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國際戰略形勢的歷史演變與發展趨勢有哪些
國際戰略形勢是世界各主要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相互關系的基本結構。它是國際戰略環境的總體框架,表現了世界力量的分布、組合和對比。在國際戰略格局中,擁有強大軍事實力和政治影響力的國家和地區,在世界事務中扮演著主要角色、起著主導作用,通常被稱為「極」或「力量中心」。由於各個歷史時期,新生力量的形成與變化,使起主導作用的「力量中心」也隨之變化,從而形成單極格局、兩極格局以及多極格局。國際戰略格局同經常變動的國際戰略形勢有所不同,它在一個相應的歷史時期內具相對的穩定性。新舊戰略格局的交替轉換,通常發生在涉及世界主要國家的劇烈的社會大動盪之後,其根本原因在於世界基本矛盾的不斷發展變化。真正具有世界意義的國際戰略格局是在近代資本主義發展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國際戰略形勢的歷史演變
大航海時代前,人類生活在相互隔絕而又各自獨立的幾塊陸地上,沒有哪一塊大陸上的人能確切地知道,地球究竟是方的還是圓的,而幾乎每一塊陸地上的人都認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大航海時代的到來,讓人類歷史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史。自此,國與國之間開始了頻繁的交流,戰略格局悄然形成。最初,由於歐洲活躍的貿易與文化交流,此時的戰略格局以歐洲為中心,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多極均勢格局,1648~1815年) 近代國際關系格局的第一次演變發生在17世紀初期,其標志是該時期席捲歐洲的30年戰爭。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標志著歐洲30年戰爭的結束,成為現代國際關系史的開端。和約確立的國家無論大小、戰勝國還是戰敗國,均能以主權國家身份參與國際協議的原則,作為國際關系發展的重要里程碑而載入史冊。
維也納體系(多極均勢格局,1815~1871年)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和生產技術的更新,增強了主權國家的綜合國力。威斯特伐利亞和會以後,國際關系中的重要特點就是西歐向世界各地的擴張,歐洲擴張導致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秩序」產生;此外,歐洲強國因殖民地等問題開始了激烈較量。最終在1814年10月~1815年6月召開的維也納會議上,確立了維也納體系。英、法、俄、普魯士和奧地利相互制約與平衡,形成多極均勢國際體系中的主宰。
法蘭克福格局(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格局,1871~1918年) 在維也納格局的發展過程中,歐洲工業的進步促使各國資本主義反對封建制度及其殘余的革命斗爭迅猛發展。1870年7月,法國拿破崙三世對普魯士宣戰。戰爭開始後,法國接連失利。11月,南德意志聯邦與普魯士簽訂聯合條約,條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給德國,賠款50億法郎,3年付清後德國佔領軍開始撤退。5月,兩國正式簽署《法蘭克福和約》。為確保對法勝利成果,戰後,普魯士首相俾斯麥組織了新的反法聯盟,並於1873年建立了德奧俄「三皇同盟」,共同遏製法國。於是,在歐洲大陸形成了新的以《法蘭克福和約》和「三皇同盟」為基礎的戰略格局,史稱「法蘭克福格局」。出於俾斯麥在其中起著主導作用,亦稱「俾斯麥體系」。P-3
上 1921年底召開的華盛頓會議下 雅爾塔會議「三巨頭」,從左至右分別為丘吉爾、羅斯福、斯大林
一戰的爆發使戰略格局的覆蓋面擴大,全球戰略格局開始形成。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多極格局,1918~1945年) 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和會上簽署的《凡爾賽和約》,以重新確定德國邊界、限制德國軍備、瓜分德國殖民地、從德國榨取巨額賠款為基礎,使歐洲形成了新的均勢,確立了一戰後歐洲國際關系的新秩序,即「凡爾賽體系」。另一方面,在戰爭期間才加入協約國的美國和日本狠狠地發了一筆戰爭財,美國的海軍力量迅速發展起來。1921年底,美國為了確立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支配地位,主導召開了華盛頓會議,先後炮製了《四國條約》《五國海軍條約》和關於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通過這次會議,在承認美國實力優勢的基礎上,劃分了一戰後帝國主義國家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勢力范圍。