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抗日戰爭消滅了多少日軍22次大會戰中國勝了哪幾次
關於抗戰中打死了多少鬼子,一直是一個爭議很大的話題。尤其是在網路上,關於抗戰殲滅日軍的數字更是越寫越少,其中以兩個數字出現的更多,45萬和20萬稍多。45萬的數字,是一些抗戰史學家,根據日本史料調查統計出來的,不到20萬稍多的數字,是供奉在靖國神社裡的牌位數。
戰爭中對方的陣亡數字,通常以對方的統計為最准,因為打完仗統計一下還剩下了多少人,精確地陣亡數字很簡單就能算出來。45.5萬和不到20萬的數字,都是根據日方的資料得出來的,再加上我們寫在歷史課本上的消滅日軍數確實人為水分很大,以至於當這兩個數字頻繁出現在了網上,搞得很多的人都產生了一個相當郁悶的疑問——八年抗戰我們付出了近兩千萬人的生命,難道就打死了這么點的鬼子?但實際上抗戰里我們打死的鬼子,遠比供在靖國神社裡的牌位數多,也比某些所謂史學家根據日本史實統計出來的數字多。因為日本史料里所記載自己記載傷亡數字,縮去的水分比我們增添的水分一點都不少。
最典型的例子是中途島海戰,日軍四艘航母被擊沉,陣亡3500餘人,美軍一艘航母被擊沉,僅陣亡了300多人,但日本大本營卻是大肆宣揚擊沉兩艘美軍航母,並將本方的傷亡縮小到了和美軍相當的數字。為此京還為「太平洋上的赫赫皇威」組織了提燈遊行,令德國為大日本皇軍的「重大勝利」而深受鼓舞。另外的一個例子就是諾門坎戰役。關東軍總部公布的陣亡人數為7696人,負傷人數為8647人,下落不明的人數為1021人。這樣的傷亡數字一看就有問題,因為受傷的人數與陣亡的人數太接近了,這在戰爭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雖然蘇聯公布的殲敵數也是一貫地有浮誇,但從整個戰役的日軍參戰部隊損失來看,前線的步兵第23師團、第7師團、第8國境守備隊、第一獨立守備隊和第1坦克師團幾乎全軍殆盡,得意保持住建制撤回來的只有一個騎兵聯隊,由此可以看出日軍在諾門坎戰役的真實陣亡數字遠比不到八千人多得多。
與美、蘇兩大軍事強國交戰會縮報傷亡,那麼與國力遠不如其的中國交戰,為了維護大日本皇軍天下無敵的尊嚴,顯然日軍更是會大幅的縮報傷亡數字。淞滬會戰,作為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日方總共投入30餘萬兵力,中方總共投入70多晚兵力,雙方百萬大軍慘烈焦灼地鏖戰了三個多月,日軍在會戰結束後前期公布的陣亡人數卻僅為900多人,此後把傷亡數字增加了2300人,再之後又增加到了4000多人,最終定格在了9900餘人,卻也顯得甚是微妙沒有過萬。至今淞滬會戰日軍究竟陣亡了多少,仍是一個無法確定的數字,因為最能真實反映本方陣亡人數的日本戰報里,逐次增加陣亡的匯報可考性實在太低。不過在一名日軍老兵所寫回憶錄關於淞滬會戰的敘述里,提到了其所在的中隊打得只剩下了十幾個人,並提及其所屬聯隊最後也只剩下了不到四分之一,光進攻上海火車站就死了九百多人,從這名日軍老兵的回憶錄中可見淞滬會戰之慘烈,同時也無形中表露出日軍在淞滬會戰的陣亡人數肯定是更多。
為了維護大日本皇軍天下無敵的尊嚴,在與正規的國軍交戰時會縮報傷亡,與武器裝備低劣的八路軍游擊隊交戰時,日軍縮報傷亡的程度更是達到了誇張程度。例如關家堖戰役,一個大隊的日軍闖入了八路軍總部腹地,搗毀了八路軍千辛萬苦建立起的水腰子兵工廠,為此惹惱了並不想與日軍打大仗的八路軍,正好一個大隊的日軍是孤軍深入,於是八路軍集中兵力將該大隊日軍包圍在山上發起了總攻。此戰役雖不像亮劍小說里寫的全殲了川崎大隊,但確確實實殲滅四百多日軍,將川崎大隊消滅了大半,要不八路軍的面子實在也沒地方放了。而次戰役在日軍的戰報上,卻是宣傳說僅陣亡了死61人,不過真是一個整編大隊的只死了61人,就選擇逃跑全線撤入了戰斗,實在也太有辱於皇軍士兵視死為榮的名聲啦。
現在如按日本人認可的陣亡人數,他們總共才死了40萬多一點的士兵,因為只有這40萬鬼子,「玉碎」後得以「光榮」地把牌位擺進了靖國神社。現在日本的右翼分子,對其在二戰中的陣亡數字,都堅信的是只有擺了牌位的這40萬人。現在我們的某些喜歡妄自菲薄的人,得出的抗戰中僅消滅了20稍多日軍的數字,也主要依據靖國神社裡的牌位統計出的。因為在靖國神社裡的牌位,從1937到1941年死在中國的鬼子,是191250個,而我們在抗戰中消滅的鬼子,又主要是在37年到39年的全面防禦階段打死的,所以根據靖國神社裡19萬的牌位,我們的某些人給出了自認精確的數字,20萬稍多一點點。但其實傻子都能看出來,靖國神社裡的牌位是有問題的。因為關於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牌位,算上太平洋戰爭和中國戰場的陣亡數字,在靖國神社裡總共只有21萬個牌位,但顯然在太平洋被美軍打死的鬼子就遠比這個數字多得多。
根據日本史實統計出來的45.5的數字,可信度其實也不大。因為日本當年記錄當年陣亡數字的資料,在投降前為毀滅罪證都銷毀了,其實留下來也沒多大參考價值,如前邊所說很多都被縮水了。
那麼我們究竟在抗戰中消滅了多少鬼子呢?七十年代日本的經濟復甦後,一些二戰學者本著要為國人證名的態度,曾在民間搞過一次大規模的調查,目的是讓更多的「先輩」得以將牌位供奉進靖國神社,得出的結論是死在中國戰場的軍人超過了80萬。這一數字雖然是在民間調查出的,但可信度還是很高的,當時離二戰結束尚不甚久,誰家有先人死在戰爭中,又是什麼時候死在了什麼地方,通過詢問其後人自然可以得出來。不過這一數字並不包括朝鮮籍日軍,雖然在二戰時被算作了日本人,眾多的朝鮮人改了日本名參加了軍隊,但戰敗後卻又被剝奪了做日本人的資格。而當年侵華日軍里朝鮮籍士兵最高達40%,既然有80萬真正的鬼子被打死,那麼朝鮮籍日軍至少也得死個十萬二十萬的。所以從日本學者根據民間統計得出的數字,說我們在抗戰中打死了近百萬日本鬼子,這一結論 還是非常值得可信的。
㈡ 中日十大戰役是什麼
1、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自1937年8月13日晨,日軍以日租界和黃浦江上的軍艦為基地,向閘北一帶進行炮擊,我軍奮起還擊開始,至11月12日我軍西撤結束。
2、上高會戰
「上高戰役」聞名中外,又稱「錦江會戰」。上高會戰,中國軍隊擊斃日軍少將指揮官岩永、大佐聯隊長濱田,斃傷日軍16000餘人,擊落敵機1架,繳獲日軍軍馬2800餘匹,輜重物資無數。
3、南京保衛戰
日軍於1937年12月13日攻陷南京之後,在南京城區及郊區對平民和戰俘進行長達6個星期的大規模屠殺、搶掠、強奸等戰爭罪行。有關南京大屠殺的死亡人數國際法庭認定至少20萬以上,中國學者考證為30萬以上。
4、太原會戰
太原會戰中光忻口戰役就傷亡日軍約兩萬人,創造了華北殲滅日軍人數的最高紀錄,從此國民革命軍在華北的正規戰爭宣告結束。
5、徐州會戰
這次會戰消耗了日軍有生力量,遲滯了日軍進攻速度,為部署武漢保衛戰贏得了時間。
6、武漢保衛戰
武漢會戰歷時4個半月,戰線大到皖,豫,贛,鄂4省數千里地,雙方投入兵力之多,戰線之長,時間之久,規模之大,是抗戰中任何戰役所不能比擬的。會戰後,日軍由於戰線延長,兵力與資源不足,不得不放棄"速戰速決"的企圖,抗日戰爭逐漸進入相持階段。
7、長沙會戰
在抗日戰爭相持階段,日發動了3次長沙會戰,但均遭失敗。
8、桂南會戰
1940年1月上旬,日軍由粵北抽調兵力到桂南進行反撲。1月27日,日軍由南岸突破邕江,進占永淳。至11月30日,先後收復龍州,南寧,欽縣,鎮南關(今友誼關)。歷時一年的昆侖會戰結束。
