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知識 > 出現嚴重國際收支危機怎麼辦

出現嚴重國際收支危機怎麼辦

發布時間:2022-07-21 16:54:24

⑴ 次貸危機中,一國面對嚴重的國際收支逆差,應如何採取措施進行調節

經濟的衰退,是的很多的產品無法銷售,此時,政府需要做的就是擴大內需,來帶動經濟的運行。所以,國家會調整貨幣政策,比如降低存款利率,刺激人們消費。就目前來說,國際經濟的衰退,我們國家的出口量也在不斷下滑,雖然沒有到達收支逆差,但是,國家依然早早的做出反應,一方面也是擴大內需,另一方面就是找到國際貿易的新突破口,來維持國際貿易的收支平衡。。。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蒙代爾在米德和丁伯根研究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分析研究,提出了蒙代爾分派原則又稱政策指派與有效市場分派原則。他指出,分派給財政政策文觀內部均衡的目標,同時分派給貨幣政策實現外部均衡的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內外部同時均衡。根據一國的國內經濟和國際收支情況。可以構成不同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搭配方案,見下表。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搭配:
國內經濟 國際收支 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
通貨膨脹 逆差 緊縮 緊縮
通貨膨脹 順差 緊縮 擴張
失業、衰退 順差 擴張 擴張
失業、衰退 逆差 擴張 緊縮

⑵ 國際收支不平衡如何得到調整

影響到生產、貿易因素都會影響到國際收支,或者影響貿易賬戶,或者影響金融賬戶。 比如偶然的因素 氣候變化 戰爭 導致一國生產受影響 產量降低 因此進口對出口少 就是逆差了。 經濟結構落後 產品單一 等等 比如我國現在進行的供給側改革 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 還有周期性因素 經濟危機生產過剩 為了輸出商品 此時也會發生順差。 還有一些貨幣性因素 比如匯率 利率 物價 會影響進口口而造成國際收支失衡。

還有超發貨幣 物價上升 老百姓去買國外商品了 就會造成逆差。收入上升 需求上升 物價上升 也會造成逆差。 國際間的熱錢流動 追求投機利潤 甚至故意的攻擊一個國家 叫做沖擊性失衡 比如98年索羅斯對泰國。

調整的話 金本位和紙幣本位下(固定匯率或者浮動匯率)都有自動調節機制。比如紙幣本位固定匯率(跟我們國家一樣)下的利率效應 現金余額效應 收入效應 都是對上述不平衡因素發生的逆調整。赤字出現時 貨幣供應減少 收入減少 物價下跌 利率上升 通過進出口 作用到資本賬戶和經常賬戶 最後調整國際收支。 但是美國等一些大國是浮動匯率 他們的調整靠匯率的自動變化 貨幣供應變化會作用到匯率上 相應升值貶值 當然要滿足馬歇爾勒納條件 而實施浮動匯率的大國的出口產品一般彈性是滿足條件的(不滿足條件也不敢輕易浮動匯率 否則國際收支一旦失衡會很麻煩 這就牽扯到一個匯率機制的選擇問題)這樣通過匯率變化改善了國際收支。

但是國家一般也會採取政策,輔助自動調節機制的運行,加快這些機制發生作用的速度,更快更好的恢復平衡。比如外匯緩沖(融資)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需求管理政策) 匯率政策(支出轉換政策) 直接管制 國際經濟金融合作可以消除國際收支逆差或者順差帶來的影響,改善進出口,削弱通脹通縮,解決債務困境,減少貿易摩擦,鞏固國際地位。

⑶ 我國應如何解決國際收支失衡的矛盾

國際收支失衡會出現兩種可能 1 順差 2 逆差

出現順差應該來說不是什麼問題,但有可能會引起國際矛盾和本過資源浪費,呢么只要減少出口,就可以了.

