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武術發源地從什麼時間開始的
中華武術,源遠流長,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顆璀燦的明珠。它經過不斷的創新、提煉和發展,逐漸形成了包括各種器械套路和對抗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它具有強身健身、防身自衛、競技比賽、表演娛樂、交流技藝、增進友誼、陶冶情操等功能,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一 武術的概念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同的時期對武術概念的表述不盡相同,它的內涵和外延是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和武術本身的發展而發展、變化的。從字的形體上看,「武」 由「止」和「戈」兩部分組成;止戈就是用來制止武力的活動,「術」是策略、方法、技巧。從歷史上發展來看,武術發展受中國哲學、兵學、中醫學和養生學以及古代舞蹈的影響。在原始社會,武術這一概念是指人民狩獵活動中的「搏擊」;春秋戰國時稱為「技擊」;漢代出現了武藝一詞,並延用至明末;清初又借用南朝《文選》中偃閉武術(當時泛指軍事)的武術一詞;民國時國術;新中國成立後仍沿用武術一詞。隨著歷史的變遷,冷兵器的逐步消亡,專用武術器械的生產及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現,對抗性項目、武術競賽規則的制定,武術已演化成為體育運動項目之一。武術的體育化使其內容、形式及訓練手段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概念也在不斷變化。1988年12月,國家體委武術院、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武術分會在北京召開了「全國武術學術專題研討會,把武術定義為:武術是以技擊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搏鬥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二 武術的起源和發展
武術萌芽於原始社會時期。武術源起於我國遠古祖先的生產勞動。人們在狩豬的生產活動中,創制了石刀、石錘、木棍等武器,逐漸學會了躲閃、跳遠、滾翻以及運用石器、木棒劈、砍、刺等技能。氏族公社時代,經常發生部落戰爭,因此在戰場上搏鬥的經驗也不斷得到總結,比較成功的一擊、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傳授、習練著,促進了武術的萌芽。
武術成形於奴隸社會時期。夏朝建立,經過連綿不斷的戰火,武術為了適應實戰需要進一步向實用化、規范化發展,夏朝時期的武術活動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發展:一、軍隊的武術活動,二、以武術為主的學校教育。
商周時期,商代出現了武術訓練的重要手段---田獵,商周利用「武舞」來訓練士兵,鼓舞士氣,周代設的「序」,「序」等學校中也把射卸,習舞干列為教育內容之一。相傳在周時期出現了一部中國武術史上重要的著作《周易》,亦稱《易經》, 「一陰一陽為之道」 這本書有涵很豐富的哲學思想,對我國養生學的發展影響極為深遠,其「易有太級,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產生了太級學說,從此奠基中國武術體系,進入春秋戰國以後,諸候爭霸,都很重視技術在戰場中的運用。齊恆公舉行春秋兩季的「角試」來選拔天下英雄。在這時期,劍的製造及劍道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武術發展於封建社會時期。秦漢以來,盛行角力、擊劍。隨著「宴樂興舞」的習俗,手持器械的舞練時常在樂飲酒酣時出現,如《史記·項羽事紀》記載的「鴻門宴」中「項庄舞劍,意在沛公」,便是這一形式的反映。此外,還有「刀舞」,「力舞」 等,雖具娛樂性,但從技術上更近於今天套路形式的運動。
唐朝以來開始實行武舉制,對武術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如對有一技之長的士兵授予榮譽稱號。裴民將軍的劍術獨冠一時,裴民的劍術、李白詩歌、張旭草書並稱唐代三絕的美譽,可見武術作為一種文代形式已相當具有影響。
宋元時期,以民間結社的武藝組織為主體的民間練武活動蓬勃興起,有習槍弄棒的「英略社」,習射練習的「弓箭社」等。由於商業經濟活躍,出現了浪跡江湖,習武買藝為生的「路歧人」。不僅有單練、而且有對練。
明清時期是武術大發展時期,流派林立,拳種紛顯。拳術有長拳、猴拳、少林拳、內家拳等幾十家之多;同時形成了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種體系。
到了近代,武術適應時代的變化,逐步成為中國近代體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民國時期,民間出現了許多拳社、武士會等武術組織。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國術館。1936年中國武術隊赴柏林奧運會參加表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術得到了蓬勃發展。1956年中國武術協會建立了武術協會、武術隊等,形成了空前廣泛的群眾性武術活動網,為武術的發展開拓了廣闊的道路。1985年,在西安舉行了首屆國際武術邀請賽,並成立了國際武術聯合會籌委會,這是武術發展中歷史性的突破。1987年在橫濱舉行了第一屆亞洲武術錦標賽,標志武術走進亞運會。1990年武術首次被列入第十一屆「亞運會」競賽項目。1999年,國際武聯被吸收為國際奧委會的正式國際體育單項聯合會成員,這是武術發展中的又一歷史性突破,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武術即將成為奧運項目,意味著「把武術推向世界」的雄偉目標的進一步實現!
