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知識 > 寧都盛鼎國際是干什麼的

寧都盛鼎國際是干什麼的

發布時間:2022-07-14 03:21:21

❶ 為什麼寧都成為文鄉詩國

看完下面的名人就知道為什麼說寧都是文鄉詩國了
鄭獬(1022-1072),字毅夫,號雲谷,北宋文學家,政治家。江西寧都梅江鎮西門人,因他的祖父前往湖北安陸經商,便寄居於此。
鄭獬從小學習刻苦,勤奮上進,皇佑四年(1052)中湖北鄉試舉人,次年,赴京會試,經殿試中進士一甲一名,即狀元。此後,任陳州(今河南淮陽)通判,荊南(今湖北江陵)和開封知府,後入朝為度支判官,入值集賢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注,起草詔誥,享正三品。

鄭獬反對奢侈,生活儉仆。宋英宗即位之初,朝廷動用國庫銀兩,大興土木,治理永昭山陵。鄭獬上書進言,他說,目前國用空乏,眼前連軍晌也難以支付,橫征暴斂的結果,連有錢人家也怨聲載道。並贊頌了先帝節儉愛民的舉措。他還對官多政冗的舊裕提出批評意見。並主張廣開言路,必能有益治道。有些意見還是頗得英宗贊賞,有的卻沒有被採納。

熙寧二年(1069)始,宋神宗以王安石為宰相,推行新法,鄭獬對新法多有指責,那些對他有積怨的官吏便把他當成司馬光的同黨,於是被罷官。直到御史中丞呂誨上疏宋神宗,為他鳴不平,這才讓他調任開土代知府。

在開封府任上,鄭獬與王安石分歧增多,矛盾愈大,因而激怒了王安石。在任中,平民喻興偕妻謀殺一婦人,未按新法處置,王安石遂藉此為由,將他調出開封府,降為侍讀,享受正七品,出任杭州知府。不久,調任青州知府。這時,青苗法正在施行,鄭獬痛心地說:「我只看到青苗法的害處,實不忍心看到無罪之人觸及刑律。」於是,以有病為由而辭官退隱。

鄭獬為官清廉,家貧子弱,死後竟無力安葬,靈柩停於寺廟長達10年,直到周守騰任安州知府時才出面為其落葬。又數年後,鄭獬之子鄭宣義帶領全家從安陸返回寧都,並扶其先人靈櫬歸葬在縣城西郊蔚背嶺。

鄭獬善詩文,《宋史》稱其「詞章豪偉峭整,流輩莫敢望」。所著《鄖溪集》三十卷,《觥記注》、《幻雲居詩稿》各一卷並行於世。
位於大余縣城東北10公里處的丫山,雄峰凝翠,雲遮霧繞。山上有座靈岩寺,始建於南唐,興盛於明代,是贛、粵、湘邊界上頗有名氣的佛教聖地。

1528年,身為南贛巡撫的王陽明正在南安總督軍務,積勞成疾,經奏請朝廷核准,暫回浙江餘姚老家養病。當他乘舟行至青龍鎮時,病情加重,遂客死於舟中,享年五十七歲。

贛南民間流傳著一則神奇的傳說。1528年,當王陽明因病告假還鄉,由南安縣城乘船到達青龍圩時,忽棄舟登岸,返程上得丫山的靈岩寺。在他未到丫山前,寺里有位得道的高僧將要圓寂,他命僧徒將他所處僧室緊鎖,不得打開,只說了句「姑俟我至。」王陽明來此見僧房緊閉,甚是奇怪,便問僧徒。眾僧徒將禪師之囑告之。王陽明笑道:「固候我也。」遂命僧徒將門打開。他發現室內案幾上有本書,他拂去灰塵,翻開書,輕聲讀道:「五十七年王守仁,啟吾鑰,拂吾塵。若問前身事,開門人是閉門人。」王陽明當日返回舟中,便病情轉重,客死於青龍鎮河中舟內,享年正好五十七歲。

民間傳說固然虛妄,但它能從某一角度反映人們的心理走向。

為什麼王陽明的形象能如此深深地植入贛南的土地之中呢?王陽明先生本名王守仁,字伯安,1472年生於浙江餘姚,是明代傑出的哲學家、教育家和文學家。因其曾築室於故鄉陽明洞中,故世稱陽明先生,明正德年間,他以右僉都御史身份任南贛巡撫,治理動亂之中的贛南。他率領軍隊在贛南境內及其周邊的閩、粵、湘邊境各地作戰,打過許多漂亮仗。在南安(大余)、橫水(崇義)、桶崗(即南康市唐江鎮。客家話的「桶崗」與「唐江」音相近)等地創造過以少勝多、速戰速決的戰例,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他能文能武,是中國歷史上文武雙全的人才。當時贛南在全國經濟文化方面相對落後,他利用自己特殊的地位,廣為傳播他在哲學和文學上的獨創見解,促進了贛南文化的發展。歷來流傳著一種說法,說「贛州話是王陽明教出來的」,是否確實,已無從查考。按理,靠一個人教出一個城市數萬人日常使用的方言來似乎不可能,但王陽明確實採取各種措施在贛州城區推廣「官話」,使語音極靠近普通話的贛州方言統一起來、普及開來,令其成為贛州城區市民沿用至今的日常用語。陽明先生其人雖早在五百年前已經作古,但他在贛州市民經常使用的口語中為自己保留了一座無形的豐碑。
歷史上,寧都素有「文鄉詩國」之譽。為何有此盛譽?因自唐宋以來,寧都文人學士眾多。據史料記載,在唐至清末的科舉考試中,共考取進士125人,其中狀元2人,探花1人。但寧都「文鄉詩國」的「詩國」真正由來,卻和南宋著名詩人曾原一是分不開的。史載,曾原一有「詩人宗之」之譽。

曾原一,字子實,寧都梅江鎮人,是南宋較有影響的詩人。今《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和《中國人名大辭典》均有介紹。

曾原一系曾興宗之孫。曾興宗為南宋慶元五年(1199年)特奏進士,後授廣東肇慶推官,他自幼篤志理學,師事著名理學家朱熹,朱熹極看重他的才學,曾以「純茂篤實,切已致思,用功正當」稱贊他。後來,他因朱熹遭貶謫而受株連,丟官職回歸寧都,率家隱居於金精山西邊的篔簹谷。在篔簹谷,他結廬講學,授徒傳文。因慕其名,四方求學者雲集而來。

