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現代國際體系屬於什麼體系
現代國際體系是以國家為主導行為體的國際體系。
國際體系指諸多相互作用的國際行為體組合而成的整體。
現代國際體系兩特徵:無序的國家競爭;資本主義在全球的擴張。
除了現代國際體系之外,還有其他的國際體系形勢,如古代東亞的朝貢體系;古印度洋東南亞群島貿易體系。
國際體系的主要特徵
1、整體性。所有國家與非國家行為主體都被包括在國際體系中。
2、相互聯系性。在體系中的所有行為主體之間不可避免地都捲入直接或間接的相互聯系中。
3、非對稱性。在國際體系中,國家之間的綜合實力的不同導致了國家之間的權力差距,大國和小國之間是並不平等的。
4、客觀性。
『貳』 什麼是國際體系
所謂國際體系是指由其密切聯動的各行為主體構成的、具有結構、功能並與環境互動的有機整體。
『叄』 何為「國際體系」,在現實主義、自由主義與激進主義學者眼中,國際體系分別指代什麼
國際體系:在國際社會中,各個國際行為主體之間相互影響與作用所形成的有機統一整體。
各學派關於國際體系的定義都是這樣,用白話說就是國際社會,只不過這個國際社會是由國際行為主體組成。
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和激進主義的區別不在於對國際體系的定義,而在於判定安全是否稀缺、權利與安全重要性以及對既有制度是否認同等等。
『肆』 未來世界真的可能是中美兩超共管的國際體系嗎
不可能,未來是中國一家獨大
『伍』 國際管理體系標准講的是什麼
看你需要什麼標准了,比如有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有14000環境管理體系,18000職業健康與安全管理體系,具體看你需要哪些了,側重點不一樣,希望能對你有用。
『陸』 國際關系格局和國際關系體系的區別
關於體系和格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兩者有著很深的聯系。就國際關系方面而言,我是這樣對體系下的定義:近代國際關系形成後,對於歷史某一時期的世界主要國家特別是大國之間以一種相對穩定的政治經濟秩序相互制約而構成的整體。對於格局,我理解為:在一定的國際關系體系下,國家之間尤其是大國之間的聯合、分裂與對抗所構成的力量對比所展現出來的勢力分布態勢。
學術界普遍認為近代國際關系起源於三十年戰爭後。歐洲各大國通過開國際會議確立了一些現代國際關系原則。從而形成近代第一個國際關系體系——威斯特法利亞體系。由於當時歐洲基本在世界確立了主導地位,因此這也就可以廣義的概括為一個世界性的國際關系體系。在這個體系中,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法國、西班牙、英國、荷蘭、瑞典等國暫時調節了相互之間的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在歐洲保證了一段相對和平穩定的均勢局面。就其體系下的格局來說,可以表述為多國共存的均勢格局,不過這種格局就只限於歐洲內部了,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各國利益對比又是另一番天地。
近代以來世界經歷了各式各樣的國際關系體系,當舊的國際關系體系下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之後,必然要由一個打亂重組的過程。在此期間,很容易發生大規模的爭奪利益的戰爭,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格局力量對比態勢的穩定是維護體系生存的基本因素,但最根本的是各國的經濟技術實力。法國大革命後,法國不再是歐洲的最大君主國,這使歐洲其他封建君主國十分恐慌,害怕本國發生資產階級革命。所以聯合起來絞殺法國的革命,隨著一次次反法聯盟戰爭的失利,到了拿破崙後期,法國大軍馳騁歐洲大陸,傳播了革命、民主的種子,徹底的打破了這一體系的穩定。最後法國還是耗盡國力,被歐洲反法聯盟打敗。各國此時又在維也納召開會議,籌劃建立英、俄、奧、法、普五強為核心的維護歐洲大陸封建秩序的維也納體系,對大陸版圖進行了重新的劃分。從而形成了新的體系和格局。
當然,同一類型的格局可能在不同的體系下存在。但是格局所展現出來的基本精神是——均勢。無論是多國,五國,還是冷戰時期的兩國,都是以均勢為基礎的。只有均勢,才能達到穩定的相互制約,從而構成體系。
形象點來形容體系和格局,可以這么理解。體系就像一座很高的大廈,而格局則是裡面鋼筋的分部方式。不管採用什麼樣的方式,使各個方向的力量都相互的抵消從而穩定的支撐起大廈,確保其穩定。當然,一旦哪個位置的鋼筋長了或者斷了,大廈崩塌之日也就隨之不遠。
