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關甘地的故事
甘地的故事:
甘地全名叫做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年10月2日出生在一個印度教家庭,父親是當地土邦首相,甘地19歲時遠赴英國學習法律。
1893年,甘地來到英國統治下的南非,領導南非印度人爭取權利。他把印度教的仁愛、素食、不殺生的主張,同《聖經》、《古蘭經》中的仁愛思想相結合。
並吸收了梭倫、托爾斯泰等人的思想精髓,逐漸形成了非暴力不合作理論。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很快成為國大黨的實際領袖,使非暴力不合作成為國大黨的指導思想。
開始為印度的獨立而奔波,二戰後,印度分裂為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個國家。面對兩國的沖突,對雙方都有重要影響的甘地多次以絕食來感化他們,呼籲團結。1948年1月30日,甘地遭到印度教頑固教徒刺殺。
(1)甘地開什麼國際玩笑擴展閱讀:
1893年4月,一家印度公司派甘地到南非工作。他看到印度移民在南非的公民自由和政治權利在很大程度上被剝奪的現狀,很是灰心,這些移民主要是契約傭工和個體商人。
於是他開始抗議和游說,反對針對南非印度人的法律和種族歧視。有人因此批評他沒有將抗議的對象擴展到針對全體非洲人的法律,在他在南非的早期,有一件事常被人提起。
那就是他買了一張一等車廂的車票,拒絕換到三等車廂,被人從彼得馬里茨堡火車中扔了出去。1903年6月,甘地組織了一場抗議運動針對黑法令,這個法令強制所有在南非的亞洲人接受登記。
1913年9月,他參加了一場抗議不按照天主教儀式結婚就無效的運動。1913年11月6日,甘地被捕,當時他正領導一群印度礦工在南非遊行,1914年,政府允諾減少在南非對印度人的歧視。
2. 為什麼甘地恨不得立刻離開南非返回印度
甘地在印度,雖不像婆羅門、剎帝利種姓那樣「尊貴」,但他所屬的吠舍種姓,仍算作社會中上流等級,他在印度,乃至英國所受到的待遇都較優厚,基本上與白人相似。可是,當甘地一踏上南非的土地,情況就大不一樣。當1893年甘地到比勒陀利亞、納塔爾,特別是到布爾人統治的德蘭士瓦時,甘地不能與白人一起乘坐頭等車廂,不能同白人同住較高等的旅館,只能與非洲黑人同坐三等車廂和住低級旅店。他曾多次被從旅館和車上拉出來,受到拳打腳踢等種種侮辱。面對這種侮辱,他恨不得立刻離開南非返回印度。但是,他暫時不能離去,因為他已與南非的一家公司簽訂了工作一年的合同。因此,他只能以忍耐、自製來磨練自已,切盼合同期滿後再回印度。
3. 曾是印度人民女神的英迪拉.甘地,為何不受美國人的待見
因為英迪拉甘地當時甚至不惜站在美國的對立面,都要實行印度的核計劃,而正是憑借著英迪拉甘地的果斷使得印度早早的便擁有了核武器。英吉拉甘地還受美國人討厭的重要原因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一向不和,而當時支持印度的是蘇聯,支持巴基斯坦的是美國,於是側面來看美國算是和印度成了對立國,而這一切都是英迪拉甘地導致的,所以當時美國總統尼克松很不喜歡她。甚至私下叫她為老巫婆。
但從印度人民的角度出發,英迪拉甘地確實給印度人帶來了極大的好處。她是印度唯一一位女性總統,她的父親是前任印度總理,在她父親還在任期間,她就是她父親的貼身助手,所以她父親的行事風格一直耳濡目染著英帝拉甘地,所以英迪拉甘地很容易的接過了父親的交接棒,坐上了印度總理的位置,而她在政治上一直以強硬集權和不妥協著稱。
憑借著英迪拉甘地執政期間的鐵血手腕,使得第3次印巴戰爭中印度勝利了,並直接促成了孟加拉國的獨立,印度在國際上的聲望再上了一個層次。後來東巴發生內亂,英迪拉抓住這個機會,趁你病要你命,只用了13天就打敗了巴基斯坦,這樣的成果是歷史上從所未有的。
