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飛機的製造原理
飛行原理簡介(一)
要了解飛機的飛行原理就必須先知道飛機的組成以及功用,飛機的升力是如何產生的等問題。這些問題將分成幾個部分簡要講解。
一、飛行的主要組成部分及功用
到目前為止,除了少數特殊形式的飛機外,大多數飛機都由機翼、機身、尾翼、起落裝置和動力裝置五個主要部分組成:
1. 機翼——機翼的主要功用是產生升力,以支持飛機在空中飛行,同時也起到一定的穩定和操作作用。在機翼上一般安裝有副翼和襟翼,操縱副翼可使飛機滾轉,放下襟翼可使升力增大。機翼上還可安裝發動機、起落架和油箱等。不同用途的飛機其機翼形狀、大小也各有不同。
2. 機身——機身的主要功用是裝載乘員、旅客、武器、貨物和各種設備,將飛機的其他部件如:機翼、尾翼及發動機等連接成一個整體。
3. 尾翼——尾翼包括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水平尾翼由固定的水平安定面和可動的升降舵組成,有的高速飛機將水平安定面和升降舵合為一體成為全動平尾。垂直尾翼包括固定的垂直安定面和可動的方向舵。尾翼的作用是操縱飛機俯仰和偏轉,保證飛機能平穩飛行。
4.起落裝置——飛機的起落架大都由減震支柱和機輪組成,作用是起飛、著陸滑跑,地面滑行和停放時支撐飛機。
5.動力裝置——動力裝置主要用來產生拉力和推力,使飛機前進。其次還可為飛機上的其他用電設備提供電源等。現在飛機動力裝置應用較廣泛的有:航空活塞式發動機加螺旋槳推進器、渦輪噴氣發動機、渦輪螺旋槳發動機和渦輪風扇發動機。除了發動機本身,動力裝置還包括一系列保證發動機正常工作的系統。
飛機上除了這五個主要部分外,根據飛機操作和執行任務的需要,還裝有各種儀表、通訊設備、領航設備、安全設備等其他設備。
二、飛機的升力和阻力
飛機是重於空氣的飛行器,當飛機飛行在空中,就會產生作用於飛機的空氣動力,飛機就是靠空氣動力升空飛行的。在了解飛機升力和阻力的產生之前,我們還要認識空氣流動的特性,即空氣流動的基本規律。流動的空氣就是氣流,一種流體,這里我們要引用兩個流體定理:連續性定理和伯努利定理:
流體的連續性定理:當流體連續不斷而穩定地流過一個粗細不等的管道時,由於管道中任何一部分的流體都不能中斷或擠壓起來,因此在同一時間內,流進任一切面的流體的質量和從另一切面流出的流體質量是相等的。
連續性定理闡述了流體在流動中流速和管道切面之間的關系。流體在流動中,不僅流速和管道切面相互聯系,而且流速和壓力之間也相互聯系。伯努利定理就是要闡述流體流動在流動中流速和壓力之間的關系。
伯努利定理基本內容:流體在一個管道中流動時,流速大的地方壓力小,流速小的地方壓力大。
飛機的升力絕大部分是由機翼產生,尾翼通常產生負升力,飛機其他部分產生的升力很小,一般不考慮。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到:空氣流到機翼前緣,分成上、下兩股氣流,分別沿機翼上、下表面流過,在機翼後緣重新匯合向後流去。機翼上表面比較凸出,流管較細,說明流速加快,壓力降低。而機翼下表面,氣流受阻擋作用,流管變粗,流速減慢,壓力增大。這里我們就引用到了上述兩個定理。於是機翼上、下表面出現了壓力差,垂直於相對氣流方向的壓力差的總和就是機翼的升力。這樣重於空氣的飛機藉助機翼上獲得的升力克服自身因地球引力形成的重力,從而翱翔在藍天上了。
機翼升力的產生主要靠上表面吸力的作用,而不是靠下表面正壓力的作用,一般機翼上表面形成的吸力占總升力的60-80%左右,下表面的正壓形成的升力只佔總升力的20-40%左右。
飛機飛行在空氣中會有各種阻力,阻力是與飛機運動方向相反的空氣動力,它阻礙飛機的前進,這里我們也需要對它有所了解。按阻力產生的原因可分為摩擦阻力、壓差阻力、誘導阻力和干擾阻力。
1.摩擦阻力——空氣的物理特性之一就是粘性。當空氣流過飛機表面時,由於粘性,空氣同飛機表面發生摩擦,產生一個阻止飛機前進的力,這個力就是摩擦阻力。摩擦阻力的大小,決定於空氣的粘性,飛機的表面狀況,以及同空氣相接觸的飛機表面積。空氣粘性越大、飛機表面越粗糙、飛機表面積越大,摩擦阻力就越大。
2.壓差阻力——人在逆風中行走,會感到阻力的作用,這就是一種壓差阻力。這種由前後壓力差形成的阻力叫壓差阻力。飛機的機身、尾翼等部件都會產生壓差阻力。
3.誘導阻力——升力產生的同時還對飛機附加了一種阻力。這種因產生升力而誘導出來的阻力稱為誘導阻力,是飛機為產生升力而付出的一種「代價」。其產生的過程較復雜這里就不在詳訴。
4.干擾阻力——它是飛機各部分之間因氣流相互干擾而產生的一種額外阻力。這種阻力容易產生在機身和機翼、機身和尾翼、機翼和發動機短艙、機翼和副油箱之間。
以上四種阻力是對低速飛機而言,至於高速飛機,除了也有這些阻力外,還會產生波阻等其他阻力。
三、影響升力和阻力的因素
升力和阻力是飛機在空氣之間的相對運動中(相對氣流)中產生的。影響升力和阻力的基本因素有:機翼在氣流中的相對位置(迎角)、氣流的速度和空氣密度以及飛機本身的特點(飛機表面質量、機翼形狀、機翼面積、是否使用襟翼和前緣翼縫是否張開等)。
1.迎角對升力和阻力的影響——相對氣流方向與翼弦所夾的角度叫迎角。在飛行速度等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得到最大升力的迎角,叫做臨界迎角。在小於臨界迎角范圍內增大迎角,升力增大:超過臨界臨界迎角後,再增大迎角,升力反而減小。迎角增大,阻力也越大,迎角越大,阻力增加越多:超過臨界迎角,阻力急劇增大。
2.飛行速度和空氣密度對升力阻力的影響——飛行速度越大升力、阻力越大。升力、阻力與飛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例,即速度增大到原來的兩倍,升力和阻力增大到原來的四倍:速度增大到原來的三倍,勝利和阻力也會增大到原來的九倍。空氣密度大,空氣動力大,升力和阻力自然也大。空氣密度增大為原來的兩倍,升力和阻力也增大為原來的兩倍,即升力和阻力與空氣密度成正比例。
3,機翼面積,形狀和表面質量對升力、阻力的影響——機翼面積大,升力大,阻力也大。升力和阻力都與機翼面積的大小成正比例。機翼形狀對升力、阻力有很大影響,從機翼切面形狀的相對厚度、最大厚度位置、機翼平面形狀、襟翼和前緣翼縫的位置到機翼結冰都對升力、阻力影響較大。還有飛機表面光滑與否對摩擦阻力也會有影響,飛機表面相對光滑,阻力相對也會較小,反之則大.
參考資料:http://www.jgsng.com/readnews.asp?newsid=633
㈡ 象牙海岸的首都是哪個城市
象牙海岸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Cote d'ivoire), 舊譯「象牙海岸」。La Republique de Cote d'Ivoire)得名源自於法語:Côte d'Ivoire---象牙海岸的意思,因為當地生產象牙得名。象牙海岸位於西非,東接迦納,南臨幾內亞灣,西及賴比瑞亞和幾內亞,北鄰馬里、布吉納法索。象牙海岸曾是最繁盛的西非熱帶國家之一,但由於政治腐敗,加上缺乏改革,國內的騷動、內戰頻仍,致使經濟一蹶不振。
獨立日:8月7日(1960年) 國慶日:12月7日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三個平行相等的豎長方形構成,從左至右依次為橙、白、綠三色。橙色代表熱帶大草原,白色象徵南、北方的團結,綠色代表南部地區的原始森林。橙、白、綠三色還分別解釋為:民族愛國精神、和平與純潔、對未來的希望。 國徽: 中心圖案為盾徽。綠色的盾面上有一隻非洲大象頭,象牙是該國的象徵,象牙海岸意為「象牙海岸」。盾徽上面是太陽圖案,兩旁各有一棵油棕樹——該國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下端的綬帶上寫著「象牙海岸共和國」。 國家格言:Union, Discipline, Travail(法語,團結,紀律,勞動) 國家政要:總統洛朗·巴博(Laurent Gbagbo) ,2000年10月26日就職。 首都:政治首都,亞穆蘇克羅(Yamoussoukro),人口24萬(1998年),位於阿比讓以北220公里,是獨立後首任總統費利克斯·烏費埃—博瓦尼的家鄉。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地理環境
面積322463平方公里。位於非洲西部,西與賴比瑞亞和幾內亞交界,北同馬里和布吉納法索為鄰,東與迦納相連,南瀕幾內象牙海岸地圖亞灣,海岸線長約50公里。地勢由西北略向東南傾斜。沿海地勢低平,多紅樹林沼澤、沙洲、潟湖;內陸多為海拔400米以下平原和低高原,西北邊境幾內亞高地和西南邊境寧巴山山地較陡峻。西北部為海拔500-1000米的芒達山和丘里山地,北部為海拔200-500米的低高原,東南部為海拔50米以下的沿海瀉湖平原。全境最高峰寧巴山(科幾邊境)海拔1752米。
主要河流
邦達馬河、科莫埃河、薩桑德拉河和卡瓦利河。
氣候
屬熱帶氣候。北緯7°以南為熱帶雨林氣候,北緯7°以北為熱帶草原氣候,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26-28℃,自北而南年降水量1,000-2,400毫米。森林面積約11萬平方公里。多猿猴、象、河馬等野生動物。
人口
17500千人。全國約有60個部族,主要分4大族系:阿肯族系(約佔42%)、曼迪族系(約佔27%)、克魯族系(約佔15%)和沃爾特族系(約佔16%)。各部族均有自己的語言,全國大部分地區通用迪烏拉語(無文字)。官方語言為法語。全國人口的40%信奉伊斯蘭教,27.5%信奉天主教,其餘信奉拜物教。
主要城市
阿比讓: 科經濟首都,總統府、政府、議會的所在地。現有人口300萬,其中外籍人約佔三分之一。 阿比讓為國際經濟首都阿比讓觀光都市,臨靠瀉湖(鹹水湖),風景優美,市面商店林立,交通方便。市內最高建築為象牙賓館和農業大廈,均為30層。阿市現有旅館20-30家,其中五星級2家,四星級4、5家。全市共轄10個區,科科迪區為高級住宅區,馬可里區亦在形成高級住宅區中,高原區為白人區,阿佳美區和特勒許維爾區為比較貧窮的黑人住宅區,為西非鄰國移民的聚居地。市內有尤布貢、庫馬希、弗里迪、馬科里、特雷什維爾5個工業區。大的工廠有年產200多萬噸的煉油廠、60萬千瓦的火力發電廠等。阿比讓港是西非最大的天然良港,是非洲大陸最大的集裝箱港口之一。港內水深20-30米,港口可同時接受60條船。自1950年伏里地運河開鑿成功後,位於瀉湖內長達6、70公里的阿比讓碼頭均可利用,2萬噸輪船可自由進出,各碼頭與鐵道直接相連。 阿比讓為西非地區金融和貿易中心,花旗銀行、渣打銀行均在此設有分行,西非中央銀行、非洲開發銀行總部亦在阿比讓。市內有HAYAT、CASH CENTER和SOCOCE等連鎖超市和阿佳美批發零售市場;阿比讓是馬里、布吉納法索等內陸國家之出海口和進出口貨物的集散地。阿比讓市擁有一座大型現代化國際機場。 亞穆蘇克羅:已故博瓦尼總統的故鄉,人口24萬。1983年3月10日,科國民議會正式通過決議,將首都遷往亞市,現該市被稱為科的政治首都。亞市街道寬闊,市容整潔。已建成的重要大型建築有:總統官邸、「總統旅館」、博瓦尼基金大廈、黨部、公共工程學院和高等技術學院、市政府、大教堂和大清真寺等。亞市有現代化機場,可起降波音747等大型飛機。 布瓦凱:象牙海岸第二大城市,位於科中部,人口50萬。布瓦凱市地處咖啡、可可種植區的中心,是這兩種主要農產品的加工和交易場所,這里也有大型紡織廠,紡織業比較發達。該市是科重要的交通樞紐,通往科北方地區及馬里、布吉納法索等北部鄰國的公路貫穿該市,阿比讓-瓦加杜古鐵路科境內段也從此經過。布瓦凱市是了象牙海岸及其北部內陸鄰國往來貨物的集散地,商業、運輸業發達。