曾原一自幼聰慧伶俐,好學善思,長大後便顯出博學多才、才華橫溢,很受祖父曾興宗喜愛,更受曾興宗弟子們推崇。後因避亂鍾陵,結識了戴復古。戴復古系浙江紹興人氏,一生忠於古學,曾從當時名人林敬思學習,又拜在著名詩人陸游門下,因而以詩聞名於世。他好游天下名山,常來往於金精山篔簹谷。曾原一與他結識後,兩人談古論今,縱情奔放,毫無顧忌,因此結為知己。兩人常在一起切磋文學,吟詩作文,專心研究詩作,後又一同組建了「江湖吟社」,影響極大,寧都地方因而掀起作詩吟詩高潮,人人都以作詩吟詩為驕傲,詩作盛極一時,並有大批詩集問世,名傳海內外。這也是寧都被譽為「詩國」的最早由來,曾原一也因此被世人譽為「詩人宗之」。

南宋紹定四年(1231年),曾原一考中舉人。但他為人為事脾性耿直,不入俗流,無意官場進取。回邑後,曾同叔父曾益之傾囊集資修築縣城梅江鎮城牆,保土安民,此舉在當時頗使群眾感恩戴德。其時他家住梅江鎮南阜民內巷(今按門牌統稱小東門,縣工商局斜對面,東口連七仙廟,西口接中山街,是條狹短小巷子),因曾原一及其從弟原成和一批文人詩友常在巷內構思作文,吟詩放歌,故此小巷被後人稱為構思巷,亦稱斗詩巷。

宋寶佑年間,曾原一攜家眷離開縣城梅江鎮,隱居蒼山,自築「萬松亭」居住,與家人自耕其食,雖窮老蹭蹬,但潛心著述,一生詩著頗豐,有《蒼山詩集》、《選詩衍義》等問世,海內詩人都極崇敬他,一直把他當成寧都地方詩歌界盛行的開創人。

客家人羅牧,字飯牛,號雲庵、牧行者、竹溪,系清初著名的山水畫家之一。明天啟二年(1622年)出生於寧都縣釣峰鄉,卒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享年83歲。他不僅是清代著名畫家,還是江西頗有盛譽的畫派開派山水畫家,曾被「揚州八怪」譽為「一代畫宗」、「江西畫派英才」。他的畫被康熙皇帝鑒賞,旌為「逸品」。

羅牧系農家子弟,父親羅必遠,是貧苦農民。明末清初,釣峰有「富翁商賈、伏釣州縣」(因富翁、商賈較多,當地不少人都稱釣峰為釣州縣)之稱。羅牧雖然出身貧窮,但艱苦的家境沒能難倒他,反而激發了他從小樹立起改變自己境遇的雄心壯志。由於他自幼聰穎,刻苦好學,並尊崇傳統的儒家倫理道德觀念「敦古道,重友誼」,奉行始終,後來,他真的走出了困境,成了清初著名的山水畫家。

羅牧十多歲時從釣峰來到縣城梅江鎮,尋師習藝。經人介紹,初從魏書學畫。魏書,字石床,梅江鎮人,工詩詞,善書畫,真草隸篆運筆如神,畫山水、竹木、鳥獸,窮態盡妍,是當時寧都一位頗有名望的畫家。羅牧投其門下後,刻苦認真,深得其法,常受魏書誇贊。由於魏書性情放浪不羈,不入俗流,且嗜酒常大醉,每論古今,縱情奔放,毫無顧忌,羅牧深受其影響,導致他後來性情慷慨,不拘小節,一生好雲游和交友。

順治乙酉年(1645年),清兵攻佔南昌時,羅牧24歲。當時,他已結婚成家,習畫也已有七八年,畫技日臻成熟,但他並不以此為滿足,常與魏禧、林時益等談古論今,吟詩作對,藉以提高自己。並拜林時益為師,學習制茶技術。因他喜好飲茶,對學制茶技術很感興趣,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學習,便學會製作茶葉,可供自飲和出售。這為他後來的游歷生活提供了經濟來源。順治八年(1652年),他為了謀生和游學,攜家眷遷居南昌。在南昌,接觸面廣了,他結識了不少明遺民中的文人、畫家,如當時有名的畫家徐世溥等,獲益匪淺,畫技長進甚快。康熙三年(1665年),羅牧44歲,又舉家遷居揚州,在那裡,又結識了許多畫家,如當時有名的畫家惲壽平等。他們技藝相同,思想相通,彼此推崇。不久,由於時局動盪,羅牧很快又遷回南昌居住。這段時間,他常去北蘭寺與一個叫澹雪的和尚相聚談經論畫,並在和尚引見下,開始同一些官場文人來往,當時八大山人也常去寺里作壁畫,他們便常在一起談經論畫,或賦詩唱和。就在這個時期,他經江西巡撫推舉,獲皇帝授予的「御旌逸處士」封號。

羅牧的繪畫活動,主要在順治、康熙二朝。他早年師從魏書學習畫技,後又自學繼承名畫家黃公望、董其昌的畫法,所畫筆意空靈,林壑森秀,墨氣翁然,獨具風格。他畫的花卉、人物、山水畫造詣很高。據後來專家論定,他的山水畫具有三大特徵:一是擦筆皺,纖細嚴謹;二是筆致粗獷、墨色鮮明;三是具有煙雨迷濛的「米氏雲山」風格。因此為行家所贊頌。盡管羅牧其時繪畫造詣很高,對藝術態度嚴謹,同時也通曉詩文,但他一生為人謙虛,並不因此而傲傲然。他因家道貧寒,有時也繪制一些屏畫出售,以補生活之用,所以他的畫作流傳甚廣。今江西省博物館、上海市博物館以及日本等國內外不少團體和個人都收藏有他的畫作。

