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石油比礦泉水還便宜,石油出產國為什麼還能扛得住
因為他們的石油資源足夠多,特別是像沙特,水資源匱乏,石油比水都豐富。
對石油出產國來說,我覺得他們賣出去的價格暫時確實是底了一點,但是人家家底厚,完全經得起這樣的揮霍,現在石油貴主要是貴在運輸費用和提純,其實石油原油並沒我們想的那麼貴,沙特他們賣的就是石油原油,而不是提純過的石油,如果是提純過的石油他們賣這么便宜對他們來說肯定也是虧本的,暫時的可以接受,但是長遠下去肯定不行。
綜上,即使石油降價賣了,但是因為是原油,價格也沒我們想的那麼離譜,石油出口國完全是可以接受的,因為他們的石油產量太多太多了。
2. 緊急通知!國際油價再次暴跌,會有哪些影響
原油價格是全球經濟晴雨表之一,其價格的上漲或下跌都對世界經濟產生顯著的影響。原油價格飆升趨勢嚴重時,會引起通貨膨脹率上升,長期的高油價會阻礙國家的宏觀調控,對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產生抑制。反之,油價暴跌會導致人們對未來經濟增長的信心不足,容易對市場環境做出錯誤判斷並對市場上的資金流動造成沖擊,不利於世界經濟復甦。同時原油也是重要的戰略物資,不僅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收入,同時也關繫到國家的能源安全。
然而,低油價對中國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一是對中國國內成本較高的油氣開發企業造成沖擊,影響中國東部老油田的生產運營。二是可能減弱中國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動力,不利於能源結構調整和節能減排。而且,低油價也將對中國在頁岩氣、煤層氣、油砂、深海石油、可燃冰等非常規能源的開發上產生負面影響。三是中國遭遇債務違約的風險上升。中國的能源合作對象國多數法制不健全,油價大跌致其收入銳減,財政困難,加之「石油美元」逆向流動導致國際流動性趨於復雜,信貸評級問題浮出水面,中國遭遇債務違約的風險大增。
3. 國際油價不斷下跌 國內油價還能挺多久
油價將來肯定會降,但是要降低到以前的價格,就不可能了。
我們來看一下上漲的原因,首先,國際油價雖然沒有到前期140美元/桶的高點,但也一直在漲,現在基本在80美元/桶左右。主要還是因為這兩年美元超發,導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包括煤炭等價格飆漲,也帶動了石油的上漲。
其次,石油屬於不可再生資源,但又屬於用途極廣的戰略資源和原材料,重要性不言而喻,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對石油的依賴程度也逐漸增強,也會推動石油的緊缺。
但是,油價不可能一直上漲,這是因為,首先,國際歐佩克組織屬於專門來調節石油的供需和生產的,如果油價過高,將導致國際經濟的減緩,這是任何人都不願意看到的,所以會加大石油的生產,這也會導致油價的下跌。其次,美國每年有收緊貨幣政策預期,到時候也會導致油價下跌。最後,還是因為疫情,會導致全球經濟的發展動力不足,間接促進油價的下跌。
所以,油價預計很快就會到達高位,然後就會震盪回落。
4. 新冠疫情急劇拉低原油價格,會對石油出產國造成什麼影響
因為新冠疫情的影響,導致整個國家的都必須在家呆夠14天,只有這樣才能確定是否被感染,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控制效果。而因為國家停工的影響導致對石油的需求下降,當然除此之外停工這些天對於國際上的經濟沖擊也是十分巨大的,所以現在國際市場的已經出現疲軟的現象。原油價格的降低,對於本來就依靠石油出口獲得經濟收入的原油出口國損失了一大筆經濟收入,不僅如此國內的經濟也會因此收到影響。
當國際經濟出現動盪時,人民都回選擇購買黃金這樣的硬通貨,而原油的需求就會明顯的下降。這些依靠原油出口發展經濟的國家,就會缺少一大批經濟收入,國家財政上少一大筆,國內經濟自然收到沖擊。所以說這對於石油出口國造成巨大的影響,經濟發展都會出現停滯。
5. 世界石油資源還能維持多少時間
不會枯竭!