自此,形成了以《凡爾賽和約》與華盛頓會議為基礎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雅爾塔體系(兩極格局,1945~1991年) 二戰末,國際政治舞台上的美國和蘇聯已經成為兩支主要力量。傳統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政治格局宣告終結,二戰末期,美英蘇三國首腦舉行的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標志著以美蘇兩大強國為首的兩極格局即雅爾塔體系開始形成。這些會議達成的協議和諒解,除協調了同盟國對德日法西斯的作戰計劃和行動,加速了反法西斯世界大戰的結束外,更主要的是確定了美蘇兩國的勢力范圍,標志著兩極格局初步形成。此後,美蘇冷戰更加劇了這一格局。
冷戰後進入多極化國際格局(1991年至今)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發生了對人類歷史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的巨大變化,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國際戰略格局進入了一個轉型期。兩極世界對峙的結束,給國際關系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影響。世界各種力量經過發展和重新組合後,新的多極化世界格局已經初見端倪。
軍事力量在國際戰略格局演變中的重要作用
國際戰略形勢的轉型大多是通過大規模戰爭,特別是世界大戰的形式最終完成的,軍事力量是推動國際戰略格局實現最後變更的主力軍。在核威懾的控制下,冷戰沒有演進為熱戰,而是最終理性地接受了綜合國力全面較量的結果。但是在長期的兩極對抗中,軍事實力影響著力量的對比,也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對抗的勝負。在維護或挑戰現有國際秩序時,軍事力量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軍事力量是營造有利國際環境的重要工具。進入21世紀以來,很多國家審查和調整國家安全戰略目標時,都在保衛國土安全的基本目標外,增加了營造有利國際環境的新目標。美國軍事戰略的三大任務是保衛國家、預防威脅、打贏戰爭,前兩大任務都包含有營造國際環境的內容,軍事戰略的涵蓋遠遠超出了戰場范圍。利用國家軍事力量開展國際軍事合作,已成為大多數國家謀安全、保利益、促和平的重要方式。
近來,多國參與的聯合軍演越來越頻繁
國際軍事合作是各國軍隊的根本任務之一。當前,國際軍事合作的范圍越來越廣泛,形式越來越多樣,包括戰略對話、安全磋商、建立軍事互信、簽訂軍事條約與協定、建立危機預防與管理機制、開展軍事技術合作、參與國際維和行動、舉行聯合軍事演習、加強軍事人員交流與培訓、進行軍援和軍購活動、防範和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實施國際人道主義救援等內容。開展這類軍事合作,是國家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樹立負責任的國際形象、建立有利的國際秩序的必要措施。軍事力量這種硬實力的軟運用,已成為很多國家和平時期運用軍隊的重要形式。
在各國軍隊以信息時代為契機推動軍事革命時,為營造良好國際環境而開展對外軍事合作已成為軍隊轉型的重要推動力。各國軍隊在編製作戰與行動條令、改組編制體制、研發武器裝備、更新教育與訓練內容時,都將開展對外軍事合作納入作戰需求,從而使軍隊轉型有了更強的目標性與緊迫性。同時,國際軍事合作正日益發展為日常和例行任務,也為檢驗軍隊戰鬥力提供了新的標准和更多的機會。對過去較少承擔國際軍事責任的軍隊來說,走出國門是在交往中學習外軍優長,在互動中了解世界軍情動態,在實踐中增長才乾和自信的大好機會。軍事力量建設與運用的關系,已不再是「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而發展為「養兵千日,用兵千日」。
結 語
我國當前的周邊環境不容樂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只有加深對危機和苦難的理解,才能在這個世界上站得住腳,應對各種撲面而來的挑戰,把握時局的最終方向。
軍事力量的傳統運用是在對抗中求全勝,軍事力量的創新運用是在合作中謀共贏。中國軍隊在現代化過程中,首要任務仍是為了實現和維護國家的統一,做好打勝仗的一切准備。其次,為塑造有利的國際安全環境,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的新挑戰,要積極開展周邊、地區和國際的安全與軍事合作,以大國軍隊的姿態,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提供堅強的安全保障,為保障國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戰略支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⑵ 進入新世紀以來,國際局勢發生了哪些深刻變化
