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知識 > 二戰以後國際分工有什麼變化

二戰以後國際分工有什麼變化

發布時間:2022-07-06 12:47:22

⑴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

二戰後,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些變化是:
第一,初級產品和工業製成品的比重顛倒過來;
第二,在初級產品中,燃料所佔比重急劇上升;
第三,機械運輸設備和化工產品在工業製成品中佔了絕大比重;
第四,技術貿易增長很快;
第五,軍火貿易不斷增加。
從戰後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的變化,我們可否得出以下幾點看法:
第一,在國際貿易商品結構中,工業製成品日益占重要地位,初級產品比重日益下降,乃是世界生產的發展,科學技術革命和生產國際化加深的必然結果。
第二,世界經濟結構特別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結構的改變,是國際貿易商品結構變化的基礎。再次說明生產決定交換這個原理的正確。一個國家要想改變出口商品結構,必須建立在整個經濟發展的基礎上。
第三,科技革命對戰後國際貿易商品結構影響重要。它推動了工業的現代化和農業的工業化,使新產品大量出現,代用品大量增加;促進國際分工的擴大和深化,為技術貿易奠定了物質基礎。
第四,原油在世界貿易中作用日益顯著,它不僅成為初級產品的重要項目,而且成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改變出口商品結構的重要原料和動力基礎。而且也是促使軍火貿易增長,走向商業化的重要因素。
第五,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外貿易商品結構中,高精尖工業產品、技術貿易和軍火出口日益佔有重要地位。它一方面反映了這些國家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同時也是它們經濟腐朽性增長的反映。
第六、戰後發展中國家出口商品中工業製成品有了提高,一方面說明這些國家經濟上有所發展,但這種改變是受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制約的、有著從屬的性質。

⑵ 二戰後國際分工發生了哪些變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分工有了新的發展:生產國際化的程度極大提高,現代科技革命所釋放出來的巨大生產力,進一步突破了國家的界限,使科技發展和生產進步日益具有國際性;產業資本大規模國際化和跨國公司的興起,則把企業內部和部門內部的分工發展為國際專業化分工;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傳統的國際分工發展為以產品專業化、零部件專業化和工藝專業化為基礎的新的國際分工;同時,舊的殖民體系的瓦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國際分工的格局,發展中國家日益被卷人世界工業分工體系之中。
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化,資本國際化中產業資本國際化的進程大大加快了,具體的表現就是私人和國家壟斷資本不斷擴大在國外的投資,興建生產性企業。

⑶ 簡述二戰後國際分工深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二戰後的國際貿易取得了迅速的發展。但在不同的階段里,國際貿易的發展速度並不一致。戰後國際貿易的發展大體可以分為三個大階段:(1)國際貿易迅速發展階段(1973年以前)1950—1973年的23年間,國際貿易從600 億美元增加到5740億美元,增長了8.5倍,年平均增長率為10.3%,這一增長速度超過了國際貿易歷史上增長最迅速時期的水平。戰後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是國際貿易迅速增長的基本原因。(2)國際貿易緩慢發展階段(1973年以後——1900年)1973年以後,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明顯減緩。這主要是由於當時的高通貨膨脹率所致。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首先,世界經濟的低速增長其次,能源危機的爆發再次,貨幣制度危機的爆發(3)1900年以後國際貿易發生了許多新變化戰後初期,隨著世界經濟的變化,國際貿易的地理方向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總的變化趨勢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比重不斷上升,發展中國家所佔比重不斷下降,社會主義國家所佔的比重不大,基本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從個別國家來看,80年代中期以前,美國始終是佔世界第一位的進出口國家但在世界貿易中所佔的比重呈明顯的下降趨勢。50年代起,德國、日本所佔的比重迅速提高。國際貿易地理方向的變化,是戰後世界經濟變化在國際貿易領域中的反映。

⑷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分工有哪些變化

1、美國「金融霸權」尚難動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國基於比較優勢形成了一種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新型的分工形態。以美國為代表,它基於金融業發展的比較優勢,成為典型的掌控著金融霸權的「金融國家」,相對而言,包括日本、中國在內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則成為製造業發達的「貿易國家」。

