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知識 > 國際時事透視怎麼寫

國際時事透視怎麼寫

發布時間:2022-07-29 04:05:11

1. 時事政治小論文怎麼寫求寫法和範文!

在寫政治時事論文時可以遵照這一格式來寫:即把文章分為三大塊,八段文字.第一部分是引論,包括兩段:第一段引述時事材料要簡練.第二段,在這個基礎之上引發自己的感想,作為中心觀點,這個觀點要用論斷的口氣,旗幟鮮明,一定要獨立成段,不能隱藏前一段的未尾,或後一段的開頭.第二部分是本論,包括四段:第一段要用材料做例子加以分析,可以簡論.不必要重復引用材料.第二段要從社會生活中,取一個角度不同的例子,進行詳論.第三段,從社會生活再取一個角度不同的例子,進行略論,作為擴展面.第四段,在前三段的基礎上延伸一下,聯系一下社會實踐,作為論述的擴展,只點明社會現象即可.不必再論述.
題目沒有固定格式,可以直接把你的結論作為題目,也可以就某一現象的認識,感想等等都可以.

2. 時事評論怎麼寫

一、如何寫時事評論文章

1、首先要評論一件事情要說出這個事情的現象。

2、其次引出問題的原因,由來,以及對社會的影響。最好是有新聞報道或文章作為論據,這樣可使人信服。

3、然後對這一件事情進行評論,發表你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感想和分析,對社會的危害程度.

4、最後對這件事情進行結論,提出解決的辦法或進行呼籲,從而引起更多人的關注。

二、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

「透過現象看本質」是高考對發展等級作文的要求之一。見解新,給人驚喜,畢竟是暫時的、表層的。若要讓人感動,讓人深省,讓人難忘,還要開掘深刻,立意深邃,「發人所未發」。別人只看到表面現象,你卻看到了隱藏在深層的本質;別人只能「知其然」,你卻能「知其所以然」。這就能給人啟迪,催人深思,發人深省。那麼,怎樣才能做到透過現象看本質呢?

1、探究並解釋現象存在的背景;

2、探究並解釋現象的共同特徵;

3、探究並解釋現象的特殊含義;

4、從特殊到一般並聯系現實生活進行推演;

3. 關注最近國內國際時事政治,寫10篇時事評論,每篇200字以上。(要原創!)

暫時沒時間

4. 七年級掌上綜素寫實記錄怎麼寫思想品德-A2關注國內國際時事

掌上綜素寫實記錄關注國內國際時事可以按照以下方法寫:

記錄要點

1、信息一:依據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堅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等知識點解答;

2、信息二:運用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學會運用法律保護消費者自身的合法權益等相關知識點解答;

3、信息三:應用民族精神、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等知識點解答;



二、答案為:

信息一中:某市在發展過程中始終保持合理的經濟增長速度說明該市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或者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提出全面轉型,依靠科技進步與創新發展綠色產業。

堅決剔除高能耗、高污染企業說明該市堅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精準扶貧,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說明該市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這些措施都有利於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

信息二中:消費者在維護自己合法權益時,可以更加勇敢、更有尊嚴說明消費者要有法律意識,學會運用法律保護消費者自身的合法權益,經營者會更講規則、更講誠信說明經營者做到誠信。

監管者更有法可依、執法更嚴說明監管者實施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體現了法律的作用(或運用法律規范自身行為).這些都有利於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

信息三中:他響應國家需要,義無反顧地轉向氫彈研究說明他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能自覺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他攻克了無數技術難關,取得卓越成績.說明他有艱苦奮斗和自強不息的精神.這些都有利於以優秀傳統文化涵養核心價值觀。

以上信息中的舉措有利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有責任感的表現,有利於實現現階段我國的共同理想和國家的總任務。

