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首條東亞至中亞商品車多式聯運通道正式開通,將會有什麼影響
隨著首批日本商用車運往哈薩克的啟動,中國首個東亞至中亞商用車多式聯運通道在遼港集團正式開通。一帶一路、一帶一路是遼寧港打造的物流新通道。這也是一帶一路工程建設的新嘗試。大連港集團助力構建雙循環發展新格局,打造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已成為大連港集團的生動實踐。
一帶一路是商用車跨境運輸的新戰略。不僅拓展了樞紐的商業模式,也豐富了中歐列車的供應結構。通過這項業務的發展,遼港集團可以充分發揮東亞在東、中亞在西的橋梁作用,加快發展外貿航線,加快建設商品車中轉中心。隨著遼寧六港合一戰略布局的順利推進,遼港集團將重點培育海鐵聯運新航線,暢通國際國內海鐵聯運通道,充分利用多式聯運。
2. 雙循環背景下對未來從事國際貿易工作的同學們可能會有什麼影響
摘要 外貿領域連接國內國外,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發揮著獨特作用。隨著加大力度推動出口產品轉內銷,在開拓國際市場的基礎上進一步打通國內市場,外貿企業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正迎來新的發展契機,這也會為未來從事國際貿易工作的同學提供更大更多的機遇和條件。
3. 國內國際雙循環意義是什麼
國內國際雙循環意義:
1、國內國際雙循環在新發展格局下,實現高質量的經濟發展,塑造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這不僅是中國自身發展需要,而且將更好造福各國人民,中國正以自己的行動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同世界各國實現互利共贏。
2、在對世界經濟史的研究中,賈根良發現,英國、德國、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在歷史上都曾通過幼稚工業保護,大力發展他們當時的高質量生產活動。而19世紀的美國,正是通過典型的國內大循環實現對英國的趕超。
3、事實上,國際金融危機之後,我國經濟已經在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轉變。而今,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提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具有重大戰略和現實意義。
4、從長期大勢把握當前形勢,要求我們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改革開放後,我國利用勞動力低成本優勢,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與國際經濟大循環,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大進大出」。
(3)海關國際雙循環有什麼影響擴展閱讀:
國內國際雙循環提出背景: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首次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 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之後新發展格局在多次重要會議中被提及。
2020年8月24日,總書記召開的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說:「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個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
國內經濟規模越大,國內循環的比重越高;服務業比重越大,國內循環的比重越高。以國內循環為主體,是對當前發展態勢的清醒認識,在發展的過程當中,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優勢,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推動中國的高質量發展。
4. 雙循環的影響主要在於什麼
「雙循環」對於創業投資、風險投資行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影響投資邏輯,二是影響投資方法,三是影響基金運作。
第一方面,影響投資邏輯,主要體現在對投資價值驅動力的判斷上。第二個方面,影響投資方法,主要體現在資金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互動和互配上。第三個方面,影響基金運作,主要體現在投資機構資源整合能力上。構建科技創新引領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關鍵在於優化要素資源配置。
「雙循環」的意義:
一、科技水平正在成為影響世界變局的主要變數,中國需要更多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