因此,「金融國家」與「貿易國家」之間的經濟失衡在本質上是金融業與製造業長期分工發展所導致的結構性問題,東亞經濟體的出口導向型工業化發展是國際分工的結果,是內生決定的,短期內依靠改變國際貨幣規則或部分國家的經濟增長模式無法解決全球經濟失衡問題。

同樣地,即便沒有美國的「金融霸權」,也會有其他國家成為具有金融市場比較優勢的國家,全球經濟失衡與美元霸權或美元的主導地位無關。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分工的變化決定了「金融國家」與「貿易國家」之間必然存在著嚴重的經濟失衡關系。

2、東亞難以擺脫對美國依賴。

1999年以來美國在東亞七個經濟體最終產品出口中所佔的比重總體上雖有下降趨勢,但依舊是該地區最大的最終產品市場提供者。鑒於經濟結構調整的長期性與艱巨性,短期內東亞區域內難以出現能夠替代美國的最終產品市場的提供者。

(4)二戰以後國際分工有什麼變化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分工的產物: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和國際分工高度發展的產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科技革命推動的結果,它是與信息經濟相適應的,其形成是歷史發展的客觀過程。

所謂經濟全球化,是指在不斷發展的科技革命和生產國際化的推動下,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相互滲透日益加深,各國生產、流通、分配等領域緊密聯系,向一體化方向發展的歷史過程。

經濟全球化的成因涉及到國家經濟體制、企業趨利動機與技術進步等三個因素。

1、世界各國經濟體制的趨同消除了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體制障礙。

2、微觀經濟主體的趨利動機推動了經濟活動的全球化發展。

3、信息技術的進步降低了遠距離控制的成本,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

⑸ 戰後國際分工深化發展具有哪些特點

二戰後國際分工呈現出的新特點
1、二次後國際分工的發展出現了新的特點:世界城市與世界農村的分工日益為世界工業分工為主導形式的國際分工所取代;
2、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分工逐步發展為以現代技術、工藝為基礎的分工;
3、各產業部門間的分工發展為產業部門內的分工;
4、由國內市場調節的各部門、各企業間的分工過渡到由跨國公司協調的企業內部的分工;
5、水平型國際分工已開始逐漸多於垂直型國際分工。

⑹ 什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分工深化的最重要因素

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開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它導致了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的誕生,如高分子合成工業、原子能工業、電子工業、宇航工業等。對國際加工的型號深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使國際加工的形式和趨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使國際加工的形式從過去的部門間專業分工向部門內專業化分工方向迅速發展。主要表現在:不同型號規格的產品專業化;零配件和部件的專業化;工藝過程的專業化。任何一個專業發達技術進步的國家也不可能生產出自己所需的全部工業產品。當今世界,少數經濟發達國家成為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國,廣大發展中國家成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國,它們各自內部以及相互之間又形成更細致的分工。今後,隨著第四次科技革命的進展,國際分工更要向前發展。
二戰後,國際分工逐漸發展到成熟階段。這一時期世界上出現了大批民族獨立國家和一些社會主義國家,世界經濟格局已有很大變化,國際分工進一步向縱深發展。發達國家廣泛實行了部門內的國際分工和生產專業化。發展中國家努力改變自己在國際分工中的不利地位,並組成地區性的經濟集團,發展它們相互之間的國際分工。