國土資源部研究人員10日說,中國石油資源儲量仍處於增長期,盡管已進入低速增長階段。
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全球資源戰略研究開放實驗室副主任張新安在此間召開的「2005中國石油論壇」上說,得益於高強度的石油勘查活動,中國石油儲量繼續保持良好增長勢頭。
截至2004年底,中國累計探明包括原油和凝析油在內的石油地質儲量為248.44億噸,比2003年底增長5.4%;累計探明石油可采儲量67.91億噸,增長3.4%;累計采出量43億噸;剩餘可采儲量24.91億噸,增長2.4%。
張新安指出,中國石油儲量替代率尚維持在合理水平。儲量替代率是反映儲量接替能力的指標,是指國內年新增探明可采儲量與當年開采消耗儲量的比值。替代率為1,表明勘探所導致的儲量增加與開采所導致的儲量消耗持平。儲量替代率大於1,表明儲量的增加大於消耗,小於1則表示勘探新增的儲量不能完全彌補儲量的消耗。
張新安介紹說,1993年以來,中國石油儲量替代率基本維持在1.0左右。2004年,更是達到了1.27的高水平。
此外,自1993年成為石油進口國以來,中國的石油儲采比一直維持在14至16的范圍內。儲采比是指國內石油剩餘可采儲量與當年采儲量之比,即目前石油剩餘可采儲量可供消費的時間。張新安說,盡管這一比值僅及2004年世界石油平均儲采比43的三分之一,但由於世界平均儲采比受中東儲采比拉高影響,這仍是一個較為合理的、可以保持石油工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水平。
張新安認為,目前中國石油資源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開采和消費的高強度。2004年,中國佔世界石油儲量的1.5%,產量佔世界總量的4.5%,但消費量卻佔世界總量的8.2%。
盡管如此,近年來中國原油產量保持較快增速。由2000年的1.63億噸增至2004年的1.75億噸,年均增長1.1%。預計今年將達到1.8億噸,而按照以前的預測,到2010年才可能達到這個數字。
張新安說,中國石油資源潛力巨大,尚有約三分之二的潛力待探明。在這三分之二的待探明潛力中,三分之一可以在當前技術和成本條件下探明;三分之一可以利用現有技術探明,但發現成本將大幅增加;其餘三分之一將依賴未來技術的創新。
他建議,中國應採取有效措施,加大石油勘探開發力度,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體制,完善油氣基礎地質投入機制,實行風險投資機制,推進勘探開發競爭機制。
張新安表示,中國還應採取包括經濟和行政手段在內的各種有效措施,加強對非常規油氣資源的評價勘查。據介紹,中國油頁岩預測資源總量4832億噸,但尚未展開系統調查評價,探明程度僅為6%。油砂目前尚無查明資源儲量,預計資源量達80億噸以上。 要幾億年吧....
