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知識 > 國際標准米尺保存在哪裡

國際標准米尺保存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6-25 00:40:06

Ⅰ 米制的米制的建立

由於世界各國採用了相互不同的測量標准器具、不同的測量單位和測量方法,因而大大阻礙了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和貿易往來。到了18世紀,隨著世界經濟和貿易的飛速發展,統一世界各國計量單位制的問題提到了議事日程上。
米制是在18世紀末由法國創立的一種測量單位制,它以經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單位,定名為「米突」(米);以米的十分之一長度為立方作為容量單位,定名為「立特」(升);以一立方分米的純水在4°C時的重量(質量)作為重量單位,定名為「千克」(公斤)。這種制度是十進位制,完全以「米」為基礎,因此得名為「米制」。法國政府根據科學家們實地測定敦刻爾克(Dunkerque)到巴塞羅那(Barcelona)之間的地球子午線的弧長和給定體積純水的重量的結果,製成鉑基準米尺和鉑基準千克,保存在法國巴黎檔案局,並從法律上分別賦予這兩個基準以「1米」和「1千克」的值,但是,不久以後發現「檔案米」比經過巴黎的子午線四千萬分之一的長度約短0.2mm,而「檔案千克」也不是准確等於一立方分米的純水在4°C時的質量。
法國創立的米制,逐漸被許多國家所採用,首先採用的是歐洲的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接著,阿爾及利亞、智利、西班牙、墨西哥、葡萄牙、義大利、巴西等國也相繼採用。隨後,德國、美國、英國等也採用了。
1872年8月,法國政府邀請一些國家派代表到巴黎開「國際米制委員會」,有24個國家派了代表。與會代表贊成普遍採用「米制」,並認為應該按照巴黎檔案局保存的「米」和「千克」復制出一些原器分發給各國使用。1875年3月1日,法國政府召開了「米制外交會議」,有20個國家派出了政府代表和科學家出席。會議批准了國際米制委員會的建議。1875年5月20日正式簽署了「米制公約」,俄、法、德、美、意等17國外交代表,分別代表本國政府在公約上簽了字。他們公認米制為國際通用的計量單位制,並決定成立國際計量委員會和國際計量局,組織製造鉑銥合金「米」和「千克」原器。到1889年,國際計量局完成了「米」和「千克」原器的製造工作。同年在巴黎召開了第一屆國際計量大會,從所制的米尺和砝碼中,選出了作為統一國際長度和質量單位的米尺和砝嗎,稱為米制的「國際原器」,由國際計量局保存。大會還批准將其餘的米尺和砝碼發給米制公約簽字國,作為各國的最高計量基準器。各國的基準器定期同國際計量局的國際原器比對,以保證其量值一致。截至1985年12月,共有47個國家參加了米制公約。我國於1977年5月20日參加該公約。
米制雖然有許多優點,但存在局限性。當時規定的測量單位,只涉及生產和商品交換中一些常用量的單位。但是,僅僅長度、質量、容量等單位遠遠滿足不了物理學和技術科學研究工作的需要。隨著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米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許多單位制,如厘米·克·秒制、米·千克力·秒制、米·噸·秒制等,還出現了一些不屬於任何一種單位制的制外專用單位,如「馬力」「毫米汞柱」「克拉」等。這樣一來,單位制又多起來了,特別是許多國家還有本國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單位制,由於多種單位制在一個國家內並用,互相之間又缺乏科學聯系,實際應用時不得不進行復雜的換算。這就不僅造成了人力、物力和時間上的巨大浪費,而且也嚴重妨礙了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與國際經濟技術交流。因此,進一步改進和統一計量單位制,又成為人們十分關心的問題。於是,在國際計量委員會的組織下,科學家們在原有米制的基礎上,建立了更為科學、更為簡單、更為實用的一種新的單位制,即1960年第十一屆國際計量大會正式通過的國際單位制。

Ⅱ 國際上怎麼規定m這個單位

長度單位m(米)是國際單位制,是國際計量大會(CGPM)採納和推薦的一種一貫單位制。
在國際單位制中,將單位分成三類:基本單位、導出單位和輔助單位。7個嚴格定義的基本單位是:長度(米)、質量(千克)、時間(秒)、電流(安培)、熱力學溫度(開爾文)、物質的量(摩爾)和發光強度(坎德拉)。
長度單位——米(m)。1889年第1屆國際計量大會批准國際米原器(鉑銥米尺)的長度為1米。1927年第7屆計量大會又對米定義作了如下嚴格的規定:國際計量局保存的鉑銥米尺上所刻兩條中間刻線的軸線在 0℃時的距離(鉑銥米尺是一根橫截面近似為H形的尺子,在其中間橫肋兩端表面上各刻有3條與尺子縱向垂直的線紋,中間刻線是指每3條線紋的中間刻線)。這根尺子保存在1標准大氣壓下,放在對稱地置於同一水平面上並相距571mm的兩個直徑至少為1cm的圓柱上。
上述對於米的定義有一個不確定度,約為1×10-7。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它已不能滿足計量學和其他精密測量的需要。在20世紀50年代,隨著同位素光譜光源的發展,發現了寬度很窄的氪-86同位素譜線,加上干涉技術的成功,人們終於找到了一種不易毀壞的自然基準,這就是以光波波長作為長度單位的自然基準。
於是,1960年第11屆國際計量大會對米的定義更改如下:「米的長度等於氪-86原子的2p10和5d5能級之間躍遷的輻射在真空中波長的1650763.73倍。」 氪-86長度基準的極限不確定度為±4×10-9。米的定義更改後,國際米原器仍按原規定的條件保存在國際計量局。
由於飽和吸收穩定的激光具有很高的頻率穩定度和復現性,同氪-86的波長相比,它們的波長更易復現,精度也可能進一步提高。因此,在1973年和1979年兩次米定義咨詢委員會會議上,又先後推薦了4種穩定激光的波長值,同氪-86的波長並列使用,具有同等的准確度。
1973年以來,已精密測量了從紅外波段直至可見光波段的各種譜線的頻率值。根據甲烷譜線的頻率和波長值 v和 λ,得到了真空中的光速值 с=λv=299792458米/秒。這個值是非常精確的,因此人們又決定把這個光速值取為定義值,而長度l(或波長)的定義則由時間 t(或頻率)通過公式l=сt(或λ=с/v)導出。1983年10月第17屆國際計量大會正式通過了如下的新定義:「米是1/299792458秒的時間間隔內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長度。」
舊定義:1790年5月由法國科學家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建議以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全長的四萬分之一作為長度單位——米。