而這樣的現象,美國自然不願意看到。所以美國民眾一直都很討厭英迪拉甘地,但不可否認的是英迪拉甘地為印度做了許多貢獻,在印度民眾中,英迪拉一直也是一個女英雄的形象。
4. 「聖雄」也糊塗,甘地當年為何勸說中國人放棄抗日
甘地的家庭是貴族家庭,他年輕時學了律師專業,後來走上了反抗英國殖民者的道路。這還得從甘地的一次出行經驗說起。甘地有一次外出,買的是頭等艙,但是因為頭等艙不能有有色人種,於是他就被趕了出來。這讓他非常氣氛,自尊心也受到了很大的傷害,於是,他開始反抗殖民統治。反對對有色人種的歧視。
而是希望中國人採取「非暴力」的手段去讓日本人變成中國人的奴隸。這一看法簡直讓人大跌眼鏡。但是甘地也不是胡說八道的。因為他把中國對日本看成了印度對英國。他希望中國能和印度統一戰線,加入「不抗日」的隊伍,以此早日爭取民族獨立。讓印度人民獲得解放。
x但是日本和中國的形勢並不能簡單判斷。要知道英國人還是講究法治的。但是日本人卻是很殘暴的。他們的殘暴激起了中國人的愛國主義浪潮。如果中國對日本採取不合作,那麼只能得到毀滅。不合作不是順從。
5. 印度鐵娘子英迪拉·甘地,為什麼她會被貼身警衛開槍打死
鐵娘子之所以會被自己的警衛打死,是因為她的政見被別的人所不認同。同時因為印度的傳統文化非常歧視女性,所以說有很多人看不慣她。
綜上所述,這個鐵娘子之所以會被自己的行為殺死,一個是因為印度的文化殘留,另外一個是因為有人對她的政治決定不滿意。
6. 卡拉姆昌德·甘地為印度解放運動做了什麼貢獻
甘地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印度民族解放運動中最有權威的領導者,是與「不合作運動」的偉大事業聯系在一起的,他曾公開發誓說:「我活著是為了印度的自由,也願為印度的自由而死。」正是由於他對印度民族獨立運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甘地被印度人民尊稱為「聖雄」、「國父」。
西涉英國,遠走南非
莫漢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年12月2日生於卡釋瓦半島的波爾朋多小土邦里。
印度的風俗是早婚,甘地13歲時便結婚了。他的妻子卡斯都蓓還只有10歲。甘地徵得太太的同意,從1900年起就斷絕房事,並於1906年發誓完全禁慾。
甘地18歲時大學畢業,他決心到英國去學習法律。
甘地在1888年9月到達倫敦,開始學習英國人的處世哲學,練習交際舞,還學習法文和拉丁文,但他書讀得不多,這期間他主要體驗英國人的生活,了解他們的價值觀。
1891年,甘地取得律師資格後回到了印度,在孟買掛牌做律師。但他在這里的事業並不順利,1893年他來到了南非。
在南非的印度僑民很多,他的律師生意很好,不知不覺地成了印度僑民的領袖。因為種族和膚色的偏見,印度僑民受到英國統治者的虐待,就連甘地自己也受英國人的歧視。他向南非總督提出抗議,要求改善印度僑民的待遇,但是毫無結果。
他在南非已成為一個有名的律師。可是,當他讀了俄國托爾斯泰等人的著作,便丟棄了那種商業性的職業,信了非暴力主義,而創辦了一個以奉行清貧、非暴力和簡朴等信條為宗旨的新村。1910年5月30日,甘地的一位好友將他一千一百英畝的農場命名為托爾斯泰農場。農場中住進了70多人,不分男女老幼一律參加勞動,6月,農場內又創辦了一所學校,上午勞動,下午上課。甘地親自擔任教師,教授宗教課。
1910年,甘地停止律師業務,一心為印僑服務。同時,甘地刻苦研究古代印度的教義,他創辦了《印度意》報,並寫了他的第一部著作《印度獨立》。
這時指紋登記的法令頒布了。甘地在報上發表文章表示反對,要求全體印僑拒絕登記,寧可入獄也絕不屈服,實行非暴力抵抗,以表現印度人的自尊心。經過甘地的鼓勵和領導,許多人始終不屈進行斗爭,並且得到各方援助,最終使南非政府不得不將法令取消。這次斗爭是甘地領導的第一次非暴力性質的抵抗運動,反映了他堅持印度自治和獨立的斗爭目標,也正是這次斗爭,使他的名聲傳遍印度。
確立領導地位,堅持不屈斗爭
