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華為國際化經營採取了哪幾種模式
一、華為公司的國際化路徑
華為在初試海外市場階段,由於其自身內部條件以及當時外部環境的限制,研發成果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很大,華為在短期內很難進入發達國家市場,所以華為初期在地理上的擴張採取的是類似漸進式的發展路徑。華為首先從鄰國或鄰近區域入手,因此中國香港的地理位置對於華為來說是首選;之後選擇俄羅斯,是因為俄羅斯除了擁有地理位置靠近的優勢之外,還因為俄羅斯國內通信市場的需求偏好和發展水平與中國相似;之後華為依託低成本優勢以發展水平較弱的發展中國家為突破口進軍國際市場,主要在南美、東南亞、中東、非洲進行品牌傳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華為的自主產品和服務逐漸在國際市場上得到認可,在發展中國家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到了21世紀,華為在西歐、北美市場嶄露頭角,與西門子達成戰略聯盟,後與英國電信合作,被英國電信指定為了21世紀首選網路供應商,到2008年,華為公司的自主品牌在發達國家也占據了不可替代的市場地位。2009年以來,華為實行全球化戰略,於2010年首次入圍美國知名雜志《財富》世界五百強企業,到2018年根據最新一期世界五百強名單華為排名72位,毋庸置疑華為已經成長為全球通信行業的領頭羊。
二、華為公司的市場進入模式
華為在不同時期面對不同目標國市場採取了不同的市場進入模式。影響市場進入模式選擇的因素有很多,如市場因素、環境因素、生產因素以及本國的外部因素。但從更高層級的角度來說影響華為市場進入模式選擇的因素可大致分為公司所處發展階段因素和目標國類別兩種因素。其一,華為在初步開拓國際市場時自身實力有限,國際化初期品牌實力較弱,華為多採用的是出口模式進入和合同模式進入,這樣有利於進一步拓寬國際化空間;在華為積累一定實力之後,到了21世紀初華為便多採用直接投資進入模式,在國外設立子公司或者研發中心,促進了華為跨國經營走向成熟;2005年至今華為已完成國際化的初始布局,面對的是全球市場,華為的進入模式為多種進入方式並存,因此在進入目標國市場時華為的進入方式復雜化,此時很難再明確華為進入模式是具體哪一種。其二,當華為在面對亞洲、非洲等地區市場時,面對的多是發展水平較為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這些地區的市場進入門檻較低,市場競爭壓力較小,此時華為的進入模式多為合同進入或者直接投資進入,可憑借著價低質優快速侵佔市場。但當初次進入歐美等發達地區市場時,華為面對激烈、高規模的競爭市場,非貿易壁壘層出不窮,這時先採取了間接投資進入市場,爭取在發達國家站穩腳跟;隨著管理經驗增加,資本技術逐漸豐裕,市場進入模式選擇的空間加大,華為此時逐漸換成直接投資進入發達國家市場。華為市場進入模式的選擇,是改善投資環境的重要環節,有利於合理利用外資,擴大跨國經營規模,值得國內其他民營企業進一步研究。
三、華為公司的市場競爭模式
價格競爭的優勢在華為發展初期格外明顯。華為公司地處深圳,勞動力價格相對國外廠商要低很多,同時華為在成本控制環節上要求嚴格,合理預算監測成本,最終使華為在產品的生產成本上佔有很大優勢。在20世紀末華為開拓國內本土市場時,國際巨頭齊聚,群雄逐鹿,面對激烈的競爭環境華為必須擁有更吸引客戶的東西,而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更低的價格。因為國內農村市場以及一些中小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有限,無法承擔太多的費用,而且當時華為本身也不佔太多的技術優勢,因此華為想要贏得市場份額,就必須在價格上打出優勢。之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華為產品的價格僅為同類商品的一半左右,這使華為在短時間內贏得了大片市場。隨著國際化進程加快,研發投入的逐漸提高使華為從成本領先向技術領先轉移。華為之所以在技術競爭上一直保持競爭力,主要是因為華為一直注重自主創新和自主研發。華為基本上每年能拿出銷售收入的10%以上投入研發。