Ⅲ 人類發明米,厘米等長度單位有依據嗎,還是為了方便測量

1791年,法國科學家認為地球的大小是不變的,並提出把地球子午線的四千萬分之一的長度定為一米,並用鉑製成了截面為4mm×25.3mm的第一根標准米尺。這根標准米尺就成了世界最早的米原器保存在法國檔案館,「米」這一單位也由此誕生。米原器作為長度單位的基礎,在法國使用了84年。1875年3月1日,法國政府邀請美國、俄國、德國、阿根廷、奧地利、丹麥、比利時等20個國家的代表,在巴黎召開會議,並於同年5月20日(1999年第21屆國際計量大會確定每年5月20日為世界計量日),由20個國家中的17個全權代表簽定了「米制公約」,這個會議上首先統一了長度單位「米」和質量單位「千克」。米制公約簽字國承認了以法國檔案米原器作為長度基準。這次會議上還決定由簽字國共同出資建立國際計量局(BIPM),並確定將局址設在巴黎,其目的是保證米制的國際間的統一和發展。會議還決定以法國檔案米尺為基準製成了30根基準米尺發給各成員國作為備用長度標准。並要求定期送往巴黎與米原器進行比較。

1889年9月20日,第一屆國際計量大會根據瑞士製造的米原器,給「米」的定義是:「0℃ 時,巴黎國際計量局的截面為X形的鉑銥合金尺兩端刻線記號間的距離。」這是國際計量局第一次給「米」下的定義。但因為刻線的寬度影響,科學家對這個米原器的精度感到不滿意。如何提高米原器的精度,又不至於受環境的影響,是擺在科學家們面前的一大課題。

1960年10月的第11屆國際計量大會上給「米」下了第二次定義:「米等於氪86原子2P10和5d能級間躍遷所對應的輻射在真空中的1650763. 73個波長的長度。」以自然基準代替實物基準,這是計量科學的一次革命。用光波波長定義「米」的主要優點是穩定、不受環境的影響,只要符合定義規定的物理條件,就能復現。但是在特殊的技術條件下,氪86用起來很困難,仍不是科學家理想的「米原器」,在用了23年後就被淘汰了。

基於光速的不變性和激光的良好單色性等因素,1983年第17屆國際計量大會將「米」定義為「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s的時間間隔內行程的長度。」這是米的第三次定義。因為光速在真空是永遠不變的,因而基準米就更加精確了。

我國於1977年5月簽署米制公約並參加了16屆國際計量大會,在全國范圍內統一使用同一法定計量單位「米」,大大促進了科技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

從馬屁股到光速 看人類科學精神的歷史軌跡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由此可見標準的重要性。但若是了解早期標准制定的隨意性後,人們對於標準的權威恐怕要大打折扣。在容積、重量、長度等標准確定上,長度標準的確定是最早而且最為隨意的。

馬屁股決定火箭助推器寬度

一個廣為人知的經典段子是關於馬屁股的。現代鐵路的鐵軌間距是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其原因是因為鐵軌間距採用的是電車輪距的標准。那麼電車的標准又從何而來呢?原來電車的標准又是沿襲馬車的輪距標准。

那麼馬車為何要採用這個標准呢?原來英國馬路轍跡的寬度正是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如果馬車改用其他輪距,輪子很快會在英國的老路上撞壞。那麼英國馬路的轍跡寬度又從何而來呢?答案是古羅馬人。整個歐洲,包括英國的長途老路都是羅馬人為其軍隊鋪設的,而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正是羅馬戰車的寬度。

可以再追問一句,羅馬戰車的寬度又是怎麼來的?答案非常簡單,因為它正是牽引一輛戰車的兩匹馬屁股的寬度。

段子到這里還沒有結束,美國太空梭的火箭助推器也擺脫不了馬屁股的糾纏。原來火箭助推器造好之後要經過鐵路運送,而鐵路上必然有一些隧道,隧道的寬度又是僅比鐵軌寬度增加一些。

最後,代表著現代科技最尖端的火箭助推器寬度竟然由2000年前的兩匹馬屁股所決定了。

身體部位決定長度標准

馬屁股可不是長度標准確定隨意性的惟一例子。在古時,人的身體及某些部分,甚至某些動作幅度,都能作為長度標準的參照依據。

最早有記載的人為標准物來自古埃及。埃及人用質地堅硬的花崗岩製作了一根長度標准物(Cubit),而這個長度標準是法老的小臂拐肘到中指間的距離,因此又叫腕尺。雖然這個標準的確定相當隨意,但的確解決了很重要的問題。例如金字塔的准確施工得到了保證,胡夫金字塔塔底邊長與平均邊長相差不過0.05%便得益與此。

古希臘人崇尚人體美,於是他們便找來美男子庫里修斯,以他雙手伸開時,兩手中指尖的距離為長度標准,稱一潯。在古羅馬,愷撒大帝以其軍隊行軍時行走兩千步為羅馬里。後來英國人沿用至今,便是英里的由來。

公元9世紀,英皇亨利一世在位時,組織大臣們討論一碼究竟應該為多長。大臣們為此爭論不休,各說各的理。亨利一世急了,他沒想到這么簡單的問題,大臣們居然可以鬧得不可開交。一拍大腿,說道:全都不許鬧,一碼就是我鼻尖到食指尖的距離。於是,碼的標准便伴隨著亨利一世的怒氣誕生了。

英寸的標准則是十世紀英王埃德加的拇指關節長度。但到了14世紀,英皇愛德華二世頒布「標准合法英寸」,即從大麥穗中選取三粒最大的麥粒排成一行的長度就是一英寸。

英尺最先的規定是一個成年人的腳長。但德國人顯然並不滿意英國人的隨意性,他們認為腳的長度因人而異,具體使用時,人們基本都是依據自己的腳長來計算長度,這樣誤差太大。於是在16世紀,他們找了16個從教堂出來的男子,將他們左腳的長度加在一起,再除以16,求得平均腳長。這樣才誕生了我們現在使用的英尺標准。

中國長度標準的由來

使用身體和馬屁股來定義長度標準的並不僅限於老外。在中國,情況也基本類似。唐代便以唐太宗李世民的雙步(左右腳各邁一步)為尺寸標准,叫作「步」,並規定三百步為一里。一「步」的五分之—為一尺。唐代—尺合現在0.303米,一里合454.2米。

史書記載,遠古時期,人們便「布手知尺」、「身高為丈」、「邁步定畝」。古人中指中節之長被定義為一寸,直到現在,中醫的針灸中還襲用這個長度標准。

中國最早的長度標准實物是安陽殷墟出土的商尺。這支骨尺由獸骨磨成,尺長17厘米,上面標刻著等長的十個單位。由於史料的缺乏,這根骨尺的原始標准不知從何而來,但根據古人長度標准制定的經驗,很有可能便是哪位老祖宗的手掌長度呢。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諸侯紛紛定義自己領土內的長度標准。這個王的手掌,哪個王的小腿,紛紛派上用場,搞得中華大地長度標准極為混亂,給國與國之間的交流造成了極大的不便。待到秦始皇統一中國時,其他王侯的身體部位才開始退出歷史舞台,統一使用秦國的長度標准。