[編輯本段]歷史
象牙海岸1986年以前曾譯象牙海岸。中世紀時期曾建立過一些小王國,如宮格王國、印德尼埃王國、阿西尼王國等。11世紀塞努弗人在北部建立的宮格城,為當時非洲南北貿易中心之一。15世紀後半葉,葡、荷、法殖民者相繼入侵,掠奪象牙和奴隸,沿海一帶形成著名的象牙市場。 公元11世紀,塞努弗人在北部建立的宮格城為當時非洲南北貿易中心之一。13-15世紀科北部曾隸屬於馬里帝國。15世紀後半葉,葡、荷、法殖民者相繼入侵。掠奪象牙和奴隸,沿海一帶形成著名的象牙市場。1475年葡殖民者命名該地為象牙海岸(意為象牙海岸)。1842年淪為法國保護地。1882年全境淪為法國殖民地,1893年10月法國政府通過法令,確定科為法國的自治殖民地。1895年科被劃入法屬西非。1946年被劃為法國的海外領地。1957年成為「半自治共和國」。1958年12月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共和國」。1960年8月7日宣告獨立,但仍留在「法蘭西共同體」內。1961年4月脫離「法蘭西共同體」。1986年1月1日起,國名中文改譯為現稱。德羅巴
[編輯本段]歷任國家元首
歷任總統
1960.12-1993.12 費利克斯·烏弗埃-博瓦尼 Felix Houphouet-Boigny, 1905-1993 1993.12-1999.12 亨利·科南·貝迪埃 Henri Konan Bédié, 1934- 1999.12-2000.10 羅伯特·蓋伊 Robert Guéi, 1941-2002 2000.10- 洛朗·巴博 Laurent Gbagbo, 1945-
歷任總理
1990.11-1993.12 阿拉薩內·瓦塔拉 Alassane Ouattara, 1942- 1993.12-1999.12 丹尼爾·卡布蘭·敦坎 Daniel Kabran Duncan, 1943- 2000.5-2000.10 賽義杜·迪亞拉 Seydou Elimane Diarra, 1933- 2000.10-2003.1 帕斯卡爾·恩蓋桑 Pascal Affi N'Guessan, 1953- 2003.1-2005.12 賽義杜·迪亞拉 2005.12-2007.3 夏爾·科南·班尼 Charles Konan Banny, 1942- 2007.3- 索羅·基格巴福里·紀堯姆 Guillaume Kigbafori Soro, 1972-
[編輯本段]政治
憲法
現行憲法1960年11月由國民議會批准實行,後分別於1963、1975、1980、1985、1990、1998年進行了6次修改。憲法規定:實行總統制,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權分立。總統由普選產生,為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統帥,任期5年,可連選連任。1998年6月修改後的憲法規定:總統任期由5年延長到7年;只有40~75歲、本人及其父母均在象牙海岸出生的人才有資格競選總統。總統掌握執行權,任命總理,總理不再是政府首腦。議會由參、眾兩院組成。總統空缺或不能履行職責時由參議院議長代行總統職務並在90天內組織新的總統選舉等。
議會
國民議會是最高立法機關,議員分區選舉產生,每屆任期5年。本屆議會於1995年11月產生,議員175名(其中5名於1996年12月由補選產生),其中民主黨149名,共和人士聯盟和人民陣線各13名。議長任期5年,可連選連任。
行政區劃
為保障經濟、社會和文化事業協調發展,1991年6月科政府將全境劃為10個大區(Région),下轄幾個省(Département),駐管轄區首府的省長負責該區協調工作,但不算一級行政機構。1996年7月改為12個大區,1997年1月調為16個。2000年,科政府對行政區劃進行較大范圍調整,將大區增至19個,將全國劃為58個省、243個縣。2001年11月,阿比讓和亞穆蘇克羅改設為省級直轄市。 區和省名 E2000 面積(km) 首府 CE2003 阿涅比 l' Agnébi 641,400 9,080 阿博維爾 Agboville
阿佐佩 Adzopé 345,100 5,230
阿博維爾 Agboville 296,300 3,850
巴芬 Bafing 158,700 8,720 圖巴 Touba
圖巴 Touba 158,700 8,720
下薩桑德拉 Bas-Sassandra 937,700 25,800 聖佩德羅 San-Pédro 157,000
聖佩德羅 San-Pédro 244,600 6,900
薩桑德拉 Sassandra 156,500 5,190
蘇布雷 Soubré 449,800 8,270
塔布 Tabou 86,800 5,440 登蓋萊 Denguélé 246,400 20,600 奧迭內 Odienné
奧迭內 Odienné 246,400 20,600
山地 18 Montagnes 1,051,600 16,600 芒 Man 138,900 邦戈洛 Bangolo 166,900 2,060
比昂庫馬 Biankouma 144,600 4,950
達納內 Danané 322,900 4,600
芒 Man 417,200 4,990 弗羅馬格爾 Fromager 604,800 6,900 加尼奧阿 Gagnoa 127,600
加尼奧阿 Gagnoa 401,000 4,500
烏梅 Oumé 203,800 2,400
薩桑德拉 Haut-Sassandra 1,055,600 15,200 達洛亞 Daloa 206,200 達洛亞 Daloa 525,700 5,450
伊西亞 Issia 283,500 3,590
瓦武阿 Vavoua 246,400 6,160
湖泊 Lacs 531,600 8,940 亞穆蘇克羅 Yamoussoukro 185,600
鐵比蘇 Tiébissou 亞穆蘇克羅
圖莫迪 Toumodi 117,700 2,780
亞穆蘇克羅 Yamoussoukro * 413,900 6,160
瀉湖 Lagunes 3,894,300 14,200 阿比讓 Abidjan 3,427,500
阿比讓 Abidjan * 3,624,800 8,550
阿萊貝 Alépé 阿比讓
達布 Dabou
雅克維爾 Jacqueville
大拉烏 Grand-Lahou 76,600 2,280
蒂亞薩萊 Tiassalé 192,900 3,370
馬拉韋 Marahoué 579,800 8,500 布瓦夫萊 Bouaflé
布瓦夫萊 Bouaflé 238,400 3,980
辛夫拉 Sinfra 175,000 1,690 祖埃努拉 Zuénoula 166,400 2,830
中卡瓦利 Moyen-Cavally 394,200 14,150 吉格洛 Guiglo
迪埃奎 Duékoué 147,500 2,930
吉格洛 Guiglo 246,700 11,220 圖萊普勒 Toulépleu 吉格洛
中科莫埃 Moyen-Comoé 434,200 6,900 阿本古魯 Abengourou 102,000
阿本古魯 Abengourou 311,500 5,200
阿尼比萊庫 Agnibilékrou 122,700 1,700
恩濟-科莫埃 N'zi-Comoé 809,400 19,560 丁博克羅 Dimbokro
博康達 Bocanda 丁博克羅
邦古阿努 Bongouanou 327,800 5,570
達烏克羅 Daoukro 125,700 3,610
丁博克羅 Dimbokro 206,400 4,920
姆巴亞克羅 M'Bahiakro 149,500 5,460
薩瓦納 Savanes 1,081,000 40,323 科霍戈 Korhogo 169,200
本賈利 Boundiali 185,000 7,895
費爾凱塞杜古 Ferkessédougou 251,400 17,728
科霍戈 Korhogo 564,200 12,500
騰格雷拉 Tengréla 80,400 2,200
南邦達馬 Sud-Bandama 735,100 10,650 迪沃 Divo 159,100
迪沃 Divo 566,500 7,920
拉科塔 Lakota 168,600 2,730
南科莫埃 Sud-Comoé 328,500 6,250 阿博伊索 Aboisso
阿博伊索 Aboisso 328,500 6,250
阿迪阿凱 Adiaké 阿博伊索
大巴桑 Grand-Bassam
邦達馬河谷 Vallée Bandama 1,188,000 28,530 布瓦凱 Bouaké 549,800
貝烏米 Béoumi 132,400 2,860
布瓦凱 Bouaké 658,900 4,700
達巴卡拉 Dabakala 119,400 9,670 卡蒂奧拉 Katiola 190,800 9,420
薩卡蘇 Sakassou 86,500 1,880
沃羅杜古 Worodougou 356,000 21,900 塞蓋拉 Séguéla
芒科諾 Mankono 179,900 10,660
塞蓋拉 Séguéla 176,100 11,240
贊贊 Zanzan 746,300 38,000 邦杜庫 Bondoukou
邦杜庫 Bondoukou 255,400 10,040
布納 Bouna 195,500 21,470
坦達 Tanda 295,400 6,490
象牙海岸 Côte d'Ivoire 15,774,600 322,463 亞穆蘇克羅 Yamoussoukro
[1]各省省會和省同名。
政黨
1990年4月30日宣布實行多黨制,現有41個合法政黨。主要政黨有: 1、象牙海岸民主黨(Parti Democratique de Cote d'Ivoire )執政黨。1946年4月30日成立,創始人費利克斯·烏弗埃—博瓦尼。獨立後為執政黨。主席亨利·科南·貝迪埃,1994年4月30日當選;總書記洛朗·多納—福洛戈。在1996年10月召開的民主黨十大上,貝迪埃和福洛戈均獲連任。 2、象牙海岸人民陣線 (Front Populaire Ivoirien)主要反對黨。1982年成立,黨員58萬,骨幹力量是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主張實行社會主義。1992年2月曾組織大規模遊行示威,釀成打砸搶燒暴力事件。遭政府鎮壓後宣布放棄暴力斗爭和通過選舉和平奪權。1995年10月,號召抵制總統大選,後積極參加立法選舉。同法國社會黨關系密切。1996年7月召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領導人帕斯卡爾·恩蓋桑 3、象牙海岸勞工黨 (Parti Ivoirien des Travailleurs)1992年8月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關於左翼政黨聯合戰略的決議》等文件,重申召開全國會議、成立過渡政府的主張,選舉了新的領導機構。第一書記弗朗西斯·沃迪埃(Francis Wodie)。 4、象牙海岸共和人士聯盟(Rassemblement des Republicains)1994年10月宣告成立。主要成員為原民主黨內的持不同政見者、原政府成員和無黨派中間人士。總書記阿拉薩內·瓦塔拉。