2. 一帶一路區域化經濟國際化模式有哪三種
一帶一路區域經濟國際化的模式主要包括三種:
一是東亞發展模式。指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東亞地區出現的區域性經濟高速持續增長和社會快速發展的現象及其運行方式。東亞模式在實施「外資主導型」對外經貿戰略的同時,致力於提高自身資本實力,注重社會公平。
二是拉美發展模式。指智利、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拉美新興市場經濟國家依靠自身資源和勞動力等比較優勢,大量利用歐美外資,通過實施貿易替代和進口替代拉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均國民收入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的發展模式。
三是我國的蘇南、溫州與珠三角模式。蘇南地區的國際化模式是政府主導,實施以加工貿易和「引進來」為主的國際化戰略模式。珠三角模式則是以港澳台和國外投資帶動的以加工出口為主的外向型發展模式。溫州模式是以個體私營經濟為主體,家庭工業為起點,由民間資本自發形成的「小商品、大市場」格局的模式。
3. 國際化進人方式有哪幾種進人方式選擇的依據是 什麼有哪些影響因素
出口進入方式,合同進入方式。
許可證貿易是指企業在規定的期間將自己的工業產權(專利權、技術秘密或訣竅、注冊商標等)轉讓給國外法人,而許可證接受者須向提供許可證者支付一定的報酬和專利權使用費。
國際化是設計和製造容易適應不同區域要求的產品的一種方式。它要求從產品中抽離所有地域語言,國家/地區和文化相關的元素。換言之,應用程序的功能和代碼設計考慮在不同地區運行的需要,其代碼簡化了不同本地版本的生產。開發這樣的程序的過程,就稱為國際化。
4. 全球化經營的進入方式有哪些
企業國際化經營戰略的選擇包括兩部分的內容:一是本公司的國際化戰略;二是選擇適當的國際市場進入方式。 (一)國際化戰略。 企業的國際化戰略是公司在國際化經營過程中的發展規劃,是跨國公司為了把公司的成長納入有序軌道,不斷增強企業的競爭實力和環境適應性而制定的一系列決策的總稱。企業的國際化戰略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企業國際化進程,決定企業國際化的未來發展態勢。企業的國際化戰略可以分為本國中心戰略、多國中心戰略和全球中心戰略三種。 1.本國中心戰略。在母公司的利益和價值判斷下做出的經營戰略,其目的在於以高度一體化的形象和實力在國際競爭中占據主動,獲得競爭優勢。這一戰略的特點是母公司集中進行產品的設計、開發、生產和銷售協調,管理模式高度集中,經營決策權由母公司控制。這種戰略的優點是集中管理可以節約大量的成本支出,缺點是產品對東道國當地市場的需求適應能力差。 2.多國中心戰略。在統一的經營原則和目標的指導下,按照各東道國當地的實際情況組織生產和經營。母公司主要承擔總體戰略的制定和經營目標分解,對海外子公司實施目標控制和財務監督;海外的子公司擁有較大的經營決策權,可以根據當地的市場變化做出迅速的反應...
5. 比較進入國際市場的幾種模式
所謂進入國際市場模式是指國際營銷企業進入並參與國外市場進行產品銷售可供選擇的方式。歸納起來,具體包括三大類:一是出口,即國內生產,國外銷售,這是一種傳統,簡單,風險最低的進入方式;二是合同進入,又稱非股權進入,它有多種具體的形式,而且富有較大的靈活性和實用性;三是對外直接投資,又稱股權進入,即企業直接在目標市場國投資,就地生產,就近銷售。
途徑
「走出去」戰略是我國堅定不移的對外開放政策的一部分,是指我國資本、產品、技術、服務和自然人走出國門,參與全球化市場競爭和國際化經營的發展方針。企業在了解進入國際市場的各種模式的基礎上,選擇適當的模式「走出去」,對實施「走出去」戰略、擴大我國的對外開放有著積極的意義。企業進入國際市場模式的種類。
出口模式