羅牧寓居南昌時,住在風景優美秀麗的東湖百花洲,亦畫亦制茶,並常與一些南昌文人畫家相邀聚會,或吟詩作畫,或切磋藝技。當時有名畫家徐世溥贈詩曰:「彩筆常懸夢里思,十年古道見頁眉。雲山本是無常主,更寫雲山賣與誰?」後來,隨著年事漸高,羅牧對山水畫的創作越來越痴迷。為使當時的畫壇能夠發揚光大,他還與八大山人等組建了「東湖書畫會」,因他當時「頗為名流稱重」,許多人推崇他,所以他與八大山人都成為「東湖書畫會」主要領導者。當時參加書畫會的都是在南昌的名畫家,如臨黃庭堅書法的徐煌和董其昌書畫的熊秉哲,以及彭士謨、李仍、蔡秉質、塗岫、閔應銓、齊釒監、朱容重、吳雯炯等人。他們交遊雅集,共同切磋,探求藝術意趣,豐富和提高了他們的藝術情操、藝術追求和藝術水平,形成了江西畫壇的畫家群。

羅牧在畫壇的成就和地位影響極大,除江西省外,還有江淮一帶的畫家,畫技畫風頗受其影響,因此形成了羅牧山水畫的傳派……對羅牧的畫績,今《中國繪畫史》、《中國畫家大辭典》均辟有條目記載和介紹。

羅牧,江西畫派的開派英才,客家人的驕傲!

李宜青,字荊山,寧都琳池人,唐由隴西遷徙入贛,李姓先祖李子魚的裔孫。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鄉試拔貢,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會試進士。「賜進士出身。誥封奉政大夫、戶部河南主事,轉員外郎,升郎中,掌江南道監察御史、鴻臚寺少卿,升光祿寺少卿,巡察台灣,丙科會試同考官加三級,紀錄四次。」告老還鄉時年已六十八歲,退休後淡泊名利,不言榮辱,七十多歲壽終正寢。為客家之先賢,官宦之楷模。

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李宜青奉旨巡察台灣,時任江南監察御史兼提督學政。到任後他首先懲辦了一批貪官污吏,為人民清除了禍害。接著他革除弊政,實行減租、減息和免賦,減少了人民負擔。同時,倡導為官要清正廉潔,台灣政風為之一新。

在巡察台灣期間,他不僅力主整肅吏治、振興教育、發展農業,而且還會同督軍、總兵,北以基隆、南以高雄為中心據點,加強海防建設,提高防禦外患能力。

他從自己的薪俸中拿出六百兩紋銀,建起「海峰」、「崇文」兩座書院,並親自授課,從識字教育開始,到詩書禮儀、農耕紡織,實行學以致用的教育方針,史料上載譽他「士皆感奮」。

他不僅從家鄉寧都聘請大批農業和手工業能工巧匠,還從外地引進水稻、甘蔗等農作物優良品種至台灣,全面深入地推廣先進的生產方式方法,也改變了台灣人民原有的生活方式。

以前,台灣人對甲魚敬若「神明」,任其糟蹋莊稼而不管不問。自從他親手抓捕甲魚令廚師精心煎炒蒸炸,擺設「甲魚宴」款待客人後,爬禾害蟲才成了台灣人的美味佳餚。

他愛民如子,對臨海次次嚴重的颶風災害均能如實向上級稟報,並力陳減賦,均得到恩准,因此台灣人民還在台北修建了一座「荊山祠」,讓他享受四時祭祀,至今香火不絕。他的精神和功德將永遠留在台灣人民心中。

李宜青未遇前,曾在黃陂楊依的「文昌閣」教過書。

李宜青與謝氏夤緣深長,有一件事可說明。謝氏先祖謝明河家住釣峰貴富坪,是李宜青在楊依教書往返琳池的必經之地。有年大年三十除夕,李宜青回家過年,經過謝明河的門口時日已西下。謝明河看見天色已晚,就主動提出把毛驢借給他,好讓他早點回去趕上年夜飯。

雖然有點熟悉了,但李宜青總覺得不好意思,更擔心的是,如不能及時歸還耽誤人家的農活。謝明河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告訴他:「這不要緊,到家後你只要放開韁繩,毛驢識路就會自己回家。」李宜青見說得實在,就騎上毛驢趕團圓飯去了。

到家後,李宜青總是怕毛驢丟失,並沒有放開韁繩讓它回去,而是加足草料,把驢養得肥肥壯壯,吃完「七種羹」回私塾時才把毛驢送回。從此兩人交情日深,一位先生與一位農夫竟成了好友。在他考上進士後,李宜青並沒有忘記這位田舍翁,送給謝明河一把寶刀作紀念。

後來,謝明河把兒子謝經國過繼給其兄謝明江,這把寶刀就跟著到了楊依。民國時期有人在族人謝瑞文家中看到過,寶刀非常鋒利,刀柄鑲嵌了很多寶石,閃閃發光。因此村人訛傳這是把「上方寶劍」,所向披靡。遇上孕婦難產,常請去鎮邪。開頭似乎有效果,後來卻是不靈了,據說是因為進了血間被污所致。

謝瑞文是秀才,又生在富裕之家,但卻是個不幸之人,他的獨生子早夭。夫婦去世後,寶刀就不見了。後來曾有人尋找過寶刀的下落,看到的只是一把長滿鐵銹的鈍刀,沒有刀鞘,乃無用廢鐵。

寶刀雖然遺失,但李宜青以「年家姻弟」的名義,為楊依珍溪東山謝氏所撰的《乾隆壬辰譜序》將永世流傳。

他在序中稱:「於今,為烈而門戶迭起,尤莫司馬代之王謝。」他盛贊:「監川內史(謝)靈運高文偉績,史不勝書。」「瓜瓞綿綿、星羅棋布,此亦如昆侖之水,九曲入中國,支分派衍,紛綸四布,應天星而遍地軸,烏能量其所至哉!」這也正是中華民族百姓的真實寫照。

同為客家人,四海一家親。那對來自台灣的石獅,至今還踞守在李宜青的家鄉琳池。它們是台灣人民的忠實使者,永遠也不會離開
民族英雄戚繼光的祖居地究竟在何處?這是史學界長期爭議不休的問題。最近新發現的清光緒《府江戚氏族譜》(以下簡稱《戚氏族譜》)以及圍繞著此問題展開的調查,揭開了戚繼光祖居地及遠祖之謎:戚繼光的祖居地原為江西省贛州市贛縣湖江鄉夏府村,其六世祖由夏府遷往山東,戚繼光是贛南客家的後裔。

