的圓形鐵皮,用來保護塑鋼發射架不被「燒毀」。這樣,一架可拆卸、運輸方便、美觀適用的火箭發射架就組裝完成了。再配上攜帶方便、安裝簡單、使用保險的發射器,一套適合比賽、表演的全新火箭發射系統在您親自動手下完工了,使用效果一定會讓您滿意的。
表一 發射器用電子元件器材明細
名 稱 規格 數量 備注 名稱 規格 數量 備注
電 瓶 4AH 2個 6V 電瓶開關 110V 1個 搬動
充電器 6V 2個 300HA 發射開關 220V 1個 雙觸點
指示燈 6V 2套 0.5W 接線柱 同軸 2套 2芯
電壓表 6V 1個 6V 魚咀夾 小號 80個 雙色
總開關 220V 1個 按鍵式 發射導線 2平方 50米 護套
連線插座 4芯 1套 同軸 熱塑套管 5毫米 2米 紅色
㈢ 國際空間站是怎麼建成的
國際空間站是當代規模最大的航天工程,也是涉及國家最多的大型國際航天合作項目。它的建設工作一直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但是由於耗資巨大、用途有限,國際空間站屢遭反對,美國航空航天局局長格里芬表示,建造國際空間站是戰略性決策失誤,不如月球基地用途廣。因此近期修改後的新建設計劃比原計劃大幅「縮水」。國際空間站要建成什麼樣,建設過程中又遇到了哪些困難呢?
建成後能住6個人
國際空間站於1993年由美國、俄羅斯、11個歐洲航天局成員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英國、比利時、丹麥、荷蘭、挪威、西班牙、瑞典、瑞士)、日本、加拿大、巴西等共16個國家共同建造。投資巨大的國際空間站原預算約為500億美元,其中包括美國的研製費276億美元、俄羅斯30億美元、歐洲航天局36億美元、日本35億美元、加拿大10億美元,以及在軌組裝費用110億美元。
國際空間站以長達上百米的組裝式桁架為基本結構,將多個艙段和設備安裝在桁架上。建成後的國際空間站工作壽命10年—15年,總重量423噸,長度108米,寬度88米,面積約為兩個足球場大小。其增壓艙近似等於兩架747噴氣式客機的客艙體積,可供6名航天員長期考察。
這一「太空堡壘」運行在高約400千米、傾角51.6°的軌道上,在這一高度,空氣阻力會使空間站高度逐漸降低。為此,每隔90天,需用貨運飛船或太空梭提升空間站高度。
分三個階段
國際空間站的建造分3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准備階段(1994年—1998年),主要是送美國航天員到「和平」號空間站工作,訓練美國航天員在空間站上的生活和工作能力。
第二階段為初期裝配階段(1998年—2001年),主要內容是建立國際空間站的核心部分,使空間站擁有初始的載人能力(3人)。
第三階段為最後裝配及應用階段(2002—2010年),主要內容是完成國際空間站的裝配,達到6—7人長期在軌工作的要求。
養一個空間站每年13億美元
國際空間站是當代規模最大的航天工程,在組裝、管理、技術和經費上都遇到嚴峻挑戰。因此,原定2003年竣工的國際空間站目前定在2010年建成。
由於規模空前,整個空間站很難在地面進行監測,而且在空間站在軌組裝工作開始時,有些部件還在製造,只能在軌邊裝配邊試驗。尤其是這些軟硬體來自16個國家的數百家廠商,很容易相互影響。
航天員艙外活動量大也是一個難點。為安裝空間站的大量部件,接通管道和電纜等,航天員需要進行大量出艙活動,有較大危險性。
相互牽扯是目前最令人頭疼的事:只要有一個主要部件不能按時發射入軌,就會影響整個計劃進度。例如,由於俄羅斯的服務艙未能按期交付,國際空間站計劃已因此推遲了1年多。「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後國際空間站工程又停工了好幾年,並使長期考察組由3人減為2人,以節省國際空間站上的能量供應。
即使國際空間站建成,其運行管理也不容易,單是每名航天員每年就需由地面送去658千克食品、209千克服裝和其他個人用品。而當今運送1千克物品到空間站的費用為2.2萬美元。由此可見,「養」一個空間站耗資驚人,據估計每年需13億美元。
但修改後的新計劃將取消太空梭大部分純科研目的的飛行,太空梭的飛行任務為16次或略多,而在原計劃中,太空梭要執行多達28次的空間站建設飛行任務。美國航空航天局局長格里芬表示,這樣緊湊安排的目的就是要確保空間站在太空梭退役前徹底完工
㈣ 空間站手工模型怎麼做
可以用水瓶按照空間站樣子製作。
製作簡單手工空間中模型前期需要准備泡沫板顏料刷子繩子竹簽切割刀等。
中國空間站(天宮空間站,英文名稱:China Space Station)一般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計劃中的一個空間站系統。預計在2022年前後建成。空間站軌道高度為400~450公里,傾角42~43度,設計壽命為10年,長期駐留3人,總重量可達180噸,以進行較大規模的空間應用。
