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第一,二,三國際分別是何時成立的
第一國際:1864年
第二國際:1889年
第三國際:1919年
第一國際,即國際工人聯合會是1864年建立的國際工人聯合組織。馬克思是創始人之一、實際上的領袖。由於會名太長,人們取它的第一個單詞「International(國際)」,第二國際成立後,始稱「第一國際」。
第二國際即「社會主義國際」(1889–1916)是一個工人運動的世界組織。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召開了第一次大會,通過《勞工法案》及《五一節案》,決定以同盟罷工作為工人斗爭的武器。
第三國際又名共產國際,列寧領導創建,存在於1919~1943年,總部位於莫斯科,是一個共產黨和共產主義組織的國際組織。
際又名共產國際,列寧領導創建,存在於1919~1943年,總部位於莫斯科,是一個共產黨和共產主義組織的國際組織。
(1)國際一詞是多久提出的擴展閱讀:
馬克思寄希望於工人階級的精神發展,指望將來通過各派工人的思想交流和討論,導致一個共同理論綱領的形成。馬克思力圖使國際成為逐步溶解和吸收除無政府主義者以外的各個比較小的宗派的工具,希望各國工人通過在對敵斗爭中的一致行動和交換經驗,能夠逐步接受科學社會主義而拋棄各種宗派學說。歷史證實馬克思的這種政策是正確的。
『貳』 世界一詞,在中國是怎樣得來的最早是誰說的(寫的)
今天中文中,所使用的世界一詞,來源於佛經,並非現代名詞,追溯其源頭乃出於佛教.世界一詞,「世」為時間意,「界」為空間意,涵蓋了時間空間不可分隔的道理.這正符合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國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則多用「天下」一詞,並無世界.蓋因世界乃佛教名詞,如今被廣為用之,但應當了解這個名詞的來源.據楞嚴經卷四載,世,即遷流之義;界,指方位.即於時間上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遷流,空間上有東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場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詞,非僅僅指地球而指整個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詞則專指地球而言.
『叄』 世界一詞最早出於何處
今天中文中,所使用的世界一詞,來源於佛經,並非現代名詞,追溯其源頭乃出於佛教。世界一詞,「世」為時間意,「界」為空間意,涵蓋了時間空間不可分隔的道理。
『肆』 清說從第一國際起止時間一直到現在
第一國際
社會主義先覺者很早就主張各國工人運動有國際的聯絡和國際的組織之必要了。把這個必要說得最明白,最不含糊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遠在1847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起草的「共產黨宣言」中就斷言「無產階級無祖國」,就喊出「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口號。自此以後,他們的思想和斗爭就浸透這種國際主義精神。
到了1864年,這種國際主義精神第一次表現為組織形式。這年,英法德意四國工人代表在倫敦開會,決議創立一個「International Working Men's Association」,為諸國工人團體聯絡機關。這個新團體的名稱直譯應為「國際工人協會」,這里「國際」二字是作形容詞用的。即「英法德意諸國工人聯合會」之意。馬克思當時代表德國工人參加這個新團體工作,漸漸以科學的社會主義思想指導整個組織了。不久,會務大大開展,小國工人也來參加這個組織,遂成為世界上一種勢力,為諸國政府所畏懼。會名太長,有時人們取它的第一個字,簡稱為「International」(「國際的」)以後成了習慣,整個團體就叫做「第一國際」了。這是第一次,這個形容詞變成了名詞。
1866年9月3日 第一國際的日內瓦會議召開
第一國際從1864年成立以來,在馬克思的領導下,和各種機會主義進行堅決的斗爭。其中與無政府主義蒲魯東主義者的斗爭是一次規模較大、影響深遠的斗爭。
1866年9月3日,第一國際在日內瓦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參加這次大會的有第一國際的22個支部和11個其他工人團體的代表,共60人。法國蒲魯東主義者為了與國際總委員會對抗,派出一個擁有17人組成的龐大的代表團。企圖依靠人多勢眾,把蒲魯東主義的觀點強加給大會,從而實現其篡改國際的性質和任務的陰謀。為此,他們狂妄地向大會提出了共有十項原則的《備忘錄》。在《備忘錄》中,他們公開兜售蒲魯東反對罷工、反對婦女解放、反對無產階級革命、反對民族解放運動的謬論,竭力鼓吹通過建立合作社等和平方式使無產階級獲得解放的這一蒲魯東主義的教條。
馬克思由於從事《資本論》第一卷的最後定稿工作,無法分身參加日內瓦大會,但是,馬克思預見到大會將有激烈的斗爭,所以在會前寫好了《臨時中央委員會就若干問題給代表的指示》,作為大會主要議程的正確決議的基礎。在《指示》中規定了各國工人在罷工斗爭中應該互相支持:提出了8小時工作制的口號;確定了工會和合作社的發展方向和革命任務;主張吸收婦女和少年兒童參加社會生產勞動;支持民族解放斗爭等重要內容。馬克思在《指示》中明確指出合作制度「決不能改造資本主義社會」,必須依靠無產階級掌握武裝,進行暴力革命。因此,馬克思認為:「代表大會不應該宣布任何特殊的合作制度」。在日內瓦代表大會上,擁護國際路線的代表以馬克思《指示》為武器,與蒲魯東主義者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通過了各項正確的決議,馬克思主義取得重大勝利。
1871年,巴黎工人暴動,「國際」底法國支部不僅參加,而且占據領導地位。可是這次有名的「巴黎公社」失敗了,「國際」受了極大打擊,外面資產階級政府底取締,裡面小資產階級思想底進攻,遂使組織力量一天比一天衰弱,終於在1876年正式宣布解散。馬克思領導的這個「國際工人協會」在工人運動歷史上被稱為「第一國際」,以別於後來的幾個工人國際組織。
第二國際