科學技術水平是影響世界變局的主要變數。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基本特徵是以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生命科學為核心的新一代科學技術。
隨著新興國家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產業分工的不斷升級,正在改變原有國際分工的中心和外圍結構,改變各國經濟競爭力的和全球的競爭格局,中國經濟崛起的勢頭異常迅猛。
二、國際形勢的重大變化,使得中國需要更加主動靈活地應對。
國家綜合實力變化沖擊傳統國際治理秩序。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雖然歷經了十多年的經濟復甦,困擾各國特別是西方各國的核心問題並沒有出現本質改變。
即國內方面:日益加大的貧富差距、債務高企問題和緩慢經濟增長之間的矛盾;國際方面:落伍的傳統國際秩序和權利分配體系與各國綜合實力變化之間的矛盾。
三、目前的國內經濟體量和綜合國力有利於中國在消費、民生、科技等方面有所作為,這是經濟大國到經濟強國的必然轉變和選擇。
5. 內循環和雙循環的哲學原理
我的基本認識是,現在中央表述的「國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中,雙循環是一個完整的方針,是政策組合的大框架,現在的新意,則更體現在強調內循環為主。之所以要強調這個「為主」,我個人認為在邏輯上,和前面我們已有過的特別強調「擴大內需」,在邏輯上是同一個「階段性相機抉擇」的邏輯——既然是又要立足於本國,又要擁抱全球化來實現現代化的發展,那麼這個雙循環應該是一個長期堅持的完整的大框架,但是在一些特定的背景情況之下,強調擴大內需和強調現在的內循環為主,又有現實的突出意義。
前兩輪我們碰到亞洲金融危機、世界金融危機的時候,擴大內需那個表述已經被社會方方面面廣泛接受了,那如果再接著往下想,擴大內需它得到的供給的回應,合成的就是一個經濟循環。現在講的內循環,是更多地講在內需擴大之後形成的循環,我所以認為這是同一個事情在不同階段上的兩個具體表述,是一個邏輯,或者說一脈相承。
在國際大循環(外循環)方面,王建教授在80年代就強調的「兩頭在外」,後來對於整個中國的發展產生了非常重大影響,在中國上升為最高層面的決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是不是可以這么說:這個國際大循環的份量,有一個由升到減的變化:我們開始很弱,很多的原始積累和一開始的蓄勢過程,要更多依靠引進外資,以後還要培育我們各種各樣相關要素的成長,兩頭在外就先成引進,然後再出去,這個大循環中間把整個中國的發展局面帶起來了。這是一個意義非常重大的框架。但是畢竟我們這些年是富起來、而且要努力強起來了,已經在製造業方面成了世界工廠了,國內循環的市場潛力可以更多變為現實支撐力量了,國際大循環這方面的份量由升再到減是必然的,原因上可再加上近來外部不確定性的劇增。但是這個國際大循環還要長期堅持,我看不出來什麼時候可以不注重國際大循環——但是它的份量調減,又是合乎邏輯的。剛才余教授用了「揚棄」這個詞,是有這個意思吧——主體仍然在,但是它要升華,兩頭在外的具體的形式和它的品質是要提高的。我們過去可能是來料加工、「三來一補」為主的兩頭在外,現在我們更多的是全球各種要素供給到了國內,我們在產業鏈提升狀態下更好形成中高端的產品,既滿足國內需要又輸出到國際上去。這樣的品質提升,也是必須要努力追求的。
那麼內需這方面要擴大以後,更多在內循環這個方面形成經濟運行的支撐,再到中央現在強調的「為主」,我認為這個「為主」的份量就是適應當下外部巨大的不確定性——我們畢竟相對好掌握的,是內部的這樣一些確定性因素,更多立足於內循環,擴大內需為主,這個份量以後也是可以相機調適的,不是一成不變的。
領導人也同時特別強調了內循環決不意味著重回閉關鎖國。我們中國社會現在很多的輿論界情緒化的東西,非常容易導致走極端,在理性的判斷這方面還是要把內循環和外循環合在一起,強調雙循環是個完整框架。那麼在外生要求還是內生要求這個角度做個回應的話,我認為應該講,更多的是基於我國現代化成長的內生要求,當然也適應著外部環境的變化。現在說穩增長,防風險,從「六穩」到「六保」這些短中期的特徵,更明顯了一些,但短中期一定是連接著長期努力的,長期一定是要在內外互動、內循環外循環互相促進、相得益彰的過程中,繼續爭取中國的和平發展,和平崛起。而且,現在強調內循環為主,我覺得更多的就是要積極考慮面對風險,把握好中國自己手裡的主動權。這個內循環為主的份量可以相機調適,主動權把握在我們自己手上,這也是一個戰略考慮。既然我們還有這么可觀的發展潛力、韌性、迴旋餘地,是中國的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還要對接國際化和信息化客觀形成的我們的成長性,那麼我們當然就要在主動權這方面緊緊抓住不放。
