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知識 > 國際空間資源問題有哪些

國際空間資源問題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08 20:08:19

Ⅰ 關於國際空間站的一些問題

國際空間站設計壽命為15~20年,總質量約423噸、長108米、寬(含翼展)88米,運行軌道高度為397千米,載人艙內大氣壓與地表面相同,可載6人。國際空間站結構復雜,規模大,由航天員居住艙、實驗艙、服務艙,對接過渡艙、桁架、太陽能電池等部分組成,建成後總質量將達438噸,長108米。
國際空間站計劃分三階段進行:
1994年至1998年為第一階段——准備階段。目前已順利完成第一階段的任務(主要進行了9次美國太空梭與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的交會對接,取得了寶貴的經驗)。
1998年11月20日,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組件——曙光號功能貨艙(美國出資,俄羅斯製造)發射成功,標志著國際空間站正式進入第二階段——初期裝配階段。此後,國際空間站的第2個組件——美國團結號節點艙於1998年12月4日由奮進號太空梭送入軌道,並於12月7日與曙光號成功對接。第2階段的主要目標是建成1個具有載3人能力的初期空間站。
第三階段(2000年~2005年)為最終裝配和應用階段。國際空間站建成後,可載6人,工作壽命為15~20年。

Ⅱ 中國以及世界的資源問題有哪些(附帶典型例子)

在全球可持續發展高峰會(WSSD)即將開幕的前50天,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名為2002年「生命地球」的報告中指出:「到2030年,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環境將出現衰退,除非人類從現在開始就減少使用地球所能提供的自然資源。」

這份報告稱人類目前對地球資源的掠奪性使用,已經以20%的比例超過了地球的承受能力,而且這個數字每年還在不斷地增加。根據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和技術革新所作出的預測顯示,到2050年,人類將消耗掉地球上的180%到220%的生物生長能力。根據這份報告,這就意味著,除非各國政府立刻採取相應的措施,否則,到2030年,以人類平均壽命、教育程度和世界經濟為代表的指數會顯示,人類的社會福利將會下降。

「事實上,我們生活在一個資源豐富的星球上,但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一事實對所有參加此次全球可持續發展高峰會的各國首腦都是一個挑戰,」WWF總幹事克勞迪·馬丁博士指出,「解決保障人類生存的基本資源,並改善世界上最貧窮人口的健康與生活,必須要保持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除非我們能夠保障這些生態系統的完整,我們將永遠無法保證向全球大部分人口提供一個合理的生存標准。」

根據該份報告,地球擁有114億公頃可利用的土地和海洋,換言之,全球60億人口中,每人擁有1.9公頃的可利用土地。每個人對全球生態范圍的影響——或者說是對自然資源的消耗——達到2.3公頃。然而,在1999年,每個非洲人或亞洲人所產生的生態影響還不足1.4公頃,而西歐人則已達到約為5.0公頃,北美則是9.6公頃。

同時,根據幾百種鳥類、哺乳類、爬行類、兩棲類和魚類數量的發展趨勢而得到的生命地球指數來看,可以清楚地看到,目前人類的消費壓力是不可承受的。過去的30年中,地球指數降低了35%。其中,淡水魚類尤為突出,195種生活在江河和濕地生態系統中的物種減少了54%,海洋中的217種物種減少了35%,森林中282種物種減少了15%。

WWF確信,如果政府能夠解決一些關鍵問題,將會扭轉一些這樣的負面發展趨勢,從而促使人類重新回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這包括提高生產產品和提供服務所需的資源使用效率,特別是要替代化石燃料的能源供給,推動節能技術,改善建築和交通運輸系統;鼓勵合理、可持續的消費模式,保護和恢復自然生態系統,以保持其生物生產能力和多樣性。

「目前我們無法確定地球資源這樣巨大的透支將會帶來的結果。但是有一點是清楚的,那就是我們最好還是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而不是聽憑命運的擺布」。生命地球報告的作者約翰森·路說,「在全球可持續發展高峰會上,各國首腦將有機會解決那些造成阻礙可持續發展的根源問題,使我們能夠走到真正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來。」

2002年8月26日至9月4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召開,9月2日至4日舉行了首腦會議,包括104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在內的192個國家的代表出席了大會。會議最後通過了《執行計劃》和《政治宣言》兩個基本文件。這是繼1992年聯合國環發大會後又一次具有廣泛影響的會議,它表明人類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又向前邁出了一步。

在這之前不久,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國際學者發表報告稱,人類正在過量地消耗著地球資源,需要在地球上設置一個「緩沖區」,以減少資源消耗,並保護其他生物和生態環境。在報告中,他們把人類對環境的需求轉化成人類需要多少地球面積來產生食物和其他物品,以及容納廢棄物品。報告從1961年開始逐年評估人類對資源的消耗情況,即根據人類的資源消耗量、廢棄物產生的數量來衡量需要多少地球面積來維持目前的人類活動。此次報告顯示,1961年,人類使用了70%的地球生物圈資源;1999年,這一比例上升到了120%。也就是說,到1999年,人類實際上需要1�2個地球的資源來維持目前的人類社會活動。報告同時認為,人類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開始透支地球生物圈的資源。

北極科考熱起來

中國伊力特·沐林科考隊的16名科學家是於2002年7月25日赴北極進行科學考察的,9月初回國。一個多月時間里,科考隊在斯瓦爾巴德群島首府朗伊爾賓建立了北極科學考察臨時基地,在大氣、地質、植物、冰川4個領域進行了大量科考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這是我國科學家針對北極陸地進行的最大規模的一次科考行動。那麼,現在,科學家們正在北極從事哪些考察和研究呢?