㈡ 國際武術聯合會的發展歷史
1985年8月在中國西安舉辦了第一屆國際武術邀請賽,來自17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隊參加了比賽同時成立了國際武術聯合會籌備委員會。
1990年10月3日,國際武術聯合會在北京正式成立
1994年10月22日被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接納為正式會員。1999年6月20日,國際武術聯合會得到國際奧委會的臨時承認。2002年2月,國際奧委會第113次全會通過正式承認國際武術聯合會的決定,武術同時成為國際奧委會承認的體育項目。
國際武術聯合會目前擁有來自五大洲142個國家和地區的會員協會。國際武術聯合會1999年在北京成立。第一任主席是李夢華,接下來是伍紹祖和李志堅。於再清2003年首次當選為主席。於再清1999年至2011年任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現任國際奧委會副主席。
國際武術聯合會前任主席為中國國家體育總局黨組書記、副局長李志堅,秘書長為嚴建昌。
2001年國際武術聯合會向國際奧委會正式遞交了武術進入奧運會的申請,目前武術申奧已得到中國政府的支持,中國國家體育總局和2008年奧運會北京組委會對武術進入奧運會也給予了大力支持。 把中國武術推進世界 發揚光大。
㈢ 概說中國武術發展史
中國武術發展史 (2012-02-29 14:54:05)轉載▼標簽: 尉遲恭齊國武術紀效新書少林寺贏在積累 分類: 技術進步篇
武術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演進過程中不斷創造、逐漸積累形成的一個運動項目。在原始社會,獸多人少,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嚴酷斗爭中,人們自然產生了拳打腳踢、指抓掌擊、跳躍翻滾一類的初級攻防手段。後來又逐漸學會了製造和使用石制或木製的工具作為武器,並且產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鬥捕殺技能,這便是武術的萌芽。
從現有的考古發現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舊石器時代,已出現了尖狀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而到了新石器時代末期,則出現了大量的石斧、石鏟、石刀和骨制的魚叉、箭鏃,甚至還有銅鉞、銅斧等。這些原始生產工具和武器,後來大部分成了武術器械的前身。
原始社會末期,部落戰爭的頻繁發生,進一步促進了武術的發展。在部落戰爭中,遠則使用弓箭、投擲器,近則使用棍棒、刀斧、長予,凡是能用於捕斗搏擊的任何生產工具都成為戰斗的武器。據史籍記載,大禹時期三苗部族多次反叛,征伐多次未能使之降服。後來,禹停止進攻,讓士兵持斧和盾進行操練,請三苗部族的人觀看這種「千戚舞」以顯示武力雄厚,三苗部族從此臣服。這是原始社會一次盛大的武術自衛演練。古代的「武舞」為後來武術套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社會的戰爭實踐向人們提出了軍事技能的要求。於是人們不斷地總結從戰爭實踐中獲得的攻防技能和經驗。並代代相傳。
傳說炎黃時代,東方有個以野牛為族徽的蚩尤部落,崇尚武技,勇猛善斗,特別善於徒搏角抵(摔跌)。他們頭戴牛角或劍戟樣的裝束,當與人交斗時,除用拳打、腳踢外,最善抓扭對方,用頭頂觸對方,使之不敢接近。後人稱其為「蚩尤戲」。蚩尤的角抵是一種徒手搏鬥,包含賜、打、摔、抵、拿等多種方法,既可用於戰場,又可用於平時演練,對後世對抗性項目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進入階級社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兵器的改進,武術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商周時期,由於青銅業的發展,出現了矛、戈、戟、斧、鉞、刀、劍等精良兵器,以及運用這些器械的方法,如劈、扎、刺、砍等技術,還有了較量武藝高低的比賽。