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第四屆世界麻將錦標賽冠軍是誰
由國際麻將聯盟主辦的第四屆世界麻將錦標賽在韓國濟州島落下帷幕,最終,中國B隊勇奪團體冠軍,來自揚州寶應的中國選手周勇獲得個人冠軍,山西女將焦靈花名列第二,季軍則被一名法國選手奪走。
B. 麻將是我國傳統文化,為何在國際麻將大賽卻得不到第一名呢
目前,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不斷被各國爭先申遺,麻將作為中國傳統游戲的結晶,有著「國粹」之稱。有俗語雲:凡有井水處,即聞麻將聲。可見麻將在中國人休閑娛樂中舍我其誰的「國戲」地位。
目前參加麻將比賽的人員,多是來自國內地方麻將協會和俱樂部,如北京方庄智力麻將運動俱樂部、天津麻將協會、青島麻將協會,以及網路麻將比較大的門派,如標榜麻將運動協會,盛殿麻將等等。說白了,多是競技麻將圈的圈內人士,平時就以打國標麻將為主,一般較少賭博。競技麻將圈正如前文所說,發展擴大面臨諸多阻力,所以還比較小眾。真心想學習競技麻將,參加麻將大賽,不妨先找到組織吧。
C. 世界麻將比賽是如何解說的,中國隊有多驚艷
找專業的解說人員就可以,其次中國這邊在38名,沒有多驚艷。
據我了解到的最新消息裡面,大概在第五屆歐洲麻將錦標賽,他們是由歐洲麻將協會EMA主辦。而且它致力於在歐洲推廣麻將,並且他們是世界麻將組織 (WMO) 的成員。麻將還有一個世界組織,聽起來像世貿組織一樣可怕。目前,歐洲世界麻將組織其實有 19 個成員國,而且他們基本上所有在足球方面表現出色的國家都在其中。
競技麻將和當地麻將的最大區別在於打法要復雜得多。而且它最大程度地消除了運氣對結果的影響。這似乎是一個簡單的數學問題,但實際上它是一個復雜的概率問題,因為它測試一個人的智商和心態,而且打麻將的人一般都很冷靜,面不改色。
最後,關於以上的問題,如果小夥伴還有其他想法,可以在下面評論或者討論。
D. 想知麻將在海外的發展
麻將在國外的情況
在荷蘭這個擁有一千六百萬人口的國家,麻將被看作為一種外來的游戲。在20世紀20年代,J.P. Babcock將這項游戲帶到了美國,之後的幾年,他又被傳入了荷蘭,至今還保持著原先的大部分規則。20世紀20年代,「荷蘭麻將團體」沒落以後,荷蘭人只會在家中與親戚朋友或是小俱樂部中玩這項游戲,而不會與其他的團體聯系比賽。不過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一家名為「第一荷蘭麻將社會」的俱樂部為他們早期的比賽制定了一系列的麻將規則,而這些規則基本上是以J.P. Babcock傳到西方的規則為基礎的。這項荷蘭當時唯一的麻將比賽被稱為荷蘭冠軍杯。之後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比賽,直到今天,每年都會有大約10場比賽在荷蘭和比利時舉行。至2004年,第二個正式的荷蘭麻將組織又成立,取名為「荷蘭麻將聯盟」。今年,「荷蘭麻將聯盟」成立了,他意為共同組織公開比賽,考察研究規則,推廣麻將項目,為新的麻將俱樂部提供基礎,並且組織歐洲麻將錦標賽。這個組織一成立就有120位成員,每年出版四次「麻將雜志」。此外在荷蘭「麻將新聞」這個網站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從這里麻將愛好者可以獲取關於規則、發展以及比賽的信息,它是由麻將聯盟主席Martin Rep先生提供的。荷蘭有幾十個麻將俱樂部。荷蘭愛好者很少賭錢,就算有,注碼金額也很低,而且他們沒有專業的選手。