1915年1月9日,甘地自南非經倫敦抵達孟買後,於1915年5月25日在古吉拉特邦靠近阿默達巴德的一個小村子科奇拉布創立了一所非暴力抵抗學校,以此作為在印度培養非暴力抵抗戰士的基地,
其間,甘地到各地游歷和做社會調查,觀察印度各方面情況。他在詳細考察了農民遭受苛刻的壓榨狀況後,四處奔走,甚至促使袒護農場主的稅收員和警察來保護農民利益,這便是甘地所領導的不服從運動在印度的第一次實踐。他發起了土布運動,在一定程度上喚起了民族意識,並且將他們帶向了以國大黨為中心的民族運動。
甘地在他的游歷和調查中同國大黨接近,並很快成為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主要領導之一。1915年,穆斯林聯盟與甘地為首的國大黨共同起草了印度改革綱領,並於1916年由兩黨幾乎同時在勒克瑙舉行的年會上通過。其中提出了在大英帝國范圍內爭取印度自治的口號。
在俄國10月革命影響下,印度民族獨立運動出現了新的高潮。1919年11月23日,甘地參加在德里召開的第一次全印基拉法會議。在會上提出,如果英國當局拒不考慮穆斯林的要求,就號召穆斯林完全撤銷與政府的合作。1920年6月,新成立不久的中央基拉法委員會按他設計的不合作方案,決定從8月1日起實行不合作運動。這時,甘地開始把基拉法問題和旁遮普問題聯系起來,作為開展不合作運動的兩個理由,要求國大黨也考慮開展不合作運動。在國大黨特別會議召開以前,甘地的不合作思想遭到相當大的阻力。然而,由於甘地的策略得到資產階級,廣大小資產階級及普通知識分子的擁護,國大黨接受了「非暴力」和「不合作」運動。並在同年12月的國大黨那格浦爾年會上通過了甘地主持起草的國大黨新黨章,這就給以後貫徹執行不合作策略提供了組織保證。甘地的領導地位得到了確立。
1920年8月1日,甘地發起了第一次不合作運動。1921年11月國大黨全印委員會授權各省自主開展公民不服從運動,把不合作運動推向前一步。12月國大黨年會又授權甘地為領導公民不服從運動的唯一執行權威。甘地決定以巴爾多利為試點,開展以拒絕納稅為主要內容的不服從運動,准備工作已取得相當進展。然而當1922年2月8日甘地得知在喬里一喬拉發生暴力事件後,就斷然決定在巴爾多利處並在全印度停止開展公民不服從運動。這樣,甘地奮力爭取實現不合作的第一次實踐,被他自己中途扼殺。運動既被制止,群眾甚為不滿,殖民當局認為逮捕甘地時機成熟,於是在1922年3月10日將甘地逮捕,並判6年監禁。
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英帝國主義加緊掠奪印度,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浪潮再度高漲。1930年1月26日,國大黨執行委員會通過了一個決議,說「印度必須和英國斷絕關系,獲得完全的獨立。」1930年初,甘地向英國總督提出建議,要求殖民政府減低地租,取消鹽稅,撤銷暗探局,釋放政治犯。然而總督對甘地的建議置之不理,為了表示抗議,甘地於同年3月12日進行了一次「食鹽進軍」。同年5月,英國殖民當局下令取締「不合作運動」,宣布國大黨為非法,把甘地等逮捕入獄。1931年,甘地被釋放。同年3月英國總督歐文和甘地在德里簽署了協定,國大黨宣布停止「不合作運動」,殖民政府則保證停止鎮壓,釋放全部政治犯,國大黨被重新宣布為合法。第二次公民不服從運動因德里協定的簽訂處於低潮。1932年至1934年間,甘地為了反對賤民單獨選舉和支持哈里真事業而兩次絕食。1934年10月,甘地宣布退出國大黨後,更加集中精力從事廢除不可接觸制和促進印度教徒同穆斯林的團結。
1941年12月,甘地正式發表了他的建設性綱領。1942年發動了要求英國從印度撤退的運動。