出口模式包括間接出口和直接出口兩種方式。間接出口是指企業通過本國的中間商(既專業性的外貿公司)來從事產品的出口。此種方式下,企業可以利用中間商現有的銷售渠道,不必自己處理出口的單證、保險和運輸等業務。同時,企業在保持進退國際市場和改變國際營銷渠道的靈活性的情況下,還不用承擔各種市場風險,初次出口的小企業比較適合運用間接出口的方式。直接出口是指企業擁有自己的外貿部門,或者使用目標國家的中間商來從事產品的出口。直接出口有利於企業擺脫對中間商的依賴,培養自己的國際商務人才,積累國際市場營銷的經驗,提高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度。但同時也要承擔更多的風險,由於其業務量可能比較小,企業自己處理單證、保險和船務不能達到規模經濟,而且企業進退國際市場和改變營銷渠道的靈活性不足。
契約模式
契約模式主要包括:許可證模式、特許經營模式、合同製造模式、管理合同模式和工程承包模式、雙向貿易等六種。
許可證模式。許可證進入模式指企業在一定時期內向國外法人單位轉讓其工業產權(如專利、商標、配方等無形資產)的使用權,以獲得提成或其他補償。許可證最明顯的好處是能繞過進口壁壘的困擾,而且政治風險很小,但是這種方式不利於對目標國市場的營銷規劃和方案的控制,還可能將被許可方培養成強勁的競爭對手。
特許經營模式。這種模式和許可證進入模式很相似,所不同的是,特許方要給予被特許方以生產和管理方面的幫助。在這種模式下,特許方不需投入太多的資源就能快速地進入國外市場,而且還對被特許方的經營擁有一定的控制權。但是很難保證被特許方按照特許合同的規定來提供產品和服務,不利於特許方在不同市場上保持一致的品質形象。
合同製造模式。合同製造模式是指企業向國外企業提供零部件由其組裝,或向外國企業提供詳細的規格標准由其仿製,由企業自身負責營銷的一種方式。採取這種模式不僅可以輸出技術或商標等無形資產,而且還可以輸出勞務和管理等生產要素,以及部分資本。但是由於合同製造往往涉及到零部件及生產設備的進出口,有可能受到貿易壁壘的影響。
管理合同模式。這種模式是指管理公司以合同形式承擔另一公司的一部分或全部管理任務,以提取管理費、一部分利潤或以某一特定的價格購買該公司的股票作為報酬。利用這種模式,企業可以利用管理技巧,不發生現金流出而獲取收入,還可以通過管理活動與目標市場國的企業和政府接觸,為以後的營銷活動提供機會。但這種模式具有階段性,即一旦合同約定完成,企業就必須離開東道國,除非又有新的管理合同簽訂。
工程承包模式。工程承包模式指的是企業通過與國外企業簽訂合同並完成某一工程項目,然後將該項目交付給對方的方式進入外國市場。它是勞動力、技術、管理甚至是資金等生產要素的全面進入和配套進入,這樣有利於發揮工程承包者的整體優勢。工程承包進入模式最具吸引力之處在於,它所簽訂的合同往往是大型的長期項目,利潤頗豐。但也正是由於其長期性,這類項目的不確定性因素也因此而增加。
雙向貿易模式。指在進入一國市場的同時,同意從該國輸入其他產品作為補償。雙向貿易通常是貿易、許可協定、直接投資、跨國融資等多種國際經營方式的結合。根據補償貿易合同內容的不同,雙向貿易可以分為易貨貿易、反向購買和補償貿易三種形式。
投資模式
投資模式屬於進入國際市場的高級階段。我國的「走出去」戰略所指的主要就是投資模式。投資模式包括合資進入和獨資進入兩種形式。
合資進入。合資指的是與目標國家的企業聯合投資,共同經營、共同分享股權及管理權,共擔風險。合資企業可以利用合作夥伴的成熟營銷網路,而且由於當地企業的參與,企業容易被東道國所接受。但是也應看到由於股權和管理權的分散,公司經營的協調有時候比較困難,而且公司的技術秘密和商業秘密有可能流失到對方手裡,將其培養成將來的競爭對手。
獨資進入。獨資指企業直接到目標國家投資建廠或並購目標國家的企業。獨資經營的方式可以是單純的裝配,也可以是復雜的製造活動。企業可以完全控制整個管理和銷售,獨立支配所得利潤,技術秘密和商業秘密也不易丟失。但是獨資要求的資金投入很大,而且市場規模的擴大容易受到限制,還可能面臨比較大的政治和經濟風險,如貨幣貶值、外匯管制、政府沒收等。
國際戰略聯盟
國際戰略聯盟就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企業為了相互需要,分擔風險並實現共同目的而建立的一種合作關系。國際戰略聯盟是彌補劣勢、提升彼此競爭優勢的重要方法,可以迅速開拓新市場,獲得新技術,提高生產率,降低營銷成本,謀求戰略性競爭策略,尋求額外的資金來源。
