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國際儲備和國際清償力的區別(分條簡述)
國際儲備(international
reserve)是指各國政府為了彌補國際收支赤字,保持匯率穩定,以及應付其他緊急支付的需要而持有的國際間普遍接受的所有流動資產的總稱。
作為國際儲備資產,一般必須同時具有三個條件:1.一國金融當局必須具有無條件地獲得這類資產的能力;2.該資產必須具備高度的流動性;3.該資產必須得到國際間普遍接受。
國際儲備應滿足三個條件:第一是官司方持有性;第二是普遍接受性,即它是否能在外匯市場上或在政府間清算國際收支差額時被普便接受;第三是流動性,即變為現金的能力。
國際儲備主要由四種形式的資產構成:
1、外匯儲備:指一國貨幣當局持有的以國際貨幣表示的流動資產,主要採取國外銀行存款和外國政府債券等形式。
2、黃金儲備:指一國貨幣當局持有的貨幣性黃金。在國際金本位制度下,黃金儲備是國際儲備的典型形式。
3、特別提款權:是國際貨幣基金於1969年創設的一種賬面資產,並按一定比例分配給會員國,
用於會員國政府之間的國際結算,並允許會員國用它換取可兌換貨幣進行國際支付。
4、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
國際清償能力:指一個國家的對外支付能力。它是與國際儲備有密切聯系的概念。
國際清償能力包括L1,L2和L3三個組成部分:
1.L1為一國貨幣當局自有的國際儲備,主要指國際儲備中的黃金和外匯儲備。
2.L2為一國貨幣當局的借款能力。
3.L3指一國商業銀行所持有的外匯資產。
國際儲備與國際清償能力的聯系與區別:國際清償能力的內容要廣於國際儲備:一國的國際清償能力,除包括該國貨幣當局持有的各種形式的國際儲備之處,還包括該國在國外籌借資金的能力,即向外國政府或中央銀行、國際金融組織和商業銀行借款的能力。因此,國際儲備僅是一國具有的、現實的對外清償能力,而國際清償能力則是該國具有的、現實的對外清償能力和可能有的對外清償能力的總和。
B. 清償能力包括哪些內容
一國直接掌握的在必要時可以用於調節國際收支、清償國際債務的國際流通資產。包括黃金、外匯儲備以及按規定限額可以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獲得的儲備資產和特別提款權。國際清償能力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一般指官方直接掌握的國際儲備資產,又稱第一線儲備;廣義則包括一國從國外借入的外匯儲備、該國商業銀行的短期外匯資產和該國官方或私人擁有的中、長期外匯資產(主要指對外中長期投資),又稱第二線儲備。目前一般傾向於狹義的解釋,將它等同於國際儲備資產。 衡量標准 一種觀點認為,以黃金外匯儲備相當於若干月份的進口額為標准;另一種觀點認為,以當年應付外債本息占黃金外匯儲備的若干百分比為標准。凡符合標準的,皆視為具備正常的國際清償能力。也有經濟學家指出,一國國際收支的變化趨勢、國內國際經濟形勢的動向以及一國同國際金融組織信貸關系的變化等,都會影響一國的國際清償能力,以某種比率或數量作為衡量標准過於簡單。還有經濟學家認為,如果一國的儲備能夠應付國際收支惡化時的償債需要,而不必立即採取限制進口等緊急措施,只在國內採取調整措施即可恢復國際收支的平衡,同時也不影響國家的對外信譽,那麼達到這種要求的國家即可視為具備適當的國際清償能力。因此,儲備資產並非越多越好,應在了解本國國際收支情況的基礎上,並根據國際金融市場的變化,使一國的儲備資產部分或大部分經常參加周轉。 第一線儲備 包括:①黃金,是保證一國國際清償能力的重要儲備,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但黃金的供應受礦藏和開采條件的限制,同時每年新產黃金還有相當部分成為私人貯藏和工業用金,並不能全部進入各國官方儲備,所以各國官方儲備的黃金有逐漸減少的趨勢。②自由兌換貨幣。美元、德國馬克和日元等自由兌換貨幣已成為國際儲備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有逐步形成三足鼎立的趨勢,但仍以美元為主。③特別提款權,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分配給成員國的一種使用資金的權利。它是成員國在基金組織「特別提款帳戶」上的一種帳面資產,成員國可憑此從基金組織提用資金。因此,特別提款權可以與黃金和外匯並列,作為儲備資產的補充。
C. 國際清償力的介紹
亦稱「國際流動性」,指一國政府為本國國際收支赤字融通資金的能力。它既包括一國為本國國際收支赤字融資的現實能力即國際儲備,又包括融資的潛在能力即一國向外借款的最大可能能力。