1、進入新世紀,國際關系進入新世紀以來發生的深刻變化正在繼續,一些具有規律性的特點和趨勢進一步顯現。國際環境對我國利大於弊、積極因素多於消極因素的總體狀況沒有改變,但某些挑戰和問題有了新的發展,值得關注。
2、國際局勢保持總體和平、緩和與穩定態勢,但局部性的戰爭、動盪與緊張有所加劇。當前,大國關系繼續以合作為主調並保持相對穩定。美歐、美俄之間矛盾有所緩和雖然雙方之間深層次的矛盾和分歧並未消除;
另一方面,舊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一時難以建立起來,兩極格局解體留下的空間,客觀上有利於多極化趨勢的發展。
大國之間,包括冷戰期間敵對國之間的相互關系發生重大的變化,眾多國家包括美國的盟國都要求美國與其相互尊重、平等互利,通過對話和合作,促進共同的發展和繁榮,這使美國推行單邊擴張政策越來越困難了。
⑶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形勢發生了哪些變化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的解體,世界各國由對抗轉向對話,開始向著多極化的方向發展。
蘇聯和東歐國家從盟友轉為普通國家關系,蘇美關系從冷戰和對抗轉向緩和與合作,以1985年11月日內瓦首腦會晤為轉折,美蘇關系開始進入比較持久和穩定的緩和時期。兩國在不同級別上就不同的問題進行對話從此制度化。
以東西方「冷戰」為基本特徵的兩極體制解體,被多方位竟爭的「多極化」格局所取代。
(3)世界國際形勢發生了哪些新變化擴展閱讀:
20世紀末期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發生了一系列深刻的變化,即資本主義經濟日益虛擬化和金融化。金融部門相對於實體經濟部門日益膨脹,利潤的來源越來越以虛擬經濟為主,金融資本無論在微觀層面和宏觀層面都占據了主導地位。
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呈現出經濟加速金融化、金融資本虛擬化、實體經濟空心化、日常消費借貸化、國家走向債務化、人民群眾貧困化等趨勢。
⑷ 當今國際形勢在政治出現了哪些新變化
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和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滯緩,新興經濟體的力量日益壯大,和西方發達國家總體之間力量對比差距日益縮小,且二者之間的力量增長速度處在一快一慢的發展方向上,未來可預期總體力量的天平正在趨向於平衡甚至有反超的可能性,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的增長對長期一直處在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政治經濟軍事的格局造成了嚴重的沖擊,二大力量集團之間將會在一個可預期的時間段里爭奪對世界的主導權的相互博弈過程,接下來的一二十年裡全球應該會是一個多事之秋,最後會是一個什麼結果,就要看各大國的實力走向各國領導人的政治智慧及各國人民的意志和智慧了。。。。。。
⑸ 20世紀以來世界格局發生了三次重大變化
.國際格局發生了三次變動,分別是: 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美國和蘇聯兩極冷戰格局 ③ 20 世紀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由兩極格局向多極格局轉變。 原因是 第一次:原因:一戰後,帝國主義戰勝國先後召開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感會議,調整了它們在歐洲、亞洲和非洲統治的新秩序,形成了「凡爾賽 --- 華盛頓體系。 第二次:原因:二戰後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蘇聯力量壯大,成為唯一能夠與美國抗衡的國家,它們企圖重新劃分勢力范圍,形成了美蘇對峙的局面。 第三次:原因: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後,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冷戰對峙局面隨這結束。美國成為唯一超級大國,冷戰局面隨之結束。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根源於世界經濟力量結構的多極化。
⑹ 當前國際形勢的變化有哪些突出特點
當前國際形勢的變化突出特點有:
1、全球性經濟危機與社會危機疊加發生,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面臨深刻調整。
