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哪個城市能吸引全球的消費
上海、北京、杭州等一線城市都能吸引全球的消費的。
絕佳的區位條件——上海擁有居世界十大港口之首的上海港,以商興港、以港興市;北京和天津是「首都經濟圈」京津冀的雙中心,易於形成聯動效應。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之一,廣州可以對接珠三角製造業和粵港澳大灣區的開放體系,在消費方面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場;重慶是這5座城市中唯一的中西部城市,承東啟西,溝通南北。
對外開放程度高。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副院長趙萍對本報記者表示:「這5座城市的國際品牌商品與服務、外國人數量、國際航班、列車游輪在全國都居於前列,具有良好的國際化基礎。」
具體來看,北上廣代表了國內城市開放的最高水平;天津作為近代國內最早的通商口岸,外資進入早,蘊含豐富的商貿基因;重慶作為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結點的戰略地位正在日益凸顯。
緊扣「消費」——高標准推進商圈建設,引領消費潮流風尚,加強市場監管服務,全力打造消費升級的新高地。趙萍分析:「要對世界各國的消費者形成吸引力,就要有在世界叫得響的產品和服務,能給外國遊客帶來獨特的消費體驗。
在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時,必須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鼓勵企業創新發展,大力推廣中國品牌,發展特色產業,提升國內外消費者的消費意願。」
近年來,各地積極推進商圈建設。自2018年步行街改造提升試點工作啟動以來,重慶解放碑、北京王府井、天津金街、上海南京路、廣州北京路先後成為「全國示範步行街」。
2. 海南如何打造國際旅遊消費中心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提出:深入推進國際旅遊島建設,不斷優化發展環境,進一步開放旅遊消費領域,積極培育旅遊消費新業態、新熱點,提升高端旅遊消費水平,推動旅遊消費提質升級,進一步釋放旅遊消費潛力,積極探索消費型經濟發展的新路徑。
海南將2018年旅遊業發展預期目標設定為:全年力爭接待遊客人數7400萬人次,同比增長10%,其中入境遊客人數133萬人次,同比增長22.6%;實現旅遊總收入超過900億元,同比增長12%。2020年預期目標為:旅遊服務設施、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與國際通行的旅遊服務標准全面接軌,旅遊國際知名度、美譽度有較大提高,旅遊產業質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在旅遊綜合管理、旅遊投融資、旅遊產品供給、旅遊市場監管等方面改革創新為全國提供實踐經驗,全面建成全域旅遊示範省,基本建成國際旅遊島,初步建成國際旅遊消費中心、中國郵輪特區和世界一流的海島休閑度假旅遊目的地,真正邁向優質旅遊發展新時代。力爭全年接待遊客人數1億人次,年均增長14%,入境遊客數量翻一番達到200萬人次,年均增長21.3%;實現旅遊總收入1300億元,年均增長17%。
3. 上海等哪五市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據商務部網站消息,商務部部長王文濤7月19日宣布,經國務院批准,在上海市、北京市、廣州市、天津市、重慶市,率先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
7月19日,商務部在京召開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工作推進會,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快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各項工作,賦予城市新功能定位,更好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出席會議並講話。
王文濤宣布,經國務院批准,在上海市、北京市、廣州市、天津市、重慶市,率先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
王文濤提出,要加強統籌謀劃和協調推進,確保培育工作取得實效。商務部將按照國務院部署,會同相關部門,印發培育建設總體方案,建立培育建設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機制。五個培育城市要切實履行好培育建設主體責任,加強組織領導,高標准編制實施方案,完善政策措施,做好宣傳引導,確保培育建設各項任務落地見效。
國內不少地方掀起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熱潮
今年以來,國內不少地方掀起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熱潮。北京此前對外發布的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十大專項行動」則突出北京特色,全力將北京培育建設成為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全球旅遊目的地,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體育、教育、醫療、會展系列「城市名片」。
北京市商務局7月19日發布消息稱,根據選址中國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共有434家首店(含旗艦店)落地北京,已超出去年全年首店入駐數量近250家,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態勢。
以上內容參考北青網-上海、北京、廣州等五城市率先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
4. 什麼是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現代國際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具有很強的消費引導和帶動作用。
2021年7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在上海市、北京市、廣州市、天津市、重慶市,率先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消費資源的集聚地,更是一國乃至全球消費市場的制高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培育發展國際消費中心」,《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擴大旅遊文化體育健康養老教育培訓等領域消費的意見》,以及《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等文件,進一步明確了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重點任務。
