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宇航員在太空是怎麼上廁所的
宇航員雖然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但他們也是正常人,也需要吃喝拉撒,然而宇航員要如何在空間站上廁所呢?在國際空間站工作的宇航員Samantha Cristoforetti就向大家演示了這個神秘而又「齷齪」的過程。
(作者:趙悟空;via gizmodo)
② 航天員在太空的空間站上怎麼解決大小便呢
1、航天員通過「漏斗」來解決小便問題。
「漏斗」連接軟管,軟管的另一端連接至尿液收集系統。航天員小便時要打開收集系統內的風扇,這樣就可以將尿從漏斗經軟管吸進小便收集器內。
2、大便是使用專用的「抽氣馬桶」。
它靠風機抽吸,先把其中的水分、臭氣抽掉,再把乾的部分用塑料袋密封起來。由於太空中無重力,航天員的腸子處於漂浮狀態,內臟不能正常工作,所以航天員經常會有排便吃力、耗時較長等問題。
奇特的洗臉和刷牙
由於太空的失重環境,在地球上看似簡單的洗臉、刷牙、刮鬍子、理發以及洗滌,到了太空都變成了很復雜和麻煩的事。
就拿刷牙、漱口來說吧,最初美國人是用一種特殊的膠姆糖經過在嘴內充分咀嚼來代替刷牙的,蘇聯的航天員則是用手裹著毛巾在口腔內按摩擦洗來代替刷牙。這兩種方法很簡單,但口腔中的細菌不易清除。
有一次蘇聯的醫療人員在給返回地面的航天員檢查身體時發現,航天員口腔內存在許多致病細菌,引起了航天醫學專家的高度警惕,於是提醒航天員在太空不徹底刷牙是不行的。後來發明了密封式吸水法.航天員就可以在太空中較徹底清潔牙齒和口腔了。
現在的航天員使用一種密封式刮鬍刀,它可以通過一條密封管同吸塵器聯起來,吸塵器能把胡碴吸進廢物處理箱中。
③ 在太空上如何撒尿
宇航員在太空如何上廁所女性可站著小便0
據國外媒體11日報道,英國菲利普王子在參觀美國的太空飛行中心時提出了宇航員在太空中如何解手的問題。那麼,他們究竟是如何上廁所的呢?
這件事與氣流息息相關。在地球上,至少在西方,標準的廁所就是水沖式,順著一根管道把排泄物沖下去。在穿梭機和國際空間站上的失重意味著一套水沖式衛具是不可能的。在穿梭機上,尿和糞便都由急速的氣流帶走。這種男女通用的衛生間類似於一個普通的廁所,但腳上的帶子和大腿處的欄桿是為了保證宇航員不會偏離中間位置。
穿梭機上女性可以站著小便
馬桶座的設計讓宇航員可以隨意選擇解手姿勢。這套設備的優點是,至少在穿梭機上,可以站著小便。一套軟管上的漏斗裝置讓宇航員----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都可以站著小便。如果他們喜歡的話,坐著解手也行,他們只需要用一個旋轉托架將其與廁所連接即可。這套系統將固體和液體排泄物分開,固體排泄物被壓平,仍然放在飛機上,等到著陸之後再卸掉。液體排泄物則灑到太空中。美國宇航局希望有一天能迴圈利用這些排泄物。
加拿大圭爾菲(Guelph)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重復利用對在未來的火星太空行動中解決宇航員的飲食問題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穿梭機上廁所系統利用的空氣在回到生活區之前必須經過過濾,以去除臭味和細菌。
國際空間站宇航員排泄物由進步號帶回地球
在國際空間站上,廁所的基本原理是一樣的。風扇提供動力的氣流廁所系統儲存排泄物。尿液被吸收,並儲存在20升的容器裏,然後再倒進「進步」號補給飛船。隨後,這艘補給飛船進入大氣層並在那兒燒毀。