2、國際力量對比舊的平衡被打破,在新的力量平衡構建過程中,大國關系走向出現了不確定性。
3、全球性的兩極分化加劇,政治激化導致對抗性因素上升。
4、西方國家面臨體制結構調整震盪。
5、伊斯蘭國家對社會現代性的訴求與其原有的文化、宗教、體制發生了尖銳的沖突,引起地區規模級的持續動亂並嚴重外溢。
6、全球工業化進程推動人類海洋工業文明時代來臨,基於物質資源的海上爭奪與對抗凸顯。
7、地球生態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給社會造成的負荷幾近極限,生態危機正向社會危機轉化。
8、網路媒體的消極作用持續發酵,網路空間日益成為國家安全的新挑戰。
9、國際公共認知能力嚴重滯後,國際社會對全球治理的新情況、新需求准備不足,反應不力,舉措失當。
10、非常態下的利益沖突難以調和,國際社會的諸多矛盾在非常態氛圍中存在激化、失控的危險。
(6)世界國際形勢發生了哪些新變化擴展閱讀:
1、全球性經濟危機與社會危機疊加發生,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面臨深刻調整。
金融危機爆發至今多年,但餘威猶在。世界范圍內的蕭條之後人們並沒有看到傳說中的蓬勃復甦,金融危機逐漸轉化為債務危機,在經濟持續低迷的作用下,各國政治和社會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
當原有體系不能再通過有效的輸出來控制世界的時候,新興力量便孕育而生,國際力量此消彼長會進一步加快。當前,多中心國際秩序已顯現,世界權力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尤其是美國單方面主導國際秩序的能力在削弱,加速了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重組。
2、國際力量對比舊的平衡被打破,在新的力量平衡構建過程中,大國關系走向出現了不確定性。
危機時代全球原有平衡被打破,世界各主要國家受到金融危機影響程度不同,導致國際格局正發生深刻變化,傳統西方大國(美歐日)集體下沉,新興國家群體性崛起,其中以金磚四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表現最為亮眼,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強勁的增長態勢對世界經濟的貢獻舉足輕重,也推動了世界權力重心的東移。
3、全球性的兩極分化加劇,政治激化導致對抗性因素上升。
經濟全球化在推動生產力向前發展的同時也加深了全球的兩極分化,發達國家利用資本、技術優勢,通過不平等的國際貿易控制、盤剝發展中國家,數字鴻溝愈來愈大。
隨著科技革命的到來,資本所具有的內在擴張性特質更加顯現,發達國家的優勢地位日益被強化,而原本弱勢的發展中國家越發處於不利地位。
4、西方國家面臨體制結構調整震盪。
西方國家正在經歷的經濟衰退、政治動盪、社會抗議等種種困境表明西方正經歷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危機。此輪危機把西方國家的制度缺陷和結構性矛盾暴露無遺,而新自由主義、緊縮財政等並未帶領西方走出困境。
信任危機沖擊社會穩定,社會極端思潮抬頭,此起彼伏的民眾抗議既是民眾表達對就業、移民、醫療、福利等制度的不滿,也是西方社會中產階級萎縮、貧富分化加重的表現,體制矛盾最終釀成體制危機。西方國家的體制機制正在面臨巨大的變革壓力。
5、伊斯蘭國家對社會現代性的訴求與其原有的文化、宗教、體制發生了尖銳的沖突,引起地區規模級的持續動亂並嚴重外溢。
伊斯蘭國家在經歷風暴洗禮後並未走出陰影,埃及、利比亞再次陷入危機,敘利亞、伊朗局勢依舊膠著,中東局勢遠未明朗。
全球化密切了中東和世界的聯系,也觸動了伊斯蘭國家政治民主化這一敏感神經,國家政治民主化、現代化的呼聲鵲起,政府面臨的壓力驟增,但由於擔心政權合法性受到質疑,政治和社會改革的議題始終停留在討論層面,制度構建和創新缺乏原始動力。
如何處理民眾日益強烈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訴求不僅是伊斯蘭國家面臨的困境,也是其他國家相當長時間內不得不面臨的嚴峻挑戰。
6、全球工業化進程推動人類海洋工業文明時代來臨,基於物質資源的海上爭奪與對抗凸顯。
陸地資源逐漸枯竭,人類將目光投向了新能源,而深海的油氣資源、可燃冰、海濱砂礦、多金屬結核等,儲量之大遠超當今人類需求。
對能源需求的激增促使海洋科技突飛猛進,人類對海洋資源的勘探開發進入新階段,各國不斷上演「藍色圈地」運動,海上競爭愈演愈烈,各種利益矛盾凸顯。
國際海洋爭端日趨復雜迫使各國調整各自的海洋戰略,中國的「海洋強國」戰略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的,這既符合中國國情,也能在海洋工業文明時代更好地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和國土安全。
7、地球生態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給社會造成的負荷幾近極限,生態危機正向社會危機轉化。
