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際侏羅系—白堊系界線的劃分
6.1.2.1 侏羅系—白堊系界線劃分沿革
如前所述,侏羅系—白堊系界線長期以來一直是國際地層學研究中的一個難題。許多 地區該階段地層的缺失,北方海區和特提斯海區動物群的差異,同一動物地理區內不同盆 地間被後期構造改造割裂,以及界線附近發育大量非海相地層等多種不同的因素導致了目 前侏羅系—白堊系界線的定義和層型遲遲未定(Wimbledon,2008)。
關於侏羅系—白堊系界線存在著各種不同觀點,幾種有代表性的觀點如下:
1)以Wiedmann(1968,1970,1973)為代表主張把Berriasian階置於侏羅系,作為 Tithonian階的一個亞階。Druschits(1968,1970,1975),Badaluda and Nastaseanu (1964),Ager(1975)也同意這種觀點。Wiedmann認為顯生宙的各個系代表了生命歷史 演化的一些階段,強調系的分界上存在的生物間斷,在邏輯上應當比階和帶的界線更明 顯。就某一類群生物演化來講,應當根據科和亞科,以及更高類群的演化不連續,而不能 依據那些屬和種的不連續。他根據在中生代劃分生物地層單位主要依據之一的菊石演化歷 史,認為如果以Berriasian階和Tithonian階之間劃分侏羅系—白堊系界線,菊石群演化上 沒有大的階段性,沒有表現出明顯的菊石群滅絕和更新。Ager(1975)從腕足動物群演 化階段性出發,以臀孔貝類(Pygopids)的滅絕和旋嘴貝類(Cychothyrids)的多樣性發育 及特殊的Peregrinellidae科的出現為特徵,也主張把侏羅系—白堊系界線劃在Berriasian階 和Valanginian階之間。
2)以Yegoyan(1969,1971,1973)等為代表,主張Berriasian為獨立的階,並且歸 於白堊系。其理由是Damas et al.(1846)第一次描述Berriase灰岩時,就將它歸為下白 堊統,而且提塘和貝里阿斯層已被置於不同系一百多年,不應改變,只是要如何更好地區 分它們。他把界線劃在Tithonian階的transitorius帶和Berriasian階的grandis帶之間(包括 grandis,chaperi,delphinensis3個亞帶)。
3)Hegarat(1965,1971,1973)等維護傳統的法國東南部Berriasian地區侏羅系— 白堊系界線,即將界線劃在Berriasian階下部grandis帶和提塘階最上部的jacobi帶之間。
4)Zeiss(1986)主張Berriasian階為獨立階,但包括了Rhazanian階和Upper Volgian (上伏爾加)階(北方海區),將侏羅系—白堊系界線劃在jacobi帶和下伏的ragites帶 之間。
5)Casey(1973),Surlyk(1973,1977,1982)主張在南北兩大區界線對比建立起 來之前,暫時使用Rhazanian階為白堊系底界。
6)Harland(1982)和Hoedemaeker(1990)主張在南北兩大區對比問題解決之前,保持各自獨立的對比方案。
7)Sha et al.(1993,1994)等主張Berriasian階為南北兩大生物區白堊系底界,Tithonian階和Volgian(伏爾加)階分別為南方和北方侏羅系的頂。
8)1995年在布魯塞爾國際白堊系界線會議上再次提出Berriasella jacobi菊石帶底部為 侏羅系—白堊系界線,同時提出另一種選擇,即以Tirnovella subalpina亞帶底界為其界線 標志(Zakharov et al.,1996)。
海相侏羅系—白堊系界線附近地層的區域對比長期存在問題和爭議,這很大程度上受 制於不同生物地理區標志性物種的區域特點。過去30年來該領域的研究還是取得了一定 程度的進展:一方面,不同動物地理區海相化石的對比精度有所提高,化石種類也增加很 多,除了菊石外的其他替代性標志化石,如微體化石的研究取得諸多成果;另一方面,地 球化學、古地磁學等相關學科的發展,也為國際侏羅系—白堊系界線層型的確定提供了豐 富的研究數據,如磁性地層學的研究已經能夠在早白堊世不同門類的化石數據與M序列 的古地磁極性時(polarity chrons)之間進行較好的對比。
6.1.2.2 年代地層單位的劃分
當今國際上在侏羅系—白堊系界線附近,主要劃分為如下年代地層單位(表6.1)。
(1)上侏羅統(Upper Jurassic)
上侏羅統劃分為3個階(Gradstein et al.,2004),自下而上分別為:Oxfordian(牛 津)階,Kimmeridgian(基默里奇)階和Tithonian(提塘)階。自1865年Oppel建立提 塘(Tithonian)階以來,其作為侏羅紀的最後一個階,目前已得到認可,將其歸入上侏羅 統,其頂界即為侏羅系—白堊系的界線。
