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簡述世界三大組織對國際貿易經濟與協調的作用
世貿組織是一個專門協調國際貿易關系的估計經濟組織.協調好了各國之間的貿易關系可以使各成員國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削減關稅,消除估計貿易中的其他貿易障礙和歧視待遇,充分利用世界資源,擴大生產和交換,讓發達國家的生產資料在全球更廣泛的流動,加速生產的社會化和經濟的全球化. 世貿組織規定了國際貿易中的各項基本原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際貿易的有秩序進行,它實施了一些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的條款(非歧視原則),是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得到保障,將世界市場的兩大主體連接,保護了經濟全球化得秩序和各國利益.
B. 世界經濟協調機制分為哪三個層次
1.信息交換。2.危機管理。3.避免共享目標變數的沖突。 共享目標變數的沖突即是指兩國面對同一目標採取的政策沖突,國家間的競爭性貶值就是典型的形式。
1、世界經濟各領域和各層面上成立的各種組織協調機構,如,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
2、以上經濟組織所確立的旨在規范世界經濟運行的基本原則和規則,如世界貿易組織所確立的國際貿易領域中的貿易自由化原則、無歧視待遇原則等。
3、世界經濟領域內簽署的國際條約、協定以及國際社會所公認的交易習慣等。
4、國際經濟機制按職能可以分為:國際貿易的協調機制、投資信貸協調機制、有關匯率的協調機制、針對國家內部經濟政策的國際協調機制以及對以上各種機制的監督保障機制;各類機制中又包含著許多具體的、不同層次的內容。
5、每一專門的領域都有一個或幾個特定的全球性或區域性國際組織或機構來擔負其職能。如三大經濟組織對貿易、匯率、投資的專業化調控,專門經濟組織對某一類貿易或服務的調控,地區一體化組織對涉及成員國共同利益的經濟事務的調控或不定期的國際會議對經濟事務的反應等等。
6、但它們所具有的共同一點是:一般都具有協調各國國內經濟政策及監督保障其指令得到落實的能力,只不過是在捲入的程度、涉及的范圍上以及發揮作用的方式上表現不盡相同。它們在對全球經濟進行調節時所發揮的作用也經常是相互協調和相互補充的。
C. 世界三大國際經濟協調組織是什麼
世界三大國際經濟協調組織是國際貿易領域的世界貿易組織(WTO)、國際金融領域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以及國際投資領域的世界銀行集團(WBC),它們被稱為當代國際經濟協調的三大支柱。
1、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是戰後近半個世紀推動和規范國際貿易並具有約束力的全球性多邊貿易協定。1947年10月30日,美、英、中、法等23國在協定上簽字(1948年1月1日生效)。我國是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簽字的23國之一,屬於關貿總協定的締約國。關貿總協定在調節世界貿易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世界貿易組織: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於1995年1月1日取代關貿總協定開始運行。世界貿易組織貿易組織的宗旨是:提高生活水平,保證充分就業,大幅度穩步地提高是收入和有效需求;擴大貨物、服務的生產和貿易;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各成員應促進對世界資源的最優利用、保護並維護環境;積極努力以確保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增長中獲得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應的份額和利益。世貿組織與關貿總協定相比,有如下特點:世貿組織是一個國際組織,而關貿總協定是一個多邊貿易協定;世貿組織在管轄的功能方面,涵蓋了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貿易及相關投資措施等新領域,而關貿總協定只涉及商品和貨物貿易;世貿組織設有仲裁機構。而關貿總協定通過談判解決貿易爭端。
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是世界范圍內的政府間國際組織。該組織是根據1944年7月召開的聯合國家貨幣金融會議通過的《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的最後決議書》及其附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於1945年12月成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主要任務是穩定國際匯率,消除妨礙世界貿易的外匯管制,在貨幣問題上促進國際合作,並通過短期貸款,幫助成員國解決在國際支出出現暫時困難時的外匯資金需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最高權利機構是理事會,由各成員國代表組成,該組織的執行董事會處理日常業務問題。中國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創始成員國,已恢復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合法席位。
3、世界銀行(World Bank)又稱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它是根據1944年7月召開的聯合國家貨幣金融會議通過的《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的最後決議書》及其附件《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於1945年12月成立的。它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於戰後的歐洲經濟復興,之後才轉向全球性的發展援助,即為成員國生產性投資提供長期貸款和技術援助。它目前主要是向發展中國家提供以政府名義擔保的項目貸款,資助興建周期長、利潤偏低,但又是該過經濟和社會發展所必須的建設項目。
D. 什麼是國際經濟協調
國際經濟協調(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rdination)是指各國政府通過國際經濟組織、國際會議以及建立區域經濟組織等方式進行對話協商,對國際經濟關系進行聯合調節。
E. 世界經濟協調機制怎樣發揮作用的
主要有六種途徑;
其一,市場機制的廣泛建立,為經濟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隨著更多的國家走上市場經濟的道路,並逐步與國際接軌,出現了世界各國均廣泛參與國際分工和交換的局面.同時,在世界貿易組織的積極推動下,各成員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大幅下降,為商品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通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越來越多的國際金融機構、保險機構等服務性機構參與國際貿易活動,極大地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
其二,科技進步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是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科技發展歷來是人類社會進步和世界經濟發展的源泉.近年來,科技的不斷發展,不僅成為世界經濟新的增長領域,也為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提供了快捷、便利的現代化手段.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和大規模應用,經濟信息得以廣泛傳播、資本的跨國流動速度大大加快,商品交易日益網路化、全球化.