南極地質學研究的重要貢獻之一,是進一步證實了大陸漂移。但在北極,大陸漂移究竟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仍然是個未知的問題。因為北極中心地區是一個大洋,這個大洋的起源,與相鄰地區的陸地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和了解過去與現在北極板塊運動的地球動力學過程。根據這些研究,將可以知道古代北半球的板塊運動和地理地貌,以及古代環境到底是什麼樣子。

在地質學研究中,最重要的資料和信息都是從岩石標本里得到的。迄今為止,在北冰洋不同地區,科學家們收集到了幾百塊岩石標本,其中只有4塊帶有寒冷氣候條件下的沉積物。這些標本表明,在4000萬年以前,北極至少有部分地區是相當暖和的。由於岩石標本里儲存著氣候變化的信息,所以通過地質學的研究還可以知道古氣候和古環境的情況。

最近幾年,北極地質學探索出一條途徑,就是利用湖泊沉積物來研究這里的古代氣候和古代環境。科學家們在北冰洋周圍選擇一些以前曾有海水入侵過,後來又封閉起來的湖泊進行鑽探,取出地下的沉積物。科學家們對這樣的沉積物取樣分析,就可以為古氣候和古環境的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據。我國科學家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另外,北極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在陸地和淺海中有幾百米深的永久性凍土帶,同樣儲存著氣候變化的重要信息。

游離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是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而北極在這方面起著極重要的作用。以前人們認為,北極是一個巨大的吸收二氧化碳的貯存庫,這是因為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變成了自身的有機體(碳水化合物);當它們被動物吃掉以後,又變成了動物的有機體。但是,由於北極溫度低,動植物屍體很難腐爛,大量的碳被儲存了下來,就像是一個大倉庫。但科學家們最近的研究表明,在北極地區,由於氣溫上升,地下釋放出來的二氧化碳正在迅速增加,已經超過了植物生長量的增加所需要的二氧化碳,使北極從一個碳的貯存庫變成了一個源源不斷地向大氣層供給二氧化碳的源泉,這有可能大大加快地球的溫室效應。

北極的空氣一向被認為是純潔的,它顯得特別清新,天也特別的藍。但現在科學家們發現,北極的大氣已經開始受到污染。科學家們用飛機追蹤觀察,了解到有一些工業煙塵隨著大氣對流飄到了北極,這就是北極煙霧。科學研究表明,如果北極煙霧愈來愈多,有可能大大增強北極地區的溫室效應,還有可能形成酸雪或酸雨,對北半球乃至全球的生態都將造成嚴重威脅。來自北極的另外一種威脅,就是臭氧空洞。北極的臭氧空洞雖然沒有南極那樣明顯,但同樣存在。

北冰洋是地球上唯一位於極地中心地區的大洋。其他的大洋只有水,水是大洋里唯一的介質,因此大氣和海洋之間的能量交換,都是在水和氣之間直接進行的。但在北極,水和氣之間還隔著一層固體的冰,因此就大大地改變了大氣和海洋之間能量交換的模式,從而影響和制約了全球性的大氣對流和海洋環流系統,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全球性的氣候變化。科學家們觀察和研究北冰洋冰蓋的生成、發育、變化和運動的規律,以及冰、洋之間的質量、動力和能量的垂直交換,可以預報全球,特別是北半球的氣候和環境的變化。

因為北極有大量的土著居民,有些國家還在北極和亞北極地區進行了一些社會學和人文學的研究和考察,研究在極地環境下的人類行為,以及由於社會高速發展所引起的人們心理上的變化,其中包括人體科學、社會學、人類學和文化、藝術、政治和經濟等。

濕地:「地球之腎」在呼喚

2月2日是「世界濕地日」, 2002年中國政府為地球獻上了一份珍貴的禮物——總面積達196萬公頃的14塊濕地被批准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生效時間為2002年1月11日。至此,中國國際重要濕地數量增加到21塊,總面積達303萬公頃。

這次新增的國際重要濕地分布於8個省(區、市),包括內蒙古的達賚湖和鄂爾多斯自然保護區,廣東湛江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黑龍江的三江、洪河和興凱湖自然保護區,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以及上海崇明東灘自然保護區等,惠及遼寧大連斑海豹、廣東惠東港綠海龜以及江蘇大豐麋鹿等珍稀物種的保護。
濕地是指沼澤地、泥炭地和水域地帶等,包括河流、湖泊、灘塗、水庫、稻田以及低潮時水深淺過6米的海域地帶。同森林和海洋一樣,濕地被認為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統。濕地是生物多樣性的發源地,無數種類的植物和眾多的鳥類、哺乳類、爬行類、兩棲類以及無脊椎動物依賴其生存。濕地被稱為陸地上的天然蓄水庫,在抵禦洪水、減緩徑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調節氣候等方面有著其他生態系統不可替代的作用。濕地因具有巨大的水文和元素循環功能,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具生產力的生態系統之一。在發揮巨大生態功能的同時,也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多種資源,如糧食、肉類、魚類、葯材、能源以及多種工業原料。濕地還具有十分豐富的景觀和文化價值,世界文明的延續和發展與濕地有著密切的關系。濕地所具有的綜合效益和多種功能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國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從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生命的搖籃」「文明的發源地」,可以清楚地看到,濕地的重要性遠遠超出了它們作為多種瀕危動植物棲息地的意義,良好的濕地生態系統既是我們傳承綠色文明的載體,也是改善生態環境和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中國是亞洲濕地類型最齊全、數量最多、面積最大的國家,擁有濕地總面積6600萬公頃,佔全球濕地總面積的1/10,位居世界第4位。孕育了中華民族的長江、黃河發源地的青藏高原不僅是中國的水塔,也是亞洲的水塔;長江中游的洞庭湖集合了世界95%的白鶴;廣東惠東海龜自然保護區是世界上16個海龜保護區之一。所有列為世界重要濕地的自然保護區都是世界最珍貴的財富之一。

然而,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以來,大片的濕地和生物多樣性被破壞。我國和世界發達國家一樣,由於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的壓力,導致我國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受到了普遍的威脅和破壞,保護濕地和生物多樣性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為了保護這些濕地,中國政府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早在1992年中國加入「世界濕地公約」之後,便開始進行了大規模的濕地保護運動,2000年,16個部委聯合發布了《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2001年啟動了「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中的部分濕地項目。到目前為止,中國共有濕地類型保護區310處,保護了近1600萬公頃的天然濕地,約佔中國濕地總面積的1/4。在未來的10年中,中國政府將投資100億元用於濕地保護與恢復。並在三江源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嫩江源頭、高原湖泊、瀾滄江流域、沿海以及紅樹林分布地區開展48項示範工程;在全國重點濕地生態系統類型地區再建160處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使總面積達到2000萬公頃。同時,新建濕地監測站242個,形成濕地監測體系並加強濕地保護的科研工作。

如果說植樹造林是在修補地球之「肺」,保護濕地是在滋潤地球之「腎」,那麼,中國林業在新時期實施的6大工程中,把植樹造林和濕地保護作為工作的重點之一,正在做著造福人類惠及全球的偉大事業。2010年,中國將獻給地球一份更為珍貴的禮物。

探索「金釘子」破解地球生物大滅絕奧秘

2002年,我國權威地質專家在對位於浙江省常山縣黃泥塘「金釘子」剖面進行實地野外考察時,發現了一套新的、大致位於志留系底部的、以腕足類為主的生物群化石。由此,我國江南地區地質演化史有了新說法。