(2)下白堊統(Lower Cretaceous)
下白堊統劃分為6個階(Gradstein et al.,2004),自下而上分別為:Berriasian(貝里 阿斯)階,Valanginian(凡蘭吟)階,Hauterivian(歐特里沃)階,Barremian(巴列姆)階,Aptian(阿普特)階和Albian(阿爾必)階。
表6.1 晚侏羅世—早白堊世國際地質年代劃分表
6.1.2.3 國際侏羅系—白堊系界線的研究現狀
貝里阿斯(Berriasian)階是白堊紀的第一個階,目前該階的存在已得到認可,比較 一致的意見將其歸入下白堊統,將其底界作為侏羅系—白堊系的界線,並提出該界線年齡 為145.5Ma。
侏羅系—白堊系界線是地層學中長期爭論的問題之一,至今尚未取得一致意見。國 際地質科學聯合會(IUGS)、國際地層委員會(ICS)同時公布了兩個侏羅系—白堊系 界線的年齡值:145.5Ma(2004)或135 Ma(Remane,2000),兩種界線標准存在將 近10 Ma的差距。總體上看,國際侏羅系—白堊系界線主要依據海相化石來確定。早在 1973年在法國里昂召開的侏羅系—白堊系界線會議確定Berriasella jacobi菊石帶的底部 為侏羅系—白堊系界線(Allemenn et al.,1975),1995年在布魯塞爾國際白堊系界線 會議上,再次提出該菊石帶底部為侏羅系—白堊系界線,同時提出另一種選擇,即以 Tirnovella subalpina亞帶底界為其界線標志(Zakharov et al.,1996)。近年國際上對該界 線的位置進一步取得共識,雖然不同化石類型具有其各自識別標志,菊石帶仍然是比 較公認的劃分標准。2002年IUGS早白堊世菊石工作組第一次國際會議再次明確了 Berriasella jacobi菊石帶的地層對比標准,近期進一步將其始現面確定為白堊系底界的標 志。原則上,B.jacobi菊石帶已成為國際地層劃分標准,但是,系一級的界線應具有大 區間的可對比性,由於晚侏羅世的世界古地理突現出強烈的地區分異性,不但使得北 歐和地中海地區之間,也使得世界其他地區在內,很難共同依據這一生物地層學標准 來識別白堊系的底界。因此,至今對該界線仍存在有多種不同的意見。盡管目前已公 認Berriasian底界為侏羅系—白堊系界線,並提出該界線年齡為145.5 Ma,由於該年齡 是一推算年齡,缺少真正的地層記錄,因而使得侏羅系—白堊紀界線的研究仍然是世 界中生代生物地層學研究關注的焦點之一。
由W.Wimbledon教授領導的國際地層委員會白堊紀分會Berriasian階(J—K界線)工作組於2007年在英國召開了第一次會議,大家一致同意尊重歷史,將侏羅系—白堊系 界線層型選在Berriasian的底部,即grandis(jacobi/grandis)帶內或之下。該工作組於 2009年3月在義大利召開了第三次學術研討會。2009年9月在英國召開的白堊系國際研 討會上,侏羅系—白堊系的界線和一些階的界線問題成為討論的焦點,侏羅系—白堊系界 線層型工作已經成為國際地質年表工作的最後一個堡壘。
傳統上使用菊石的生物地層學資料將白堊系的底界定義為Berriasian階的底界。其他 曾被考慮作為白堊系底界GSSP的界定標志事件還包括微體化石事件(如Calpionellid B帶 的底部),層序地層學(如「Purbeckian海退事件」代表了一次全球性海平面下降),或 者磁性地層學(如Ogg and Lowrie曾於1986年建議採用地磁極性年代帶M18r的底界)。Ogg et al.(2004)將侏羅系—白堊系的界線(Berriasian的基底)劃在Berriasella jacobi菊 石帶的底部(地磁極性帶M19n.2n的中部),即145.5Ma。
由於晚侏羅世—早白堊世可以精確控制的地層幾乎沒有可靠的年代數據,白堊紀年表 中從Berriasian到Barremian的各階主要依據地磁極性年表的M-序列對特提斯海地區菊石 帶的校準。從Aptian到Albian階,主要依據的是旋迴地層學推算的微體化石帶。晚白堊 世依據的是大量40Ar/39Ar年齡值控制的美國西部內陸地區菊石富集的沉積序列。因此,白堊紀各階界線年齡或是來自直接測定,或是間接估算產生(Ogg et al.,2004)。
Palfy et al.(2000)根據大量的測年數據,得出下白堊統Berriasian階底界年齡值為 141.8 Ma。Mahoney et al.(2005)測定了西北太平洋沙茨基海隆(Shatsky Rise)的 Berriasian最底部玄武岩岩床(basalt sills cored in lowermost Berriasian)的40Ar-39Ar階段 加溫的年齡為144.6±0.8 Ma,從而為侏羅系—白堊系界線提供了最小的年齡估計值。
