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知識 > 國際交往中涉及隱私問題是什麼

國際交往中涉及隱私問題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26 03:55:09

⑴ 什麼是涉外交往中的個人隱私八不問

1.不問收入支出。2.不問年齡大小。3.不問戀愛婚姻。4.不問身體健康。5.不問家庭住址6.不問個人經歷。7.不問信仰政見。8.不問所忙何事。

⑵ 國際交往禮儀中應該注意什麼

個人的禮儀修養不僅影響著個人的形象,也涉及到國家的尊嚴。因此,學習了解國際交流禮儀知識,有利於國際交流與合作。國際基本禮儀包括行為舉止、氣質、風度、服飾等內容。
國際交往禮儀基本原則

1、基本要求。
講究儀表與衣帽整潔,面、手、衣履要潔凈。男子的頭發、胡須不宜過長,應修剪整齊。指甲要經常修剪,一般與指尖等長,不留污垢,保持手部清潔,若手部有疾症或疤痕要戴手套。衣著要整潔筆挺,不能有褶皺,鈕扣均應整齊,褲扣不能在室外或公共場合整理。襯衣一般為白色硬領,袖與下擺不露出外套,並放入褲內。要按交際場所或交際需要著裝。禮服、領帶或領花應結好,佩戴端正,並備潔凈手絹與梳子。皮鞋應擦亮。不要在人前做剔牙、摳鼻、掏耳、剪指甲、搔癢等到不雅的小動作。也不要在人前打哈欠、伸懶腰、打噴嚏、擦鼻涕、咳嗽,打噴嚏時應用手帕、餐紙捂口鼻,面向一旁,避免發出大聲響。
舉止大方得體,態度和藹端莊,精神飽滿自然,言行檢點。站、坐、走都要符合常規,任何失禮或不合禮儀的言行者會被視為有失體面。
說話客氣,注意身份。說話時神情衿持和藹,面帶微笑。隨便與人攀談是失禮行為,萍水相逢,應在有人介紹後方可交談。
遵守公共秩序,不打攪、影響別人,尊重別人。不隨意指責別人或給別人造成麻煩或不便。發議論與指責別人會被認為缺乏教養。在圖書館、博士物館、醫院、教堂等公共場所都應保持安靜。在隆重的場合,如舉行儀式、聽講演、看演出等,要保持肅靜。
守約遵時。這是國際交往中極為重要的禮貌。參加各種活動,應按約定時間到達。過早抵達,會使主人因准備未畢而難堪;遲遲不到,則讓主人和其他客人等候過久而失禮。因故遲到,要向主人和其他客人表示歉意。萬一因故不能應邀赴約,要有禮貌地盡早通知主人,親以適當方式表示歉意。與人約會不能失約,不能超時。失約和超時是很不禮貌的行為。承諾別人的事情不能遺,必須講「信用」,按時做好。

2、禮貌用語
禮貌用語是禮儀的表現形式,能傳達愛心與禮節,使說話人更被人敬重。「您好、請、謝謝、對不起、再見、」在國際交往中要經常使用:
「請」。幾乎任何需要麻煩他人的事情,都應該說「請」。
「謝謝」。只要別人為你做了什麼,都應該說聲「謝謝」,包括家人或關系密切的朋友。
「對不起」。凡是不小心妨礙或干擾了別人,都要說「對不起」。
「再見」。「再見」不僅是同事、朋友、家人之間相互告辭時的禮貌用語,也是陌生人之間接觸後相互告辭時的禮貌用語。

3、尊重隱私
在國際交往中,尊重隱私也是重要的禮儀規范。
尊重隱私,要堅持以個人為交往對象的禮儀原則。如:給一家人中的某個人幫了忙或送了一份禮物,這行為本身也僅是對某個人而言才有意義,除受惠人會表示感謝外,其他家人一般不會因此而致謝,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尊重隱私,不能侵犯屬於個人的空間與領域。一家人同住一棟房子里,各個房間便是每個家庭成員自己的天地,不敲門,不經允許,便不能突然闖入。拜訪他人家庭、前往他人家庭、前往他人辦公室洽談,都須預先約定。
尊重隱私,在交談中應迴避涉及個人隱私的任何話題。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到「五不問」:一不問年齡;二不問婚否;三不問去向;四不問收入;五不問住址。