在當前人類面臨的三重危機中,金融危機是短期危機,在一段時間內可以得到恢復和改善,而生態危機和能源危機是更為嚴重的長期危機,並不能通過政策刺激消除,需要人類重新審視在自然中的地位和作用。
8、網路媒體的消極作用持續發酵,網路空間日益成為國家安全的新挑戰。
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了人類活動的第五維空間,網路已經嵌入了人類的整個社會運行,關乎社會系統能否正常運轉,這意味著網路賦予了國家安全新內涵,可以說,沒有網路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
9、國際公共認知能力嚴重滯後,國際社會對全球治理的新情況、新需求准備不足,反應不力,舉措失當。
氣候變化、非傳統安全、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等全球性問題對全球治理的需求空前高漲,而國際社會對全球治理的供給卻明顯下降。
究其原因:一是世界經濟的持續蕭條使得各國政府無力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全球治理中,各國的關注點更多地放在解決國內民眾的利益訴求上,內部治理的挑戰要遠遠大於全球治理的需求,各國政府既無意願也無能力在全球治理方面有所作為,對未來經濟的悲觀預期是全球治理推進的巨大阻力,各國政府口惠而實不至便源於此。
二是「反全球化」浪潮不絕於耳,此輪金融危機又給「反全球化」提供了最好的理由,而現有國際機制又不能有效解決全球性問題,致使全球治理碎片化,由於主體利益的差異性使得在行動的認同上很難達成共識,造成治理成本增加。
同時,全球化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如社會失衡、貧富差距、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等使得全球化的推動者也對全球化猶豫不決,給全球治理體系帶來新挑戰。
10、非常態下的利益沖突難以調和,國際社會的諸多矛盾在非常態氛圍中存在激化、失控的危險。
國際社會的矛盾源於國家間的利益對抗,當矛盾各方在利益方面的政治關系發生激化,甚至是出乎意料的非常態發展超出內政的心理承受程度,必然會引發內外政治局勢的劇烈變化。
基地組織的興起及在全球製造恐怖襲擊與非常態下的利益沖突不無關系。
隨著人類需求的不斷增長,資源的稀缺性不斷顯現,加大了利益沖突的風險,再加上經濟的不平衡和文化的差異造成國際人權意識的分歧,國家間的「戰略互信」很難構建。
⑺ 當今國際形勢發生了哪些深刻而復雜的變化
當前,國際形勢繼續發生深刻復雜變化,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國際格局和國際秩序加速調整演變。世界各國正抓緊調整各自發展戰略,推動變革創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開拓新的發展空間。
同時,世界經濟仍處於深度調整期,低增長、低通脹、低需求同高失業、高債務、高泡沫等風險交織,主要經濟體走勢和政策取向繼續分化,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依然突出;地緣政治因素更加突出,局部動盪此起彼伏;恐怖主義、網路安全、能源安全、糧食安全、氣候變化、重大傳染性疾病等非傳統安全和全球性挑戰不斷增多,南北發展差距依然很大。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依然任重而道遠。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世界好,亞洲才能好;亞洲好,世界才能好。面對風雲變幻的國際和地區形勢,我們要把握好世界大勢,跟上時代潮流,共同營造對亞洲、對世界都更為有利的地區秩序,通過邁向亞洲命運共同體,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
1、邁向命運共同體,必須堅持各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各國體量有大小、國力有強弱、發展有先後,但都是國際社會平等的一員,都有平等參與地區和國際事務的權利。涉及大家的事情要由各國共同商量來辦。作為大國,意味著對地區和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更大責任,而不是對地區和國際事務的更大壟斷。
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首先要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客觀理性看待別國發展壯大和政策理念,努力求同存異、聚同化異。要共同維護亞洲來之不易的和平穩定局面和良好發展勢頭,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為一己之私搞亂地區形勢。