[編輯本段]經濟
貨幣
貨幣名稱:非洲法郎(CFA franc) 匯率(1997年):1美元=583.67非洲法郎 通貨膨脹率(1997年):5.8%
資源
主要礦藏有鑽石、黃金、錳、鎳、鈾、鐵和石油。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約12億噸,天然氣儲量156億立方米,鐵30億噸,鋁礬土12億噸,鎳4.4億噸,錳3500萬噸。現有森林250萬公頃。
工業
據非洲發展銀行1999年發展報告,象牙海岸1997年工礦業生產總值為39.79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8.8%。全國約有企業815家,就業人口8萬,資本總額4250億非洲法郎,其中國家資本佔55%。食品加工是主要工業部門,占工業營業總額的35%~40%;其次是棉紡織業;還有煉油、化工、建材和木材加工工業。近年來,石油產量增長較快,1995年4月日產原油1萬桶,1996年12月日產原油1.7萬~1.9萬桶。
農林漁業
象牙海岸系農業國,農業在科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據非洲發展銀行1999年發展報告,1997年農牧業生產總值為27.99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7.3%。農產品出口占出口總收入的60%。耕地面積802萬公頃,全國象牙海岸農民在採摘可可80%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經濟作物占重要地位。可可和咖啡是兩大主要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分別為187萬公頃和137萬公頃。可可生產和出口佔世界第一位,出口收入占國家出口總額的50%。咖啡生產現居世界第七位。籽棉產量居非洲第三位,棕櫚產量居非洲第一、世界第三。糧食不能自給,主要有玉米、小米、高粱、稻米、木薯、山葯等。1997年主要農作物產量(單位:萬噸):可可108.4、咖啡27、香蕉20、菠蘿26.5。 象牙海岸森林資源豐富,木材曾是第三大出口產品。由於過量採伐、農業開發、乾旱和森林火災等原因,森林面積銳減;1960年有1500萬公頃,1991年僅餘250萬公頃。政府已採取措施限制森林砍伐和木材出口。1994年原木產量為260萬立方米,出口30萬立方米,木材加工年產230萬立方米,出口85萬立方米。 畜牧業不發達。禽蛋基本自給,肉類一半靠進口。牛羊肉產量約為4萬余噸、豬肉1萬余噸、各種家禽26000多噸。 漁業產值占農業生產總值的7%,就業人口7萬。年捕魚量8~10萬噸,其中40%供國內消費。
旅遊業
近年來重視發展旅遊業和開發旅遊資源。1991年政府宣布減稅措施以利於旅遊業業的發展。1996年接待遊客約23.6萬人次,收入450億非洲法郎。從業人員1.5萬。全國有24家旅行社和辦事處,飯店452家,客房使用率為45%。坐落在亞穆蘇克羅的和平聖母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基督教堂之一,是重要的旅遊景點。
交通運輸
象牙海岸是非洲交通最發達的國家之一。1994年交通運輸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3%。 海運 進出口貿易的98%以上通過海運。1993年海運部門從業人員為1.4萬人,產值1160億非洲法郎。阿比讓港是西非最大的天然良港和黑非洲最大的集裝箱港口,也是西非內陸國家的主要出海口和進出口貨物的集散地;港口設備較完善;可同時停泊60多艘船隻,年裝卸集裝箱2.2萬只;設計年吞吐量為2000萬噸,1995年吞吐量1160萬噸。聖佩德羅港是第二大港口,年吞吐量120萬噸,主要承運木材。 鐵路 主要是由阿比讓通向尼日的鐵路干線,在象牙海岸境內全長630公里。1993年貨運量26萬噸,客運量76萬人次。象牙海岸鐵路公司現有各種機車19台。公路:公路網四通八達。總長6.8萬多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41公里、瀝青路5440公里;全國有5?850個貨運商行,各種車輛31.1萬輛,其中貨車1.7萬輛。 空運 全國有大小機場28個,其中阿比讓、布瓦凱、亞穆蘇克羅三個機場可供大型飛機起降,阿比讓機場是法語非洲國家最大的機場。象牙海岸航空公司除經營國內航線外,還開辟了馬里、布吉納法索和幾內亞航線。國際主要航線由非洲航空公司經營,非洲航空公司總部設在阿比讓。有25家外國航空公司開辟了飛往象牙海岸的定期航班。
財政金融
據非洲發展銀行1999年發展報告,象牙海岸1997年度財政收入為24億美元,支出為26億美元。赤字2億美元,占當年出口收入的2%。1997年外債總額為176.80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72.5%。1980~1990年外債還本付息年均增長率為9.8%,1991~1997年為2.8%。1998年外匯儲備為6260萬美元。
對外貿易
外貿連年順差,在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出口可可、咖啡、棕櫚油、棉花、橡膠、木材等,進口機械設備、原油、交通工具、化學製品、建築材料、電器、食品等。1996年出口總值為51.10億美元,進口為40.17億美元。
外國援助
1995年共接受外援12.123億美元。其中法國5.16億。另據非洲發展銀行的統計數字,1985~1997年共接受各種外援30.309億美元。
[編輯本段]軍事
全國武裝力量創建於1960年7月27日,由武裝部隊、憲兵和共和國衛隊組成。國防委員會為最高軍事決策機構,總統兼任武裝力量總司令,國防部長具體負責武裝力量的管理。總參謀長蓋伊·羅伯爾准將(Guei Robert)。實行義務兵役制,服役期6個月。全國設4個大軍區。 武裝部隊共8400人:其中陸軍6800人,裝備有輕型坦克5輛、裝甲車21輛,火炮10餘門、火箭筒300餘枚、高射炮19門;海軍900人,配備有巡邏艇10艘,輕型艦只4艘,水陸兩用飛機1架;空軍700人,配備有各種作戰飛機19架、直升機8架。憲兵4400人。共和國衛隊1100人,由總統直接指揮。民兵1500人。另有預備役人員12000人。武器裝備主要由法國提供。
㈢ 中國何時能造出可重復使用的太空梭
◇1901年--1910年◇
人類很早以前就想到太空暢游一番了。1903年人類在地球上開設了第一家月亮公園。花50美分就能登上一個雪茄狀、帶翼的車,然後車身劇烈搖晃,最後登上一個月亮模型。
同一年,萊特兄弟在空中噠噠作響地飛行了59秒,同時一位名為康斯坦丁·焦烏科夫斯基、自學成才的俄羅斯人發表了題為《利用反作用儀器進行太空探索》的文章。他在文內演算,一枚導彈要克服地球引力就必須以1.8萬英里的時速飛行。他還建議建造一枚液體驅動的多級火箭。
◇1911年--1919年◇
1919年,美國馬薩諸塞州性情孤僻的羅伯特·戈達德用復雜的計算說明,登月火箭是可以製造出來的。
「戈達德」這個名字在美洲大陸很快傳為笑柄。戈達德在姨媽的農場里深居簡出,並於1926年3月16日成功地點燃了歷史上第一支液體驅動火箭。
◇1921年--1930年◇
1923年,研究凡爾納的專家兼物理學家海爾曼·奧伯特發表了一本長達92頁、公式連篇的小冊子。他想使這本名為《奔向太空的火箭》的小冊子成為宇航的初級課本。
奧伯特指出,火箭也可以在真空中飛行,而且速度比逸出的驅動氣體要快,「在一定條件下會出現一種效率特別高的飛行器,它能輕而易舉地飛抵另一個陌生的天體」。他畫出一張包括太空導彈的宇航站的草圖。似乎很自然,這個宇航幻想家也已考慮建造一個太空鏡。奧伯特的文章激起了宇航的巨大興趣。當時人類似乎只有一個願望——離開地球。
◇1931年--1940年◇
1932年,年輕的蘇聯成立了第一個宇航組織。該組織不久後便成為紅軍的一個分支機構,因為在火星上建立共產主義之前,工程師要研製軍用導彈,以維護地球上的秩序。
1929-1930年度在德國取得很大成功的一部影片叫《月亮夫人》。奧伯特曾作為科學顧問參加了該片的拍攝。觀眾中坐著一位名為布勞恩的高年級學生和內貝爾、維利·萊和克勞斯·里德爾先生。他們聯合組成了「宇航協會」,過著僧侶般嚴格自律的生活。不久後,他們在柏林的賴尼肯多夫「火箭發射地」試驗噴氣式火箭,並計算出飛往火星的拋物線。陸軍武器局的兩位工程師瓦爾特·多恩貝格爾和卡爾·貝克爾裝扮成老百姓參加了該協會。從1934年起,火箭研究工作在德國成為機密。
1937年,韋恩赫爾·馮·布勞恩成了新建的佩訥明德陸軍研究所的技術主任。該研究所是坐落在波羅的海烏瑟多姆島上的一座綜合性大樓,它由裝配車間、實驗台和發射裝置組成。其唯一目的就是盡快研製出可用於實戰的導彈。恰好在1939年秋天,這些工程師成功地把配有控制儀器的「Aggregat5」(A5)號送上了8公里的高空。據說它裝有一種控制裝置,能射中地面目標。
◇1941年--1950年◇
1942年10月3日,「A4」號導彈成功地進行了第一次發射。此後的V2導彈彈身上畫上了傳說中的「月亮夫人」。它飛到了90公里的高度。「Aggregat 4」號導彈是個「原始細胞」,由此生長出了兩個超級大國的導彈和宇宙空間計劃。這些計劃給本世紀剩餘的日子打上了烙印,為人類的自我毀滅提供了可能。
佩訥明德基地表明,這樣高度綜合的導彈技術需要一定的管理和財政支持,這只能由國家來提供——也就是由軍方來承擔。布勞恩後來解釋說,他參迦納粹黨、並於1940年成為黨衛軍沖鋒隊小隊長是為了能夠繼續發展導彈計劃。
對能工巧匠來說,佩訥明德是個天堂。最優秀的工程師雲集此地,能夠立即把他們的圖紙轉化為成品。這里有風洞和實驗室,並研製出第一枚巡航導彈、第一個電子模擬計算器,完善了陀螺儀控制技術、無線通訊和精密水泵。
1944年9月8日,當第一枚「報復性武器」V2導彈擊中倫敦時,佩訥明德人捧著香檳碰杯。在戰爭末期,總共6000枚V2導彈中大約有一半被發射到安特衛普、倫敦、馬斯特里赫特和其它城市。估計V2導彈使12685人喪命,其中三分之二為平民。在希特勒死後兩天,這些工程師決定向美國人投誠。
◇1951年--1960年◇