當時的武技多稱「手搏」、「手格」、「股肱」等。據《史記》記載,夏王桀、殷王武乙和紂王都是徒手生擒猛獸的技術能手。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七強圖霸,戰爭十分頻繁。武術的格鬥技能在軍隊和民間得到重視和迅速發展。這時鐵器的出現和步騎兵的興起,使武器的內容更加豐富,不僅質量精良,長短形態多樣,武術的技擊性進一步突出,同時武術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視。這時比試武藝已非常普遍並很講究攻防技巧,拳術打法也出現了進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當時諸侯各國「以兵戰為務」,對拳技、臂力、筋骨強壯出眾者都很重視。齊國宰相管仲,為使齊國強盛,實行兵制改革,責令官兵進行實戰性武技訓練,凡是民間有拳勇而不報告者按隱匿人才問罪。每年春秋兩季,齊國都舉行全國性的「角試」,選拔武藝高強的豪傑充實到軍隊中去。因面齊軍舉兵如飛鳥,動兵如閃電,發兵如風雨,前無人敢阻,後無人敢傷,獨出獨入,如入無人之境,趙國人荀況(又稱苟子)目睹齊人崇尚武技的情況,回國後與趙王談起齊國強盛的原因時說:「齊人隆技擊。」而劍本在當時的吳越則十分興盛。古代有一位著名女擊劍家就出在越國,時稱「越女」。她不但劍技出眾,而且有一套技擊理論。據《吳越春秋》記載:「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猛虎。布形候氣,與神俱往,……一人當百,百人當萬。」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就已有較為成熟的技擊理論記載,井提出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見解。我們都知道楚漢之爭時鑰「鴻門宴」的歷史事件,其中有一個著名典故——項庄舞劍,意在沛公,可以看出,當時的武術已由過去單純的攻防動作逐步發展成可以單獨演練的套路形式。
漢代是武術大發展的時期,在宮廷的酒宴中常出現劍舞、刀舞、雙戟舞等單人的、對練的或集體舞練的套路運動。徒手的拳術表演和比賽也深受統治者重視。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記載漢哀帝就是一個「卞戲」迷,說他「雅性不好聲色,時覽卞射武戲」。漢代還通過「試棄」(拳技的考試)選拔武職人員。後漢名將甘延壽就是通過「試棄」,被選用為「期門」軍職的。
漢代拳術除了「防身殺敵」、「以立攻守之勝」的實用之術外,還出現了觀賞性和健身性的象形舞,如「沐猴舞」、「狗斗舞」、「醉舞」,還有「六禽戲」、「五禽戲」等。這些均可視為早期的象形拳木。這一時期的武術著述也明顯增多。僅《漢書·藝文志》就收錄《劍道》38篇,《手博》6篇,這都是論述「攻守之道」的專著。
隋唐時期,由於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繁榮,與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停滯狀態相比,武術可以說又重新崛起。唐朝推行「武舉制」,以考試的辦法選拔武藝出眾人才,這從政策上又促進了民間和官方的練武活動。在隋未就以武功聞名於世的少林寺,在唐武德年間(618一626年),因助李世民鏟平隋未割據勢力王世充有功,少林寺更加聲名大震,官府許其自立營盤、演練僧兵。僧徒一度達2000餘人,練武之風日盛。傳說少林寺稠禪師「拳捷驍武」,能「引重千鈞,橫塌壁行」。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四子李元吉驍勇善戰,是率軍獨擋一面的將軍,而李淵的次子李世民「結納山東豪傑」,在秦王府蓄養「勇士」800餘人,其中有大家熟知的《隋唐演義》中的歷史人物——尉遲恭、程咬金、秦瓊,他們都是武藝超群的驍將。尉遲恭能空手奪槍,臨陣作戰時,常單槍匹馬沖入敵陣,雖然刀槍如林,終不能傷他,反會被他奪槍刺殺,出入重圍,如入無人之境。