5. 時政點評怎麼寫

一、 時事評論是針對現實生活中的重要問題直接發表意見、闡述觀點、表明態度的體裁。與其他言論一樣,由論點、論據、論證三個要素組成,具有政策性、針對性、准確性。立意新穎,論述精當,文采斐然。二、 1、展開話題:說說你對這件事的觀點。2、分析這件事對社會、對人們、對自然等的影響 。
3、提出建議或希望。三、 (1)按評論對象的內容分類:有政治評論、軍事評論、經濟評論、社會評論、文教評論、國際評論。
(2)按評論的解說型評論性質功用分類,有論、鼓舞型評論、批評型評論、論戰型評論等。
(3)按評論寫作論述的角度分類,有立論性評論、駁論性評論、闡述性評論、解釋性評論、提示性評論。
(4)按評論的形式分類,有社論、編輯文章、評論、評論員文章、短評、思想評論、專欄評論、新聞述評、論文、漫談、專論、雜感等四、 時事評論的寫作:
第一,要注重針對性。需要文明回答的主要思想,解決的實際問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通過具體的科學的分析,實事求是地給予說明、回答和指導。
第二,論點要新鮮。就一篇評論而言,論點是觀點。是靈魂。論點不新鮮,或者和報紙上或網路上發表過的相雷同,讀者看了開頭就興味索然,不想看下去了。
第三,論據要有典型性,具有說服力。評論的論據,就是用來闡明論點的事實和有關材料。論據,既是論點的依據,又是評論判斷和推理的基礎,因此,精心挑選作為論據的事實,至關重要。
第四,說理要有深度。寫評論,要在說理上下功夫。一篇評論,說理有無深度,往往關繫到它的成敗。
此外,評論寫作還要注意寫得平易近人,力避老話套話,力求有點文采,使評論寫得更好。

6. 時事報告怎麼寫

範文:

國家凝聚力是一個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內在動力。首先,國家凝聚力是使國家成為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的整合力。國家凝聚力在民族的融合、文化的交流和地區經濟的往來中逐漸形成並發展。國家凝聚力也一直都在也必將繼續發揮著維護國家統一的整合作用。

國家凝聚力是不斷推動國家向前發展的動力。國家凝聚力是無形的內在力量,它在不斷的感召和激勵著國民和政府為國家發展努力。一國的凝聚力很難用有形的數據來完全表達出來,但是人們也很難從一國國家爭力提升的過程中刪略掉國家凝聚力的重要作用。


在全球化的環境里,過去那種自主發展的模式已經不復存在了,各國必須競爭才能發展。政府無疑在國家競爭中扮演關鍵的角色。如果政府能在全球化的經濟中知己知彼,准確把握方向,創造出有利於發展的環境,就能在國際中立於不敗之地。

一個國家的凝聚力在現實中的具體表現形式往往與該國的價值體系和歷史、文化等聯系在一起,對於基於這些因素之上的社會要求,在國家競爭力的提升過程中必須兼顧到,並且要使其與國家經濟的發展相聯系、相協調。以價值體系的演進為例來加以說明。國家凝聚力的形成必然意味著某種價值體系的建立與認同。

國家競爭力的提升能激發國家凝聚力。當一個國家,內是經濟發展、政治穩定、社會安定,外有從容應對國際經濟競爭的能力的時候,國民就會增強對國家的信心、增加對國家的歸屬感。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國家競爭力的提升所帶來的社會影響與效果遠甚於單純的經濟影響。