出現逆差話比較麻煩可以擴大出口,減少進口,或動用儲備資金填補赤字

⑷ 國際收支順差應採取哪些調節國際收支的政策措施

貨幣工具有稅率、利率、貨幣流通量等。當一個順差時,說明該國出口大於進口則該國外匯增加,使得本國貨幣升值。另外,外匯增加 ,也就使得該國國內的貨幣流通量增加,於是發生通貨膨脹。因此,如果順差比較嚴重,國際收支的自我調節就起不了什麼作用,需要政策的調節。
在政策調節中,貨幣政策採用得比較頻繁。
1、貼現調節:即利用再貼現率,藉以影響金融市場利息率,這樣,當順差的時候,可以降低再貼現率,使得金融市場利息率下降,這樣要投資的資本就會增加流出,這樣,國內的資本就會相對減少,另外也影響了國內的投資(投資少了使得生產少了,生產少了,能出口的東西少了,那麼減少了出口,這樣順差降低,從而使收支趨於平衡)、消費需求和貿易收支,從而影響國際收支,使其趨於平衡。
2、改變存款准備金率。在順差的情況下,應提高存款准備金率,這樣使得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可用以貸款的資金規模減少,因而市場上的貨幣量會相對減少,另外可用以貸款拿去投資的錢也就少了,錢少了,投資成本增加,那麼投資業就相對減少,於是就和上面的規律是一樣的。
3、另外就是匯率政策。本來一國貨幣的匯率應該是由市場來決定了,但是像我國這樣外匯儲備的超級第一大國,完全可以通過自我售出外匯來調節自己的外匯匯率,因此,可以通過調節外匯匯率來影響進出口,從而達到國家收支平衡。順差的時候,可以提高本國貨幣對外匯率,這樣出口就會相對減少,進口會相對增多(因為該國貨幣匯率升高,對外國來說你的貨幣就相對以前要值錢了,那麼就想把東西賣到該國的人會增加,於是進口增加),這樣國際收支就能相對趨於平衡。但是匯率的浮動,也是會影響到一國國內的貨幣流通及投資消費等。
不過要說明的是,通過調整財政貨幣政策來實現國際收支的平很,必然以犧牲國內經濟目標為代價,這從前面的分析就很容易看出。

⑸ 論述調節國際收支失衡的政策與措施.

國際收支的政策調節是指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國家通過改變其宏觀經濟政策和加強國際間的經濟合作,主動地對本國的國際收支進行調節,以使其恢復平衡。人為的政策調節相對來說比較有力,但也容易產生負作用(如考慮了外部平衡而忽視了內部平衡),有時還會因時滯效應達不到預期的目的。


國際收支的政策調節措施有以下幾點:

  1. 外匯緩沖政策。外匯緩沖政策是指一國運用所持有的一定數量的國際儲備,主要是黃金和外匯,作為外匯穩定或平準基金(Exchange Stabilization Fund),來抵消市場超額外匯供給或需求,從而改善其國際收支狀況。它是解決一次性或季節性、臨時性國際收支不平衡簡便而有利的政策措施。

  2. 財政政策。財政政策主要是採取縮減或擴大財政開支和調整稅率的方式,以調節國際收支的順差或逆差。

  3. 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主要是通過調整利率來達到政策實施目標的。調整利率是指調整中央銀行貼現率,進而影響市場利率,以抑制或刺激需求,影響本國的商品進出口,達到國際收支平衡的目的。

  4. 匯率政策。匯率政策是指通過調整匯率來調節國際收支的不平衡。這里所謂的「調整匯率」是指一國貨幣金融當局公開宣布的貨幣法定升值與法定貶值,而不包括金融市場上一般性的匯率變動。

  5. 直接管制政策。財政、貨幣和匯率政策的實施有兩個特點,一是這些政策發生的效應要通過市場機制方能實現,二是這些政策的實施不能立即收到效果,其發揮效應的過程較長。因此,在某種情況下,各國還必需採取直接的管制政策來干預國際收支。