精神領袖,政治工具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甘地曾被兩次恢復執掌國大黨領導權。1939年9月3日,英國對德宣戰,並宣布印度為交戰國,引起印度輿論的強烈不滿,並遭到普遍反對。國大黨曾警告說,它不會為別人的利益而戰。然而甘地表示,作為一個和平主義者,他不可能支持戰爭;但出於純人道主義的考慮,他同情英國和法國。這也是甘地在這一時期的基本態度。總之,甘地堅持非暴力,這與國大黨領導機構急於想和英國妥協有條件支持戰爭的政策相抵觸。於是,國大黨為了政治斗爭的需要,與它的領袖決裂——免掉甘地職務。然而英國方面卻無視國大黨建議合作所要求的基本條件,這打破了國大黨領導機構的幻想,失望之餘,它便又轉向甘地,請他重掌國大黨的領導權。
1941年秋,形勢的發展使本來就未消除的甘地與國大黨領導機構的分歧重新突出並逐漸激化。一方面,以往被捕的國大黨人在釋放後在黨內逐步形成一股勢力,強烈要求改變甘地的計劃,放棄不合作運動,重掌各省的行政權;另一方面,英國預料到日本即將參戰,為拉攏國大黨而釋放了參加運動的所有國大黨人。但是甘地寸步不讓,認為「放棄不合作運動是愚蠢的」。亞洲戰局的巨變,英國又一次令國大黨失望,英方的所謂「克里浦斯方案」不僅沒有新的內容,而且其中包括了一些國大黨極不贊同的條款。英國與國大黨之間的裂隙和矛盾卻緩和了國大黨領導機構與甘地的政見分歧。他們再次轉向甘地,請他領導國大黨運動。1942年8月,甘地和其他國大黨領導人一起成了英國殖民的階下囚,二戰前期的國大黨運動從此暫告結束。
國大黨與甘地分分合合的關系表明了甘地在國大黨中的獨特地他既是國大黨的精神領袖,又是國大黨的政治工具。
殉身事業,英魂永存
由於甘地反對教派沖突,主張同巴基斯坦改善關系,引起印度教的狂熱分子對他的仇恨。
1948年1月13日至18日,甘地最後一次絕食也是一生中第18次絕食。18日,德里的印度教、伊斯蘭教和錫克教三派領袖聯合宣言,保證做到甘地絕食時提出的要求,各派間和睦相處,甘地才停止絕食。1月29日晚上,他親筆起草了自己的遺囑——國大黨的新黨章。30日下午5點10分,甘地從居室旁門向祈禱場的草坪走去,途中有一印度教徒戈德斯向甘地連發三槍,甘地中槍倒在草地上。
甘地是印度傑出的民族主義領袖,他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把印度各階層人民匯集到反英斗爭的洪流中,培育了整整一代人獻身獨立事業的民族精神,對印度最終取得獨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為了祖國的獨立和自由,數十年不息奮斗,置生死於度外,這種崇高的精神是可敬可佩的。印度的獨立是與甘地這一光輝的名字分不開的。
7. 甘地傳觀後感
[甘地傳觀後感]這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說他是世人所敬仰的神,我搖搖頭表示不同意,因為他比那高高在上不知人間冷暖的神明多了那麼一些的「人情味」,甘地傳觀後感。聖雄甘地,我只能按照電影里的說法說他是一個非常接近神的人。通過《甘地傳》這部電影,我不能說我了解甘地這個人,只能說我從僅僅知道有著甘地這個人存在到認識下甘地而已。 其實很多年前我就曾見過甘地生平的照片,當時唯一的印象就是他是一位面容慈祥和藹的老人家以及他有著一種讓人無法忽視卻又難以言喻的獨特氣質。看過《甘地傳》再現的甘地之後,我隱隱約約明白了當時感到的那種獨特的氣質究竟是什麼了?他是東方神秘文化與西方理性文化互相摩擦產生的火花。甘地早年是一位律師,他相信法理和擁有法理賦予他理性與睿智;同時甘地也是一名教徒,宗教信仰特別是基督教的博愛精神授予了他感性的一面,這兩種看似矛盾的氣質卻極為和諧地融洽在甘地這個人身上,使得他整個人看上去是那麼的獨特,那麼的迷人。 《甘地傳》獲得1982年55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創作劇本 、最佳攝影、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剪接七項奧斯卡獎。 它只要是講述了甘地是如何從一個凡人成為印度人口中膜拜的聖雄,同時也是他用他獨特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帶領著印度獨立,是印度人民擺脫英殖民者的統治的艱辛歷程。