字串2
麻將與橋牌異曲同工,是鍛煉心智、溝通人情的大眾休閑
眾所周知,橋牌是從西方傳入中國的。目前橋牌活動在中國也是搞的十分普及。比起麻將,橋牌在上層人士中活動較多。中國許多領導人也十分喜愛。麻將在中國的第一代領導人中喜愛者也眾多。橋牌與麻將,從游戲規則、特徵來講,正好是兩者的互補。橋牌講究合作、信任、默契以及「橋路」的設計。而麻將則更多的是講究運氣、個人技巧的嫻熟運用以及看住上家、盯牢下家、防止對家的過硬本領。從科學角度講,橋牌注重的是概率的判斷,而麻將更注重的是膽量與推算的結合。兩者都講究博弈藝術。
但在中國麻將的命運不如橋牌。主要是麻將由於簡便娛樂,經常是「小來來」的小賭工具。過去又是禁止的游戲項目。因此,歷來一直不能登大雅之堂。近年來,中國大陸雖然舉行過若干次麻將公開賽,但都是悄悄進行,好象還挺害羞的。如今,歐洲將舉行麻將公開賽,作為發源地的中國,是否也該正面宣傳麻將的文化,培育麻將高尚的文化傳播。
E. 世界麻將錦標賽的第一屆
第一屆世界麻將錦標賽是由世界麻將組織、世界麻將競賽中心主辦的,世界麻將組織2005年成立後舉行的第一次正式比賽。來自中國、美國、日本、德國、法國等17個國家和地區的144名選手報名參加了比賽。東方清華北大隊、京津魯聯隊、日本麻雀聯盟、日本麻將體育協會等22個具有世界權威性的麻將協會組織分別組隊參加了團體比賽。整個比賽共進行9局,所有選手分入中國、日本、歐洲和美洲四大賽區進行循環賽,最終按各局積分決出名次。本次比賽不設任何獎金,以「品」為等級進行選手等級劃分,以牌藝和牌品來定位一至九品的不同等級。
世界麻將組織秘書長江選旗表示,麻將源於中國,但也屬於世界。據估計全世界有5億人口愛好並參與麻將游戲。本次大賽通過用「品」來評判等級,就是希望用具有高道德、高水平的方式來鼓勵選手參賽,在比賽中弘揚中華民族道德觀,提高人文修養。
中國選手李立和張章飛分別奪得冠亞軍,日本選手今枝実獲得季軍。中國山西介休隊、中國上海張江隊和日本麻將體育協會大阪隊分別獲得團體組比賽的前三名。
F. 現在有沒有正規的麻將比賽啊
近日,乘坐重慶前往西昌的火車旅途上400餘名老人進行激烈的麻將比賽。當日,專列從重慶火車北站南廣場正式出發,老人們將在旅途中進行書法比賽、棋藝比賽等豐富的娛樂活動。其實打麻將不僅僅是老人門的活動,也是年輕人等一大愛好,但關於麻將的基本規則你全都懂了嗎?下面就讓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關於打麻將的基本規則。
四、拿牌及打牌
破牆開門之後,首先由莊家拿牌,又稱「抓牌」或「起牌」,每次拿兩墩,其它三家按逆時針方向依次輪流拿牌。但牌在牆上走向為順時針。當各家均拿夠六墩(12張)後,再由莊家「跳拿」兩張,俗稱「掃底」,其它各家再補拿]張。至此,莊家手牌14張,其它各家均為13張。這樣拿上手的牌稱作「配牌」,也樂「基牌」或「底牌」。拿牌結束後,接著莊家先打出第一張牌,此為打牌正式開始。
以上就是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打麻將基本規則了,你看懂了嗎?
