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歐洲為什麼沒有名牌的品牌電腦
其實也有的,只是進入國際市場比較少而已,在歐洲品牌電腦占前幾位的也有歐洲自己生產的,亞洲四小龍都是電子產業強盛的地區,尤其是台灣,世界三大主板品牌都是台灣的,這就決定了你說的區域品牌電腦眾多的原因,而歐洲工業發達的國家例如英國,法國,德國這些,都是傳統工業比較發達
㈡ 華碩筆記本算國際名牌嗎
國際算不上,畢竟沒有聯想等其他牌子的歷史。但作為新生的牌子還算不錯,散熱功能尤為強大,而且相同配置的筆記本價錢也比較便宜。畢竟正在打開市場中,質量售後都很好。我好多朋友都買的華碩
㈢ 華碩電腦的市場現狀
感覺華碩電腦的現狀有些尷尬。
曾經也是銷量極大的品牌,雖然現在的數量也不少,但似乎不比從前,尤其是品牌給人的感覺不如從前那麼給力。華碩的主板、顯卡都很不錯,價格也不低,可是這一點優勢似乎沒有給筆記本帶來太多優勢。
不能說華碩的筆記本就不好,只是似乎不是很有特色,或者說做高端的得不到認可,做普通的又不如別人的性價比。除此之外,當前筆記本、手機、平板等設備之間的整合,互傳互聯等方面的需求,也使得華碩在這方面沒有優勢。
當然,品牌的宣傳力度似乎也不是很大,這可能也是現狀尷尬的一個原因。
㈣ 進入國際市場的方式華碩電腦
可以找一些進入國際市場的渠道,比如在國外取得能夠實體店,慢慢打入國外市場
㈤ 台灣國際廠牌中 HTC ASUS(華碩) ACER(宏碁) BENQ(明基) MSI(微星) GIGABYTE(技嘉)在國際上的地位如何
台灣在世界上還是十分有名的。HTC當初的市場不面向低端市場,所以銷量不高,但是他的高端手機可以和SAMSUNG相比,基本是不相上下,獨家的HTC SENSE也較為美觀。
ASUS ,華碩,全世界三分之二的電腦上安裝的是華碩主板,華碩的第一款拆分式筆記本打開了win8在筆記本平板的道路。華碩做工,質量,都算不錯。
MSI 以顯卡最為出名,微星出過筆記本,配置也很高。性價比較Alienware筆記本較好些。
BENQ,十分常見,但是高端的比較罕見。
宏基在台灣是僅次於華碩的筆記本製造商,國際上沒有華碩常見,也比不上Dell TOSHIBA HP 聯想一類的本子,但大體上還算可以。
台灣電子產業及其發達,台灣主要是靠電子產業以及旅遊業獲取經濟效益。在國際上有較高知名度。
㈥ 為什麼中國沒有一個國際名牌!
一、中國企業品牌的現狀與主要問題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企業品牌從無到有,成績是明顯的,但是,從總體情況看,我國的品牌建設不理想。2003年8月8日,美國《商業周刊》刊登的世界著名品牌咨詢公司公布的2003年度世界企業品牌排名100強中,美國占據了62個席位,日本佔7個席位,法國佔7個席位,德國佔6個席位,英國佔5個席位,義大利佔2個席位,而佔世界人口1/5的中國,仍榜上無名。2005年,由世界品牌實驗室評選出的《世界品牌500強》的排行榜上,美國249席,佔49.8%;法國46席,佔9.2%,位居第二位;日本45席,佔9%,排名第三;而中國只有四個本土品牌入選,僅佔到0.8%,而且排名比較靠後。海爾名列第89位、聯想名列第148位、央視名列第341位、長虹名列第477位。和當代世界品牌相比,我國的企業品牌存在三個明顯的差距:
第一,品牌的價值低。根據北京名牌資產評估有限公司的評估,2004年中國最有價值的品牌前6名是海爾、紅塔山、聯想、五糧液、一汽和TCL,其品牌價值分別是616億元、496億元、307億元、306.82億元、306.65億元、305.69億元。而根據英國國際品牌咨詢機構(Interbrand)公司公布的評估結果,2004年,世界最有價值的品牌前6名是可口可樂、微軟、國際商用機器、通用電器、英特爾和迪斯尼,其品牌價值分別是673.94億美元、613.72億美元、537.91億美元、441.11億美元、334.99億美元和271.13億美元。二者相比,價值差距分別達8.7倍、10倍、14倍、11.5倍、8.7倍和7倍。
第二,品牌的產業規模小、質量水平不高、出口能力弱。2005年,進入世界評價體系的品牌銷售規模平均為23.59億美元,而我國60個著名品牌的平均銷售規模只有3億元人民幣,出口總額佔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只有6.75%。
中國品牌出口能力弱的重要原因是產品加工質量不過關,產品達不到國際質量技術標准。在國內,2005年亡半年,全國各地消費者的投訴中,質量問題投訴受理總數為5756件,佔全部投訴受理總數的83%。在國外,中國很多產品目前還達不到國際質量技術標准。國家標准委調查顯示,截至2001年底,中國已制訂國家標准19744項,其中只有8621項採用了國際標准和國外先進標准,僅佔43.7%。在上萬個國際標准中,我國仍有50%沒有採用。同時,在現有的世界標准中,中國真正轉化的標准也不過4.0%。