有一次李元吉要與他比試「空手奪槍」,元吉執槍躍馬拼殺,尉遲恭左避右閃,不一會兒將元吉手中的槍奪走三次。可以看出當時尉遲恭的武藝已是十分高超了。當時在軍旅之中,劍已逐漸被刀替代,但民間仍很盛行,不僅武人練,文人也以佩劍、舞劍為榮。濤人李白、杜甫青年時皆學過劍術。將軍斐旻的劍術、李白的詩,張旭的草書被譽為唐代的三絕。有人贊美斐旻的劍是「劍舞若游龍,隨風縈且回」,難怪畫家吳道子請求斐旻舞劍,以激發創作豪情。更可嘆為觀止的是杜甫筆下的公孫大娘舞劍:「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嚯如弈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說明當時劍術套路已有相當高的水平。
兩宋時期,內憂外患,戰火頻仍,廣大人民常結社習武以求自保。如「角抵社」、「英略社」、「弓箭社」都是比較大的民間習武組織。此時武技在農村及邊遠地區多側重軍事實用性;而在城市的街頭巷尾多側重套路,把武術做為表演內容,統稱「百戲」,表演的武藝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槍、舞劍以及打彈、射弩等,對練的叫「打套子」,有「槍對牌」、「劍刀牌」等。「十人般武藝」一詞也出現於宋代的典籍之中。據宋華岳《翠微北征錄》載:「臣聞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為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此文原意強調弓箭在征戰中的重要性,但已反映當時的兵器遠不上18種。宋代武術的發展情況我們可以從幾部古代小說中窺見一斑,如《說岳全傳》、《楊家將》、《水滸傳》等,都描寫了眾多武藝高強、功夫獨到的男將女傑。
元代由於民族矛盾比較尖銳,蒙古統治者限制民間習武,不少武術家隱姓埋名,習武組織也轉為秘密性的民間組織,使武術發展受到極大的抑制。明代是我國武術全面大發展的時代。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拳派林立,僅抗倭名將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中就記載「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綿張短打,溫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鎖,山東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張伯敬之打…… 共十六家拳法。」真是大有百家爭鳴之勢,而且拳名皆以擅長者姓氏命名。
明代武術的大發展與明太祖先元璋重視文武全才的思想分不開。他主張「武官習禮儀,文人學騎射」。這樣,明代不但拳法眾多,而且器械套路也更加豐富多彩,開始有勢有法,有拳譜歌訣。這說明脫胎於軍事格鬥技術的武術,到明代已逐步形成以套路為主的運動形式,並遠遠超過對抗性運動的發展。以往的武術技巧多靠口傳身授,以文獻形式保留者甚少。由於明代的文武全才之風,使武術家著書立說達到鼎盛,而且圖文並茂,保留了珍貴的武學遺產,為後世研究武術提供了重要依據。據統計,除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外,重要的專著還有唐順之的《武編》、俞大猷的《正氣堂集》、鄭若曾的《江南經略》、程宗猷的《耕余剩技》、何良臣的《陣記》、茅元儀的《武備志》、吳朵的《手臂錄》等。
清朝統治時期由於滿清貴族為維持自己的統治地位,一度限制練武,所以清代的武術活動不如明代。但由於武術在民間已有廣泛群眾基礎,加之當時存在許多反清復明組織,人民群眾習武練功以圖推翻滿清統治之風反而使各種流派的武術更加紛呈於世。以地區分有南派、北派,以山川分有少林派、武當派,以宗教分有佛家的外功、道家的內功,以門類分有太極門、形意門、八卦門、迷蹤門,還有長拳類和短打類。武術流派林立,象徵著武術事業的興旺發達。但也存在各派之間缺乏交流不能相互彌補長短的不足。
