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處理國際關繫上要如何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和平問題 和平問題是指維護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戰爭的問題。世界和平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世界和平的維護將給各國經濟發展和其他全球性問題的解決創造必要的前提。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已經成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 世界和平面臨諸多難題和挑戰,世界人民爭取和維護和平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3、發展問題 發展問題是指世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問題。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的一個基本經濟特徵。當今世界仍是貧富懸殊的世界,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還在損害著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全球發展的最突出問題是南北發展不平衡。 (二)維護和平、促進發展的有效途徑 1、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解決和平與發展的主要障礙。 2、為了和平與發展,必須堅決地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建立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國際新秩序。 ①保障各國享有主權平等和內政不受干涉的權利 ②保障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享有平等的發展權利 ③保障各國享有平等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 ④保障各個民族和各種文明共同發展的權利 3、中國人民將繼續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國際秩序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二、世界多極化:不可逆轉 (一)世界多極化的發展趨勢 1、世界正在形成若干政治經濟力量中心 美國、歐盟、俄羅斯、中國、日本等大國和國際組織在國際社會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2、多極化的意義 世界走向多極化,是時代進步的要求,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由於世界多極化建立在多種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的基礎上,因而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發展。 3、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 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是當今國際形勢的一個突出特點。稱霸與反霸的斗爭,單極與多極的矛盾,將成為21世紀相當長一個時期內國際斗爭的焦點。 (二)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1、國際競爭的實質 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世界多數國家都以發展經濟和科技作為國家的戰略重點,努力增強自己的綜合國力,力圖在世界格局中占據有利地位。
Ⅱ 正確處理國家關系的五項基本原則是什麼
正確處理國家關系的五項基本原則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由中國政府在萬隆會議上提出,並於1954年4月29日與印度和緬甸政府共同倡導的在建立各國間正常關系及進行交流合作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成為指導中印,以及中緬關系的基本原則,後來漸漸發展成為指導中國與多國關系的處理原則。其主要內容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中國最初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主要用來處理與社會制度不同的鄰國的關系。20世紀50年代中期,蘇聯在處理與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關系時,特別是在處理波蘭、匈牙利事件中,表現出嚴重的大國沙文主義。對此,中國提出,在社會主義國家之間也應實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6年11月,中國政府發表聲明指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應該成為世界各國建立和發展相互關系的准則,社會主義國家的相互關系就更應該建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此後,中國與許多社會主義國家簽署的雙邊文書中,也確定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鞏固和加強相互友好合作關系。
鄧小平進一步發展了這一思想,強調在對外關系中,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發展同世界所有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使五項原則涵蓋的領域更廣泛,更加具有時代特色。1989年,中蘇發表聯合公報,申明兩國將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發展相互關系,從而使兩國關系恢復正常。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國家和蘇聯的形勢發生巨大變化。鄧小平指出,中國尊重各國人民的選擇,不幹涉他們的內政;中國不計較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別,無論是否堅持社會主義,都要本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精神來處理與這些國家的關系,建立新型的友好合作關系。
Ⅲ 當前國際關系錯綜復雜,尤其是大國博弈和競爭加劇,中國應如何妥善處理。與世界