1997年1月,國際地科聯組織確認常山縣黃泥塘剖面為奧陶系達瑞威爾階界線層型剖面。被喻為「金釘子」的標准地層剖面,是一個地質年代起始階段地層發育最完整、生物化石含量最豐富、研究程度最高的地質剖面。它既是識別不同時期、不同等級地質年代的重要標志,也是開展地學研究、開發地球資源的地質樣板和對比標准。奧陶系是地球有生命物質以來第一次出現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歷史時期。此前的「金釘子」剖面基本上「釘」在歐洲各國。

2002年12月25日至27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古生物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等單位的10餘位地質專家在常山實地採集研究黃泥塘「金釘子」古生物化石時,發現了這套生物群化石。以前,地質專家普遍認為,在晚奧陶-志留系時期(約4億年前),江南地區是一個以淺海為主的海洋。國際地層委員會志留系分會主席、中科院院士戎嘉余認為,在晚奧陶時期,江南地區曾發生過一次地殼運動,使得常山及其周邊地區地層被抬升,成為一個接近陸地的濱海環境,而不同於相鄰地區,因而具有十分獨特的地層古生物序列。這一發現改變了江南地區的地質演化史。

另據新華社南寧2002年4月5日的報道,正在廣西來賓縣對國際地層學界矚目的蓬萊灘剖面進行野外考察的中外專家稱,這個地層剖面擁有完整而豐富的各類化石,界線層位清晰,有望成為劃分地層年代的一個國際標准剖面,即「金釘子」,對它的研究將有助於破解2.5億年前的一次地球生物大滅絕的奧秘。

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教授沈樹忠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薩姆·包令率領的專家小組的考察地點在紅水河畔,正值枯水季節,河床一邊的坡地上露出一個10餘米高的地層剖面。

發現於20世紀30年代的蓬萊灘剖面,和浙江長興的煤山剖面一樣,近年來成為國際地層學界的「麥加」。專家說,這個剖面有如此完整的生物地層序列,這在全球的二疊紀(距今3億~2.5億年前)地層中實屬罕見。

據介紹,地層和古生物化石,是科學家劃分地球地層年代的主要依據。但各地的地層、化石群有很大差異,為使全世界的地層劃分和對比有一個統一的標准,必須找到一個地層露出最完整、各類化石最多、分界線最清楚的地層剖面作為國際標准剖面。標准剖面一經確定,就像「金釘子」釘在鐵板上,成為不輕易更改的標准。

「近年來中外科學家對蓬萊灘剖面進行的一系列研究表明,蓬萊灘剖面有望成為繼煤山剖面之後的一個新的『金釘子』,」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曹長群說:「目前,蓬萊灘剖面已經被國際地層委員會確定為國際標准候選剖面。此次考察主要是採集樣本,進一步研究、論證,為它最終能被確定為正式的『金釘子』提供更新的材料。」

曹長群說,蓬萊剖面記錄著豐富的地質信息,對它的研究,有助於破解2.5億年前地球生物大滅絕的奧秘,對地質學、古生物學研究有重要意義。

據介紹,2.5億年前地球上曾發生一次比恐龍滅絕還要大的生物大滅絕事件,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生物都消失了。中科院院士、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教授金玉通過對煤山剖面的研究,提出那次地球生物大滅絕事件不是以往認識的逐漸消亡或分期絕滅,而是一次突然暴發的災難事件。他的論文於2000年在美國《科學》雜志發表,對達爾文的「適者生存」的傳統進化論構成了挑戰。

蓬萊灘剖面和煤山剖面都是二疊紀末的剖面,對蓬萊剖面的研究將有助於對這個觀點的進一步研究。

長江三角洲「啞地層」說話

在生物地層學上一直被認為是「啞地層」的長江三角洲晚第四紀古土壤層,2002年終於「說話」了,我國地質科研人員成功地從這一地層中分析出較豐富的孢粉和藻類化石,對該地層一直具有爭議的成因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據主持該項研究的同濟大學海洋地質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吳國教授介紹,生物化石是地球的「書簽」,能忠實地記錄地球滄海桑田演變的每一頁。在生物地層學上,人們通常將生物化石貧乏的地層稱為「啞地層」。

長江三角洲在距今2.5萬~1.2萬年前形成的晚第四紀地層中,存在著若干暗綠色、黃褐色硬質黏土層,特徵鮮明、分布穩定,在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軟土層地基中,該地層是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建築地基難得的持力層,而且其所包含的古環境信息也是人們一直想得到的,因而該地層成為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研究的一個熱點。

盡管許多研究者曾先後在不同地點、運用不同技術、從不同角度對這一古土壤層進行過研究,但關於其成因卻一直頗具爭議,爭論的焦點在於這些古土壤成土母質沉積時的古環境。一種觀點為水成沉積,認為這一古土壤層是由於河流或湖泊乾涸後沉積而成的;另一種觀點為風成沉積,認為這一古土壤層的沉積物來自中國西北地區的風塵或大陸架沙漠化的衍生物。

引起這些爭論的重要原因之一,還在於這一古土壤層中生物化石貧乏,人們一直沒有在其中發現任何有意義的孢粉、藻類化石組合,不足以判別古土壤層形成時期的沉積環境和植被類型,並對其成因做出明確解釋。

同濟大學的科研人員在上海普陀區曹楊新村地下30多米處,鑽孔取出了一些晚第四紀古土壤層的樣品,通過採取新穎的酸處理與篩選技術相結合的樣品處理方法,在這些樣品中獲取了較豐富的孢粉、藻類化石,從而為長江三角洲地區古土壤層形成環境的研究提供了確鑿的生物化石證據。中國科學院主辦的權威刊物《科學通報》發表了這一研究的相關論文。

據同濟大學海洋地質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介紹,曹楊鑽孔剖面樣品的孢粉、藻類共有55個科屬,其中孢粉包括陸生植物的孢粉和水生草本植物的孢粉,藻類均屬於浮游藻類。由於浮游藻類生活在水中,因此保存於沉積物中的藻類化石是反映沉積環境可靠的化石標志。

而在孢粉與藻類的化石組合中,淡水藻類——環紋藻的含量最為豐富,並在古土壤層中發現環紋藻與陸生草本植物花粉出現兩次高低變化,這表明當時曹楊地區曾經經歷了兩次水泛和兩次水退,水泛時期沉積區內淡水藻類大量繁育,而到了水退時期裸露出來的陸地上則發育陸生植物。