由此看來,歷史教科書中將秦始皇統一度量衡,作為歷史功績標載入史,還的確有些道理。

法國人開創「米制天下」

如果沒有法國人,可能今天的人們在生活中,很難擺脫「馬屁股」和「小腿」的尷尬。眾所周知,當今世界採用最為廣泛的長度單位是米制。而米制的確定和廣泛使用,不能不感謝法國人的功勞。

1791年,具有革命思想的著名科學家拉格朗日,在法國大革命勝利後,被選為法國度量衡委員會主席。在他的推動下,法國當局規定:把經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的四千萬分之一定義為1米。也就是說,1米等於從地球極點到赤道距離的一千萬分之一。

使用與地球周長密切關聯的長度單位,自然高出「馬屁股」和「小腿」許多了。但問題是,如何知道地球經線的長度呢?天文學家約瑟夫·德朗布爾和安德烈·梅尚堅決地接受了這一艱巨任務。在當時歐洲的狂熱革命與紛飛戰火中,兩位科學家冒著生命危險開始了他們細致的勘測工作。

7年後,德朗布爾和梅尚終於帶著勘測資料回到了巴黎。崇尚科學的拿破崙給予了兩位科學家極高的評價:勝利如過眼煙雲,但這項成就將永存於世。

之後,法國度量衡委員會採用兩位科學家的測量數量,用鉑銥合金製成了一根標准米尺存檔。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米原器」。1812年,法國頒布實行米制,並在1837年在全國強力推行,使米制率先在法國紮根。1875年,國際度量衡委員會在巴黎召開會議,確定米制為標准國際長度長度。法、德、美、俄等17國政府代表還共同簽署了《米制公約》。

光速取代「米原器」

隨著科學技術對於長度標準的精確度越來越高,米原器開始逐漸顯得不能適應科技的需要了。起初,法國政府還依據米原器製作了幾十根米尺,紛發給《米制公約》各成員國,並規定定期回來接受校正。但採用實物作為長度標准,其誤差開始不能被追求精確的科學家們接受。

由於米原器的截面存在,米原器的標准長度便被人質疑。於是,一種更加精確且不會損壞的自然基準開始應運而生。1960年第11屆國際計量大會上,科學界重新規定了米的標准。新標准規定,在真空中,氪86(氪一種同位素)發出各向同性的橙色光波長的1,650,763倍為1米。顯然,這個規定擺脫了米原器截面誤差的困擾。

但氪86的光波長度的確很難獲得,各國在使用過程中也感覺並不方便。於是,人們想到了真空中的光速是恆定不變的。1983年,國際計量局又重新定義了米的標准。即:真空中的光,在299792.458分之一秒內通過的行程長度為1米。這個標准被一直沿用至今。

Ⅳ 世界計量日:標準的1米原來是這么計算的!

今天是世界計量日,大家都知道這一天是怎麼來的嗎?這要從「1米」的定義說起……「1米」原來有多長呢?

1790年,法國科學界精確地測量了地球的子午線,並規定將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標准,定義為「1米」。「米」的英文為meter,這個名稱源於希臘字「metron」,意為測量。1799年,法國科學院按照這個標准,用純白金做成橫截面為4mm×25.3mm矩形的1米長的量塊,存放在巴黎國家檔案館內。

1875年5月20日,法、德、美、俄等17個國家的代表在巴黎簽署了「米制公約」(Treaty of the Meter),公認米制為國際通用的計量制度,並成立國際計量局。1999年第21屆國際計量大會將每年5月20日確定為世界計量日,就是據此而來。

1889年,第一屆國際計量會議正式作出決定,按照第一根標准米尺的長度,用鉑銥合金做成了一把截面為X形的米尺,把它作為國際標准米尺。新的國際標准米尺是採用90%的白金,10%銥做成的,它的強度高,對溫度和化學的穩定性均比較好,保證了較高的精確度。為了避免磕碰損傷,將它的橫截面做成「X」形。考慮到熱脹冷縮的因素,規定必須以溫度為0℃時的測量為准。當時國際計量大會給「米」的定義是:「0℃時,巴黎國際計量局的截面為X形的鉑銥合金尺兩端刻線記號間的距離」。

隨著激光技術和同位素光譜光源技術的發展,人們找到了以光波波長作為長度單位的自然標准。1960年第11屆國際計量大會對米的定義更改為:不存在引起波長改變的干擾因素(如多普勒效應、壓力效應、斯塔克效應等)時,米的長度等於氪86原子在真空中波長的1650763.73倍。

米的定義更改後,這根著名的白金標准米尺仍按原規定的條件保存在法國巴黎,靜靜地躺在塞納河畔的塞夫爾國際計量局內。

(本文出自《知識就是力量》雜志《標準的1米有多長》一文,作者:楊黎煒,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自知識就是力量微信公眾號)

轉載請註明出自知識就是力量微信公眾號「知識就是力量」(ID:knowledge-power)

Ⅳ 標准米尺保存在巴黎

千克原器的質量為1kg,體積為19.52×π×39≈46589mm3=0.046589
p=m(質量)÷ v(體積)=1÷0.046589≈21.46kg/m3
查密度表是鉑,實際上是鉑衣合金!
完全手打,望採納

Ⅵ 米的單位是從何而來的

."米"的發展史

1791年,法國科學家認為地球的大小是不變的,並提出把地球子午線的四千萬分之一的長度定為一米,並用鉑製成了截面為4mm×25.3mm的第一根標准米尺。這根標准米尺就成了世界最早的米原器保存在法國檔案館,「米」這一單位也由此誕生。米原器作為長度單位的基礎,在法國使用了84年。1875年3月1日,法國政府邀請美國、俄國、德國、阿根廷、奧地利、丹麥、比利時等20個國家的代表,在巴黎召開會議,並於同年5月20日(1999年第21屆國際計量大會確定每年5月20日為世界計量日),由20個國家中的17個全權代表簽定了「米制公約」,這個會議上首先統一了長度單位「米」和質量單位「千克」。米制公約簽字國承認了以法國檔案米原器作為長度基準。這次會議上還決定由簽字國共同出資建立國際計量局(BIPM),並確定將局址設在巴黎,其目的是保證米制的國際間的統一和發展。會議還決定以法國檔案米尺為基準製成了30根基準米尺發給各成員國作為備用長度標准。並要求定期送往巴黎與米原器進行比較。

1889年9月20日,第一屆國際計量大會根據瑞士製造的米原器,給「米」的定義是:「0℃ 時,巴黎國際計量局的截面為X形的鉑銥合金尺兩端刻線記號間的距離。」這是國際計量局第一次給「米」下的定義。但因為刻線的寬度影響,科學家對這個米原器的精度感到不滿意。如何提高米原器的精度,又不至於受環境的影響,是擺在科學家們面前的一大課題。

