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晶元短缺什麼時候才能緩解
由於晶元代工企業的產能很難快速擴張,業內人士認為,這一輪的晶元短缺可能要到2021年年底才能緩解。
近日,中芯國際宣布投資500億元人民幣在北京建廠,生產12英寸集成電路晶圓及集成電路封裝系列等。晶元製造的產能釋放需要周期,這也導致代工廠擴充產能比較謹慎。中芯國際產能釋放要到2022年底或2023年初,無法很快緩解目前的產能緊缺問題。這一輪的晶元緊缺差不多要延續到明年年底才能結束。
晶圓代工廠世界先進董事長方略表示,目前世界先進在電源管理IC、驅動IC與影像感測器等方面應用需求最熱絡,車用電子需求也明顯轉強,預計8英寸晶圓代工供不應求情況,至少延續到明年上半年、甚至第三季度。
德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大陸集團表示,在疫情導致全球銷量下滑後,中國半導體需求反彈,供應鏈瓶頸可能持續到2021年。
(1)中芯國際28nm產能多久釋放擴展閱讀
全球晶元短缺爆發:已經從汽車蔓延至手機和游戲機
目前,全球范圍內的汽車巨頭都面臨缺芯難題。大眾、福特、豐田等多家汽車企業不得不採取削減產量、減產等方式應對危機。
除了汽車行業之外,手機和游戲機也同樣開始遭受晶元短缺的限制。
據財聯社報道,最近幾周,越來越多的行業領袖發出警告,他們無法獲得足夠的晶元來生產他們的產品。
蘋果最近表示,一些新款高端iPhone的銷售受到零部件短缺的限制。恩智浦和英飛凌都表示,這些供應限制已不再局限於汽車行業。
索尼周三表示,由於生產瓶頸,該公司可能無法在2021年完全滿足其新款游戲機的需求。
據了解,缺芯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晶圓廠的產能不夠。目前晶圓廠的產能主要分為6英寸、8英寸和12英寸,一般情況下8英寸和12英寸的應用量最大。
然而在疫情期間,來自消費電子、工業市場和汽車需求猛增,這些大多需要用到8英寸晶圓。需求激增導致了市場上的8英寸晶圓產能持續緊張。
整個行業來看,受缺貨潮影響,很多終端企業恐慌性下單,甚至部門企業下單量是往年的幾倍。
終端商搶晶元,製造企業搶晶圓。而8英寸晶圓產能緊缺將持續半年以上。
㈡ 28nm晶元和5nm晶元的用途以及兩者有何本質區別
28nm晶元的應用面達70%,有報道稱龍芯公司董事長胡偉武說加上14nm的晶元,在90.9%的應用都夠了,顯然,28nm晶元的應用范圍比5nm晶元和3、7nm的晶元加一起都廣得多,在用途上不可同日而語,
然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目前,中芯國際只剩下28nm晶元的量產在繼續、產能在拓展,與台積電相同的地方大大減少了,與台積電可媲美的優勢僅此一個;中斷發展的製程則多達 4 個,至於5、3nm這 2 個製程技術的全面開發根本就不能開始,與台積電的區別大大增加了,有了一連串的並非本質的現實區別、事實上的劣勢,還只能眼看著台積電將分別在今年下半年和2025年量產 3 nm和2nm的晶元,差距越來越大。盡管有差距,但是我相信中芯國際最終當然也能把先進製程發展起來,和台積電一樣代工出良品率達到業界標準的5、3、2nm晶元
㈢ 28nm國產機要下線了,對於國產晶元行業來,是好事還是壞事
肯定是好事啊。集成電路產業是現代化工業的“咽喉”,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近兩年,晶元問題成為大眾矚目的焦點,自主發展核心晶元,構建國產化的晶元產業鏈成為必然。對此,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專家李珂表示,在國產晶元向中高端邁進的關鍵節點我國均有布局,滿足大部分市場需求的國產28nm晶元將在未來1-2年實現量產。
據李珂介紹,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和成就,相關數據顯示,去年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的產值超過了7500億人民幣,預計今年會達到9000億元。在整個產業發展中,集成電路製造行業取得的進步最為明顯的,以去年為例,中國集成電路的產能在全球已經超過了20%,排名第一。 從5G毫米波晶元取得突破,打破市場壟斷,到中芯國際N+1工藝成功流片。近半年來,國產晶元製造技術進步速度超過預期。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集成電路產能向中國大陸的轉移,以及產業政策的支持,國產晶元製造產業鏈迎來新機遇。
