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國際社會中因民族沖突而引發的戰爭有哪些
中國儒家的仁學和主和的 理念可以成為建立一種當代新人文主義哲學的思想資源和基礎。
宗教問題是民族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是多層面的,其中不可缺 少的一個層面便是思想信仰,它是這個民族社會生活的精神支柱,能夠安頓心靈的地方。所 以對於多數民族來說,宗教信仰是神聖、崇高、不可褻瀆的,必要時可以拿生命來保衛它。
在虔誠信教的民族那裡,宗教信仰是其諸多民族性中最敏感最容易觸動的神經感應器,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便會作出最迅速最強烈的反應。同時對於許多民族來說,宗教信仰不僅支配著人們的思想感情,宗教組織和宗教禮俗也支配或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包括社會政治、倫理道德、文學藝術、家庭婚姻、人際往來和生老病死。所以民族問題向來是和宗教問題連 在一起的。
一、民族矛盾成為當代世界不穩定的主要因素
當代的國際爭端和地區性沖突,基本上是由民族矛盾引起的。這里有三種情況:一種是西方 強勢民族與東方和其他地區後起民族之間的矛盾,這就是霸權主義和 反霸權主義的矛盾,這個矛盾由來已久,今後還會長期存在,解決的辦法是強勢民族轉變霸 主意識,加強平等觀念,後起民族增強實力,堅持獨立自主和平等對話;一種是地區性的民 族�芎統逋唬�繅隕�杏氚屠賬固溝某逋唬�ê詰厙�哪隆⒖恕⑷�髯逯�淶某逋唬�晾?克 和伊朗、科威特的沖突,印度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沖突,獨聯體中亞美尼亞與阿 塞 拜疆之間的矛盾與沖突等等,其特點是土地相鄰、利益相左、宿怨積累、互相排斥,解決的 辦法只能是擯棄斗爭哲學,實行民族和解,學會和平共處,做到利益共享;一種是某些國家 內部不同民族和種族之間的矛盾,如美國白人與黑人的矛盾,歐美白人與國內其他有色人種 之間的矛盾,解決的辦法是消除種族歧視,不僅從法律上而且從事實上做到民族與種族一律 平等,和睦相處,親如兄弟。
二、宗教信仰問題涉入民族矛盾,增加了民族問題的復雜性
民族性本來就包含著宗教性,假 如民族矛盾不限於政治經濟利益的矛盾,還有宗教信仰上的矛盾摻合其中,原本就復雜多端 的民族矛盾會變得更加復雜多端,增加了合理解決的難度。反之亦然,宗教問題若與民族問 題掛鉤,也同樣增加了它的復雜性。如斯里蘭卡的僧伽羅人(佛教)與泰米爾人(印度教)的矛 盾,塞普勒斯的希族(東正教)與土族(伊斯蘭教)之間的矛盾,就是這樣的情況。現今東西方 的矛盾,既有國家矛盾、民族矛盾,又有思想信仰上的矛盾(包括宗教和非宗教的價值觀)。 東亞人強調由傳統宗教和傳統哲學所形成的「亞洲價值」,其特點是重社會、重和諧、重道 德,以此與「西方價值」(往往以「全球價值」的面貌出現)的重個人、重競爭、重利益相區 別,新加坡的李光耀和馬來西亞的馬哈蒂爾經常如此強調。而西方有些人始終企圖把西方的 價 值觀全盤強加給亞洲人。更有甚者,美國政治學權威亨廷頓提出「文明沖突論」,認為未來 國際斗爭的主題,將由意識形態和經濟沖突轉變為文明沖突,主要是西方文明與東方儒家和 伊斯 蘭兩大文明之間的沖突。人們批評亨廷頓的理論是冷戰思維的產物,是在蘇聯解體後企圖為 美國尋找新的敵人。毫無疑問,亨廷頓的觀點是在給東西方民族矛盾火上澆油,他有意誇大 思想信仰上的差別和文化傳統的不同,特別對伊斯蘭教和穆斯林採取了敵視的態度,這當 然是錯誤的有害的,它加劇了東方人對西方人的反感,不利於東西方的和解。這是一個典型 的事例,說明包括宗教在內的思想信仰問題,可以被某些人利用來強化民族的對立與沖突, 這是需要提高警惕的。