其三,國際金融的發展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催化劑.隨著科技的進步,國際金融機構更加現代化,相互聯系更為緊密,國際資金融通速度隨之加快,國際金融市場的相互依存度空前加強.
其四,跨國公司蓬勃發展,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關鍵因素.跨國公司為獲取超額利潤,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企業內部分工,形成國際生產和營銷網路,使一國的生產與多國的生產緊密相聯.跨國公司的全球性經濟活動,帶動了貿易、資本、科技等各個領域的進一步國際化,從而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其五,冷戰的結束為經濟全球化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冷戰之後,世界形勢總體上趨向緩和與穩定,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各國均利用難得的和平年代大力發展經濟,以增強綜合國力作為戰略重點,經濟因素在國家關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許多國家把經濟安全提到了戰略高度.商業競爭手段也不斷創新,國家之間正形成一種新的互動機制,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
其六,國際協調機制不斷加強,成為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要條件.近年來,在世界范圍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經濟協調機制日趨完善.越來越多的國家形成了區域性和跨地區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定期或不定期會晤機制,就共同感興趣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進行磋商,協調政策立場,制定行動計劃。
F.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之下的國際經濟協調機制有哪幾個
戰前
西方國家往往也共同採取一些經濟政策,對國際經濟關系進行協調.但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對付頻繁出現的經濟危機,其國際協調的基本特點是特定性和臨時性.並且在戰前的世界經濟格局下,西方發達國家幾乎都擁有各自的經濟區域和勢力范圍,相互之間爭斗甚至於合作,國際協調的效果極其有限.戰後,在吸取戰前經濟爭斗及經濟混亂教訓的基礎上,西方發達國家逐漸認識到建立統一的國際經濟秩序及進行國際經濟協調的重要性.隨著經濟國際化的發展,國際經濟協調得以迅速發展,其所涉及的主要是兩國因為宏觀經濟政策和對外經濟政策.其協調目標經過篩選,確定為七項,即經濟增長率、通貨膨脹率、貿易差額和經常收支、政府財政赤字、貨幣目標和匯率等.協調的手段則主要是調整貼現率和干預外匯市場.進入80年代後,西方國家在調整供給方面的國際協調明顯加強.
戰後
國際經濟協調主要劃分為兩個時期.第一時期是戰後初期至70年代初期這段時期,建立了布雷頓森林制度和一系列國際經濟組織,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復興開發銀行、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際開發協會等.這些機構從維護西方國家的利益出發,協調資本主義體系的利益關系,對世界經濟、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的發展和減緩經濟危機的振動幅度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然後,60年代後期,隨著美國經濟實力的逐漸衰落,日本和西歐的崛起,以美元為核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發生動搖,國際經濟協調機制開始發生變化.1973年以後,隨著固定匯率制度的解體,國際經濟協調的第一時期遂告結束.
國際經濟協調的第二時期是從1975年起至今.在這一時期,國際經濟協調機制出現了許多新的特徵.首先是多元化,由主要發達國家共同操作和掌握,從而改變了美國主宰天下的局面;其次協調機制已初步成熟,機構協調與政府協調並存,雙管齊下,走向更高的水平;再次國際協調的方式較為靈活,可根據國際經濟運行的需要及時調整,戰略和具體目標.
1973—1975年期間是兩個不同時期的轉折點.以美國為核心,以布雷頓森林體系為框架,以機構性協調為特徵的舊的國際經濟協調機制,由於不能適應世界經濟發展變化的需要,於1973年走向解體.1975年西方七國首腦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以世界經濟多極化為基礎,以西方七國多層次經常性會議為組織形式,並輔之以全球性經濟機構的國際經濟協調機制開始出現,經過若干年的演變,逐步形成一個體系.
編輯本段國際經濟協調的框架
從歷史上看,國際經濟協調有三種框架:一是在多邊協議框架下的機構性協調,如以布雷頓森林體系為名的國際貨幣體系、以關稅和貿易總協定為內容的國際貿易體系和以協調能源政策為目的的國際能源機構.二是在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的地區協調,如從歐洲共同體起步發展到今天的歐盟.三是在領導人會晤機制下的定期協調,如每年一次的七國集團首腦會議以及每年兩次的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會議.
以國際組織為載體、多邊、以發達國家對發達國家為主,是上述三種國際經濟協調的共同特點.