摘要 走和平發展的道路,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來維護世界和平。
Ⅳ 國際組織之間的關系
國際組織主要是指若干國家或社會團體為特定目的,通過條約或協議建立的有一定規章制度的團體。
國際組織的主要機構、職權、活動程序,以及成員單位的權利和義務,都以正常條約或協議為依據。國際組織不得凌駕於國家之上,它以尊重國家主權為基礎,不得干涉本質上屬國內管轄的任何事項。在國際組織內,各成員國主權平等。
國際組織並非隨著國家的產生而出現的。國家產生後,世界的關系長期處在一種相對隔離狀態,隨著生產特別是交通運輸方面的進步,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加強,進入19世紀中期,國際協作的范圍日益擴大,合作日益加強,國家間出現了為某種特定目的而建立起來的國際組織,如1865年成立的國際電報聯盟,1874年成立的萬國郵政聯盟,是早期范圍較大的國際組織。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1920年成立的國際聯盟是世界上第一個世界性的國際組織。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1945年成立的聯合國,是當代世界最大的國際組織。截至1998年,全世界各類國際組織共有48350多個,已形成了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國際組織網路。
國際組織的分類:
政治性國際組織
專業性國際組織
政府間國際組織
非政府間國際組織
世界性國際組織
區域性國際組織
國際組織的作用:
第一、絕大多數國際組織是發展國家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交流與合作的紐帶。
第二、是調節國際爭端的主要力量。
第三、是爭取世界和平和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
Ⅳ 如何科學地處理好與世界主要國家或集團的關系
鑒於樓主的分那麼多,我分析幾個世界主流國家吧。
1、對美國:經濟上高度依賴,互惠互贏,但關鍵領域又相互競爭;政治上相互敲打,相互肘制;軍事上美國採取重返亞太,島鏈(阿留申-日本-台灣-菲律賓-印尼-中南半島)封鎖太平洋出海權,導彈防禦和衛星監控,對華武器禁運等。
目前而言,美國國力遠遠勝中國數倍乃至數十倍。美對中是不得不合作,但又情不自禁要遏制。美國在各個方面均處於優勢地位,但是未來隨著中國不斷崛起,差距會越來越小直至威脅到美國的霸主地位。
2、對俄羅斯:經濟上有所互惠合作,尤其在能源方面的合作,針對俄重工業高度發達但是輕工業缺乏,中國在輕工業產品對俄羅斯的貿易尤為突出。政治上針對國際熱門爭議採取相互抱團以應對美國的圍堵。軍事上前期是有過不少關鍵軍工技術的出口,但是後來我們開始大規模山寨俄羅斯的產品而且在武器市場上對俄羅斯有所威脅,俄羅斯開始重新定位對華售武政策,兩國參與締結上合軍事組織,定期有聯合軍事演習。
總來來說,俄羅斯國力明顯勝於中國。俄中關系目前明朗,但是只是趨於有共同的敵人美國而已,一旦美國在未來繼續衰弱無法保持世界霸主地位,俄就會翻臉不認人強起手腕遏制中國從而爭奪世界霸權,歷史痛徹地告訴我們,這只北極熊無比的陰險和姦詐。
3、對歐盟(裡面主要是英、法、德、意 四國趨主力):經濟上日益聯系密切,歐盟現處於危急的債務危急,歐元區經濟崩潰可能性隨著問題進一步升溫而愈演愈烈,隨時發生,歐盟非常看重中國方面的緊急援助。政治上自從英法德三國保守派別相繼獲勝上台後,依附美國,對華政策日益保守和防範,五年來不進不退,沒有突破性的發展。軍事上依然高度保持對華武器禁運。
大致上講,歐盟現在很迫切希望中國能無條件援助他們,但是我們不在是以前的我們,我們的領導人的提出援助條件,,其一,歐盟必須承認我們完全市場經濟地位(這個完事後歐盟以後將不能收取高額的懲罰性關稅和肆意控告我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輸入),其二,必須無條件解除對華武器禁運,兩條件缺一不可,現在不是「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年代,否則寧可坐視歐盟崩潰,也不留一滴眼淚,中國不怕八國聯軍。
4、對日本:經濟上合作多年,客觀上講日資為我國近代化進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近期「買島」鬧劇使得走向偏冷,但是隨著事件的不了了之,合作還是會慢慢地熱起來。政治上日因為戰敗國身份偏弱,只能依靠「美日」戰略合作共同體跟中國權衡。軍事上各有所長,日本海軍占絕對優勢,空軍也佔一定的優勢,但陸軍跟我們不在一個檔次上。而且我們還有二炮部隊,所以總體上我們也是優勢,但是美國介入,我們的優勢盪然無存。
個人認為,日本歷史上多次對我們發難,選擇的時機基本都是我們處於困難被動的時刻,這個鄰居居心叵測,十分危險,但又有它先進的一面值得我們去學習。
至於其他什麼印度,澳大利亞,加拿大等英聯邦,我不是很了解,後兩者是移民國家,前者是對中國為假想敵的國家,但是其內部問題比中國還多,只要中國保持正確的發展路線,印度對中國構不成實際威脅。
Ⅵ 中美雙方處理國際關際關系的基本出發點是什麼
中美雙方處理國際關際關系的基本出發點是:國家利益。
國際關系是指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以及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的關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
國家利益是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國家利益是主權國家生存和發展的權益,維護國家利益是主權國家對外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國家間的共同利益是國家合作的基礎,而利益對立則是引起國家沖突的根源。
中美兩國發展對外關系、推行對外政策的出發點和依據,都是基於國家利益,都是為了維護和實現本國的國家利益。
Ⅶ 我國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如何處理好國際關系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現代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發展是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原因。科學技術促進世界統一的生產體系和技術體系的使用,現代交通運輸技術的發展和以國際互聯網作為載體的操作方式,大大縮短了世界的距離,加強了經濟活動的全球聯系。 其次,跨國公司和各種國際組織的推動。跨國公司作為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載體,日益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力量,成為經濟全球化強有力的推動者。