50年代,有一個公認的基本思想是,哪個國家第一個成功地建立永久性宇宙空間站,它遲早就能控制整個地球。馮·布勞恩向美國人描述了洲際導彈、潛艇導彈、太空鏡和可能的登月旅行。他曾設想建立一個經常載人的、並能發射核導彈的宇宙空間站。他說:「如果考慮到空間站在地球上所有有人居住的地區上空飛行,那麼人們就能認識到,這種核戰爭技術會使衛星製造者在戰爭中處於絕對優勢地位。
加利福尼亞的蘭德軍事研究所專家認為,第一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將「在軍事和科學方面都成為領袖國家」。這就是美國對塔斯社於1957年10月4日報道蘇聯成功發射人造衛星一號——第一顆進入環繞地球軌道運行的衛星——感到震驚的原因。美國當時還在忙於改建「紅石地地短程戰術導彈」,以便能從土耳其向蘇聯發射核彈頭。美國的衛星計劃也還在制定之中。現在,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是在為世界共產主義服務。氫彈之父愛德華·特勒說,美國輸掉了這場「比珍珠港更重要的戰役」。直到里根總統任命他為「星球大戰計劃」的顧問,他的心情才恢復了平靜。
圍繞爭奪太空優勢的競爭進入了重要關頭。坐落於哈薩克草原上的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的技術人員竭盡所能使美國同行心灰意冷。1957年,他們把一條名為「萊伊卡」的母狗送上了繞地球運行的軌道;而在美國卡納維拉爾角「先鋒」號從一米半的高度墜落到發射台爆炸。
◇1961年--1970年◇
1961年,加加林成為進入太空的第一人。俄國人用他說明,在天上飛來飛去的並不是天使,也不是上帝。
美國約翰·肯尼迪競選的口號是「新邊疆」。他解釋說:「我們又一次生活在一個充滿發現的時代。宇宙空間是我們無法估量的新邊疆。」對肯尼迪來說,蘇聯人首先進入宇宙空間是「多年來美國經歷的最慘痛的失敗」。唯一的出路是以攻為守。1958年美國成立了國家航空航天局,並於同年發射了第一顆衛星「探險者」號。1962年約翰·格倫成為進入地球軌道的第一位美國人。
1961年4月20日,入侵古巴失敗的次日,肯尼迪總統下令起草一份報告。報告聽上去顯得相當絕望:「是否還存在著另外一種有希望出現的戲劇性轉折——使我們取勝的太空計劃?」
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說,「在60年代結束之前要把人送上月球,並讓他安全返回地球」。把星條旗插到這塊無生命的石頭星球上的計劃將花費250億美元。國會批准了這項計劃,同時批准部署1000枚「民兵地地洲際戰略導彈」和656枚「北極星中遠程戰略潛艇核導彈」。登月競爭就此展開。在「阿波羅」計劃達到高潮時,共有50萬人參與了這個行動。為了節省時間,美國航天局把起飛試驗的次數限制到了最低點。「雙子星座」號載人飛船試驗了對接技術和控制技術;「徘徊者」號和「月球軌道器」號在月球表面尋找適合著陸的地點。「阿波羅8」號成功地圍繞月球飛行。宇航員在1968年聖誕節向人類奉送了《創世紀》中的詩句。
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11」號幸運地在月球上降落,這成為本世紀第一次通過電視對全球轉播的事件。
宇宙空間歷史學家威廉·伯羅斯在撰寫「阿波羅」計劃時說:「這次迄今為止人類最偉大的發現的動機是完全錯誤的。但這仍然是人類最偉大的冒險,是這個千年的奧德賽傳奇。」馮·布勞恩興高采烈地說:「我們知道,取得太空的領導權就意味著在地球上取得領導權。」
6次成功的「阿波羅」登陸帶回了400公斤月球岩石,但科學界仍然不知道月亮是如何形成的。人類乘坐登月飛船在月球上閑逛,並認識到月球上實在沒有可供發現的東西和很少有夢寐以求的東西。為什麼要把錢花在登月旅行上呢?越南戰爭和差點釀成一場災難的「阿波羅13」號使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擔心再次遭到失敗。因此最後3次「阿波羅」任務被削減掉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預算也逐漸削減到原來的三分之一。
許多科學家本來就對危險的載人太空飛行表示懷疑,他們更願意用飛行器來探測太陽系。
蘇共中央1963年12月3日的絕密文件制定了飛向月球的載人飛行計劃。但是,飛船的研製進展異常緩慢。蘇聯迅速失去同美國在太空競爭中的領先地位。勃列日涅夫接替赫魯曉夫擔任國家領導人後,美國人實現了飛向月球的計劃,而「聯盟號」的起飛則一拖再拖。
1967年4月23日,弗拉基米爾·科馬羅夫駕駛著未完全建造好的「聯盟號」升上太空。24小時後,因為返回地球著陸時主降落傘沒有彈出來,宇航員遇難身亡。1968年10月,發射了無人駕駛的「聯盟-2號」,格奧爾基·別列戈沃伊應當乘次日發射的「聯盟-3號」上天,與其對接,但別列戈沃伊沒有能夠通過手動完成對接……
而美國人當時實現了突破:三名宇航員乘「阿波羅號」飛船繞月球飛行。在這種背景下,計劃在1969年1月實現的兩艘載人飛船的首次對接具有特殊的意義。
沙塔羅夫乘坐的第一艘飛船「聯盟-4號」的起飛時間定在一個不吉利的日子——1969年1月13日。快到起飛時,發送裝置突然顯示一個系統出現故障,飛行被迫取消。
1月14日,「聯盟-4號」順利起飛。15日,葉利謝耶夫、赫魯諾夫和沃雷諾夫三人乘坐的「聯盟-5號」又出現故障。這第二艘飛船的起飛同「聯盟-4號」在拜科努爾上空飛行的時間密切相關,推遲發射就等於宣布整個計劃失敗。發射場幾名軍事專家提出更換損壞部件,並保證要在發射前完成。拜科努爾發射場正值嚴冬。在這種環境下,他們用創紀錄的時間完成了更換工作……飛船相互靠近是通過自動裝置實現的。而在100米處,宇航員需要手動靠攏和對接。一切都很順利。宇航員赫魯諾夫第一個小心地鑽出狹窄的艙口,看了看周圍,抓住飛船外面的把手,慢慢地移向對接起來的「聯盟-4號」。他水平姿勢飄浮起來,雙腳碰不到飛船外面的物體。一根長繩把他系在「聯盟-5號」上。
葉利謝耶夫隨後也進入了「聯盟-4號」。太空中的工作持續了37分鍾。飛船在對接狀態運行了四個半小時。1月17日,「聯盟-4號」返回地面。
沃雷諾夫應當駕駛「聯盟-5號」在第二天返回。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在打開制動發動機前出現了第一個問題。他應當看到浮動的地球,應當弄清楚飛船是否轉動,是否處於正確的位置。否則,發動機如果沒有處於逆行方向,打開它不僅不會制動,而且還會加速,那樣的話宇航員就要永遠呆在太空中了。當時發現,由於彈道的錯誤,飛船比預定時間提前進入夜間。沃雷諾夫看不到地球,不能用肉眼確定飛船的位置和方向是否正確。他只好放棄了降落。
飛行指揮中心建議,在下一圈飛行時人工調整飛船方向。沃雷諾夫輕松地做到了這一點,發動機適時啟動,「聯盟-5號」終於飛向地球。六分鍾後,降落設備就要脫離日常生活艙和儀器設備艙了。可宇航員突然聽到頭上一聲巨響,艙口上面的橫梁彎曲,艙口出現縫隙,這足以使艙內氣壓下降100毫米汞柱。但最可怕的事情還在後面:沃雷諾夫從觀察孔里看到了聳立的天線。這意味著,沒有脫離龐大的儀器設備艙。在這種情況下進入大氣層必死無疑。
當進入大氣層後,沃雷諾夫從觀察孔里看見一道火光。艙內冒出黑煙,充滿了焦味。飛船旋轉著,他一會兒看到太陽,一會兒看到地球……突然又響起爆炸聲。飛船旋轉得更快,陷入火焰的包圍之中。
爆炸終於使降落裝置離開儀器設備艙。這時離地球還有90來公里。
降落是在嚴重超負荷和瘋狂旋轉中進行的。醫生後來都感到驚奇:人的機體怎能承受這一切,為什麼沒有出現腦溢血。接著傳出啪啪的響聲,就是說,該打開降落傘了。但沃雷諾夫知道,在旋轉時,傘繩會纏在一起,傘頂不會張開,飛船將像石頭那樣落在地上。這一次他太走運了:傘繩雖然打了擰,但飛船頓了一下,開始朝另一個方向轉,降落傘終於打開了。沃雷諾夫回到了地面。
◇1971年--1980年◇
蘇聯工程師在登月競賽失利之後,把精力集中於裝配載人空間站。蘇聯的第一代空間站為「禮炮」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軌道空間站。 1971年第一個空間站「禮炮1」號被送入軌道,在返航途中壓力閥提前打開,導致3名宇航員喪生。之後,蘇聯「禮炮-2」號、「禮炮-3」號、「禮炮-4」號和「禮炮-5」號5個空間站。它們每個的重量約19噸,長16米,只有一個對介面,可與「聯盟」號載人飛船對接。在此類空間站上,宇航員連續停留最長的時間為63天。
◇1981年--1990年◇
第二代空間站為「禮炮-6」號及「禮炮-7」號。它們的對介面增加到兩個,可同時把載人和載貨用的飛船分開,載人用「聯盟」號,載貨用「進步」號貨運飛船。
「禮炮-7」號軌道科學站於1982年4月19日發射,發射時不載人,宇航員和給養分別由載人飛機和貨運飛船與其對接供給。人在「禮炮-7」號上連續逗留時間最長的為211天。「禮炮-7」號全長約15米,重約20噸,前後各有一個與飛船對接的艙口,可同時與兩艘飛船對接。備有變軌發動機,能提高軌道高度,保證長期運行。擁有3個密封艙和2個非密封艙,密封艙的最大直徑為4米多,艙內明亮、舒適、供水充足,保證宇航員長時間在空間站停留。「禮炮-7號」在總共4年多的飛行中,先後有10批國內外宇航員在站上工作,累計800餘天,獲得大量科學資料和圖片,並生產出第一批太空製造的優質單晶,其中最長的一次是1984年由基齊姆、索洛維約夫和阿季科夫組成的三人乘員組連續飛行237天,創宇航史上載人飛行的最高紀錄。1986年8月,「禮炮-7號」軌道站停止載人飛行,它與相接的「宇宙-1686號」衛星聯合體轉入更高的軌道上運行。
20世紀的80年代,蘇聯的第三代空間站「和平」號軌道站使其航天活動達到高峰,都讓美國人感到眼熱。「和平」號被譽為「人造天宮」,1986年2月20日發射上天,是迄今人類在近地空間能夠長期運行的唯一載人空間軌道站。它與其相對接的「量子1號」、「量子2號」、「晶體」艙、「光譜」艙、「自然」艙等艙室形成一個重達140噸、工作容積400立方米的龐大空間軌道聯合體。在這一「太空小工廠」相繼考察的俄羅斯和外國宇航員有106名,進行的科考項目多達2.2萬個,重點項目600個。
在「和平」號進行的最吸引人的實驗是延長人在太空的逗留時間。延長人在空間的逗留時間是人類飛出自己的搖籃地球、邁向火星等天體最為關鍵的一步,要解決這一難題需克服失重、宇宙輻射及人在太空所產生的心理障礙等。俄宇航員在這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其中宇航員波利亞科夫在「和平」號上創造了單次連續飛行438天的紀錄,這不能不被視為20世紀航天史上的一項重要成果。在軌道站上進行了諸如培養鵪鶉、蠑螈和種植小麥等大量的生命科學實驗。
然而蘇聯解體後,從解體中獨立的俄羅斯多年來政治上一直動盪、生產機制不暢、經濟異常困難,以至於支撐不起尚處於「可靠狀態」的「和平」號軌道站的運行。「和平」號軌道站是俄羅斯人的驕傲,為支持其運行,俄國內成立了保留「和平」號人民募捐基金會,並在上個月進行了以募捐為目的的從莫斯科到聖彼得堡的汽車拉力賽,然而所得款項寥寥無幾。「和平」號最終的命運是被迫下崗。