G. 國際經濟合作在中國對外經濟關系中的作用
第四節 國際經濟合作的特徵與作用
一、國際經濟合作的特徵
1.國際經濟合作的根本特徵
當代的國際經濟合作是主權國家間的經濟協作,相互尊重主權、堅持平等互利是開展國際經濟合作的必要前提和基本原則,所以在主權國家間進行經濟合作是當代國際經濟合作的最根本特徵,也是判斷是否是真正的國際經濟合作的主要標志。
2.國際經濟合作的綜合特徵
當代國際經濟合作具有全球性、經常性和持久性的綜合特徵,並且合作范圍廣、領域寬、方式靈活多樣。在具體的國際經濟合作過程中,資本、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經常結合在一起發生一攬子的綜合國際轉移。
3.國際經濟合作與國際商品貿易的聯系與區別
國際經濟合作與國際商品貿易是國際經濟交往的兩種主要方式,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國際經濟合作與國際商品貿易的區別是:研究對象不同、發生的領域不同、交易方式不同、對國民經濟所產生的作用不同。
二、國際經濟合作的作用
通過國家間的經濟協調與合作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生產要素在國家間的移動與重新配置實現了各國間在生產要素數量、質量和結構方面的互補,促進了國際間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提高了生產要素的利用率。
H. 國際經濟協調機制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什麼是國際經濟協調
所謂國際經濟協調,全稱為「宏觀經濟政策的國際協調」,是指在各個國家或國際組織之間,以發達國家或國際經濟組織為主體,就貿易政策、匯率政策、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等宏觀經濟政策進行磋商和協調,適當調整現行的經濟政策或聯合採取干預的政策行動,以緩解政策溢出效應和外部經濟沖擊對各國經濟的不利影響,實現或維持世界經濟均衡,促進各國經濟穩定增長。
國際經濟協調的基礎是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和國際經濟傳遞機制。
國際經濟協調的作用
國際經濟協調的本質是各國經濟利益的協調。
國際經濟協調的核心和目標:是要調節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國際共同利益和民族國家利益的矛盾,實現世界經濟和各國經濟的有序運行,促進世界經濟和各國經濟的增長。所以,國際經濟協調的作用在於:各國政府通過一定方式尋求各國經濟利益的共同點,以相互依賴關系和經濟傳遞機制為紐帶,實現各國整體利益的最大化和各國內外經濟平衡基礎上的世界經濟均衡。
戰前與戰後的國際經濟協調
戰前,西方國家往往也共同採取一些經濟政策,對國際經濟關系進行協調。但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對付頻繁出現的經濟危機,其國際協調的基本特點是特定性和臨時性。並且在戰前的世界經濟格局下,西方發達國家幾乎都擁有各自的經濟區域和勢力范圍,相互之間爭斗甚至於合作,國際協調的效果極其有限。戰後,在吸取戰前經濟爭斗及經濟混亂教訓的基礎上,西方發達國家逐漸認識到建立統一的國際經濟秩序及進行國際經濟協調的重要性。隨著經濟國際化的發展,國際經濟協調得以迅速發展,其所涉及的主要是兩國因為宏觀經濟政策和對外經濟政策。其協調目標經過篩選,確定為七項,即經濟增長率、通貨膨脹率、貿易差額和經常收支、政府財政赤字、貨幣目標和匯率等。協調的手段則主要是調整貼現率和干預外匯市場。進入80年代後,西方國家在調整供給方面的國際協調明顯加強。
戰後國際經濟協調主要劃分為兩個時期。第一時期是戰後初期至70年代初期這段時期,建立了布雷頓森林制度和一系列國際經濟組織,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復興開發銀行、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際開發協會等。這些機構從維護西方國家的利益出發,協調資本主義體系的利益關系,對世界經濟、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的發展和減緩經濟危機的振動幅度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然後,60年代後期,隨著美國經濟實力的逐漸衰落,日本和西歐的崛起,以美元為核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發生動搖, 國際經濟協調機制開始發生變化。 1973年以後,隨著固定匯率制度的解體,國際經濟協調的第一時期遂告結束。
國際經濟協調的第二時期是從1975年起至今。在這一時期,國際經濟協調機制出現了許多新的特徵。首先是多元化,由主要發達國家共同操作和掌握,從而改變了美國主宰天下的局面;其次協調機制已初步成熟,機構協調與政府協調並存,雙管齊下,走向更高的水平;再次國際協調的方式較為靈活,可根據國際經濟運行的需要及時調整,戰略和具體目標。
1973—1975年期間是兩個不同時期的轉折點。以美國為核心,以布雷頓森林體系為框架,以機構性協調為特徵的舊的國際經濟協調機制,由於不能適應世界經濟發展變化的需要,於1973年走向解體。1975年西方七國首腦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以世界經濟多極化為基礎,以西方七國多層次經常性會議為組織形式,並輔之以全球性經濟機構的國際經濟協調機制開始出現,經過若干年的演變,逐步形成一個體系。
國際經濟協調的框架
從歷史上看,國際經濟協調有三種框架:一是在多邊協議框架下的機構性協調,如以布雷頓森林體系為名的國際貨幣體系、以關稅和貿易總協定為內容的國際貿易體系和以協調能源政策為目的的國際能源機構。二是在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的地區協調,如從歐洲共同體起步發展到今天的歐盟。三是在領導人會晤機制下的定期協調,如每年一次的七國集團首腦會議以及每年兩次的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會議。
以國際組織為載體、多邊、以發達國家對發達國家為主,是上述三種國際經濟協調的共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