7. 七年級國內國際時事怎麼寫

這樣的實事想要更好的熟悉,需要把飼料的主要內容進行有效的整理,書寫清晰才能更好的達到理想效果。

8. 時事評論怎麼寫如何寫時事評論

一、 時事評論是針對現實生活中的重要問題直接發表意見、闡述觀點、表明態度的體裁。與其他言論一樣,由論點、論據、論證三個要素組成,具有政策性、針對性、准確性。立意新穎,論述精當,文采斐然。
二、 1、展開話題:說說你對這件事的觀點。2、分析這件事對社會、對人們、對自然等的影響 。
3、提出建議或希望。
三、(1)按評論對象的內容分類:有政治評論、軍事評論、經濟評論、社會評論、文教評論、國際評論。
(2)按評論的解說型評論性質功用分類,有論、鼓舞型評論、批評型評論、論戰型評論等。
(3)按評論寫作論述的角度分類,有立論性評論、駁論性評論、闡述性評論、解釋性評論、提示性評論。
(4)按評論的形式分類,有社論、編輯文章、評論、評論員文章、短評、思想評論、專欄評論、新聞述評、論文、漫談、專論、雜感等四、 時事評論的寫作:
第一,要注重針對性。需要文明回答的主要思想,解決的實際問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通過具體的科學的分析,實事求是地給予說明、回答和指導。
第二,論點要新鮮。就一篇評論而言,論點是觀點。是靈魂。論點不新鮮,或者和報紙上或網路上發表過的相雷同,讀者看了開頭就興味索然,不想看下去了。
第三,論據要有典型性,具有說服力。評論的論據,就是用來闡明論點的事實和有關材料。論據,既是論點的依據,又是評論判斷和推理的基礎,因此,精心挑選作為論據的事實,至關重要。
第四,說理要有深度。寫評論,要在說理上下功夫。一篇評論,說理有無深度,往往關繫到它的成敗。
此外,評論寫作還要注意寫得平易近人,力避老話套話,力求有點文采,使評論寫得更好。

9. 新聞分析怎麼寫

新聞報道的選題規劃以及標題製作

一、選題策劃的價值定位

從策劃學角度看,所謂策劃,是指以既定目標為起點,根據有關信息的分析,制定策略以及具體實施細節,以求目標之實現;它還包括對實施結果之評估,以備今後策劃作參考等意義。策劃一般由策劃者、策劃依據、策劃手段、策劃對象、策劃效果評估等因素構成。

深度報道的特性,決定了它首先是一種深層次的新聞挖掘。也就是說,它不僅僅是對某一事件或現象的記錄或敘述,還必須探究這一事件的原因、結果甚至未來的趨向。這是深度報道必須進行選題策劃的基本前提。除此以外,選題策劃還以最佳效果為出發點,尋求符合自身價值定位的特質。在我看來,深度報道除了通常所說的新聞五要素之外,其「價值」特質還包括:

1、事實的獨特性。新聞對於受眾來說,存在一種「新奇律」,越是個性獨特、超出人們的經驗范圍,其吸引「眼球」的興趣就越是濃厚。盡管這可以在邏輯上被歸類,但它不是過去事件在平面上的重復,必有其量的積累的顯著性,特別是超越常規的突進性。在現實生活中,這些事件或問題可能改變某些地域、人群的處境,留下事物發展的新記錄;

2、關注者范圍廣。即深度報道所關注的對象,通常對社會具有廣泛的震撼力,或者容易提醒人們關注人類的共同利益,或者容易喚醒人們的良知,或者容易激起人們的共同興趣。它的受眾不以地區衡量,而以國家乃至全球的尺度來衡量;

3、對未來的影響力。深度報道中的事件除對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進程具有影響,還對現存體制、規范、秩序構成沖擊,引起社會對思想、觀念、道德、倫理等方面的反思;

4、重復性宣示。所謂重復性宣示,「是指最新報道中的重要內容或部分內容是對過去報道的重復。這種重復不是疏忽所致,而是故意所為,意在明確宣示一種意圖,其新聞眼不在事實的最初發生,而在已經發生的事實被延續這一時間點上,因為這個時間點的社會背景是新的。」[1]

深度報道在本質上是一種「視點新聞」,而從選題策劃角度看,它的實現又有賴於「視點」的發現和「視點」的定位。前者主要表現為題材的甄別和發掘問題,後者主要是對題材的處理和思維方式問題。這里分別作出回答:

(一) 「視點」的發現

即新聞源(信源)的發現和尋找。一般來說,深度報道的新聞源,可以從以下途徑考慮:

第一類是影響全局的突發事件。它的每一個變化都牽動人心,是記者們的遭遇戰。如伊拉克戰爭報道、自然和社會災難、政變等。

第二類是歷史性事件的開始或終結。它有里程碑意義,具有時代的標志性。如香港回歸、修改憲法。

第三類是例行的重大會議或活動。這類會議或活動,通常依據多數原則或國際准則決定政治、經濟、社會大事,程序性強。如國內的「兩會」、國際的「西方八國首腦會議」、重大慶典等。

第四類是被輿論炒熱的社會「焦點」。其原因和結果往往撲朔迷離,引起受眾廣泛注目。如政治明星的緋聞、各種「非人道」事件。

第五類是具有潛在價值的「冷點」。「冷」與「熱」是相對的。一些普通人的喜怒哀樂的命運故事、一些「司空見慣」的家長里短等等,盡管不太受人關注,但如果記者潛得下去,進行觀察和思考,就能從「冷點」中發現新聞「亮點」,並成為百姓關注的「熱點」。

第六類是綜合反映目前一系列相關事實,形成綜述、系列報道、述評性報道。如以、巴沖突、西部大開發等等。

「視點」的發現,要求記者具備高度的敏感和洞察力,特別是對具有重大發掘價值的題材的鑒別力。總體上看,「視點」的最終形成,是由題材的質量、記者思想的穿透力、受眾的關注度三者合力地凝聚而成。

(二) 「視點」的定位

根據記者的經驗,「視點」的策劃和定位主要有以下一些思維方式。

一、消息延伸展開視點。深度報道的選題多數是媒體報道過的,確切說是從消息中延伸而來。在日常報道中,由於時間、體裁所限,一般的消息報道做得不深、不透,甚至只是一語帶過,這就為深度報道留下二度開掘、組合的空間。

二、新聞捆綁凝聚視點。深度報道的本意在於延伸人們對某一問題、事件的多重認知,因而圍繞某個問題、事實作多點、多側面報道,便能拓展人們的感悟和認識。近年來的實踐證明,新一代深度報道要擺脫「深」而不「新」的尷尬,以記者分頭「搶」新聞,然後在某一主題下構成版塊式的新聞組合,是一個辦法。其模式是:主要版塊是受眾喜愛的最新消息的集納,構成對一個個新聞事件或現象的敘述和記錄,體現新聞的本意,至於言論、訪談、相關事件鏈接、背景資料等都圍繞這個核心展開,把這個核心做深做透,形成主要版塊的必不可少的補充。

三、重大題材預設視點。策劃本身就有主題預設的含義。對於一些預先可知的重大事件,如奧運會、三峽發電等,這些事件是有大致日程安排的,記者就可以在「視點」到來之前,提早收集材料、進行采訪,形成一整套報道預案。以《北京晚報》「每日視點」為例,國慶50周年報道,「每日視點」提前9個月就動手了,一組老照片、一個《尋找開國大典歷史瞬間的人》的倡議,引起北京人的熱烈響應,熱線電話鈴聲不斷,熱心讀者親自送來照片,一個新穎別致的創意把50周年國慶的喜悅與激動早就播撒進讀者的心。讀者的熱情被調動起來了,也使整個報道不斷被新的事件和活動引向深入。[2]

四、再度發掘創新視點。現代傳媒競爭激烈,要尋求「獨家新聞」已是奢望。而新聞理論又表明,二度開掘新聞源,從而形成獨家視點和思考則同樣可以體現「獨家新聞」。一個成熟的欄目應該建構自己獨特的反映世界的視角,以敏銳的洞察力發現新聞中的新聞。《杭州日報》推出的專事深度報道的視點新聞版曾再度挖掘嘉興本地新聞,發表《怎麼,豬也要吃興奮劑?》,反映的是當地有一個地方40餘人發生食物中毒現象,經公安部門偵察,是因為吃了米粉後中毒的。當地媒體也作了報道,但僅此而已,原因沒有深究,似有難言之隱。「視點」記者了解到,原來這種米粉摻了一種叫「瘦肉精」的興奮劑,這是不法份子添加在豬飼料里的。記者覺得這是關繫到百姓菜籃子的大事,馬上前往嘉興采訪,公安部門證實了這個事情,同時得知,這種飼料是蕭山某廠生產的。於是記者又到蕭山暗訪,弄清基本事實後,又走訪了有關專家,清楚了「瘦肉精」是怎麼一回事,對人體有怎樣的傷害。這篇圍繞「瘦肉精」為中心的報道出來後,引起了老百姓的廣泛關注,也引發了浙江媒體的新一輪熱炒。