1960年10月的第11屆國際計量大會上給「米」下了第二次定義:「米等於氪86原子2P10和5d能級間躍遷所對應的輻射在真空中的1650763. 73個波長的長度。」以自然基準代替實物基準,這是計量科學的一次革命。用光波波長定義「米」的主要優點是穩定、不受環境的影響,只要符合定義規定的物理條件,就能復現。但是在特殊的技術條件下,氪86用起來很困難,仍不是科學家理想的「米原器」,在用了23年後就被淘汰了。

基於光速的不變性和激光的良好單色性等因素,1983年第17屆國際計量大會將「米」定義為「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s的時間間隔內行程的長度。」這是米的第三次定義。因為光速在真空是永遠不變的,因而基準米就更加精確了。

我國於1977年5月簽署米制公約並參加了16屆國際計量大會,在全國范圍內統一使用同一法定計量單位「米」,大大促進了科技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

從馬屁股到光速 看人類科學精神的歷史軌跡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由此可見標準的重要性。但若是了解早期標准制定的隨意性後,人們對於標準的權威恐怕要大打折扣。在容積、重量、長度等標准確定上,長度標準的確定是最早而且最為隨意的。

馬屁股決定火箭助推器寬度

一個廣為人知的經典段子是關於馬屁股的。現代鐵路的鐵軌間距是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其原因是因為鐵軌間距採用的是電車輪距的標准。那麼電車的標准又從何而來呢?原來電車的標准又是沿襲馬車的輪距標准。

那麼馬車為何要採用這個標准呢?原來英國馬路轍跡的寬度正是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如果馬車改用其他輪距,輪子很快會在英國的老路上撞壞。那麼英國馬路的轍跡寬度又從何而來呢?答案是古羅馬人。整個歐洲,包括英國的長途老路都是羅馬人為其軍隊鋪設的,而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正是羅馬戰車的寬度。

可以再追問一句,羅馬戰車的寬度又是怎麼來的?答案非常簡單,因為它正是牽引一輛戰車的兩匹馬屁股的寬度。

段子到這里還沒有結束,美國太空梭的火箭助推器也擺脫不了馬屁股的糾纏。原來火箭助推器造好之後要經過鐵路運送,而鐵路上必然有一些隧道,隧道的寬度又是僅比鐵軌寬度增加一些。

最後,代表著現代科技最尖端的火箭助推器寬度竟然由2000年前的兩匹馬屁股所決定了。

身體部位決定長度標准

馬屁股可不是長度標准確定隨意性的惟一例子。在古時,人的身體及某些部分,甚至某些動作幅度,都能作為長度標準的參照依據。

最早有記載的人為標准物來自古埃及。埃及人用質地堅硬的花崗岩製作了一根長度標准物(Cubit),而這個長度標準是法老的小臂拐肘到中指間的距離,因此又叫腕尺。雖然這個標準的確定相當隨意,但的確解決了很重要的問題。例如金字塔的准確施工得到了保證,胡夫金字塔塔底邊長與平均邊長相差不過0.05%便得益與此。

古希臘人崇尚人體美,於是他們便找來美男子庫里修斯,以他雙手伸開時,兩手中指尖的距離為長度標准,稱一潯。在古羅馬,愷撒大帝以其軍隊行軍時行走兩千步為羅馬里。後來英國人沿用至今,便是英里的由來。

公元9世紀,英皇亨利一世在位時,組織大臣們討論一碼究竟應該為多長。大臣們為此爭論不休,各說各的理。亨利一世急了,他沒想到這么簡單的問題,大臣們居然可以鬧得不可開交。一拍大腿,說道:全都不許鬧,一碼就是我鼻尖到食指尖的距離。於是,碼的標准便伴隨著亨利一世的怒氣誕生了。

英寸的標准則是十世紀英王埃德加的拇指關節長度。但到了14世紀,英皇愛德華二世頒布「標准合法英寸」,即從大麥穗中選取三粒最大的麥粒排成一行的長度就是一英寸。

英尺最先的規定是一個成年人的腳長。但德國人顯然並不滿意英國人的隨意性,他們認為腳的長度因人而異,具體使用時,人們基本都是依據自己的腳長來計算長度,這樣誤差太大。於是在16世紀,他們找了16個從教堂出來的男子,將他們左腳的長度加在一起,再除以16,求得平均腳長。這樣才誕生了我們現在使用的英尺標准。

中國長度標準的由來

使用身體和馬屁股來定義長度標準的並不僅限於老外。在中國,情況也基本類似。唐代便以唐太宗李世民的雙步(左右腳各邁一步)為尺寸標准,叫作「步」,並規定三百步為一里。一「步」的五分之—為一尺。唐代—尺合現在0.303米,一里合454.2米。

史書記載,遠古時期,人們便「布手知尺」、「身高為丈」、「邁步定畝」。古人中指中節之長被定義為一寸,直到現在,中醫的針灸中還襲用這個長度標准。

中國最早的長度標准實物是安陽殷墟出土的商尺。這支骨尺由獸骨磨成,尺長17厘米,上面標刻著等長的十個單位。由於史料的缺乏,這根骨尺的原始標准不知從何而來,但根據古人長度標准制定的經驗,很有可能便是哪位老祖宗的手掌長度呢。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諸侯紛紛定義自己領土內的長度標准。這個王的手掌,哪個王的小腿,紛紛派上用場,搞得中華大地長度標准極為混亂,給國與國之間的交流造成了極大的不便。待到秦始皇統一中國時,其他王侯的身體部位才開始退出歷史舞台,統一使用秦國的長度標准。

由此看來,歷史教科書中將秦始皇統一度量衡,作為歷史功績標載入史,還的確有些道理。

法國人開創「米制天下」

如果沒有法國人,可能今天的人們在生活中,很難擺脫「馬屁股」和「小腿」的尷尬。眾所周知,當今世界採用最為廣泛的長度單位是米制。而米制的確定和廣泛使用,不能不感謝法國人的功勞。

1791年,具有革命思想的著名科學家拉格朗日,在法國大革命勝利後,被選為法國度量衡委員會主席。在他的推動下,法國當局規定:把經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的四千萬分之一定義為1米。也就是說,1米等於從地球極點到赤道距離的一千萬分之一。

使用與地球周長密切關聯的長度單位,自然高出「馬屁股」和「小腿」許多了。但問題是,如何知道地球經線的長度呢?天文學家約瑟夫·德朗布爾和安德烈·梅尚堅決地接受了這一艱巨任務。在當時歐洲的狂熱革命與紛飛戰火中,兩位科學家冒著生命危險開始了他們細致的勘測工作。

7年後,德朗布爾和梅尚終於帶著勘測資料回到了巴黎。崇尚科學的拿破崙給予了兩位科學家極高的評價:勝利如過眼煙雲,但這項成就將永存於世。

之後,法國度量衡委員會採用兩位科學家的測量數量,用鉑銥合金製成了一根標准米尺存檔。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米原器」。1812年,法國頒布實行米制,並在1837年在全國強力推行,使米制率先在法國紮根。1875年,國際度量衡委員會在巴黎召開會議,確定米制為標准國際長度長度。法、德、美、俄等17國政府代表還共同簽署了《米制公約》。