9、滇緬之戰
中國遠征軍於1942年深入緬甸與日軍作戰失利後,一部分撤到印度境內。
這場勝利,打通了中印公路,解除了日軍對中國戰場西側的威脅,打破了日軍對美援華物資的封鎖,同時減輕了盟國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壓力,在國際上博得了崇高的榮譽。
10、湘西會戰
1945年3,4月間,日軍為破壞我靠近前線的野戰機場,糾集重兵向湘西發動進攻。
至六月七日,日軍所佔地區全部收復,並斃,傷日軍24000餘人,取得了湘西會戰的勝利。
㈢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與美國的戰斗有幾次
沖繩島戰役
中途島海戰
呂宋島戰役
珊瑚海戰役
珍珠港事件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
硫磺島戰役
萊特島戰役
菲律賓戰役
馬來亞戰役
1.沖繩島戰役
日期: 1945年4月1日 - 6月21日
地點: 日本沖繩島
結果: 盟軍勝利
參戰方
美國
英國
加拿大
紐西蘭,
澳洲 日本
指揮官
盟軍
布克納
約瑟夫·史迪威
史普魯恩斯
日軍
牛島滿
長勇
兵力
盟軍
548,000人,
1, 300艘軍艦,
2,108架軍機
日軍
100,000人,
16艘軍艦,
27輛坦克,
927門火炮,
8,080架軍機
傷亡
盟軍
12,513人陣亡或失蹤
38,916 受傷
33,096 非戰斗受傷
372輛坦克
763架軍機
79艘軍艦沉沒或報廢
日軍
66,000人陣亡或失蹤
17,000 受傷
7,455被俘
16艘軍艦沉沒或報廢
7,830架軍機被撃落
140,000名居民死亡或陣亡或失蹤
2.中途島海戰
日期: 1942年6月4日—6月7日
地點: 中途島附近海域
結果: 美軍獲勝
指揮官
美軍
切斯特·尼米茲
法蘭克·J·弗萊徹
雷蒙德·A·斯普魯恩斯
日軍
山本五十六
南雲忠一
山口多聞
兵力
美軍
3艘航空母艦
巡洋艦8艘
15艘驅逐艦
日軍
6艘航空母艦(4艘實際參與戰斗)
11艘戰列艦
16艘巡洋艦
53艘驅逐艦
傷亡
美軍
1艘航空母艦
1艘驅逐艦
147架軍機
307人陣亡
日軍
4艘航空母艦
1艘重巡洋艦
332架軍機(包括備用機)
2,500人陣亡
3.呂宋島戰役
日期: 1945年1月9日 – 8月15日
地點: 菲律賓呂宋島
結果: 盟軍決定性勝利
參戰方
美國, 澳大利亞, 菲律賓
日本
指揮官
盟軍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
克魯格
艾奇伯格
約翰·霍奇
奧斯敏納
日軍
山下奉文
橫山靜雄
冢田理喜智
兵力
日軍 280,000人 美軍 280,000人
傷亡
美軍47,000人傷亡 日軍 210,000人傷亡
4.珊瑚海戰役
日期: 1942年5月4日 - 1942年5月8日
地點: 澳大利亞、新幾內亞及索羅門群島之間的珊瑚海
結果: 日本戰術性勝利
聯軍戰略性勝利
參戰方
美國, 澳大利亞 日本
指揮官
美軍
切斯特·尼米茲
弗蘭克·弗萊徹
日軍
井上成美
高木武雄
五藤存知
兵力
美軍
2艘重型航空母艦「列剋星敦」號、「約克城」號,
3艘巡洋艦
盟軍
2艘重型航空母艦「瑞鶴」號、「祥鶴」號,
1艘輕型航空母艦「祥鳳」號,
4艘巡洋艦
傷亡
美軍
1艘重型航空母艦
「列剋星敦」號,
1艘驅逐艦,
1艘油船,
543人陣亡
日軍
1艘輕型航空母艦
「祥鳳」號,
1艘驅逐艦,
1,074人陣亡
5.珍珠港事件
日期: 1941年12月7日
地點: 夏威夷群島瓦胡島上的珍珠港
結果: 日本勝利
參戰方
美國 日本
指揮官
美軍
赫斯本德·基梅爾
沃爾特·肖特
日軍
南雲忠一
淵田美津雄
兵力
美軍
8艘戰列艦
6艘巡洋艦
29艘驅逐艦
9艘潛艇
約390架飛機
日軍
6艘航空母艦
2艘戰列艦
3艘巡洋艦
9艘驅逐艦
5艘袖珍潛艇
441架飛機
傷亡
美軍
2,403人陣亡
5艘戰列艦被擊沉
3艘戰列艦受損
3艘巡洋艦被擊沉
3艘驅逐艦被擊沉
188架飛機被摧毀
155架飛機受損
日軍
29架飛機被擊落
55名飛行員陣亡
5艘袖珍潛艇被擊沉
9名潛艇乘員陣亡
1名潛艇乘員被俘
6.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以美國為首的盟軍對日本發動的戰役。戰役由1942年8月展開,到1943年2月日本在瓜島全面潰退結束。
日期: 1942年8月 - 1943年2月
地點: 瓜達爾卡納爾島及其附近海域
結果: 盟軍勝利
參戰方
美國
澳大利亞聯邦
紐西蘭
英國
索羅門群島
湯加
日本
指揮官
美軍
切斯特·尼米茲
日軍
南雲忠一
兵力
美軍約60000人
日軍約36200人
傷亡
美軍
約5,000人,
傷6,000人,
損失軍艦24艘,
運輸船3艘,
戰機約250架
日軍
約24,600陣亡,
損失軍艦24艘,
運輸船16艘,
戰機683架。
7.硫磺島戰役
日期: 二月16日 1945 – 三月26日, 1945
地點: 琉璜島, 日本
結果: 美軍勝利
參戰方
美利堅合眾國 日本
指揮官
Holland Smith霍蘭德 史密斯 Tadamichi Kuribayashi栗林忠道
兵力
美軍100,000 名海軍陸戰隊員
日軍20,700 名步兵
傷亡
美軍
6,821人陣亡
20,000人負傷
日軍
18,000人陣亡
216人被俘
8.萊特島戰役
日期: 1944年10月20日 – 12月31日
地點: 菲律賓萊特島
結果: 盟軍決定性勝利
參戰方
美國、澳大利亞、菲律賓
日本
指揮官
盟軍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
克魯格
艾奇伯格
約翰·霍奇
奧斯敏納
日軍
山下奉文
鈴木宗作
兵力
盟軍
美軍200,000人
菲律賓人民軍3,189人
日軍 55,000人
傷亡
盟軍
3,500人陣亡
12,000人受傷
日軍
49000人陣亡
9.菲律賓戰役
日期:1941年12月8日 - 1942年5月7日
地點: 菲律賓群島
結果: 日軍勝利
參戰方
美國
菲律賓 日本
指揮官
美軍
道格拉斯�6�1麥克阿瑟
日軍
寺內壽一
本間雅晴
兵力
美軍
約150,000人
軍艦及運輸船45艘,
飛機約270架
日軍
約120,000人
軍艦及運輸船43艘,
飛機約500架
傷亡
盟軍
7,500人,
110,000人被俘,
損失軍艦24艘,
運輸船3艘,
飛機約250架
日軍
2,800人,
損失軍艦及運輸船4艘,
飛機80架。
10.馬來亞戰役
日期: 1941年12月8日 - 1942年2月15日
地點: 馬來亞及新加坡
結果: 日軍獲勝
參戰方
英國
英屬印度
澳大利亞
馬來屬邦
日本
指揮官
盟軍
帕西瓦爾
日軍
寺內壽一
山下奉文
兵力
盟軍
140,000
150架飛機
6艘軍艦
日軍
70,000
211輛坦克
560架飛機
33艘軍艦
傷亡
盟軍
10,000人陣亡
130,000人被俘
日軍
2,000人陣亡
37,215人受傷
㈣ 日軍侵華戰爭中發動了哪些戰役,在什麼時間,殺害了多少同胞 財富值給最詳細的