一個民族有主體性的信仰,包括信仰宗教和信仰哲學,都是值得慶賀的,因為這意味著民族 的大多數有理想,有安身立命之所,社會生活有精神支柱。當然,這種主體性信仰也要隨著 時代的前進而不斷革新。反之,失掉了信仰的民族是可悲的,它沒有一定的精神方向,必然 人心散亂,道德淪喪。但是一個民族在熱愛自己信仰的同時必須尊重其他民族的信仰,不把 自己的信仰強加給其他民族,只有這樣,民族關系才能是和諧的正常的。一個人有自由選擇 信仰的權利,一個民族也有自由選擇信仰的權利,這是維護人權的重要理念。一個虔誠信教 的民族,民族感情往往表現為強烈的宗教感情。在這種情況下,處理宗教問題必然牽動民族 問題,兩者糾纏在一起,很難分得清楚。這就要求民族問題的處理者(國家或國際調停組織) ,既要有民族學的素養,又要有宗教學的學識,並且懂得民族精神生活的微妙和重要,從而 能夠謹慎地細心地去解決問題。在中國,漢族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二,其中大多數不是教 徒,容易漠視、看輕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容易體察虔信宗教民族的情感世界, 所以社會要用極大的愛心關懷少數民族,要對宗教作同情的理解和認真的研 究。宗教問題處理不好,就要影響民族關系,這是必然的。
三、宗教成為民族利益的重要表現形式
民族是宗教的載體,宗教是民族的意識,兩相比較 ,民族比宗教具有更根本的性質。當民族之間能夠和平相處的時候,即使他們的宗教信仰不 同,也大致能夠互相寬容,互相協調;當民族之間發生矛盾甚至沖突的時候,各自不同的宗 教信仰之間也容易出現摩擦,即使同一宗教,也會因教派不同、理解不同,而呈現對立。民 族矛盾就其根本方面講,乃是政治經濟利益之間的沖突,如領土主權之爭、市場財富之爭、 控制與被控制之爭,其間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往往有復雜的歷史遺留問題和外部勢力的 插手及內部掌權階層的特殊考慮在起作用,有的是非分明,有的各有對錯,不是簡單可以了 斷的。歷史與現實告訴我們,民族之間的政治經濟利益沖突,常常採取宗教的形態;而許多 宗教沖突的發生,其深層原因在於民族實際利益的沖突。例如歐洲歷史上的十字軍東征,在 宗教的旗幟下,羅馬教皇以「聖戰」的名義指揮十字軍向歐洲東部及西亞北非進軍,提出「 援助東方的兄弟」,「向蠻族(指穆斯林)作戰」,「登上赴聖墓(耶路撒冷)的征途」等口號 ,並且高呼「這是上帝所願!」實際上,最深刻的動因是西歐封建領主垂涎東部的土地和財 富,以宗教為口號,進行侵略和掠奪。教皇烏爾班二世向法國人說「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 ,土地肥沃,如同天堂,它等待你們去拯救。你們蒙上帝賜給強大的武力,所以要毫不遲疑 地前往,這樣不僅罪得赦免,而且將得到天國永不朽壞的榮耀」唐逸主編:《基督 教史》。,他用物質利益和宗教許諾雙重手段誘惑臣民參加非正義的宗教戰爭。十 字軍燒殺搶掠的所作所為,也充分證明,他們的東征並不是在為上帝傳布福音,而是實行民 族壓迫和剝削,以滿足其貪欲。戰爭使數百萬人死於非命,然後歐洲人取得了地中海的控制 權,排走了拜占廷和穆斯林的勢力,霸佔了重要貿易港口。
在當代社會,由於信仰自由和宗教寬容精神的傳布,不僅再沒有發生歐洲中世紀那樣的宗教 流血戰爭,很少發生宗教之間的直接沖突,也很少見到一個民族以本族宗教對抗異族宗教相 號召。比較常見的是,在民族沖突或民族抵抗運動中,一個民族用宗教凝聚本族民眾, 以對抗 外族力量。例如阿拉伯民族有人提倡泛伊斯蘭主義,用以團結穆斯林世界,對抗西方的殖民 主義和霸權主義。在波黑戰爭中,穆斯林族則以伊斯蘭教為紐帶,加強內部的團結,其根本 目的在於爭取和擴展本族的生存空間。
四、發揚「和為貴」的東方文化精神,清除民族歧視,消解民族仇恨,實現民族和解,加強宗教對話