此外,科研人員還在曹楊鑽孔古土壤層大多數樣品中,發現了海水生的溝鞭藻類,盡管含量不高,但對當時的沉積環境具有重要的指示意義。科研人員認為,古土壤母質在沉積過程中曾受到海水影響,可能說明古土壤母質沉積於海退期間海面相對較高的階段。

以上這些研究結果均表明,長江三角洲晚第四紀古土壤層的形成主要受到水流作用,但也有一些持「風成沉積」觀點的專家認為,僅僅一個鑽孔的研究樣本並不能具備說服力。目前,同濟大學的科研人員正進一步擴大研究范圍,計劃在上海的青浦、浦東以及周邊地區繼續進行研究。

茶馬古道:喚醒塵埃中的歷史

千百年來,青藏高原和祖國內地之間就存在著一條漢藏交往的古老通道,它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地勢最高、最險的文明文化傳播的古道,是一條完全用人和馬的腳力踩出的、用有血有肉的生命之軀鋪就的古道,馬幫們沿著這條坎坷崎嶇的古老驛道,源源不斷地為藏區馱去茶、糖、鹽等生活必需品,從藏區換回馬匹、牛羊和皮毛,專家們因此將這條漢藏古道稱為「茶馬古道」。它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大觀園、民族遷徙的大走廊,是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歷史見證。在這條綿延4000餘千米的古道上,有西雙版納傣族的貝葉文化、有彝族祭壇上的火文化、有白族的本主文化、有納西族的東巴文化、有藏族的雪域文化……各民族文化在這條古道上交匯、融合、發展,生生不息。它又是一條中外文化交流的通道,在華夏文明和印度文明之間架設起一座橋梁。茶馬古道途經的橫斷山區、青藏高原,又是我國地理地貌最為復雜、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有著極高的科學考察價值。

在漫長的歷史中,茶馬古道形成了兩條主要的線路,一條以現今雲南西雙版納、思茅等產茶地為起點,向西北經今雲南大理、麗江、迪慶到西藏昌都、林芝至拉薩,再經拉薩南下分別到緬甸、尼泊爾和印度;另一條則從現今的四川雅安出發,經瀘定、康定、理塘、巴塘、昌都、拉薩等地,到達尼泊爾、印度。

同「絲綢之路」一樣,茶馬古道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曾經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隨著現代文明的滌盪,這條古道逐漸湮沒於歷史的塵埃之中。近年來,滇、川、藏旅遊業的蓬勃興起,又喚起人們對這條古老文化文明傳播通道的記憶。

人們已很難窺見這條神秘古道的全貌。茶馬古道究竟如何走向?它究竟經過現今的哪些地方?在主幹道之外又有些什麼樣的附線?……這一切都是那樣的撲朔迷離。

100多年前,滇西北這片天荒地老的高原曾有許許多多的法國籍、德國籍傳教士不辭辛勞、歷盡艱險到這里傳教,足跡曾經踏遍整個滇西北高原,他們會不會留下關於茶馬古道的一些記述?

熱衷於「香格里拉」和茶馬古道研究的女學者郭素芹在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意外地發現了一張通往「香格里拉」腹地的茶馬古道完整路線圖。地圖印製於1875年法國巴黎出版的《地理社會》公報。150多年前,一位名叫弗朗索瓦·巴達讓的探險家闖入「香格里拉」游歷。他從印度進入滇西北高原,沿著崎嶇險峻的茶馬古道,先後踏訪了巴東、白地、葉枝、茨菇、德欽、維西、中甸、貢山等地,記載下了詳盡珍貴的考察回憶錄,並繪制出漂亮的地圖。

這是一個十分重大的發現,它不僅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張茶馬古道的完整地圖,對於茶馬古道研究具有不可多得的史料價值。這張百多年前老地圖的發現,強有力地佐證了研究人員們的猜測。滇藏茶馬古道附線自大理經六庫過茨菇沿獨龍江而不需要橫穿西藏腹地便可直接進入印度。

2002年6月,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四川大學、雲南大學、中山大學、西南民族大學、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分別從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和四川雅安出發,分兩路對舉世矚目的茶馬古道進行了考察。這是我國首次對茶馬古道進行綜合科學考察。

有關專家稱,「茶馬古道」的最大特點是它的擴散性,因此,使「茶馬古道」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內容十分宏大。「它究竟有多少支線,誰也無法說清,只能用『密如蛛網』來形容。」

專家的研究表明,「茶馬古道」的運行范圍在中國主要包括滇、藏、川三大區域,外圍可延伸到廣西、貴州等省,而國外則直接到達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和東南亞的緬甸、越南、寮國、泰國,進一步還涉及到南亞、西南亞、東南亞的一些國家。科考隊現場踏勘了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境內中甸至東巴白水台的一段古驛道,確認這是「茶馬古道」的另一條重要線路,即由白水台直下虎跳峽,然後從麗江石鼓沿金沙江而上到魯甸,翻越栗地坪雪山埡口到維西城,再逆瀾滄江而上至岩瓦後分兩路,一路渡瀾滄江翻碧羅雪山至雲南怒江僳僳族自治州後進入緬甸,另一條路繼續從岩瓦逆瀾滄江而上,在德欽燕門谷扎渡江越太子雪山到西藏、印度。「隨著考察研究的深入,還將有更多的『茶馬古道』被發現。」

專家們對此深信不疑。

Ⅲ 國際空間站的幾個問題

空間站除非專門攜帶了觀測流星雨的設備,否則是不能觀測的,
空間站的軌道屬於低軌道,每天要繞地球很多圈,
觀測流星雨的軌道,在地面或高軌道衛星反而更好,它們有相對穩定的位置,可以對同一地點連續觀測,對比觀測數據,找出不同點.

空間站的燃料有限,不能大范圍機動,只能在小范圍內調整軌道高度和軌道傾角,
如果軌道前方有流星,只有硬抗,因為它無法剎車.
或者,調整空間站的朝向,使最小截面對著流星方向,
如果流星雨密度很大,宇航員只能乘坐返回艙回到地球.事後再回來.