這種主動權在不同的領域里,還得具體分析。我也注意到,余教授的文章裡面強調了糧食安全問題和能源安全問題,如果再說得開闊一點兒,是不是還可以加上晶元安全、航空發動機安全等等這樣一些突出的問題。這些如作具體的分析,我覺得都不可以一概而論,一定要有供給側角度上盡可能高水平的定製化解決方案。比如粗粗的說,我認為糧食安全在內循環這個視角上看,我們過去主要在大豆、玉米等代表的進口方面已較多依賴國際市場,如果這方面有變化的話,我們的替代彈性還是相對比較高的。大豆進口可騰出中國大量的農田,把我們自己相對優勢的一些農作物更好在本土安排,進口品幫助解決中國人的食用油問題,還有就是食油加工後以豆餅作為飼料,又帶出肉食這方面的供給。現在跟中美之間的嚴峻局面相關,我們不得不從巴西和從其他一些地方更多考慮進口大豆,或者以後要有這種根據情況的不斷調節,但畢竟會有替代,很難設想中國人在全球就買不到大豆了——這種情況基本不會有的。當然,這裡面怎麼樣調節,從食油到豆餅,到飼料,到肉食,怎麼樣掌握好有一定替代的解決方案,就得要專家團隊和科學決策主體一起努力。
能源安全方面據我的了解,這些年我們已經在光電、風電方面即「可替代」新能源方面,使其成長性居於全球前列了,當然在整個能源供應裡面它們所佔的比重畢竟還相對低,基數低但是增長的速率相當高,我們要保持這個勢頭。未來在能源方面,如果石油、天然氣進口這方面已經是很高的依存度,由於種種原因,不能再更高了,或者受到壓力還須給它壓低、我們自己要找到替代能源的話,一方面是拚命繼續發展新能源,這方面的勢頭不錯;另外一方面,我們當然還要強調在努力開發煤炭清潔利用技術這方面,把本土豐富的煤資源運用起來,這也是別無選擇的。這個煤的清潔利用,據專業人士說在發電領域里已經有了相當高水平,在一定壓力的倒逼之下,中國怎樣在主要用於火電的煤耗這個領域里,把清潔化水平提高,減少污染方面的不良影響,這也是大有可為的,也是應該有一定信心的。
我覺得更難受的、讓中國人現在覺得被卡住脖子的這個晶元,別無選擇,解決晶元安全必須是依靠舉國體制2.0版,借鑒兩彈一星的經驗,但一定要加上對接市場這方面很多於市場經濟條件之下我們要解決的新問題。晶元不是說你鼓搗出些什麼樣品來就行了,它一定要最後達到在市場上能夠大批量、源源不斷、高穩定性、高質量提供成品這樣的生產能力。這個產能的培養,我現在看材料,專家認為至少要有5年左右的時間段,甚至要准備5-8年的時間。怎麼扛過這個最困難的卡脖子的時期,這方面確實是一個嚴峻的挑戰。有些具體的晶元供應,我們就得退而求其次,據說最尖端的5納米、7納米的晶元,它支撐整個產能是10%左右。那麼尖端的一些東西,我們這5年中間可能就不得不有些遲滯,甚至退步;但是更多的80%、90%那些產品,無非就是那個晶元所佔的體積稍微大一點兒,設計空間、使用空間都是允許的,這方面當然還要專業人士進一步討論。但是我們承認,最高端的晶元,過去是花多少錢也買不來的產能,現在人家乾脆就斷供,這就是非常嚴峻的問題,是我們在內循環里特別突出的自己現在一下還解決不好的問題,那麼也得硬著頭皮找到盡可能好的解決方案。至於航空發動機,我也知道多少年前就在努力,到把哪些可用因素合在一起,幾年內能夠沖關成功?現在沒有看到更多的資料,這個方面如果說還要有個若干年的沖關期,那麼它的情況就跟晶元有點兒像。但是畢竟航空發動機的供主,有俄羅斯這個方面,在可以預見的一段時間內,可能俄羅斯這方面不會完全斷供。這些事情都得具體分析。
回過頭來,最後說一下,我們題目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視角,就是處理內循環、外循環之間的關系,這方面的要領、特別關鍵的因素是什麼?我個人認為,說到底,中國本土企業活力能不能如願地發揮,這是最根本的問題,我們所需要的是市場主體能夠在升級這個方向上不斷有這種使內由外循環可持續,而且能夠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活力釋放與調試中的自平衡實力。統籌全局,這種企業的微觀層面的活力一定要有宏觀決策上高水平的改革膽略和決策,要在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這方面,下決心打造出高標准、法治化營商環境。2020年取得決定性成果,現在各個方面不提了,已經到了今年這樣的時點,但實話實說,跟原來的期待相比,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但是也別無選擇,必須向前繼續努力取得改革的決定性成果。這裡面最主要的問題,我認為就是要吸取東北前一段看起來振興了,怎麼後來又沒有後勁兒了這方面的教訓。前幾天在經社理事會討論的時候,沈德詠副主席提出一個問題,也可說是「東北之問」吧:東北有這么好的產業基礎,前一輪又看到振興的局面,怎麼現在又碰到明顯的困難局面了?我特別強調,這裡面市場經濟的「文化」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和長三角、珠三角相比,東北那個地方為什麼不良口碑是「投資不過山海關」呢?就是方方面面大家實際上特別認同的,還是崇拜權力,崇拜關系,沒有建立高標准法治化營商環境,開門招商關門打狗,一系列的這樣一些扭曲,使交易成本過高,風險過高,契約很難得到遵守,酒桌上酒酣耳熱之際說的話,後來又不做數,那怎麼有好的投資環境,企業的活力怎麼可能真正發揮出來?東北這次要真正實現新的振興,一定要學習珠三角、長三角,把市場經濟的高標准法治化營商環境,誠信文化,契約精神,市場經濟的商業文明諸方面,努力培育和提升起來。我覺得這對於全國來說有類似的意義:內循環要做得好,它現在的挑戰是有人說東北病還有傳染性,我們看到另外一些地方,在西北,在河北,在山東,咱們內部可說得比較直率一點兒,多多少少有東北病傳染的特點了,珠三角、長三角正面的東西,能不能更多地來「傳染」一些,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內外循環綜合在一起,關鍵是企業的活力要能夠真正發揮起來,而是一定是通過改革方面的攻堅克難。
我就說這些不成熟的看法。謝謝!