對於當今的體系和格局,我認為最不穩定的時候已經過去。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美國一超雄霸世界,本來已經打破了平衡,可是由於全球化以及核對峙的作用並沒有發生大的戰爭。今後中國、歐盟、印度等國都在崛起之中,並且與美國的差距越來越下,更加接近於均勢。世界未來20年發生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很小。
『柒』 國際關系的體系
世界近現代史上,大戰之後出現過三個新的國際關系格局,即「三大體系」:維也納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雅爾塔體系。
『捌』 國際體系六個要素。
國際體系六要素:
1.國際體系的環境
跨國的和有全局意義的技術、經濟生產方式和基本價值取向狀況。
2.國際體系的界限
主要指一個國際體系的地理和文化外延,或者說是它的范圍,連同與此密切相關的一些可以富有地緣和文化意義的概念。
3.國際體系的結構
一般最重要、也最引人注意的是國際權勢的基本分布狀況及其重大變化,它們在現代尤其突出地表現在強國的數目、規模及其事實上的等級排列。
4.國際體系的規范
在不同程度上調節或校準體系組成單位間相互作用的規則或習慣。
5.國際體系組成單位的政治性質
主要涉及該實體對外的獨立程度和權力受限狀況,連同它的內部政府狀態、社會一般成員在其對外政策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它實現對外目標而動員自身資源的方式。
6.國際體系組成單位的相互作用方式
包括外交、貿易和其他經濟交往、對外宣傳、干涉、秘密行動和顛覆、威懾和軍事威脅、武力沖突。
『玖』 歷史上,世界有哪幾個國際體系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是象徵三十年戰爭結束而簽訂的一系列和約,簽約雙方分別是統治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國、瑞典以及神聖羅馬帝國內勃蘭登堡、薩克森、巴伐利亞等諸侯邦國。
而在1648年10月24日簽定的西荷和約,正式確認了威斯特伐利亞這一系列和約,並象徵三十年戰爭結束。一般史學家會視1635年的布拉格和約和1659年的比利牛斯和約為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系列之一。
維也納體系: 在制裁法國的基礎上,戰勝的歐洲封建君主們召開了維也納會議,確定了歐洲的封建統治秩序和國家體系。我們稱之為維也納體系。維也納體系後,英國重新控制了歐洲,並且達成了歐洲勢力均衡,世界國際關系的中心舞台仍然停留在歐洲。歐洲這種獨領風騷的狀態一直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等戰勝國通過巴黎和會及華盛頓會議建立的帝國主義和平體系。
華盛頓會議實質上是巴黎和會的繼續和補充,帝國主義戰勝國占支配地位,非歐洲大國美、日第一次參與主宰世界事務,以侵犯中國權益,最後完成了帝國主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對世界的重新瓜分,從而建立起戰後帝國主義國家間的多極結構,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雅爾塔體系 :雅爾塔體系的主要內容是在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上確定的。在原則上倡導和平,民主,其中最主要內容包括:處置戰敗國,防止法西斯主義東山再起;重新確定戰後歐亞的政治地圖,重劃法西斯戰敗國及其被佔領地區的疆界;建立聯合國,等等.
布雷頓森林體系 :在20世紀後半葉的50年中,關貿總協定和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被認為支撐世界經貿和金融格局的三大支柱。這三大支柱實際上都肇自於1944年召開的布雷頓森林會議。後兩者人們又習慣稱之為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
由布雷頓森林會議誕生的兩個機構——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仍然在世界貿易和金融格局中發揮著至為關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