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知識 > 國際電纜是哪個國家鋪設

國際電纜是哪個國家鋪設

發布時間:2022-07-12 23:44:37

『壹』 跨越大西洋底的電報電纜鋪設成功是在哪一年

1866年7月27日,橫跨大西洋的海底電報電纜敷設成功。

1866年7月,跨越大西洋海底電纜鋪設成功,從此實現了歐美大陸一線牽。巴黎世博會上展出了大西洋海底電纜標本、設施、製造工藝和鋪設過程。評委會把金獎授予「大西洋電纜之父」菲爾德,他13年「屢敗屢戰」的傳奇在世博會上廣為傳頌。
菲爾德原本是美國的造紙業批發商,但卻能深刻洞見電報的價值和意義,加拿大鋪設紐芬蘭到新思科舍海底電纜的小打小鬧喚起了菲爾德鋪設大西洋電纜的雄心。從世界地圖上一望而知,英國的愛爾蘭和加拿大的紐芬蘭是歐、美大陸距離最近的地方,相隔3200公里。
1853年美國軍艦道芬號測量出這片水域之下是一個海底高原,最深處不到3.2公里,海床舒緩平坦,大西洋中再難找到這樣天造地設的海底電纜通道。馬來亞古塔橡膠的問世則為水下電纜提供了最佳絕緣材料。菲爾德曾比喻說,「我的越洋電報是一條狗,從倫敦踩著它的尾巴,會在紐約發出叫聲」。
1857年,菲爾德定製了電纜2500海里,內芯7根銅線傳遞信號,中間有3層古塔橡膠包裹絕緣,外層是18根鋼纜扭結成的「盔甲」,重量超過4000餘噸,當年世界上沒有任何船隻能承載得了這根「萬里長纓」。
美國政府和英國政府分別派出最大的5200噸尼亞加拉號軍艦和3100噸阿伽門農號軍艦各裝一半電纜,8月5日在盛大歡送儀式中相率駛出愛爾蘭的瓦藍提亞灣向紐芬蘭進發,但僅鋪設了410公里便突然斷裂,首次出師無功而返。
1858年6月,菲爾德重整旗鼓並且改變方案,讓兩船先在北緯52度、西經33.8度的大洋中點會合並接好電纜,再「背道而馳」同時鋪設,直至返回各自港灣。不料遇到特大風暴,阿伽門農號幾乎沉沒,從會合點分手僅兩天後電纜便又一次斷裂丟失。
菲爾德不屈不撓,一個月後組織了第三次出征。
1858年8月4日終於傳來大功告成的消息,8月16日,英國女王維多利亞通過海底電纜向美國總統布坎南發去祝賀。紐約鳴炮100響,全城張燈結綵、焰火齊放,尼亞加拉號上剩餘的電纜被裁成小段銷售一空。然而好景不長,幾個星期後大西洋電纜信號便日漸微弱以致完全中斷。世界輿論頓時大嘩,菲爾德一夜之間從英雄變成了「騙子」,他只能無力地辯解,「我的電纜沒有死,她只是睡了」。
英國成立了由7名科學家組成的「調查委員會」,經過兩年極其嚴謹求實的分析,寫出了一份「比《聖經》還厚的報告」,除了指出菲爾德急於求成、試驗不夠,主要責任在於首席電子專家惠斯通的設計錯誤。3200公裏海纜在莫爾斯電碼發送中的巨大阻抗使信號嚴重衰減和延遲,英國女王致美國總統的賀電99個詞就發了16個半小時。惠斯通的解決方案是拚命提高電壓,直到2000伏以上,結果擊穿了電纜絕緣。「調查委員會制」從此成為處理一切科學事故的通則。
期間,菲爾德遭遇美國內戰爆發、世界經濟蕭條、自己的公司瀕臨倒閉,最困難的時候,他將自己在教堂的席位都做了抵押,菲爾德一天也沒停止為大西洋電纜奔忙。
當排水量超過尼亞加拉號4倍的大東方號開始建造時菲爾德曾到船塢參觀,設計師布魯奈爾戲言道:「將來為你鋪設電纜的莫非此船?」不想日後果然應驗。而科學家湯姆遜發明的鏡式檢流計能通過導線上小鏡片細微轉動的光學放大功能,讀出衰減1000倍的信號。1865年7月30日,一個頂倆的大東方號獨自裝載著4400公里電纜從愛爾蘭拔錨起航,開始了新一輪壯行。然而在距離終點紐芬蘭只有965公里的地方電纜因質量問題再次斷裂,兩個星期的「大海撈針」一無所獲,使這次出征功敗垂成。
1866年7月13日,大東方號裝載著經過改良的電纜再次發起沖擊,這回終於一舉架設成功。7月27日電纜開通,隨後一年前丟失的電纜被撈起的消息,使大西洋電纜成為雙線,傳輸速度比1858年快50倍。
最後成功的時刻,菲爾德鑽進自己的船艙里號啕大哭。有媒體將菲爾德稱為「當代哥倫布」,他曾經4年未回家,先後跨越大西洋30多次。英國著名科幻作家克拉克則稱,大西洋海底電纜不亞於將人送上月球。