一共是22次大型戰役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8月13日, 日軍便以租界和停泊在黃埔江中的日艦為基地,對上海發動了大規模進攻。上海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在上海和全國人民的支持下,開始了歷時3個月之久的淞滬會戰。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10月至11月,太原會戰爆發,中國第2戰區部隊同日軍華北方面軍在山西省北部、東部和中部地區進行的大規模的戰略性防禦戰役。此戰中,日軍參戰總兵力約合4個半師團共14萬人,傷亡近3萬人;中國軍隊參戰總兵力6個集團軍計52個師(旅)共28萬餘人,傷亡10萬人以上。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12月,南京戰役爆發,中國軍隊在江蘇省南京抵抗日軍進攻的戰役。此戰,中國軍隊以10萬之眾浴血奮戰,英勇地反擊了日本侵略軍。但日軍以8個師的兵力分兵進逼,使守軍處於三面被圍。背水一戰的不利地位,再加上軍事當局在組織指揮上採取消極防禦,使守軍處處設防被動挨打,最後決定突圍又未擬定周密計劃,致使大量部隊團於城內,慘遭日軍殺戮。作戰中,中國軍隊傷亡約5萬餘人。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2月至5月,徐州會戰暴發,中國第五戰區部隊與日軍華北方面軍、華中派遣軍各一部,在以江蘇省徐州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隴海(寶雞至連雲港)鐵路地區進行的大規模的防禦戰役。此戰,日軍動用8個師、5個旅約30萬人,中國參戰部隊前後有70個師約100萬人,歷時5個月,中國軍隊廣大官兵英勇奮戰,首先在南線將日軍阻止在淮河南岸,打破其與北線日軍會合的企圖;繼而在北線將東路日軍擊敗於臨沂地區,又將西路日軍之右翼阻止在嘉祥地區,粉碎日軍在台兒庄會師的計劃。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3月23日至4月7日,台兒庄戰役爆發, 這是中國軍隊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在歷時半個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付出了巨大犧牲,參戰部隊4. 6萬人,傷亡失蹤7500人。在中國軍隊的英勇抗擊下,取得了殲滅日軍1萬餘人的巨大勝利。此次戰役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鼓舞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鬥志。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8月至10月,武漢會戰爆發,中國第五、第九戰區部隊在湖北省武漢地區抗擊日軍進攻的防禦戰役。此戰,歷時兩個多月,這是抗日戰爭初期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中國軍隊由於處處設防,分兵把守,且未掌握強有力的預備隊,由於沒有充分發動群眾,破壞對方交通線,因此未能重創日軍。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10月,廣州戰役爆發,中國第四戰區部隊在廣東省廣州灣地區與日軍第21軍進行的防禦戰役。此戰,日軍實現了切斷中國由華南接受外援的交通線,以及策應武漢作戰的目的。對中國來說,則不僅失去了重要的國際物資補給線,而且影響了全國戰局。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3月至4月,南昌會戰爆發,中國第9戰區部隊在江西省南昌地區對日軍華中派遣軍的防禦戰役。此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中日軍隊的首次交鋒,日軍糾集重兵,先發制人,攻勢極為猛烈。中國守軍奮勇抵抗,兵力損失達43000餘人。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5月,隨棗會戰爆發,中國第5戰區部隊等在湖北省隨縣、棗陽地區對日軍進行的防禦戰役。此役,中國軍隊在兵力上占較大優勢,能協同配合,但兵力使用欠靈活,曾一度處於被動局面,後經全軍將士浴血奮戰,恢復原態勢。此役斃傷日軍13000餘人,達到了牽制消耗日軍目的。中國軍隊傷亡2萬餘人。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9月至10月,第一次長沙會戰爆發,中國第9戰區部隊在以湖南、湖北、江西三省接壤地區對日軍進行的防禦戰役。此役,中國軍隊共斃俘日軍2萬餘人,炸毀日軍飛機20餘架,粉碎了日軍消滅第9戰區主力的企圖。作戰中,中國軍隊傷亡3萬餘人。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5月至6月,棗宜會戰爆發,中國第5戰區部隊在湖北省棗陽、宜昌地區對日軍華中派遣軍第11軍進行的防禦戰役。
1941年(民國三十年)5月至6月,晉南戰役爆發,中國第1戰區部隊在山西省南部中條山地區對日軍第1軍進行的防禦戰役。此戰,由於中國軍隊疏於防守,臨戰又缺乏物質和精神准備,因此遭到慘敗,退出中條山。
1941(民國三十年)年9月至10月,第二次長沙會戰爆發,中國第9戰區等部隊在湖南省長沙地區對日軍進行的防禦戰役。此次會戰歷時月余,中國軍隊共殲滅日軍4.8萬餘人,擊落飛機3架,擊沉汽艇7艘,使其妄圖一舉殲滅第9戰區主力的計劃遭到失敗。
1941年(民國三十年)3月至4月,上高會戰爆發,中國第9戰區部隊在江西省上高地區對日軍進行的防禦戰役。此役,斃傷日軍1.5萬餘人。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11月至1940年2月,桂南會戰爆發,中國軍隊在廣西省南部地區對日軍的防禦戰役。在昆侖關戰役中,國民黨政府軍取得自武漢失守以來正面戰場的一次重大勝利。中國
㈤ 二戰中美日海戰主要有哪些戰役
珍珠港
珊瑚海
中途島
所羅門
馬里亞納
萊特灣
偷襲珍珠港是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帝國海軍的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和微型潛艇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歐胡島上的飛機場的事件。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這次襲擊最終將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它是繼19世紀中墨西哥戰爭後第一次另一個國家對美國領土的攻擊。這個事件也被稱為珍珠港事件或奇襲珍珠港。
珊瑚海之戰
美方「列剋星頓」號航空母艦被擊沉,「約克城」號受到破壞。
日方小型航空母艦「祥鳳」號被擊沉,大型航空母艦「翔鶴」號遭重創。同時,這兩艘航空母艦上的艦載機幾乎全部損失,許多技術嫻熟的日本飛行員也被擊斃。日本「瑞鶴」號航空母艦上的飛機也失去了戰鬥力。
B-25杜立特空襲 1942年4月18日