建議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學思之窗】,然後思考跨國公司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 第三,兩極格局的結束和全球范圍內對市場經濟的普遍認可。冷戰期間存在的兩個所謂的平行的市場,隨著冷戰的結束不復存在,市場經濟成為全球通行的機制,也促使經濟全球化在冷戰後獲得了長足的發展。1992年10月,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在聯合國致辭時說「第一個真正的全球化的時代已經到來」。 總之,世界經濟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趨勢。 3.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和如何正確面對經濟全球化趨勢是本課的難點。其一,難在理論化的內容多。其二,難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經濟中的作用。由於西方發達國家在資金、技術、市場機制等方面佔有明顯優勢,而經濟全球化又是在西方發展模式推動下發展的,因此,當前的經濟全球化進程具有明顯的資本主義特徵,從而使全球化所創造的財富不能公平合理地分配,導致全球貧富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進一步擴大。建議從幾個角度把握: ①經濟全球化的影響──雙刃劍。既加速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 ②發達國家:最大受益者(優勢的技術、資金、市場) ③發展中國家:機遇:有一定的進步,改善人民生活。 挑戰:落後技術、資金、市場,經濟安全、政治壓力… 在對經濟全球化的「雙刃劍」作用的理解上,教師應認識到,首先,威脅到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主權和經濟安全,這是不利的一面。其次,經濟全球化也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發展的機遇,中國當前正進行的對外開放,實質上就是在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的這一機遇,引進外資、技術和管理經驗,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服務。所以,建議教師在處理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時,一定要強調機遇和挑戰並存,否則,接下來很難向學生解釋中國申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原因。 對於發展中國家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的問題,教師應從三個方面把握:第一,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歷史發展的趨勢,無法阻擋。第二,發展中國家應抓住機遇,結合國情,制定適合本國經濟發展的經濟戰略,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在競爭中求發展;第三,還應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活動,努力改變不合理的國際秩序。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上網查詢當前世界經濟發展中的矛盾和沖突的個案,尤其是結合當前世界經濟貿易中的熱點話題進行分析講解。 二、第二目「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本目介紹了世界貿易組織的由來、成立的目的及意義,並簡單闡釋了目前的發展情況。世界貿易組織是由關貿總協定發展而來,教材在第22課分已經補充介紹了有關關貿總協定的知識。所以,學生有了知識鋪墊後,比較容易接受世界貿易組織的內容。教師應將關注點放在世界貿易組織成立的意義上。 1.世界貿易組織的由來: 世界貿易組織是從關貿總協定發展而來的,雖然關貿總協定自生效以來對推動世界貿易的發展、抑制貿易保護主義、促進貿易自由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國際貿易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新的形勢對國際貿易規則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關貿總協定作為一項臨時的協定存在許多弊端,特別是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其法律制度及其運行機制越來越不能適應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個新的國際貿易多邊體制。 2.世界貿易組織成立的目的: 成立: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正式建立,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它是一個獨立於聯合國的永久性國際組織,是規范國際貿易、維護公平貿易的經濟組織。 目的:促進各國市場的開放,調解貿易糾紛,實現全球范圍的貿易自由化。 建議教師適當補充:國際貿易組織的原則:非歧視原則、自由貿易原則、公平競爭原則。國際貿易組織的職能:「世界貿易組織,如果大家要記清楚的話,基本上就干三件事。一個是制定規則,第二是開放市場,第三個是解決糾紛。」──龍永圖 3.世界貿易組織的發展:截至2006年4月16日,世界貿易組織有149個成員。其貿易額佔世界貿易總額的90%。世貿組織與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被稱為當今世界經濟體制的「三大支柱」。 4.世界貿易組織成立的意義:標志著世界貿易進一步走向規范化,標志著以貿易自由化為中心,囊括當今世界貿易諸多領域的多邊貿易體制的大框架已經構築起來,標志著全球有序的自由貿易的新時期已經開始。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定對所有成員都有嚴格的法律約束,各成員國必須進行相應的法規和政策調整,以適應世界貿易組織管理全球貿易的要求。這意味著世界貿易自由化將在相互妥協、互相監督、盡量有序的基礎上進行。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表明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又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世貿組織的影響和作用要遠遠大於關貿總協定,它比關貿總協定組織更嚴密、規定更嚴格,解決貿易爭端的能力更大。 