至於固體排泄物,則是通過廁所內一個有洞的塑膠袋收集。氣流經過這些洞,將所有排泄物收集入袋子。隨後,塑膠袋有彈性的頂端將封閉,被推進一個金屬容器。下一個上廁所的人將換上一個新的塑膠袋,這些固體排泄物也直接送到「進步」號補給飛船上。
太空廁所的研製由來已久。在《太空先鋒》一書和其電影版本中,一名早期執行太空任務的宇航員在一次大大推遲了起飛期間想小便。由於沒有任何設施提供,也沒有現今在起飛和著陸期間廣泛使用的成人尿布,他最終被允許尿在自己的太空服裏,導致感測器出了問題。
很多人都想知道宇航員如何解手,菲利普王子便是其中一個。美國宇航局的一位發言人證實,提問這個問題的大多是孩子和記者。
④ 當宇航員在太空中生活時,如何上廁所的
太空梭上或空間站上,都設有專門的廁所。這當然和地面上的不一樣,它要用特別的設施,一般它設在廢物管理艙的房間里,廁所內有一個呈漏斗狀的收尿器,收尿器內通氣流,可把排出的尿吸收進內部的收集袋裡。收集袋每天要換一次。收集時要將空氣排出,這樣小便就不會飄來飄去。
這件事與氣流息息相關。在地球上,至少在西方,標準的廁所就是水沖式,順著一根管道把排泄物沖下去。在太空梭和國際空間站上的失重意味著一套水沖式衛具是不可能的。在太空梭上,尿和糞便都由急速的氣流帶走。這種男女通用的衛生間類似於一個普通的廁所,但腳上的帶子和大腿處的欄桿是為了保證宇航員不會偏離中間位置。
⑤ 人在太空怎麼上廁所
1、在早期科技還沒現在這么發達的時候,宇航員都是用袋子來解決問題,然後把用過的袋子放到空間站,再由其帶回地球。後面發展到給宇航員使用尿布。
2、一位叫Cardon的美國人發明了一個專門用來幫助宇航員上廁所的機器,叫M-PATS。這個機器的設計靈感來源於醫用上的腹腔鏡,在宇航服的襠部位置有個小口,這個小口就是用來排走人體排泄物的,而且把它放在襠部,不影響宇航員的正常活動。
宇航員把這個小機器通過衣服上的傳送管送進衣服後,通過擠壓充氣泵,與之連接著的便盆就會被氣體充的膨脹起來,這時候就可以進行排泄了。
(5)國際空間站在太空中怎麼上廁所擴展閱讀
宇航員在太空睡覺的方法
在失重環境下,航天員就算帶著被子上天也蓋不住——被子很快就飄走了,除非把被子緊緊地裹在身上。為了給航天員創造類似於在地面睡覺的感覺,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以讓航天員躺在床上睡。
國際空間站上就有專門用於放置床鋪的卧室,床鋪垂直安放在地板與天花板之間,床上鋪有褥子,褥子上有睡袋,睡袋上還有通氣孔,每個航天員都有獨立睡眠艙位,避免相互影響。有的航天員喜歡像大繭子一樣完全鑽進去,有人喜歡把兩只手放在外面。有人不喜歡睡袋,用帶子把自己捆在艙壁上睡覺。
睡覺時,航天員一定要將手臂放進睡袋裡,把雙手束在胸前,以免無意中碰到儀器設備的開關。同時由於在失重的環境中,睡眠中的人會有四肢脫離軀乾的感覺。一名前蘇聯的宇航員就曾在朦朧中把自己放在睡袋外的手臂,當成向自己漂來的"怪物",嚇出一身冷汗。
在睡覺之前,航天員需要用一根帶子將自己和睡袋固定在某個地方,否則睡著之後,由於呼吸氣體產生的推力,會將航天員的身體推到空中,在艙內飄來飄去。
但也有航天員想享受一下這種飄飄欲仙的感覺,有意將固定在艙壁上的睡袋放鬆,只用一條繩子牽著,任其飄動,在睡覺中真正成了"夜遊神"。為了研究太空中的睡眠情況,航天員們會在手腕戴著活動記錄儀,並記錄睡眠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