據山東《戚繼光志》,戚繼光的祖先只能追溯到他在山東蓬萊的前六代,即戚詳——戚斌——戚桂——戚諫——戚寧——戚景通(戚繼光之父),而戚祥之前則為空白。據《戚氏族譜》所載夏府戚氏前六世世系:始祖:戚文盛(重四郎);二世:仲禮、仲賢、仲開(無後);三世:元海、元達;四世:均福(元達子);五世:以庄;六世:明德(此處族譜注曰:「明初從戎立功徙居山東登州。」)

我們認為,夏府戚氏六世祖戚明德就是戚繼光的六世祖戚詳。根據有四,其一,兩地世系相接,蓬萊戚繼光家族是「六世祖戚詳」之前祖先世系不詳,夏府戚氏(明德一支)是六世祖明德之後記載中斷,前後恰恰相銜接;其二,徙居時間相同,戚明德「明初從戎立功徙居山東登州」,戚詳「從戎」時間,一般也認為是在元末明初,大致相同;其三,徙居地點相同,據《明史·戚繼光傳》:戚繼光祖先「世登州衛指揮僉事」,其祖先遷徙之後的定居點為山東登州,亦即蓬萊。《戚氏族譜》記載明德「徙居山東登州」,兩者相吻合;其四,徙居原因相合,所有有關戚繼光祖先遷居山東的記載都認為,遷居原因是戚詳立有戰功,《戚氏族譜》記載是「從戎立功」,完全一致。

這么多的相同和一致,當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偶然的巧合。

另,調查獲得的資料還可直接證明戚繼光與夏府戚氏的血緣關系。茲從三個方面予以論證。

第一,族譜資料之證。證一,據戚斌《戚氏族譜序》:康熙七年,他在通州遇到一位祖上是夏府戚氏的長者,長者說:「幼時,戚將軍繼光來京,寓我家,語我父曰:『吾祖世職登州,爾祖戎定邊衛,今雖異處,原同一家。』」因此,他斷定戚繼光祖上出自夏府戚氏。證二,據《戚氏族譜》所錄熊秉哲《太學戚君傳》:「與遇老人字光乾者,敘及原系贛州戚氏……又雲,少時會見戚宮保,亦雲是同祖所分。」證三,魏禮《戚氏族譜序》:「明嘉隆間有太保繼光者,所至立勛,庸著戚氏《新書》,亦府江之苗裔也。」

由這些記載可知,戚繼光自己也認為他與贛州夏府戚氏後裔「原同一家」,是「同祖所分」,清代著名學者魏禮則明確指出戚繼光是「府江之苗裔」,這都證明了戚繼光與夏府戚氏存在著血緣關系,其祖居地是夏府。

第二,祠堂對聯之證。祠堂前廳儀門兩邊牆面向中堂聯:太保新書捍衛家國,西江問鼎光耀中華。祠堂中廳石柱對聯:聯血族崇尚武精神實紀新書勿忘祖烈,承先志輔佑文治理儒行經籍蔚為國光。

第一聯的「太保」是指戚繼光所任的官名,《新書》是戚繼光撰寫的軍事著作《紀效新書》,第二聯的《實紀》和《新書》分別指戚繼光的軍事著作《練兵實紀》和《紀效新書》。該祠堂修建於元明之際,最後一次重修距今也有百年之遙,上述對聯被鄭重其事地刻於祠堂的牆面和石柱上,說明夏府戚氏對此很早就產生了一種共識,即戚繼光為夏府戚氏的後裔。

第三,調查口碑資料之證。最近,由江西省贛縣政協牽頭組成的「戚繼光祖籍考證工作小組」前往山東省蓬萊市進行調查考證,調查工作不僅得到當地政協以及戚繼光後人的大力支持,同時也獲得了重要的佐證材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戚繼光的第十一代後裔戚兆華談到,小時候其先人曾對他說過:他真正的祖籍是在遙遠南方的虔州(虔州即贛州的古稱)——這是戚繼光祖居地研究方面的極為重要的口碑資料,它不可能是空穴來風,當源自祖傳的說法。這有力地說明,《戚氏族譜》所載戚繼光與贛州夏府戚氏後裔「原同一家」之言並非虛擬,說明夏府是戚繼光的祖居地這一觀點,得到了山東戚繼光後裔與夏府戚氏雙方的認同。在戚繼光祖居地的研究方面,兩地資料相互印證,兩地有關戚繼光祖先的世系實現對接,填補了「戚繼光遠祖活動情況不詳」這一空白。

戚繼光祖居地研究的這一新進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首先,在歷史研究方面,戚繼光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戚繼光祖居地的新發現對於這樣一位傑出歷史人物的研究來說,顯然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其次,在客家研究方面,客家研究已日益成為一門「顯學」,而在客家研究中,客家歷史人物(包括客家後裔)的研究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戚繼光祖居地及客家後裔身份的確定,無疑為客家研究增添了新的亮點;第三,在促進贛南的文化建設與經濟發展方面,贛南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搖籃,是「先賢過化之地」,贛州市還是國務院頒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戚繼光祖居地考證的新成果,將大大提高贛南的知名度與文化品位,同時,通過宣傳推介,還可能掀起「戚繼光祖居地旅遊」熱,從而促進贛南旅遊業的發展。

❷ 有知道在義烏有幾家俄羅斯貿易公司的嗎分別在哪裡

1.俄羅斯億盛鼎國際貿易清關有限公司

2.義烏鼎力進出口有限公司

3.騰創工貿五金商行(外貿公司)各個國家

4.浙江永達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5.仙施寶業有限公司

6.YIWU RISING SUN IMPORT&EXPORT CO.,LTD

SHANGHAI RUIRUI INDUSTRIAL CO.,LTD (烏克蘭人)

7.烏克蘭羅納斯國際貿易有限公司

8.義烏振輝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9.托羅達班有限公司

10.A.SAKHI.S貿易有限公司

11.浙江省義烏市華揚進出口有限公司

12.ООО69 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торговая компания

13.歐亞物流有限公司

14.北京中俄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15.義烏恩曼諾進出口有限公司

16.絲綢之路貿易有限公司

17.永暢物流

18.貝加爾貿易(俄羅斯人)

19.藍標

20.亞洲國際貿易有限公司

21.好再來國際物流

22.天琪貨運

23.開來貿易有限公司

24.宏遠國際物流集團

25.中俄貨運

26.浙江豪峰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27.俄羅斯阿爾法洛克斯貿易有限公司義烏辦事處

28.俄羅斯陸玖貿易有限公司(義烏辦事處)