三、第三目「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本目主要介紹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過程及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影響。關於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學生比較熟悉的,而且,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給中國帶來的各種變化正逐步影響著中國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中國經濟的發展。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探究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影響,中國應如何使用這把「雙刃劍」趨利避害?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和國際意識,初步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全面看問題的辯證觀點。 1.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過程:1947年,中國參與簽訂《關稅與貿易總協定》,是創始成員之一,後被台灣當局非法佔據。中國自1986年申請重返關貿總協定以來,為「復關」和申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進行了長達十多年的努力。1995年11月,中國「復關」談判轉為申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直至2001年11月10日,中國在世界貿易組織的多哈會議上被正式批准加入該組織。中國為什麼要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建議教師從世界經濟發展和中國改革開放兩個角度引導學生探究:經濟全球化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收益和風險上並不均等,但發展中國家若不想長期落後、被動挨打,就必須順應潮流,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加入世貿組織,中國不僅有分享經濟全球化成果的權力,還能夠參加制定有關規則,改革現行不合理的游戲規則,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和經濟新秩序。加快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增強國力。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入世後,其巨大的需求潛力將轉化為現實的購買力,為全球提供一個誘人的大市場。目前,與世貿組織成員間的貿易額占我國外貿總額的90%,來華落戶的跨國公司多來自世貿組織成員。 2.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影響: 對世界: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有利於建立完善的世界貿易體系。 對中國:對中國經濟發展有利有弊,但利大於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是機遇也是挑戰。機遇:1.為中國經濟創造了公平的國際競爭環境。2.可以為中國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增長機遇。3.有利於維護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權利。4.世界市場對中國的開放,將使中國享有各國開放市場帶來的機會和好處,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開發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全面參與國際競爭,加快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挑戰:1.隨著關稅降低和市場的擴大開放,國外先進的產品和服務將大量湧入中國,這將使中國落後的企業和產業面臨嚴峻的考驗。2.面對西方高科技、高技術產品的競爭,中國會有許多技術落後、產品質量差的企業可能被淘汰。3.中國的失業人口也有上升的可能。 建議教師通過數據、圖表或者教材中的【歷史縱橫】說明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給中國帶來的影響。教材沒有大篇幅敘述中國應對機遇與挑戰的對策,建議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此問題進行探究。 三、教學設計與案例 1.教學設計 世界經濟全球化既是一個歷史問題,也是一個時事問題,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本課以教材引言的案例為切入口,通過從圖片、文字材料獲取信息,設計問題,進行探究學習。 導入新課: 教師展示「波音飛機在美國以外的零件供應地分布圖」,說明美國製造的波音747飛機的零部件除自製外,還有來自6個國家的2萬家企業製造。引導學生思考:波音公司的案例,反映了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什麼特點? 講授新課: 一、經濟向全球化發展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簡述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歷程和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原因。 2.繼續以波音公司為例,提出問題:波音公司的零部件在美國能否生產?波音公司為什麼把某些零部件生產舍近求遠放在國外進行?分析討論得出結論。追問拓展:波音飛機的這種生產辦法,對零部件生產國的經濟有何影響?這種生產方法最大的受益者是誰?你如何看待跨國公司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這種生產方法,如果在20世紀以前能否進行?為什麼?教師在學生自由發言的基礎上,幫助學生進行歸理,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分析並得出結論。 3.關於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教師通過多媒體演示時事新聞中人們對經濟全球化問題的不同反映的圖片,圍繞「經濟全球化的利弊」,把學生分為正反兩方,以辯論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在學生充分辯論的基礎上,教師總結,強調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無法改變的歷史趨勢;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有弊,既是機遇又是挑戰;要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對經濟全球化因勢利導、趨利避害,促進世界共同繁榮。 