G. 日本隊客場戰勝中國捧得麻將大賽冠軍是真的嗎
近日,在中國三亞舉辦的騰訊歡樂麻將——中日麻將爭霸賽中,日本代表隊戰勝中國選手,捧得冠軍。這已經是日本選手第二次在此賽事中獲得冠軍。在今年7月日本東京舉辦的第一次中日麻將爭霸賽中,中國選手客場落敗。而本次在三亞,中國選手亦沒有守住主場優勢。
中日高手的巔峰對決,中國選手雖敗猶榮
據悉,本次騰訊歡樂麻將——中日麻將爭霸賽中,中日兩國都派出了本國實力最強的選手。中國代表隊由世界麻將大賽冠軍、騰訊麻將錦標賽冠軍等國內知名選手組成。日本亦派出國內競技麻將頂尖高手前來迎戰。「本次賽事的選手水平都非常高,每個人都在全力以赴。」中國代表隊選手尼海廷說道。擁有20多年競技麻將牌齡的他多次斬獲國內外麻將賽事冠軍,在大幅落後的情況下,憑借一手小三元自摸,幫助中國隊挽回巨大的劣勢。
騰訊麻將錦標賽個人賽冠軍鄒健志
麻將大國也要做麻將強國,中國競技麻將任重道遠
隨著競技麻將的不斷發展,國內也相繼涌現更多專業的競技麻將愛好者與專業賽事。騰訊歡樂麻將作為國內麻將游戲的領頭羊,從2015年推出騰訊麻將錦標賽,並不斷完善賽事專業度。「我認為騰訊麻將錦標賽可以說是現在國內最頂尖了麻將賽事之一了。」曾參加國內外多個麻將賽事的選手尼海廷說道。
H. 為何中國競技麻將代表隊會不敵歐洲
麻將,在中國家喻戶曉、老少皆宜,同時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相隔十里到百里之間的,麻將的打法基本也千差萬別,但它卻成為了日常人們消遣娛樂幾乎最常規方式。上面所說的是地域麻將,可一旦車同軌書同文之後,涉及到競技麻將,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一旦把麻將歸為棋牌類競技運動後,幾乎在中國是一個被遺忘的項目。它沒有地域麻將那麼喜聞樂見和深入人心;而當人們聽到在所謂的國際賽場上中國隊慘敗而歸的時候,那聲「國粹豈容他人踐踏」的疾呼又顯得那麼蒼白無力,因為競技麻將在當下難登大雅之堂,最大的阻力在於官方的不鼓勵或者說不置可否(讓你辦比賽就能辦,說不讓辦你也沒轍),因為人們還是習慣性地將麻將和賭博聯系在一起,哪怕它被冠以競技麻將的名號,也只能地處江湖之遠。
東風不與麻將便
中國有多少人在打競技麻將?談及這個問題,兩人顯得有些尷尬,但隨後也表現得非常坦然,俞玉奎說:「即便算上水平參差不齊的大爺大媽(甚至可以說大爺大媽是主力軍),在中國大概可能也就只有1萬人左右的群眾基礎,而且幾乎不存在職業競技麻將選手的存在,因為實在是無法維持生計。」
一年下來國內的競技麻將比賽數目在近年來的峰值也就十幾場,而每場比賽冠軍的平均獎金大概只有2000元左右(而你和朋友玩地域麻將,如果數額比較大,有時一晚上的輸贏也可以達到千元級別),而且每項比賽的報名費大概就接近1000元左右(完全覆蓋比賽期間的食宿成本),在找不到贊助商的情況下多數還不包含往返路費(不過如果找到贊助商,也會存在費用全包的可能性,但比賽獎金一般都不高),這樣競技麻將選手幾乎無法從比賽獎金中獲利,而主辦發靠收報名費一項就幾乎可以維持成本甚至盈利,可見競技麻將比賽的商業價值低得有多麼令人發指。
一般來說一場競技麻將比賽的周期大概是3天,上班族則需要請一天假去參賽,如果有哪個賽事主辦方想和當地政績和旅遊結合的話,比賽周期會延長到4-5天,一邊打麻將一邊組織遊山玩水,這當然飽受高齡選手的歡迎,但目前競技麻將的高水平選手(多以學生和上班族為主的年輕人)基本無法參賽。塗少博就表示自己最近幾年由於工作的緣故已經很少打國際的比賽了,基本只參加方庄的聯賽,而俞玉奎更是剛剛從線上麻將(網路對局)轉到線下賽事。
民間高手在城南
說到麻將水平問題,人們總願意拿中國大媽說事,原則上目前競技麻將的群眾基礎中確實大爺大媽居多,以國內水平較高的北京南城方庄聯賽為例,雖然年齡50歲以上的大爺大媽級別選手在80%以上,但目前聯賽積分前十的選手基本都是50歲以下,大爺大媽自然愛玩,但喜歡打和打得多並不等於水平高。大媽們的特點就是都有著堅實的地域麻將烙印,她們對競技麻將的規則理解和策略選擇上都會存在一些偏差。