4、女士第一
「Ladies first」即女士第一或女士優先,這是國際禮儀中很重要性的原則。 女士優先的核心 是要求男士在任何場合、任何情況下,都要在行動上從各個方面尊重、照顧、幫助、保護婦女。在社交場合遵從女士第一的原則,可以顯示男子氣質與紳士風度。
男女同行時,男子應走靠外的一側。不能並行時,男士應讓女士先行一步。在開門、下車、上樓或進入無人領路的場所、遇到障礙和危險時,男士應走在女士前面。乘坐計程車或其他轎車時,應讓女士先上車;下車一般是男士先下,然後照顧女士下車。在門口、樓梯口、電梯口及通道走廊遇到女士,男士應側身站立一旁,讓其先行。在需要開門的場合,男士應為女士開門。
在社交聚會場合,男士看到女士進門,應起身以示禮貌;當客人見到男婦主人時,應先與女主人打招呼。
就餐時,進入餐廳入座的順序是,侍者引道,女士隨後,男士「壓陣」。一旦坐下,女士就不必再起身與別人打招呼,而男士則需起身與他人打招呼。點菜時,應先把菜單遞給女士。女士在接受男士的禮讓時,不能過分靦腆與羞怯應面帶笑容道謝。

5、不卑不亢
國際交往中人與人、國與國之間應是平等的關系。中國人與外國人交往時不卑不亢,這也是國際禮儀的重要原則。國際禮儀中的不卑不亢原則,最重要的是保持人格平等,因為「卑」和「亢」都是置對方或置自身於不平等位置上的交往態度。「卑」有損自身人格甚至國格;「亢」則顯得虛張聲勢,也有傷對方的自尊。要做到「不卑不亢」,應注意:
不能對對方有金錢與物質利益上的希望和企圖。「心底無私天地寬」,寬雙方的人格就平等互利了。我方無所企求而心地坦然,對對方無需戒備則輕松自如,這樣的交往自然分不出尊卑。如果一味希望對方擔保子女出國或獲得其他物質上的好處等,就很難堅持此項原則。
要有為國家和民族爭氣的精神。這種精神在涉外交往中尤其重要。
實事示是,不過謙,不說過頭話。以宴請為例,中國人請客,即使是相當豐盛的一桌,主人也會對客人說:「今天沒什麼好菜,請隨便吃點」。西方人則相反,不管飯菜質量如何,主人都要自我誇贊:「這是本地最好的飯店」,「這是我的拿手好菜」,目的在於表示誠意。同樣,中國人到別人家作客經常客氣有餘,主人問客人是否再添飯,客人說不用不用,實際上也許並未吃飽。西方人作為賓客赴宴,說不吃不喝時則是真的,絕不是客氣。所以,在國際交往中,客氣與謙虛都不能過分。

6、入鄉隨俗
入鄉隨俗,是國際交往中的一條很重要的禮儀原則。出國或在國內接觸外賓,都要尊重對方的風俗習慣與禮節。由於不同國家的社會制度差異,文化習俗有別,思維方式與理解角度也往往差別較大。因此,每到一個國家或接待來自某一國的客人,都要事先了解該國的禮俗,即使相當熟悉的友人,也應注意基本禮儀。在交往中相互尊重,謹慎從事不能不拘小節或超過限度。如美國人有三大忌:一是忌有人問他年齡;二是忌問他所買東西的價錢;三是忌在見面時說:「你長胖了」。這是因為:前兩忌是個人私事,不喜歡他人干涉,後一忌是美國有「瘦富胖窮」的觀念。