2014年9月10日,第27屆太空探索者協會年會在北京召開。年會中方組委會主席楊利偉稱,中國在2016年9月15號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隨後2016年10月下旬發射神舟11號載人飛船和天舟一號貨運飛船,並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對接,將在2022年前後完成中國空間站的建造。
㈤ 國際空間站是怎樣建立的
國際空間站是1993年決定上馬的,由美國、俄羅斯、日本、加拿大、巴西和歐洲空間局的11個成員國共同籌建,是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由多國合作建造的最大航天工程。
根據計劃,國際空間站將分3個階段來完成。第一階段為1995~1998年,美國太空梭與「和平號」空間站對接9次,利用空間站獲取航天員在太空中長期工作和生活的經驗,以降低國際空間站裝配和運行中的技術風險;第二階段為1998~1999年,一些主要部件將發射上天,在太空中構成一個過渡性的空間站,達到有人照料的狀態;第三階段為2000~2004年,完成全部硬體的裝配。整個裝配將要動用美國和俄羅斯共47次航天發射,大批航天員將在太空中進行操作。
完工後的國際空間站,由6個實驗艙、1個居住艙、2個連接艙、服務系統及運輸系統等組成,是個總長88米、質量約430噸的龐然大物。它運行在約400千米高度的太空中,4個寬為108米的太陽能電池提供功率為110千瓦的電力,空間站的居住艙容積為120立方米,氣壓始終保持在一個標准大氣壓。與「和平號」空間站相比,可算是「鳥槍換炮」了。
㈥ 國際空間站是怎樣建造成的
國際空間站的設想是1983年由美國總統里根首先提出的,即在國際合作的基礎上建造迄今為止最大的載人空間站。國際空間站於1993年完成設計並開始實施。該空間站以美國、俄羅斯為首,包括加拿大、日本、巴西和歐空局等16個國家參與研製。其設計壽命為10—15年,總質量約423噸、長108米、寬(含翼展)88米,運行軌道高度為397千米,載人艙內氣壓與地表面相同,可載6人。國際空間站結構復雜,規模大,由航天員居住艙、實驗艙、服務艙、對接過渡艙、桁架、太陽能電池等部分組成,建成後總質量將達438噸,長108米。經過第一階段的准備工作,1998年11月20日,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組件——曙光號功能貨倉(美國出資,俄羅斯製造)發射成功,國際空間站正式進入初期裝配階段。此後,國際空間站的第2個組件——美國團結號節點艙於1998年12月4日由奮進號太空梭送入軌道,並於12月7日與曙光號成功對接。2000年7月12日,國際空間站的核心組件、俄羅斯建造的「星辰」號服務艙發射入軌,同年11月2日,首批3名宇航員進駐空間站,國際空間站開始長期載人,11月30日,美國「奮進」號太空梭為國際空間站送去兩塊翼展達72米、最大發電量為65千瓦的大型太陽能電池帆板;2001年2月7日,美國的「命運」號實驗艙由「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送入軌道,4月23日,加拿大製造的遙操作機械臂與國際空間站順利對接,7月12日,美國「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又把供宇航員出艙活動的「氣閘艙」送入軌道。至此,美國和俄羅斯等國經過太空梭、火箭等運輸工具15次的飛行,完成了國際空間站第二階段的裝配工作。從2001年至2006年,國際空間站完成裝配,達到6—7人長期在軌工作的能力。
㈦ 怎麼製作模型
如果你是說模型套件的話。那麼就是按照吧零件剪下來,然後切削,然後打磨,然後用膠水組裝,過程中可能要貼紙,也有可能是最後才貼貼紙……當然,也有人為了高級效果去搞舊化什麼的。
如果你是說別的自製模型的話,那麼就是首先打好草稿,畫設計,切割出你要的零件或者是購買一些現成的。
之後就是組裝咯。
㈧ 國際空間站是怎樣建在太空里的
國際太空站是以美國為首,聯合俄羅斯、歐洲空間局的 11個成員國、日本、加拿大和巴西等16個國家共同建造並運行的大型軌道設施。
建設步驟:
1998年11月20日,太空站的第一個組件,即俄羅斯研製的「曙光」號多功能艙在拜克努爾發射場成功發射,標志著這項始於1984年的國際太空站計劃進入了在軌組裝階段。
1998年12月4日,國際太空站的第二個組件,即美國的「團結」號節點艙由「奮進」號太空梭載入太空,並於當月6日成功地完成與「曙光」號多功能艙的對接。
設計中的國際太空站長108米,寬88米,覆蓋范圍約為兩個足球場那樣大,是人類迄今在軌裝配的最大的一個空間設施。它由64個大型組件組成,這些組件將由美國的太空梭、俄羅斯的運載火箭分批送入太空。被送入軌道的組件將通過航天員的出艙活動完成對接與互連。據官方估計,國際太空站建設完成約需6年時間,共進行45次發射,總耗資將達294億美元。國際太空站在2004年1月建成後,總重量將達423噸,密封艙容積達1202立方米,與兩架波音747飛機的容積相當,可供6至7人長期在站上工作。建成後的太空站晚上掠過天空,將像鑽石般晶瑩剔透。比它大,且更容易看到的天體只有月球和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