影響企業進入模式選擇的因素
1.目標國家的市場因素。市場規模和競爭結構。如果目標國家的市場規模較大,或者市場潛力較大,則企業可以考慮以投資模式進入,盡可能地擴大銷售額;反之則可以考慮以出口模式和契約模式進入,以保證企業資源的有效使用。如果目標市場的競爭結構是壟斷或寡頭壟斷型,企業應考慮以契約模式或投資模式進入,以使企業有足夠的能力在當地與實力雄厚的企業競爭,如果目標國家的市場結構是分散型的,則以出口模式為宜。
2.目標國家的環境因素。政治和經濟環境。如果目標國家的政局穩定、法制健全、投資政策較為寬松、人均國民收入比較高、匯率穩定,則可以考慮採取投資模式進入,反之則以出口模式或契約模式進入為宜。地理和社會文化環境。如果目標國家距離本國較遠,為了省去長途運輸的費用,則可以考慮契約模式或投資模式。如果目標國家的社會文化和本國文化差異較大,則最好先採取出口模式或契約模式進入,以避免由於文化的沖突造成的摩擦成本。材料、勞動力、資本市場、基礎設施等)的易獲得性和價格。如果目標國家的生產要素的價格比較低、基礎設施比較完善,則比較適合採取投資進入模式,否則應採取出口模式。
國內因素
國內因素主要包括本國市場的競爭結構、生產要素和環境因素三個方面。如果本國市場是壟斷競爭或寡頭壟斷型,企業可以考慮以契約或投資模式進入國外市場。如果本國市場的競爭程度比較高,則企業可以採取出口模式。從生產要素來看,如果本國生產要素比較便宜且容易獲得,則企業可以採取出口模式進入國際市場。所謂的本國的環境要素是指本國政府對出口和對外投資的態度。
企業產品因素
企業產品要素的密集度、價值高低和技術含量。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品主要以具有豐富自然資源的國家為生產基地,如果目標國傢具備這些條件,那麼可以採取投資模式,就地設廠,以節省出口的中間費用。如果企業生產的產品價值高、技術復雜,考慮到目標國市場的需求量,以及當地技術基礎的配套能力,則以出口模式為宜。產品的服務性和適應性。如果客戶對產品的售後服務要求比較高,以及那些需要做出大量適應性變化以銷售國外市場的產品,企業最好採取契約模式或投資模式進入。另外,企業的主線產品、核心技術在進入目標國市場時,大多採取投資方式,且以獨資為主。
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就核心競爭力而言,企業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技術訣竅,另一類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管理訣竅。當企業的競爭優勢建立在技術訣竅上時,應盡量避免許可協定和合資企業的經營方式,以降低技術失控的可能性。當企業的競爭優勢建立在管理訣竅上時。以管理技巧為基礎的大多是服務性企業(如麥當勞、希爾頓國際飯店等),這些企業寶貴的是他們的品牌,而品牌是受國際標准化法律保護的,因此可以採取特許經營和建立子公司相結合的方法。
企業資源與投入因素
企業在管理、資金、技術、工藝、和銷售方面的資源越充裕,企業在進入方式上的選擇餘地就越大。如果企業的資金較為充足,技術較先進,且積累了豐富的國際市場營銷經驗,則可以採取直接投資模式進入國外市場。反之,則以出口模式和契約模式為宜,待企業實力增強,積累了一定的國際市場營銷經驗後再採取直接投資模式。
6. 進入國際市場的方式主要有哪幾類
進入國際市場的主要方式有:
一、出口模式
出口模式包括間接出口和直接出口兩種方式。間接出口是指企業通過本國的中間商(既專業性的外貿公司)來從事產品的出口。此種方式下,企業可以利用中間商現有的銷售渠道,不必自己處理出口的單證、保險和運輸等業務。同時,企業在保持進退國際市場和改變國際營銷渠道的靈活性的情況下,還不用承擔各種市場風險,初次出口的小企業比較適合運用間接出口的方式。直接出口是指企業擁有自己的外貿部門,或者使用目標國家的中間商來從事產品的出口。直接出口有利於企業擺脫對中間商的依賴,培養自己的國際商務人才,積累國際市場營銷的經驗,提高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度。但同時也要承擔更多的風險,由於其業務量可能比較小,企業自己處理單證、保險和船務不能達到規模經濟,而且企業進退國際市場和改變營銷渠道的靈活性不足。