隨著國際經濟走向一體化,隨著技術的進步、交往的擴大,隨著信息手段的發達,世界正在 變成名副其實的地球村;同時全球性的生態、人口、核擴散危機又威脅著全體 人類,人類不能不風雨同舟、興衰與共,那種各掃自家門前雪和用戰爭手段稱霸世界的時代 一去不復返了。人類必須學會友好相處、攜手合作,方能克服危機,走出困境。但是國家、 族群、集團之間的利益沖突仍然不斷發生,隔膜、對立乃至仇恨的情緒仍然存在。這個世界 仍然是四分五裂,蘊含著自我毀滅的可能。解決國際爭端、民族矛盾和全球危機的物質手段 並不十分缺乏,目前國際社會最為欠缺的乃是一種真正代表全人類利益的人文主義哲學,它 以仁愛和諧為宗旨,能超出國家、地區、民族、宗教、集團的界域而為世界大多數人所接受 ,從而化解仇恨,消融殘忍,促進族群之間的對話、溝通和合作。
我以為,中國儒家的仁學和主和的理念可以成為建立一種當代新人文主義哲學的思想資源和 基礎。孔子和儒家講「仁者愛人」,主張「和為貴」和「和而不同」,認為人類是一個大家 庭,手足相連,痛癢相關,人本有仁愛之性,擴而充之,不僅可以愛家庭愛同族,也可以愛 人類愛萬物。人類在互愛中共存,在 互仇中俱損。有了仁愛之心,便會幫助別人,理解和尊重別人,承認多樣性的差異,實行「 和而不同」,這便是恕道。《周易》講「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也是這種精神。近代 中國思想家譚嗣同提出「仁以通為第一義」,通就是溝通、交往、理解、信任,打破種種偏 見、閉塞和障礙,這樣才能推行仁愛之道。有了這種仁愛通和的哲學,就能克服民族歧視, 消融民族仇恨,推動民族和解,並且在信仰上承認多元,實行寬容。我覺得國際社會多年來 奉行的主流哲學是斗爭哲學,以強凌弱,以鄰為壑,迫人從己,以為這是生存競爭的規律, 許多人深信不疑。其實這是一種過時的哲學,必須加以改變,必須用仁愛通和的哲學來取代 ,否則整個人類的前途(包括所有民族的前途)是堪可憂慮的。
首先,人們應當認識到,任何一個民族要脫離整個人類的共同利益而獨立發展是不可能的, 在當代和未來尤其如此,這就是說各民族之間的共同利益大於它們之間的分歧和矛盾。當今 世界的政治、經濟、生態的發展都是全球性的,發展得順利,各國各民族都有利,出現嚴重 危機,各國各族都受損害。不僅發展中的各國各族依賴於全球經濟、科技的發展和政治的和 平穩定,發達的國家和民族也依賴於發展中各國各族的繁榮和穩定。這就是為什麼墨西哥的 貨幣危機、東南亞的金融危機與歐洲的經濟衰退同樣受到全世界人士的關切。再舉例說明, 假如沒有中國參加,全球性生態危機的解決是不可能的,這就需要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和包 括中國在內的國際合作。
其次,同一地區相近或相鄰的各國各族之間,也是共同利益大於它們之間的分歧與矛盾,也 就是說和則兩利,斗則兩傷。無論是經貿發展還是國家安全,沒有民族和解與合作是沒有保 證的。真正為本民族利益著想的人,必定是主張睦鄰友好的人。煽動民族仇恨的人,表面上 是為了本民族的利益,實際上是把本民族時刻置於敵對民族的威脅之下而不得安生,這是間 接的自損自害。如果沒有民族和解,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都不會過上安寧幸福的日子,冤 家宜解不宜結,歷史的紛爭只能通過和談、妥協、諒解來解決,而不能訴諸武力。正如中國 哲學家馮友蘭所指出的,國際爭端只能走「仇必和而解」(北宋哲學家張載的話)的路,而不 能仇必仇到底,仇到底是沒有出路的。