作為國際地學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國地質科學家也對這一熱點研究問題予以了充 分的重視和關注。目前,基於同位素測年和古地磁的綜合研究,也得到了一些重要的結 果。例如,He et al.(2008)將Aptian階(即MOr)的底界確定為121Ma,可能會對最終 確定國際地質年表中下白堊統一些階的年限起到重要的作用。
以上工作表明,目前國際地質年表中建議的白堊紀底界的年齡盡管由於缺少最後的界 線層型剖面,但還是依據了不少年代學的數據,以及和相關古地磁學和古生物學的對比。未來這一界線年齡可能還會發生變動,但相差10~20Ma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盡管在侏羅系—白堊系界線的研究方面存在不盡相同的觀點和爭論,但取得的研究進 展還是有目共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許多科學家從更多的研究區域和更豐富的化石種類 來解釋和釐定這一問題。
中南美洲的墨西哥、智利等地的侏羅紀—白堊紀界線地層的生物群研究近年來獲得較 大的進展,Howarth(1995)確定以典型的地方性屬Substeueroceras作為最年輕的侏羅紀菊 石化石帶。Enay et al.(1997)對喜馬拉雅地區的菊石古地理做了詳細研究,分析了不同 地理區晚侏羅世菊石動物群的分布與對比。東特提斯地區的工作也在開展,Krishna (1991)在印度Kachchh地區發現了Berriasian早期的菊石Argentiniceras,據此提出該區的 侏羅系—白堊系界線的位置。北方海區與特提斯海區的生物地理對比已有可參照的資料 (Hoedemaeker,1991)。
在加拿大西卑詩省,Jeletzky利用雙殼類雛蛤(Buchia)化石建立了雛蛤的地方性帶,用Buchia unschensis與B.volgensis帶的界線來識別加拿大北方地區的侏羅系—白堊系界線 (Jeletzky,1984)。Pessagno(1977),Sanfilippo et al.(1985),以及Matsuoca(1995)建 立了侏羅系—白堊系的放射蟲帶。有孔蟲的研究也有新的成果,Podobia et al.(2000)建 立了西伯利亞Tithonian期的Ammodiscus veteranus-Evolutinella volossatovi組合帶和Berriasian 期的Trochammina rosaceaformis層,並與國際標准菊石帶進行了對比。
Wimbledon(2008)認為鈣質超微化石提供的准確數據將扮演重要角色,包括磁性地 層校準等多學科的研究工作也將必不可少。侏羅紀向白堊紀過渡的階段,鈣質超微浮游生 物經歷了快速的分異,出現了多個白堊紀成功演化並延續時間較長的屬,並且表明古海洋 經歷了晚侏羅世Tithonian晚期的變冷後,在早白堊世早期Berriasian期隨後溫度抬升 (Tremolada et al.,2006)。侏羅紀—白堊紀之交的時期,全球構造異常活躍,伴隨泛大陸 的裂解,世界海陸分布格局不斷變化。由於溫暖海洋中的鈣質超微浮游生物和浮游有孔蟲 的暴發,產生了大量的白堊沉積。劇烈的海底火山活動和洋脊的擴張促進了白堊紀中晚期 全球溫室氣候的形成,相關研究成為國際學術界十分關注的熱點之一。然而,已有的研究 表明,即使在溫度最高的Turonian期,同時還存在過間隙的冰川氣候,延續達20萬a (Bornemann et al. ,2008)。
國際侏羅系—白堊系的界線層型遲遲未定和近年來其他地質時期「金釘子」的相繼 確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白堊系的階在古生代以來的各個相當的地層單元中最多,但已經 確定的「金釘子」數卻相對最少。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底階尚未確定,進而影響了其他 階的釐定。
白堊系各個階的界線過去主要依據法國和荷蘭的菊石化石來定義的,之後又重新確定 了其他一些全球的標准,包括地磁極性倒轉、碳同位素漂移,以及微體化石資料等。白堊 紀年代地層學研究中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很難將巴黎盆地、侏羅地區和法國東南部地區的傳 統層型地區的生物事件,以及相關階的界線的定義與其他古地理和古海洋地理區進行比 較。其主要原因在於不同的研究方法各自得出的結果都具有無懈可擊的嚴密性,而彼此間 的對比性卻存在較大差異。如何協調古生物學、同位素年代學和磁性地層學不同學科的研 究成果往往成為解決問題的一個關鍵。如磁性地層學研究在Berriasian到Aptian各階都出 現豐富的成果,但與研究程度最高的菊石化石豐富的傳統研究地區卻缺乏可對比性。從 Berriasian到Barremian階之間各階或亞階的定義目前主要依據的還是菊石化石種出現的最 低或最高的層位。Aptian階的底界採用的是全球地磁極性年表中MOr負極性時的底界,Aptian層型的確定就有待菊石帶和地磁極性年代帶的對比。而Albian的底界處在白堊紀超 靜磁帶期間,已無法採用地磁極性對比,目前採用的是廣泛分布的有機質富集事件或者鈣 質超微化石分帶(Ogg et al.,2004)。