二、契約模式
契約模式主要包括:許可證模式、特許經營模式、合同製造模式、管理合同模式和工程承包模式、雙向貿易等六種。
1、許可證模式。許可證進入模式指企業在一定時期內向國外法人單位轉讓其工業產權(如專利、商標、配方等無形資產)的使用權,以獲得提成或其他補償。許可證最明顯的好處是能繞過進口壁壘的困擾,而且政治風險很小,但是這種方式不利於對目標國市場的營銷規劃和方案的控制,還可能將被許可方培養成強勁的競爭對手。
2、特許經營模式。這種模式和許可證進入模式很相似,所不同的是,特許方要給予被特許方以生產和管理方面的幫助。在這種模式下,特許方不需投入太多的資源就能快速地進入國外市場,而且還對被特許方的經營擁有一定的控制權。但是很難保證被特許方按照特許合同的規定來提供產品和服務,不利於特許方在不同市場上保持一致的品質形象。
3、合同製造模式。合同製造模式是指企業向國外企業提供零部件由其組裝,或向外國企業提供詳細的規格標准由其仿製,由企業自身負責營銷的一種方式。採取這種模式不僅可以輸出技術或商標等無形資產,而且還可以輸出勞務和管理等生產要素,以及部分資本。但是由於合同製造往往涉及到零部件及生產設備的進出口,有可能受到貿易壁壘的影響。
4、管理合同模式。這種模式是指管理公司以合同形式承擔另一公司的一部分或全部管理任務,以提取管理費、一部分利潤或以某一特定的價格購買該公司的股票作為報酬。利用這種模式,企業可以利用管理技巧,不發生現金流出而獲取收入,還可以通過管理活動與目標市場國的企業和政府接觸,為以後的營銷活動提供機會。但這種模式具有階段性,即一旦合同約定完成,企業就必須離開東道國,除非又有新的管理合同簽訂。
5、工程承包模式。工程承包模式指的是企業通過與國外企業簽訂合同並完成某一工程項目,然後將該項目交付給對方的方式進入外國市場。它是勞動力、技術、管理甚至是資金等生產要素的全面進入和配套進入,這樣有利於發揮工程承包者的整體優勢。工程承包進入模式最具吸引力之處在於,它所簽訂的合同往往是大型的長期項目,利潤頗豐。但也正是由於其長期性,這類項目的不確定性因素也因此而增加。
6、雙向貿易模式。指在進入一國市場的同時,同意從該國輸入其他產品作為補償。雙向貿易通常是貿易、許可協定、直接投資、跨國融資等多種國際經營方式的結合。根據補償貿易合同內容的不同,雙向貿易可以分為易貨貿易、反向購買和補償貿易三種形式。
三、投資模式
投資模式屬於進入國際市場的高級階段。我國的「走出去」戰略所指的主要就是投資模式。投資模式包括合資進入和獨資進入兩種形式。
1、合資進入。合資指的是與目標國家的企業聯合投資,共同經營、共同分享股權及管理權,共擔風險。合資企業可以利用合作夥伴的成熟營銷網路,而且由於當地企業的參與,企業容易被東道國所接受。但是也應看到由於股權和管理權的分散,公司經營的協調有時候比較困難,而且公司的技術秘密和商業秘密有可能流失到對方手裡,將其培養成將來的競爭對手。
2、獨資進入。獨資指企業直接到目標國家投資建廠或並購目標國家的企業。獨資經營的方式可以是單純的裝配,也可以是復雜的製造活動。企業可以完全控制整個管理和銷售,獨立支配所得利潤,技術秘密和商業秘密也不易丟失。但是獨資要求的資金投入很大,而且市場規模的擴大容易受到限制,還可能面臨比較大的政治和經濟風險,如貨幣貶值、外匯管制、政府沒收等。
四、國際戰略聯盟
國際戰略聯盟就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企業為了相互需要,分擔風險並實現共同目的而建立的一種合作關系。國際戰略聯盟是彌補劣勢、提升彼此競爭優勢的重要方法,可以迅速開拓新市場,獲得新技術,提高生產率,降低營銷成本,謀求戰略性競爭策略,尋求額外的資金來源。
7. 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主要方式
一、出口模式
出口模式包括間接出口和直接出口兩種方式。
間接出口是指企業通過本國的中間商(既專業性的外貿公司)來從事產品的出口。
直接出口是指企業擁有自己的外貿部門,或者使用目標國家的中間商來從事產品的出口。。
二、契約模式
契約模式主要包括:許可證模式、特許經營模式、合同製造模式、管理合同模式和工程承包模式、雙向貿易等六種。
三、投資模式
投資模式屬於進入國際市場的高級階段。
