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確立現代國際法基本原則的最重要的國際條約是什麼
一、國際法的基本原則的概念和特徵:
國際法基本原則是指被各國公認的、具有普遍意義的、適用於國際法一切效力范圍的、構成國際法基礎和核心並具有強行法性質的國際法原則。依這一定義,國際法基本原則具有下列特徵:�
(一)各國公認�
即得到國際社會普遍接受。因為國際法是國家之間的法律,一個國家不能創造國際法,盡管有時一國或少數國家提出的某一原則,具有重大的政治、法律意義,在沒有得到各國公認之前,尚不能成為國際法基本原則。基本原則必須是為各國所公認的。這種公認或者反復出現在各國締結的條約中,或者作為國際習慣被各國所接受。這一特點使其區別於僅為少數或部分國家承認的原則。
(二)具有普遍意義
即這種原則適用的范圍是國際法律關系的所有領域。國際法基本原則不是個別領域中的具體原則,也不只是關繫到國際關系的局部性原則,而是超出了個別領域而具有普遍意義的,適用於國際法一切效力范圍的,關繫到國際關系全局性的原則,它可以貫穿於國際法的各個方面並具有指導作用。例如,國家平等原則,它對國際法的各個領域都起調整和指導作用,具有普遍意義,無論其他任何領域的原則、規則只要違背了平等原則均屬無效。相反的,政治犯不引渡原則盡管也是一項國際法原則,而且早已為各國公認,但仍不能成為基本原則,因為其只涉及國與國之間引渡罪犯這一方面,不具有普遍適用性,因而不是國際法的基本原則。
(三)構成國際法的基礎
這一特徵可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1.國際法基本原則是一般原則產生的基礎。國際法的一般原則和具體規范要麼是從基本原則派生或引申出來的,要麼是在基本原則指導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2.國際法基本原則是一般原則有效的基礎。國際法一般原則必須符合基本原則的精神,不得與之相抵觸。如同憲法與其他法律的 「平法子法」地位相似,任何一項國際法一般原則、規范,與國際法基本原則抵觸者均屬無效。
3.國際法基本原則是國際法存在的基礎。對國際法基本原則必須遵守,不得違反,倘若破壞了國際法的基本原則就動搖了整個國際法的基礎。譬如,假若在國際關系中破壞了主權原則,現代國際法便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和基礎。如果僅僅違反了國際法的具體原則,不足以影響國際法的存在。
(四)具有強行法的性質
強行法,又稱絕對法、強製法,指在國際社會中公認的必須絕對執行和嚴格遵守的,不得任意拋棄、違反或更改的國際法規范。
強行法是任意法的對稱。強行法原為國內法的概念,1969年的《維也納條約法公約》開始正式在國際法領域使用強行法的概念。該公約第53 條稱國際強行法為「一般國際法強制規范」,並規定:
一般國際法強制規范指國家之國際社會全體接受並公認為不許損抑且僅有以後具有同等性質之一般國際法規范始得更改之規范」。按照這條規定,國際強行法應具備三個條件或特徵:①國際社會全體接受;②公認為不許損抑;③不得隨意更改,僅有以後具有同等性質之原則始得更改。但是,國際強行法具體指哪些規范,條約法公約並沒有做出明確規定,也沒有劃定具體范疇。關於國際強行法的效力,《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53 條規定:「條約在締結時與一般國際法強制規律抵觸者無效」;第64 條又規定「遇有新一般國際法強制規律產生時,任何現有條約之有與該項規律抵觸者即成為無效而終止」,足見其在國際法中的權威性。
按照公認的規定和解釋,國際法基本原則完全具備國際強行法的各種條件和特徵,但具有強行法性質的原則不一定均為國際法的基本原則。
Ⅱ 1648年《威斯特法尼亞合約》簽訂是不是世界近代歷史開端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的簽訂宣告了近代歐洲秩序的誕生。資本主義的擴張,也使世界歷史觀開始形成,意識形態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資本主義的擴張,使原本孤立、分散的各國、各地區歷史發展趨向一體化,從而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但是資本主義的擴張是建立在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累累白骨基礎之上的,是以落後國家和地區經濟的欠發展為代價的。
Ⅲ 近代國際法形成的重要標志是什麼條約
近代國際法形成的重要標志是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近代國際法的形成是以主權國家的建立為標志的。威斯特伐利亞公會承認了神聖羅馬帝國統治下的許多邦國是獨立的主權國家。於是,在歐洲出現了為數眾多的獨立的主權國家。威斯特伐利亞公會以及在會議上簽訂的合約確立了國家主權平等、領土主權等原則,從而為近代國際法奠定了基礎。
Ⅳ 根據所學知識,請簡單說明五國條約秩序的確立會給世界歷史發展帶來哪些影響.