2、邁向命運共同體,必須堅持合作共贏、共同發展。
東南亞朋友講「水漲荷花高」,非洲朋友講「獨行快,眾行遠」,歐洲朋友講「一棵樹擋不住寒風」,中國人講「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有水大河滿」。這些說的都是一個道理,只有合作共贏才能辦大事、辦好事、辦長久之事。要摒棄零和游戲、你輸我贏的舊思維,樹立雙贏、共贏的新理念,在追求自身利益時兼顧他方利益,在尋求自身發展時促進共同發展。
合作共贏的理念不僅適用於經濟領域,也適用於政治、安全、文化等廣泛領域;不僅適用於地區國家之間,也適用於同域外國家開展合作。要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防範不同經濟體經濟政策變動可能帶來的負面外溢效應,積極推動全球經濟治理變革,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體制,共同應對世界經濟中的風險和挑戰。
中國和東盟國家將攜手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東盟和中國、日本、韓國致力於2020年建成東亞經濟共同體。我們要積極構建亞洲自由貿易網路,爭取在2015年完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談判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談判。在推進亞洲經濟一體化的同時,我們要堅持開放的區域主義,協調推進包括亞太經合組織在內的跨區域合作。
要積極推動構建地區金融合作體系,探討搭建亞洲金融機構交流合作平台,推動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同亞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等多邊金融機構互補共進、協調發展。要加強在貨幣穩定、投融資、信用評級等領域務實合作,推進清邁倡議多邊化機制建設,建設地區金融安全網。要推進建設亞洲能源資源合作機制,保障能源資源安全。
中方倡議加快制定東亞和亞洲互聯互通規劃,促進基礎設施、政策規劃、人員往來全面融合。要加強海上互聯互通建設,推進亞洲海洋合作機制建設,促進海洋經濟、環保、災害管理、漁業等各領域合作,使海洋成為連接亞洲國家的和平、友好、合作之海。
3、邁向命運共同體,必須堅持實現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
當今世界,安全的內涵和外延更加豐富,時空領域更加寬廣,各種因素更加錯綜復雜。各國人民命運與共、唇齒相依。當今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能實現脫離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沒有建立在其他國家不安全基礎上的安全。我們要摒棄冷戰思維,創新安全理念,努力走出一條共建、共享、共贏的亞洲安全之路。
各國都有平等參與地區安全事務的權利,也都有維護地區安全的責任,每一個國家的合理安全關切都應該得到尊重和保障。要通盤考慮亞洲安全問題的歷史經緯和現實狀況,多管齊下、綜合施策,協調推進地區安全治理,統籌維護傳統和非傳統領域安全。要通過對話合作促進各國和本地區安全,以合作謀和平、以合作促安全,堅持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反對動輒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要堅持發展和安全並重,以可持續發展促進可持續安全。亞洲國家要加強同其他地區國家和有關組織合作,歡迎各方為亞洲發展和安全發揮積極和建設性作用。
4、邁向命運共同體,必須堅持不同文明兼容並蓄、交流互鑒。
在漫長歷史長河中,如亞洲的黃河和長江流域、印度河和恆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東南亞等地區孕育了眾多古老文明,彼此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今天的亞洲,多樣性的特點仍十分突出,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匯聚交融,共同組成多彩多姿的亞洲大家庭。
中國古代思想家孟子說過:「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不同文明沒有優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別。要促進不同文明不同發展模式交流對話,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交流互鑒中共同發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中方倡議召開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加強青少年、民間團體、地方、媒體等各界交流,打造智庫交流合作網路,讓亞洲人民享受更富內涵的精神生活,讓地區發展合作更加活力四射。