  6. 國際借貸.國際借貸就是通過國際金融市場、國際金融機構和政府間貸款的方式,彌補國際收支不平衡。國際收支逆差嚴重而又發生支付危機的國家,常常採取國際借貸的方式暫緩國際收支危機。但在這種情況下的借貸條件一般比較苛刻,這又勢必增加將來還本付息的負擔,使國際收支狀況惡化,因此運用國際借貸方法調節國際收支不平衡僅僅是一種權宜之計。

  7. 國際經濟、金融合作(國際經濟合作、國際金融合作).如前所述,當國際收支不平衡時,各國根據本國的利益採取的調節政策和管制政策措施,有可能引起國家之間的利益沖突和矛盾。因此,除了實
    施上述調節措施以外,有關國家還試圖通過加強國際經濟、金融合作的方式,從根本上解決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問題。

⑹ 以「中國如何防範國際收支危機傳染」為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短文。

這我找的,需要自己在改點可以了,希望能幫到你

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新特徵和內在缺陷

20世紀90年代以來頻繁發生的金融危機,充分表明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已越來越不適應世界經濟金融發展的需要。改革現行國際貨幣體系,推動國際貨幣體系向多元化、合理化方向發展,已成為當今世界經濟金融發展中最為緊迫和重大的課題之一。

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新特徵

進入21世紀,在全球化浪潮推動下,隨著各國經濟金融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程度日益加深,以及世界經濟金融化趨勢的發展,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也呈現出許多新特徵。

全球流動性過剩成為常態。2000年網路泡沫破滅和2001年「9·11事件」的發生,嚴重影響了美國國內消費需求,導致美國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為促進經濟增長,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從2001年1月開始,連續多次下調聯邦基金利率。由於美元是最主要的國際支付工具、儲備資產和外匯市場干預手段,歐元區、亞太區等經濟體和國家也不得不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以應對美元持續貶值所引發的本國經濟衰退。寬松的貨幣政策一方面刺激了世界經濟復甦,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全球流動性過剩,導致一些國家出現了資產泡沫,全球通貨膨脹風險加大。

「美元悖論」現象更加突出。「美元悖論」是指美元相對世界其他主要貨幣的持續貶值和各國美元儲備資產持續增加並存的現象。2002年以來美元開始了新一輪貶值,在2008年12月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決定將聯邦基金利率下調至0~0.25% 的目標區間後,美元兌日元匯率下跌至13年來的最低水平,美元兌歐元匯率也創下歷史最大跌幅。美元貶值給美元資產持有者造成較大損失,特別是新興市場經濟體多年積累起來的巨額外匯儲備價值嚴重縮水。同時,吸取亞洲金融危機教訓,很多國家將擁有大量國際儲備作為國家貨幣的信用支撐和應對國際游資沖擊的有效手段,從而大量儲備美元資產。美元持續貶值與美元儲備資產急劇增加形成強烈反差,這是「美元悖論」最突出的表現。

美元主導下的「中心—外圍」架構逐漸形成。位於國際貨幣體系中心的美國獲得了巨額鑄幣稅,而外圍國家則更多地承擔著通貨膨脹和金融危機的成本。美國在享受美元主導帶來收益的同時,卻經常拒絕履行維持國際貨幣體系穩定的責任和義務。美國作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發行國,擁有向世界輸出貨幣的特權,因而其貨幣政策具有明顯的國際主導性,可以輕易地將匯率風險和國際收支調節責任轉嫁給其他國家,而其他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勢必成為金融危機的主要受害者。