1981年4月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起飛,全美國都為之驕傲。美國航天局向國會兜售這項計劃時稱,它是可以重復使用的「太空太空梭」,能節省費用,但該計劃的實際花費達到了天文數字——100億美元。此後,美國的太空梭頻繁起飛,完成了不少太空任務,比如衛星發射、太空實驗等等。而蘇聯在1988年11月15日才在拜科努爾航天中心成功地發射了第一架太空梭「暴風雪(buran)」號,而且這架太空梭還是在無人駕駛狀態下升空的。
不過,美國的太空梭在1986年遭受了重大挫折。當年1月28日上午,美國太空梭「挑戰者」號從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發射架上升空,73秒種後突然爆炸,價值12億美元的太空梭被炸成碎片墜入大西洋,機長斯科比、美籍日本人鬼冢等7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37歲的中學女教師麥考利夫也在其中,她是從11416位申請者中選拔出來的美國第一位參加航天飛行的普通公民。這是「挑戰者」號的第10次飛行,也是美國太空梭的第25次飛行。1月31日,1.5萬名航天工作者冒著寒風在休斯敦約翰遜航天中心為失事的7名機組人員舉行了追悼儀式。里根總統出席追悼儀式並慰問了遇難者的家屬。2月3日,里根總統下令成立一個由13人組成的總統調查委員會,調查太空梭失事的原因。由前國務卿羅傑斯為首的調查委員會在4個月的調查中,訪問了160人,舉行了35次調查會議,搜集了6萬3千份文件和數百幅照片。6月9日調查委員會正式向里根總統提出長達256頁的調查報告。據調查,「挑戰者」號爆炸原因是右側助推火箭存在問題,發射時氣溫過低,寒冷的氣溫對火箭墊圈產生了影響,導致爆炸。
◇1991年--2000年◇
如果將和平號空間站看作人類的第三代空間站,國際空間站則屬於第四代空間站了。國際空間站工程耗資600多億美元,是人類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載人航天工程。它從最初的構想和最後開始實施既是當年美蘇競爭的產物,又是當前美俄合作的結果,從側面折射出歷史的一段進程。
1993年柯林頓政府提出,將「自由」號空間站計劃由美國獨自建造改為國際合作建設,把美國在航天領域內的對手俄羅斯拉進來,再聯合日本、歐洲航天局及加拿大作為夥伴共同籌建。美國吸引俄羅斯參加國際空間站的建設可謂老謀深算,既可以利用俄羅斯現成的硬體及載人航天技術和經驗,降低空間站的成本,又可以防止俄羅斯航天技術的擴散,可謂「一箭雙雕」。
而繼承了蘇聯航天科技成果的俄羅斯則由於國內政局動盪,經濟困難,已無力獨自開展大規模的航天活動,所以也樂意與美國聯手建造空間站。這樣,兩個冷戰時期的宿敵決定攜手起來共建國際空間站。經過5年准備,空間站於1998年底正式「開工」興建。
國際空間站計劃的實施分3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從1994年開始的准備階段,現已完成。這期間,美俄主要進行了一系列聯合載人航天活動。美國太空梭與俄羅斯「和平」號軌道站8次對接與共同飛行,訓練了美國宇航員在空間站上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第二階段從1998年11月開始:俄羅斯使用「質子-K」火箭把空間站主艙——功能貨物艙送入了軌道。它還擔負著一些軍事實驗任務,因此該艙只允許美國宇航員使用。實驗艙的發射和對接的完成,將標志著第二階段的結束,那時空間站已初具規模,可供3名宇航員長期居住;第三階段則是要把美國的居住艙、歐洲航天局和日本製造的實驗艙和加拿大的移動服務系統等送上太空。當這些艙室與空間站對接後,則標志著國際空間站裝配最終完成,這時站上的宇航員可增至7人。
國際空間站預計將在2004年建成,完工後由6個實驗艙(美國一個、歐洲航天局一個、俄羅斯三個)、一個居住艙、兩個連接艙、服務系統及運輸系統等組成,是一個長88米,重約430噸的龐然大物,站上居住艙容積為1200平方米。
美、俄等15國聯手建造國際空間站,預示著一個各國共同探索和和平開發宇宙空間的時代即將到來。不過,幾十年來載人航天活動的成果還遠未滿足他們對太空的渴求。「路漫漫其休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人類一直都心懷征服太空的慾望和和平利用太空資源的決心。1998年11月,人類第一個進入地球軌道的美國宇航員、77歲的老格倫帶著他未泯的雄心再次踏上了太空征程,這似乎在告訴人類:照此下去,征服太空不是夢
㈣ 象牙海岸是哪個國家
象牙海岸全稱象牙海岸共和國,是西非國家,與迦納、賴比瑞亞、幾內亞、馬里和布吉納法索相鄰。海岸線長約500公里。
阿比讓是象牙海岸經濟首都,總統府、政府、議會的所在地。阿比讓為西非地區金融和貿易中心。阿比讓港是西非最大的天然良港,是非洲大陸最大的集裝箱港口之一,也是馬里、布吉納法索等內陸國家之出海口和進出口貨物的集散地。阿比讓市擁有一座大型現代化國際機場。
象牙海岸在冷戰時期曾是最繁盛的西非熱帶國家之一,但1985年後,由於政治腐敗,加上缺乏改革,國內的騷動、2002-2011年間的內戰,致使經濟一蹶不振。
農業是科經濟基礎。全國可耕地面積為802萬公頃。農業從業人口佔全國勞動力的49%。2013年農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6.3%。主要經濟作物是可可和咖啡,種植面積佔全國可耕地面積的 60%。可可生產和出口居世界第一位,佔全球供給量的40%。咖啡生產居非洲第三位,世界第十二位。
㈤ 稀特勒是誰
阿道夫·希特勒(1889——1945),德國納粹黨首領,第三帝國元首兼總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頭號戰犯。希特勒出生在奧地利北部邊境小鎮布勞瑙。其父是海關一小職員。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希特勒在巴伐利亞步兵團作為志願兵服役,他參加了著名的松姆河戰役、阿臘斯戰役、伊普萊斯戰役,並在戰斗中兩次負傷。
1919年,希特勒參加了一個叫做「德國工人黨」的小團體,並成為該黨主席團成員。1920年希特勒將該黨改名為「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簡稱民社黨或國社黨,按德語縮寫音譯為納粹黨)。隨著納粹黨知名度的不斷提高,希特勒在黨內的地位也日益突出。1927年希特勒最終奪取了黨的領導權,成為該黨主席。
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在慕尼黑發動了「啤酒館暴動」,威脅正在開會的巴伐利亞首腦卡爾交出政權,終因孤立無援而失敗。
1924年2月26日,希特勒及其主要成員因叛國罪被判刑。希特勒利用在獄中這段時間,寫出了《我的奮斗》一書。書中系統的闡述了他創建第三帝國,征服歐洲的野心。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在大資產階級的策動支持下,登上了總理的寶座。開始實現他稱霸世界和使德國納粹化的計劃。1933年2月27日,希特勒與戈林合謀製造了駭人聽聞的「國會縱火案」,誣陷是共產黨人所為,以達到消滅政治對手的目的。接著取締了除納粹黨以外的所有政黨,實現了「納粹黨」一黨獨裁。1934年,興登堡總統逝世,希特勒操縱國會宣布:「德國總統和總理的兩個職務合並為一」。因此,希特勒自稱為元首和帝國總理,擁有國防軍最高統治權。德意志第三帝國正式形成。
希特勒上台後,撕毀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對德國軍備的限制,開始恢復軍事力量,加緊擴軍備戰。1936年10月與義大利簽定了「軸心協定」,同年11月與日本簽定了「反共產國際協定。」第二年義大利也加入此協定,德、意、日三國結成了法西斯聯盟(即軸心國)。1938年到1939年,希特勒吞並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希特勒入侵波蘭,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隨後開始對英、法進攻,只用六個星期的時間就打垮了英法聯軍。1941年6月,希特勒入侵蘇聯.1942年,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希特勒喪失了30萬精銳部隊,從而失去了戰略主動權。蘇德戰爭爆發後,英、美等國迫於形勢,同蘇聯結成反法西斯同盟。1944年盟軍在歐洲開辟了第二戰場,配合蘇聯紅軍在東線的進攻,加速了第三帝國的滅亡。
1945年4月,蘇聯紅軍攻入柏林。希特勒見敗局已定,在同他的情婦埃娃舉行婚禮後,兩人在卧室中自殺。
㈥ 飛機襟翼的工作原理
一是增加機翼的面積,二是改變機翼彎度,三是增加一條或幾條縫隙供氣流通過。
為飛機加裝襟翼(flap)的目的是增加升力,包括起飛時增加升力提速和降落時增加升力減速。
增加機翼面積可以提高飛機接受風力的面積,達到增加升力的目的;
改變機翼的彎度使得機翼與風力夾角改變,利用力學原理在受到同一強度的風力時,根據角度的變化能從風力中獲得更大的分力以方便降落或者獲得更小的分力以加速爬升;
增加縫隙使得機翼下方的氣流轉流到機翼上方,加快上方風速減小上方壓強,使得飛機能穩定地獲得更多升力。
㈦ 太空梭是怎麼回事
太空梭
太空梭集火箭,衛星和飛機的技術特點於一身,能像火箭那樣垂直發射進入空間軌道,又能像衛星那樣在太空軌道飛行,還能像飛機那樣再入大氣層滑翔著陸,是一種新型的多功能航天飛行器。它的結構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①軌道飛行器,包括三副引擎火箭、駕駛員艙、乘務員艙和載貨艙。②用作提供推進的外貯箱。③火箭助推器,共有兩枚,使用固體燃料。太空梭的主要用處是空間運輸、衛星服務,它可以靠近其他航天器,為其輸送物品及修理等服務項目。還可以進行星際觀測,軍事、地理觀察及拍照。由於其本身體積較大(高20多米,長50多米),也可以做為大型空間建築。太空梭起飛時可以像火箭那樣垂直發射,在運行過程中,為了減輕負擔,可以把工作完畢後的固體燃料火箭助推器和推進外貯箱拋掉。太空梭的主要機械在返回地面後經過整修還可以繼續使用。
美國於1972年開始研製與實施太空梭的計劃。第一架太空梭「企業號」1977年開始在各種復雜的地面上和大氣層中試驗。1981年首次用「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太空試驗飛行,飛行三天後成功地返回地面。從此以後,載人的太空梭開始進入太空。
太空梭把人載入太空,在上面可以進行科學實驗,比如太空育種,葯物合成,晶體提純,金屬冶煉,宇宙觀測等等,因為太空梭上的物體處於失重狀態,這是在地球上得不到的。所以可以做很多地球上因為重力影響沒法做的實驗。太空梭的好處就是可以重復使用,節約經費。並且在返回地球的時候不用燃料,像鷹一樣是靠滑翔降落到地面的。太空梭的外形就像普通飛機一樣。但它的表面必須有隔熱層,否則飛回地球的時候會被和空氣劇烈摩擦產生的熱量燒毀!一個國家的航天技術標志著它的綜合國力,你看看美國,俄羅斯都有太空梭,咱們就沒有。但是我們的神州系列飛船發展的也很快,要有信心!