『貳』 電線是誰發明的

是英國的斯蒂芬·格雷發明的。
斯蒂芬·格雷(1666—1736),生於英國的一個手工藝家庭,精於工藝。晚年對電學很感興趣,連續進行了三年研究,最重要的貢獻時發現了電的傳導現象,確定了有的物體是導電體,有的物體時非導電體。格雷為了研究電究竟能傳多遠,用木棍、麻線、釣魚竿等做過多次試驗,最長的達650英尺(約200m)。實驗中為了能把用來傳電的麻繩吊起來,他曾用絲線和銅絲懸掛麻繩,結果發現用銅絲時。
電導的發現歷程
格雷為了研究電究竟能傳多遠,用木棍、麻線、釣魚竿等做過多次試驗,最長的達650英尺(約200m)。實驗中為了能把用來傳電的麻繩吊起來,他曾用絲線和銅絲懸掛麻繩,結果發現用銅絲時,電就不能沿麻繩傳導了。他猜想,可能是電通過銅絲和鐵釘跑掉了。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電通過金屬比通過絲綢更容易傳導,因此,把電容易通過的物體叫導電體(如金屬),而把電難以通過的物體叫非導電體(如絲線)。格雷還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把一個小孩用幾根粗絲繩水平吊起來,用摩擦過的帶電玻璃管接觸小孩的胳臂,孩子的手和身體便能吸引羽毛和銅屑。這表明,人也是導體。

『叄』 第一條大西洋電纜是怎樣鋪設的

1866年,橫越大西洋的第一條電報電纜鋪設成功。對於菲爾德的想像力和固執的追求來說,這是一個最高的獎賞。

新英格蘭出生的賽勒斯穡·菲爾德是紐約一位非常成功的紙類批發商。1852年,當他33歲時,他攜帶巨資離開了自己所從事的行業。1854年,他對自己是否有能力支付大西洋電纜的費用感到困惑。

他先是寫信給實用電報最早的發明者塞纓爾稦稡·莫爾斯,隨後寫信向國家氣象台的馬修·方丹·莫里請教。莫里是當時第一流的海洋學專家。莫里告訴菲爾德,對北大西洋最新的考察表明,在紐芬蘭和愛爾蘭之間有倖存在著海底高原,它似乎是「為了托住海底電報線路而特別安置在那裡的」。

菲爾德對這個鼓舞人心的消息感到萬分欣喜,連忙著手籌集資金。他說服人的本領一定是非常大的,因為在這一年裡,英國海軍答應幫他勘測線路和運電纜,英國政府同意每年撥出14000美元的補貼,直到工程完工。他從民間渠道爭取財政支持的努力也很成功。

然而,他自己的同胞卻對此項計劃缺乏熱情。不管怎麼說,1857年5月,國會總算勉強通過一項法案,批准每年給予一定的補貼,並撥一條船協助運電纜。

在英格蘭,電纜匆匆投入生產,並於1857年7月完工。電纜每公里重621公斤。英國的阿伽門農號船和美國的尼亞加拉號負責拖運電纜。

8月6日,兩條船由愛爾蘭海岸的瓦倫西亞灣啟航。計劃是:美國船把它載的電纜鋪到海中央,然後接上英國船上的電纜由英國船繼續完成向西敷設到紐芬蘭的另一半路程。但是,兩條船所使用的放電纜裝置在技術上是不成熟的。駛出539公里時,尼亞加拉號施放的電纜被拉斷了,價值50萬美元的電纜驟然落入海底,兩條船隻好帶著剩餘的電纜返回愛爾蘭。