比如上文中提到的排名前四的選手對局時,大媽更多關注的是這一局牌的得失,而不會在計算小分的基礎上安排策略。另外在基本功上,在做牌牌型的構建以及進攻和防守上,她們大多經驗主義至上,容易忽略概率因素,而水平更高的競技麻將選手則在牌型上保留更多的可能性,進攻和防守也更為嚴密。當然也不排除高水平大媽的存在,比如圈內著名的焦靈花,年過六旬,但競技麻將水平高超,拿過不少國內外比賽的冠軍。
西遊參賽實不易
麻將歐錦賽、麻將世錦賽,這是一些聽上去就充滿違和感的賽事名字。在圈內人看來,並不能保證每次比賽都能將世界各地的競技麻將高手匯聚一堂,說到2014年的麻將歐錦賽,實際上也有人找到塗少博去參賽,但考慮到接近2萬元的往返路費以及比賽賽程長度,塗少博只能無奈謝絕邀請。所以當時中國代表隊僅獲37名的消息其實在圈內人看來並不意外。
「這符合當時參賽選手的水平預期,因為那次比賽,參賽的的確大爺大媽居多,並且水平一般,他們有足夠的時間成本和經濟能力,並帶著出國遊山玩水順便打打麻將的心態去參賽,但大多數學生和上班族則無法做到這一點。」與那次比賽遺憾失之交臂的塗少博表示。這也是很多國際麻將比賽的現狀:如果找不到可靠的贊助商,選手就要自己承擔路費,如果比賽不在國內這筆錢就不是一個小數目,再加上賽程延長導致請假等因素,都會讓年輕的上班族或者學生黨望而卻步。
當然我們也不必太過妄自菲薄或杞人憂天:去年由國際麻將聯盟(Mahjong International League)主辦、聯眾公司協辦的,以打造全球最高規格的專業麻將競技賽事為己任的世界麻將運動會在海南三亞開賽,中國包攬個人和團體冠軍。個人賽中,來自中國的年輕牌手唐波斬獲冠軍,另外兩名來自中國的選手趙堅、李良分獲亞軍、季軍。來自俄羅斯的美女牌手Anna Shpilman是外國牌手中成績最好的,排名第11位。在團隊賽中,中國B隊、瑞士隊、港澳聯隊、中國A隊挺進四強。最終,中國B隊(選手趙堅、周勇、周昌盛、盧華通)摘得得冠軍,將金牌攬入懷中。所謂國粹,自然有人捍衛,我們的水平目前依然穩居世界前列。
與中國大媽走完全相反路線的應該是當下的歐洲競技麻將選手。目前競技麻將的整體水平,中國和日本最強,而歐洲近年來提高的最快。由於歐洲人沒有地域麻將的基礎,他們最開始接觸的就是競技麻將,對於規則的理解更為透徹,在歐洲競技麻將的規則是全英文的,但除了「吃」他們用「chow」外,一些麻將的核心術語「碰、胡」基本是音譯,所以第一次聽到老外說這些詞的時候或多或少還是有些穿越。
來日戰到北風北
另外如果英語不好並不影響選手參加國際麻將比賽,因為打比賽本身並不需要說英文,「基本不用說話,用手指一指,國外的選手就能明白你的意思。」塗少博表示這大概就是麻將圈「只可意會無法言傳」的境界吧。塗少博和俞玉奎最近打得國際比賽都不算多,但回想起來兩人依然能想起一些趣事,比如歐洲人特別喜歡給同桌的選手送禮物,他倆收到過同桌的老外送的當地小工藝品,還有朋友收到過一個麻將手串,做得也還算精緻,可見歐洲人對麻將的喜愛也是真心實意。
但從競技水平而言,歐洲人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雖然他們會把麻將當成競技類棋牌運動,規則和競賽更為規范,也有自己的麻將俱樂部,經常切磋交流,不會出現類似中國大媽那種因對規則理解不透徹而產生的策略失誤,但由於整體水平不高,缺乏高質量的比賽對局,而跨國的麻將交流比賽又不多,所以他們對於觸碰麻將頂尖水平的天花板目前尚有一段距離,但的確是不容忽視的潛力股。
相對於圍棋這樣歷史悠久的棋牌項目,麻將的發展時間並不算長,人類的水平也遠沒有圍棋手那麼出神入化,而與其他棋牌類不同的是,麻將最大的魅力就在於運氣,這既讓高手間的對決充滿無數可能,也讓人機大戰變得鏡花水月。不知道還需要多久,競技麻將才能成為一項主流的棋牌運動項目,有更多人參與,有其獨特的賽事品牌價值,有真正的職業競技麻將選手的誕生,能夠真正以一項體育運動的方式迎來舉世矚目的聚焦。但在這一切來臨之前,它依然是一個夾縫中求生存的小眾項目,但小眾也不見得完全是壞事,偏居一隅,自得其樂,靜靜地等待桃花源式的浪漫帶來豁然開朗的那一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