第三,品牌的科技含量低。有關研究資料表明,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其產品的科技貢獻率一般都超過60%,進入《金融世界》最有價值排行榜的品牌,其品牌價值中的科技含量平均超過78%,也就是說,這些品牌中「品牌價值」的絕對份額基本上集中在其科技含量上。而我國的企業品牌,其科技含量一般都很低,據統計,我國企業平均的科技貢獻率只有40%,科技成果產業化率只有3.0%,能夠形成規模收益的則只有20%左右。就全國整體而言,品牌價值中科技含量平均水平不超過35%。有關專家研究我國最有價值的品牌後發現,我國的品牌價值絕大部分來源於產品在中國市場上的佔有率,以及它們在中國消費者中的知名度,並且是依靠巨大的「營銷造勢」所製造出來的,而不是來自它們的科技含量和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
二、中國缺乏國際知名品牌的主要原因
1、企業方面的原因
(1)技術創新投入不足、創新水平低。我國企業的技術創新水平是較低的。資料顯示,本世紀初,我國的創新項目中,50.9%為本省新和本企業新,43.3%為國內同行業新,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項目只有5.8%;全新產品出口額占產業銷售額的比重只有3.3%。創新水平低的重要原因是創新投入不足。從資金投入看,國際經驗表明,企業研發經費要達到銷售收入的7.8%以上,企業才有競爭力;投入佔5%的企業只能維持生存,小於3%的企業很容易破產。國外企業在研發上的投入是較大的,一般國際著名高科技企業的研發投入都在銷售收入的10%以上,如美國孟山都為22%,微軟為17%,德州儀器為16%,愛立信為15%,瑞士諾華為12%,而中國企業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僅為1%。在國家層面上,2004年,研發支出佔GDP的比重,我國也只有1.36%左右,而日本是3.12%,美國是2.65%,德國是2.37%,法國是2.17%,英國為1.87%。從研發人員的投入看,本世紀初,我國2.4萬戶大中型國有企業中,從事研究開發的人員只有147萬人,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只有80萬人,平均每個大中型企業只有30人。但從國外看,每萬名勞動力中的研究人員,日本為109.3人,美國為73.8人,德國為60.3人,法國為59.6人,英國為54.8人。
(2)缺乏對品牌的有效保護。在國外,品牌的保護意識淡薄,我國很多在國際市場上有前途的工業設計和商標被國外公司搶先注冊了專利,產權落到了他人之手。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有250多個商標被澳大利亞人搶注,200多個商標被日本人搶注,80多個商標被印尼人搶注,50多個商標被印度人搶注。其中包括「英雄」金筆、「紅塔山」香煙和「康佳」彩電等國內著名品牌。在國內,與外商的合資中沒有重視民族品牌的保護,我國一批有成長潛力的企業品牌被外商封殺。例如:當年我國家喻戶曉的「揚子」冰箱,在與德國西門子家用電器公司合資時,外方以9600萬元買斷了「揚子」品牌50年的使用權,結果還不到50年,「揚子」品牌就被人們遺忘了。洗滌行業中,美國的「寶潔」、英國的「聯合利華」、日本的「花王」和德國的「漢高」分別與我國最大的北京「熊貓」、四川「雙貓」、廣州「菊花」等合資後,合資企業將中國的品牌束之高閣,而生產的外國品牌產品「飄柔」、「海飛絲」、「潘婷」、「力士」和「奧妙」等,幾乎壟斷了3/4的中國市場。
(3)品牌危機管理不力。由於缺乏品牌危機管理意識與方法,結果使一些快速成長的企業品牌在突發的危機面前「折戟沉沙」了。例如,1994年,「三株口服液」面世後,企業成長極為迅速,很快成為了我國市場上的著名品牌。企業年銷售額達80多億,累計上繳利稅18億,擁有15萬員工。但在1996年,湖南常德的一位老人在服用「三株口服液」後,出現「三株葯高蛋白過敏症」,不治身亡。1998年,法院判三株向死者家屬賠償29.8萬元。判決結束後,20多家媒體報導,對三株造成了毀滅性打擊。從1996年到1998年,「三株」有兩年的時間可以用來處理這個危機。遺憾的是,三株沒有一套有效地管理危機的程序和方法,兩年的時間仍沒能化解企業的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