根據國際地層委員會網站公布的最新資料,目前白堊系有3個階(Cenomanian,Turonian,Maastrichtian)已經確定了「金釘子」,除Berriasian外的其他各階都已選定了候 選地點,Berriasian底界(侏羅系—白堊系界線)層型的工作也在加緊進行中,「金釘子」 的確定預計近期即將完成。
白堊紀是中生代地質事件頻發的時代,引人注目的重大地質事件包括:大洋缺氧事件 (OAE)、全球增溫事件、大規模海侵事件、大規模碳同位素漂移事件、長達40Ma的磁寧 靜期,以及5次大火成岩省的形成(133Ma,122Ma,118Ma,90Ma,65Ma)。尤其是 Aptian早期海洋劇烈的岩漿活動,在西赤道太平洋形成了著名的翁通-爪哇海台(Ontong Java Plateau)、馬尼希基海台(Manihiki Plateau);印度洋南部形成了克倫蓋爾海台 (Kerguelen Plateau);中大西洋西部形成了加勒比海台(Caribbean Plateau)等著名的海底 高原(Ingle et al.,2004)。這些重大地質事件可能存在著共同的起因和內在的因果聯系 (Zhang et al.,2008)。例如,不僅白堊紀溫室氣候、大規模海侵很可能與當時大規模岩 漿噴發密切相關,這種劇烈的岩漿活動還可能引起地球內部能量的大量釋放,從而降低了 磁極倒轉的速度,而導致了著名的白堊紀超靜磁帶的形成。在持續大約40 Ma的白堊紀超 靜磁帶期間,地磁場倒轉停止,海、陸發生劇烈的岩漿活動,海洋、大氣和地球表層環境 均產生了巨大改變,如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導致的溫室氣候等(Larson et al.,1999)。發生 在Aptian早期的這一系列重要事件和熱河生物群的繁盛期較為吻合(Zhou,2006)。早白 堊世東亞地區和世界其他地區的地理隔絕已經消失,熱河生物群保存了中生代最完整的陸 地生態系統(Zhou et al.,2003;Barrett et al.,2006;Zhou,2006;Benton et al.,2008; 周忠和等,2009),因此,陸相古生物、古環境的研究可能為本研究提供豐富的研究資料 和良好的研究思路以供借鑒。
2. 國際日界線是什麼
日界線指國際日期變更線是1884年國際經度會議規定的一條假想的線。
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它除了繞太陽公轉外,每天還自轉一周。因此,地球被太陽光照射的半個球面形成白晝,而背著太陽光的另外半個球面便是黑夜,它們之間的過渡帶是清晨和黃昏。地球不停地自西向東轉著,地球上的晨、晝、昏、夜也不斷地從東向西移動,循環往復地在各地出現。
全球各地都以自己所看到的太陽的位置作為確定一天的標准,把與自己所在地方相應的地球另一面的一條經線作為「日期變更線」也叫國際日界線,這樣就有許多條「日期變更線」,使用起來很不方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應該規定一條全世界共同的、可供對照的「日期變更線」。隨著標准時計時的區時系統的確立,東西十二區重疊,計時相同但日期不同,為避免混亂,公認180°經線作為日期變更線,因為是以「格林尼治時間」為標準的日期變更線。這條「日期變更線」就叫「國際日期變更線」。
這條穿過太平洋的「國際日期變更線」,為了方便地方生活,避開了一些島嶼和地區,這是為了使它們不致分成兩個日期,因此,它不是一條直線而是有幾個曲折的曲線。
國際日期變更線的拐彎大致是:第一處在俄羅斯東部即白令海峽,第二處在美國的阿拉斯加地區、阿留申群島,第三處在南太平洋,向東突出,讓斐濟群島等屬於東十二區(即東西十二區的西部)。
作用
為避免在一個國家中同時存在著兩種日期,日界線並不是一條直線,而是折線。它北起北極,通過白令海峽、太平洋,直到南極。這樣,日界線就不再穿過任何國家。這條線上的子夜,即地方時間零點,為日期的分界時間。按照規定,凡越過這條變更線時,日期都要發生變化:從東向西越過這條界線時,日期要加一天,從西向東越過這條界線時,日期要減去一天。 又叫「人為日界線」。
3. 對於大陸架的劃分,國際上通行的標準是什麼
大陸架,指沿海國家的領海以外,依其陸地領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擴展到大陸邊緣的,其寬度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的海底區域的海床和底土。