天地往返穿梭器—太空梭
1969年4月,美國宇航局提出建造一種可重復使用的航天運載工具的計劃。1972年1月,美國正式把研製太空梭空間運輸系統列入計劃,確定了太空梭的設計方案,即由可回收重復使用的固體火箭助推器,不回收的兩個外掛燃料貯箱和可多次使用的軌道器三個部分組成。經過5年時間,1977年2月研製出一架創業號太空梭軌道器,由波音747飛機馱著進行了機載試驗。1977年6月18日,首次載人用飛機背上天空試飛,參加試飛的是宇航員海斯(C•F•Haise)和富勒頓(G•Fullerton)兩人。8月12日,載人在飛機上飛行試驗圓滿完成。又經過4年,第一架載人太空梭終於出現在太空舞台,這是航天技術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1981年4月12日,在卡納維拉爾角肯尼迪航天中心聚集著上百萬人,參觀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發射。宇航員翰•楊(John W•Young)和克里平(Robert L•Crippen)揭開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頁。這架太空梭總長約56米,翼展約24米,起飛重量約2040噸,起飛總推力達2800噸,最大有效載荷29.5噸。它的核心部分軌道器長37.2米,大體上與一架DC—9客機的大小相仿。每次飛行最多可載8名宇航員,飛行時間7至30天,軌道器可重復使用100次。太空梭集火箭,衛星和飛機的技術特點於一身,能像火箭那樣垂直發射進入空間軌道,又能像衛星那樣在太空軌道飛行,還能像飛機那樣再入大氣層滑翔著陸,是一種新型的多功能航天飛行器。
從1981年至1993年底,美國一共有5架太空梭進行了59次飛行,其中哥倫比亞號15次,挑戰者號10次,發現號17次,亞特蘭蒂斯號12次,奮進號5次。每次載宇航員2至8名,飛行時間從2天到14天。在12年中,已有301人次參加太空梭飛行,其中包括18名女宇航員。太空梭的59次飛行中,在太空施放衛星50多顆,載2座空間站到太空軌道,發射了3個宇宙探測器,1個空間望遠鏡和1個γ射線探測器,進行了衛星空間回收和空間修理,開展了一系列科學實驗活動,取得了豐碩的探測實驗成果。
美國太空梭創造了許多航天新紀錄。太空梭首航指令長約翰•楊6次飛上太空,是世界上參加航天次數最多的宇航員。1983年6月18日女宇航員莎麗•賴德(Sally K•Ride)乘挑戰者號上天飛行,名列美國婦女航天的榜首。1983年8月30日,挑戰者號把美國第一個黑人宇航員布魯福德(Guion S•Bluford)送上太空飛行。1984年2月3日乘挑戰者號上天的麥坎德利斯(B•McCandless),成為世界上第一位不系安全帶到太空行走的宇航員。1984年4月6日挑戰者號上天後,宇航員首次抓獲和修理軌道上的衛星成功。1984年10月5日參加挑戰者號飛行的莎麗文(Kathryn D•Sullivan)成為美國第一位到太空行走的女宇航員。1985年1月24日發現號升空,首次執行秘密的軍事任務。1985年4月29日,第一位華裔宇航員王贛駿(Tayler Wang)乘挑戰者號上天參加科學實驗活動。1985年11月26日,亞特蘭蒂斯載宇航員上天第一次進行搭載空間站試驗。1992年5月7日奮進號首次飛行,宇航員在太空第一次用手工操作搶救回收衛星成功。7月31日亞特蘭蒂斯號上天,首次進行繩系衛得發電試驗。9月12日奮進號將第一位黑人女宇航員,第一位日本記者和第一對宇航員夫婦載入太空飛行。
暴風雪號太空梭首航成功
1988年11月15日莫斯科時間清晨6時,前蘇聯的暴風雪號太空梭從拜科努爾航天中心首次發射升空,47分鍾後進入距地面250千米的圓形軌道。它繞地球飛行兩圈,在太空遨遊3小時後,按預定計劃於9時25分安全返航,准確降落在離發射地點12千米外的混凝土跑道上,完成了一次無人駕駛的試驗飛行。
暴風雪號太空梭大小與普通大型客機相差無幾,外形同美國太空梭極其相仿,機翼呈三角形。機長36米,高16米,翼展24米,機身直徑5.6米,起飛重量105噸,返回後著陸重量為82噸。它有一個長18.3米,直徑4.7米的大型貨艙,能將30噸貨物送上近地軌道,將20噸貨物運回地面。頭部有一容積70立方米的乘員座艙,可乘10人。科學家們認為,這次完全靠地面控制中心遙控機上的電腦系統,在無人駕駛的條件下自動返航並准確降落在狹長跑道上,其難度林比1981年美國太空梭有人駕駛試飛大得多。首先,暴風雪號的主發動機不是裝在太空梭尾部,而是安裝在能源號火箭上,這樣就大大減輕了太空梭的入軌重量,同時騰出位置安裝小型機動飛行發動機和減速制動傘。其次,暴風雪號著陸時,可用尾部的小型發動機做有動力的機動飛行,安全准確地降落在狹長跑道上,萬一著陸失敗,還可以將太空梭升起來進行第二次著陸,從而提高了可靠性。而美國太空梭靠無動力滑翔著陸只能一次成功。第三,暴風雪號能象普通飛機那樣藉助副翼,操縱舵和空氣制動器來控制在大氣層內滑行,還准備有減速制動傘,在降落滑跑過程中當速度減慢到50千米/小時自動彈出,使太空梭在較短距離內停下來。暴風雪號首航成功,標志著前蘇聯航天活動跨入一個新的階段,為建立更加完善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輔平了道路。原計劃一年後進行載人飛行,但由於機上系統的安全可靠尚未得到充分保證,加之其後政治和經濟等方面的原因,載入飛行的時間便推遲了。
附:「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
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在第10次發射升空後,因助推火箭發生事故凌空爆炸,艙內7名宇航員(包括一名女教師)全部遇難。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2億美元,太空梭停飛近3年,成為人類航天史上最嚴重的一次載人航天事故,使全世界對征服太空的艱巨性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
遇難宇航員為斯科比、史密斯、麥克奈爾、傑維斯、鬼冢(夏威夷出生,日裔)、朱迪恩•雷斯尼克(女)、麥考利芙(女教師)。
美國東部時間當日上午11時39分12秒,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的肯尼迪航空中心10英里上空,在「轟」的一聲巨響之後,「挑戰者」號太空梭凌空爆炸。美國全部太空梭飛行因而暫停了3年,「星球大戰」計劃也遭受嚴重挫折。
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 7宇航員罹難
美國當地時間2月1日,載有七名宇航員的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結束了為期16天的太空任務之後,返回地球,但在著陸前發生意外,太空梭解體墜毀。
美東時間上午九9點(北京時間22:00),也就是在哥倫比亞號著陸前16分鍾,該機突然從雷達中消失。
電視圖像顯示,解體的哥倫比亞號在德州的上空劃出了數條白色的軌跡。
美國航空航天局並沒有立即宣布包括一名以色列宇航員在內的全體船員已經遇難,但是肯尼迪機場現在已經降下半旗。目前在德州地區尋找哥倫比亞號殘骸的工作仍在繼續,航空航天局已經向民眾發出警告,不要接觸任何碎片,因為在太空梭引擎上覆有毒性極強的化學塗料。
哥倫比亞號進行緊急著陸的航空可能性是不存在的,航天局的發言人凱勒-赫爾林向CNN表示:「在當時的情況下,恐怕哥倫比亞號根本沒有選擇的機會。」
事發之後,布希總統立即結束了戴維營的短暫休假,返回了白宮,密切關注事態的進一步發展。
哥倫比亞號是美國現有的四架太空梭中服役時間最長的,此次的意外事件使人們回想起了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的失事,當時機上七名宇航員全部罹難。
聯邦調查局發言人安吉拉-貝爾表示,目前沒有直接證據顯示此次事件與恐怖分子有關。
哥倫比亞號發生意外時的飛行高度為203,000英尺,時速為12,500英里。
航空航天局的發言人凱瑟琳-沃森向全國公共廣播網表示:「目前所有的飛行控制器都在努力尋找能夠說明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題的數據。」但在被問及是否能夠有宇航員倖存時沃森流下了眼淚。
此次在哥倫比亞號上遇難的七名宇航員分別是:里克-赫茲本德、威廉-麥克庫爾、麥克爾-安德森、大衛-布朗、凱爾帕娜-喬拉、勞里爾-克拉克以及以色列人伊蘭-拉蒙。
以色列總理沙龍表示:「此次事件對於兩國政府、兩國人民以及遇難宇航員的家庭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悲劇。」
太空梭是一種可重復使用的由運載火箭發射的飛行器,用於進入地球軌道,在地球與軌道航天器之間運送人員和物資,並滑翔降落回地面。第一架太空梭於1981年4月12日發射升空。太空梭主要由3部分組成:帶機翼的軌道器,用於運載航天員和物資;外部推進劑箱,用於攜帶供3台主發動機使用的液氫和液氧;一對大型固體推進劑捆綁式助推火箭。整個系統的起飛重量達2000噸,高56米。發射時,助推器和軌道器主發動機同時點火,推力達3100萬牛頓。起飛後約兩分鍾,助推火箭被拋棄並用降落傘降落,回收後再次使用。軌道器將外部推進劑箱中的推進劑消耗完時,已獲得99%的軌道高度,於是拋棄。此推進劑箱在墜入大氣層時解體。雖然太空梭像常規載人航天器一樣垂直發射,但不同的是,它能像普通噴氣式飛機一樣滑翔降落在跑道上。軌道器在設計上可重復使用00次,降低了航天飛行的成本。太空梭可將衛星和探測器裝入它的貨倉帶到太空去施放,也可由航天員在太空中回收或修理軌道上出了問題的衛星。航天心機還可用作太空實驗室,攜帶專門的研究設備進行各種科學實驗。太空梭完成任務返回地面遠比升空時的難度與危險性要大。當軌道飛行器返回地球重入大氣層時,它必須十分精確地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和角度。由於機身與空氣的劇烈摩擦,其外部可產生1500攝氏度的高溫,如果沒有防護裝置,飛機將會熔化。所以,在太空梭的外表覆蓋了一層大小形狀不同的黑色光亮的硅酸鹽纖維瓷片,這些瓷片的隔熱性能非常好,可以保證熱量不被傳導到飛行器上。太空梭是迄今為止人類所製造的最復雜、最尖端的運載工具。它龐大而精密的系統由數百萬個零部件組成,其中任何一個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整個太空梭毀滅。兩架失事的太空梭,一個是因為小小的密封圈發生泄漏,在起飛後不久發生了爆炸;一個是因為瓷片脫落擊壞身,在重返大氣層時發生機身解體。兩次事故使十幾名宇航員壯烈犧牲。人們在感激這些勇士,震驚這種災難的同時,仍然會對科學事業充滿不懈的激情。
