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際原油價格如何制定
國際原油市場定價,都是以世界各主要產油區的標准油為基準。比如在紐約期交所,其原油期貨就是以美國西得克薩斯出產的「中間基原油(WTI)」為基準油,所有在美國生產或銷往美國的原油,在計價時都以輕質低硫的WTI作為基準油。
因為美國這個超級原油買家的實力,加上紐約期交所本身的影響力,以WTI為基準油的原油期貨交易,就成為全球商品期貨品種中成交量的龍頭。通常來看,該原油期貨合約具有良好的流動性及很高的價格透明度,是世界原油市場上的三大基準價格之一,公眾和媒體平時談到油價突破多少美元時,主要就是指這一價格。
然而,世界原油三分之二以上的交易量,卻不是以WTI、而是以同樣輕質低硫的北海布倫特(Brent)原油為基準油作價。1988年6月23日,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IPE)推出布倫特原油期貨合約,包括西北歐、北海、地中海、非洲以及葉門等國家和地區,均以此為基準,由於這一期貨合約滿足了石油工業的需求,被認為是「高度靈活的規避風險及進行交易的工具」,也躋身於國際原油價格的三大基準。
倫敦因此成為三大國際原油期貨交易中心之一。布倫特原油期貨及現貨市場所構成的布倫特原油定價體系,最多時竟涵蓋了世界原油交易量的80%,即使在紐約原油價格日益重要的今天,全球仍有約65%的原油交易量,是以北海布倫特原油為基準油作價。
噸和桶之間的換算關系是:1噸(原油)=7.33桶(原油),也就是一桶大約為136公斤多一點。盡管噸和桶之間有固定的換算關系,但由於噸是質量單位,桶是體積單位,而原油的密度變化范圍又比較大,因此,在原油交易中,如果按不同的單位計算,會有不同的結果.
2. 當代國際石油合作特點是什麼
目前國際石油市場格局發生了新變化,油價持續走高之下全球性風險越來越大,能源安全問題已經跨越國界,成為各國不得不共同面臨的挑戰。
主權國家紛紛以積極姿態促進國際石油合作進程,國際石油合作成為保障石油安全的戰略選擇。近年來,出於對石油安全的擔憂,一些石油消費增長較快的國家進行了大量的海外石油基礎設施的投資,特別是在非洲和原蘇聯地區,來確保自己的石油供應。2006年6月,在聖彼得堡舉行的為期兩天的八國集團(G8)財長會議首次將能源安全問題列為中心議程,並引發與會財長的強烈共鳴。
跨國公司作為推進國際石油合作進程的主體,發揮著日益積極的作用。
世界主要跨國石油公司控制著世界30%以上的石油工業產值,其貿易量和直接投資金額超過全世界的2/3,並擁有80%以上的世界石油石化先進技術。經過新一輪的兼並重組,世界前四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英荷殼牌、BP和道達爾埃爾夫菲納的石油產品銷售佔到世界的32%,煉油能力佔世界的19%。自20世紀 90年代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國際油氣公司石油天然氣部門的資本支出居公司各部門之首,其比例高達80%以上,有的公司甚至達90%以上。而在油氣部門中,勘探開發支出占整個油氣部門支出的絕大部分。從投資方向來看,其跨國投資主要在發達國家間進行。但是,跨國石油公司為了進一步優化配置世界資源,爭奪全球市場,尋求新世紀的利潤增長點,在鞏固已基本飽和的歐美市場的同時,把發展的重點轉向石油工業正蓬勃發展且市場需求旺盛的以亞太地區為主的新興市場,如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越南、中國和澳大利亞,歐洲的獨聯體和北海地區,非洲的奈及利亞、安哥拉和埃及,拉美的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和巴西等。就投資而言,雖然中東國家和其他地區的產油國的外資也在不斷增加,遠東/太平洋地區和原蘇聯地區是世界潛力最大的地區,其次是拉美地區。