大陸架海區水產資源豐富,海底多蘊藏石油、天然氣以及其他礦產資源,這些自然資源屬沿海國家所有。
根據聯合國「大陸架公約」(1958年4月29日訂於日內瓦,於1964年6月10日生效)的規定,大陸架的具體定義與適用項目如下:
定義
第一條:本條款稱「大陸架」者謂:
1.鄰接海岸但在領海以外之海底區域之海床及底土,其上海水深度不逾二百米,或雖逾此限度而其上海水深度仍使該區域天然資源有開發之可能性者。
2.鄰接島嶼海岸之類似海底區域之海床及底土。
權利
第二條:
1.沿海國為探測大陸架及開發其天然資源之目的,對大陸架行使主權上權利。
2.本條第一項所稱權利為專屬權利,沿海國如不探測大陸架或開發其天然資源,非經其明示同意,任何人不得從事此項工作或對大陸架有所主張。
3.沿海國對大陸架之權利不以實際或觀念上之佔領或明文公告為條件。
4.本條款所稱天然資源包括在海床及底土之礦物及其他無生資源以及定著類之有生機體,亦即於可予采捕時期,在海床上下固定不動,或非與海床或底土在形體上經常接觸即不能移動之有機體。
第三條:沿海國對於大陸架之權利不影響其上海水為公海之法律地位,亦不影響海水上空之法律地位。
第四條:沿海國除為探測大陸架及開發其天然資源有權採取合理措施外,對於在大陸架上敷設或維持海底電纜或管線不得加以阻礙。
爭議解決
第六條:
1.同一大陸架鄰接兩個以上海岸相向國家之領土時,其分屬各該國部分之界線由有關各國以協議定之。倘無協議,除因情形特殊應另定界線外,以每一點均與測算每一國領海寬度之基線上最近各點距離相等之中央線為界線。
2.同一大陸架鄰接兩個毗鄰國家之領土時,其界線由有關兩國以協議定之。倘無協議,除因情形特殊應另定界線外,其界線應適用與測算每一國領海寬度之基線上最近各點距離相等之原則定之。
3.劃定大陸架之界限時,凡依本條第一項及第二項所載原則劃成之界線,應根據特定期日所有之海圖及地理特徵訂明之,並應指明陸上固定,永久而可資辨認之處。
選我吧,最佳,有問題可以問我。
4. 國際日界線是哪條經線, 它與自然日界線有什麼不同。
1、國際日界線就是國際日期變更線,是以180度經線為標准規定的一條人為日界線,其絕大部分與180度經線重合,按照規定,當地向東經過國際日期變更線時,日期要減一天,反之向西經過國際日期變更線時日期要加一天。這條線是人為規定的,而且其位置不會隨時間的延續而發生變化。2、自然日界線是地方時為24點的那條經線,這條線兩側日期也不相同,但東側日期等於西側日期加一天,這條線的位置不斷發生變化,簡單說,哪裡的地方時是24點,自然日界線就在哪裡所在的那條經線上,而且日期排列順序也與國際日期變更線不同,即向東過這條線時日期加一天,向西過時日期減一天。
5. 國際州界的分界線的標準是什麼
洲界線全解
http://wenku..com/view/26f550c0d5bbfd0a79567332.html
洲界線的羅列及介紹
大洲輪廓定點陣圖
http://wenku..com/view/caf3dacaa1c7aa00b52acb97.html
主要內容是讓學生按照要求畫各大洲的圖
6. 國家界線怎麼劃分,用什麼隔開
國家界線通常以領陸和領海的國界為基準來劃分,向上向下作垂直線,構成該國的領空與底土的界限。按劃界性質,國界分人為和天然兩種,人為的如界碑、界牆、運河等,天然的如山脈、海、河川、湖泊等。
國界又稱疆界或境界,是一個國家行使主權的界線,是國家領土范圍的地理界線。通常以領陸和領海的國界為基準,向上向下作垂直線,構成該國的領空與底土的界限。
(6)國際界線有什麼標准擴展閱讀
1、領陸
國家國界范圍內的陸地及其底土,是國家領土組成的基本部分。一國的領陸包括其大陸部分,也包括其所屬島嶼,如果是島國或群島國,其領陸就由其全部島嶼或群島構成。國家有權對所屬陸地地表以下深度無限的地下資源進行勘探、開采,修建隧道,鋪設管道和經營其他事業。
2、領空
一個國家的全部空氣空間。一個國家領土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國家對其具有完全的、排他的主權,對其實行完全的管轄和管制。
1919年的《巴黎公約》和1944年的《芝加哥公約》都確定了「空中主權」原則,即締約國對其領土之上的空氣空間擁有主權。隨著人類的飛行活動進入外層空間,領空的上限高度是一個還沒有明確解決的問題。多數國際法專家主張外層空間不屬於領空范圍。
7. 世界地圖分界線是什麼
世界地圖分界線介紹如下。
一、各大洲的分界線
1、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和黑海-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亞洲大陸和歐洲大陸緊密相連,成為地球上一塊最大的陸地,叫亞歐大陸。人們習慣上把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和大高加索山脈一線作為歐、亞兩洲大陸的分界線。