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帶動一批大中城市提升國際化水平,加快消費轉型升級,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對於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義。
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工作目標是,利用5年左右時間,指導基礎條件好、消費潛力大、國際化水平較高、地方意願強的城市開展培育建設,基本形成若干立足國內、輻射周邊、面向世界的具有全球影響力、吸引力的綜合性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帶動形成一批專業化、特色化、區域性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使其成為擴大引導消費、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拉動經濟增長的新載體和新引擎。
5.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什麼意思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現代國際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具有很強的消費引導和帶動作用。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消費資源的集聚地,更是一國乃至全球消費市場的制高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培育發展國際消費中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擴大旅遊文化體育健康養老教育培訓等領域消費的意見》,以及《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等文件,進一步明確了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重點任務。
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帶動一批大中城市提升國際化水平,加快消費轉型升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對於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義。
6. 北京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汽車領域有這些動作
易車訊 近日,北京市印發《北京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實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明確將北京率先建設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競爭力和美譽度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成為國內大循環的核心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鍵樞紐。
除了在在大興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區域,做強做優新能源智能汽車等特色產業之外,還明確提出進一步擴大新能源汽車使用范圍,帶動汽車消費升級。
積極爭取平行車進口試點,拉動本市及周邊地區中高端進口汽車消費需求。
推動實施二手車交易買賣雙方網簽過戶、二手小客車交易周轉指標等措施,優化二手車交易流程,促進二手車消費。
豐富數字消費產品新供給。加大智能終端產品供給,支持智能家居、智能網聯汽車、移動智能終端、可穿戴設備、智能防疫設備、智能健身器械等新型產品研發應用。
支持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等品牌展會進一步提升國際化、專業化、市場化水平。積極培育數字經濟、裝備製造、人工智慧、集成電路、醫葯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高精尖領域的展會項目,促進相關領域新產品、新模式落地。
7. 北京將打造2至3個千億級規模世界級商圈 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新京報快訊(記者 陳琳)9月5日,在2021服貿會北京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論壇上,北京市商務局局長閆立剛發布北京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實施方案。北京將實施十大專項行動,力爭通過5年左右時間,在國際知名度、消費繁榮度、商業活躍度、到達便利度、消費舒適度、政策引領度等關鍵指標方面水平顯著提升。
其中,國際知名度方面,全球競爭力排名顯著提升,打造2至3個千億級規模世界級商圈,入境旅遊人數年均增長5%以上。消費繁榮方面,全球消費帶動力、輻射力、引導力、創新力顯著增強,最終消費力超過60%。
商業迴流方面,對全球消費鏈掌控力顯著提升,離境退稅商店達到800家左右,各區至少有綜合現代化商圈和商業步行街。到達便利度方面,國際國內高效暢通的立體化交通網路基本形成,城市交通樞紐與商業體通達度、融合度顯著提升。
消費舒適度方面,放心消費軟環境持續優化,消費配套服務典範之城和服務品質的首善之城基本建成。政策引領度方面,促進消費升級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不斷完善,與兩區政策聯動更加緊密,消費市場的開放度顯著提升。
閆立剛介紹,7月19日,國務院批准北京等五個城市率先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北京是我國重要的對外交往窗口,擁有舉世聞名的文化旅遊資源和全國領先的科技創新優勢,市場總消費近2.9萬億元,消費率超過六成。北京計劃通過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進一步擴大豐富商品服務有效供給、加快吸引境外消費迴流,持續擴大入境消費,不斷形成新消費增長點,提升經濟活力,助力形成國內消費市場,促進國際國內雙循環。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工作,2018年研究行動計劃,2019年積極申報首批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試點,在全國率先建立總消費促進機制,2020年出台促進新消費行動方案,開展首屆北京消費季活動,目前已制定出台北京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實施方案,並以市委市政府兩辦名義印發。
實施方案重點任務包括「十大專項行動」,即消費新地標打造行動、消費品牌矩陣培育行動、數字消費創新引領行動、文旅消費潛力釋放行動、體育消費質量提升行動、消費醫療品質提升行動、未來消費過程提質行動、現代流通體系優化行動、消費環境新高地創建行動、消費促進協同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