D. 一國的清償力包括
一個國家的國際清償力包括一國為本國國際收支赤字融資的現實能力即國際儲備,又包括融資的潛在能力即一國向外借款的最大可能能力。
前者稱為無條件的國際清償力、自有儲備、第一線儲備,後者稱為有條件的國際清償力、借入儲備、第二線儲備。通常,國際清償力又稱作廣義國際儲備,無條件的國際清償力稱作狹義國際儲備,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國際儲備。
一般而言,有條件的國際清償力包括備用信貸、互惠信貸協定、借款總安排和該國商業銀行的短期對外可兌換貨幣資產。就流動性而言,因受資產所有權及時間的制約,第二線儲備流動性較第一線儲備弱,但二者的匯總國際清償力全面反映了一國為彌補國際收支逆差所能動用的一切外匯資源。
國際清償能力(International Liquidity)是指一國為彌補國際收支逆差而融通資金的能力。 它不僅包括貨幣當局所持有的各種國際儲備,而且包括該國從外國政府或中央銀行、國際金融組織和商業銀行等籌借資金的能力。 可見,國際清償能力是該國具有的現實的對外清償能力和可能擁有的對外清償能力的總和。·
E. 國際儲備和國際清償力的區別(分條簡述)
國際儲備和國際清償力的區別如下:
1、處理方法不同
國際儲備所得稅應按年計算,分月或分季預繳。每月終了,企業應將成本費用和稅金類科目的月末余額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的借方,將收入類科目的余額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的貸方。
然後再計算「本年利潤」科目的本期借貸方發生額之差。貸方余額則為企業實現的利潤總額即稅前會計利潤,借方余額則為企業發生的虧損總額。
而按照國際清償力認為,所得稅會計的首要目的應是確認並計量由於會計和稅法差異給企業未來經濟利益流入或流出帶來的影響,將所得稅核算影響企業的資產和負債放在首位。而收益表債務法從收入費用觀出發,認為首先應考慮交易或事項相關的收入和費用的直接確認,
從收入和費用的直接配比來計量企業的收益。
2、計算公示不同
國際儲備計算公式:本期所得稅費用=本期應交所得稅+(期末遞延所得稅負債-期初遞延所得稅負債)-(期末遞延所得稅資產-期初遞延所得稅資產);
而國際清償力可支配收入計算公式為:
經營凈收入=經營收入-經營費用-生產性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
出租房屋凈收入、出租其他資產凈收入和自有住房折算凈租金等。財產凈收入不包括轉讓資產所有權的溢價所得。
轉移凈收入 計算公式為:轉移凈收入=轉移性收入-轉移性支出;
3、作用不同
國際儲備主要是用來存錢、取錢、轉賬的公司賬戶;
而國際清償力用來辦理包括提現和發放員工工資福利等在內一切符合法律法規的結算,而一般存款賬戶只能辦理一般的結算業務,不能提取現金和發放員工工資福利。
4、性質不同
國際儲備可辦理轉賬結算和現金繳存,不可以辦理現金支取。。
國際清償力可以隨時存入或取出資金,但是取出資金必須通過公司轉賬支票轉入公司基本賬戶中,然後再通過公司現金支票支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際清償力
網路-國際儲備
F. 國際金融 名詞解釋 國際清償能力
國際清償能力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一般指官方直接掌握的國際儲備資產,又稱第一線儲備;廣義則包括一國從國外借入的外匯儲備、該國商業銀行的短期外匯資產和該國官方或私人擁有的中、長期外匯資產(主要指對外中長期投資),又稱第二線儲備。目前一般傾向於狹義的解釋,將它等同於國際儲備資產。
G. 國際清償能力與國際收支的關系
一國直接掌握的在必要時可以用於調節國際收支、清償國際債務的國際流通資產。包括黃金、外匯儲備以及按規定限額可以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獲得的儲備資產和特別提款權。國際清償能力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一般指官方直接掌握的國際儲備資產,又稱第一線儲備;廣義則包括一國從國外借入的外匯儲備、該國商業銀行的短期外匯資產和該國官方或私人擁有的中、長期外匯資產(主要指對外中長期投資),又稱第二線儲備。目前一般傾向於狹義的解釋,將它等同於國際儲備資產。