Ⅳ 全球十大環境問題是什麼

全球十大環境問題是
1.氣候變暖
2.臭氧層破壞
3.生物多樣性減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銳減
6.土地荒漠化
7.大氣污染
8.水體污染
9.海洋污染
10.固體廢物污染
我國環境狀況:
1.大氣污染屬煤煙型污染,以塵和酸雨危害最大,污染程度在加劇。

2.酸雨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地區及四川盆地。華中地區酸雨污染最重。

3.江河湖庫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工業發達城鎮附近的水域污染尤為突出。

4.七大水系中,黃河流域、松花江、遼河流域水污染嚴重。

5.大淡水湖泊總磷、總氮污染面廣,富營養化嚴重。

6.四大海區以渤海和東海污染較重,南海較輕。

7.漁業水域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並呈加重趨勢。

Ⅳ 宇宙資源包括什麼

宇宙資源主要包括相對於地面的高遠位置資源、高真空和超潔凈環境資源、微重力環境資源、太陽能資源、月球資源、行星資源等。

太空上可利用的資源比地球上可利用的資源要豐富得多。僅從太陽系范圍來說,在月球、火星和小行星等天體上,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在類木行星和彗星上,有豐富的氫能資源;在行星空間和行星際空間,有真空資源、輻射資源、大溫差資源,那裡的太陽能利用有效率也比地球上高的多。

(5)國際空間資源問題有哪些擴展閱讀:

空間軌道資源是指太空軌道有著特殊的用途。

太空軌道上,運行的人造衛星、空間站等航天器觀測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可以快速地追蹤地球的變化,監測和預報天氣、火山爆發、森林大火、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

可以穿雲破霧觀測大氣地表的變化,對大地和海洋進行高精度測量,成為氣象預報、地球資源勘探、環境監測的重要信息來源。

通信衛星可以為各地人們實現通信服務;導航衛星在全世界范圍內提供了全天候、全天時衛星導航定位信息,使鐵路、公路、海洋、航空的運輸更加高效安全。

Ⅵ 你怎麼看當今世界面臨的環境和資源問題

目前全球正面臨著5大嚴重環境問題:
海洋:隨著人口增長、人類活動加劇,近海水域污染加重,造成全球50%的海洋珊瑚礁死亡;由於過量捕撈和海洋污染,世界漁場產量全而下降。
淡水:淡水資源佔全世界水體總量的1%弱,且其中絕大部分冰封在南極等地的水久冰蓋中,人類真正可利用的淡水資源不足0.03%。全球共有250條國際河流,對這些河流中水資源的利用、水質的防護已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敏感問題。
濕地:以前人們對濕地的重要性缺乏認識,如美國人就有「濕地是浪費的大地」一說。實際上濕地是地球生物物種的寶庫,世界上將近70%的生物都在濕地環境中孕育、牛存。保護濕地不僅是環保的要求,而且對抗旱澇也有重要作用。
生物多樣性:全世界的生物種類迅速衰減,許多珍稀物種瀕臨滅絕。1973年在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簽署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旨在通過控制國際貿易來制止對野生生物的濫捕濫殺。
能源:能源是我們面臨的最大環境挑戰。現在人類所依賴的化石能源不僅造成了地球升溫等全球性的生態災難,而且這種社會經濟運行本身也難以為繼。科學家預測,到2030年左右,全世界的化石燃料將消耗殆盡。因此,改變能源結構,尋找新能源已成為全人類必須面對的首要環境課題。

Ⅶ 當今全球面臨的環境問題主要有哪些

第一,有些環境問題在地球上普遍存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環境問題在性質上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如氣候變化、臭氧層的破壞、水資源短缺、生物多樣性銳減等;

第二,雖然是某些國家和地區的環境問題,但其影響和危害具有跨國、跨地區的結果.如酸雨、海洋污染、有毒化學品和危險廢物越境轉移等。

當前,普遍引起全球關注的環境問題主要有:全球氣候變化、酸雨污染、臭氧層耗損、有毒有害化學品和廢物越境轉移和擴散、生物多樣性的銳減、海洋污染等。

還有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如水污染和水資源短缺、土地退化、沙漠化、水土流失、森林減少等。

(7)國際空間資源問題有哪些擴展閱讀

全球環境問題雖然是各國各地環境問題的延續和發展,但它不是各國家或地區環境問題的加和,因而在整體上表現出其獨特的特點:

全球化

過去的環境問題雖然發生在世界各地,但其影響范圍、危害對象或產生的後果主要集中在污染源附近或特定的生態環境中,其影響空間有限而全球性環境問題,其影響范圍擴大到全球。這是因為:

1、一些環境污染具有跨國、跨地區的流動性:如一些國際河流,上游國家造成的污染,可能危及下游國家;一些國家大氣污染造成的酸雨,可能會降到別國等。

2、當代出現的一些環境問題,如氣候變暖、臭氧層空洞等,其影響的范俐是全球性的,它們產生的後果也是全球性的。

3、當代許多環境問題涉及高空、海洋甚至外層空間,其影響的空問尺度已遠非農業社會和工業化初期出現的一般環境問題可比,具有大尺度、全球性的特點。

綜合化

過去,人們主要關心的環境問題是環境污染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問題。而全球環境問題已遠遠超過這一范疇而涉及人類生存環境和空間的各個方面,如森林銳減、草場退化、沙漠擴大、沙塵暴頻繁發生、大氣污染、物種減少、水資源危機、城市化問題等,已深入到人類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解決當代全球環境問題不能只簡單地考慮本身的問題,而是要將一區域、流域、國家乃至全球作為一個整體,綜合考慮自然發展規律、貧困問題的解決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循環利用、人類人文和生活條件的改善與社會和諧等問題,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要解決好,需要考慮各方面的因素。

社會化

過去,關心環境問題的人主要是科技界的學者、環境問題發生地受害者以及相關的環境保護機構和組織,如綠色和平組織等。而當代環境問題已影響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影響到每個人的生存與發展。因此,當代環境問題已絕不是限於少數人、少數部門關心的問題而成為全社會共同關心的問題。

高科技化

隨著當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由高新技術引發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多。如核事故引發的環境問題、電磁波引發的環境問題、雜訊引發的環境問題、超音速飛機引發的臭氧層破壞、航天飛行引發太空污染等、這些環境問題技術含量高、影響范圍廣、控制難、後果嚴重,已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

累積化

雖然人類已進入現代文明時期,進入後工業化、信息化時代,但歷史上不同階段所產生的環境問題,住當今地球上依然存在並影響久遠一同時,現代社會又產生了一系列新的環境問題。因為很多環境問題的影響周期比較長,所以形成了各種環境問題在地球上日積月累、組合變化、集中暴發的復雜局面。

政治化

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和全社會對環境保護認識的提高,各個同家也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因此,當代的環境問題已不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成為國際政治、各國國內政治的重要問題。其主要表現在:

1、環境問題已成為國際合作和國際交流的重要內容。

2、環境問題已成為國際政治斗爭的導火索之一,如各國在環境責任和義務的承擔、污染轉嫁等問題上經常產生矛盾並引起激烈的政治斗爭。

3、世界上已出現了一些以環境保護為宗旨的組織,如綠色和平組織等,這些組織存同際政治舞台上已佔有一席之地,成為一股新的政治勢力。

總之,環境問題已成為需要國家通過其根本大法、國家規劃和綜合決策進行處理的國家大事;成為評價政治人物、政黨的政績的重要內容;也已成為社會環境是否安定、政治是否開明的重要標志之一。

Ⅷ 世界上的主要環境問題有哪些

現代人已經有了相當大的改變自然環境的能力。不過人類在享受科技進步營造的舒適生活環境時,並沒有及時意識到所付出的生態代價,結果是人類被迫面對日趨嚴重的環境污染和地球生態危機。人與自然環境之間應該是怎樣一種關系?人類能把自然看作自己的附屬品嗎?對環境與人類之間關系的重新考慮是本世紀人類文明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本期動態將從五個不同的方面, 談談人類面臨的幾個重大的環境問題。

人口:地球難以承受之重
現在,每掀開一張日歷,就有20多萬個嬰兒降生在地球上。1999年10月12日,世界第60億公民在波黑呱呱落地。
60餘億人口----這是目前人類的總和。而與此相對照,空氣、水、森林、耕地、礦藏......幾乎所有生存資源的平均數都在因分母的不斷膨脹而日益縮小。
人口問題在遠比以往更為深廣的背景下凸顯於世人面前。國際人口科學聯盟副主席卡瓦胡先生指出,當一個國家人口增長率達到4%時,就會給這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一定的問題。聯合國人口基金執行主任薩迪克博士則強調:人口穩定對於實現可持續發展必不可少,是一個關鍵的重要目標。國際人口科學聯盟理事蔣正華說,中國是真正對可持續發展和提高計劃生育服務水平實現了政府承諾的國家,充分了解中國的人口政策是經過嚴格論證的,目標是合理的,工作方法也是在不斷改進的。人口問題從本質上講是發展問題,擺脫貧困落後、提高教育水平、保護婦女健康、追求生活質量......幾乎沒有社會生活的哪個方面,不需要從人口角度加以權衡。
矚目現實,人口過快增長的警鍾確實在鳴響:1830年世界人口還只有10億,100年後增加到20億,以後分別只有30年、15年和12年的時間,世界人口總數就增加到30億、40億、50億。現在,全球每年凈增人口在8600萬以上,卻有1700萬公頃森林消失,600萬公頃土地沙漠化,貧困人口不斷上升,並引發諸如白發浪潮、城市化所產生的各種都市症等社會問題。
20世紀以前,人口科學作為一門科學還鮮為人知,但進入20世紀特別是二戰以後,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和發展。它在20世紀對人類作出的歷史性貢獻,是對人口劇增提出了預警性的分析,使人類能及時認識到控制人口增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採取了相應措施並取得了顯著成效。盡管各國經濟發展和文化背景各異,所面臨的人口問題也不盡相同,但尋求最佳的人口規模和人口結構,努力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不應僅是國際人口科學講壇上的呼籲,而應是各國政府的認同,因為這其實是民眾的需要。
曾幾何時,"計劃生育"似乎是一個中國味十足的專有名詞。而今,即使是遠離經濟發展快車道的國家,降低婦女總和生育率的進展都很顯著。生育革命,正成為人類跨世紀的選擇。
這場革命的內容當然不僅是人口數量的減少。我國實行計劃生育就是要通過少生來促進優生優育優教,促進婦女的健康和婦女的解放,促進計劃生育戶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質量的改善。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世界人口的天平上佔五分之一強。只要簡單地設想一下,如果中國人口盲目增長,資源破壞,環境惡化,將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
事實上,自20世紀70年代全面推行計劃生育以來,中國人口控制已取得巨大的成就。按70年代的生育率計算,中國實行計劃生育20多年來共少出生了3億人,將中國11億人口日推遲了四年,將亞洲30億人口日推遲了三年,將世界50億人口日推遲了兩年。中國計劃生育,是事關中華民族的大事,也是事關整個世界的大事。