29.俄羅斯富有公司駐義烏代表處 負責人 Anderi

30.羅斯裝飾有限公司

31.HARIRAMTRADING L L C (GAGAN TRADING CO. LTD MOSCOW OFFICE )

32.義烏市豐泰進出口有限公司

33.義烏金鼎物流

34.寧波中遠物流有限公司

35.州洲航空貨物運輸公司

❸ 寧都梅江鎮警察留言

老哥你可以匿名撥打110電話,上報這條線索,110轉接台會立刻轉給轄區派出所,派出所接警後會上門調查取證查證。

❹ 客家人怎麼講哈欠

客家人的漢帝信仰
——以贛南寧都縣個案研究為例
○邱浪平 王芳馨
(寧都中學歷史組,江西贛州341000)

[摘要]客家傳統社會的民間信仰是多元的,也是極其普遍的。探討客家社會的民間信仰問題是研究 客家傳統社會的一把鑰匙。漢帝信仰是客家人的一種古老而又特別的民間信仰,研究漢帝信仰不僅能 進一步了解、揭示客家地區民間信仰的內容,而且能更好地認識客家社會和客家文化特質。
[關鍵詞]漢帝信仰;民間信仰;特點;文化特質

寧都縣位於贛州市東北部,是贛南的產糧大縣。這里丘陵遍布,唐宋以來世居姓氏較多,是客家民系形成及客家人聚居的重要區域之一。寧都縣民間信仰的內容極其豐富,既有江西共有的神明信仰如許真君信仰,也有客家地區普遍流行的神明信仰如三山國王、定光古佛等信仰。除此外,寧都還有至今尚未得到學術界重視但又相當普遍的漢帝信仰。近千年來,漢帝廟(或稱太子廟)仍存在於寧都城鄉。漢帝神又被老百姓稱為漢王神、漢王老爺。至於主祀神是誰的問題目前學界尚無定論。在民眾心中,漢帝就是劉邦。筆者於2006年4月隨同師兄志平、曉文赴寧都縣做了為期兩周的專題田野調查。在此期間,筆者走訪了寧都縣的東韶、洛口、東山壩、安福、湛田、會同、田頭、小布等鄉鎮的幾十個自然村,並在對其採取地毯式普查基礎上重點考察了東韶鄉凌雲山腳周圍的幾個村莊。在查閱大量文獻資料和深入田野調查的基礎上,筆者對漢帝信仰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
一、漢帝信仰源流及分布
寧都的漢帝信仰歷史較悠久,有近千年歷史。劉勁峰先生在其《地方誌中的寧都縣寺廟》一文中記載:漢帝行祠始建於1174一1189年,後屢次遷建,遷建時間主要發生在1310年前後、1368年前後和1573—1620年間。
漢高帝行祠一在登豐門外直街;一在秋成門外橫街,老廟基址在西凈樂園左………[1]
民間信仰從產生到成熟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其成熟的標志是廟宇的建設。據此,我們以推斷,寧都縣的漢帝信仰產生的時間應早於這個時期。也就是說,寧都在宋初左右就開始萌生漢帝崇拜。而此時期,寧都接納了大量北來漢民。這些北來漢民在上三鄉(縣城以北地區)世居、蕃衍,形成了現在所謂的「老客」。筆者在田野調查中發現:「老客」住區是漢帝廟最為集中的地方,凡歷史較悠久的村莊一定有漢帝廟。據洛口鎮古夏村廟宇道士(83歲)說,該村從德公遷此建村,已有近千年歷史,漢帝廟也有600多年的歷史。現在尚存且歷史較長的漢帝廟多是明清時期所建造。明清時期是我國民間信仰發展較快的時期,漢帝信仰也得到空前發展。鄧水衡在《寧都西關漢帝廟廟會調查撮錄》一文中就寫道:「僅寧都縣城方圓8里路內就有漢帝廟6座之多」。由此可見,漢帝廟的數量也是極其多的。
漢帝廟在其他客家地區也有一定數量的分布。一些方誌及學術著作有一定反映:
石城:「坪山漢帝廟,墟市上首」,「漢高帝廟,城北十里壩口。」[2]
寧化石壁的「漢帝廟」也表現了隨意、混雜的特點。據寧化石壁張氏族譜記載,寧化石壁的「漢帝廟」是元代至正年間張氏十五世祖建造的。廣東客家住區也有許多漢帝廟,丘逢甲詩有句並注雲:「荒村野祭劉岩帝。(村落間有漢帝廟,祀漢高祖,或雲實劉邦也。)」[3]綜上所述,漢帝信仰是以寧都為主體,其影響已波及其他客家地區。
二、寧都縣漢帝信仰的特點
1.漢帝崇拜的載體——漢帝廟的分布特點是以凌雲山腳村落為源頭向縣境各處播散。凌雲山又名靈華山,坐落於距縣城85公里的東韶鄉漢口村,海拔1454.9米,是全縣第一高峰。凌雲山,州北百二十里,高數百丈,與大名山相連,蜿蜒數十里,其巔夷曠,望臨川,廬陵諸峰,歷歷在目,左右石峰峭峙,下有龍湫,其深叵測……[4]109凌雲山是寧都、樂安、永豐三縣的交界山。該山南麓位於寧都境內,上有一巨大石壁,相傳為漢高祖祖墳,山腳周圍有南團、漢口、辛野等村。南團村是客家先民較早到達的目的地之一。據《寧都縣地名志》載:曾氏在此村已經繁衍39代。這些村落擁有的漢帝廟(太子廟,即所供奉對象以劉邦後代為主)的數量是驚人的。每到一自然村就能在村口看到這樣的廟宇。在對眾多村民的訪談中,他們最一致的答案就是漢帝廟(太子廟)每個村都存在。據筆者粗略統計,僅這幾個行政村漢帝廟(太子廟)就多達30餘座,並且以此為中心,隨著半徑距離的增加,其數量逐漸遞減。(見表1)

表l 寧都縣部分鄉鎮漢帝廟分布數量表 單位:座
鄉鎮 東韶 洛口 小布 安福 石上 縣城 湛田 田頭
廟宇 20 11 8 4 3 3 2 2
註:表中數據均為考察後所得
2.漢帝廟是村落神廟,規模小,日常祭祀的隨意性較大。在一些對寧都民間信仰研究的書籍中,真君廟等廟宇數量遠多於漢帝廟。劉勁峰的「地方誌中的寧都縣寺廟」一文中把地方誌中出現過的該縣較為普遍的民間信奉對象作一列表。(見表2)