二、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 學生閱讀教材,教師設計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世界貿易組織的前身是什麼?關貿總協定在世界經濟發展中起了怎樣的作用?又有哪些局限性?世界貿易組織建立的目的是什麼?世界貿易組織在經濟全球化發展過程中起了怎樣的作用?鑒於教材篇幅有限,教師對世界貿易組織的有關宗旨、職能、基本原則等方面進行了適當補充,並通過數據材料說明世界貿易組織在經濟全球化發展進程中的作用。 三、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教師運用多媒體播放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歷史片斷:2001年11月10日晚18時39分,隨著WTO第四屆部長會議主席卡邁斯手中的一聲木槌響,會議通過了關於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決定,13億中國人翹首以待的夢想瞬間化為現實。學生思考:結合世界貿易組織的有關規定,談一談中國為什麼要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給世界和中國帶來了怎樣的影響?教師通過「走向世界的海爾」和「美國對華彩電傾銷案」正反兩個事例的分析,使學生明確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國的對外貿易既面臨著良好的機遇,也面臨著更大的挑戰。我國企業要積極面對,沉著應戰,對內提高勞動生產率,對外熟悉世貿組織規則,提高自身的競爭力,以適應新的國際形勢。 課後探究活動: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社會調查活動,調查經濟全球化對本地經濟發展的影響,並提出對策性建議。
Ⅷ 中國應如何處理與國際組織關系
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堅持不結盟
Ⅸ 我國為什麼要處理好國際關系 高中政治
1、我國自身發展的需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這樣的良好的周邊環境,才有利於發展我們自身,否則紛擾不斷,誰也不可能安心發展自身,反而心焦氣躁。
2、維護世界和平的需要。中國是一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的穩定有利於世界的穩定,世界的穩定也是中國的責任所在。當今世界並不太平,而處理好國際關系,有利於世界的世界的和平穩定,有利於世界人民的福祉。
Ⅹ 當今世界公認的處理國與國關系的基本准則是 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求同存異 C.舊的國際經濟秩序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由中國政府提出,並與印度和緬甸政府共同倡導的在建立各國間正常關系及進行交流合作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半個世紀以來,「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僅成為中國奉行獨立自主和平的基礎,而且也被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接受,成為規范國際關系的重要准則。
拓展資料: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超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發展國家關系的基本原則,已為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所接受。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一個開放包容的國際法原則,集中體現了主權、正義、民主、法治的價值觀。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已經成為國際關系基本准則和國際法基本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精闢體現了新型國際關系的本質特徵,是一個相互聯系、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統一體,適用於各種社會制度、發展水平、體量規模國家之間的關系。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當今世界一系列國際組織和國際文件所採納,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贊同和遵守。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有力維護了廣大發展中國家權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精髓,就是所有國家主權一律平等,反對任何國家壟斷國際事務。這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捍衛國家主權和獨立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成為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聯合自強的旗幟,加深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相互理解和信任,促進了南南合作,也推動了南北關系改善和發展。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推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發揮了積極作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摒棄了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壯大了反帝反殖力量,加速了殖民體系崩潰瓦解。在東西方冷戰對峙的大背景下,所謂「大家庭」、「集團政治」、「勢力范圍」等方式都沒有處理好國與國關系,反而帶來了矛盾、激化了局勢。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和平解決國家間歷史遺留問題及國際爭端開辟了嶄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