⑻ 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形勢發生哪些重大變化
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關系進入新世紀以來發生的深刻變化正在繼續,國際局勢保持總體和平、緩和與穩定態勢,但局部性的戰爭、動盪與緊張有所加劇。
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後金融危機時代的影響繼續顯現,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公共衛生安全等全球性問題突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
冰島的巨額赤字導致政府下台,以及迪拜債務危機,這些都警示著後金融危機時代刺激政策的負面影響,世界經濟復甦的基礎還很不穩固;
結構性問題仍然存在,不確定因素依然很多。世界經濟格局處於大調整時期,中國必須抓住機遇,深化市場經濟改革,穩定人民幣匯率,穩定國內金融秩序,同時帶動世界經濟的發展。
(8)世界國際形勢發生了哪些新變化擴展閱讀:
從總體上看,當前國際形勢對我國仍是機遇大於挑戰,有利於我國繼續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國家發展戰略。
以和平和發展為主題的時代特徵、世界多極化趨勢、經濟全球化以及科技革命新浪潮給我國發展提供的巨大動力和機遇,是長期性、可持續的。
只要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這些機遇就會繼續促進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⑼ 目前的國際局勢呈現哪些新的變化
當前國際形勢變化與發展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1)當前世界變革發展的速度很快,與之相應的國際形勢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呈現多個特點,這里列舉幾點簡要說明.
一是當前的國際競爭是包括軟實力在內的綜合國力的競爭.國際格局本身也是依據實力變化的,從來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掌握霸主地位一直不變.現在的競爭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硬實力,一個是軟實力,過去強調硬實力的競爭,主要是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現在除了這些之外,還有軟實力的競爭,包括文化的力量、制度的創新、國家的形象、國家的吸引力等都在軟實力范圍之內,是當今國際競爭的一個重要范疇.
二是非國家行為體成為當今國際政治的重要角色.傳統的國際關系主要是領導人之間的、官方之間的、政府之間的關系.現在情況不一樣了,出現了一些非國家行為體,比如城市和城市之間可以建立友好城市關系;還有一些跨國家行為體,像一些國際組織,如歐洲聯盟;還有一些非政府的國際組織,比如紅十字會;最後還有一些個人.
三是非傳統安全問題成為國際政治中的一個新的重要問題.過去我們談安全一般是談軍事安全,而現在更多的是非傳統安全,其中包括很多內容.比如說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生物化學武器、溫室效應,甚至包括淡水資源緊缺等.
四是國際政治出現一些新的理念和新的課題,公平和正義成為世界潮流,這成為值得期待的一個重要特點.
(2)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第三代領導集體對時代主題的認識不斷深化,認為 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存在,始終是解決和平與發展問題的主要障礙 .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成為世界經濟重要的火車頭,對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巨大,國際地位大幅提高.
簡言之,國際形勢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世界經濟探底企穩,但復甦艱難
二、國際力量對比發生變化,新興大國整體崛起
三、國際體系深刻調整,金融變革取得進展
四、大國調整對外政策,互動頻繁
五、全球性問題突出,引發大國博弈
六、全球思想大反思,發展模式多樣化
七、中國地位明顯提升,中國因素廣受關注
⑽ 18大以來深刻變化的國際形勢是什麼
摘要 國際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