五、逆向思維生成視點。媒體跟緊「熱點」,符合人的正常心理,但「跟緊」不是盲目爆炒,仍必須抱著審視、冷靜、客觀的心態去分析沉潛其中的意義。所以新聞界提倡「熱新聞」之中 「冷思考」,才可能避免因短期行為,而失去新聞的本真。以伊拉克戰爭報道為例,媒介對事件的「隨動」是可以理解的,但過分的熱情而迷失判斷的方向,以至受眾在海量的信息和媒介的失真報道前無所適從,這就客觀上會造成媒介公信力的下降。深度報道的本質也告訴人們,惟有從正、反兩方面告知實況,並有足夠的理性和智力判斷事態走向,這樣的「視點」才可能是深刻的,並且會引起受眾的更深入的思考。

二、一個公式:選題策劃的操作模式

選題策劃有沒有規律可遵循?顯然是有的。我們承認,新聞活動是一種創造性勞動,選題策劃也是不斷投入智力的創造性過程,但我們也認為,由於新聞運作有一定的程序性,事物本身也有一定的規律,因此在某種新聞理念的支配下,倘能形成一種對策性的操作模式,必然對於提高新聞報道的效率大有裨益。正是基於這樣一種認識,總結選題策劃的「公式」就顯得無可厚非了。

深度報道的內容和價值的定位思考,決定了它有一整套有別於常規報道的操作套路:從內容上看,一篇深度報道不僅要求一個新聞作品的新聞題材、新聞角度和新聞主題能夠推陳出新,而且對新聞角度和新聞主題有細化和深化的要求;從形式上看,深度報道通常是一種版塊式的新聞組合(獨立文體深度報道和組合文體深度報道只是在組合的方式上有差異),它一般都圍繞一個事件、問題的核心展開,關鍵是把這個核心做深做透,相關資料鏈接則是必不可少的補充。根據這兩個方面,一篇深度報道的完成,關鍵是對這個「核心」的把握,而在前期階段,主要就是「視點」的發現和定位問題。

不妨打個比方,媒體上的深度報道就如同許許多多埋藏在地下的黃金,記者如同掘金人,怎樣才能把這些黃金挖掘出來?高效率的思維方式是:1、確定開采黃金的最佳路徑(重要時段);2、圈定埋藏黃金的最佳地域(題材范圍);3、通過最佳角度開采出含量最大的黃金(角度選擇)。顯然,這種思維方法具有科學和方法論意義。

隨著深度報道的量的積累,一些善於思考的記者已經在理論上對選題策劃作出總結。他們意識到,選題策劃不僅僅是看到或找到別人沒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而是通過對一種系列方法的分級深入,完成對具有最高傳播價值的新聞的挖掘。在這一過程中,新聞策劃貫穿始終,其執行人既是記者、編輯,還是新聞業務部門的管理者。從這個高度認識選題策劃,就從單純的題材發現提高到體制性新聞運作的高度進行認識,並由此總結出一種結構性思維模式。

《重慶晚報》記者陳兵對深度報道的選題策劃提出自己的見解,他總結的「公式」是:發現新聞 = 重要時段 + 題材范圍 + 角度選擇。

對於這樣一個公式,與其說它是一個「發現」,不如說是記者在試圖尋找一種更適應媒體變化的方法,目的是更深入地思考深度報道的「視點」的發現和定位問題。這里的「發現」,實際上是題材策劃,不妨透視這個「公式」:

1、重要時段

可分為大時段(即促成深度報道事件發生的各種因素)和小時段(事件發生的各個階段)根據不同性質的分類,大時段可以分為:季節性時段(因特定季節衍生新聞的時段,如節日黃金周、高考、學校寒暑假等)、政策性時段(國家或本地新出台政策引發新聞的時段,如政府官員引咎辭職規定、高考取消對考生年齡和婚姻狀況限制等)、事件性時段(重大事件引發相關報道的時段,如彩虹橋垮塌引出系列熱點報道)、災難性時段(天災人禍引出的新聞時段,如9.11恐怖襲擊事件、地震災害等)、鏈接時段(外地、外國新聞與本地具有聯動性質的新聞時段,如國外「紅牛」導致瑞典人死亡事件,引出功能性飲料是否安全以及市場對此的反映等報道)、活動性時段(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活動式新聞時段,如申奧成功、房屋交易會等)、熱線時段(新聞熱線等引出的新聞時段,如熱線中反映學校暑期違規補課現象突出等)、顯著性人物時段(知名人物動態或平常人物反常舉動引發的新聞時段,如劉曉慶偷稅案件、幼兒園里的男阿姨等)。小時段是指新聞發生的具體階段,相當於一個大系列報道中的一個個部分或系列報道中的一個個小高潮,如張君案件發生的各個時期,包括發生時期、審訊時期、審理時期、審判時期、執行死刑時期等。須注意的是,對於公式中的「重要時段」,應很好結合大小時段所表現的不同內容進行整合,如果分離開來,「發現新聞」就不具有策劃功能,深度報道也就不會像「滾雪球」越滾越大。

對於記者報道來說,「重要時段」的概念,其意義為:1)在時間上對新聞「視點」的發現給予提醒;2)對報道的切入時間予以認定;3)縮小搜索最高價值新聞的范圍。

2、題材范圍

題材范圍是指構成深度報道的諸多材料,包括具體的事件、人物、問題或現象等。這里的「題材范圍」,還特指記者分跑的「口岸」范圍或采訪某一專題所涉及的領域。

記者在日常報道中,通常會形成較為固定的分跑
「口岸」。他們應該對自己所分工的范圍有一個全面了解,根據這種了解的深度與廣度逐步建立並完善「題材范圍檔案」。在具體的實施題材策劃時,一般採取「點線法」逐層分列出具體的領域,如對交通問題進行深度報道,就包括:大范圍的汽車、火車、飛機、輪船、索道、地鐵等
→ 小范圍的長途客車、公交汽車、出租汽車、高速公路等
→點上的各客車站、長途汽車客運公司、運管局客運處等。對於某一專題報道,因往往是突發性的切入,則通常需要在采訪前做預案或迅速作題材范圍的分解或分工。如以張君案件之抓獲時段的題材范圍為例,包括:警方——警方發布、執行抓捕任務的民警、看守所動態、警方知情者;目擊——現場目擊者(直接目擊、間接目擊);相關對象——檢察院介入動態等。記者腦子里越是儲備較多的采訪「線」、「點」,越可能挖掘出多方面的信息內容。

3、角度選擇

角度選擇,這里主要指大的角度的選擇,也就是宏觀上的報道思想。它依賴於記者的時事觀察、知識儲備,以及記者對某一領域的獨特的研究或見解。簡言之,角度選擇直接地表現為深度報道從哪一個「點」去做的問題。

總體上說,這里的角度選擇大體可以分三類:實用性角度、社會性角度和預見性角度。如交通采訪,可以從與受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價格、品種、質量、服務等競爭的角度做(實用性角度),也可以從企業與生活相關的經營模式的社會性、經濟性思考角度報道(社會性角度),或者以西方發達國家的交通為參照,著眼於未來交通發展的角度進行分析(預瞻性角度)等。角度選擇是個深層次問題,它受到媒介定位、記者認識、讀者關注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