到了近代,武術適應時代的變化,逐步成為中國近代體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民國時期,民間出現了許多拳社、武士會等武術組織。1910年(宣統二年)上海都督陳世美向孫中山先生極力舉薦廣東中山縣尹銳志、尹維俊姐妹作為其保鏢。「尹氏姐妹」在眾人面前顯露「五毒殛手」後即為孫中山先生所信任並將其聘為貼身保鏢(此為孫中山先生唯一聘用的兩位貼身保鏢)。同年,社會名流陳公哲等人支持武術大家霍元甲在上海創辦「精武體操學校」。三個月後,霍元甲因病逝世。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國術館。1936年中國武術隊赴柏林奧運會參加表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術得到了蓬勃發展。1956年中國武術協會建立了武術協會、武術隊等,逐漸形成了空前廣泛的群眾性武術活動網,為武術的發展開拓了廣闊的道路。1985年,在西安舉行了首屆國際武術邀請賽,並成立了國際武術聯合會籌委會,這是武術發展中歷史性的突破。1987年在橫濱舉行了第一屆亞洲武術錦標賽,標志武術走進亞運會。1990年武術首次被列入第十一屆「亞運會」競賽項目。1999年,國際武聯被吸收為國際奧委會的正式國際體育單項聯合成員,這是武術發展中的又一歷史性突破,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武術即將成為奧運項目,意味著「把武術推向世界」的雄偉目標的進一步實現!
㈣ 中國第一次武術國際邀請賽在哪
一九八五年
國家體委首次頒布實施武術運動員等級試行標准,分為武英級等五個級別。
8月,第一屆武術國際邀請賽在西安市舉行, 16個國家和地區的百餘名選手就8個比賽項目進行角逐。
8月,國際武術聯合會籌備委員會在西安正式成立。中國、英國、義大利、日本和新加坡5個委員國的代表舉行了首次會議,推舉徐才任籌委會主任,籌委會秘書處設在中國•北京。
第一屆武術國際邀請賽在西安市舉行
第二屆國際武術邀請賽在天津舉行, 20個協會國145名運動員參賽。
㈤ 武術於哪一年被列為亞運會正式的比賽項目
武術於1990年第11屆北京亞運會被列為正式的比賽項目。
1988年亞奧理事會正式通過將武術列為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從而使武術由單項的國際比賽變成國際綜合性運動會的比賽項目。
第11屆亞運會於1990年9月22日-10月7日在中國北京舉行。 這是中國舉辦的第一次綜合性的國際體育大賽,來自亞奧理事會成員的37個國家和地區的體育代表團的6578人參加了這屆亞運會。
中國派出636名運動員參加了全部27個項目和2個表演項目的比賽。中國台北時隔12年後,作為中國一個地區的代表隊重返亞運大家庭。
(5)首屆國際武術邀請賽什麼時候開始擴展閱讀:
申請奧運項目:
2015年6月22日,在日本東京都召開的「2020年東京奧運會東道主城市提議候補比賽項目選擇大會」選擇了8個項目進入最後的候選項目,分別是:棒壘球、保齡球、空手道、輪滑、攀岩、壁球、沖浪和武術。
2015年9月28日,「2020年東京奧運會」組委會宣布了他們將向國際奧委會提交的新增項目提名名單,武術未在5個被提名的項目之中,這意味著武術項目將無緣2020年東京奧運會。
㈥ 第一屆亞洲武術錦標賽是在哪裡舉行的
1985年,在西安舉行了首屆國際武術邀請賽,並成立了國際武術聯合會籌委會,這是武術發展中歷史性的突破。1987年在橫濱舉行了第一屆亞洲武術錦標賽,標志武術i
㈦ 中國功夫起源於什麼時候
中國功夫功夫,是在中國清末出現的、關於「武術」的別稱,主要體現在個人在武術上的應用和造詣。
技能特點
在目前世界上的格鬥技能有很多,派別亦是無數。但是其他任何格鬥技能,比如跆拳道,空手道,拳擊等,都無法與功夫相提並論。因為功夫不僅僅是一種格鬥技能,而是一種精神文化。功夫的出現是因為清朝的壓制與鐵器的封鎖,而功夫的根源則是被統治者對統治者的堅決反抗。
(7)首屆國際武術邀請賽什麼時候開始擴展閱讀
表演與競技
功夫,是「武術」的別稱,主要體現在個人在武術上的應用和造詣。