杜立特爾中校率領16個B—25轟炸機的機組人員從海軍的航空母艦大黃蜂號上起飛,成功轟炸了東京。這次空襲給日本造成的物質損失微不足道。但在心理上極大震撼了日本朝野。杜立特空襲被稱為美國二戰的首次勝利。其實日方損失的是:50人死亡,252人受傷,90座建築物被毀,日本柴油機製造企業,日本鋼鐵公司的橫濱製造倉庫,名古屋飛機製造廠,1個軍火庫,1家海軍化學廠,一個機場,1個彈葯臨時堆集庫,9座電力建築,6座燃料庫,1個服裝廠,1個食物儲存倉庫,1個燃料公司,名古屋第二臨時部隊醫院的6個病房,6所小學或中學和無數非軍事住宅。日本物質損失達320萬美元。這次空襲確實對戰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直接導致了後來的中途島戰役。
轉折點
美國方面損失了一艘航空母艦,一艘驅逐艦,307名官兵和147架飛機。
日本方面付出了慘重的代價:4艘航空母艦和1艘巡洋艦被炸沉,損失飛機322架,其中283架飛機是隨母艦沉沒;陣亡官兵3507人,包括數十名經驗豐富,身經百戰的飛行和機務人員。聯合艦隊從此一厥不振,再也無力發動大規模的海空作戰。中途島戰役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對整個戰爭有著決定性影響。
瓜島戰役
太平洋戰爭的分水嶺。日美雙方在六個月的時間里進行過大小海戰三十餘次,其中較大規模的海戰就有六次。
美軍共陣亡約5000人,傷6700人,損失軍艦24艘,運輸船3艘,飛機約250架。
日軍共有約5萬人喪生,損失軍艦24艘,運輸船16艘,飛機892架。
伏擊山本五十六 1943年4月18日 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被設伏的美軍飛機擊斃。
馬紹爾群島戰役
美軍陣亡和失蹤人數為568人,負傷2108人。斃傷日軍約1.1萬,俘虜329人。
激戰南太平洋
美軍在一年多的激戰中,先後組織實施了十餘次登陸作戰。
美軍總共損失輕巡洋艦1艘、驅逐艦5艘、魚雷艇供應艦1艘、運輸船5艘、魚雷艇8艘,飛機約200架,陣亡約2000人,傷3000人。
日軍損失2艘巡洋艦、26艘驅逐艦及大小運輸船隻數十艘被擊沉,飛機損失約1300架,陣亡官兵總數在2.5萬人以上。
馬里亞納群島戰役
美軍傷亡2.2萬人。
日軍傷亡約6.5萬人,損失了三艘航母,其中兩艘還是三萬噸的大型航母,最沉重的打擊是日軍投入作戰的岸基航空兵幾乎全部損失,艦載航空兵損失超過92%。
萊特灣大海戰1944年10月 世界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戰。
日軍損失航空母艦4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8艘、潛艇7艘、損失飛機500架,另有3艘巡洋艦受重傷,傷亡約1萬人。
美軍損失航空母艦3艘、驅逐艦3艘、護衛艦1艘,損失飛機100餘架,傷亡2800餘人,另有6艘航空母艦,1艘巡洋艦、4艘驅逐艦負傷。
日本海軍則遭到毀滅性打擊,不再對美國海軍構成重大威脅。
硫磺島戰役
1945年2月19日至3月26日
日軍守備部隊陣亡22305人,被俘1083人,共計23388人。日軍其他損失為飛機90餘架,潛艇三艘。
美軍陣亡6821人(其中陸戰隊陣亡5324人),傷21865人,傷亡共計28686人。美日雙方傷亡比為1.23 :1。
美軍在硫磺島的慘重傷亡,也使美軍的高層意識到如果進攻日本本土,一定會遇到比在硫磺島更頑強的抵抗,美軍的傷亡將會更慘重,因此,日後美國對日本使用原子彈,很大程度上是出於擔心在日本本土登陸將會遭到硫磺島那樣的巨大傷亡。
沖繩戰役1945年3月至6月
美軍傷亡7.5萬人,損失飛機763架,艦艇404艘,坦克372輛;
日軍傷亡11萬人,被俘9000人,損失飛機7830架,艦艇20艘。此外,島上平民死亡超過10萬人。該戰役被丘吉爾稱為「戰爭史中最激烈最著名的戰役之一」。
㈥ 日本對中國發動了幾次侵略戰爭
中日歷史上已經發生過四次戰爭,這些戰爭都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區域沖突,每一次戰爭都是大規模和結構性的,每一次戰爭都是在維護和創造東北亞的體系和秩序,所以中日戰爭是中日關系中的一種宿命和常態。
1.第一次中日戰爭,唐破百濟及日本援軍之白江口大戰(公元663年,唐高宗李治龍朔三年,日本天皇元智二年)
由於日本開化遠遠晚於中國,當中國已經經過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隋而入盛世唐朝時,日本才在5世紀初步完成了國內統一,之後形成了被中國史書稱為「倭國」的統一國家,而統一後的大和——倭國,正處於由奴隸制向封建制度轉化的過渡時期。在這一階段,當時東亞乃至歐亞大陸上文明程度最高的中國唐朝,為日本提供了整理其內部秩序、建立中央集權和封建制度的先進國家體制參考。經過有意識的一代代大批向當時的唐朝派遣向唐朝學習的「遣唐史」,日本在公元645年開始全面效仿唐朝對日本的國體和政體進行改革,這就是日本歷史上有名的「大化改革」。「大化改革」後的日本增強了天皇和中央政權的權力,日本開始逐步擺脫以前日本本土上眾國林立、四分五裂、並一度依附朝鮮半島上較強的國家的局面,開始有能力干涉日本本土以外發生的事情。
而當時曾一度為漢代中國疆域的朝鮮半島,由於漢帝國衰退後中國數百年的中心區域混亂,而進入了一種無序的狀態,然後在公元4世紀後陸續出現了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個各自獨立的國家,由於沒有更高的區域性的權威力量制約,這些國家相互間長年陷入戰爭和對抗狀態。而為各自的生存,這三國又分別向朝鮮半島外的唐朝和日本尋求結盟,最後形成了當時的大和日本(倭國)、百濟、高句麗為一方,唐朝和新羅為另一方的戰爭對抗陣營。
中日之間的第一次戰爭是663年8月進行的白江口之戰。659年,百濟進攻新羅,新羅向唐朝求援,唐高宗派蘇定方率軍13萬征百濟,新羅以5萬精兵接應,唐、新羅聯軍迅速擊潰了百濟,俘虜了百濟國王義慈。義慈王的次子福信收集殘部,企圖復國,於660年向日本求助,並要求放回作為人質的豐璋王子,日本當時在位的齊明女皇答應福信的請求,送回豐璋王子,並於661年1月前往九州,欲親自指揮與唐、新羅聯軍的戰斗,卻因勞累過度而病故,出征計劃擱淺。
662年,日本組織大量戰備物資援助百濟,5月,援百濟將軍阿曇比邏夫率170艘船師抵達百濟。663年8月,日本又派盧原君率援軍萬余,渡海趕赴白江口。同時,唐、新羅聯軍決定進攻百濟豐璋王所在的周留城,由唐將劉仁願、劉仁師及新羅王金法敏率陸軍進擊,由唐將劉仁軌、杜爽、百濟降將扶餘隆等率水軍,從熊津江前往錦江下游的白江口,與陸軍配合,夾擊周留城。
13日,豐璋王為迎接日本援軍,率水軍候於白江口,17日唐、新羅的水軍和日本船師同時抵達,兩軍交戰。當時日本戰船有400餘艘,唐、新羅聯軍只有170艘,兵力也處在劣勢,在三回合較量中,雙方未取得決定性戰果,到18日,兩軍第四次會戰,由於日、百濟方高估了己方優勢,輕視唐、新羅聯軍的實力,盲目拼殺,結果大敗,400餘艘戰船被焚,兵卒大多溺死,殘軍投降,百濟國滅亡。
白江口海戰勝利後,唐朝繼續對高句麗用兵,因此未能懲罰倭國與百濟聯合與唐朝發生戰爭的行為,唐朝始終與當時的倭國保持聯系,但密切程度已經低於聖德太子起至孝德天皇這段期間與中國隋唐兩朝的關系。而日本方面由於始終擔心唐朝對日用兵,同樣未能主動發起更大規模的與唐朝密切聯系,而這一切,由於日本天武天皇登基後完全改變。日本在白江口海戰敗於中國之後,更激發了向唐朝學習的熱情,開始派遣規模更大、次數更多的遣唐使,中日兩國歷史上最友好和文化交流最密切的時期終於開啟,直至公元894年日本單獨結束派遣遣唐使,才結束了這一中日歷史上一度真正友好的時期。