新興國家成為國際石油合作的重要參與者。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對能源的巨大需求,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國際能源領域的均衡態勢。以中國為例,中國經濟多年來持續發展,促使石油消費量強勁增長,已由石油出口國變成了進口國。雖然目前中國進口石油所佔的比重還未過半,但按有關機構預測,如何確保穩定、多元的國際石油供應,對中國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將與日俱增。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不僅需要與OPEC這樣控制全球40%原油產出的超級大戶協調關系,爭取進口總量和價格趨於穩定,更需要與俄羅斯、哈薩克等近鄰產油大國進行更具建設性的能源合作。由於新興國家的廣闊市場,能源出口國對美國、歐洲、日本等市場的依賴程度下降,他們在國際能源領域中的談判能力也將逐漸增加。
從全球經驗來看,因涉及經濟、安全、地緣政治等復雜因素,國際能源合作有其特殊敏感性,國際石油合作不可避免的存在著摩擦,也更加復雜。2006年伊始,因為價格問題重新談判差距較大,俄羅斯決定暫停向烏克蘭供應天然氣,由於俄出口歐盟的天然氣也從烏克蘭過境,此事一時成為全球關注的國際能源爭端。中俄間石油管線從最初的安大線方案,到如今的泰納線計劃,這條長達數千千米的重要輸油管道之所以牽涉面極廣,不僅因其投資額和供油量都很大,更因其直接影響中、日等石油消費大國的國際能源供應格局,相關各方為爭取各自利益最大化展開過反復多次磋商。
3. 國際油價大漲如何分析
這個分析起來的話,至少要看消息面和技術面了,說起來也相對比較專業,建議你可以在富格林看看就比較清楚了。
4. 國際原油怎麼樣啊,有沒有看盤軟體的
我這邊有 你可以留個方式 lian xi
5. 國際石油
國際油價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除了經濟繁榮或衰退會使石油供求關系發生波動外,各大產油國的產量也很重要,所以才有「經濟危機石油大跌」、「歐佩克增產油價下跌」...這樣的事情。另外,石油交易市場上的炒作也影響石油價格,這個則不見得完全是供求關系的問題了,是誰錢多誰說了算,當然,那是比較短期的影響,長久看,炒作者也不能完全脫離供求關系的強行炒作價格。
石油和煤炭都是重要的基礎資源,價格一般是同進退的,不過中國情況特殊,兩種資源的價格基本是國家說了算,基本上是與國際同步調整,比如發改委曾經說國內油價每20日跟隨國際調整一次。但是本次發改委說不調價的理由也簡單:『調價要根據各方面綜合情況考慮』。煤炭價格也是這樣,不見得什麼時候漲跌,所以煤炭股票的價格還是『國內國際綜合考慮的』。一般油價不會明顯影響煤價
6. 國際原油要怎麼投資
國內主流的原油投資分為三種,紙原油,期貨原油跟現貨原油。由於現貨原油24小時交易,雙向交易,資金利用率大。所以在市場上的受眾率高於前兩種。
而現貨原油也分為兩種,俗稱「內盤」跟「外盤」前者為人民幣/噸報價或者是人民幣/桶。而外盤的報價為美元/桶
接下來要做的是:
第一步是挑選平台,暫時市場上比較官方的是前海石油化工交易所跟北京石油交易所旗下的會員單位。這些平台基本為人民幣報價,還有一些用美元報價的外盤。這些外盤需要了解他的監管單位,其次判斷平台的正軌穩定性。
第二步就是挑選分析師,現貨原油就是保證金杠桿式交易。想盈利簡單來說就是長期穩定的抓住正確的方向。以我長期在分析指導黃金,白銀,原油市場行情的經驗來看,較為可靠的分析方式有兩種。
⑴分析足以影響原油供需關系的基本面,如匯率,大國大經濟體的貨幣政策,OPEC以及IEA的政策干預等
⑵根據盤口變化,分析場內交易的凈持倉量等。
第三步學習操作模擬盤,學會如何下單,如何止損,如何保本損,如何鎖盈利(一般半小時內可以學會)
第四步就是讓分析師根據投資收益預期制定交易計劃,比如倉位分配,每天交易的時間等。完了之後,就可以去進行實戰交易了。
7. 國際石油合作情況怎樣
現代石油工業與生俱來地帶有國際合作的色彩。在國際石油合作的歷史長河中,交織著投資國與資源國之間的矛盾與沖突。隨著國際石油合作內容及形式的演變和擴展,世界石油工業的規模也有了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的延伸。特別是21世紀以來,油價持續高居不下,全球性市場風險越來越大,能源安全問題已經跨越國界,成為各國不得不共同面臨的挑戰。在此新形勢下,國際石油合作將更加豐富多彩,更加務實和體現雙贏、多贏的理念。