6. 時政熱點:低油價能讓產油方撐多久
最近兩個月以來,國際市場石油價格大幅度震盪,油價多次下探30美元每桶,引發各方的擔憂加劇。據透露,為了穩定油價、平衡供求,多個產油國家將在4月於多哈就凍結石油產量進行協商。然而對於此次協商能否順利展開、凍結產量對市場有何提振作用等問題,一些分析機構並未持積極態度。
圍繞如何應對油價下跌的問題,主要石油出口國一直存在立場分歧。油價下跌以來,不少產油國通過擴大產量來部分彌補損失,但委內瑞拉石油投資嚴重不足,無力增產,只能眼看著自己的市場份額不斷縮小,收入大幅下跌,國民經濟受到重創。所以,委內瑞拉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成員中最堅決主張聯合減產保價的國家。
沙特是歐佩克的龍頭,一直堅定地拒絕減產保價。沙特認為,高油價只會吸引更多的美國頁岩油、加拿大油砂和巴西深海石油進入市場。因此,沙特的策略是維持產量、把油價壓到頁岩油的成本線之下,迫使高成本油企破產退出,最終實現市場再平衡。從過去一年多的情況看,雖然不少油企破產退出,但全球石油庫存仍在上升,沙特的策略並沒有取得預期效果。
俄羅斯不是歐佩克成員國,但其石油產量與沙特相當。如果歐佩克能自行減產保價,俄羅斯將成為最大的受益國。沙特強烈堅持俄羅斯聯合參與,否則歐佩克不會限產。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俄羅斯、沙特和委內瑞拉等國最終走到了一起。
但今天的國際油價,遠不是常規石油出口國能決定的。美國頁岩油的開采成本不斷下降,開采技術不斷升級,只要油價一漲,頁岩油投資就有可能很快抬頭。國際能源署最新報告預計,美國石油產量2021年將急劇上升,引領世界石油生產。因此,即便採取措施凍結石油產能,從供應端解決油價低迷問題的難度也還是很大。
當前油價的深幅下跌,造成的負面溢出效應超過了預期。一是能源業債務違約和裁員的風險。以美國為例,油價下跌已經導致不少頁岩油企業破產,一些新能源項目也受到沖擊。如果油價長期維持在低水平,石油出口國的金融形勢將更加脆弱。二是出口國消費下降。對很多石油出口國而言,原油價格下跌最終等同於公共開支減少,可能會抑制消費者支出。三是擾動證券市場。海灣國家過去積累了大量的石油美元,通過主權財富基金投資於全球證券市場。現在這些國家的財政出現困難,其主權基金紛紛從全球證券市場撤資救急。今年初的全球股市和油價「聯袂」大跌,產油國主權基金倉促撤離即是推手之一。
油價的短期震盪受制於投資者信心,但長期趨勢還是取決於供求關系。在供應端,歐佩克成員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常規石油與非常規油氣之間,各方利益的撕扯博弈,導致減產提價困難重重。目前看,油價回暖的關鍵還在於需求端,但全球經濟何時走出困境,也是一個讓人難以作答的問題。
7. 世界石油還能用多久
石油資源是一種不可再生能源。盡管最近有科學考察表明,這種能源在地球上依然在不斷生成,例如在墨西哥灣、黑海等,但其生成的速度,不是以年計算,而是要用地質年代來計算,因此,這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
全世界石油還能用多久?多年來,專家們對此有不同的結論。多數專家認為,石油時代至少將持續兩三個世紀。持悲觀態度的專家則認為:石油匱乏之勢迫在眉睫,如果不努力開發替代能源,將會出現悲劇性後果。
盡管地層中的石油和天然氣的蘊藏量不可能十分准確地估算出來,但據石油專家們的粗略估計:人類自1973年至1997年間向地球索取了大約5000億—8000億桶石油,占當時探明儲量的85%。自那時以後,新發現的油田幾乎使儲量翻了一番。法國專家賈內西尼認為,「就目前已知的石油儲量,這個數字約為1萬億桶,夠人類消費36—40年(按目前的石油消費速度計算)」。除了這1萬億桶以外,有待發現的石油大約也有1萬億桶。這就是說,地下總共還有2萬億桶石油可供開采利用,可供人類消費近80年。
聯合國國際能源局指出,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儲量開採到2020年不會有任何問題。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認為,就目前探明的儲量來看,即使再開采70年也不會到達底線。隨著新油田的發現和勘探及開采技術的提高,人類使用石油的時間可能還會延長。