白江口之戰的慘敗,使日本意識到自己的實力尚不足以與中國抗衡,於是此後的幾百年間,他們一直與中國修好,並派遣十幾批「遣唐使」,全面學習中國先進的文化和政治、經濟領域的先進經驗和技術,而其國內經歷了天皇集權、攝關統治(由權臣擔任攝政、關白實際掌權)、院政(由天皇讓位於子弟,自己稱「上皇」、「法皇」,實際仍行使政治權利)、戰國大名紛爭等時期,中日的和平一直延續九百餘年,其間雖有蒙古入侵,但和平基本上被維持,直到豐臣秀吉一統日本。而這一切,都是由於白江口中日一戰,創建了全新的朝鮮半島新秩序,以及日本方面經戰爭失敗後而對唐朝尊敬有加的雙重原因。
2.第二次中日戰爭:元朝及高麗入侵日本之戰(公元1274年、1281年,元至元十一年、十八年,日本天皇文永十一年、弘安四年)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兩個由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後、建立了以華夏農耕中國為核心區域、但同時跨越游牧區域和漁獵區域的、完全不同於傳統農耕中國的中國正統朝代之一。元朝是由發源於中國西北方的草原地帶的蒙古人建立,而蒙古人是世界性的游牧民族向定居民族和農耕區域發動全面擴張歷史中最成功的民族,在其興旺的頂峰,建立了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蒙古帝國分裂後,其分裂的碎塊構成了今天世界體系中一些最重要的國家,而蒙古人在東亞的經營,事實上為在疆域擴張問題從本質里保守的華夏中國,創造了一個史無前例的擴張和融合的時期。
今天的中國大地域版圖,首先是在元代初步成形的,所以元代中國同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具有正統地位、而且為後世中國留下重大遺產的朝代。元代同樣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主動向周邊區域擴張全面發動戰爭、以期建立一個大一統的安全秩序的時期,僅這一點,就足以使元代與中國歷史上所有的朝代有重大區別。而從現代國家和國際體系的眼光來觀察,元代的周邊擴張其實同樣代表著一種經濟和安全的理性,即盡可能地擴大核心統治體系的范圍,消除任何潛在的破壞秩序的可能,同時創造大地域的貿易交換。
從安全和國家發展的角度來看,元代中國的對外擴張其實有很多資本主義和大工業生產興起後的現代性,而元代對日本的二次戰爭和戰爭失敗,同樣是影響了隨後中日各自歷史的重大戰爭事件。自從唐代後期到蒙古人建立元朝,日本和中國脫離外交關系長達4個世紀之久,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後,企圖改變這種情況,使日本與其他政權和民族一樣臣服於蒙古人。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忽必烈數次遣使前往日本,但均為日本政府拒絕。
公元1270年,蒙古使節第五次到達日本,傳達了忽必烈的旨意:如果日本不向蒙古朝貢,蒙古人即將出兵,當時18歲的日本執政者北條時宗(1251—1284)堅決拒絕這一要求,並壓制了其他人的妥協態度,下令西國的守護和地頭准備防禦。忽必烈聞此訊後,抑制不住五次遣使、五次被拒絕的憤怒與恥辱,他不顧蒙古與南宋激戰正酣,下令准備軍隊、船隻、糧餉,向日本發起戰爭攻勢。日本軍隊也在北條時宗的命令下嚴陣以待。
公元1274年,忽必烈命「風州經略使忻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立,以千料舟、拔都魯輕疾舟、汲水小舟各三百,共九百艘,載士卒一萬五千,期以七月征日本」。為此高麗人、漢人被迫造船、運糧餉,充當士兵,他們深受其害。但忽必烈執意攻取日本,「冬十月,入其國,而官軍不整,又矢盡,唯虜驚四境而歸」。其實元朝軍隊僅僅在戰爭開始階段取得了一些戰果。以後則屢戰屢敗。
盡管日本人的武器無法與蒙古人的長距離武器相匹敵,他們的指揮官也不如久經戰場考驗的蒙古軍隊領袖那樣有經驗,但他們擅長於面對面的搏鬥,而戰斗過程中突然降臨的暴風雨使蒙古軍隊和船艦在退往曠海中時損失慘重,他們不得不無功撤退。蒙古人第一次東征日本以失敗告終。這在蒙古興起後的戰爭史中是極其罕見的。蒙古人戰無不勝的神話在海戰中破滅。
忽必烈聽到征服日本失敗的消息後,感到非常震驚,再次派遣重要使者攜書前往日本,並以強硬的態度要求日本納貢,否則將訴諸於武力。但日本政府拒絕了元朝統治者的要求並處死了使節。忽必烈與他的祖父一樣,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懲罰日本國,他一方面招募軍隊、籌集資金;另一方面遣使要求日本迅速朝貢,否則元軍將至。北條時宗再次拒絕了忽必烈的要求,並積極策劃遠征高麗。忽必烈別無選擇,他於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以日本殺使臣為由,集結南宋新投降的10萬人組成一支大軍遠征日本。兵分兩路:洪茶丘、忻都率蒙古、高麗、漢軍4萬,從高麗渡海;阿塔海、範文虎、李庭率新附軍乘海船9000艘,從慶元、定海起航。
元朝的二路大軍約定6月以前會於壹岐島及平壹島。高麗國王也為元朝提供了1萬軍隊,1500名水手,900隻船和大批糧食。然而,人數多、輜重多的元南方軍隊行動遲緩,沒有按預定時間與東路軍會合,東路軍在等待無望的情況下,從合浦出發,侵襲日本對馬、一岐兩島後,進抵築前志賀島登陸。日本守軍已有前次抗擊蒙古的經驗,他們在箱崎、今津等外沿岸構築防禦工事,並以精銳部隊開進志賀島(志賀島與九州之間有陸路可通),與東征元軍進行了激烈戰斗。元軍戰敗,退至鷹島、對馬、一岐、長門等地,與姍姍來遲的江南軍會合。
然而會合後的元軍不但不積極進攻,反而因高麗、漢、蒙古統率之間的矛盾而不能協調作戰。這樣,蒙古軍在毫無蔭蔽的前提下,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兩方對峙達兩個月之久,蒙古軍隊無法取得勝利。兩個月之後,即8月15—16日,一場巨大的台風襲擊了日本海岸,在此次台風襲擊下,蒙古東路軍損失1/3,江南軍損失一半,一些靠近海岸的士兵被日本人屠殺或溺死。漢文史料也記載到,由於元軍戰船「縛艦為城」,因而在「波如山」的台風襲擊下「震撼擊撞,舟壞且盡。軍士號呼溺死海中如麻」。統率範文虎臨陣脫逃,「獨帆走高麗」。蒙古人第二次東征日本又以慘敗而告終。
而盛怒之下的忽必烈不但不總結教訓,反而於1283年再次命令南方商人和東北女真人為他出征日本建造船隻、高麗人為他提供糧食。但由於國內經濟形勢每況愈下,忽必烈終於在公元1286年屈服於客觀力量短缺的壓力,放棄了對日本的戰爭。至此,元朝與日本的軍事關系以元朝的失敗而結束。
忽必烈與日本對戰的失敗代表著當時具有最高軍事組織能力和技術水平的蒙古軍事力量,完全不適應與大陸作戰不同的海上登陸作戰,而事實上,在與蒙古軍隊對陣過程中,日本武士力量也同樣沒有真正的軍事優勢,其勝利是由於入侵蒙古所進行的跨海登陸作戰,本身極為復雜,要依靠大量的當時尚未被人類掌握的技術,諸如對台風天氣的預報和多波次連續的登陸進攻。事實上蒙古軍隊在所有無法展開其騎兵優勢的戰場,如安南、爪哇和高麗都遭遇了失敗,這也是蒙古擴張力量由盛到衰的必然過程。