目前只有美國擁有太空梭,但由這些太空梭所進行偉大事業,使人類對科學的認識產生了突飛猛進的作用。
太空梭是世界上唯一的可重復使用的航天運載器。70-80年代,美國、蘇聯、法國和日本等國相繼開始研製太空梭,但由於技術和資金等原因,到目前只有美國研製的太空梭投入使用。太空梭用途廣泛,可進行空間交會、對接、停靠、空間科學實驗、發射回收或檢修衛星。它曾在空間捕獲一顆未能進入同步貴道的國際通信衛星6號,進行修理後,又把它送入同步軌道。它還發射過並三次整修哈勃空間望遠鏡。太空梭通常可乘7人,飛行時間一般在2周以下,最長可達28天。
目前太空梭的主要任務是向國際空間站運送宇航員和各種建設用部件和補養。美國原設想使用可多次重復使用的太空梭可以節約花費。但結果全然不同,每架太空梭的研製費非常高,最新的奮進號研製費達20億美元,而且每次發射費用1億多美元。因此至今只做了6架太空梭,其中一架企業號為樣機,另外有五架工作機,分別是哥倫比亞號、挑戰者號、發現號、阿特蘭蒂斯號和奮進號。太空梭的可靠性還是非常高,自1986年1月挑戰者號發射失敗後一直到2002年4月為止已成功飛行過110次。
㈧ 宇宙空間站是如何用旋轉製造引力的
◇1901年--1910年◇ 人類很早以前就想到太空暢游一番了.1903年人類在地球上開設了第一家月亮公園.花50美分就能登上一個雪茄狀.帶翼的車.然後車身劇烈搖晃.最後登上一個月亮模型. 同一年.萊特兄弟在空中噠噠作響地飛行了59秒.同時一位名為康斯坦丁·焦烏科夫斯基.自學成才的俄羅斯人發表了題為<利用反作用儀器進行太空探索>的文章.他在文內演算.一枚導彈要克服地球引力就必須以1.8萬英里的時速飛行.他還建議建造一枚液體驅動的多級火箭. ◇1911年--1919年◇ 1919年.美國馬薩諸塞州性情孤僻的羅伯特·戈達德用復雜的計算說明.登月火箭是可以製造出來的. [戈達德"這個名字在美洲大陸很快傳為笑柄.戈達德在姨媽的農場里深居簡出.並於1926年3月16日成功地點燃了歷史上第一支液體驅動火箭. ◇1921年--1930年◇ 1923年.研究凡爾納的專家兼物理學家海爾曼·奧伯特發表了一本長達92頁.公式連篇的小冊子.他想使這本名為<奔向太空的火箭>的小冊子成為宇航的初級課本. 奧伯特指出.火箭也可以在真空中飛行.而且速度比逸出的驅動氣體要快.[在一定條件下會出現一種效率特別高的飛行器.它能輕而易舉地飛抵另一個陌生的天體".他畫出一張包括太空導彈的宇航站的草圖.似乎很自然.這個宇航幻想家也已考慮建造一個太空鏡.奧伯特的文章激起了宇航的巨大興趣.當時人類似乎只有一個願望--離開地球. ◇1931年--1940年◇ 1932年.年輕的蘇聯成立了第一個宇航組織.該組織不久後便成為紅軍的一個分支機構.因為在火星上建立共產主義之前.工程師要研製軍用導彈.以維護地球上的秩序. 1929-1930年度在德國取得很大成功的一部影片叫<月亮夫人>.奧伯特曾作為科學顧問參加了該片的拍攝.觀眾中坐著一位名為布勞恩的高年級學生和內貝爾.維利·萊和克勞斯·里德爾先生.他們聯合組成了[宇航協會".過著僧侶般嚴格自律的生活.不久後.他們在柏林的賴尼肯多夫[火箭發射地"試驗噴氣式火箭.並計算出飛往火星的拋物線.陸軍武器局的兩位工程師瓦爾特·多恩貝格爾和卡爾·貝克爾裝扮成老百姓參加了該協會.從1934年起.火箭研究工作在德國成為機密. 1937年.韋恩赫爾·馮·布勞恩成了新建的佩訥明德陸軍研究所的技術主任.該研究所是坐落在波羅的海烏瑟多姆島上的一座綜合性大樓.它由裝配車間.實驗台和發射裝置組成.其唯一目的就是盡快研製出可用於實戰的導彈.恰好在1939年秋天.這些工程師成功地把配有控制儀器的[Aggregat5"(A5)號送上了8公里的高空.據說它裝有一種控制裝置.能射中地面目標. ◇1941年--1950年◇ 1942年10月3日.[A4"號導彈成功地進行了第一次發射.此後的V2導彈彈身上畫上了傳說中的[月亮夫人".它飛到了90公里的高度.[Aggregat 4"號導彈是個[原始細胞".由此生長出了兩個超級大國的導彈和宇宙空間計劃.這些計劃給本世紀剩餘的日子打上了烙印.為人類的自我毀滅提供了可能. 佩訥明德基地表明.這樣高度綜合的導彈技術需要一定的管理和財政支持.這只能由國家來提供--也就是由軍方來承擔.布勞恩後來解釋說.他參迦納粹黨.並於1940年成為黨衛軍沖鋒隊小隊長是為了能夠繼續發展導彈計劃. 對能工巧匠來說.佩訥明德是個天堂.最優秀的工程師雲集此地.能夠立即把他們的圖紙轉化為成品.這里有風洞和實驗室.並研製出第一枚巡航導彈.第一個電子模擬計算器.完善了陀螺儀控制技術.無線通訊和精密水泵. 1944年9月8日.當第一枚[報復性武器"V2導彈擊中倫敦時.佩訥明德人捧著香檳碰杯.在戰爭末期.總共6000枚V2導彈中大約有一半被發射到安特衛普.倫敦.馬斯特里赫特和其它城市.估計V2導彈使12685人喪命.其中三分之二為平民.在希特勒死後兩天.這些工程師決定向美國人投誠. ◇1951年--1960年◇ 50年代.有一個公認的基本思想是.哪個國家第一個成功地建立永久性宇宙空間站.它遲早就能控制整個地球.馮·布勞恩向美國人描述了洲際導彈.潛艇導彈.太空鏡和可能的登月旅行.他曾設想建立一個經常載人的.並能發射核導彈的宇宙空間站.他說:[如果考慮到空間站在地球上所有有人居住的地區上空飛行.那麼人們就能認識到.這種核戰爭技術會使衛星製造者在戰爭中處於絕對優勢地位. 加利福尼亞的蘭德軍事研究所專家認為.第一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將[在軍事和科學方面都成為領袖國家".這就是美國對塔斯社於1957年10月4日報道蘇聯成功發射人造衛星一號--第一顆進入環繞地球軌道運行的衛星--感到震驚的原因.美國當時還在忙於改建[紅石地地短程戰術導彈".以便能從土耳其向蘇聯發射核彈頭.美國的衛星計劃也還在制定之中.現在.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是在為世界共產主義服務.氫彈之父愛德華·特勒說.美國輸掉了這場[比珍珠港更重要的戰役".直到里根總統任命他為[星球大戰計劃"的顧問.他的心情才恢復了平靜. 圍繞爭奪太空優勢的競爭進入了重要關頭.坐落於哈薩克草原上的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的技術人員竭盡所能使美國同行心灰意冷.1957年.他們把一條名為[萊伊卡"的母狗送上了繞地球運行的軌道,而在美國卡納維拉爾角[先鋒"號從一米半的高度墜落到發射台爆炸. ◇1961年--1970年◇ 1961年.加加林成為進入太空的第一人.俄國人用他說明.在天上飛來飛去的並不是天使.也不是上帝. 美國約翰·肯尼迪競選的口號是[新邊疆".他解釋說:[我們又一次生活在一個充滿發現的時代.宇宙空間是我們無法估量的新邊疆."對肯尼迪來說.蘇聯人首先進入宇宙空間是[多年來美國經歷的最慘痛的失敗".唯一的出路是以攻為守.1958年美國成立了國家航空航天局.並於同年發射了第一顆衛星[探險者"號.1962年約翰·格倫成為進入地球軌道的第一位美國人. 1961年4月20日.入侵古巴失敗的次日.肯尼迪總統下令起草一份報告.報告聽上去顯得相當絕望:[是否還存在著另外一種有希望出現的戲劇性轉折--使我們取勝的太空計劃?" 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說.[在60年代結束之前要把人送上月球.並讓他安全返回地球".把星條旗插到這塊無生命的石頭星球上的計劃將花費250億美元.國會批准了這項計劃.同時批准部署1000枚[民兵地地洲際戰略導彈"和656枚[北極星中遠程戰略潛艇核導彈".登月競爭就此展開.在[阿波羅"計劃達到高潮時.共有50萬人參與了這個行動.為了節省時間.美國航天局把起飛試驗的次數限制到了最低點.[雙子星座"號載人飛船試驗了對接技術和控制技術,[徘徊者"號和[月球軌道器"號在月球表面尋找適合著陸的地點.[阿波羅8"號成功地圍繞月球飛行.宇航員在1968年聖誕節向人類奉送了<創世紀>中的詩句. 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11"號幸運地在月球上降落.這成為本世紀第一次通過電視對全球轉播的事件. 宇宙空間歷史學家威廉·伯羅斯在撰寫[阿波羅"計劃時說:[這次迄今為止人類最偉大的發現的動機是完全錯誤的.但這仍然是人類最偉大的冒險.是這個千年的奧德賽傳奇."馮·布勞恩興高采烈地說:[我們知道.取得太空的領導權就意味著在地球上取得領導權." 6次成功的[阿波羅"登陸帶回了400公斤月球岩石.但科學界仍然不知道月亮是如何形成的.人類乘坐登月飛船在月球上閑逛.並認識到月球上實在沒有可供發現的東西和很少有夢寐以求的東西.為什麼要把錢花在登月旅行上呢?越南戰爭和差點釀成一場災難的[阿波羅13"號使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擔心再次遭到失敗.因此最後3次[阿波羅"任務被削減掉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預算也逐漸削減到原來的三分之一. 許多科學家本來就對危險的載人太空飛行表示懷疑.他們更願意用飛行器來探測太陽系. 蘇共中央1963年12月3日的絕密文件制定了飛向月球的載人飛行計劃.但是.飛船的研製進展異常緩慢.蘇聯迅速失去同美國在太空競爭中的領先地位.勃列日涅夫接替赫魯曉夫擔任國家領導人後.美國人實現了飛向月球的計劃.而[聯盟號"的起飛則一拖再拖. 1967年4月23日.弗拉基米爾·科馬羅夫駕駛著未完全建造好的[聯盟號"升上太空.24小時後.因為返回地球著陸時主降落傘沒有彈出來.宇航員遇難身亡.1968年10月.發射了無人駕駛的[聯盟-2號".格奧爾基·別列戈沃伊應當乘次日發射的[聯盟-3號"上天.與其對接.但別列戈沃伊沒有能夠通過手動完成對接-- 而美國人當時實現了突破:三名宇航員乘[阿波羅號"飛船繞月球飛行.在這種背景下.計劃在1969年1月實現的兩艘載人飛船的首次對接具有特殊的意義. 沙塔羅夫乘坐的第一艘飛船[聯盟-4號"的起飛時間定在一個不吉利的日子--1969年1月13日.快到起飛時.發送裝置突然顯示一個系統出現故障.飛行被迫取消. 1月14日.[聯盟-4號"順利起飛.15日.葉利謝耶夫.赫魯諾夫和沃雷諾夫三人乘坐的[聯盟-5號"又出現故障.這第二艘飛船的起飛同[聯盟-4號"在拜科努爾上空飛行的時間密切相關.