表2 歷史上寧都縣不同廟宇分布數量表
廟名 真君 七仙 漢帝 觀音 三仙 三官 文昌 關帝 五王 東岳
數目 14 11 3 12 5 2 3 3 1 2
轉引自:劉勁峰《寧都縣的宗族、廟會與經濟》(2002)
從表中可以看出,歷史上有記載的漢帝廟數量遠少於真君、七仙、觀音等廟的數量。但在實地考察時,我們發現漢帝廟多於其它廟宇。漢帝神是全縣人民的共神,也是各村落的區域神。漢帝廟的規模普遍偏小:一是表現在廟的建築很簡陋,一般都是一間低矮的土坯房;一是表現在廟里供奉的神明體積不大,數量不多。漢帝廟也沒有專門的廟祝,無人看管,無人負責日常「裝燈」。漢帝廟平時冷冷清清,年節時方能熱鬧一番。除了新塑金身或十年一次的「開光」儀式有較嚴格程序外,漢帝信仰的祭祀儀式隨意性很強。南團村曾愛國老人對我們說,漢帝廟在逢年過節時香火很盛,平時很少人去祭拜,也不「裝燈」(點香和蠟燭),但誰家突然有事有求於神明時,點一柱香、兩根蠟燭和打一串鞭炮就可以祈求神明保佑。村民平時做農活路過時,也在門外拜一拜,漢帝信仰相對其它神明信仰而言,祭祀的便利性是其一大特點。
3.漢帝神明糅合了佛、道、巫以及地方其它民間神明。劉邦或其太子是漢帝廟的主祀神。其附祀神除土地神外,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神明。(見表3、表4、表5)

表3 洛口鎮部分村落漢帝廟(及其它名稱)供奉神明情況表 單位:尊
村名

廟名 古夏 靈村 下金竹 麻田
漢帝廟 福神廟 漢帝廟 太子廟
供奉的神明 一太子——七太子、
張良、樊噲、土地、
漢帝、呂後、德公祖
的保鏢 三太子、七太子、九太子、韓信、樊噲、張良、蕭何、武判官和文判官 太子、三太子、七太子、張良、樊噲、土地 一太子——七太子、張良、樊噲、土地

表4 東山壩鎮、安福鄉部分村落漢帝廟供奉神明情況表 單位:尊
村名

廟名 小源 王冊 馬跡 廟前
漢帝廟 漢皇廟 福主廟(村民稱) 秀山廟
供奉的神明 劉邦、呂後、三太子、
七太子、茅山法主、土地等 呂後、一太子、三太子、七太子、張良、蕭何、土地等 劉邦、呂後、一太子、三太子等(土地在旁) 漢皇、幾大太子、張良、蕭何、土地等
表5 湛田、田頭、梅江鎮部分村落漢帝廟供奉神明情況表 單位:尊
村名