中國武術,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
中國武術,延衍流長,流傳迄今可考證史實有4200年的中華文明史,文武相承相傳。然當今武門外人對中國武術的理解,大部分局限在將武術定義為觀賞性與競技性范圍內,而忽略武術對修習者帶來「消停侵襲」所達到的高度安全的核心價值,導致對中國傳統武術的誤解,不利於真正中國武術的修習和傳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功夫
㈧ 中國武術比賽什麼時候開始
2008北京奧運武術比賽時間確定
從1936年柏林奧運會,武術作為表演項目首次在奧運會亮相,到如今已經過去70餘年,經過多方努力,2006年12月,國際奧委會終於同意在北京2008奧運會期間舉辦「北京2008武術比賽」。目前,比賽大盤已經確定,時間定於2008年8月21日至24日,即奧運會開幕後的第13到16個比賽日,地點在北京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體育館,比賽大項確定為男女套路、男女散打。這是記者今日從在並召開的全國武術運動管理中心主任工作會議暨武術科研工作會議上獲悉的。
武術,凝結著中華民族的精氣神,在世界各地都廣受歡迎,當前國際武聯的會員已經達到了112個,因此將武術真正帶入奧運會可說遇到了千載難逢的時機。在這次為期兩天的會議上,140名來自全國各省的武術主管部門的負責人,將就北京2008武術比賽選拔辦法和即將於今年11月在北京舉辦的第九屆武術國際錦標賽的選拔辦法進行研討,同時還將部署六城會武術比賽並討論如何抓好賽風賽紀和反興奮劑的工作任務。
山西作為武術大省,自第三屆全運會以來,每屆全運會都有金牌入賬,涌現出原文慶、袁新東、袁小超等一批武術明星。那麼在2008奧運會期間,山西將有哪些武術運動員亮相北京呢,例如亞運、全運雙料冠軍袁小超?記者就此采訪了山西省武術運動管理中心主任張文智,他介紹說,奧運會前會有一系列的選拔活動,只有待選拔並綜合評定後才能最終確定。
㈨ 武術的起源、時間、代表人、主要觀點理論、主要事例、歷史和現實意義等相關內容
1F 中國武術的起源與發展
中華武術,源遠流長,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顆璀燦的明珠。它經過不斷的創新、提煉和發展,逐漸形成了包括各種器械套路和對抗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它具有強身健身、防身自衛、競技比賽、表演娛樂、交流技藝、增進友誼、陶冶情操等功能,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一 武術的概念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同的時期對武術概念的表述不盡相同,它的內涵和外延是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和武術本身的發展而發展、變化的。從字的形體上看,「武」 由「止」和「戈」兩部分組成;止戈就是用來制止武力的活動,「術」是策略、方法、技巧。從歷史上發展來看,武術發展受中國哲學、兵學、中醫學和養生學以及古代舞蹈的影響。在原始社會,武術這一概念是指人民狩獵活動中的「搏擊」;春秋戰國時稱為「技擊」;漢代出現了武藝一詞,並延用至明末;清初又借用南朝《文選》中偃閉武術(當時泛指軍事)的武術一詞;民國時國術;新中國成立後仍沿用武術一詞。隨著歷史的變遷,冷兵器的逐步消亡,專用武術器械的生產及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現,對抗性項目、武術競賽規則的制定,武術已演化成為體育運動項目之一。武術的體育化使其內容、形式及訓練手段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概念也在不斷變化。1988年12月,國家體委武術院、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武術分會在北京召開了「全國武術學術專題研討會,把武術定義為:武術是以技擊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搏鬥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二 武術的起源和發展