2、蘇伊士運河-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蘇伊士運河溝通了地中海和紅海,連接大西洋和印度洋,使得亞洲通往歐洲各國的航線比繞道好望角縮短8000千米-10000千米。
3、巴拿馬運河-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是人們在中美地峽最窄處開鑿的一條運河,它的開通,大大縮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程,使巴拿馬運河世界地理分界線成為世界重要的海洋航運的樞紐。
4、白令海峽-北美洲和亞洲的分界線。白令海峽是溝通太平洋和北冰洋的狹窄水道。
5、德雷克海峽-南美洲和南極洲的分界線。
二、四大洋的分界線。
1、太平洋與北冰洋西起俄羅斯東北部的傑口尼奧夫角,經白令海峽中的大、小代奧米德島,至美國阿拉斯加西端蘇厄德半島的威爾士王子角一線,為白令海峽最窄處。
2、太平洋與印度洋北起馬六甲海峽北口,沿蘇門答臘島西海岸、爪哇島南海岸,經阿拉弗拉海、托宙斯海峽,再沿澳大利亞東海岸和通過塔斯馬尼亞島東南角的東經146°經線至南極大陸。
3、太平洋與大西洋在德雷克海峽處,大致以通過南美洲南端合恩角的西經67°經線為界。
4、大西洋與北冰洋西起哈得孫灣東口,經戴維斯海峽、丹麥海峽、冰島-法羅海檻、威維爾-湯姆森海嶺、設得蘭群島的馬克爾-弗拉格島,到挪威西南沿海的塔斯德角一線。大西洋與印度洋自通過非洲大陸南端的厄加勒斯角的東經20°線至南極大陸。
三、地球的分界線
1、赤道-南北緯度數、南北半球的分界線。
2、南北緯30°和南北緯°60-低緯、中緯和高緯的分界線。
北緯30°-南緯30°:低緯度。
北緯30°-北緯60°和南緯30°-南緯60°:中緯度。
北緯60°-北緯90°(北極)和南緯60°-南緯90°(南極):高緯度。
3、本初子午線-東、西經度數的分界線。
4、西經20°和東經160°-東、西半球的分界線。
5、180°經線-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人為分界線,即國際日期變更線,簡稱日界線。
6、回歸線-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7、極圈-寒帶和溫帶的分界線。德雷克海峽是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狹窄水道。
6、丹麥海峽-歐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丹麥海峽位於冰島與格陵蘭島之間,溝通了北冰洋和大西洋。
7、直布羅陀海峽-歐洲和非洲的分界線。直布羅陀海峽是地中海沿岸各國通往大西洋的必經之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8、帝汶海和阿拉弗拉海-亞洲和大洋州的分界線。
8. 邊界的劃分國與國之間的邊界是根據什麼來劃分的
國際法規定:國家的邊界是指劃分一個國家領土和另一個國家的領土、或一個國家的領土和未被佔領的土地、一個國家的領土和公海以及國家領空和外層空間的想像的界線,邊界是有主權的國家行使其主權的界線.
由於邊界形成的原因多種多樣,劃分邊界的標准也各不相同,這就使得邊界的形式多種多樣,歸納起來,世界上大致有如下幾種邊界類型:
(1)自然邊界.所謂自然邊界是指以自然要素作為劃分邊界的依據.這是最早的邊界形式.一般以獨特的地貌特徵為根據,如高山、海洋、河流、湖泊、沙漠、森林等.具體包括:
①界山:界山是自平地天然突起的、分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的領土的高地.如阿爾卑斯山脈——瑞士、義大利、法國;喜馬拉雅山脈——印度、尼泊爾、不丹、中國;安第斯山脈——智利、阿根廷.
一般來說,邊界線是在山脊上沿著分水嶺走的.
但是邊界的劃分不僅涉及自然因素,同時還涉及到歷史、民族、經濟、文化等因素,因此,不能只用這個原則進行劃界,更不能借口分水嶺原則來侵吞他國的領土.
②界河:界河是分隔兩個不同國家的河流.如果河流是不通航的,邊界線原則上是在河流的中間,循著河流兩岸曲折而行;如果河流是可通航的,邊界線原則上在主航道的中間.但邊界也可以是河的一岸,例如長期以來就有條約或一個國家在其他國家佔有河流那一岸的土地以前就已佔有河流那一岸.這里應注意,如果在界河上架橋梁,在沒有特別條約的規定下,邊界線一般在橋梁的中間.另外,河流若是由於自然作用而改道,邊界也會發生變更.以下是一些界河:
格蘭德河——美國、墨西哥;奧德-尼斯河——德國、波蘭;多瑙河——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拉普拉塔河——阿根廷、烏拉圭;黑龍江——中國、俄羅斯.