在世界能源資源爭奪日趨激烈的同時,國際能源合作正在全球范圍普遍與廣泛地開展著。進入21世紀,在國際形勢多變和地區沖突不斷的國際大背景下,能源安全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問題,國家和地區間的能源合作願望在不斷增強。大家已經普遍達成共識,各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離不開良好的國際和地區環境,能源問題、環境問題都不是一個國家能夠解決的問題,需要各國共同努力和協作,加強國際及區域間的能源合作符合各國的根本利益。因此,近兩年,國際上圍繞能源合作開展的能源外交非常活躍。
8. 最近 國際油價如何~~
從9月底調價以來,一直走高,從9月30日67美元漲到了現在79美元
有傳言說本月底汽柴油價格可能上漲一成左右。匯報完畢。
詳細信息請查看愛卡汽車 http://newcar.xcar.com.cn
9. 請問國際油價是怎麼制定的
國際油價是國際原油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確切的講,是坐莊的國際炒家決定的。
10. 國際石油合作的情況如何
現代石油工業從誕生之日起,就具有國際合作的色彩,但是,由於投資國與資源國因利益之爭而產生的種種矛盾,使國際石油合作歷經曲折。
國際石油合作可以分為兩個大的時期。前一個時期是指20世紀70年代石油輸出國組織成立之前,這段時間的國際石油合作在投資國和資源國之間是一種不平等的合作關系;70年代以後,國際石油合作才逐漸走上正軌。在世界石油發展史上,不同的時期,國際石油合作的內容與表現也各不相同。
(1)西方跨國石油公司瓜分和壟斷世界石油工業階段(1900—1945年)。
由於石油在軍事、經濟中的作用日益提高,西方列強在「二戰」以前就開始了對油氣資源國進行掠奪。首先,美國跨國石油公司興起,導致了石油工業跨國經營的迅速發展。同時,英國、法國和荷蘭等國,也通過政府的殖民政策在南美和中東等地區獲得了大量石油租讓地和開采權,掠奪開采資源國的石油,發展起跨國石油工業。這一階段的國際石油協作,是西方跨國公司以不平等條件,獲取產油國石油資源的開采與收益權。
(2)美國成為統治世界石油業的霸主(1946—195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石油出口中心從墨西哥灣向波斯灣地區的轉移,美國在世界石油供應上所佔的統治地位逐漸消失,並開始了對中東石油的依賴。美國憑借其戰後的巨大實力,撕毀了1928年西方大國為瓜分中東石油資源所簽訂的國際卡特爾協議——「紅線協定」,取代了英國在中東的石油霸主地位。到1954年,中東已經沒有一個資源國不受美國跨國石油公司的控制。而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民族解放運動,許多資源國政府獲得政治獨立,並紛紛要求經濟獨立。他們先後提出了將石油公司收歸國有的口號。但是這些斗爭並未使這些國家在國際石油經濟上處於平等地位。這一階段中東各國仍然處於一種被統治地位,石油資源被美國等國極其廉價地佔有。
(3)石油輸出國聯合起來爭取石油利益(1960—1969年)。
20世紀50年代,石油產量和供應量急劇上升,造成國際市場原油價格連續下跌。美國為保護國內石油生產者的利益,實行石油進口限額的措施,將國際石油價格進一步推向了深淵。國際石油壟斷資本為了轉嫁危機,強行將原油標價,給資源國造成了巨大的稅收損失。
1960年9月,委內瑞拉、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為抵制西方各石油公司強制壓低原油價格的行動,發起組織了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在這一階段OPEC主要是進行抵制跨國石油公司壓低油價、改變租讓地使用費、取消銷售補貼、收回未開採的石油租讓地等防禦性的斗爭。
(4)國際石油合作時期(1970年至今)。
20世紀70年代以後,OPEC的斗爭由防禦性轉入進攻性,斗爭的內容圍繞著提高原油標價、收回石油資源主權等。收回石油主權主要是通過逐步提高石油資源國的外資經營公司中的股份,以及國有化而逐步掌握本國石油資源的控制與統治權。在這種情況下,西方國家不得不改變過去的政策,同意在新的比較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同第三世界國家簽訂一些新的石油合作協議與合同,例如建立合營公司的協議、產品分成合同、提供服務的合同和新的條件下的租讓協議等,用提供自己的技術、資金和勞務幫助資源國勘探和開採石油的辦法,換取資源國給予一部分石油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