⑶ 涉外禮儀有哪些基本特徵

涉外禮儀實際上就是我們參與國際交往所要遵守的慣例,是約定俗成的做法。涉外禮儀有兩大基本特徵:一是規范性,二是對象性。涉外禮儀的規范性 規范就是標准。你講不講規范,是你這個人懂不懂規范的問題;你講不講規范,是你這個單位有沒有規范的問題。這個在國際交往中是很強調的。 那麼實際上從比較研究的角度來看,我們現在講的涉外禮儀,國際交往中要遵守的國際慣例,和我國傳統禮儀還是有一些差異的。 我國有五千年的傳統文明,有五千年的禮儀文化,我們都在這個良好的氛圍中繼任成長,那麼我們大家應該說是學識源遠流長,但是,從國際交往的角度來看,中外禮儀是有一些差異的。 譬如國際禮儀它是強調關心有度,換而言之,不得打探或者涉及個人隱私問題。而我國傳統禮儀,強調親密無間。這個恐怕在國際交往中,此點不了解就麻煩了,按照我們的規范性說法,國際交往中不宜隨便探討對方、請教對方的問題有五,我們叫涉外交往五不問:第一不問收入問題,第二不問年紀大小,第三不問婚姻家庭,第四不問健康狀態,第五不問個人經歷。涉外禮儀的對象性 涉外禮儀第二個特徵講對象性,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內外有別,自己人你該問還是問,但是外人你不問還是比較好。比如在國際交往中,每個人的健康被視為私人的資本,你身體不好,人家做生意會跟你合作?那缺乏可靠程度嘛,但是說實話,這個問題是我們很多人比較愛問的。 那天一個老兄就問我了,說"老金你怎麼臉色不大好?"我說我最近比較累,晚上經常熬夜。"你是不是胃不行?吸收不好胃一般不好,臉色就不好。"我說我胃還行,比較能吃。"那你肝呢?"他不把你整死他難受,但是我也知道此人並無惡意。但是因為他在對外交往中,或者跟陌生、不大熟悉的人打交道時,他要不講規矩,就容易引起歧義、誤會。

⑷ 涉外人員在與外方人士交談時,不該主動涉及的內容是:

其一,不宜泄露國家機密與行業秘密。 在國際交往中,我們都有維護國家安全與國家利益的義務。在任何情況下,我們對於自己所掌握的國家機密與行業秘密都必須守口如瓶,不得隨意進行泄露。否則不僅屬於嚴重的失職行為而且也是一種犯罪。對此大是大非的問題,我們時刻都要保持清醒的認識。 其二,不宜對國家、民族、政黨或政府橫加非議。 在國際交往中,我們在某種程度上都代表著自己所屬的國家、民族、政黨或政府。客觀地講,我們與自己所屬的國家、民族、政黨或政府客觀上存在著一種「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倘若在外人面前貶低自己的國家、民族、政黨或政府,實際上無異於貶低自己。因此,我們在與外方人士進行交談,不僅不能對自己的國家、民族、政黨或政府加以非議,而且還對維護自己祖國、民族、政黨和政府的聲譽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與此同時,對其他國家、民族、政黨或政府我們亦不得說三道四。 其三,不宜對交談對象的內部事務隨意加以干涉。 在國際交往中,中國政府一貫堅持相互尊重、互不幹涉內部事務的原則。我們在與外方人士進行交談時一定要認真貫徹這個原則。一般而言,在與外方人士進行交談時沒有必要隨意對其內部事務予以評論。即使有此必要,亦應謹慎、客觀、全面,切勿隨心所欲地對對方的內部事務說三道四,指手畫腳。對交談對象的內部事務隨意干涉實際上就意味著對對方的不尊重。 其四,不宜對自己的領導、同事、同行或同胞予以否定。 在自己的隊伍里可以倡導「批評與自我批評」。然而為了維護自己隊伍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在與外方人士交談時,隨隨便便地對自己的領導、同事、同行或同胞加以非議則是十分不明智的。古人雲:「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那樣做的直接結果是會給交談對象留下心術不正、搬弄是非的印象。在國外,人們對那種人尤其深惡痛絕。外國人普遍認為:只有品德不良、不務正業、內心陰暗之人才習慣於在背後議論他人。 其五,不宜涉及格調不高的話題。 在國際社會里,兇殺、慘案、災禍、死亡、色情、男女關系以及小道消息等話題均被視為庸俗、低級、格調不高的話題。主動涉及此類話題者,不是被視為心理不健康就是被看作缺乏教養。所以在交談中,人們不僅自己應該主動對這些話題加以迴避,而且也絕對不應在他人涉及這些話題時隨聲附和。 其六,不宜涉及交談對象自身的弱點、短處或其他不足之處。 「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向來是中國人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之一。在國際交往中,忌談交談對象自身的弱點、短處或其他不足之處,是對交談對象一種特殊形式的尊重。若是對此類不宜涉及的話題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偏好甚至肆無忌憚,除了敗壞交談對象的興致使其產生反感之外,並無任何益處。 其七,不宜涉及有關交談對象個人隱私的任何話題。 對於這一問題,前面已有專題闡述,在此不再另行討論。 在與外方人士進行交談時,上述七個不宜涉及的話題,可被統稱為「國際交往七不談」。