光速取代「米原器」

隨著科學技術對於長度標準的精確度越來越高,米原器開始逐漸顯得不能適應科技的需要了。起初,法國政府還依據米原器製作了幾十根米尺,紛發給《米制公約》各成員國,並規定定期回來接受校正。但採用實物作為長度標准,其誤差開始不能被追求精確的科學家們接受。

由於米原器的截面存在,米原器的標准長度便被人質疑。於是,一種更加精確且不會損壞的自然基準開始應運而生。1960年第11屆國際計量大會上,科學界重新規定了米的標准。新標准規定,在真空中,氪86(氪一種同位素)發出各向同性的橙色光波長的1,650,763倍為1米。顯然,這個規定擺脫了米原器截面誤差的困擾。

但氪86的光波長度的確很難獲得,各國在使用過程中也感覺並不方便。於是,人們想到了真空中的光速是恆定不變的。1983年,國際計量局又重新定義了米的標准。即:真空中的光,在299792.458分之一秒內通過的行程長度為1米。這個標准被一直沿用至今。

Ⅶ 第一把尺子是誰做的

國際單位制的長度單位「米」(meter,metre)起源於法國。1790年5月由法國科學家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建議以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全長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單位——米,1791年獲法國國會批准。為了製造出表徵米的量值的基準器,在法國天文學家捷梁布爾和密伸的領導下,於1792~1799年,對法國敦克爾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羅那進行了測量。1799年根據測量結果製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鉑桿(platinum metre bar),以此桿兩端之間的距離定為1米,並交法國檔案局保管,所以也稱為「檔案米」。這就是最早的米定義。

由於檔案米的變形情況嚴重,於是,1872年放棄了「檔案米」的米定義,而以鉑依合金(90%的鉑和10%的銥)製造的米原器作為長度的單位。米原器是根據「檔案米」的長度製造的,當時共制出了31隻,截面近似呈X形,把檔案米的長度以兩條寬度為6~8微米的刻線刻在尺子的凹槽(中性面)上。1889年在第一次國際計量大會上,把經國際計量局鑒定的第6號米原器(31隻米原器中在0℃時最接近檔案米的長度的一隻)選作國際米原器,並作為世界上最有權威的長度基準器保存在巴黎國際計量局的地下室中,其餘的尺子作為副尺分發給與會各國。規定在周圍空氣溫度為0℃時,米原器兩端中間刻線之間的距離為1米。1927年第七屆國際計量大會又對米定義作了嚴格的規定,除溫度要求外,還提出了米原器須保存在1標准大氣壓下,並對其放置方法作出了具體規定。

但是使用米原器作為米的客觀標准也存在很多缺點,如材料變形;測量精度不高(只能達0.1μm)。很難滿足計量學和其他精密測量的需要。另外,萬一米原器損壞,復制將無所依據,特別是復製品很難保證與原器完全一致,給各國使用帶來了困難。因此,採用自然量值作為單位基準器的設想一直為人們所嚮往。20世紀50年代,隨著同位素光譜光源的發展。發現了寬度很窄的氪-86同位素譜線,加上干涉技術的成功,人們終於找到了一種不易毀壞的自然標准,即以光波波長作為長度單位的自然基準。

1960年第十一屆國際計量大會對米的定義作了如下更改:「米的長度等於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級之間躍遷的輻射在真空中波長的1650763.73倍」。這一自然基準,性能穩定,沒有變形問題,容易復現,而且具有很高的復現精度。我國於1963年也建立了氪-86同位素長度基準。米的定義更改後,國際米原器仍按原規定保存在國際計量局。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70年代以來,對時間和光速的測定,都達到了很高的精確度。因此,1983年10月在巴黎召開的第十七屆國際計量大會上又通過了米的新定義:「米是1/299792458秒的時間間隔內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長度」。這樣,基於光譜線波長的米的定義就被新的米定義所替代了。