第二次敷設電纜的嘗試是在1858年6月。這次採取的步驟與上次不同,兩條船先在大西洋當中會合,把各自攜帶的電纜一頭與對方的相接,然後分頭向相反的方向出發:尼亞加拉號駛向紐芬蘭,阿伽門農號駛向瓦倫西亞灣。然而,第二次努力像第一次那樣遭到慘敗。在電纜三處破裂之後,兩條船返回了瓦倫西亞灣。

大西洋電纜公司的董事會在英格蘭開了一次氣氛沉悶的會,勉強同意再進行一次努力。7月29日,阿伽門農號和尼亞加拉號按第二次的程序再一次進行敷設。雖說好幾次接近災難的邊緣,但1858年8月日,兩條船終於各自到達它們的終點。

意外的成功引起美英兩國一片歡騰。9月1日,興高采烈的紐約市民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會,為菲爾德增添了光彩。主持慶典的人不知道,原本只能斷斷續續工作的電纜就在這天完全壞了。

消息傳了出來,公眾的反應異常強烈。有人甚至認為,電纜實際上並沒有敷設,整個工程只不過是菲爾德操縱的一個騙局。英國商務部派出了調查組進行調查。令人意外的是,調查組於1860年寫成的調查報告對前景表示樂觀。調查的結論是:只要在電纜的生產、敷設和養護過程中加以留心,沒有理由認為它不會成功。

大西洋電纜公司對人們提出的種種電纜設計方案進行了比較試驗。1865年,一條新的電纜問世。它長3701公里,直徑超過2.5厘米,外面是厚重的鎧甲,中間的芯線是舊電纜的3倍粗。這條鋁裝電纜總重量幾乎是1858年所用電纜的2倍,但浮力卻大得多。幸運的是,當時最大的船,英國的大東方號載重可達5000噸。

1865年7月23日,大東方號升火駛離瓦倫西亞灣。菲爾德和湯姆森也在船上,他們熱切地希望這次能馬到成功。然而麻煩還是接而來。電纜的鐵套太脆,彎曲時容易斷裂,裂片有兩次刺穿芯線造成電路故障,第三次電纜突然被拉斷了。電纜滑入海底,船返回英國。

這次遠征失敗了,但失敗不意味著災難。新電纜除了鐵鎧外,其餘性能完全良好,而鐵凱裝問題能夠解決。

1866年,菲爾德和英國的夥伴們又有了3962公里長的新的鋁裝電纜,它的外套是改進過的鍍鋅鐵皮鋁甲。7月13日,大東方號又一次啟航離開愛爾蘭海岸。這次遠征竟異乎尋常地順利。7月2日,大東方號平穩地到達紐芬蘭海岸。它不僅把新電纜敷設成功,還從4公里深的海底把1865年斷在那裡的電纜打撈出來。重新結上線頭,以使英國和美國之間有兩條電報電纜相連。

最後,在紐芬蘭海岸的電報房裡,菲爾德十分欣慰地叩擊電鍵,向紐約發出了以下電文:

紐芬蘭,赫特的康坦特,7月27日。

我們於今早9時抵達。一切正常。感謝上帝,電纜敷畢,工作狀況非常良好。

『肆』 第一條大西洋電纜是什麼時候鋪設的

1866年,橫越大西洋的第一條電報電纜鋪設成功。對於菲爾德的想像力和固執的追求來說,這是一個最高的獎賞。

新英格蘭出生的賽勒斯·w·菲爾德是紐約一位非常成功的紙類批發商。1852年,當他33歲時,他攜帶巨資離開了自己所從事的行業。1854年,他對自己是否有能力支付大西洋電纜的費用感到困惑。

他先是寫信給實用電報最早的發明者塞纓爾·F·B·莫爾斯,隨後寫信向國家氣象台的馬修·方丹·莫里請教。莫里是當時第一流的海洋學專家。莫里告訴菲爾德,對北大西洋最新的考察表明,在紐芬蘭和愛爾蘭之間有倖存在著海底高原,它似乎是「為了托住海底電報線路而特別安置在那裡的」。