⑸ 什麼叫尊重隱私,格守界限

在交談中向對方所提出的問題,在國外統統純屬是不宜向他人打探的個人隱私.按照常規,對方是有權利拒絕回答的.所謂個人隱私,簡單地說,指的就是一個人出於個人尊嚴和其他某些方面的考慮,因而不願意公開,不希望外人了解或是打聽的個人秘密、私人事宜.在國際交往中,人們普遍講究尊重個人隱私,並且將尊重個人隱私與否,視為一個人在待人接物方面有沒有教養,能不能尊重和體諒交往對象的重要標志之一.
因此,人在交往中,務必要嚴格遵守「尊重隱私」這一涉外禮儀的主要原則.也就是說,在與別人打交道時,一定要充分地尊重對方的個人隱私權.進而言之,在言談話語之中,對於凡涉及對方個人隱私的一切問題,都應該自覺地、有意識地予以迴避.千萬不要自以為是,在同別人交談時信口開河,將「關心他人比關心自己為重」這種的做法濫施於人.甚而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不管對方如何反響,依然故我,「宜將剩勇追窮寇」,「打破砂鍋問到底」.否則的話,極有可能會令對方極度不快,甚至還會因此損害雙方之間的關系.從可操作性這一角度來講,應用「尊重隱私」原則,在交往中,至關重要的,是要明白在與別人包括海外華人進行交談時,應當有所不為,即必須了解,在與別人交談時,對於那些屬於個人隱私方面的話題,不應有所涉及.
以下是知識普及
一般而論,在國際交往中,下列八個方面的私人問題,均被海外人士視為個人隱私問題.其一,是收入支出.在國際社會里,人們普遍認為:任何一個人的實際收入,均與其個人能力和實際地位直接存在著因果關系.所以,個人收入的多寡,一向被外國人看作自己的臉面,十分忌諱他人進行直接或間接地打聽.除去工薪收入之外,那些可以反映個人經濟狀況的問題,例如,納稅數額、銀行存款、股票收益、私宅面積、汽車型號、服飾品牌、娛樂方式、度假地點,等等,因與個人收入相關,所以在與外國人交談時也不宜提及.其二,是年齡大小.在國外,人們普遍將自己的實際年齡當作「核心機密」,輕易不會告之於人.這主要是因為,外國人一般都希望自己永遠年輕,而對於「老」字則諱莫如深.中國人聽起來非常順耳的「老人家」、「老先生」、「老夫人」這一類尊稱,在外國人聽起來卻如詛咒謾罵一般.特別是外國婦女,最不希望外人了解自己的實際年齡.所以在國外,有這么一種說法:一位真正的紳士,應當永遠「記住女士的生日,忘卻女士的年齡」.其三,是戀愛婚姻.中國人的習慣,是對於親友、晚輩的戀愛、婚姻、家