武術萌芽於原始社會時期。武術源起於我國遠古祖先的生產勞動。人們在狩豬的生產活動中,創制了石刀、石錘、木棍等武器,逐漸學會了躲閃、跳遠、滾翻以及運用石器、木棒劈、砍、刺等技能。氏族公社時代,經常發生部落戰爭,因此在戰場上搏鬥的經驗也不斷得到總結,比較成功的一擊、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傳授、習練著,促進了武術的萌芽。
武術成形於奴隸社會時期。夏朝建立,經過連綿不斷的戰火,武術為了適應實戰需要進一步向實用化、規范化發展,夏朝時期的武術活動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發展:一、軍隊的武術活動,二、以武術為主的學校教育。
商周時期,商代出現了武術訓練的重要手段---田獵,商周利用「武舞」來訓練士兵,鼓舞士氣,周代設的「序」,「序」等學校中也把射卸,習舞干列為教育內容之一。相傳在周時期出現了一部中國武術史上重要的著作《周易》,亦稱《易經》, 「一陰一陽為之道」 這本書有涵很豐富的哲學思想,對我國養生學的發展影響極為深遠,其「易有太級,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產生了太級學說,從此奠基中國武術體系,進入春秋戰國以後,諸候爭霸,都很重視技術在戰場中的運用。齊恆公舉行春秋兩季的「角試」來選拔天下英雄。在這時期,劍的製造及劍道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武術發展於封建社會時期。秦漢以來,盛行角力、擊劍。隨著「宴樂興舞」的習俗,手持器械的舞練時常在樂飲酒酣時出現,如《史記·項羽事紀》記載的「鴻門宴」中「項庄舞劍,意在沛公」,便是這一形式的反映。此外,還有「刀舞」,「力舞」 等,雖具娛樂性,但從技術上更近於今天套路形式的運動。
唐朝以來開始實行武舉制,對武術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如對有一技之長的士兵授予榮譽稱號。裴民將軍的劍術獨冠一時,裴民的劍術、李白詩歌、張旭草書並稱唐代三絕的美譽,可見武術作為一種文代形式已相當具有影響。
宋元時期,以民間結社的武藝組織為主體的民間練武活動蓬勃興起,有習槍弄棒的「英略社」,習射練習的「弓箭社」等。由於商業經濟活躍,出現了浪跡江湖,習武買藝為生的「路歧人」。不僅有單練、而且有對練。
明清時期是武術大發展時期,流派林立,拳種紛顯。拳術有長拳、猴拳、少林拳、內家拳等幾十家之多;同時形成了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種體系。
到了近代,武術適應時代的變化,逐步成為中國近代體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民國時期,民間出現了許多拳社、武士會等武術組織。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國術館。1936年中國武術隊赴柏林奧運會參加表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術得到了蓬勃發展。1956年中國武術協會建立了武術協會、武術隊等,形成了空前廣泛的群眾性武術活動網,為武術的發展開拓了廣闊的道路。1985年,在西安舉行了首屆國際武術邀請賽,並成立了國際武術聯合會籌委會,這是武術發展中歷史性的突破。1987年在橫濱舉行了第一屆亞洲武術錦標賽,標志武術走進亞運會。1990年武術首次被列入第十一屆「亞運會」競賽項目。1999年,國際武聯被吸收為國際奧委會的正式國際體育單項聯合會成員,這是武術發展中的又一歷史性突破,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武術即將成為奧運項目,意味著「把武術推向世界」的雄偉目標的進一步實現!