Ⅷ 求畢淑敏話劇 (1厘米)的劇本

一厘米
陶影獨自坐公共汽車時,經常不買票。
為什麼一定要買票呢?就是沒有她,車也要一站站開,也不能因此沒有司機和售票員,也不會少燒汽油。
當然她很有眼色,遇上認真負責的售票員,她早早就買票。只有對那些吊兒郎當的,她才小小地懲罰他們,也為自己節約一點錢。
陶影是一家工廠食堂的炊事員,在白案上,專做烤烙活,烘製螺旋形沾滿芝麻醬的小火燒。
她領著兒子小也上汽車。先把兒子抱上去,自己斷後。車門夾住了她背上的衣服,好像撐起一頂帳篷。她伶俐地扭擺了兩下,才脫出身來。
「媽媽,買票。」小也說,小孩比大人更重視形式,不把車票拿到手,彷彿就不算坐車。
油漆皸裂的車門上,有一道白線,像一隻蒼白的手指,標定一·一○米。
小也擠過去。他的頭發像於草一樣蓬鬆,暗無光澤。陶影處處儉省,但對孩子的營養絕不吝惜。可惜養料走到頭皮便不再前進,小也很聰明,頭發卻亂紛紛。
陶影把小也的頭發往下捺,彷彿撥去浮土觸到堅實的地表,她摸到兒子柔嫩的頭皮,像是塑料製成,有輕微的彈性。那地方原有一處縫隙。聽說人都是兩半對起來的。對得不穩,就成了豁豁嘴。就算對得准,要長到嚴絲合縫,也需要很多年。這是一道生命之門,它半開半合,外面的世界像水樣,從這里流進去。每當撫到這道若隱若現的門縫,陶影就感覺到巨大的責任。是她把這個秀氣的小男孩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的。她很普通,對誰都不重要,可有可無,唯獨對這個男孩,她要成為完美而無可挑剔的母親。
在小也的圓腦袋和買票的標准線之間,橫著陶影纖長而美麗的手指。由於整天和油麵打交道,指甲很有光澤,像貝殼一樣閃亮。
「小也,你不夠的。還差一厘米。」她溫柔地說。她的出身並不高貴,也沒讀過許多書。她喜歡溫文爾雅,竭力要給兒子留下這種印象,在這樣做的過程中,她感覺自身高貴起來。
「媽媽!我夠來我夠來!」小也高聲叫,把腳下的踏板跺得像一面鐵皮鼓。「你上次講我下次坐車就可以買票了,這次就是下次了,為什麼不給我買票?你說話不算話!」他半仰著臉,憤怒地朝向他的媽媽。
陶影看著兒子。一張車票兩毛錢。她很看重兩毛錢的,它等於一根黃瓜兩個西紅柿如果趕上處理就是三捆小紅蘿卜或者乾脆就是一堆夠吃三天的菠菜。但小也仰起臉,像一張半開的葵盤,准備承接來自太陽的允諾。
「往裡走!別堵門口!這又不是火車。一站就從北京到保定府了,馬上到站了……」售票員不耐煩地嚷。
按照往日的邏輯,沖她這份態度,陶影就不買票。今天她說:「買兩張票。」
面容凶惡的售票員眼睛很有準頭:「這小孩還差一厘米,不用買票。」
小也立刻矮了幾厘米,而絕不是一厘米,買票與不買票強烈地關系著一個小小男子漢的尊嚴。兩毛錢就能買到尊嚴,只發生在人的童年。沒有一個媽媽能夠拒絕為孩子提供快樂。
「我買兩張票。」她矜持地重復。
小也把他那張票粘在嘴唇上,噗嚕噗嚕吹著響,彷彿那是一架風車。
他們是從中門上的,前門下的。前門男售票員查票,陶影覺得他很沒有眼力:哪個帶孩子的媽媽會不買票?她就是再窮再苦,也得在自己的孩子面前能昂起頭。
她把票很瀟灑地交給售票員,售票員問:「報銷不?」她說:「不要了。」其實地應該把票根保存起來。這樣以後哪次集體活動或開食品衛生會,她騎車去,回來後可以用這張票報銷,夫婦都是藍領工人,能省就省一點。可小也是個絕頂機靈的孩子,會追著媽媽問:「咱們出來玩的票也能報銷嗎?」在孩子面前,她不願撒謊。
這樣挺累的,她按照各種父母必讀上的標准,為自己再塑一個金身。你得時時注意檢點,因為面對一個無所不在的觀眾。不過也充滿了溫馨與愛。比如吃西瓜,只要小也在,她一定時時提醒自己,不要把西瓜皮啃得太苦。其實在她看來,西瓜瓤與西瓜皮沒什麼大分別,一路吃下去,不過紅色漸漸淡了,甜味漸漸稀了,解渴消暑是一樣的。瓜皮敗火,還是一味葯呢。終於有一天,她發現兒子也像媽媽一樣,把瓜皮啃出梳齒樣的牙痕,印堂上粘了一粒白而軟的嫩瓜子時,她勃然大怒了:「誰叫你把瓜皮啃得這樣苦?要用瓜皮洗臉嗎?」
小也被媽媽嚇壞了,拿著殘月一般的瓜皮顫顫兢兢,但圓眼睛盛滿不服。小孩子是天下最出色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行家。陶影從此明白了,以她現有的家境要培育出具有大家風度的孩子,需要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這很難,就像用小米加步槍打敗飛機大炮一樣,但並不是做不到。在這個過程中,她覺得生活多了幾分追求。
今天她領小也到一座巨大的寺院參觀,小也長這么人,還沒見過佛。陶影心裡是不信佛的,她不會讓小也磕頭。這是迷信,她知道。
門票五塊錢一張。如今廟也這樣值錢了。票是紅案上的老張給的。期限一月,今天是最後一天,老張神通大,什麼人都認識。有時拿出一本像撕掉皮的雜志說:「見過嗎?這叫大參考。」陶影覺得論個頭,它可比報紙樣的參考消息要小得多,怎麼能叫大參考呢?問老張,老張也說不清,只說別人都這么叫,許是把雜志拆開來一張張鋪開,終歸是要比那張小報大的。想想也很有理。仔細看那大字印的參考,上面還在議論海灣戰爭會不會打,其實大家都在談伊拉克的戰爭賠款問題了,說他們除了伊拉克棗,不知道還有什麼。不管怎麼說,陶影還是佩服老張。為了這鍥而不舍的佩服。老張給她這張票。「就一張啊?」感激之餘,陶影還不滿足。」爺們就算了,領孩子開開眼唄!不滿一米一的孩了免票。實在不樂去,到門口把票搗騰出去,夠買倆西瓜的!」老張設身處地為她著想。
她特地倒要帶小也來玩。
京城裡難心有這一大片森然的綠地。未及靠近,便有湛涼的冷綠之氣漫溢而來。彷彿正要面臨一座山谷或是一道飛瀑。小也從媽媽手裡奪過門票,又含在喉里,飛快地跑向金碧輝煌的寺門,彷彿一隻渴極了要飲水的小動物。
陶影突然有些傷心。不就是一座廟嗎?怎麼連媽媽都不等了,旋即又釋然,帶兒子出來,不就是要讓他快樂嘛!
廟門口的守衛是一個穿著紅衣黑褲的青年。想像中應該穿黃色工作服,現在這一身打扮,令人想起餐廳和飯店。
小也很流暢地跑過去,好像那是流量很大的瀉口,而他不過是一滴水珠。紅衣青年很敏捷地摘下他口中的票,彷彿那是清明節前的一片茶葉。
陶影用目光包裹著兒子,隨著小也的步伐,這目光像柔硬的蠶絲從繭中袖了出來。
「票。」紅衣青年攔住她,語句簡單得像吐出一枚棗核。