⑹ 國際交往中人們普遍講究尊重個人隱私,什麼是個人隱私

個人隱私 privacy of indivial 是指公民個人生活中不願為他人(一定范圍以外的人)公開或知悉的秘密。隱私權是自然人享有的對其個人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有領域進行支配的一種人格權。

⑺ 1.在國際社會中,個人隱私包括哪些方面

包括個人生活中不願為他人公開或悉知秘密,且秘密與他人及社會利益無關,包括私生活,日記,照相簿等,

⑻ 國際交往的基本禮節

國際交往禮儀基本原則
(一)基本要求

國際交往中的基本要求即基本禮儀包括五方面的內容:

1、講究儀表與衣帽整潔,面、手、衣、履要潔凈。男子的頭發、胡須不宜過長,應修剪整齊。指甲要經常修剪,一般與指尖等長,不留污垢,保持手部清潔,若手部有疾症或疤痕要戴手套。衣著要整潔筆挺,不能有褶皺,鈕扣均應整齊,褲扣不能在室外或公共場合整理。襯衣一般為白色、硬領,袖與下擺不長於外套,且放入褲內。要按交際場所或交際需要著裝,禮服、領帶或領花應結好,佩帶端正,並備潔凈手絹與梳子。皮鞋應擦亮。不得在人前做不雅的小動作,如刷牙、挖鼻孔、掏耳朵、剪指甲、搔癢等等。

2、舉止大方得體、態度和藹端莊,精神飽滿自然,言行檢點。站、坐、走都要符合常規,略嚴肅些,因為任何失禮或不合禮儀的言行都會被視為有失體面。

3、說話客氣,注意身份。說話時神情衿持和藹,面帶微笑,對萍水相逢之人不要輕易開口,應在有人介紹後方可交談,隨便與人攀談也被視為有失體面。

4、遵守公共秩序,不打攪、影響別人,尊重別人。不隨意指責別人,不給別人造成麻煩或不便。發議論與指責別人會被認為缺乏教養。

5、守約遵時。與人約會不能有失約,不能超時。失約超時是很不禮貌的行為。承諾別人的事情不能遺忘,必須講「信用」,按時做好。失信或失約有損自己的人格,是很丟面子的事情。

(二)禮貌用語

禮貌用語是禮儀的表現形式,能傳達愛心與禮節,使說話人更被人敬重。現在,我國正在提倡的禮貌用語十個字:「您好」、「請」、「謝謝」、「對不起」、「再見」。在國際交往中,使用頻率極高的有其中八個字禮儀語言:

1、「請」。幾乎任何需要麻煩他人的事情,都應該說「請」。例如,如果你有疑難需人指點,你應向他人說:「我想請教一個問題」;在另一種情況下,你可以說:「請順便幫我發一封信好嗎?」在商店裡買東西,你應當對營業員說:「請拿這枝筆給我看看」;你要問路,一定要以「請問」開頭。「請」也是人際交往中尊重對方的禮節用語。當你開門迎接來賓時應說:「請進」。客人走進房間應示意「請坐」。客人坐定後應說:「請問,你喜歡喝點什麼飲料?」飲料備好後應對客人說:「請飲用。」

2、「謝謝」。西方通行的禮節是:只要別人為你做了什麼,都應該說聲「謝謝」,包括家人或關系親密的朋友。行走時別人為你讓路,必須說:「謝謝」。在商店裡買東西,要對售貨員說:「謝謝」。在某些特定交往場合,常常是交往的雙方都互說「謝謝」。當你對別人說「謝謝」兩個字時,就意味著你已充分認識到別人為你提供的幫助。而忽略這一點,則是非常失禮的行為。