廟名 窯陂下 李村 田頭 下廖
漢帝廟 東岳廟(七仙太
與漢帝附於此) 漢帝廟 漢帝廟
供奉的神明 劉邦、幾大太子、張良、樊噲、韓信、蕭何、土地等 劉邦、張良、樊噲、蕭何、韓信等 劉邦、呂後、太子、蕭何、韓信、張良、樊噲等 漢帝、漢母、樊噲、韓人、蕭何、張良、一太靈王、五太靈王、關帝聖君、《曾公》
註:表3一表5記載內容均為實地考察所得
漢帝崇拜不僅和佛、道相糅合,還深深印有巫術的烙印。在調查中發現有相當多的神漢、巫婆依附於某一漢帝廟並自稱是漢帝神的代言人。他們(她們)一般在家裡供奉著漢帝神像,並為有求於神明的村民作法化災求吉,內容廣泛包括驅鬼、驅邪、治病、查身世、預示未來等。他們作法前必須先上香拜菩薩,祈求神明附體。神明附體後,他們就會嗝聲不斷並且哈欠增多,似睡非睡,已不是自我,開始使用神的口吻說話。巫術伴隨著整個過程。
漢帝神明糅合土地神是普遍現象。除此外,每個地方因其村落或宗族的集體歷史記憶不同而糅合了不同的地方神明,如古夏村把李姓開基祖(德公祖)的保鏢也附祀於該村漢帝廟。據說德公祖從中原遷來此地時,其保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後人祭祀之。
漢帝崇拜不僅把諸多功能各異的神明集合於一室,而且在功能上也對一些神明進行整合。漢帝神明在老百姓心中是農業神,其主要職責是管農業和牲畜。穀神是中國古代已有的民間信仰。寧都人民把米穀神看成是「漢帝老爺」[5]。漢帝神明就是整合了原始的「米穀神」神明有關功能,以農業為主而集其它功能於一體的神明。
4.漢帝崇拜的「游神」活動較為頻繁,也更具有靈活性和娛樂性。客家地區地處山區,是典型的農業社會。「游神」活動是客家地區在春節期間很盛行的民俗活動。客家人通過「娛神」來「娛人」,既放鬆勞累了一年的身體,又豐富了文化生活。在寧都縣豐富多彩的多神明「游神」活動中,出遊率最高的是漢帝神明。有漢帝廟的地方,都有游神活動,出遊的多為「三太子」和「七太子」。村民們認為,漢帝劉邦是福神,能給人們帶來福氣,但劉邦是身居至尊之位,不便出遊,出遊任務一般由其太子完成。太子全部出遊的現象有之,每年出遊一尊太子的情況也不在少數。如何決定哪尊太子出遊的問題,俗民沒有發言權。解決神明的事務自然應遵循神明的游戲規則。古夏村是這樣解決的:每年游神前,由道士去廟里念經並由扔「陰陽交」(又稱聖窖)決定誰出遊且該種方式產生的出遊的太子不受出遊次數的限制。漢帝神明的游神活動(包括做戲)沒有像其它神明一樣的嚴格的時間限制。漢帝崇拜的各種活動可以隨時舉行,完全由俗民決定。活動的時間以不誤農事為准。漢帝信仰的「游神」活動也更具有趣味性,如洛口鎮麻田村的「游神」活動在最後一天,把出遊的神明全部抬到河邊沙灘上進行「撥腳比賽」,觀者如雲。整個活動以每尊神像為基本單位,由抬此神龕的兩人組成一組。「撥腳比賽」一般由5-7個基本單位,10一14人組成。活動規則是組與組的成員用腳撥、勾、推、拉對方,但必須保證肩上神龕不倒地。
5.漢帝廟壁畫內容的同一性。歷史較久的廟宇的神龕牆壁上都繪有「麒麟吞日」的圖像,這在其它類型的廟宇是不易見的。壁畫內容和《史記》記載的劉邦降生的神話傳說是非常的吻合。
據傳早在春秋時,孔子就曾夢夜夢沛豐一帶有赤色煙之升騰,同顏淵、子夏二弟子共同驅車去查看,見到麒麟。麒麟曾口吐三卷玉書,預示赤劉代周,要孔子製法。《史記》記載:沛縣人劉媼在大澤邊草地上休息,不知不覺睡著了。她做一夢,與天神想遇。這時陰雲密布,雷電時作,大雨將至。劉太公見天有變,就到妻子生產作業處叫她回家。走近一看,一條赤色蛟龍正在妻子身上盤旋。龍見人到,便騰空乘雲而去。劉媼不久懷孕在身,生下嬰兒,取名劉邦……[6]
老百姓認為,「麒麟吞日」是「口吃四(眾)方」之意,是有功德的皇帝才有此資格。
三、漢帝信仰在寧都盛行的原因探析
漢族的民間信仰是相當豐富的,許多學者對中國民間信仰的社會根源進行了較多研究。武雅士認為,中國民間對神、祖先、鬼的崇拜的社會根源在於中國農民的社會經歷。他對民間信仰產生的根源進行了普遍概括,但中國民間信仰內容是極其豐富的,不同的民間信仰崇拜產生的根源除有其共性外,還有豐富的個性。漢帝信仰在寧都盛行必然有其原因。
1.特殊地形及偽《地理玉髓經》是漢帝信仰在寧都產生的根源。寧都縣地形大致呈盤地狀,東、西、南三面山體相對不高,北面則山體較高,其中最高峰為凌雲山。有一條小河叫上西江,發源於凌雲山,委蛇數十里後在洛口鎮和上東江合流,形成貫穿縣境南北的梅江河。梅江河是寧都人民的生命河、母親河。
上西江,發源於州北百二十里清泰鄉凌雲山,向北一支,由石坪,會石人塘、旗嶺諸水,繞至淋池村右;向南一支,源發漢高帝祖墳後,故名漢水。流衙鼓洞,至土庄,會石於、株鹿二源及布源諸水,南至南漢,東至於淋池,會北源江下水,注洛口,與上東江合流,入梅川。[4]116
對山、水等自然物的崇拜是最為原始的信仰內容之一。凌雲山的高大、神秘以及源於凌雲山的梅江河水的重要地位,已具備萌生與凌雲山有關的崇拜對象的溫床。偽《地理玉髓經》的炮製,對漢帝信仰與凌雲山的結合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凌雲山牙鼓洞,漢高祖祖墓,載《天下名墓圖》中,每三月大風雨,里人呼漢王醮祖。山峻聳雄偉,形象指石山如旗鼓,左右各十二峰為二十四帝。古謠雲:「頭作江西省,尾作漢朝天。」鄉人有盜葬其腋者,雷輒掘去之。明崇貞間,邑令時公同翰林曾公,徒步造其巔。天日清朗,方欲展羅經相視,而雷電交作,震撼山村。二公懼,狼狽下山,相傳古有來此地放無利債。一日,見老人引之去。登此山,令坐其處。山合,為之天葬。[7]
正如上述材料所言,偽《地理玉髓經》把凌雲山與漢高帝祖墳聯系在一起,並列之於天下名墓圖。這就為寧都盛行漢帝崇拜提供了思想基礎。然而,此部《地理玉髓經》是他人假託張子微之名而作的偽書。陽湖子居琿敬說「漢高祖祖墳相傳在陽都之凌雲山,則始於後人假託張子微之名,著《地理玉髓經》,以漢高祖、張子房、韓淮陰等祖墳,列之天下名墓圖。」
凌雲山、上西江(梅江河的一條源頭河)與偽《地理玉髓經》的結合,為漢帝信仰的產生、盛行提供了溫床。
2.明清時期,寧都縣劉姓官員的推動是漢帝信仰在寧都盛行的重要原因。明清時期是民間造神的高峰時期,明初統治者的「尋求名山大川以求祭祀的政策」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洪武元年命中書省下郡縣,訪求應祀神祗。名山大川,聖帝明出,忠臣烈士,凡有功於國家及惠 愛在民者,著於祀典,令有司歲時致祭。二年又詔天下神祗,常有功德於民,事跡昭著者,雖不致祭, 禁人毀轍祠宇。」[8]
無庸置疑,當時的大環境對民間信仰的發展是較為有利的。更為重要的是,明清時期有相當多的劉姓人員在寧都縣衙任職。(見表6、表7)
表6 明朝時期劉姓人士在寧都任職情況表
人名 劉? 劉章 劉禳 劉循規 劉德政 劉宗勝 劉宏道 劉芳 劉用 劉遐 劉敖
職位 知縣 縣丞 主薄 主薄 典史 典史 教諭 教諭 訓導 訓導 巡檢
時間 明初
八年 正德
十六
年上
任 成化
十七
年上
任 嘉靖
二十
六年
起任 時間
不祥 時間
不祥 時間
不祥 時間
不祥 時間
不祥 萬 厲
中 任 嘉慶
九年