菲爾德對這個鼓舞人心的消息感到萬分欣喜,連忙著手籌集資金。他說服人的本領一定是非常大的,因為在這一年裡,英國海軍答應幫他勘測線路和運電纜,英國政府同意每年撥出14000美元的補貼,直到工程完工。他從民間渠道爭取財政支持的努力也很成功。

然而,他自己的同胞卻對此項計劃缺乏熱情。不管怎麼說,1857年5月,國會總算勉強通過一項法案,批准每年給予一定的補貼,並撥一條船協助運電纜。

在英格蘭,電纜匆匆投入生產,並於1857年7月完工。電纜每公里重621公斤。英國的阿伽門農號船和美國的尼亞加拉號負責拖運電纜。

8月6日,兩條船由愛爾蘭海岸的瓦倫西亞灣啟航。計劃是:美國船把它載的電纜鋪到海中央,然後接上英國船上的電纜由英國船繼續完成向西敷設到紐芬蘭的另一半路程。但是,兩條船所使用的放電纜裝置在技術上是不成熟的。駛出539公里時,尼亞加拉號施放的電纜被拉斷了,價值50萬美元的電纜驟然落入海底,兩條船隻好帶著剩餘的電纜返回愛爾蘭。

第二次敷設電纜的嘗試是在1858年6月。這次採取的步驟與上次不同,兩條船先在大西洋當中會合,把各自攜帶的電纜一頭與對方的相接,然後分頭向相反的方向出發:尼亞加拉號駛向紐芬蘭,阿伽門農號駛向瓦倫西亞灣。然而,第二次努力像第一次那樣遭到慘敗。在電纜三處破裂之後,兩條船返回了瓦倫西亞灣。

大西洋電纜公司的董事會在英格蘭開了一次氣氛沉悶的會,勉強同意再進行一次努力。7月29日,阿伽門農號和尼亞加拉號按第二次的程序再一次進行敷設。雖說好幾次接近災難的邊緣,但1858年8月日,兩條船終於各自到達它們的終點。

意外的成功引起美英兩國一片歡騰。9月1日,興高采烈的紐約市民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會,為菲爾德增添了光彩。主持慶典的人不知道,原本只能斷斷續續工作的電纜就在這天完全壞了。

消息傳了出來,公眾的反應異常強烈。有人甚至認為,電纜實際上並沒有敷設,整個工程只不過是菲爾德操縱的一個騙局。英國商務部派出了調查組進行調查。令人意外的是,調查組於1860年寫成的調查報告對前景表示樂觀。調查的結論是:只要在電纜的生產、敷設和養護過程中加以留心,沒有理由認為它不會成功。

大西洋電纜公司對人們提出的種種電纜設計方案進行了比較試驗。1865年,一條新的電纜問世。它長3701公里,直徑超過2.5厘米,外面是厚重的鎧甲,中間的芯線是舊電纜的3倍粗。這條鋁裝電纜總重量幾乎是1858年所用電纜的2倍,但浮力卻大得多。幸運的是,當時最大的船,英國的大東方號載重可達5000噸。

1865年7月23日,大東方號升火駛離瓦倫西亞灣。菲爾德和湯姆森也在船上,他們熱切地希望這次能馬到成功。然而麻煩還是接而來。電纜的鐵套太脆,彎曲時容易斷裂,裂片有兩次刺穿芯線造成電路故障,第三次電纜突然被拉斷了。電纜滑入海底,船返回英國。

這次遠征失敗了,但失敗不意味著災難。新電纜除了鐵鎧外,其餘性能完全良好,而鐵凱裝問題能夠解決。

1866年,菲爾德和英國的夥伴們又有了3962公里長的新的鋁裝電纜,它的外套是改進過的鍍鋅鐵皮鋁甲。7月13日,大東方號又一次啟航離開愛爾蘭海岸。這次遠征竟異乎尋常地順利。7月2日,大東方號平穩地到達紐芬蘭海岸。它不僅把新電纜敷設成功,還從4公里深的海底把1865年斷在那裡的電纜打撈出來。重新結上線頭,以使英國和美國之間有兩條電報電纜相連。

最後,在紐芬蘭海岸的電報房裡,菲爾德十分欣慰地叩擊電鍵,向紐約發出了以下電文:

紐芬蘭,赫特的康坦特,7月27日。

我們於今早9時抵達。一切正常。感謝上帝,電纜敷畢,工作狀況非常良好。

『伍』 誰鋪設第一條商用同軸電纜在哪裡

『陸』 從英國到印度的電纜是如何鋪設的

印度電信巨頭Bharti Airtel公司計劃與全球15家電信公司聯合鋪設一條連接英國和印度的寬頻海底電纜。 中國電纜網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來至中國電纜網
中國電纜網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來至中國電纜網
這條新電纜線路被稱為「歐洲-印度快速通道」,全長1.5萬公里,途經歐洲、亞洲、非洲的13個國家,計劃於2010年第二季度投入商業運營,預計耗資7億美元。 中國電纜網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來至中國電纜網
中國電纜網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來至中國電纜網
新電纜線路的陸路起點站設在印度孟買。除在沿途各個國家開設站點外,新電纜還將與全球其他大型電信網路實現無縫對接。

『柒』 英國何時開始在英吉利海霞鋪設第一條海底電纜

1851年11月13日,英國在英吉利海峽,從英國到法國鋪設了世界上第一條海底電報電纜,獲得成功。

此前英國鋪設過一次海底電纜,但由於沒有鎧裝保護,第二天就損壞了。

『捌』 國際海纜的歷史海底電纜的鋪設

1850年,人們在英國和法國之間鋪設了世界上第一條海底電纜,1866年,英國在大西洋鋪設了一條連接英美兩國的海底電纜。
1876年,貝爾發明電話後,海底電纜加入了新的內容,各國大規模鋪設海底電纜的步伐加快了。1902年環球海底通信電纜建成。
1906年,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問世,人們開始利用激光能在光導纖維中傳輸的特性來傳遞信息。
世界上有32個國家與地區通過海底光纜建立了最現代化的全球通信網路,可同時進行30萬路電話通話或數據傳輸。
海底光纜在中國也得到迅猛發展。1993年建成的中日海底光纜系統,可開通7560條電話電路。1997年在上海南匯又建設了一條天下無難事光纜(FLAG),連接全球20個國家,可開通12萬條電話電路。現在我國開始建設中美、亞歐兩條光纜,總通信能力將猛增到132萬路。
截至2005年時,除南極洲之外,海底電纜已經覆蓋了世界上其他所有洲。 中國大陸的第一條海底電纜是在1888年完成:
福建至台灣
福州川石島與台灣(淡水)之間,長177海浬。(已停用) 「海南聯網工程」 目前中國最長的海底電纜是連接廣東湛江徐聞和海南海口林詩島的500kV交流海底電纜,2009年6月投運,由南方電網超高壓輸電公司負責建設、運行、維護。海纜全長30公里,終端站分別是徐聞終端站和林詩島終端站。 台灣的第一條海底電纜是在1887年完成:
台灣至日本:台灣淡水與日本長崎之間。(已停用) 台南至澎湖:
清代台灣台南安平通往澎湖,長53海浬。 國際電纜登陸點:
宜蘭頭城:電纜從宜蘭縣頭城鎮連結,美、日、東北亞、東南亞、澳、紐、菲律賓等地。 屏東枋山:電纜從屏東縣枋山鄉連結中國大陸、琉球、日本、韓國、關島,以迄美國西海岸的加州和奧勒岡州。

『玖』 中國電信和周邊哪些國家建成了光纜

中國電信擁有全球最大的光纜網路之一,全球傳輸總帶寬1240G,通達72個國家和地區,並擁有崇明和汕頭兩個海纜登陸站,亞太區的主要海纜TPE海纜、中美光纜CHN-US、亞太2號APCN2、亞歐三號SEA-ME-WE3海底光纜均在以上兩個站登陸。
中國電信還與接壤的周邊國家和地區的運營商建成了TEA光纜、中俄光纜CHINA-RUSSIA No.2、中蒙光纜CHINA-MONGLIA、TAE光纜、中哈光纜CHINA-KAZAK No.2、CSC光纜、中越光纜CVC、中緬光纜CHINA-MYANMAK No.2、中老光纜CHINA-LAOS、內地的穗深港陸纜和珠澳陸纜等一批跨境陸地光纜系統。

閱讀全文

與國際電纜是哪個國家鋪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