我國的「走出去」戰略所指的主要就是投資模式。投資模式包括合資進入和獨資進入兩種形式。
1、合資進入。合資指的是與目標國家的企業聯合投資,共同經營、共同分享股權及管理權,共擔風險。合資企業可以利用合作夥伴的成熟營銷網路,而且由於當地企業的參與,企業容易被東道國所接受。但是也應看到由於股權和管理權的分散,公司經營的協調有時候比較困難,而且公司的技術秘密和商業秘密有可能流失到對方手裡,將其培養成將來的競爭對手。
2、獨資進入。獨資指企業直接到目標國家投資建廠或並購目標國家的企業。獨資經營的方式可以是單純的裝配,也可以是復雜的製造活動。企業可以完全控制整個管理和銷售,獨立支配所得利潤,技術秘密和商業秘密也不易丟失。但是獨資要求的資金投入很大,而且市場規模的擴大容易受到限制,還可能面臨比較大的政治和經濟風險,如貨幣貶值、外匯管制、政府沒收等。
四、國際戰略聯盟
國際戰略聯盟就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企業為了相互需要,分擔風險並實現共同目的而建立的一種合作關系。國際戰略聯盟是彌補劣勢、提升彼此競爭優勢的重要方法,可以迅速開拓新市場,獲得新技術,提高生產率,降低營銷成本,謀求戰略性競爭策略,尋求額外的資金來源。
拓展資料:
進入國際市場模式是指國際營銷企業進入並參與國外市場進行產品銷售可供選擇的方式。歸納起來,具體包括三大類:一是出口,即國內生產,國外銷售,這是一種傳統,簡單,風險最低的進入方式;二是合同進入,又稱非股權進入,它有多種具體的形式,而且富有較大的靈活性和實用性;三是對外直接投資,又稱股權進入,即企業直接在目標市場國投資,就地生產,就近銷售。
8. 華為國際化經營採取了哪幾種模式華為回答
華為國際化經營採取了哪幾種模式華為回答?華為公司歷經三十餘年的探索與追求,從一家很小的通信產品代理商發展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電信設備供應商。與此同時,華為公司作為全球電信行業的領導者之一,其國際化程度已經十分深入,跨國經營戰略進入成熟發展階段。因此在「一帶一路」「中國製造2025」的建設背景下獲悉華為公司的發展狀況,研究它的國際化之路和跨國經營模式,對提高我國民營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提供了現實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華為公司;國際化路徑;市場進入;市場競爭
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內出現了一批優秀的公司,如華為、海爾、聯想,這些企業順應時代發展,搭上了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的快車,但是如今能夠真正站在行業中的最高競爭舞台上,並具備國際級別競爭力的企業並不多見,華為就是其中的先行者。華為公司作為全球通信市場的佼佼者,其在2018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占據第72位。華為公司跨國經營的國際化程度之高,其跨國經營模式對於同類企業國際市場的開拓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一、華為公司的國際化路徑
華為在初試海外市場階段,由於其自身內部條件以及當時外部環境的限制,研發成果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很大,華為在短期內很難進入發達國家市場,所以華為初期在地理上的擴張採取的是類似漸進式的發展路徑。華為首先從鄰國或鄰近區域入手,因此中國香港的地理位置對於華為來說是首選;之後選擇俄羅斯,是因為俄羅斯除了擁有地理位置靠近的優勢之外,還因為俄羅斯國內通信市場的需求偏好和發展水平與中國相似;之後華為依託低成本優勢以發展水平較弱的發展中國家為突破口進軍國際市場,主要在南美、東南亞、中東、非洲進行品牌傳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華為的自主產品和服務逐漸在國際市場上得到認可,在發展中國家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到了21世紀,華為在西歐、北美市場嶄露頭角,與西門子達成戰略聯盟,後與英國電信合作,被英國電信指定為了21世紀首選網路供應商,到2008年,華為公司的自主品牌在發達國家也占據了不可替代的市場地位。2009年以來,華為實行全球化戰略,於2010年首次入圍美國知名雜志《財富》世界五百強企業,到2018年根據最新一期世界五百強名單華為排名72位,毋庸置疑華為已經成長為全球通信行業的領頭羊。