自然資源:取之不竭嗎?
由於人口膨脹和經濟的迅速發展,人類對地球影響規模空前加大,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矛盾愈來愈突出,引起了全世界的憂慮和不安。了解和認識全球資源態勢,研究與資源開發相關的全球環境問題,對於實現世界各國共同追求的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自然界的土地、水、礦物、空氣、森林和草地等,是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存在於地球上的自然物,在沒有人類干預前,它們按照自身的規律運動、變化著,只是在人類出現之後,被人類利用,並給人類帶來效益,才被人類稱為自然資源,簡稱為資源。
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70%以上為廣闊的海洋所覆蓋,陸地面積僅佔29%,約1.5億平方公里。陸地本身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生態系統,除了沙漠、冰川、凍土、不宜開墾的山地和土質極差土地外,只有約30%可以耕種。據聯合國糧農組織1989年統計,全球土地面積為1306925萬公頃,約佔全球總面積的¼,在全球土地面積中,耕地佔11.29%,草地佔24.58%,森林及林地佔30.98%,其它土地佔33.15%。
水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發生和存在的最重要的物質基礎。地球上大約有14億立方公里的水,其中不適宜人類飲用的海水佔97%以上,淡水只佔3%;淡水中有77.2%和22.4%分別被儲藏在冰川和地下,可以利用的地表水僅佔0.35%,主要蘊藏在湖泊、沼澤和河流中,其中河水儲藏不及0.01%。據估計,地球上有1000萬個動植物物種,其中被分類和命名的物種資源約160萬個。森林資源是地球上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全球森林面積45.01公頃,它不僅為人類提供了木材資源,而且對全球物質、能量循環起著巨大的作用,同時,還是巨大的基因庫。草地作為一種可再生資源,為動物和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全球草地面積佔地球陸地總面積的將近一半。上述土地、森林、草原均是可以更新和重復利用的資源,被稱為可再生資源。
與上述可再生資源相區別的礦產資源不能再生和重復利用,被稱為非再生資源。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利用礦產資源的種類和數量越來越多。到目前為止,人類已發現的礦物有3300多種,其中有工業意義的1000多種,被列為礦產資源的有160多個礦種,對人類經濟有重要價值的有煤、石油、天然氣、鐵、銅、鋁、鉛、鋅、金、銀、磷、硫,鹽等40多種。
此外,海洋既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又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庫,它包括海水、海洋生物、海底礦產等多種資源,是人類未來發展的主要空間。
全球資源有以下幾個特徵:
一,資源系統的整體性和各種資源的相關性。自然資源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整體,各種資源在生物圈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約,構成完整的資源生態系統。一種資源的開發,會影響其它相關的資源,一種資源的變遷會誘發其它資源的演變。
二,資源的有限性。任何資源都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礦產資源是非再生資源,用一點就少一點,土地、水、生物等再生資源也是有限的,不合理利用也會引起水質污染、水土流失、森林急劇減少、草地退化等不良後果,能被人類利用的資源就會越來越少。
三,資源分布的不均衡性。無論是可再生資源,還是非再生資源,在全球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以森林資源為例,南美洲森林面積最大,覆蓋率最高,為51.4%,其它各洲的森林覆蓋率依次是北美洲36.6%、歐洲30.5%、非洲24.5%、亞洲22.0%、大洋洲18.9%。再以石油資源為例,全球石油可采儲量為3113億噸,其中中東地區佔41.9%,北美地區佔17.8%、獨聯體各國及東歐地區佔13.4%、南美洲佔8.6%、亞太地區佔7.1%、西歐佔3.2%。
四,資源系統的演變性。全球資源系統和人類社會系統存在著永恆的矛盾,由於自然界本身的演變規律和人類對資源的干預,引起資源種類、數量、質量、分布的演變,如人口增長,人類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均資源需求量增加,引起資源消耗量的增長;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作為資源載體的環境質量下降。造成資源再生能力的降低和部分消失,從而使資源數量和質量下降。又如人類社會進步,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原有類型資源數量和品種增加,同時人類發現新類型、新物種、新領域資源,資源利用新途徑的出現,使資源種類增加,數量上升,質量提高。
近百年來,特別是二戰後的幾十年裡,人類開發資源手段之先進,能力之巨大,是前所未有的。當今人類已經成為一種超越自然的巨大力量,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范圍,由地表向地球深層和太空擴展,由陸地向近海和遠洋擴展。現在全球每年開采各種礦產150億噸以上,包括廢石約1000億噸;人類的農業活動每年可移動3000立方公里的物質,農業用水22901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80%;人類每年從海洋中的捕魚量約1億噸。
由於人口的不斷增加,資源消耗量的不斷增大,加上交通、通信事業的飛速發展,宇宙空間相對縮小,人類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的范圍不斷擴大,因此,資源開發利用突破了區域界限和國界,資源配置向國際化和全球性發展。由此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全球性問題:
一是全球性環境問題。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特別是人類活動與地球各個圈層(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影響整個地球表層的環境問題,如由於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而導致的溫室效應所引起的全球變暖,會使極地的冰蓋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使得一些海拔較低,土地肥沃的河流三角洲被水淹沒,同時還會引起海水倒港灌,污染地下水源。與溫室氣體增加相關的還有臭氧層的破壞等。
二是全球普遍存在的區域環境問題。由於資源的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土地退化、森林濫伐、生物多樣性的損失等,它們的累計效應足以影響全球。如由於土地不合理利用而造成受沙化影響的土地總面積20億公頃;全球受水土流失和乾旱危害的土地達26億公頃;人類對森林的亂砍濫伐導致大量的物種絕滅,僅在熱帶森林中每天至少就有一種物種正在消失。
三是點多面廣的工業污染問題。由於工業"三廢"(廢渣、廢水、廢氣)所造成的土質、水質和大氣污染,其累計效應也會影響全球。近幾十年來,由於世界各國排入大氣中的廢氣愈來愈多,酸雨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環境污染問題。
四是重大自然災害造成的環境問題。由於地球內部和星球之間的運動所造成的個別突發事件,如火山爆發、特大地震、山體滑坡等,其影響經過多級反饋,逐級放大,最終也影響全球環境。

臭氧層:人類的保護層
眾所周知,地球被一層大氣緊緊圍裹著,從地面算起,從下而上可分為五層: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電離層和散逸層。離地面最近的對流層與人類最為密切,給人類帶來了雲、雨、霧、風、霜、雪等復雜的天氣現象;而對流層上方的平流層中有一臭氧層,其濃度為10%,厚度為30公里,能大量吸收來自宇宙的輻射,特別是可以吸收掉99%的太陽輻射到地球的紫外線,從而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傷害。所以,臭氧層被譽為"人類的保護傘",如失去了這個"保護傘",地球將受到紫外線強烈輻射,物種將難以生存,人類的健康將受到極大的威脅。
這不是聳人聽聞,而是正在發生的活生生的事實,許多地方已經出現了種種不祥的徵兆。先看看南極臭氧洞之下的地面生物。在智利南端瀕臨麥哲倫海峽的地區,河裡本來有許多歡蹦活躍的魚類,今天成了呆木亂撞的"盲魚";喜歡游盪的羊群因患了白內障而變為"盲羊",整天悶悶不樂;連蹦帶跳的兔子變成了"盲兔",獵人可輕而易舉地將它們抓獲;自由飛翔的野鳥因雙目失明而迷失方向,撞進了居民的院宅......這是一種多麼令人悲哀又發人深思的景象。
誰能想到,臭氧空洞的罪魁禍首是在工業和生活中使用頻繁的製冷劑氯氟烴。夏天喝冰鎮飲料曾經是古代帝王專享的權利,近半個世紀以來,由於工業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廣泛地使用性質比較穩定、不易燃燒、易於貯存、價格又比較便宜的氯氟烴類物質來做致冷劑、噴霧劑、發泡劑及清洗劑。這些物質可以在大氣中長期存在並破壞臭氧層,從而危害人類的身體健康和影響生物生長。