這個公式,還需要綜合起來理解。應該說,重要時段、題材范圍、角度選擇是緊密聯系在一起,並相互作用的。「有什麼樣的題材,就會有什麼樣的角度,這是事實決定方向的問題,同時也說明對時段、題材的選擇是否正確、深入,都會直接影響角度切入的准確乃至傳播價值。反之,對方向(角度)、大小的切入是否恰倒好處,同時也會反過來影響對時段、題材的選擇與開拓。總之,越是准確切入,就越會縮短發現新聞的路徑,從而更深入地挖掘到新的題材甚至是被湮沒的題材。」 [3]

三、選題策劃與媒介機制

西方傳播學者休梅克、瑞斯曾提出5種影響媒介內容的因素:1、來自媒介工作者個人的影響;2、來自媒介日常工作慣例的影響;3、媒介組織方式對內容的影響;4、來自媒介機構之外的組織對媒介內容的影響;5、意識形態的影響。他們認為,在這5種影響因素中,媒介從業人員是最微觀層次的影響因素,意識形態是宏觀層次的影響因素,而由媒介組織方式和日常工作慣例等構成的媒介機制則是「中觀層次」的影響因素。他們組成了休梅克和瑞斯所謂的「影響因素的等級結構」。[4](p264.)

深度報道作為構成媒介內容的一個重要部分,不僅直接受制於這些因素,而且其運作規則還隱含了這種「影響因素的等級結構」。以選題策劃為例,屬於中觀層次的媒介機制就對深度報道這種結構化新聞操作方式影響深遠,這主要反映在,選題策劃不僅有意識形態的觀念因素、記者的認識因素在起作用,還有媒介機制(如工作慣例、組織方式和資源配置等)體現其中。因此,選題策劃從來不是個體性的主觀臆想和人為設計,而是一種包括著采訪、寫作、編輯、出版、播出等一系列過程,是一種需要協調、整合的系統工程。

我們知道,在媒介的實際運作中,選題策劃是一個「謀篇布局」的大文章。特別是重大報道和突發事件的報道,離不開靈活而高效的媒介機制運作,這就成了「組織策劃」問題。一般來說,由於對重大事件或突發事件報道,往往可以衡量一家媒體的實力和水準,所以任何媒介都會十分重視,通常會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並且建立起快速反應和創意策劃機制。以新華社為例,其國際報道的組織策劃由三個層次完成:第一層次,一般日常報道的組織策劃由編輯室承擔;第二層次,重大報道和突發事件報道由部領導和發稿中心負責;第三層次,特別重大的或者政策把關難度較大的報道由新華社總編輯室直接確定報道方針,有的還要請示中央。對於重大、突發性事件報道,宏觀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可預見的,另一類是純粹突發不可預見的。第一類是多數,他們一般都提前研究,制定報道計劃,調集記者組成前方報道組,後方由一位部領導牽頭,部發稿中心具體組織有關編輯室落實,有些重要報道計劃要經過總編輯室審批。總體來看,經過研究、策劃組織、落實,可預見性重大事件的戰役性報道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第二類不可預見的突發事件,新華社堅持24小時跟蹤國際動態,一旦有重大消息,一方面根據其他新聞來源組織報道,另一方面立即通知分社跟蹤采訪。[5]這三個層次的組織策劃機制,相應地會影響「選題」的形成和質量。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我們講選題策劃,主要適用於題材比較重大、具有二度開掘潛力、可連續跟蹤報道、規模大而持續時間較長的戰役性、組合性報道,以及新聞事件處於潛性狀態可促使其向顯性狀態轉化的題材等。並不是所有報道活動都需要耗時耗力地策劃,更不能把策劃濫用於所有報道。從本質上講,「新聞炒作」就是盜用策劃之名,將那些「瑣碎、細小、空泛」、新聞價值不大的題材以煽情、爆炒、渲染等方式作泛化處理,其結果是破壞新聞輿論的生態,也必然影響新聞的公信度。

閱讀全文

與國際時事透視怎麼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