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知識 > 京都議定書是關於什麼國際公約

京都議定書是關於什麼國際公約

發布時間:2022-07-30 12:35:45

⑴ 什麼是《京都議定書》

1997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3次締約方大會在日本京都召開。14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通過了旨在限制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抑制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

《京都議定書》全稱是《聯合國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補充條款。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歐盟和許多環保組織都支持這個條約,但是也有一些國家持反對意見,例如美國等。

⑵ 「京都協議」什麼意思啊

就是京都議定書

京都議定書全稱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補充條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參加國第三次會議制定的。京都議定書規定工業化國家要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減少全球氣候變暖和海平面上升的危險,發展中國家沒有減排義務。到2010年,相對於1990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全世界總體排放要減少5.2%,包括6種氣體,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氟利昂(氟氯碳化物)等。到2008年至2012年的五年間,歐盟國家應減少8%,美國7%,日本6%,加拿大6%、東歐各國5%~8%。紐西蘭、俄羅斯和烏克蘭則不必削減,可將排放量穩定在1990年水平上,允許愛爾蘭、澳大利亞和挪威的排放量分別比1990年增加10%、8%、1%。《京都議定書》需要在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55%的至少55個國家批准之後才具有國際法效力。各個國家之間可以互相購買排放指標,也可以以增加森林面積吸收二氧化碳的方式按一定計算方法抵消。中國年排放28.93億噸二氧化碳,人均2.3噸,美國年排放54.1億噸二氧化碳,人均20.1噸,歐盟年排放31.71億噸二氧化碳,人均8.5噸。�
美國曾於1998年11月簽署了《京都議定書》,2001年3月美國單方面退出京都議定書。澳大利亞也沒有批准京都議定書,澳大利亞是溫室氣體人均排放量第二高的國家。�
中國於1998年5月29日簽署了該議定書。2002年8月30日,中國常駐聯合國代錶王英凡大使向聯合國秘書長安南交存了中國政府核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的核准書。�
經過近8年爭拗後,京都議定書終獲得120多個國家確認履行公約,包括俄羅斯於2004年11月接納後,終使議定書能在2005年2月16日起正式生效。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翻譯過來就是
《the United Nations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⑶ 《京都議定書》主要內容是什麼

為了人類免受氣候變暖的威脅,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三次會議通過了旨在限制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抑制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

《京都議定書》規定,到2010年,所有發達國家二氧化碳等6種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減少5.2%。具體說,各發達國家從2008年到2012年必須完成的削減目標是:與1990年相比,歐盟削減8%、美國削減7%、日本削減6%、加拿大削減6%、東歐各國削減5%至8%。紐西蘭、俄羅斯和烏克蘭可將排放量穩定在1990年水平上。議定書同時允許愛爾蘭、澳大利亞和挪威的排放量比1990年分別增加10%、8%和1%。

《京都議定書》需要在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個國家批准,才能成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公約。中國於1998年5月簽署並於2002年8月核准了該議定書。歐盟及其成員國於2002年5月31日正式批准了《京都議定書》。2004年11月5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京都議定書》上簽字,使其正式成為俄羅斯的法律文本。截至2005年8月13日,全球已有142個國家和地區簽署該議定書,其中包括30個工業化國家,批准國家的人口數量佔全世界總人口的80%。

美國人口僅佔全球人口的3%至4%,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卻佔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美國曾於1998年簽署了《京都議定書》。但2001年3月,布希政府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將會影響美國經濟發展」和「發展中國家也應該承擔減排和限排溫室氣體的義務」為借口,宣布拒絕批准《京都議定書》。
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以法規的形式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為了促進各國完成溫室氣體減排目標,議定書允許採取以下四種減排方式:

一、兩個發達國家之間可以進行排放額度買賣的「排放權交易」,即難以完成削減任務的國家,可以花錢從超額完成任務的國家買進超出的額度。

二、以「凈排放量」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即從本國實際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數量。

三、可以採用綠色開發機制,促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減排溫室氣體。

四、可以採用「集團方式」,即歐盟內部的許多國家可視為一個整體,採取有的國家削減、有的國家增加的方法,在總體上完成減排任務。

http://ke..com/view/41423.htm

⑷ 世界上第一個以法規的形式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公約是

法律分析:世界上第一個以法規的形式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公約是《京都議定書》。

法律依據:《京都議定書》 第一條 為本議定書的目的,《公約》第一條所載定義應予適用。此外:

1."締約方會議"指《公約》締約方會議。

2."公約"指1992年5月9日在紐約通過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3."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指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1988年聯合設立的政府之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4."蒙特利爾議定書"指1987年9月16日在蒙特利爾通過、後經調整和修正的《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

5."出席並參加表決的締約方"指出席會議並投贊成票或反對票的締約方。

6."締約方"指本議定書締約方,除非文中另有說明。

7."附件一所列締約方"指《公約》附件一所列締約方,包括可能作出的修正,或指根據《公約》第四條第2款(g)項作出通知的締約方。

⑸ 《京都議定書》什麼時候簽署的主要內容是什麼謝謝啊!