而從亞洲體系的角度來看,蒙古侵日的失敗,使日本始終游離於東亞大陸體系之外,並保持著相應的入侵大陸的力量,蒙古入侵失敗後,很快發生的日本對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的入侵,都從另一個角度證實忽必烈有必要全面征服日本,以消除對蒙古元帝國秩序的威脅。而元朝的快速衰落,使其試圖建立大陸主導的東亞統一帝國秩序未能完成,而在中華帝國秩序外的日本,最終被證明是中國的心腹大患。
3.明朝出兵援助朝鮮對豐臣秀吉之戰(公元1592年、1597年,明萬曆十九年、萬曆二十五年,日天皇文祿元年、慶長三年)
在日本的對外擴張歷程中,日本人為日本的大陸野心定下所有的基調,以至於影響了日本以後的歷史,直至今天仍被日本人認為是日本歷史上最偉大的實質上是日本歷史上最富有侵略野心的人物,莫過於豐臣秀吉。要理解近代日本對外擴張的瘋狂和其基本理念,只要研究豐臣秀吉的行徑就一目瞭然了。
豐臣秀吉(1536—1598年),原在戰國大名織田信長(日本「戰國」時代勢力強大的封建領主)部下為將,因屢建戰功,漸受重用,1573年被擢升為大名。初名木下藤吉郎,1558年改姓羽柴氏,1582年織田信長被家臣襲擊,被逼自殺身亡,豐臣秀吉代之而起。1586年擁立「後陽成天皇」,自己則冠以「豐臣」。1585年任關白(相當於「御前第一大臣」),1586年任太政大臣(相當於「攝政王」),1590年完成日本統一。1591年將職位讓給其養子豐臣秀次,自稱「太閣」(相當於「國老」),改而專事「海事征討」謀略及計劃實施。
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了戰國時代大名紛爭的日本後,自感實力強大,迫不及待地發動對中國的戰爭。早在戰國紛爭階段,他奉命征伐時,就說過:「圖朝鮮,窺視中華,此乃臣之素志。」1585年時說:「如今為已征服全日本,地位晉升,鄰國在握,財富充裕,已無他求。唯望自己的名聲和權勢遺留後世。待日本諸事穩定後,將讓日本於兄弟,自己為征服朝鮮和中華,決意渡海。」1587年他在給愛妾淺野氏的信中說:「在我生存之年,誓將唐(明)之領土納入我之版圖。」
1590年他致信朝鮮國王,要求借道進攻中國,遭拒絕後,他於1591年把關白職位讓給養子豐臣秀次,自稱「太閣」,在松浦郡建造名護屋城,作為作戰大本營。1592年4月,出兵朝鮮,豐臣秀吉宣稱此次戰爭不是對朝鮮而是對明朝,朝鮮只是路過,這從5月18日發布的遷都北京准備令里也有體現,該命令中只公布了中國和日本的官職,對朝鮮未做安排。豐臣秀吉認為兩年內就可以遷都北京,自己將定居寧波,然後主持對印度的征服。
出兵朝鮮後,豐臣秀吉坐鎮名護屋為統帥,宇喜多秀家擔任前線總指揮,黑田長政、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兵分三路進擊,並迅速攻佔朝鮮京城和大片國土,但由於其海戰能力弱,被朝鮮將領李舜臣通過兩次海戰,殲滅了日軍精銳部隊,致使日本陸軍的北進受到牽制。明朝政府派遣的援軍李如松部近5萬人與朝鮮軍隊配合,相繼收復失地,日軍退縮,豐臣秀吉提出議和,第一次戰爭暫告結束。
由於豐臣秀吉無法滿足於當時明朝中國在華夷體系內預留給日本的地位,此後兩年多的中日和談最終失敗。1597年1月,日軍再次進攻,黑田長政在稷山被明朝軍隊擊敗,海軍也被李舜臣在鳴梁海面重創,明朝援軍繼續入朝,進擊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長部隊。1598年8月18日豐臣秀吉憂郁而死,日本撤軍,到12月全部撤出朝鮮,第二次侵朝徹底失敗。另一位日本封建領主德川家康也取代了豐臣秀吉的勢力,建立統一的日本戶幕府。這次侵略戰爭的失敗,使日本又意識到與中國作戰的時機不成熟,於是江戶幕府馬上又採取對中國表面上睦鄰友好的政策,直到明治維新後,中日間又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第四次中日戰爭。
豐臣秀吉在日本歷史上,被認為是將日本從各地大名統治中統一起來、建立事實上的全國統一封建軍事政權蘺藩體制的締造者,因此在日本歷史上自有其應有的歷史地位。但在東亞視野之內,豐臣秀吉是對當時的以中國為中心、包括朝鮮在內的亞洲天朝禮治體系的挑戰者,企圖帶領日本從邊緣地帶出發,經過統治和奴役朝鮮,進而入主華夏,建立新的亞洲統治。因此豐臣秀吉和他所領導下的日本事實上成為對華夏文明挑戰的新的邊緣勢力,成為歷史上中國一直在不停地與之斗爭的新夷,因此使日本擺脫了在過去近千年歷史中已經與華夏文明形成的暫時和諧,而開始新一輪的戰爭和對抗。
盡管豐臣秀吉所主導的對朝鮮和明朝的戰爭失敗,而且豐臣秀吉本人死後其事業立即轉到了德川家康家族手中,而在德川時代所建立起的幕府實行了260餘年的閉關鎖國,因此日本在此期間未與朝鮮和中國發生新的沖突。但豐臣秀吉所代表的日本封建主義對外擴張的方式和大陸政策,卻在日本的國家制度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跡,成為日本歷代統治者均奉行的大陸擴張戰略目標。
所以豐臣秀吉是日本近代擴張的始作俑者。但在他的時代和這之前和之後一樣,日本始終缺乏向大陸擴張的深厚潛力,因此日本命中註定要在大陸中國的長期對抗中失敗,但在日本的國家體制和國家生存的理念中,豐臣秀吉是明確了經朝鮮而中國的大陸擴張模式的第一人,豐臣秀吉時代完全失敗的日本朝鮮半島和對中國大陸擴張,在300多年日本明治維新後重又卷土重來。
4.第四次中日戰爭:從甲午海戰、盧溝橋事變到抗戰勝利(1894年至1945年)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逐步走向對外擴張的道路,並將中國作為對外擴張的主要對象。1888年日本參謀本部擬制了《清國征討方略》,其中不僅有詳細的中日雙方戰略形勢、作戰計劃,而且有戰後處置中國的辦法。1894年7月,日本發動旨在吞並朝鮮、掠奪中國遼東等地的甲午戰爭。日軍攻佔大連、旅順、海城等地。日軍侵佔旅順時,不分軍人平民,男女老幼,見人就殺,先後屠殺6萬餘人,旅順城僅有36人活了下來。1895年,日軍先後侵佔中國威海、鞍山、澎湖、台北、台南等地,借不平等的《馬關條約》和《遼南條約》,攫取2.3億兩白銀巨額戰爭賠款,並割走台灣。1900年,日本參與八國聯軍,出兵達2.2萬多人,攻陷天津、北京,借《辛丑條約》從中國掠走近4000萬兩白銀,並取得在中國天津、北京等華北心臟地區的駐兵權。1904—1905年,日本借日俄戰爭的勝利,吞並了遼東半島,又將東北北部和蒙古東部納為日本的勢力范圍。1906年,日本成立關東都督府,加大對東北的殖民統治。1912年,日本策劃「滿洲獨立」,企圖分裂中國。
1906年,當時在參謀本部任參謀的田中義一中佐,向陸軍元帥山縣有朋提交了一份題為《隨感雜錄》的長篇意見書,闡述了在日俄戰爭中所感知的經驗與教訓。山縣熟讀之後,贊許不已,下令田中草擬國防方針案,這就是次年4月4日出台的日本歷史上第一份《帝國國防方針》。《方針》中昭然地寫明「吞食的對象是中國和朝鮮」,為實現這個目標,「陸軍需要25個常設師團,海軍需要戰艦2萬噸共8艘、裝甲巡洋艦1.8萬噸共8艘」。為滿足軍力的財政需求,日本專門成立「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一面以每股200日元的價格,鼓動日本民眾購買股票,另一面藉此機構加緊對中國東北的經濟侵略和掠奪。