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

現行國際貨幣體系難以破解「特里芬難題」。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實現了國際儲備貨幣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特里芬難題」,但是多元化的國際儲備貨幣只是將原有矛盾進行適當分散,並未從根本上解決「特里芬難題」。在這種多元化的國際儲備貨幣體系中,國際儲備貨幣發行國幾乎依然可以無約束地向世界輸出貨幣,主權國家貨幣同時充當國際貨幣的弊端依然存在。因此,只要「特里芬難題」尚未完全解決,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內部就一定存在著引發該體系崩潰的「定時炸彈」,即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具有內在的脆弱性和外在的不穩定性。

現行國際貨幣體系難以有效約束國際儲備貨幣的發行數量。在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下,美國不再承擔維持美元匯率穩定的義務,美元發行處於「軟預算約束」狀態。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貨幣政策目標更多地關注內部均衡,並不重視美元作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與世界經濟的平衡關系。1999年,歐元作為美元的競爭對手面世,其膨脹速度迅速超過美元。如果說美元已經在全球過度膨脹,那麼歐元則是以更加迅猛的態勢在全球擴張,歐元在國際儲備資產中的比重從2000年的17.50%提高到2008年的27%。因此可以說,作為國際儲備的主權國家貨幣都有濫發的可能。

現行國際貨幣體系難以保護發展中國家利益。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確認了浮動匯率制度的合法性,浮動匯率制度取代固定匯率制度成為大多數國家的選擇。但是,匯率自由浮動僅僅是一種理想狀態,即使是歐美市場經濟國家,也在一定程度上干預外匯市場。在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國際貿易和資本往來日趨緊密的背景下,發達國家貨幣的匯率波動往往會給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和支付帶來不穩定因素。因此,基於本國經濟發展狀況,發展中國家往往採取帶有固定匯率性質的釘住匯率制度。然而,發展中國家實行釘住匯率制度有諸多不利影響,如削弱了調控宏觀經濟的能力、本國有效匯率取決於所釘住貨幣的匯率波動狀況而與本國經濟脫鉤、加大了遭到國際游資沖擊的可能性。

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導致金融危機頻發。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在匯率安排、儲備資產選擇方面比布雷頓森林體系更加靈活,為各成員國對外經濟活動創造了寬松的金融環境,符合經濟金融市場化要求。但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存在和運行並沒有穩固的基礎,處於一種無序狀態,表現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沖突加劇以及金融動盪和金融危機的頻發。同時,由於各國和各地區之間經濟發展嚴重失衡,匯率波動更加頻繁和劇烈。匯率頻繁波動,一方面不利於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穩定增長,給各國反通貨膨脹政策的實施增加了難度;另一方面給國際金融市場留出投機空間,全球游資迅猛增長且流動日益頻繁,增加了國際金融市場風險,加之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對游資流動缺乏有效的監管機制,從而增大了金融危機發生的可能性。自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建立以來,發生了一系列金融危機,從拉丁美洲國家的債務危機、英鎊危機、墨西哥金融危機到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再到2008年席捲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以及2010年年初發生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金融危機頻發已經成為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內在缺陷的一個顯著表現。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運行機制難以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首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份額分配和投票權不盡合理。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所佔份額和投票權最多的5個國家,其中美國所佔份額和投票權比例高達17.09%和16.74%。因此在眾多重大金融事務決策中,只要美國反對,決議就難以通過。同時,作為投票權分配基礎的基金份額也已不能反映當前世界經濟格局的發展變化。中國、巴西、印度等新興市場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的顯著增長未能在基金份額中得到應有體現。其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並不具備扮演最後貸款人角色的實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雖然有監管國際貨幣體系運行的權力,但無論是防範金融危機的能力,還是危機發生後提供資金援助的能力都十分有限,難以承擔起最後貸款人的職責。

改革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思考與設想

由於各國經濟發展模式和水平以及工業化、信息化、市場化進程各不相同,各國在世界政治、經濟、社會活動中擁有不同程度的話語權。因此,改革現行國際貨幣體系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工程,是一場涉及國際政治經濟利益的深刻變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經歷一個較長的過程。