9. 以國際企業為例說明三種進入國際市場戰略的模式
1.出口模式:
直接出口。間接出口。
2.契約模式:
合同製造模式。特許經營權。許可證模式。管理合同模式。
3.投資模式:
合資經營,獨資經營。
10. 國際化模式指哪些
就當代企業國際化經歷來考察,企業國際化切入點主要有四個,分別為貿易、契約、直接投資與國際戰略聯盟,由此可以將企業國際化進入模式,分為四種類型: 第一種是貿易進入模式,這是一種最簡便的國際商業活動形式。先行工業化國家企業國際化實踐的貿易模式不下四種:(1)綜合商社模式。由日本企業創造而為韓國企業模仿,這種組織在日韓企業市場國際化進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2)出口企業聯盟模式,在北美較為流行。僅在美國就有數千家出口管理公司,專門組織某一地區或某一行業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產品的出口;(3)大企業出口依託模式。即後來的中小企業依懶那些在國際化上捷足先登的先行大企業,通過為後者訂貨生產而進入國際市場。這種方式在世界各國均很較為流行;(4)國際零售商及品牌經營商依託模式。即打入國際大買家的采購系統,依託其業已開辟的國際市場出口。近十多年以來,不少中國民營企業也在實踐這一方式。全球許多零售業巨型企業,都在中國設立了采購中心。這無疑為中國民營企業的國際化起步,創造了一種條件。 第二種是契約進入模式。顧名思義,就是企業通過合作契約實現國際化起步。一般情況下,企業將其開發的專有技術或訣竅(know-how)以合作經營方式或委託方式轉讓於國外合作夥伴,允許其在合約嚴格約定條件與期限內使用。技術專利、商標、版權、管理技術等無形資產,是許多企業的核心競爭源泉。在國外市場可以利用這些無形資產的各種形式,如技術許可證交易、特許經營等實現進入東道國市場的目的。契約進入模式有兩種具體形式:一種是特許生產,是指企業通過向國外技術使用方收取相應的費用和報酬,轉讓自己開發的專利技術使用權。另一種是特許經營。指擁有特許資產權利的委託方將其技術、商譽、專利產品和專屬生產方法,以特許方式授予受託方企業,並提供經營方式、為特許經營企業進行員工培訓等配套服務。 第三種是直接投資進入模式。亦稱為生產型或實業型進入模式,是指企業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在國外建立生產或服務型子公司的國際市場進入方式。按照投資者對東道國企業所有權與實際控制權不同,所建企業有獨資與合資之分。合資企業又包括了全資子公司、多數股權合營企業、相等股權合營企業和少數股權合營企業。具體進入方式可以分為綠地投資(新建企業)和跨國並購。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跨國並購作為直接投資的一種形式和國外市場進入模式的重要性大大增加了。從20世紀90年代起,跨國並購已經成為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形式。 第四種是國際戰略聯盟進入模式。規模較大、創新能力較強的企業,常常藉助這種模式作為其國際化起點。國際戰略聯盟一般指國內一家或多家企業聯手與國外大企業簽署協議而結成的聯盟。聯盟屬於一種鬆散型企業聯合組織,參與企業彼此不參股,但卻可起到協同運作、利益分享的好處。國際戰略聯盟著名的如美國IBM-摩托羅拉-蘋果公司之間的聯盟。聯盟事實上形成一種網路式的國際聯合體。國際戰略聯盟建立的動因各種各樣,但最主要的動因是應對激烈的國際競爭的需要。
記得採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