第三,各民族必須學會在一個多樣化文化的國內外環境中生活,善於在宗教信仰和思想文化 上與各種類型的學說、主義、理念進行對話和交流,以平等的身份、寬容的態度去理解其他 民族的信仰和文化,以文明的方式進行文化的交流。西方天主教舊傳統是相當封閉和排它的 ,可是自60年代初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以來,該教提倡「宗教對話」,與其他宗教或非宗 教團體的關系有了很大改善。美籍華裔學者杜維明根據儒家主和的文化精神,倡導「文明的 對話」,以回應亨廷頓的「文明沖突」,這是值得贊賞的。許多民族矛盾就是由於價值觀不 同引起的,而價值觀是由信仰決定的,因此必須相互溝通理解,而相互溝通理解又必須通過 對話,像朋友一樣交流,承認彼此各有真理,能夠設身處地去體會對方的思想感情,這樣自 然就會發現對方的特點和長處,也自然能夠尊敬對方的信仰與文化,並且取人所長補己之短 ,相得而益彰。宗教文化與宗教文化的對話,宗教文化與非宗教文化的對話,應當大力提倡 ,認真進行,它是民族和解的一個組成部分。
② 國際經營企業與東道國的矛盾沖突有哪些
發達國家,一般都是採取「大出大進」的政策,所以一般不曾在對投資的管制問題,此外還在信貸優惠、避免雙重征稅、其他援助等方面給與發展中國家優惠待遇。發展中國家的投資管制,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1、外國投資項目的審批。這是發展中國國家在吸收外資構成中獨立自主地行駛經濟主權的突出變現,也是在吸收外資過程中趨利避害的首要關鍵。在我國,負責審批外商投資的主管機構是國務院商務部以及他所授權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經濟特區人民政府的主管部門。2、投資范圍和出資比例的限制。這是對國民待遇的合理例外。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放寬了對外商投資的股權比例限制,具體見《知道外商投資方向規定》。3、經營管理權和僱傭職工的限制。發展中國家一般都是為了利用外國的先進技術和資金,所以通常都會要求使用本國的職工,只有在本國人不能勝任的情況下才用外國人。我國也不例外。4、投資期限的限制。在我國,期限銀行業而異,屬於服務性行業、土地開發和房地產、資源勘探的一般都有法定的期限。5、對外國投資本地化的要求,通常會讓外國在一點年限范圍內轉讓部分股權給發展中國家,而且發展中多數都要求在本國市場上購買所需的原料,只有本國沒有時,才在國際市場上購買,我國即使這樣。6、對外商投資企業行為的管理監督。這只要是為了防止外商投資企業非法牟利。希望這個對你有幫助。
③ 國際組織的作用
作為國際社會中國家主體之外的另一種主體而存在,制衡國家、政府獨大的力量,在上層建築與公民社會之間起聯系作用;他們或許沒有國家政府那樣的權力和實力,但是在國際話語權上,卻比一般國家政府更有影響力。。。
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數國際組織其背後都存在某個或某幾個特殊力量的支持,可能是政府,也可能是私人企業。。。資金來源是國際組織的一大要害。。。
④ 本世紀以來,世界上有哪些沖突事件
有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利比亞戰爭、敘利亞內戰、俄羅斯喬治亞戰爭等。
1、伊拉克戰爭
伊拉克戰爭,是以英美軍隊為主的聯合部隊在2003年3月20日對伊拉克發動的軍事行動,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為由,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單方面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
因為是海灣戰爭的延續,又稱為第二次海灣戰爭。到2010年8月美國戰斗部隊撤出伊拉克為止,歷時7年多,美方最終沒有找到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反而找到薩達姆政權早已銷毀的文件和人證。2011年12月18日,美軍全部撤出。
伊拉克戰爭實質上是美國借反恐時機,以伊拉克拒絕交出子虛烏有的生化武器為借口,趁機清除反美政權的一場戰爭。