與此同時,在日本社會中也興起了「國家主義」思潮,在黑龍會系頭目頭山滿以及許多學者,如高山樗牛、德富蘇峰等鼓動下,日本國民開始以「大國民」身份自居,響應政府的號召,紛紛為日本的軍力發展出錢出力,吶喊助威。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日本政府趁火打劫,認為這是向中國內地伸展勢力的好機會。海軍總部一度決定向武漢增派軍艦,陸軍則認為根本解決滿蒙問題的時機已經來到。此時,各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利益和政策相互制約,日本才暫時在對華問題上沒採取大動作。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趁「歐洲的大禍亂」,輕松地搶佔了德國在中國山東和南洋的全部權利。1914年10月6日,日軍佔領濟南後,將山東鐵路完全置於自己控制之下,並要求中國政府撤去警備鐵路的中國官員和憲兵。中國政府向日本提出了嚴重抗議。可是,日軍非但沒有撤軍,反而向當時的袁世凱政府提出了欲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其中包括要求中國的港灣和島嶼不得讓渡或租借給他國,聘用日本人為中國的政治、財政和軍事顧問等等。
一戰給了日本諸多「天佑」的機會。戰後日本成為亞洲最大的工業國,正式躋身世界一流強國之列,海外殖民地和保護國已經超過了本身的國土面積,經濟實力已名列世界第5位,高校也增加了4倍,鐵路交通也大有改善,民間企業和個人紛紛為國家籌資,以期在國家的對外擴張中贏利。
1917年,日本一度提出要修建朝鮮半島與日本本州島之間的對馬海峽海底隧道,以加快對朝鮮和中國的侵略步伐。但是,鑒於耗資巨大和工時過長,該計劃才作罷。
1919年8月,一個在中國流浪10年的日本年輕人北一輝寫了《日本改造法案大綱》,強烈主張建設天皇直接統轄下的「新日本」,進而建立成一個一統亞洲、規模宏大的亞太帝國。這就是後來「大東亞共榮圈」的雛形,也是日本式法西斯主義的理論原版,足足影響了日本20多年。
「日本帝國理想」也在軍方蔓延滋生。1921年10月27日,在德國的巴登—巴登溫泉的一所蒸汽浴室里,3名出國學習的青年軍官(其中有後來成為侵華日軍總司令的岡村寧次),光著身體泡在霧氣蒸騰的礦泉中,就日本國家發展方向的大問題達成共識。回國後,他們決定組成一組11人的核心力量,其中有東條英機、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賢二、河本大作、礬谷廉介等,他們都是後來炸死張作霖、發動「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乃至太平洋戰爭的主犯。
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在東京主持召開了「東方會議」,提出「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這就是全面系統地闡述對華侵略野心的《田中奏摺》。此後,日本開始有計劃地在中國部署兵力,實行「大陸政策」。
1931年9月18日夜10時20分左右,日本關東軍所屬獨立守備隊駐柳條湖鐵路分遣隊河本末守中尉,率七八名士兵,在中國軍營——北大營南六七百米處的柳條湖,點燃了預先安放在鐵軌下的炸葯,炸毀一段31英寸的鐵軌和枕木。事後,反誣中國軍隊所為。10時40分,日軍第29聯隊開始向沈陽攻擊,「九一八事變」由此爆發。
至此,日本侵略中國吞並中國領土,肢解中國的戰略意圖已經十分清晰。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侵略的不斷擴大,最終導致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的中國全國抗戰。抗日戰爭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戰爭,中國經歷了戰略潰敗、戰略僵持、敵後戰場、戰略反攻的不同戰爭階段,當日本帝國主義在亞洲的全面擴張因太平洋戰爭的爆發而達到頂峰時,它也就走向了全面潰敗。1945年,在中蘇美英各國的聯合軍事打擊之下,數十萬日本最後戰略預備隊日本關東軍,頃刻間土崩瓦解,在其本土已經遭受全面轟炸,所有海外交通線已被切斷,整個日本即將被扼殺的同時,日本的關鍵性軍事力量卻始終陷於中國大陸,無法回應本土,在地獄之火原子彈爆炸之後,1945年9月2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日本被從明治維新後全面擴張的亞洲大陸上,被重新打回其本土數島,失去了其擴張而來的所有權益,其本土被軍事佔領,成為至今仍是必須服從美國的二流國家。
㈦ 中國和日本在歷史上共發生了多少次戰爭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日之間的第一次戰爭是663年8月進行的白江口之戰。 659年,百濟聯合高句麗進攻新 羅,新羅向唐朝求援,唐高宗派蘇定方率軍13萬征百濟,新羅以5萬精兵接應,唐、新羅聯軍 迅速擊潰了百濟,俘虜了百濟國王義慈。義慈王的次子福信收集殘部,企圖復國,於660年向 日本求助,並要求放回作為人質的豐璋王子,日本當在位的齊明女皇答應福信的請求,送回 豐璋王子,並於661年1月前往九州,欲親自指揮與唐、新羅聯軍的戰斗,卻因勞累過度而病 故,出征計劃擱淺。 662年,日本組織大量戰備物資援助百濟,5月,援百濟將軍阿曇比邏夫率170艘船師抵達 百濟。663年8月,日本又派盧原君率援軍萬余,渡海趕赴白江口。這時日本在百濟的總兵力 為三萬兩千多人。同時,唐、新羅聯軍決定進攻百濟豐璋王所在的周留城,由唐將劉仁願、 劉仁師及新羅王金法敏率陸軍進擊,由唐將劉仁軌、杜爽、百濟降將扶餘隆等率水軍,從熊 津江前往錦江下游的白江口,與陸軍配合,夾擊周留城。 13日,豐璋王為迎接日本援軍,率水軍候於白江口,17日時唐、新羅的水軍和日本船師 同時抵達,兩軍交戰。當時日本戰船有400餘艘,唐、新羅聯軍只有170艘,兵力也處在劣勢 ,在三回合較量中,雙方未取得決定性戰果,到18日,兩軍第四次合戰,由於日、百濟方高 估了已方優勢,輕視唐、新羅聯軍的實力,盲目拼殺,結果大敗,400餘艘戰船被焚,兵卒大 多溺死,殘軍投降,百濟國滅亡。 白江口海戰勝利後,唐朝繼續對高句麗用兵,因此未能懲罰倭國與百濟聯合與唐朝發生 戰爭的行為,唐朝始終與當時的倭國保持聯系,但密切程度已經低於聖德太子起至孝德天皇 這段期間與中國隋唐兩朝的關系。而日本方面由於始終擔心唐朝對日用兵,同樣未能主動發 起更大規模的與唐朝密切聯系,而這一切,由於日本天武天皇登基後完全改變。日本在白江 口海戰敗於中國之後,更激發了向唐朝學習的熱情,開始派遣規模更大、次數更多的遣唐使 ,中日兩國歷史上最友好和文化交流最密切的時期終於開啟,直至公元894年日本單獨結束派遣遣唐使,才結束了這一中日歷史上一度真正友好的時期。 13世紀中期,蒙古帝國南取大理,東降高麗,征宋計劃也將完成。放眼整個東方,唯日本隔海獨立於帝國版圖之外。公元1270年,蒙古使節第五次到達日本,傳達了忽必烈的旨意:如果日本不向蒙古朝貢 ,蒙古人即將出兵,當時18歲的日本執政者北條時宗(1251~1284)堅決拒絕這一要求,並壓制 了其他人的妥協態度,下令西國的守護和地頭准備防禦。忽必烈聞此訊後,抑制不住五次遣 使、五次被拒絕的憤怒與恥辱,他不顧蒙古與南宋激戰正酣,下令准備軍隊、船隻、糧餉, 向日本發起戰爭攻勢。日本軍隊也在北條時宗的命令下嚴陣以待。 