噸與桶(小知識)
噸和桶均為國際上通用的計量單位。具體到石油而言,1噸約等於7桶,如果油質較輕(稀)則1噸約等於7.2桶或7.3桶。在國際石油市場上,油價通常以1桶多少美元來計算。
《人民日報》 (2003年05月20日第十二版)
8. 美國、俄羅斯、中國、日本和印度的戰略石油儲備各能夠維持多少天
所謂戰略石油儲備,是應對短期石油供應沖擊(大規模減少或中斷)的有效途徑之一。它本身服務於國家能源安全,以保障原油的不斷供給為目的,同時具有平抑國內油價異常波動的功能。
目前美國的能夠維持100天,俄羅斯目前還沒有實行戰略石油儲備,它本身就是石油大國,還到處出口賣石油。產油國一般不建立石油戰略儲備。中國的石油戰略儲備一期工程於2014年完成,可維持9天,石油消費太大了。日本資源匱乏,很重視能源,從1973年就開始搞石油戰略儲備了,加上政府和民間的,日本最多。能達到6個月的時間。印度目前能維持50天左右。
戰略石油儲備制度起源於1973年。當時,由於歐佩克石油生產國對西方發達國家搞石油禁運,發達國家聯手成立了國際能源署。成員國紛紛儲備石油,以應對石油危機。當時國際能源署要求成員國至少要儲備60天的石油,主要是原油。上世紀80年代第二次石油危機後,他們又規定增加到90天,主要包括政府儲備和企業儲備兩種形式。當前世界上只有為數不多的國家戰略石油儲備達到90天以上。
戰略石油儲備是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眾多發達國家都把石油儲備作為一項重要戰略加以部署實施。當前存在戰略儲備與平準庫存兩種石油儲備,戰略石油儲備是在戰爭或自然災難時以保障國家石油的不間斷供給為目的。而以平抑油價波動為目的的石油儲備是平準庫存。戰略儲備體系應該考慮市場化的因素,但戰略儲備體系本身是服務於國家能源安全的,幾乎不盈利。
9. 世界石油還能用多久
根據科學家推測,按現在的消耗速度現存石油至多還能用150年左右,如果過度開采,這時間還會大大縮短。
1998年6月7日,美國《洛杉磯時報》發表題為《即將來臨的石油危機——真正的危機》的文章認為,今後10年左右,世界石油供應似乎是充足的。在今後20年左右的時間,全球石油產量可能開始持續下降。雖然市場力量和石油生產技術的改進可能使石油供應繼續保持到21世紀,但是石油危機的到來可能比一般人的設想早得多。
美國托萊多大學地質學教授克雷格·哈特菲爾德指出:「自1979年以來,全世界已燒掉的石油比到那一年為止人類整個燒油史中燒掉的石油還多。」
這位教授認為,自從石油時代開始以來,全世界已燒掉約8000億桶石油。據估計,約有1萬億桶到1.6萬億桶石油埋藏在可以廉價開採的地層中。
按目前世界石油消耗速度看,1.6萬億桶石油大約60年就會消耗光。而且世界石油消耗速度並未停滯,而是在逐年增加。目前全球每天消耗石油量已達7100萬桶,幾乎每年增加2%。以每年這個增加數字計算,到2010年,全世界將消耗掉從經濟到技術上都容易開採的全部石油的一半。
盡管地質勘探技術有了驚人的進步,但所探明的新的石油儲量明顯減少,因為現有石油消費量同新勘探到的石油量的比例是4∶1。在不久的將來,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最終都會面臨石油危機。
在本世紀內,世界主要靠豐富的低價石油推動了經濟車輪的前進,如果石油枯竭那麼世界經濟將面臨嚴峻挑戰。《中東報》認為,到1997年底,開採石油已達8070億桶,其中一半是在石油動盪的70年代開採的。根據一些保守的估計,石油儲量不會超過8300億桶。
還有一些報告指出,世界石油總儲量約達9950億桶。目前,世界每年消費石油240億桶,而新勘探出的石油越來越少,每年只有50億桶。中東地區以外的石油儲量正在下降。石油資源是有限的。
據美國石油業協會估計,地球上尚未開採的原油儲藏量已不足兩萬億桶,可供人類開采不超過95年的時間。在2050年到來之前,世界經濟的發展將越來越多地依賴煤炭。其後在2250到2500年之間,煤炭也將消耗殆盡,礦物燃料供應枯竭。面對即將到來的能源危機,全世界認識到必須採取開源節流的戰略,即一方面節約能源,另一方面開發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