自從24歲的甘地因為自己是有色人種而被扔下火車的那一剎那他看到了種族歧視對自己同胞的傷害,而且他也深深地意識到此刻被扔在這南非荒野上的不只是自己的人體和靈魂,還有自己民族的尊嚴。這一行為深深地激起了這位年輕律師的鬥志,他希望自己的民族可以找回自己的尊嚴,堂堂正正地像一個正常人一樣生活著,被人尊重著,自此開始了他一生的事業——從北非到自己的國家,用他那獨特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引領印度人民獨立。 身為印度的「國父」,我們很難想像甘地居然一點權力或者一個職位都沒有,這也就是他值得尊敬的地方,他只是單純地想引領印度人民去獨立,去爭取他們該有的權力,因此他沒有想過關於權力關於財富的事情。在「不合作運動」出乎他的預料的時候,他用絕食去喚起那些被仇恨和憤怒蒙蔽了理智的印度人民,再一次將他們引回正軌。當時,我最深刻的就是甘地的那一句:以眼還眼,那隻會讓世界盲目。 印度的獨立離不開甘地的努力,可以說的是當時如果沒有了甘地這個人,印度可能就不能獨立,或者獨立會延誤幾十年或者更長的時間而且其中的過程必將會更加的艱苦,更加的血腥。這一切我只可以用中國的一句古話來說:「英雄造就了時勢!」甘地選擇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面對強權者的打擊,關押,他們不反抗也不妥協,直到強權者心生慚愧,來實現自己的目的。在當時的印度環境,甘地的這一行動的確是高明,直擊人性的脆弱,讓人不得不為他們的行為感到後悔,從而開始煩死自己的行為。正因為如此,他擁有了所有人的心和尊敬,包括他的敵人,就正如那個那位大英帝國的法官所說的,你若有一天能無罪釋放,我將比任何人都高興。印度不像中國,經過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等的洗禮,人民開始接受了西方的民主思想,逐漸解放了被封建禮教束縛的思想,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礎,從而開始那一代為了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自強自富的征途。身為中國人我們都知道那段歷史的心酸,可是印度不同於我們,雖然都是淪為帝國主義的殖民地,但是那個程度和同化的深度不一樣,他們人民思想准備還處於以前的那種封建主義思想階段,崇尚宗教主義,所以一開始,甘地和其他的國會成員煽動他們鬧革命,印度的人民就走上了與甘地背道而馳的道路了,幸好當時甘地絕食,才沒有使他們在這條路上越走越歪。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印度的人民在當境里只是一個很單純的環境,被奴役,被歧視,他們都向當地習慣,雖然有怨言但是就是不敢說出口,當有一個人煽動他們就會迅猛地爆發,如果印度當局一旦採取了像中國那樣的槍桿子出政權的方法,他們的獨立肯定比中國的八年抗戰和三年內戰所付出的更加慘烈,而且不一定會成功,觀後感《甘地傳觀後感》。民眾的思想沒有準備好,慢慢地這場運動就會演變成中國古代的農民起義,可能會一下子被大英帝國鎮壓下去,畢竟人家的武器裝備不是用來做擺設的,另有一個可能會像清朝的太平天國起義一樣,像一顆新生的明星卻又用及其快的速度隕落,這兩種可能對印度人民來說都沒有好處,因為政局的動盪對經濟的影響是很大,而且一旦引發了戰爭,說要恢復可不是那麼容易,特別對當時那麼貧困的印度,無疑是雪上加霜。 還有一種做法的就是發動政變,但是當時的經濟命脈可都是掌握的大英帝國的貴族上,沒有了雄厚的經濟支持要獲得一個國家的政權談何容易呢?當時巴黎公社也是靠著民眾的一腔熱情取得了當時巴黎的政權,但是就是因為沒有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幾個月之後還是眼睜睜地把自己辛苦得來的政權還回去。