公元1274年,忽必烈命「風州經略使忻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立,以千料舟、拔都魯輕 疾舟、汲水小舟各三百,共九百艘,載士卒一萬五千,期以七月征日本。」為此高麗人、漢 人被迫造船、運糧餉,充當士兵,他們深受其害。但忽必烈執意攻取日本,「冬十月,入其 國,而官軍不整,又矢盡,惟虜驚四境而歸」。其實元朝軍隊僅僅在戰爭開始階段取得了一些戰果。以後則屢戰屢敗。 盡管日本人的武器無法與蒙古人的長距離武器相匹敵,他們的指揮官也不如久經戰場考 驗的蒙古軍隊領袖那樣有經驗,但他們擅長於面對面的搏鬥,而戰斗過程中突然降臨的暴風 雨使蒙古軍隊和船艦在退往曠海中時損害慘重,他們不得不無功撤退。蒙古人第一次東征日 本以失敗告終。這在蒙古興起後的戰爭史中極其罕見的。蒙古人戰無不勝的神話在海戰中破滅。 忽必烈聽到征服日本失敗的消息後,感到非常震驚,再次派遣重要使者攜書前往日本, 並以強硬的態度要求日本納貢,否則將訴諸於武力。但日本政府拒絕了元朝統治者的要求並 處死了使節。忽必烈與他的祖父一樣,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懲罰日本國,他一方面招募軍隊、籌集資金;另一方面遣使要求日本迅速朝貢,否則元軍將至。北條時宗再次拒絕了忽必烈的 要求,並積極策劃遠征高麗。忽必烈別無選擇,他於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以日本殺使臣 為由,結集南宋新投降的十萬人組成一支大軍遠征日本。兵分兩路:洪茶丘、忻都率蒙古、 高麗、漢軍四萬,從高麗渡海;阿塔海、範文虎、李庭率新附軍乘海船九千艘,從慶元、定海啟航。 元朝的二路大軍約定六月以前會於壹岐島及平壹島。高麗國王也為元朝提供了1萬軍隊, 1500水手,900隻船和大批糧食。然而,人數多、輜重多的元南方軍隊行動遲緩,沒有按預定 時間與東路軍會合,東路軍在等待無望的情況下,從合浦出發,侵襲日本對馬、一岐兩島後 ,進抵築前志賀島登陸。日本守軍已有前次抗擊蒙古的經驗,他們在箱崎、今津等外沿岸構 築防禦工事,並以精銳部隊開進志賀島(志賀島與九州之間有陸路可通),與東征元軍進行了 激烈戰斗。」元軍戰敗,退至鷹島、對馬、一岐、長門等地,與姍姍來遲的江南軍會合。 然而會合後的元軍不但不積極進攻,反而因高麗、漢、蒙古統率之間的矛盾而不能協調 作戰。這樣,蒙古軍在毫無蔭蔽的前提下,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兩方對峙達兩 個月之久,蒙古軍隊無法取得勝利。兩個月之後,既8月15~16日,一場巨大的台風襲擊了日 本海岸,在此次台風襲擊下,蒙古東路軍損失1/3,江南軍損失一半,一些靠近海岸的士兵被 日本人屠殺或溺死。漢文史料也記載到,由於元軍戰船「縛艦為城」,因而在「波如山」的 台風襲擊下「震撼擊撞,舟壞且盡。軍士號呼溺死海中如麻。」統率範文虎臨陣脫逃,「獨 帆走高麗」。蒙古人第二次東征日本又以慘敗而告終。 而盛怒之下的忽必烈不但不總結教訓,反而於1283年再次命令南方商人和東北女真人為 他出征日本建造船隻、高麗人為他提供糧食。但由於國內經濟形勢每況愈下,忽必烈終於在 公元1286年屈服於客觀力量短缺的壓力,放棄了對日本的戰爭。至此,元朝與日本的軍事關 系以元朝的失敗而結束。 在日本的對外擴張歷程中,為日本的大陸野心定下所有的基調,以至於影響了日本以後 的歷史,直至今天仍被認為是日本歷史上最偉大實質上是日本歷史上最富有侵略野心的人物 ,莫過於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1536~1598年),原在戰國大名織田信長(日本「戰國」時代勢力強大的封建領 主)部下為將,因屢建戰功,漸受重用,1573年被擢升為大名。初名木下藤吉郎,1558年改姓 羽柴氏,1582年織田信長被家臣襲擊,被逼自殺身亡,豐臣秀吉代之而起。1586年擁立「後 陽成天皇」,自己測冠以「豐臣」。1585年任關白(相當於「御前第一大臣」),1586年任太 政大臣(相當於「太攝政」王),1590年完成日本統一。1591年將職位讓給其養子豐臣秀次, 自稱「太閣」(相當於「國老」),改而專事「海事征討」謀略及計劃實施。 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了戰國時代大名紛爭的日本後,自感實力強大,迫不及待地發動對 中國的戰爭。早在戰國紛爭階段,他奉命征伐時,就說過「圖朝鮮,窺視中華,此乃臣之素 志」,1585年時說:「如今為已征服全日本,地位晉升,鄰國在握,財富充裕,已無他求。 唯望自己的名聲和權勢遺留後世。待日本諸事穩定後,將讓日本於兄弟,自己為征服朝鮮和 中華,決意渡海」。1587年他在給愛妾淺野氏的信中說:「在我生存之年,誓將唐(明)之領土納入我版圖」。 1590年他致信朝鮮國王,要求借道進攻中國,遭拒絕後,他於1591年把關白職位讓給養 子豐臣秀次,自稱「太閣」,在松浦郡建造名護屋城,作為作戰大本營。1592年4月,傾舉國之兵,出兵20萬入侵朝鮮,豐臣秀吉宣稱官次戰爭不是對朝鮮而是對明朝,朝鮮只是路過,這從5月18日發布的遷都北京准備令里也有體現,該命令中只公布了中國和日本的官職,對朝鮮未做安排。豐臣秀吉認為兩年內就可以遷都北京,自己將定居寧波,然後主持對印度的征服。 出兵朝鮮後,豐臣秀吉坐鎮名護屋為統帥,宇喜多秀家擔任前線總指揮,黑田長政、小 西行長和加藤清正兵分三路進擊,並迅速攻佔朝鮮京城和大片國土,但由於其海戰能力弱, 被朝鮮將領李舜臣通過兩次海戰,殲滅了日軍精銳部隊,致使日本陸軍的北進受到牽制。明朝政府派遣的援軍李如松部近5萬人與朝鮮軍隊配合,在強大的火炮和騎兵優勢下,通過平壤戰役、碧蹄館大戰、漢城圍困戰等三次戰役,大敗日軍小西行長、黑田長政、宇喜多秀家等軍團。相繼收復失地,日軍退縮,豐臣秀吉提出議和,第一次戰爭暫告結束。 由於豐臣秀吉無法滿足於當時明朝中國在華夷體系內預留給日本的地位,此後兩年多的明和談最終失敗。1597年1月,日軍再次進攻,黑田長政在稷山被明朝軍隊擊敗,海軍也被 李舜臣在鳴梁海面重創,明朝援軍繼續入朝,進擊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長部隊。1598年8月18日 豐臣秀吉憂郁而死,日本撤軍,到12月全部撤出朝鮮,第二次侵朝徹底失敗。另一位日本封 建領主德川家康也了取代豐臣秀吉的勢力,建立統一的日本戶幕府。 豐臣秀吉是日本近代擴張的始作俑者,他是明確了已經經朝鮮而中國的大陸擴張模式的 第一人。豐臣秀吉時代完全失敗的日本朝鮮半島和中國大陸擴張,在300多年日本明治維新後又卷土重來。而這以後的戰爭, 就是中日歷史上的第四次百年戰爭了。 「甲午中日戰爭」是國人永遠的一塊傷疤,清政府最為自豪的現代化軍隊—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億萬國人的強國夢破碎了。 二戰,就不說了!!!
㈧ 918事變到1945日本投降,跟日本打了多少場戰役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含國共兩黨)軍隊共進行大規模和較大規模的會戰22次 ,重要戰役200餘次,大小戰斗近20萬次,總計殲滅日軍150餘萬人(忽略了日軍傷員治癒後重返戰場的人數 )、偽軍118萬人。戰爭結束時,接收投降日軍128萬餘人,接收投降偽軍146萬餘人。
主要戰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