3、「對不起」。西方人的習慣是:凡是不小心妨礙或干擾了別人,都要說「對不起」。如在公共場所無意中碰了人,就要說「對不起」;當你需要打斷別人的談話時應該說:「對不起,請允許我打斷一下好嗎?」與別人共用餐時,無意中咳嗽一聲或打個飽嗝,要說聲「對不起」;與客人一起聚會時,臨時需要離座一下,也應說:「對不起」。否則別人會認為此人缺乏教養。

4、「再見」。「再見」不僅是同事、家人之間相互告辭時的禮貌用語,在西方社會也是陌生人之間接觸後互相告辭時的禮貌用語。最常見的情況是在商店裡,售貨員與顧客交易後,相互說「再見」。乘坐計程車,司機與乘客結帳後,也相互說「再見」,這是很平常的禮節。

(三)尊重隱私

西方國家很尊重每個人的「隱私權」。所謂隱私權是指個人私生活不受他人干擾、窺視的權益。在國際交往中,尊重隱私也是重要的規范。

1、尊重隱私,要堅持以個人為交往對象的禮儀原則。如:你給一家人中的某個人幫了忙或送了一份禮物,這行為本身也僅是對某個人而方才有意義,除受惠人會表示感謝,其他家人一般不會因此而致謝,這是很正常的。

2、尊重隱私,不能侵犯屬於個人的空間與領域。一家人同住一棟房子里,各自的房間便是各個成員自己的天地,不敲門,不經允許,便不能突然闖入。拜訪他人家庭、前往他人家庭、前往他人辦公室洽談,都須預先約定。

3、尊重隱私,在交談中應迴避涉及個人隱私的任何話題。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到「五不問」:一不問年齡;二不問婚否;三不問去向;四不問收入;五不問地址

4、女士第一
「Ladies first」即女士第一或女士優先,這是國際禮儀中很重要性的原則。 女士優先的核心 是要求男士在任何場合、任何情況下,都要在行動上從各個方面尊重、照顧、幫助、保護婦女。在社交場合遵從女士第一的原則,可以顯示男子氣質與紳士風度。
男女同行時,男子應走靠外的一側。不能並行時,男士應讓女士先行一步。在開門、下車、上樓或進入無人領路的場所、遇到障礙和危險時,男士應走在女士前面。乘坐計程車或其他轎車時,應讓女士先上車;下車一般是男士先下,然後照顧女士下車。在門口、樓梯口、電梯口及通道走廊遇到女士,男士應側身站立一旁,讓其先行。在需要開門的場合,男士應為女士開門。
在社交聚會場合,男士看到女士進門,應起身以示禮貌;當客人見到男婦主人時,應先與女主人打招呼。
就餐時,進入餐廳入座的順序是,侍者引道,女士隨後,男士「壓陣」。一旦坐下,女士就不必再起身與別人打招呼,而男士則需起身與他人打招呼。點菜時,應先把菜單遞給女士。女士在接受男士的禮讓時,不能過分靦腆與羞怯應面帶笑容道謝。

5、不卑不亢
國際交往中人與人、國與國之間應是平等的關系。中國人與外國人交往時不卑不亢,這也是國際禮儀的重要原則。國際禮儀中的不卑不亢原則,最重要的是保持人格平等,因為「卑」和「亢」都是置對方或置自身於不平等位置上的交往態度。「卑」有損自身人格甚至國格;「亢」則顯得虛張聲勢,也有傷對方的自尊。要做到「不卑不亢」,應注意:
不能對對方有金錢與物質利益上的希望和企圖。「心底無私天地寬」,寬雙方的人格就平等互利了。我方無所企求而心地坦然,對對方無需戒備則輕松自如,這樣的交往自然分不出尊卑。如果一味希望對方擔保子女出國或獲得其他物質上的好處等,就很難堅持此項原則。
要有為國家和民族爭氣的精神。這種精神在涉外交往中尤其重要。
實事示是,不過謙,不說過頭話。以宴請為例,中國人請客,即使是相當豐盛的一桌,主人也會對客人說:「今天沒什麼好菜,請隨便吃點」。西方人則相反,不管飯菜質量如何,主人都要自我誇贊:「這是本地最好的飯店」,「這是我的拿手好菜」,目的在於表示誠意。同樣,中國人到別人家作客經常客氣有餘,主人問客人是否再添飯,客人說不用不用,實際上也許並未吃飽。西方人作為賓客赴宴,說不吃不喝時則是真的,絕不是客氣。所以,在國際交往中,客氣與謙虛都不能過分。