賈 康 介 紹
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現任全國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導。曾長期擔任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是北京、上海、福建、安徽、甘肅、廣西、西藏等地方政府特聘專家、顧問或咨詢委員,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國家行政學院、南開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等多所高校特聘教授。1988年曾入選亨氏基金項目,到美國匹茲堡大學做訪問學者一年。1995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被評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高層次學術帶頭人。多次受黨和國家領導同志之邀座談經濟工作。擔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財稅體制改革」專題講解人之一。孫冶方經濟學獎、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和中國軟科學大獎獲得者。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PPP專家庫專家委員會成員。2013年,主編《新供給:經濟學理論的中國創新》,發起成立「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和「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任首任院長、首任秘書長,第二屆理事會期間任首席經濟學家),2015年-2016年與蘇京春合著出版《新供給經濟學》、《供給側改革:新供給簡明讀本》以及《中國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獲評中國圖書評論學會和央視的「2016年度中國好書」)》,2016年出版的《供給側改革十講》被中組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國家圖書館評為全國精品教材。2017年後又撰寫出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模型與實踐路徑》、《供給側改革主線上的未來財稅》、《財政學通論》等多部專著。根據《中國社會科學評估》公布的2006~2015年我國哲學科學6268種學術期刊700餘萬篇文獻的大統計分析,賈康先生的發文量(398篇),總被引頻次(4231次)和總下載頻次(204115次)均列第一位,綜合指數3429,遙居第一,是經濟學核心作者中的代表性學者。
6.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什麼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新發展格局中,「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不能簡單地認為是因國際市場不順暢,就把外需轉為內需。這是個長期的戰略性問題,而非一般的技術性措施。
國內大循環與過去提的擴大內需有聯系,但不完全相同,因為國內大循環關繫到社會再生產的全過程。
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在於創新驅動、創新引領,實質在於均衡發展:
戰略基點在於擴大內需,戰略方向在於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支撐在於以「一帶一路」引領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戰略突破在於打造區域性的新增長極和開放新高地,戰略目標在於全面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
『內循環、雙循環』是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更深層次改革開放的必由之路。」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認為,未來我國需要通過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科研成果轉化率,加大對企業扶持、營造良好營商環境,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擴大民眾消費等綜合措施,消除痛點、補齊短板,更好激發內生發展動力。
7. 在當下疫情下,國際國內雙循環下,中國國際商務未來怎麼發展
從大的環境來看,未來的發展面臨著很多壓力和挑戰。不論是疫情還是國際環境,但風險同樣意味著機遇。在未來的發展中其根本還是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
8. 從理論的角度看雙循環指的是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的累加其中國內可分為實物循環
摘要 「雙循環」是指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我們 的理解是,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在需求側的著力點在於進一步擴大內需,在供給側的著力點 在於將糧食、能源、醫療、產業鏈安全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前者的舉措包括新型城鎮化、 引導消費迴流等,後者的舉措可能落地在打造現代能源體系,攻克四項基礎產業卡脖子領 域等。國內國際雙循環意味著依然堅定擴大對外開放。通過開放引入競爭提升各個領域的 效率,通過開放構建更和諧的國際關系實現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
9. 如何理解對外開放和國際國內發展雙循環的關系
我家對外開放和國際國內的發展雙循環,主要是為了促進雙方國家的經濟利益。和貿易發展。
10. 國際國內雙循環是什麼
國際國內雙循環是指擴大內需,注重中國國內市場,提升自身創新能力,避免過於依賴中國以外市場,同時保持對外開放。以國內循環為主體,是對當前發展態勢的清醒認識,在發展的過程當中,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優勢,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推動中國的高質量發展。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關鍵是要將我國市場規模和生產體系優勢,轉化為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這就要求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加快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挖掘國內市場需求潛力,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
新發展格局絕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國際經濟聯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當前全球正處於一個高度精密運作的綜合體,割裂本就無從談起,而我們也從來沒有動搖過開放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