推遲發射就等於宣布整個計劃失敗.發射場幾名軍事專家提出更換損壞部件.並保證要在發射前完成.拜科努爾發射場正值嚴冬.在這種環境下.他們用創紀錄的時間完成了更換工作--飛船相互靠近是通過自動裝置實現的.而在100米處.宇航員需要手動靠攏和對接.一切都很順利.宇航員赫魯諾夫第一個小心地鑽出狹窄的艙口.看了看周圍.抓住飛船外面的把手.慢慢地移向對接起來的[聯盟-4號".他水平姿勢飄浮起來.雙腳碰不到飛船外面的物體.一根長繩把他系在[聯盟-5號"上. 葉利謝耶夫隨後也進入了[聯盟-4號".太空中的工作持續了37分鍾.飛船在對接狀態運行了四個半小時.1月17日.[聯盟-4號"返回地面. 沃雷諾夫應當駕駛[聯盟-5號"在第二天返回.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在打開制動發動機前出現了第一個問題.他應當看到浮動的地球.應當弄清楚飛船是否轉動.是否處於正確的位置.否則.發動機如果沒有處於逆行方向.打開它不僅不會制動.而且還會加速.那樣的話宇航員就要永遠呆在太空中了.當時發現.由於彈道的錯誤.飛船比預定時間提前進入夜間.沃雷諾夫看不到地球.不能用肉眼確定飛船的位置和方向是否正確.他只好放棄了降落. 飛行指揮中心建議.在下一圈飛行時人工調整飛船方向.沃雷諾夫輕松地做到了這一點.發動機適時啟動.[聯盟-5號"終於飛向地球.六分鍾後.降落設備就要脫離日常生活艙和儀器設備艙了.可宇航員突然聽到頭上一聲巨響.艙口上面的橫梁彎曲.艙口出現縫隙.這足以使艙內氣壓下降100毫米汞柱.但最可怕的事情還在後面:沃雷諾夫從觀察孔里看到了聳立的天線.這意味著.沒有脫離龐大的儀器設備艙.在這種情況下進入大氣層必死無疑. 當進入大氣層後.沃雷諾夫從觀察孔里看見一道火光.艙內冒出黑煙.充滿了焦味.飛船旋轉著.他一會兒看到太陽.一會兒看到地球--突然又響起爆炸聲.飛船旋轉得更快.陷入火焰的包圍之中. 爆炸終於使降落裝置離開儀器設備艙.這時離地球還有90來公里. 降落是在嚴重超負荷和瘋狂旋轉中進行的.醫生後來都感到驚奇:人的機體怎能承受這一切.為什麼沒有出現腦溢血.接著傳出啪啪的響聲.就是說.該打開降落傘了.但沃雷諾夫知道.在旋轉時.傘繩會纏在一起.傘頂不會張開.飛船將像石頭那樣落在地上.這一次他太走運了:傘繩雖然打了擰.但飛船頓了一下.開始朝另一個方向轉.降落傘終於打開了.沃雷諾夫回到了地面. ◇1971年--1980年◇ 蘇聯工程師在登月競賽失利之後.把精力集中於裝配載人空間站.蘇聯的第一代空間站為[禮炮"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軌道空間站. 1971年第一個空間站[禮炮1"號被送入軌道.在返航途中壓力閥提前打開.導致3名宇航員喪生.之後.蘇聯[禮炮-2"號.[禮炮-3"號.[禮炮-4"號和[禮炮-5"號5個空間站.它們每個的重量約19噸.長16米.只有一個對介面.可與[聯盟"號載人飛船對接.在此類空間站上.宇航員連續停留最長的時間為63天. ◇1981年--1990年◇ 第二代空間站為[禮炮-6"號及[禮炮-7"號.它們的對介面增加到兩個.可同時把載人和載貨用的飛船分開.載人用[聯盟"號.載貨用[進步"號貨運飛船. [禮炮-7"號軌道科學站於1982年4月19日發射.發射時不載人.宇航員和給養分別由載人飛機和貨運飛船與其對接供給.人在[禮炮-7"號上連續逗留時間最長的為211天.[禮炮-7"號全長約15米.重約20噸.前後各有一個與飛船對接的艙口.可同時與兩艘飛船對接.備有變軌發動機.能提高軌道高度.保證長期運行.擁有3個密封艙和2個非密封艙.密封艙的最大直徑為4米多.艙內明亮.舒適.供水充足.保證宇航員長時間在空間站停留.[禮炮-7號"在總共4年多的飛行中.先後有10批國內外宇航員在站上工作.累計800餘天.獲得大量科學資料和圖片.並生產出第一批太空製造的優質單晶.其中最長的一次是1984年由基齊姆.索洛維約夫和阿季科夫組成的三人乘員組連續飛行237天.創宇航史上載人飛行的最高紀錄.1986年8月.[禮炮-7號"軌道站停止載人飛行.它與相接的[宇宙-1686號"衛星聯合體轉入更高的軌道上運行. 20世紀的80年代.蘇聯的第三代空間站[和平"號軌道站使其航天活動達到高峰.都讓美國人感到眼熱.[和平"號被譽為[人造天宮".1986年2月20日發射上天.是迄今人類在近地空間能夠長期運行的唯一載人空間軌道站.它與其相對接的[量子1號".[量子2號".[晶體"艙.[光譜"艙.[自然"艙等艙室形成一個重達140噸.工作容積400立方米的龐大空間軌道聯合體.在這一[太空小工廠"相繼考察的俄羅斯和外國宇航員有106名.進行的科考項目多達2.2萬個.重點項目600個. 在[和平"號進行的最吸引人的實驗是延長人在太空的逗留時間.延長人在空間的逗留時間是人類飛出自己的搖籃地球.邁向火星等天體最為關鍵的一步.要解決這一難題需克服失重.宇宙輻射及人在太空所產生的心理障礙等.俄宇航員在這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其中宇航員波利亞科夫在[和平"號上創造了單次連續飛行438天的紀錄.這不能不被視為20世紀航天史上的一項重要成果.在軌道站上進行了諸如培養鵪鶉.蠑螈和種植小麥等大量的生命科學實驗. 然而蘇聯解體後.從解體中獨立的俄羅斯多年來政治上一直動盪.生產機制不暢.經濟異常困難.以至於支撐不起尚處於[可靠狀態"的[和平"號軌道站的運行.[和平"號軌道站是俄羅斯人的驕傲.為支持其運行.俄國內成立了保留[和平"號人民募捐基金會.並在上個月進行了以募捐為目的的從莫斯科到聖彼得堡的汽車拉力賽.然而所得款項寥寥無幾.[和平"號最終的命運是被迫下崗. 1981年4月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起飛.全美國都為之驕傲.美國航天局向國會兜售這項計劃時稱.它是可以重復使用的[太空太空梭".能節省費用.但該計劃的實際花費達到了天文數字--100億美元.此後.美國的太空梭頻繁起飛.完成了不少太空任務.比如衛星發射.太空實驗等等.而蘇聯在1988年11月15日才在拜科努爾航天中心成功地發射了第一架太空梭[暴風雪(buran)"號.而且這架太空梭還是在無人駕駛狀態下升空的. 不過.美國的太空梭在1986年遭受了重大挫折.當年1月28日上午.美國太空梭[挑戰者"號從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發射架上升空.73秒種後突然爆炸.價值12億美元的太空梭被炸成碎片墜入大西洋.機長斯科比.美籍日本人鬼冢等7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37歲的中學女教師麥考利夫也在其中.她是從11416位申請者中選拔出來的美國第一位參加航天飛行的普通公民.這是[挑戰者"號的第10次飛行.也是美國太空梭的第25次飛行.1月31日.1.5萬名航天工作者冒著寒風在休斯敦約翰遜航天中心為失事的7名機組人員舉行了追悼儀式.里根總統出席追悼儀式並慰問了遇難者的家屬.2月3日.里根總統下令成立一個由13人組成的總統調查委員會.調查太空梭失事的原因.由前國務卿羅傑斯為首的調查委員會在4個月的調查中.訪問了160人.舉行了35次調查會議.搜集了6萬3千份文件和數百幅照片.6月9日調查委員會正式向里根總統提出長達256頁的調查報告.據調查.[挑戰者"號爆炸原因是右側助推火箭存在問題.發射時氣溫過低.寒冷的氣溫對火箭墊圈產生了影響.導致爆炸. ◇1991年--2000年◇ 如果將和平號空間站看作人類的第三代空間站.國際空間站則屬於第四代空間站了.國際空間站工程耗資600多億美元.是人類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載人航天工程.它從最初的構想和最後開始實施既是當年美蘇競爭的產物.又是當前美俄合作的結果.從側面折射出歷史的一段進程. 1993年柯林頓政府提出.將[自由"號空間站計劃由美國獨自建造改為國際合作建設.把美國在航天領域內的對手俄羅斯拉進來.再聯合日本.歐洲航天局及加拿大作為夥伴共同籌建.美國吸引俄羅斯參加國際空間站的建設可謂老謀深算.既可以利用俄羅斯現成的硬體及載人航天技術和經驗.降低空間站的成本.又可以防止俄羅斯航天技術的擴散.可謂[一箭雙雕". 而繼承了蘇聯航天科技成果的俄羅斯則由於國內政局動盪.經濟困難.已無力獨自開展大規模的航天活動.所以也樂意與美國聯手建造空間站.這樣.兩個冷戰時期的宿敵決定攜手起來共建國際空間站.經過5年准備.空間站於1998年底正式[開工"興建. 國際空間站計劃的實施分3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從1994年開始的准備階段.現已完成.這期間.美俄主要進行了一系列聯合載人航天活動.美國太空梭與俄羅斯[和平"號軌道站8次對接與共同飛行.訓練了美國宇航員在空間站上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第二階段從1998年11月開始:俄羅斯使用[質子-K"火箭把空間站主艙--功能貨物艙送入了軌道.它還擔負著一些軍事實驗任務.因此該艙只允許美國宇航員使用.實驗艙的發射和對接的完成.將標志著第二階段的結束.那時空間站已初具規模.可供3名宇航員長期居住,第三階段則是要把美國的居住艙.歐洲航天局和日本製造的實驗艙和加拿大的移動服務系統等送上太空.當這些艙室與空間站對接後.則標志著國際空間站裝配最終完成.這時站上的宇航員可增至7人. 國際空間站預計將在2004年建成.完工後由6個實驗艙(美國一個.歐洲航天局一個.俄羅斯三個).一個居住艙.兩個連接艙.服務系統及運輸系統等組成.是一個長88米.重約430噸的龐然大物.站上居住艙容積為1200平方米. 美.俄等15國聯手建造國際空間站.預示著一個各國共同探索和和平開發宇宙空間的時代即將到來.不過.幾十年來載人航天活動的成果還遠未滿足他們對太空的渴求.[路漫漫其休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人類一直都心懷征服太空的慾望和和平利用太空資源的決心.1998年11月.人類第一個進入地球軌道的美國宇航員.77歲的老格倫帶著他未泯的雄心再次踏上了太空征程.這似乎在告訴人類:照此下去.征服太空不是夢
㈨ 海關這樣長時間沒更新正常嗎
一班會有兩種情況,有可能會被稅或者被扣,被扣的幾率比較小,正常時效10到15天是可以收貨的,遇見海關抽風就等著吧 好幾個月的情況也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