國際儲備貨幣體系改革的目標是建立一個以非國家貨幣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即逐步從目前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儲備貨幣體系,過渡到多種貨幣共同競爭的國際儲備貨幣體系,最終建立一個以超主權國際儲備貨幣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國際儲備貨幣體系改革應堅持三步走:

第一,建立多元化、合理化的國際貨幣體系。當前,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儲備貨幣呈現多元化趨勢。盡管美元在國際儲備貨幣體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在今後一段時期內仍將處於主導地位。歐元作為一種新生貨幣,與美元有抗衡之勢。其他一些可自由兌換貨幣,如英鎊、日元等則會在國際儲備貨幣體系中起到補充作用。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等新興市場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應當積極推動建立合理、有序、公平的國際儲備貨幣競爭機制,以促進形成多元化的國際儲備貨幣體系新格局,打破美元的壟斷地位,並對國際儲備貨幣發行國的貨幣政策形成有效約束。

第二,拓寬特別提款權使用范圍。
特別提款權作為國際儲備資產已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事實上在一定程度上已經發揮著世界貨幣的職能。特別提款權簡化了國際貨幣的兌換過程,而且因其幣值相對穩定,可以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更加有利的環境。尤其是特別提款權具有超主權國際儲備貨幣的特徵和潛力,它的擴大發行有利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解決在經費、話語權和代表權改革等方面所面臨的困難。因此,應充分發揮特別提款權的作用,為建立超主權的世界貨幣奠定基礎。

但是,以特別提款權作為主要國際儲備資產還需要諸多條件,其進程也是漫長的。從理論層面講,特別提款權的生命力取決於兩大因素:一是確定作為特別提款權基礎的一籃子貨幣權重必須綜合考慮全球各國的貿易水平;二是需要加強國際協調,因為特別提款權不是建立在國家主權基礎上的,而是建立在多邊協調、合作共贏基礎上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作為國際多邊機構的功能和作用應進一步加強。從技術層面講,要使特別提款權取代多元化的國際儲備貨幣:一是要廢除限制特別提款權使用和交易的規則,擴大特別提款權的使用范圍,使之成為可以直接用於國際交易的支付媒介。二是要增強特別提款權的流動性,允許各國持有和使用特別提款權。三是通過強制性資產結算規定,要求國際儲備貨幣發行國以特別提款權換回本幣,以抑制國際儲備貨幣數量的增長,逐步減少乃至最終廢除主權信用貨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職能。

第三,創立單一的超主權國際儲備貨幣。單一的超主權國際儲備貨幣不僅可以克服主權信用貨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內在風險,也可以為調節全球流動性提供手段。由一個全球性機構管理國際儲備貨幣,將使創造和調控全球流動性成為可能。當一國主權貨幣不再作為全球貿易價值尺度時,該國匯率政策對國際收支失衡的調節效果就會大大增強,並降低現行國際儲備貨幣發行國發生危機的概率。單一的超主權國際儲備貨幣必須具備以下條件:一是能不斷滿足日益增長的國際貿易和投資活動對國際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需要;二是必須有穩定的價值基礎,不論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如何發生變化,其穩定的價值基礎不會動搖;三是必須具有較強的流動性,歸各國政府所有並可以自由支配使用;四是必須有充足的發行准備,由市場供求狀況決定匯率水平,並保持與主要國家貨幣匯率的相對穩定。

⑺ 某國存在嚴重的失業和高額的國際收支赤字,還有輕度的通貨膨脹。用何種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恢復經濟平衡