6、入鄉隨俗
入鄉隨俗,是國際交往中的一條很重要的禮儀原則。出國或在國內接觸外賓,都要尊重對方的風俗習慣與禮節。由於不同國家的社會制度差異,文化習俗有別,思維方式與理解角度也往往差別較大。因此,每到一個國家或接待來自某一國的客人,都要事先了解該國的禮俗,即使相當熟悉的友人,也應注意基本禮儀。在交往中相互尊重,謹慎從事不能不拘小節或超過限度。如美國人有三大忌:一是忌有人問他年齡;二是忌問他所買東西的價錢;三是忌在見面時說:「你長胖了」。這是因為:前兩忌是個人私事,不喜歡他人干涉,後一忌是美國有「瘦富胖窮」的觀念。

⑼ 什麼是尊重隱私原則如何做到尊重個人隱私

人人都有隱私,所謂隱私當然是指不希望別人了解的部分,尊重隱私就是別去了解別人的隱私,即使自己掌握了別人的隱私,要做到:不該看的不看,不該說的不說,不該做的不做,不該散播的不散播。

⑽ 國際交往中應該遵循哪些慣例

國際交往中應該遵循的慣例:

1、尊重隱私:外國友人普遍認為,要尊重交往對象的個性獨立、維護其個人尊嚴,尊重其個人隱私。因此與外國友人相處時,應當自覺迴避對其個人隱私涉及。

2、不必過謙:外國友人認為做人首先需要自信。對於個人能力、自我評價,既要實事求是,也要勇於大膽肯定。因此與其打交道時千萬不要過分謙虛,特別是不要自我貶低,以免被人誤會。

3、信守承諾:在人際交往中,「言必信,行必果」,信守承諾是做人應有的基本教養。與外國朋友打交道時小到約會的時間,大到生意往來,都要講信用、守承諾、不隨便許願、不失信於人,才能鞏固雙方的友誼。

4、熱情有度:外國友人普遍主張個性至上,反對以任何形式干涉個性獨立,侵犯個人尊嚴,對他人過分關心或是干預過多,會令對方反感。因此與外國友人打交道時既要熱情友好又要以尊重對方的個人尊嚴與個性獨立。

國際禮儀在國際交往中的作用:

一、從國家層面上講,國際禮儀代表著我國在國際上的形象,地位。就像我上文提到的一樣,不管是民間的私人交往或官方的涉外交往,你所代表的是一個國家的形象,你不再是一個個體,你代表的是「中國人」,你的行為直接決定或影響他國人對中國的評價。

二、從個人層面來說,國際禮儀代表著個人的形象,素質。禮儀是一個人文化修養的外在表現,國際禮儀更能反映一個人的內在素質、修養程度和精神面貌。

三、涉外禮儀可減少中西文化上的沖突。文化與禮儀是密不可分的。禮儀蘊含著文化,也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禮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個國家上層建築的一部分。禮儀的形成和發展受各種各樣的因素制約。

國際禮儀即人們在國際交往中共同採用並遵守的一些通用的禮儀做法,或者說是與人際交往相關的國際慣例。在跨文化交流中,遵循國際禮儀,可以有效地避免因為各自的文化、歷史差異而產生誤會、隔閡與矛盾。

閱讀全文

與國際交往中涉及隱私問題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