㈣ 專家建議華為收購中芯國際,能不能解決晶元出貨問題
先說結論,不能。華為跟中芯國際完全就是兩個發展方向的公司,風馬牛不相及。
很多人陷入了一個誤區,認為晶元製造領域,跟晶元設計類似,只要是投入資金就可以解決,這個想法是非常錯誤的。
對於華為的麒麟晶元來說,只需要購買公版的arm架構,然後再從這個架構之上進行設計,最後交給代工廠進行生產測試就可以了。整體下來比較簡單,大部分工作只需要投錢就可以解決。
可是晶元製造領域卻不是這樣,首先從設備上面來說,晶元製造繞不開的問題就是光刻機和光刻膠,這些產品可不僅僅是投入資金就可以研發成功的。
現在國際上最頂尖的光刻機就是荷蘭ASML的EUV光刻機,雖然這款設備是荷蘭公司發售的,但是在製造上面,卻不是荷蘭公司自產的。EUV光刻機的整機重量能達到180噸左右,零部件的數量在10萬以上。
現在華為和中芯國際缺的根本不是資金,而是人才和設備材料。在沒有絕對的技術人才之前,華為就算收購中芯國際,或者是跟中芯國際進行商業合作,解決晶元供應的問題也很難。
晶元的製造必須是全產業鏈進行產品供應,哪怕是三星這種全球產業鏈的巨頭,在晶元製造上面也是需要跟美方的企業進行材料技術上面的合作。
華為跟中芯國際,想要在各自的領域打破美方的技術壟斷,唯一的方法就是引進頂尖的技術人才,只有靠這些人員進行技術突破,才有可能在未來實現國產化的產業鏈供應,從而解決半導體晶元的問題。
㈤ 中芯國際發展的咽喉,28nm HKMG製程良率到底有沒有救
驍龍616官方確認使用中芯國際28nmHKMG工藝製造,但遺憾的是仍然是LP工藝i,漏電仍是詬病。中芯剛剛建立產線,HPM技術尚待研究中,還未引進!
GPU是A405,
616處理器:採用八個Cortex-A53架構核心,四核ARM Cortex A53+ 1.7GHz和四核 A53 1.2GHz,集成GPU部分為A405,550 MHz ,59.4Gflops
㈥ 中芯國際現在最高能造己納米的晶元
據中芯國際透露,我國自主設計製造的14納米級晶元已經成功量產,其產能已經接近滿載,這意味著,我國研發的14納米級晶元成功獲得大量訂單。
眾所周知,在晶元的研發領域,中國起步較晚,綜合實力落後於美國、韓國等。近年來,國內晶元企業不斷探索、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科技人才、投入大量資金等,最終傳來喜訊,中芯國際14納米級晶元成功量產。
據了解,中芯國際的14納米工藝距離全球最先進的7納米只落後兩代。國信證券認為,大陸晶元設計公司尋求大陸代工是必然趨勢。而作為大陸半導體代工龍頭,中芯國際產能充足、產線多樣。
適合眾多晶元代工需求。以14納米工藝的流片對於中芯國際是一個良好的開局,從風險量產到規模量產,目前總計已有超過十個客戶採用中芯國際的14納米工藝。
(6)中芯國際28nm產能多久釋放擴展閱讀
中芯國際晶元製造工藝從28nm到14nm用了4年時間。在2019年年底才正式量產14nm晶元,中芯國際晶元製造的主要任務是提高14nm產能。5月中芯國際官方表示已經實現6000晶圓/月。為華為麒麟710A處理器代工完全可以勝任。
美國高盛公司發布信息預測中芯國際未來的技術升級路線。高盛認為中芯國際到2022年晶元製造工藝可升級到7nm,到2024年下半年工藝再次升級至5nm,2025年毛利率將提升到30%以上。
高盛作為一家知名的投資公司,得出一份投資預測報告自然不是一件難事。但在當下就中美半導體的合作情況,這樣的預測或許更讓美國再次深度向我國的科技企業施壓,設置更多的非商業性障礙。
不過話說回來,高盛的預測也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即使中芯國際能如期實現5nm晶元的製造能力,假如其它半導體設備、材料、技術還不能擺脫美國限制或沒有有效的措施應對美國,也很難為我國的高科技企業服務。自然中芯國際的盈利能力也存在不確定性。
中芯國際是我國實現高端晶元極為重要的一環。中芯國際處在半導體產業鏈的中游,受上、下游產業鏈的影響。能不能為我國高科技企業服務,還受美國「實體名單」的影響。
中國「芯」不僅是缺少一台光刻機,也不僅是缺少中芯國際5nm晶元的製造工藝。晶元涉及的設計、材料、工藝、設備、相關技術都是缺一不可。美國也正是利用整個產業鏈的優勢地位,對我國高科技企業進行技術限制。
中芯國際作為晶元製造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在美國的影響下,能否擺脫美國的限制在於中國半導體產業生態系統的自主能力。半導體產業生態的完整性、可持續性的形成,才是企業穩健發展的關鍵。總之一句話,中國晶元是一個團隊,不是單槍匹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