當時,英國的地主在印度有著絕對的話事權,他們說一就一,印度的農民一點都不敢違抗,就像其中有一個地主叫那裡的人民只種某種植物,他們也就只可以種那一種植物,這樣的情況,印度人又怎麼可以把自家的經濟話事權拿回來呢?又怎麼可以輕輕鬆鬆讓人家把印度這一塊肥肉還回來呢》 而說回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就是最好的辦法,他們沒有搞事,也沒有策劃政變,就算政府那邊想抓他們小辮子也沒有辦法,他們就是沒有配合政府的某些行動而已,政府那邊也不能因為這就把他們全抓起來。他們這種做法直擊了人性的脆弱,看似無用,卻比槍桿子出政權和經濟政變等方法更加地有用,更加地有效率而且更加地被人所尊敬。記得,甘地曾經幾度地說過:「當我絕望時,我會想起,只有真理和愛能得勝。歷史上有很多的暴君和兇手在短期內或許是所向無敵,但是終究總是會失敗的,好好想想,永遠都是這樣。」甘地懂得這個道理,其實所謂的非暴力,也就是和諧,這是人類的最終歸宿,任何因暴力而取得的成果,終會為暴力所奪去,在面對棘手的問題時,暴力往往是人類最先想到的解決方式,但他永遠不是最好的。所以人性的弱點成為了他強而有力的武器。最後他們也開始制衣,開始制鹽,慢慢地滿足自己的生活,是自己脫離了英帝國主義的統治也還是可以活下去,他們想全世界證明他們懂得自立自強,再也而不再是依靠英帝國的施捨才能存活的附屬國。 最後,我想說的是,當時可能會有第二條路可以讓印度獨立,但是我相信甘地所選擇的這一條路是最適合當時的印度。 而我通過了這一部電影,我領略到什麼是偉人的風采。他的一生都是那般的轟轟烈烈,也許在他的眼中沒什麼,自己只是在做一些自己認為要做的事而已,但是我卻對他的崇拜到了極致。他的大半生差不多都是在監獄里渡過的,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印度的人民,知道死的一刻,他的財產和當時回到印度一樣都是一無所有,兩袖清風,這樣人怎麼叫人不欽佩呢? 最後,我想用某人的一段話來結束我的這一篇觀後感。「當世界橫遭暴力蹂躪之時,甘地建議人們走另一條道路,即非暴力主義。他宣傳非暴力學說,終於發動了印度人民大眾,奮起將英國驅趕出印度半島。於他的努力,精神運動取代了武裝暴動,祈禱取代了槍炮,沉默取代了恐怖分子的炸彈的爆炸聲。在歐洲大陸,正當政客們滔滔不絕地發表蠱惑人心的演說,獨裁者們聲嘶力竭地鼓噪一時,甘地卻靜悄悄地喚起地球上人口眾多的國家的人民群眾。他招賢納士,既不求助於權勢,也不乞靈於錢財的誘惑力,而是以下述教誨號召他們:『願意追隨我的人們,你們必須准備以地作床,身穿粗布,黎明即起,節制食慾,清理廁所。』他建議同夥們身穿用手紡制的土布衣服,作為這支大軍的軍服。顏色淺淡的土布衣服,牢固將印度人民大眾團結起來,正象褐色的軍服把歐洲獨裁者的軍隊聯系在一起一樣。」{引號內文字摘自多米尼克·拉皮埃爾(法) 著《聖雄甘地》}
8. 甘地 的故事有什麼了
姓名:(印度)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生卒:1869~1948
身份:律師、印度獨立運動領袖
成就:帶領國家走向獨立,提出「非暴力反抗「主張
背後的故事
絕食平亂
甘地生於印度西部的波爾班達爾城,從祖父開始,甘地家族一直擔任當地小土邦的帝萬(首相)。甘地生性靦腆,不善言辭。中學畢業後,赴英國留學,獲得律師資格。1891年他結束學業,回到了印度,做了律師,但並不很順利。1893年,他接受朋友的建議,到南非繼續他的律師職業生涯,直到1915年。在此期間,他深切地感受到種族主義的危害,下定決心要與種族歧視進行斗爭。
1915年,甘地回到祖國後,便全身心地投入到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中。他發展了自己在南非時就已形成的「非暴力抵抗」思想,對殖民政府展開「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為了抗議英國殖民統治者屠殺阿姆利則城千餘名印度人民的暴行,甘地帶頭絕食。為了吸引印度廣大農民參與民族運動,他赤裸著上身,腰間圍一塊土布,每天親自紡紗織布半小時。他的行動得到了很多人的擁護,人們奉他為「聖雄」。為了抗議「食鹽專賣法」,61歲的甘地身體力行,帶領79位門徒步行400公里,親往海邊舉行宗教洗禮儀式。