界河爭端是經常發生的,導致兩國在邊界河流的爭執最常見的主要有如下幾種情況:
一是由於河流改道或自然添附作用而導致邊界的重新劃定.如美國和墨西哥之間的格蘭德河,就是因為河床經常移位而引起近百年的關於兩國邊界的爭議.格蘭德河發源於落基山脈,全長3034km,其中美國和墨西哥界河約2000km.該河由於經常泛濫,河床不斷北移,淤積了大片土地,成為兩國相爭之地.1963年,兩國簽訂條約,將河流改道的部分領土平分,各得0.78km2,並決定修一條新運河,把這條新運河當作兩國的新邊界.
二是由於國際河流的利用而導致爭端.所謂國際河流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共有的河流.兩國之間的邊界可能是沿著河流走向,也可能是橫穿的國際河流,諸如萊茵河、尼日河、多瑙河、剛果河、亞馬孫河、尼羅河等.由國際河流導致的政治問題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國際河流航行的問題,一個是國際河流河水利用問題.關於在國際河流上航行的問題,早在19世紀初就已經開始討論了,於1815年維也納公約才宣布不僅沿河國家而且一切國家的商船,都可以在歐洲國際河流上自由航行的原則,但這個原則當時只適用於歐洲,直到1921年巴塞羅那公約誕生,這個原則才得到全世界認可.河流自由航行原則的主要內容是:「在平等條件下,並在繳納因維持和改善航行情況而必須徵收的公平捐稅的限制下,准許一切國家的船舶在河流上航行.」由於國際河流是某些國家的領水組成部分,所以,這些國家不希望其他國家在自己領水范圍內活動,這樣,有些國家故意提高關稅,這就容易導致和其他國家的沖突.
關於國際河流河水利用問題,盡管國際法中曾規定:「一個國家不僅不得阻斷或變更從其本國流往鄰國的河的水流,而且同樣地,該國對於河水的使用既不得引起對鄰國的危害,也不得妨礙鄰國在它的部分對河的水流作正當的使用」.但國際河流河水的利用在當代仍然是地區政治沖突的直接原因.我們僅以印度河為例,印度河是巴基斯坦和印度農田灌溉的主要水源,是該河域6000萬人口賴以生存的基礎.印巴分治後,劃給巴基斯坦的水系比較發達,劃給印度的則是乾旱區,這樣,印度河水成了兩國爭奪的對象.盡管1960年兩國簽署了河水使用協議,但由於近幾年河水改道,兩國糾紛又起.
三是界河中邊界的位置,盡管原則上規定在主航道中心線上,但由於各種原因,在有些河流上關於這一點仍有爭議,如茅利塔尼亞和塞內加爾發生的界河爭執就是這樣.塞內加爾認為,根據法國1933年的法令,邊界就從塞內加爾河的主流的右岸通過,茅利塔尼亞認為,這是違背國際法的,拒絕這種要求,兩國由此發生爭執而關閉邊界.
③界湖:界湖是分隔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領土的湖國則主張,中間線應劃在兩國本土海岸之間,即海峽中央,而讓海峽群島有由3n mile領海區和3n mile大陸架區構成的6 n mile區域.兩國為此爭論不休,最後經國際法院裁決.國際仲裁法庭認為,由於兩國本土海岸線大致相當,首要的邊界就是英吉利海峽的中間線,另一段劃在距海峽群島已確定的基線12n mile處.結果把海峽群島劃在一個被包圍的區域里.這樣,既避免了因海峽群島而導致法國失去海峽中央部分,又考慮了這一海峽的特殊情況.
(2)人為邊界.與自然邊界相對應,人為邊界是指以民族、宗教信仰、語言、意識形態、心理習慣等因素作為依據劃分的邊界.與自然邊界不同的是,人為邊界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在當代世界政治地圖上,人為邊界多種多樣,歸納起來主要有兩種:一種以政治力量作為劃界標准;一種是以居民的民族的宗教信仰、心理習慣等文化因素作為劃界標准.
①以政治力量作為劃界標准:這種邊界既存在於國與國之間,也存在於政治集團與政治集團之間;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在國與國之間的人為邊界最典型的是,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之間的邊界.這兩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是一個國家,政治體制、經濟形態完全相同,二戰後,德國成了東西方政治力量較量的地方,其結果便形成了兩個盡管民族相同,但政治體制、經濟形態和意識形態完全不同的國家.兩國的邊界盡管是有形的自然物,但這已經是政治意義的自然物.集團與集團之間的界線最典型的是「東歐」和「西歐」的劃分.東西歐的劃分並不是一個自然地理概念,而是一個政治地理概念.「西歐」包括自然地理上的西歐、中歐和南歐部分國家;「東歐」包括自然地理上的東歐、中歐和南歐部分國家.「東歐」和「西歐」劃分的標準的主要依據是政治力量,這種界線與國家之間邊界不同,它是無形的.類似這樣的無形的國際界線還有「三個世界」的劃分、「南北關系」中的南與北的分界、「東西方關系」中的「東」與「西」的劃界.