陶影充滿感情地指了指小也。她想所有的人都會喜歡她的兒子。
「我問的是你的票。」紅衣青年僵硬地說。
「不是剛才那孩子已經給你了嗎?」陶影安靜地解釋。這小夥子太年青,還沒來得及做爸爸。今天出來玩,陶影心境很好,她願意有始有終。
「他是他的。你是你的。」紅衣青年冷淡地說。
陶影費了一番思索,才明白紅衣青年的意思:他們娘倆應該有兩張票。
「小孩不是不要票嗎?」陶影不解。
「媽媽你快一點啊!」小也在遠處喊。
「媽媽就來。就來。」陶影大聲回答。附近有人圍攏來,好像魚群發現了燈光信號。
陶影急了,想趕快結束這件事,她的孩子在等她。
「誰說不要票?」紅衣青年歪著頭問,他挺喜歡人越聚越多。
「票上說的。」
「票上怎麼說的?」紅衣青年彷彿一個完全的外行。。
「票上說不足一米一的孩子免費參觀,超過一米一的孩子照章購票。」陶影自信自己背得一點不錯,但她還是伸手想從廢票箱里掏出一張,照本宣讀比背誦更接近真實。
「別動!別動!」紅衣青年突然聲色俱厲。陶影這才感到自己舉動不當,像冬天觸到暖氣片似地縮回手。
「您很清楚嗎?」紅衣青年突然稱她為「您」。陶影聽出了敵意,還是點點頭。
「可是您的孩子已經超過了一米一。」紅衣青年很肯定地說。
「沒有。他沒有。」陶影面帶微笑地說。
人們天生地傾向母親。
「他從這里跑過去,我看得很清楚。」小夥子斬釘截鐵。他順手一指,牆上有條紅線,像雨後偶爾爬上馬路的蚯蚓。
「媽媽,你為什麼還不進來?我還以為你丟了呢!」小也跑過來,很親熱地說,好像他媽媽是他的一件玩具。
人們響起輕微的鬨笑。這下好了,證據來了,對雙方都好。
紅衣青年略略有些緊張。當然他是秉公辦事,當然他明明看清楚的。可這個逃票的女人不像別人那樣心虛,也許,這才更可惡。他想。
陶影果然很鎮定,甚至有點洋洋得意,兒子喜歡熱鬧,喜歡被人注意,這種有驚無險的遭遇,一定會令小也開心。
「你過來。」紅衣青年簡短地命令小也。
人們屏氣靜心等待。
小傢伙看了看他的媽媽,媽媽向他鼓勵地點點頭。小也很大方,輕輕地咳嗽了一下,又揪了揪衣服,像百米賽跑沖刺似地撞開了眾人的視線,雄赳赳氣昂昂地走到了紅蚯蚓旁。
於是——人們無可置疑地看到——紅蚯蚓掛在小傢伙的耳朵上。
這怎麼可能?!
陶影一個箭步沖過去,啪地一下打在孩子的頭顱上,聲音清脆,彷彿踩破一個乒乓球皮。小也看著陶影,並沒有哭。驚訝大於疼痛,他從未挨過媽媽如此兇猛的一掌。
「打哪也不能打頭哇!」
「這當媽的!有錢就買張票沒錢就算了,也犯不著拿孩子撒氣哇!」
「是親媽嗎?看模樣倒還像……」人們議論紛紛。
陶影真慌了。她並不是想打小也,只是想把他那雞冠子一樣高聳的頭發撫平。她悲慘地發現,小也縱是此刻變成一個禿子,身高也絕對在這條紅蚯蚓之上。
「小也,別踱腳尖!」陶影厲聲說。
「沒有,媽媽。我沒有……」小也帶出哭音。
是的,沒有。紅蚯蚓殘忍地伏在比小也眉頭稍高的地方。
紅衣青年突然像早晨醒來時伸了一個懶腰,他的眼光很犀利,抓到過許多企圖逃票的人。「買票去!買票去!」他驕橫地說,所有的溫文爾雅都被紅蚯蚓吮去。
「可是,他不夠一米一。」陶影感到了自己的孤立無援,頑強地堅持。
「所有逃票的人都這么說。信你的還是信我的?這可是全世界統一的度量衡標准,國際米尺證存在法國巴黎,是純鉑製成的,你知道么你!」
陶影目瞪口呆。她只知道做一身連衣裙要用布料兩米八,她不知道國際米尺保存在哪,只敬佩這座廟里的神佛,它使她的兒子在頃刻之間長高了幾厘米!
「可是,剛才在汽車里,他還沒有這么高……」
「他剛生下來的時候,更沒有這么高!」紅衣青年清脆地冷笑。
在人們的鬨笑聲中,陶影的臉像未印上顏色的票根一樣白。
「媽媽,你怎麼了?」小也逃開紅蚯蚓,用溫熱的小手拉住媽媽冰冷的手。
「沒什麼,媽媽忘了給你買票。」陶影無力地說。
「忘了?說得好聽!你怎麼不把自己的孩子給忘了?」紅衣青年還記著這女人剛才的鎮靜,不依不饒。
「你還要怎麼樣?」陶影盡量壓抑怒火,在孩子面前,她要保持一個母親最後的尊嚴。「嘴還這么硬!不是我要怎麼樣,是你必須認錯!不知從哪混了張專供外賓的贈票,本來就沒花錢,還想再蒙一人進去,想的也太便宜了是不是?甭羅嗦,趁早買票去!」紅衣青年倚著牆壁,面對眾人,像在宣讀一件白皮書。
陶影的手抖得像在彈撥一張無形的古箏。怎麼辦?吵一架嗎?她不怕吵架,可她不願意孩子看見這一幕。為了小也,她忍。
「媽媽去買票。你在這里等我,千萬別亂跑。」陶影竭力做出笑容。好不容易領孩子出來一天,她不能毀了情緒,要讓天空重新燦爛。
「媽媽,你真的沒買票?」小也仰著臉充滿驚訝與迷茫。這神情出現在一張純正的兒童臉上,令人感到一絲恐懼。陶影的手像折斷的翅膀僵在半空。今天這張票,她是不能買!。
若買了,她將永遠說不清。
「我們走!」她猛地一拉小也。若不是男孩子骨縫結實,幾乎脫臼。
他們到別的公園去玩。陶影要逗小也高興,但小也總是悶悶的,彷彿一下長大許多。
走過一個冰棍攤,小也說:「媽媽給我錢。」
小也拿了錢,跑到冰棍攤背後:「老奶奶量量我多高。」陶影這才看到有位老太大守著一盤身高體重磅。
老太太癟著嚙,顫微微扶起標尺,一寸寸拔起,又一寸寸往下按:「一米一。」她湊近了看。陶影覺得見了鬼:莫非孩子像竹筍一樣見風就長?
小也眼嶇生出一種冰晶一樣的東西,不理陶影,一甩頭,往前跑。突然,他摔了一膠。騰起在空中的一剎那,他像一隻飛翔的鳥。然後,重重地摔在地上。陶影趕快跑過去扶,就在她走近的一剎那,小也忽地爬來,兀自往前跑。
陶影站住了。她想如果自己追過去,小也會摔第二跤的。望著孩子漸漸遠去的身影,她傷心地想:小也,你真的不回頭看媽媽了?
小也跑到很遠,終於還是停下來,回過頭尋找媽媽。找到了,就又轉過身跑……
陶影覺得事情不可思議。她問老奶奶:「大媽,您這磅……」
「我這磅准讓您高興!您不就巴著孩子長高點嗎?別巴望著孩子長!孩子長大了,當媽的就老嘍!」老奶扔把啼呷得吧吧響。
「您這磅……」陶影又一一次問。老人很和善,可她沒把問題說清楚。
「我這磅大點。讓您貴著個頭高點,分量輕點,時下不是都興健美嗎?我這是健美磅。」老人慈樣的臉上露出狡黠。
原來是這樣!應該讓小也聽到這話!小也已經跑遠,況且他能否明白這其中的奧妙?
小也的目光總是怯怯,好像媽媽是大灰狼變的。回到家,陶影拿出捲尺,要給小也重新最一下身高。
「我不量!人家都說我夠高了,就你說我不夠。你不願意給我買票,別以為我不知道!只要你一量,我一定又不夠了。我不相信你!不相信!」