⑺ 國際分工產生發生大致經歷分為幾個階段

國際分工的幾個發展階段:
國際分工的產生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可以將這一過程分為萌芽、形成、發展和深化等四個階段:
國際分工的萌芽階段(16-18世紀中葉)
地理大發現將市場從國內擴展到國外,促進了手工業向工場手工業過渡,專業化生產產生.西歐國家推行殖民政策.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進行掠奪,開礦山、建立種植園,為西方國家提供各種礦產品和農作物原料.出現了宗主國和殖民地之間最初的分工形式.但這一時期國際分工是建立在自然條件不同的基礎上的,具有明顯的地域局限性,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分工,只能走近代國際分工的萌芽形式.
國際分工的形成階段(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60年代) 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到19世紀60年代完成的第一次產業革命,使工場手工業過渡到大機器工業.大機器生產條件使生產能力和規模急劇擴大,需要尋找新的銷售市場和更多的原料來源,從而推動社會分工向國際分工的轉變.
這一時期的國際分工格局是宗主國和殖民地之間的分工.英國處於國際分工的中心地位.宗主國成為工業國,廣大亞非拉殖民地成為農業國,成為宗主國的工業品銷售市場和儀器、原料的來源地.國際分工格局正式形成.
國際分工的發展階段(19世紀中葉到二次大戰)
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初發生的第二次產業革命,大大促進了資本主義世界生產的發展,形成了新的國際分工體系.
國際分工的特徵表現:
一方面,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垂直型」分工(所謂垂直型國際分工主要是指發達國家進口原材料、出口工業製成品,發展中國家進口工業製成品、出口原材料的國際分工)繼續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分工的中心由英國變為一組國家,工業生產集中在世界人口少數的歐洲、北美和日本,糧食和原料的生產集中在佔世界人口大多數的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國家.
另一方面,在工業國之間形成了「水平型」的國際分工(是指各國在工業生產之間的專業化協作).各種類型國家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進一步加強.
國際分工的深化階段(二戰後)
二戰後,第三次科技革命促進了世界生產力迅猛發展和國際分工的深化,國際分工出現新的發展特點:(1)國際分工的格局發生變化,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國際分工發展為現代工藝、技術為基礎的分工,工業國與工業國之間的分工屬於主導地位,工業國與農業國、礦業國之間的分工逐步削弱.
國際分工的形式發生變化,由「垂直型」分工向「水平型」分工過渡,各產業部門內部的分工加強.發達國家與

⑻ 二戰後國際分工的發展及其主要特徵。

1、二戰後國際分工的發展:
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開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它導致了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的誕生,如高分子合成工業、原子能工業、電子工業、宇航工業等.對國際加工的型號深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使國際加工的形式和趨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使國際加工的形式從過去的部門間專業分工向部門內專業化分工方向迅速發展.主要表現在:不同型號規格的產品專業化;零配件和部件的專業化;工藝過程的專業化.任何一個專業發達技術進步的國家也不可能生產出自己所需的全部工業產品.當今世界,少數經濟發達國家成為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國,廣大發展中國家成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國,它們各自內部以及相互之間又形成更細致的分工.今後,隨著第四次科技革命的進展,國際分工更要向前發展。
二戰後,國際分工逐漸發展到成熟階段.這一時期世上出現了大批民族獨立國家和一些社會主義國家,世界經濟格局已有很大變化,國際分工進一步向縱深發展.發達國家廣泛實行了部門內的國際分工和生產專業化.發展中國家努力改變自己在國際分工中的不利地位,並組成地區性的經濟集團,發展它們相互之間的國際分工。
2、二戰後國際分工出現的新特點:
二次戰後,興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跨國公司迅速的發展,殖民體系的瓦解,發展中國家的出現,一批社會主義國家的成立,使國際分工進入深入發展階段.
1.在國際分工格局中,工業國與工業國間的分工居於主導地位。
2.各國間工業部門內部分工有逐步增強的趨勢。
3.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工業分工在發展,而工業國與農業國.礦業國的分工在削弱。
4.參加國際分工國家的經濟所有制發生了變化。
5.隨著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區域性經濟集團內部分工日趨加強。

⑼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發展,表現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分工有了新的發展:生產國際化的程度極大提高,現代科技革命所釋放出來的巨大生產力,進一步突破了國家的界限,使科技發展和生產進步日益具有國際性;產業資本大規模國際化和跨國公司的興起,則把企業內部和部門內部的分工發展為國際專業化分工;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傳統的國際分工發展為以產品專業化、零部件專業化和工藝專業化為基礎的新的國際分工;同時,舊的殖民體系的瓦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國際分工的格局,發展中國家日益被卷人世界工業分工體系之中。
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化,資本國際化中產業資本國際化的進程大大加快了,具體的表現就是私人和國家壟斷資本不斷擴大在國外的投資,興建生產性企業。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閱讀全文

與二戰以後國際分工有什麼變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