用蒙代爾-弗萊明模型來說,嚴重的失業就意味著經濟的衰退,用擴張的財政政策來解決,比如發行國債,加大政府支出,搞建設,搞項目,刺激經濟復甦。高額的國際收支赤字,就要用緊縮的貨幣政策來解決。比如提高利率、提高銀行存款准備金,正回購協議等。
國際收支逆差也被稱為國際收支赤字,是指某一國在國際收支上支出大於收入。國際收支逆差會導致本國外匯市場上外匯供給減少(我國對外幣的供給),需求增加(我國對外幣的需求),從而使得外匯的匯率上漲,本幣的匯率下跌。如果該國政府採取措施干預,即拋售外匯,買進本幣,政府手中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而這又會進一步導致本幣的貶值。政府的干預將直接引起本國貨幣供應量的減少,而貨幣供應量的減少又將引起國內利率水平的上升導致經濟下滑,失業增加。
國際收支逆差會導致本國外匯市場上外匯供給減少,需求增加,從而使得外匯的匯率上漲,本幣的匯率下跌。
從引起國際收支逆差的原因來看,如果國際收支逆差是由經常項目的逆差所引起的,那麼必然導致與出口有關的部門就業機會的減少,導致經濟下滑。如果國際收支的逆差是由金融和資產項目逆差所引起的,那麼意味著大量資本外流,國內資金供應緊張,推動利率水平的上升,導致失業增加,經濟下滑。
通貨膨脹(inflation)是造成物價上漲的一國貨幣貶值。通貨膨脹和一般物價上漲的本質區別:一般物價上漲是指某個、某些商品因為供求失衡造成物價暫時、局部、可逆的上漲,不會造成貨幣貶值;通貨膨脹則是能夠造成一國貨幣貶值的該國國內主要商品的物價持續、普遍、不可逆的上漲。造成通貨膨脹的直接原因是一國流通的貨幣量大於本國有效經濟總量。一國流通的貨幣量大於本國有效經濟總量的直接原因是一國基礎貨幣發行的增長率高於本國有效經濟總量的增長率。一國基礎貨幣發行增長率高於本國有效經濟總量增長率的原因包括貨幣政策與非貨幣政策兩方面。貨幣政策包括寬松的貨幣政策、用利率匯率手段調節經濟;非貨幣政策包括間接投融資為主導的金融體製造成貸款膨脹,國際貿易中出口順差長期過大、外匯儲備過高,投機壟斷、腐敗浪費提高社會交易成本降低經濟發展質量、經濟結構失衡、消費預期誤導等。所以通貨膨脹不僅僅是貨幣現象,實體經濟泡沫也是通貨膨脹的重要原因。不管是貨幣政策還是非貨幣政策、貨幣現象還是實體經濟泡沫,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是GDP增長方式造成GDP水分過高、無效經濟總量過大有效供給嚴重不足造成貨幣效率降低。

⑻ 中國如何防範國際收支危機傳染

經濟的全球化要求各國加強國際合作;由於金融傳染渠道在國際收支傳染中的重要影響力,加強金融監管方面的合作顯得更為重要。 推動對外貿易、金融聯系的適度多元化。 保持國內經濟的健康運行,穩步推進經濟金融改革,謹慎調整利率。 從總體上說,推進國內經濟金融體系的市場化能夠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增強對外資的吸引力,但是,在宏觀條件不具備的條件下過快地開放國際收支的資本項目、或者過快地開放金融領域,就必然會增大國際收支危機通過金融渠道傳染的可能性。因此,國際收支的資本項目、以及金融領域的開放應與該國的整體經濟實力和金融調控水平相適應,採取漸進方式。 應當積極推進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 充分汲取中國在抵禦國際收支危機傳染方面的政策經驗。

⑼ 論述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以及國際收支失衡的調節手段

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結構性失衡
因為一國國內生產結構及相應要素配置未能及時調整或更新換代,導致不能適應國際市場的變化,引起本國國際收支不平衡。
(二)周期性失衡
跟經濟周期有關,一種因經濟發展的變化而使一國的總需求、進出口貿易和收入受到影響而引發的國際收支失衡情況。
(三)收入性失衡
一國國民收入發生變化而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一定時期一國國民收入多,意味著進口消費或其他方面的國際支付會增加,國際收支可能會出現逆差。
(四)幣性失衡
因一國幣值發生變動而引發的國際收支不平衡。當一國物價普遍上升或通脹嚴重時,產品出口成本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下降,在其他條件不便、變的情況下,出口減少,與此同時,進口成本降低,進口增加,國際收支發生逆差。反之,就會出現順差。
(五)政策性失衡
一國推出重要的經濟政策或實施重大改革而引發的國際收支不平衡。