註:本表根據《寧都直隸州志》統計而成,限於篇幅尚有些 未登入上述表格。
表7 清朝前期劉姓人士在寧都任職情況表

人名 劉燦 劉滕蛟 劉燦 劉燦 劉 鼎 劉三德
職位 知縣 知州 典史 州學正 訓導 巡檢下河司
時間 康熙 道光 康熙二十四年任 乾隆三十二年任 乾隆 康熙
從上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明清時期,劉姓人士在寧都任職相對而言不算少。尊祖敬宗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劉姓也像其他姓氏一樣,往往喜歡把自己標榜為歷史名人的後代。在全國對民間信仰的控制較為鬆弛的大環境下,在寧都執政的劉姓官員以及辭官隱居寧都劉姓士大夫也會以一定形式促進漢帝廟的建設。安福馬跡村的漢帝廟即與劉姓宗族有關。馬跡村的開基祖是唐代劉宗臣。他曾任唐金紫光祿大夫,唐後期虔州做官。聽說凌雲山有漢高祖祖墓,辭官後登凌雲山拜謁。返途中經過安福馬跡村,發現該地風水好,於是定居於此,成為劉姓最早遷入安福者(寧都縣客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寧都縣劇團原團長鄧文欽講述)。
3.漢帝神明的實用性也是其信仰在寧都盛行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原因。漢帝神祗被賦予「農業神」地位的同時,整合了其它部分神明的功能。「農業神」的主體功能吻合寧都農業社會的基本需求,而糅合其它神明而具備的多功能性則進一步滿足了人們的不同訴求。寧都是多山地區,交通極其不便,聚族而居使每個村落構成一個封閉的小社會。漢帝神明充當了社區神的角色,他不僅要「解決」村民的日常困難,也要成為村民精神寄託的場所和加強村民間感情的紐帶。中國民眾對各種不同的宗教信仰是相當寬容的。中國人並不真正信仰某一宗教,在他們的心中也根本無法肯定到底是哪位神在主管著世間的一切,對許多中國人來說,任何一種宗教都是可信的又都是不可全信的,因此多信幾種宗教對他們來說總是有益無害的,這種行為更像一種商業投資行為[9]。作為村落區域神的漢帝神祗的「全神化」,為奔命於田間地頭的農民進行神明崇拜提供了很大便利。
四、對客家人漢帝信仰凸顯客家文化特質的一點思考
漢帝神明是寧都土生土長的神明,是在凌雲山神的基礎上,通過構建一系列有關漢高祖劉邦有關的神話傳說而逐漸演變為漢帝神明。山神是客家先民遷入以前就應存在的土著的神明,山神演變為漢帝神明應是土著神明借漢帝之名而謀求「正統」地位的一種結果。通過東山壩鎮小源村漢帝廟的有關楹聯或許能印證上述問題。
(一)登山學法緣何事;口物安民是本哀。
(二)茅山初學法;漢室顯奇跡。
(三)寶坊月皎紫殿風尚;風攆雲扶鰲山海駕。
(四)三傑定三秦約法三章;四賢秉四政寬敷三教。
(五)君臣一德慶明良;父子重光隆作述。
(六)推心置腹君臣千載慶良民;創業守成父子一堂隆作述。
……
在寧都縣漢帝信仰中,文化的在地化表現較為突出,除上述所列舉的廟宇楹聯外,有些廟宇所供
奉的神明也體現這一特質。如東山壩鎮王冊村的漢皇廟里的主祀神是呂後。
[參考文獻]
[1]寧都縣志.乾隆六年本:66.
[2]乾隆石城縣志[C]//鄧南驤,鄒代藩.中國地方誌集成.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61.
[3]汪毅夫.客家民間信仰[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10):6.
[4]山川志[c]//寧都直隸州志,卷五.道光四年本.
[5]賴啟華.早期客家搖籃一寧都[M].北京:中國國際出版社, 2000(5):25—26.
[6]中國各民族宗教與神話大詞典[K].北京:學苑出版社, 1990:200.
[7]雜志[c]//寧都直隸州志,卷三十二.道光四年本:976.
[8]趙世瑜.狂歡與日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 店,2002(4):264.
[9]姚南強.宗教社會學[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4(7): 92—94.

作者簡介:邱浪平(1973—),男,研究生學歷,歷史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客家傳統社會與文化

❺ 贛州為什麼那麼大啊會不會有什麼大的原因啊這么大在全國可能屬於面積大城市,

歷史上形成了這么一個行政區域一直沒有大的變動,在明清時贛南是由贛州府(府治:贛縣)南安府(府治:南安 今大余)寧都直隸州(州治:寧都)組成。但2府一州在某些行政職能和軍事上同屬於贛南道的管轄。
地理上這一區域近代以來相對封閉,其它區域不適合單獨設立地級區劃,經濟不發達,更多的地級區劃必將增加財政的負擔,從而加重百姓負擔。
拓展資料:
一、贛州,簡稱「虔」,別稱「虔城」,也稱「贛南」,是江西省的南大門,是江西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設區市。位於贛江上游,江西省南部。東鄰福建省三明市和龍岩市,西接湖南省郴州市,南毗廣東省梅州市、韶關市,北連江西省吉安市和撫州市。地處北緯24°29′—27°09′,東經113°54′—116°38′之間。地勢周高中低、南高北低。地處中亞熱帶南緣,屬亞熱帶丘陵山區濕潤季風氣候。贛州全市總面積39379.64平方千米
二、贛州市轄贛縣區、章貢區、南康區3個市轄區,以及大余、上猶、崇義、信豐、龍南、定南、全南、安遠、寧都、於都、興國、會昌、石城、尋烏14個縣,代管瑞金1個縣級市,共18個縣級政區。
三、 贛南是中國商品林基地和重點開發的林區之一。植物區系具有種類繁多,成分復雜,是東亞植物區系的發源地之一,擁有南方紅豆杉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動物種類豐富,如獼猴、棕鼯鼠、銀星竹鼠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贛州市是全國重點有色金屬基地之一,素有「世界鎢都」之美譽。1983年國際礦物協會新礦物與礦物命名委員會審查通過並正式確認的贛南礦,為世界首次發現的新礦物
四、贛州市群山環繞,斷陷盆地貫穿於贛州市,以山地、丘陵、盆地為主。其中丘陵面積24053平方千米,占贛州市土地總面積61%;贛州市山地總面積8620平方千米,占贛州市土地總面積21.89%;兼有50個大小不等的紅壤盆地,面積6706平方千米,占贛州市土地總面積的17%。贛州市四周有武夷山、雩山、諸廣山及南嶺的九連山、大庾嶺等,眾多的山脈及其餘脈,向中部及北部逶迤伸展,形成周高中低、南高北低地勢。贛州市海拔高度平均在300~500米之間,有海拔千米以上山峰450座,崇義、上猶與湖南省桂東3縣交界處的齊雲山鼎鍋寨海拔2061米為最高峰,贛縣湖江鎮張屋村海拔82米為最低處。

閱讀全文

與寧都盛鼎國際是干什麼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