衡量標准 一種觀點認為,以黃金外匯儲備相當於若干月份的進口額為標准;另一種觀點認為,以當年應付外債本息占黃金外匯儲備的若干百分比為標准。凡符合標準的,皆視為具備正常的國際清償能力。也有經濟學家指出,一國國際收支的變化趨勢、國內國際經濟形勢的動向以及一國同國際金融組織信貸關系的變化等,都會影響一國的國際清償能力,以某種比率或數量作為衡量標准過於簡單。還有經濟學家認為,如果一國的儲備能夠應付國際收支惡化時的償債需要,而不必立即採取限制進口等緊急措施,只在國內採取調整措施即可恢復國際收支的平衡,同時也不影響國家的對外信譽,那麼達到這種要求的國家即可視為具備適當的國際清償能力。因此,儲備資產並非越多越好,應在了解本國國際收支情況的基礎上,並根據國際金融市場的變化,使一國的儲備資產部分或大部分經常參加周轉。
第一線儲備 包括:①黃金,是保證一國國際清償能力的重要儲備,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但黃金的供應受礦藏和開采條件的限制,同時每年新產黃金還有相當部分成為私人貯藏和工業用金,並不能全部進入各國官方儲備,所以各國官方儲備的黃金有逐漸減少的趨勢。②自由兌換貨幣。美元、德國馬克和日元等自由兌換貨幣已成為國際儲備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有逐步形成三足鼎立的趨勢,但仍以美元為主。③特別提款權,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分配給成員國的一種使用資金的權利。它是成員國在基金組織「特別提款帳戶」上的一種帳面資產,成員國可憑此從基金組織提用資金。因此,特別提款權可以與黃金和外匯並列,作為儲備資產的補充。
第二線儲備 各國的水平差距很大,美國、西歐各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第二線儲備力量較強,而廣大發展中國家則較弱,80年代初債務危機爆發後更是如此。
清算帳戶 戰後不少國家採用的解決國際清償能力不足的一種方法。即在國際結算中採用記賬方法辦理支付,年終再以自由兌換貨幣清償差額或在下年度以出口商品償還,以節約可兌換貨幣的支出。
H. 國際儲備和國際清償力的區別
國際儲備與國際清償力的區別
國際清償力(international liquidity),又稱國際流動性,簡言之,是指一國的對外支付能力,具體說,是指一國直接掌握或在必要時可以動用作為調節國際收支、清償國際債務及支持本幣匯率穩定的一切國際流動資金和資產。它實際上是一國的自有儲備(亦稱第一線儲備)與借入儲備(亦稱第二儲備)的總和。
因此,國際清償力、國際儲備與外匯儲備的關系可表述如下:
第一,國際清償力是自有國際儲備、借入儲備及誘導儲備資產的總和(參見表1-2)。其中,自有國際儲備是國際清償力的主體,因此,國內學術界亦把國際儲備看成是狹義的國際清償力。
表1-2 國際清償力構成
第二,外匯儲備是自有國際儲備的主體,因而也是國際清償力的主體。
第三,可自由兌換資產可作為國際清償力的一部分,或者說包含在廣義國際清償力的范疇內,但不一定能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只有那些幣值相對穩定,在經貿往來及市場干預方面被廣泛使用,並在世界經濟與貨幣體系中地位特殊的可兌換貨幣,才能成為儲備貨幣。
正確認識國際清償力及其與國際儲備的關系,對一國貨幣當局充分利用國際信貸或上述的籌款協議,迅速獲得短期外匯資產來支持其對外支付的需求,具有重大意義;對理解國際金融領域中的一些重大發展,如歐洲貨幣市場對各國國際清償力的影響,一些發達國家國際儲備占進口額的比率逐漸下降的趨勢,以及研究國際貨幣體系存在的問題與改革方案等,都是十分有幫助的。
I. 國際清償能力的衡量標准
一種觀點認為,以黃金外匯儲備相當於若干月份的進口額為標准;另一種觀點認為,以當年應付外債本息占黃金外匯儲備的若干百分比為標准。凡符合標準的,皆視為具備正常的國際清償能力。也有經濟學家指出,一國國際收支的變化趨勢、國內國際經濟形勢的動向以及一國同國際金融組織信貸關系的變化等,都會影響一國的國際清償能力,以某種比率或數量作為衡量標准過於簡單。還有經濟學家認為,如果一國的儲備能夠應付國際收支惡化時的償債需要,而不必立即採取限制進口等緊急措施,只在國內採取調整措施即可恢復國際收支的平衡,同時也不影響國家的對外信譽,那麼達到這種要求的國家即可視為具備適當的國際清償能力。因此,儲備資產並非越多越好,應在了解本國國際收支情況的基礎上,並根據國際金融市場的變化,使一國的儲備資產部分或大部分經常參加周轉。
J. 外匯儲備與國際清償能力之間的聯系
外匯儲備好比你口袋裡的錢,多了清償能力當然大了,別人也願意借錢給你!少了的話清償能力就小了,別人要借錢給你就得想一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