調節國際收支的手段主要有:

財政政策 採取擴大或縮減財政支出和調整稅率的方式來調節國際收支的順差或逆差。當國際收支大量順差、國際儲備較多時,採取增加財政預算、擴大財政支出、降低稅率、刺激投資等手段,可以提高消費水平,促使物價上漲,增加國內需求和進口,減少順差。當國際收支大量逆差時,則可採取削減財政預算、壓縮財政支出、增加稅收、緊縮通貨等措施,迫使國內物價下降,增加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能力,減少逆差。

金融政策 採取利率調整、匯率調整和外匯管制等政策來調節一國的國際收支:①利率調整。提高或降低銀行存款利率和再貼現率,可以吸引或限制短期資本的流入,調節國際收支失衡。當國際收支出現大量順差時,可以降低利率,促使資本外流和擴大投資規模,使順差縮小。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可以提高利率,吸引外資流入,控制投資規模,使逆差縮小。但是,提高利率會使本幣匯率上升,容易影響國內投資,抑制商品出口,從而發生貿易收支逆差或使逆差擴大,從根本上影響國際收支的改善。因此,只有在幣值嚴重不穩,國內經濟和金融狀況不斷惡化時才採取調整利率的措施。②匯率調整。通過貨幣法定升值或貶值,提高或降低本幣的匯率,可以改善國際收支。貨幣升值後,本國商品的國際市場價格就會相應提高,進口商品的國內價格就會下降,在客觀上起到鼓勵進口、抑制出口的作用,從而使順差減少;相反,貨幣貶值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逆差。但運用匯率手段調節國際收支失衡,往往會遭到其他國家的抵制。③外匯管制,指一國政府機構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干預外匯的自由買賣或採取差別匯率。當一國國際收支逆差擴大、外匯入不敷出時,制定嚴格的外匯管制條例,對外匯買賣、外匯的收入和支出實行嚴格管制,控制外匯的支出和使用,防止資本外逃,可以達到改善國際收支的效果。

貿易管制政策 貿易管制政策的著眼點是「獎出限入」。在獎出方面,主要是實行出口信貸、出口信貸國家擔保制和出口補貼。出口信貸是由進出口銀行為擴大出口向本國出口商或他國進口商提供的貸款。出口信貸國家擔保制是由國家行政當局對本國出口商向外國進口商提供的買方信貸提供擔保,一旦進口商拒付貨款或無力償還貸款而使本國出口商受到損失時,由國家負責補償損失。出口補貼是國家行政當局為提高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對本國出口商提供現金補貼或稅收方面的優惠。在限入方面,主要是實行關稅壁壘、進口配額制和進口許可證制。關稅壁壘是指貿易進口國為限制或阻止某種商品的輸入而對進口商品徵收高額關稅的措施。進口配額制即貿易進口國為限制進口而對某些商品的進口規定最高的數量或金額。進口許可證制度是貿易進口國為限制進口而對某些商品實行進口控制的手段。它規定,某種商品只有在領取許可證時才能獲得進口所需的外匯。

國際借貸 通過國際金融市場、國際金融機構籌資或政府間貸款,可以獲取資金彌補國際收支逆差。但在國際收支嚴重不平衡的情況下,獲得國際貸款的條件往往很苛刻,勢必增加還本付息的負擔,使今後的國際收支更加惡化。因此,國際借貸只能作為調節國際收支失衡的權宜之計。

閱讀全文

與出現嚴重國際收支危機怎麼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