1947年,在極端分子的挑撥下,加爾各答信仰不同宗教的教徒之間發生沖突,為了拯救成千上萬個無辜者,78歲的甘地對外發表聲明,決定從9月1日起開始絕食,一直到動亂結束。甘地絕食的消息幾小時就傳遍了加爾各答城。人們紛紛前往甘地的居所海達利公館探問他的健康狀況,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一起在暴行肆虐的貧民區遊行,呼籲恢復秩序與平靜。9月2日中午,27名市區的極端分子到甘地面前承認了自己的罪惡活動。當晚,全城恢復平靜。印度教徒、錫克教徒和穆斯林的顯要人物共同聲明,保證阻止宗教仇恨再起。甘地不惜犧牲生命以扞衛和平的舉動,終於阻止了加爾各答暴亂的蔓延。
慘遭殺害
但是,甘地的內心並沒有因此變得輕松,他為印度的前途憂心忡忡。為了改變種種不利局面,1948年1月13日,甘地又重新開始了新一次絕食。
由印度教極端分子組成的國民公僕團獲悉甘地絕食的原因後,對他十分仇恨,他們認為這樣做與政治訛詐無異,准備鏟除甘地。
從1月17日晚開始,甘地大部分時間陷入昏迷狀態,身體各器官的功能開始衰竭。1月18日上午,甘地身體狀況已經十分危險。在這種態勢下,印度國大黨主席緊急派人到處去尋找甘地所要的簽字,自己則親自前往甘地寓所。不一會兒,各派代表都已聚齊,他們在七項聲明上簽了字,並依次走到甘地卧榻前,親自確認自己的庄嚴保證。
處於死亡邊緣的甘地並沒有停止絕食,而是用盡力氣,口述了一項聲明,他希望各黨派不僅要保證新德里的平靜局面,而且應使全印度都能從根本消除不安定因素。直到在場的所有人都俯身表示了他們的庄嚴承諾,甘地才宣布停止絕食。
1月20日下午,甘地舉行晚禱時,有人向平台上投擲炸彈,幸好甘地安然無恙。投擲炸彈的兇手當場被警察抓獲,並從其口中得知了炸彈案的幕後操縱者及活動計劃,但卻沒有將所有的陰謀分子一網打盡。
寓所被炸後,警方加強了對甘地的安全保障。甘地卻不以為意地說:「神是我的唯一保護人,如果他想結束我的生命,任何人都不能拯救。」
1948年1月30日下午,聖雄甘地在別人的攙扶下走向通往晚禱會場的草坪。就在他即將走向平台時,一個信徒模樣的人跑過來,向甘地鞠躬行禮,說:「聖父,你好!」然後猛然從口袋裡掏出手槍,朝甘地的胸口連開幾槍。甘地身穿的潔白衣服立刻被鮮血染紅。他雙手合十,似乎想邁出最後一步,口中喃喃念著「神啊——」然後徐徐倒地。這位終身提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政治領袖就這樣倒下了。
經過調查,兇手納圖拉姆·戈德森是一個狂熱的印度教徒,同時還是國民公僕團的頭目。在法庭上,他辯白說,自己是為了印度母親而向甘地行刺的,因為他認為甘地「沒盡到一個印度父親的責任」。
對於甘地的死,很多人困惑不解。既然在甘地寓所被炸後兇手反映過行刺計劃,警方為何不採取有力措施保護甘地?另外,社會上狂熱分子已經叫囂要處死甘地,而印度當權人物都是甘地信徒,他們又為何對這一嚴重事件視若無睹?
警世箴言
以眼還眼,世界只會更盲目。
要活就要像明天你就會死去一般活著,要學習就要像你會永遠活著一般學習。
貧窮才是最糟糕的暴力。
9. 印度偉人甘地,有一次乘火車,他的一隻鞋子掉到了鐵軌旁,此時火車已開動。再下去撿已經不可能,於是甘地
① 從甘地身上體現了他那寬廣的胸懷,心繫百姓、與人為善、遇事能換位思考的高尚道德品質和人格魅力。②啟示:大千世界,每個人的家庭背景、各自的獨特經歷、個人品行等存在差異,只要我們心存善良之心,用真誠、友善打動他人,用換位思考來理解他人,就會贏得對方的好感和認同,就能結成良好的合作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