陶影拽著那根淡黃色的塑料尺,彷彿拽著一條冰涼的蟒蛇。
「陶師傅,您烙的小火燒穿迷彩服了!」一位買飯的人對她說。
小火燒糊了,凹凸不平,像一隻只斑駁的小烏龜。
真對不起。陶影很內疚,她對工作還是很負責的,這兩天常常走神。
一定要把事情挽回來!夜裡,小也睡了,陶影把兒子的雙腿持直,孩子平展得如同縮過水的新布。陶影用捲尺從他的腳跟量到腦瓜頂,一米零九厘米。
她決定給紅衣青年的領導寫一封信。拿起筆來,才知道這事多麼艱難!
看著她冥思苦想的樣子,當鉗工的丈夫說:「寫了又能咋樣?」
是啊,小也不知道能咋樣,只是為了融化孩子眼中那些寒冰,她必須要干點什麼。
終於,她寫好了。廠里有位號稱「作家」的,聽說在報屁股上發過豆腐塊。陶影恭恭敬敬地找到他,遞上自己的作品。
「這象個通訊報道。不生動,不感人。」作家用焦黃的指頭戳著陶影給報社寫的讀者來信。
陶影不很清楚通訊報道到底是個啥樣子,只知道此刻這樣講,肯定是不滿意,看著焦黃指頭上的繭子,她連連點頭。
「你得這么寫,開頭先聲奪人,其後耳目一新。得讓編輯在一大堆稿件里一瞅見你這一篇,眼前呼地一亮,好像在土豆堆里突然見到一個蘋果。最重要的是,要哀而動人。哀兵必勝你懂不懂?」
陶影連連點頭。
作家受了鼓勵,侃得越發來勁:「比如這開頭吧,就改成:佛法無邊,五齡孩童未進寺門先長一寸;佛法有限,剛回到家就跟原先一樣高了……當然後頭這句對偶還不工穩,你再考慮一下……」
陶影拚命心記,還是沒能記全作家的話。不過她還是又修改了一遍,抄好掛號寄出去。
作家吃飯時來買小火燒。「您稍等。」陶影的臉鑲在收飯票的小窗口,像一張拘謹的照片。
作家想可能是今天的小火燒又烤糊了,為了酬謝點撥之功,給幾個糊得輕的。
「給您。這幾個特地多放了糖和芝麻。」陶影怯怯地說。這是一個白案上的烤活女工所能表達的最大的謝意了。
其後,是漫長的等待。陶影每天都極其認真地看報紙,連報紙中縫作錄相機的廣告都不放過。然後是聽廣播,她想那些聲音甜美莊重的播音員,也許會在一個晴朗的早晨,一字不差地把自己寫的那封信念出來。最後是到收發室去看信,她想也許寺院管理部門會給她回一封道歉信……
她設想了一百種可能,但一種可能都沒有發生。日子像雪白的麵粉,毫無變化地流瀉過去。小也外表已恢復正常,但陶影堅信那一幕絕沒有消失。
終於,等到了一句問話:「哪裡是陶影同志的家?」
「我知道。我帶你們去。」小也興高采烈地領著兩位穿幹部服的老者走進家門。「媽媽,來客人啦!」
陶影正在洗衣服,泡沫一直漫到胳膊肘。
「我們是寺廟公園管理處的。報社把您的信轉給我們了。我們來核實一下情況。」
陶影很緊張,很沮喪。主要是家中太亂了,還沒來得及收拾。他們會覺得她是一個懶女人,也許不會相信她。
「小也,你到外面去玩好嗎?」陶影設想中一定要讓小也在,讓他把事情搞清楚。真事到臨頭,她心中不安,想像不出會出現什麼情景。能有紅衣青年那樣的下屬,領導估計也好不到哪去。
「我們已經找當事人調查過了,情況基本屬實。不要叫孩子走,我們要實地測量一下身高。」那位年紀較輕的說。
小也順從地貼在牆壁上。雪白的牆壁襯著他,好像一幅畫。他不由自主貼得很緊,測量身高勾起了他稀薄的記憶,重又感到那一天的恐懼。
幹部們很認真。他們先是毫不吝惜地在牆上劃了一道杠,然後用鋼捲尺量那杠刻地表的距離。鋼捲尺像一條閃亮的小溪,跳動在他們身邊。
鎮靜回到了陶影身上。
「多少?」她問。
「一米一,正好。」較年輕的幹部說。
「不是正好。你們過了一個月零九天才來。一個月以前,他沒有這樣高。」陶影平靜地反駁。
兩位幹部對視了一眼。這是一個無法辯駁的理由。
他們掏出了五元錢。錢是裝在一個信封里的,他們早做了准備。他們量過牆上那條紅蚯蚓,知道它的缺斤少兩。
「那天您終於沒有參觀,這是我們的一點賠償。」年長的幹部說,態度很慈樣,看來是位領導。
陶影沒有接。那一天失去的快樂,是多少錢也買不回來了。
「如果您不要錢,這里有兩張參觀券。歡迎您和孩子到我們那去。」年輕些的幹部更加彬彬有禮。
這不失為一個充滿誘惑力的建議。但陶影還是毫不遲疑地搖了搖頭。那個地方,對於她,對於小也,都永遠不會激起快樂的回憶。
「你到底要哪樣呢?」兩位幹部一齊問。
是的,陶影在這一瞬,也在問自己。她是個生性平和的女人,別說是兩位素不相識的老年人登門致歉,就是紅衣青年本人來,她也不會刁難他的。
她究竟想要什麼呢?
她把小也推到兩位老人面前。
「叫爺爺。」她吩咐。
「爺爺。」小也叫得很甜。
「兩位領導。錢請你們收起,票也收起。就是那天當班的查票員,也請不要難為他,他也是負責……」
兩位幹部。一看陶影說得這樣寧靜,反到有些無措。
陶影把小也拉得離老人更近些:「只請兩位爺爺把那天的事情同孩子講清楚,告訴他,媽媽沒有錯兒………」
有一樣的是超我的!!!!!!!!!!!!!!!!!!!!!!!!!!!!!!!!!!!!!!!!!!!!!!!!!!!!!

Ⅸ 什麼是米制尺寸

米制尺寸即國際公制尺寸
米制即國際公制。舊名米突制。為法國於十八世紀末所首創。1875年,法﹑德﹑美﹑俄等十七國在巴黎簽訂米突公約,公認米制為國際通用的計量制度。我國國務院於1959年6月公布,確定米制為我國的基本計量單位。米制的幾個主要單位規定如下:(1) 長度主單位為米,代號m,國際計量局內的鉑銥合金製成的標准米尺在0°C時兩端標線間的距離,約等於通過巴黎的子午線長度的四千萬分之一。(2)質量主單位為千克(公斤),代號kg,為保存在巴黎國際計量局內的鉑銥合金製成的標准砝碼的質量。(3)容量主單位為升,代號L,為一千克純水在標准大氣壓下密度最大(4°C)時的體積。米制的主要優點是:單位的選取有可靠標准;各基本單位間有密切聯系;採取十進位制,使用方便。

Ⅹ 米尺是從什麼時候實行的

1789年,法國首次提出「米制」概念。1799年製成阿希夫米尺(檔案米尺)

閱讀全文

與國際標准米尺保存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0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6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9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