由於伊拉克戰爭使用了大量的美國現代化新式武器,加上美軍使用的武器費用非常的高昂,總軍費高達7630億美元,這場戰爭也被稱為浪費錢的戰爭。
這次戰爭再次詮釋了科技是現代軍隊發展和軍事實力的重要支柱。
2、阿富汗戰爭
2001年阿富汗戰爭是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在2001年10月7日起對基地組織和塔利班的一場戰爭,該戰爭是美國對九一一事件的報復,同時也標志著反恐戰爭的開始。
聯軍官方指這場戰爭的目的是逮捕本·拉登等基地組織成員並懲罰塔利班對恐怖分子支援。2014年12月29日,美國總統奧巴馬正式宣布阿富汗戰爭結束。、
2016年7月6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放緩美軍在阿富汗的撤軍計劃,將在2017年1月其總統任期結束前在阿保留大約8400名美軍士兵。
3、利比亞戰爭
利比亞戰爭,是利比亞在2011年發生的武裝沖突,在利比亞國內常稱為「2月17日革命」(ثورة 17 فبراير),交戰雙方為穆阿邁爾·卡扎菲領導的政府和反抗卡扎菲的勢力。
最初的示威抗議從利比亞城市班加西開始,並逐漸向全國蔓延,民眾要求從1969年就已經上台統治長達42年的革命領導人穆阿邁爾·卡扎菲下台和進行民主變革。
反對卡扎菲的勢力組成「全國過渡委員會」,以推翻卡扎菲的獨裁統治和建立民主政體為宗旨。2011年2月26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首項決議,凍結卡扎菲資產,並把事件交由國際刑事法院處理。
3月初,卡扎菲軍進攻反對派在東部的據點班加西。3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再度通過決議,授權成員國在利比亞設置禁飛區。
8月22日晚,反對派武裝已全面控制的黎波里及清除市內卡扎菲殘余部隊。反對派全城搜捕卡扎菲,並排除其離開利比亞的可能。10月20日,卡扎菲及其接班人穆塔西姆被殺身亡,利比亞分崩離析。
4、敘利亞內戰
敘利亞內戰,指從2011年年初持續至今的敘利亞政府與敘利亞反對派組織、IS之間的沖突。敘利亞的反政府示威活動於2011年1月26日開始並於3月15日升級,隨後反政府示威活動演變成了武裝沖突。
所謂的「阿拉伯之春」爆發後,敘利亞反對派要求總統巴沙爾·阿薩德下台,巴沙爾·阿薩德同意通過和談解決敘利亞國內的矛盾,但遭到敘利亞反對派的拒絕。
敘利亞反對派發動對敘利亞武裝部隊及親政府的民兵組織的恐怖襲擊,特別是在德拉、霍姆斯、伊德利卜和哈馬等抗議的中心地區。
敘利亞國內沖突一直持續。聯合國稱敘利亞政府軍及敘利亞反對派均犯下了包括謀殺、法外處決、酷刑等侵權行為在內的戰爭罪行。
5、俄羅斯喬治亞戰爭
俄羅斯-喬治亞戰爭,是2008年8月8日至18日,喬治亞和俄羅斯為了爭奪南奧塞梯的控制權而爆發的戰爭。
在國際各方的調停下,喬治亞和俄羅斯分別於8月15日和16日在停火協議上簽字,俄軍於8月18日開始撤離喬治亞,戰爭結束。
這次戰爭共造成喬治亞軍隊215人死亡,1469人受傷,4人失蹤;俄羅斯軍隊74人死亡,171人負傷,19人失蹤,以及約1600南奧塞梯平民死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伊拉克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阿富汗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利比亞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敘利亞內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俄羅斯喬治亞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