②以文化因素作為劃界標准: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現了許多新獨立的國家,許多國家在決定領土的范圍時,根據民族自決原則進行公民投票.許多歐洲國家的界線就是沿著民族的界線而劃分的,只要看一下歐洲的語言分布圖,就不難發現這一點.在一戰前,中歐和東歐許多國家都是奧匈帝國的組成部分,一戰後,隨著奧匈帝國的解體,出現了許多獨立的國家,這些國家的領土范圍和語言分布大致是相當的.如果我們深信語言在確定國家領土范圍時確實起過作用,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一戰後,希臘和土耳其曾交換過200萬名少數民族.當然,我們談民族的語言在部分歐洲國家劃界時起過作用,但這並不意味著語言是劃界的唯一標准,在有些地區,是很難區分出語言的界線的,這就要求劃界必須同時兼顧當地的村落、河流、山脈、行政區劃等因素.事實上,真正使用單一語言的國家只有少數.如果不算印第安語,巴西是使用一種語言的國家,澳大利亞也屬於此類.使用單一的阿拉伯語的國家也只有埃及、利比亞,其他國家都是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
除了民族、語言對劃界有影響外,還有根據宗教信仰來劃分邊界的.宗教信仰與語言不同,因為不同的民族可以有相同的宗教信仰,而說同一語言的人卻可以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在某些地區,宗教信仰導致了大規模的國內摩擦,從而成為新獨立國家劃分邊界的一個基礎.如巴基斯坦與印度之間的邊界便是如此.印巴分治之前同屬印度版圖,並受英國殖民主義統治.二戰後,隨著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漲,印度版圖內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之間矛盾加劇,英國於1947年6月根據英駐印總督蒙巴頓的建議,提出了蒙巴頓方案,主張根據宗教對印度分而治之,分為主要是印度教徒居住的印度聯邦和主要是伊斯蘭教徒居住的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同年8月,兩個自治領宣布獨立.現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邊界就是當時根據宗教分布而劃分的兩個自治領的界線.
(3)幾何邊界.幾何國界是指以經度或緯度等數理位置作為劃分國界的根據而劃分的國界,不考慮地表上的人文和自然狀況,又稱數理國界.如以緯度作為兩國邊界的:美國和加拿大基本以北緯49°作為邊界;埃及和蘇丹基本以北緯22°作為邊界.以經度作為兩國邊界的:阿拉斯加(美)和加拿大基本以西經141°作為邊界;埃及和利比亞基本以東經25°作為邊界.
9. 國家和國家間的分界線是用什麼來確定的
國界
分隔相鄰兩國領土的界線。又稱疆界、邊界。國界須經相鄰國家一致認同,或以河流、湖泊、山脈等自然地形為界,或以雙方同意劃定的界線為界。後者多考慮政治、經濟、民族、語言、宗教等因素而定,也有以經緯度人為地劃定國界的。如果以河流、山脈等構成自然國界,而鄰國又無特別協定,則可依下列原則確定國界:①界河。通航河流按主航道原則確定國界,不通航河流以兩岸等距離的中間線為國界,主航道原意為「下行航道」,即河水最少季節對下行船舶最方便的水道。按此原則,通航河流以下行航道的中間線為界。如遇河流航道有一個以上時,則以主航道中心線為界。如因河道發生變化,致使航道中心線變動,國界也隨之自然變動。但由於洪水或地震引起河流發生巨大變化時,則維持變動前的國界。界河上的橋梁,如無特別協議,則國界線在橋梁中間。特別協議如《凡爾賽條約》第 66條規定在阿爾薩斯、洛林境內的萊茵河上的橋梁均屬法國。②界山。一般以分水嶺為界。也有經協議以一側之山麓為界的。兩個以上國家以湖泊為界時,一般以協定確定湖泊上的國界。如無特別協議,則以與沿岸國家等距離的中間線作為國界。海上邊界為領海的外部界限,領海范圍則依照公約和習慣確定。兩國之間的海洋,如其寬度不超過沿岸國各自領海寬度的一倍,在沒有特別協議的情況下,應以與兩國國土等距離的中間線為國界。也有主張以海峽航道中間線為國界的,但在國際慣例中尚未確定。
國界的劃分一般包括定界、劃界、勘界和標界等過程。即在條約、劃界議定書、換文、地圖等文件上用文字、線條描述、描繪國界的位置,以及實地勘察並以實物標明邊界的位置。國界標志可以是水流、山脈、森林、沙漠等自然物,也可以是界樁、界石、界牆、溝渠、運河、浮標等人造物。國界表明一個國家的領土范圍。國界不可侵犯。
10. 東經和西經的劃分各國標准都一樣嗎分界線是什麼
按國際規定英國首都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一條經線定為0°經線,然後向左右延伸
東西經不是按照各國制定的,是按照國際統一標准制定的,各國都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