《京都議定書》(英文:Kyoto Protocol,又譯《京都協議書》、《京都條約》;全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補充條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參加國三次會議制定的。其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簡稱IPCC)已經預計從1990年到2100年[全球氣溫將升高1.4℃—5.8℃。目前的評估顯示,京都議定書如果能被徹底完全的執行,到2050年之前僅可以把氣溫的升幅減少0.02℃—0.28℃,正因為如此,許多批評家和環保主義者質疑京都議定書的價值,認為其標準定得太低根本不足以應對未來的嚴重危機。而支持者們指出京都議定書只是第一步,為了達到UNFCCC的目標今後還要繼續修改完善,直到達到UNFCCC 4.2(d)規定的要求為止。
概況
1997年12月條約在日本京都通過,並於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間開放簽字,共有84國簽署 ,條約於2005年2月16日開始強制生效,到2009年2月,一共有183個國家通過了該條約(超過全球排放量的61%),引人注目的是美國沒有簽署該條約。
條約規定,它在「不少於55個參與國簽署該條約並且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附件I中規定國家在1990年總排放量的55%後的第90天」開始生效,這兩個條件中,「55個國家」在2002年5月23日當冰島通過後首先達到,2004年12月18日俄羅斯通過了該條約後達到了「55%」的條件,條約在90天後於2005年2月16日開始強制生效。
《京都議定書》的簽署是為了人類免受氣候變暖的威脅
發達國家從2005年開始承擔減少碳排放量的義務,而發展中國家則從2012年開始承擔減排義務。
《京都議定書》需要在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個國家批准,才能成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公約。中國於1998年5月簽署並於2002年8月核准了該議定書。歐盟及其成員國於2002年5月31日正式批准了《京都議定書》。2004年11月5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京都議定書》上簽字,使其正式成為俄羅斯的法律文本。截至2005年8月13日,全球已有142個國家和地區簽署該議定書,其中包括30個工業化國家,批准國家的人口數量佔全世界總人口的80%。
美國人口僅佔全球人口的3%至4%,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卻佔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美國曾於1998年簽署了《京都議定書》。但2001年3月,布希政府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將會影響美國經濟發展」和「發展中國家也應該承擔減排和限排溫室氣體的義務」為借口,宣布拒絕批准《京都議定書》。
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以法規的形式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為了促進各國完成溫室氣體減排目標,議定書允許採取以下四種減排方式:
一、兩個發達國家之間可以進行排放額度買賣的「排放權交易」,即難以完成削減任務的國家,可以花錢從超額完成任務的國家買進超出的額度。
二、以「凈排放量」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即從本國實際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數量。
三、可以採用綠色開發機制,促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減排溫室氣體。
四、可以採用「集團方式」,即歐盟內部的許多國家可視為一個整體,採取有的國家削減、有的國家增加的方法,在總體上完成減排任務。

⑹ 京都議定書關於什麼的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是世界上第一個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以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給人類經濟和社會帶來不利影響的國際公約,也是國際社會在對付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上進行國際合作的一個基本框架。
公約於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截至2004年5月,公約已擁有189個締約方。
公約將參加國分為三類:
1.工業化國家。這些國家答應要以1990年的排放量為基礎進行削減。承擔削減排放溫室氣體的義務。如果不能完成削減任務,可以從其他國家購買排放指標。美國是唯一一個沒有簽署《京都議定書》的工業化國家。
2.發達國家。這些國家不承擔具體削減義務,但承擔為發展中國家進行資金、技術援助的義務。
3.發展中國家。不承擔削減義務,以免影響經濟發展,可以接受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援助,但不得出賣排放指標。
公約由序言及26條正文組成。這是一個有法律約束力的公約,旨在控制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的排放,將溫室氣體的濃度穩定在使氣候系統免遭破壞的水平上。
請採納答案,支持我一下。

⑺ 京都議定書 是一份為應對什麼而制定的國際公約

《京都議定書》是 人類第一部限制各國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法案,全稱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由聯合國氣候大會於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通過。其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

⑻ 《京都協議書》是1997年38個主要發達國家聯合簽署的,其主題是:

京都議定書》(英文:Kyoto Protocol,又譯《京都協議書》、《京都條約》;全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補充條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參加國三次會議制定的。其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

《京都議定書》的簽署是為了人類免受氣候變暖的威脅。 發達國家從2005年開始承擔減少碳排放量的義務,而發展中國家則從2012年開始承擔減排義務。 《京都議定書》需要在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個國家批准,才能成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公約。中國於1998年5月簽署並於2002年8月核准了該議定書。歐盟及其成員國於2002年5月31日正式批准了《京都議定書》。2004年11月5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京都議定書》上簽字,使其正式成為俄羅斯的法律文本。截至2005年8月13日,全球已有142個國家和地區簽署該議定書,其中包括30個工業化國家,批准國家的人口數量佔全世界總人口的80%

閱讀全文

與京都議定書是關於什麼國際公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