1876年第一國際解散後,隨著科學社會主義在歐美的廣泛傳播,到80年代末歐美已有16個國家先後建立社會主義政黨。各國工人和社會主義者要求加強國際聯系。恩格斯為了擊敗可能派奪取新國際組織領導權的企圖,做了大量工作,促使德、法等國社會主義政黨的代表於18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獄100周年紀念日,在巴黎召開「國際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有22個國家的393名代表參加,李卜克內西、倍倍爾、瓦揚、拉法格 等27人組成大會主席團。巴黎大會主要討論國際勞工立法和工人階級的政治、經濟斗爭任務,通過了關於每年慶祝五一勞動節等決議。這次大會標志著第二國際的建立。
第二國際是在資本主義相對穩定發展時期進行活動的。這時歐美工人運動在向橫廣方面擴展,各國處於建立民族國家范圍內獨立的無產階級政黨並開展以合法斗爭為主的時期。適應這個歷史時期的特點,第二國際不是各國黨的上級組織,各國黨是獨立自主的。它沒有發表過成立宣言或綱領性文獻,而是通過歷次代表大會的決議給各國黨指出行動方向。在很長時間內沒有常設領導機構和共同規章,沒有機關報。直到1900年巴黎大會上才決定成立常務委員會,名為社會黨國際局(1905年後改稱社會黨國際局執行委員會),由每個國家的黨選派代表一名(後增為兩名)組成。
第三國際
共產國際即第三國際。1919年3月,列寧領導創建的世界各國共產黨和共產主義團體的國際聯合組織,總部位於莫斯科。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第二國際破產,十月革命的勝利,促進了各國共產黨的建立,客觀形勢要求建立新的國際組織。1919年3月2日在莫斯科召開了國際共產主義代表會議,有來自21個國家的35個政黨和團體的52名代表參加。大會通過了《告國際無產階級宣言》、《共產國際行動綱領》、《關於資產階級民主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提綱》等文件,宣告第三國際成立。它的任務是宣傳馬克思主義,團結世界各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為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剝削制度而斗爭。它以民主集中制為組織原則,最高權力機關是代表大會,各國共產黨是它的支部。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由代表大會選出的執行委員會負責向各國支部發布指示和監督他們的工作。總部設在莫斯科。第三國際在其存在的24年中共召開過7次代表大會、領導過65個共產主義政黨和組織。在捍衛馬克思主義,推動國際工人運動和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反對法西斯主義和帝國主義戰爭,促進國際共運發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它在歐洲、美洲、亞洲幫助各國先進工人建立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協助他們培養了一批革命骨幹,加速了各國共產黨的成長。但是,它在工作中也有許多失誤,特別是長期受斯大林大國沙文主義錯誤的干擾,給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帶來過消極影響,其高度集中的組織形式曾影響了各黨的獨立自主和各黨之間的平等關系。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為了有效地組織反法西斯的斗爭,經各國共產黨同意,共產國際於1943年6月宣告解散。其機關刊物是《共產國際》和《國際新聞通訊》。
『伍』 國際是什麼意思簡單說
「國際」(International)是一個非常常見的政治用語。它的直接意思是「各個國家之間的」。國際這個詞是一個在近代產生的比較新的政治名詞,如:某某國際機場等。
國際主要有以下三個意義:
1、涉及到多個國家或者其公民的事物,比如國際條約。
2、作為形容詞國際也常用來表示超出一個國家的國界的事物,比如國際水域。
3、國際與超國家這兩個詞之間的邊界不很清楚。比如歐洲聯盟不是一個國際組織,而是一個超國家組織,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則是一個國際組織。
『陸』 單選27:國際法一詞的最早提出者為
B 8世紀末英國學者邊沁首先提出了編纂國際法的倡議
麻煩採納,謝謝!
『柒』 請教"國際"一詞的出處
應該是清朝時引進國外的國際法著作,首先由耶穌會士馬丁·馬提尼(Martin Martinr,即衛匡國)翻譯成中文
『捌』 全球化的概念是誰最先提出來的
「全球化」一詞,據說最早是美國經濟學家T·萊維於1985年提出的,但至今還役有一個公認的定義。當時是指經濟活動的一個國際化過程。人們曾經給它下個許多定義。在經濟方面一種被廣泛接受的定義是資本、商品、服務、勞動以及信息超越市場和國界進行擴散的現象。
全球化」不一定是最漂亮的詞,但是它抓住了新現實,它有用。有朝一日,這個詞會出現在詞典中。
在全球化進程中,全球化「紅利」並未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公平分享,因此,在1999年1 月底召開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第29屆年會上,又提出了「負責的全球化」這一新概念。
有人從生產力運動和發展的角度分析,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過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各國和各地區的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成一個整體,即形成「全球統一市場」;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規范經濟行為的全球規則,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經濟運行的全球機制。在這個過程中,市場經濟一統天下,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
『玖』 "世界"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是哪個朝代.列出援引的
最早出自唐代《楞嚴經》.《楞嚴經》於唐神龍元年(705)譯出.
「世界」一詞商務印書館版《古代漢語詞典》1430頁解釋如下:
佛教用語.世指時間,界指空間,世界即宇宙.《楞嚴經》曰:「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