厄爾尼諾
1997到1998年,似乎整個世界都在遭受惡劣氣候的折磨。連續的高溫使全球森林火災發作得格外頻繁。乾旱襲擊了澳大利亞、智利等國家,使農作物嚴重減產。燃燒了近一年的印尼森林大火,幾乎把整個東南亞都淹沒在濃煙里。
看樣子地球氣候是出了大問題。而事實上,這只是周期性的自然現象。我們只有竭力在它們變幻莫測的腳步中摸出規律,才能更好地面對這兩個淘氣的孩子: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厄爾尼諾在西班牙語里的意思是"聖嬰",其特徵是東太平洋局部海水溫度異常上升。與之相對,"聖女"拉尼娜則是指東太平洋水溫異常下降。這兩種氣候現象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已經超過了溫室氣體排放,成為導致氣候異常的首要因素。厄爾尼諾和拉尼娜一直悄無聲息地伴隨著地球的歷史。
科學家聲稱厄爾尼諾在1萬5千年前就曾給地球氣候造成破壞性影響。但人類認識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的歷史非常短暫。19世紀後半葉,氣象學家觀察到一種奇怪現象。當西太平洋上空的氣壓高於正常標准時,太平洋東側的氣壓就低於正常值,反之亦然。看一看太平洋長期以來的氣候記錄,就可以發現,東西太平洋氣壓呈現一種蹺蹺板式的關系。這種現象被稱為南方濤動。氣壓的反常引起了氣溫和降水的異常,對人類社會和經濟造成了很大的破壞。8年成為100年來最熱的一年。全世界的農、牧、漁業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打擊。由於東太平洋海水溫度升高,造成魚類大量死亡。1970年秘魯的魚捕獲量達1200萬噸,而經過1972年的強厄爾尼諾,1973年陡降至200萬噸以下。1997至1998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又使秘魯魚產量減少為正常年份的38%。海水升溫還使世界大面積海域里的珊瑚死亡。印度洋、太平洋、紅海的珊瑚都受到了嚴重威脅。
在厄爾尼諾年份與災難性的森林大火頻繁發生的年份之間,有非常密切的聯系。1994年悉尼附近的森林發生大火時,正值厄爾尼諾周期。歷史上,本世紀發生的許多火災也是如此。
1997到1998年,似乎整個世界都在遭受惡劣氣候的折磨。連續的高溫使全球森林火災發作得格外頻繁。乾旱襲擊了澳大利亞、智利等國家,使農作物嚴重減產。燃燒了近一年的印尼森林大火,幾乎把整個東南亞都淹沒在濃煙里。
現在對厄爾尼諾的成因還沒有定論,人們還不知道它是天災還是人禍。通常情況下,太平洋西部有一個海洋表面溫度較高的區域,被稱為赤道暖池。這個熱發動機把綿延數十公里的巨大雲團送進大氣層。暖氣流越過太平洋,穿過赤道,最後在太平洋東部的陰冷海面上空下沉。暖空氣在信風的作用下轉而向西流動,形成所謂的沃克環流。在信風減弱的年份,赤道暖池就會東移,使沃克環流區域集中在東太平洋上空。於是,澳大利亞北部的空氣變得乾燥起來,而南美沿岸的大氣更加濕潤。這可能是厄爾尼諾即將來臨的徵兆。這就像是看到天空中密布的陰雲,你就知道暴風雨要到來。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能預測厄爾尼諾和拉尼娜。世界許多國家都建立了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監測系統,密切關注熱帶太平洋水溫的細微變化。因為這些變化可能是聖嬰兄妹到來的先兆。

救救森林
很多年前曾看過一副含義深遠的漫畫:生活在"水泥森林"里的城市人排著長隊等候進入博物館觀看地球上已很難看到的稀有物種----活著的樹。漫畫家通過形象和誇張的手法發出了"驚世駭俗"的呼號:救救森林!
森林是"地球之肺",這恐怕是人人皆知的道理。然而人類保護森林的措施卻遠遠跟不上無情的利斧。據世界觀察研究所1999年初發表的一份報告透露,世界森林正在以每年1600萬公頃的速度消亡,差不多是一個英國或半個德國的面積。迄今,森林已消失了一半。如果森林繼續按這個速度消失,總有一天地球有可能被砍成"光頭"。
人類年年呼籲保護森林,然而森林面積年年銳減。這看似矛盾,但實則有因果聯系。我們需要森林的庇護,但更需要森林的付出。人類在尋求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這本來無可厚非。然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有的人往往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向森林肆意索取。專家警告說,在人類仍被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和功利心所驅使的情況下,森林就難以擺脫目前的厄運。
森林是地球的寶藏。正因為如此,砍伐森林成了一些人發財致富的捷徑。當耕地和牧場不夠用時,有人便向森林索取;當需要外匯時,一些國家不惜對森林亂砍亂伐;當市場上稀有木材傢具行情看漲時,森林"家族"中的部分"成員"便要大禍臨頭。有關數字顯示,最近30年,這種類型的砍伐樹木活動增長了3倍。
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對森林的需求也在年年增長,它象一張大口吞噬著日益減少的森林。以造紙業為例。世界觀察研究所的報告指出,造紙工業迅猛發展是世界森林的一大威脅。90年代每年用於造紙的木材消費比1950年增長了兩倍,到2013年紙的消費量還將倍增。目前,世界被砍伐的樹木有百分之四進了工業國家的造紙廠。美國是紙消費的第一大國,每年人均消費341公斤;其次是日本和德國。美國、日本和歐洲國家人口只佔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但紙製品消費卻佔世界的三分之二,這些國家的木材幾乎全是從發展中國家進口的,因此發達國家對世界森林的減少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人禍猛於虎。造成森林銳減的正是我們人類自己。這是我們必須承認的現實。面對千瘡百孔的"地球之肺",人類是否應該反省?

Ⅸ 當今全球性問題有哪些

當今全球性問題有人口問題、環境問題、資源問題、金融問題。

一、人口問題

人口問題已成為一個日益嚴重的全球性問題。它不僅加重了環境和資源問題,也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而且與資源和環境問題交織在一起,對世界可持續安全與可持續發展均產生巨大影響。

二、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主要包括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方面。目前人類主要面臨十大全球環境問題: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的耗損與破壞、酸雨蔓延、生物多樣性減少、森林銳減、土地荒漠化、大氣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和危險性廢物越境轉移。

三、資源問題

全球性資源問題日益凸顯。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2002年發表報告《活著的地球》指出,由於目前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超出其更新能力到20%,如果各國政府再不進行干預,2030年後人類的整體生活水平將會下降。

四、金融問題

在過去幾十年間,越來越嚴重、越來越頻繁的金融危機讓全世界苦不堪言。這些金融危機能夠迅速蔓延到其他經濟部門,並導致全球經濟局勢撲朔迷離,人們的生活受到影響,社會穩定遭到破壞。

簡介:

這些問題包括以下特徵:第一,全球性。第二,綜合性。第三,挑戰性。

鑒定是否為全球性問題的3個條件:

一、無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是經濟發達國家還是不發達國家,都共同存在的問題;

二、這個問題不解決,會嚴重妨礙全球社會和經濟的發展;

三、解決此問題的途徑,需要世界各國協作,全人類努力才行。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全球性問題

閱讀全文

與國際空間資源問題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