三 武術的內容與分類
武術的內容豐富多彩,按其運動形式可分為套路運動可格鬥運動。
(一)套路運動是以技擊動作為素材,以攻守進退、動靜疾徐、剛柔虛實等矛盾運動的變化規律編成的整套練習形式。套路運動按練習形式分為單練、對練和集體演練。
1 單練包括徒手拳術與器械;2 對練是兩人或兩人以上按照預定的程序進行的攻防格鬥套路;3 集體演練是兩人進行的徒手、器械或徒手與器械的演練。
(二)格鬥運動是兩人在一定的條件下,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鬥智、斗勇、較技、較力的對抗練習形式。
四 武術特點和作用
(一)武術的特點
武術最初作為軍事訓練手段,與古代軍事斗爭緊密相連,其技擊的特性是顯而易見的。在實用中,其目的在於殺傷、制服對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擊方法,迫使對方失去反抗能力。這些技擊術至今仍在軍隊、公安中被採用。武術作為體育運動,技術上仍不失攻防技擊的特性、而是將技擊寓於搏鬥運動與套路運動之中。搏鬥運動集中體現了武術攻防格鬥的特點,在技術上與實用技擊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從體育的觀念出發,它受到競賽規則的制約,以不傷害對方為原則。如在散手中對武術中有些傳統的實用技擊方法作了限制,而且嚴格規定了擊打部位和保護護具,短兵中使用的器具也作了相應的變化,而推手則是在特殊的技術規定下進行競技對抗的。因此,可以說武術的搏鬥運動具有很能強的攻防技擊性,但又與實用技擊有所區別。
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民族風格及廣泛的適應性:
既究形體規范,又求精神傳意、內外合一的整體觀,是中國武術的一大特色。所謂內,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動和氣息的運行;所謂外,即手眼身步等形體活動。內與外、形與神是相互聯系統一的整體。武術"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特點主要通過武術功法和技法來體現。"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練功的准則,武術的練習形式、內容豐富多樣,有競技對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適合演練的各種拳術、器械和對練,還有與其相適應的各種練功方法。不同的拳種和器械有不同的動作結構、技術要求、運動風格和運動量,分別適應人們不同年齡、性別、體質的需求,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和興趣愛好進行選擇練習。同時,它對場地、器材的要求較低,俗稱"拳打卧牛之地",練習者可以根據場地的大小變化練習內容和方式,即使一時沒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練拳、練功。一般來說,受時間、季節限制也很小。較之不少體育運動項目,具有更為廣泛的適應性。
(二)武術的作用
1 增強體質、防身自衛:
武術套路運動其動作包含著屈伸、平衡、跳躍、翻騰、跌撲等,人體各部位幾乎都要參與運動。系統地進行武術訓練,對人體速度、力量、靈巧、耐力、柔韌等身體素質要求較高,人體各部位"一動無有不動",幾乎都參加運動,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全面鍛煉。武術運動講究調息行氣和意念活動,對調節內環境的平衡,調養氣血,改善人體機能,健體強身十分有益。
2 鍛煉意志,培養道德情操:
練武對意志品質考驗是多面的。練習基本功,要不斷克服疼痛關,磨練"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常年有恆,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套路練習,要克服枯燥關,培養刻苦耐勞,砥礪精進,永不自滿的品質。遇到強手克服消極逃避關,鍛煉勇敢無畏、堅韌不屈的戰斗意志。經過長期鍛煉,可以培養人們勤奮、刻苦、果敢、頑強、虛心好學、勇於進取的良好習性和意志品德。
3 競技觀賞,豐富文化生活:
武術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無論套路表演,還是散手比賽,歷來為人們喜聞樂見。唐代大詩人李白好友崔宗宗贊他"起舞拂長劍,四座皆揚眉";杜甫在《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中有"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的描繪。漢代打擂台,"三百里內皆來觀"。都說明無論是顯現武術功力與技巧的競賽表演套路,還是鬥智較勇的對抗性散手比賽,都會引人入勝,給人以美的享受,都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4 交流技藝,增進友誼:
武術運動蘊涵豐富,技理相通,入門之後會有"藝無止境"之感。群眾性的武術活動,便成為人們切磋技藝,交流思想,增進友誼的良好手段。隨著武術在世界廣泛傳播,還可促進與國外武術愛好者的交流。許多國家武術愛好者喜愛武術套路,也喜愛武術散手,他們通過練武了解認識中國文化,探求東方的文明。武術通過體育競賽、文化交流等途徑,在與世界各國人民友好交往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㈩ 首屆國際武術散手擂台賽是在哪一年舉行的 答案 a1983年 b1982年 c1987年 d1988
1988年10月18日,國際武術散手擂台賽在深圳舉行。包括中國、法國、英國、比利時、蘇聯、西班牙在內的15個國家武林高手前來參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