1、美英海軍力量並駕齊驅
2、暴露了美國力圖取代英國海上霸主地位的野心
3、使日本受到了一定的打擊
《五國海軍條約》
《美英法意日五國關於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即《五國海軍條約》於1922年2月6日簽字。條約有效期至1936年12月31日。《五國海軍條約》使英國正式承認了美英海軍力量的對等原則,標志著英國海上優勢從此終結,並使日本的擴軍計劃受到限制,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美國外交的又一勝利。《五國海軍條約》是世界現代史上大國之間簽訂的第一個裁軍協議。但條約本身並沒有真正消除競爭,競爭將在以後重新激化。
第一次世界大戰刺激了西方強國和日本的海軍發展。早在1918年,威爾遜就向國會提出擴充海軍的計劃。日本從1920年開始了「八八艦隊計劃」,即在八年中增加八艘主力艦和八艘巡洋艦。到1921年,日本的海軍軍費已佔國家預算的三分之一。英國為加強其海軍艦隊的「兩強標准」,維護海上霸權,議會亦通過決議,增加戰列艦、巡洋艦和潛水艇的製造。就連原來重視陸軍而輕視海軍的法國,也制定了龐大的擴充艦隊的計劃。
激烈的海軍軍備競賽給各國帶來沉重的負擔,同時,各國都視別國海軍力量的增強威脅到自己的利益。美國正是在此情況下提出限制海軍競賽方案的。美國國務卿休斯在華盛頓會議的一開始便提出暫時停止建造新戰列艦,確定各國戰列艦的噸位比例。英國國力衰退,被迫放棄了「兩強標准」,降為與美國一樣標准。日本則提出在遠東和太平洋的需要,堅持提高噸位。
經過兩個多月的激烈爭論,美終於使法,日,意讓步,簽約規定了五國戰列艦總噸位限額。美英兩國各為52.5萬噸,日本31.5萬噸,法意各為17.5萬噸。
Ⅳ 一戰後確立帝國統治新秩序的主要條約
1919年巴黎和會 《凡爾賽和約》
以《凡爾賽和約》及其它各個和約所構成的戰後歐洲及國際關系的新體系,就是所謂的凡爾賽體系,對戰後歐洲及國際關系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盟約第二十二條的主要內容為:(1)規定「在前敵領地,那些居民尚不足於今世特別困難狀況下實行自治」的地區實行委任統治原則,委任統治制度的目的是要保證將居住在該地區內「人民之福利及發展視作文明之神聖任務」。(2)國聯按各先進國的能力、意願來授予它們統治的資格,受任國此後承擔管理的任務,受法律制裁。(3)按照委任統治地區的社會發展、領土范圍、經濟狀況來規定受任國對當地管理的程度。(4)前奧斯曼帝國屬地為第一類,即後來所稱的甲類委任統治地。受任國僅提供「行政之指導及幫助,待到能自立之時為止」。第二類包括德屬中非、西非地區,即後來的乙類委任統治地。受任國要根據當地發展程度負責地方行政,此外還要承擔使當地人民信仰自由、禁止各種弊端、地區非軍事化和保證國聯其他成員國在當地的貿易機會均等的義務。西南非洲及南太平洋島嶼因居民稀少、幅員狹小等因素被劃為第三種,即原來的丙類委任統治地。這類地區可「受治於受任統治國法律之下,作為其領土之一部分」。(5)受任國每年應將委任統治地的情況製成年度報告送交國聯行政院。行政院專門設立一個下屬常設委員會,專門接受並審查各受任國遞交的年度報告,並就有關問題向行政院陳述意見①。第二十二條款並未規定受任統治國的方法和委任統治區域的具體分配,這對於已在事實上佔領前敵屬地的英、法、日、比、南非等國很重要。
Ⅵ 一戰時的政治秩序,二戰時的政治秩序和當今政治秩序是什麼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1919~1920年,協約國同德國的盟國奧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亞簽訂了一系列和約,這些和約同《凡爾賽和約》一起確立了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在歐洲、西亞、非洲統治的新秩序,標志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列強之間經過激烈的外交斗爭,終於在歐洲、西亞和非洲建立了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的新秩序。凡爾賽體系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世界特別是歐洲的影響是巨大的。華盛頓會議是凡爾賽會議的繼續,通過華盛頓會議簽訂了一系列條約。1921~1922年美、英、日、法、意、荷、比、葡、中九國在美國華盛頓召開會議,簽定《四國條約》、《五國條約》、《九國公約》,所形成的華盛頓體系,確立了戰後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特別是通過華盛頓會議,美國取得了外交上的極大勝利,這對戰後美國在全球勢力的迅速膨脹具有重大影響。 經過華盛頓會議,資本主義世界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秩序得到了安排。它同凡爾賽體系一起,構成了戰後資本主義國際新秩序,即通常所說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二戰結束後美蘇爭霸,世界格局朝兩極化發展。
根本:國際力量對比的變化、主要:矛盾的變化(戰時同盟-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的沖突與對抗)
其它:外交政策的變化(主要是美國和蘇聯)
。多極化局勢在曲折中發展。原因:歐洲共同體的形成、日本的崛起、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中國的振興。 兩極格局的解體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
主要:蘇聯解體(過程:1989年東歐劇變,1990年兩德統一,1991年經互會和華約組織解散,1991年8.19事件)
當今國際政治秩序是以聯合國為核心
Ⅶ 一戰形成的國際新秩序叫什麼他是怎樣形成的他確立帝國主義在那些地方的新秩序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勝國從1919年1月到1922年2月間分別在凡爾賽和華盛頓等地簽訂了一系列瓜分世界的條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就是以這一系列條約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國際新秩序。
主要是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