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國際極地年的歷史沿革
世界氣象日每年都有一次,2007年特別強調極地氣象。2007年到2008年是第四次國際極地年,世界氣象組織是國際極地年發起的組織之一,是國際的組織,是由世界氣象組織和國際科聯聯合發起的極地年活動。2007年到2008年已經是第四次極地年。所以2007年的世界氣象日就配合國際極地年一起把極地氣象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極地年的背景,現在已經進入到非常高的科技發展時代,隨著國民經濟各方面的發展,科學的發展,人類對科學的認識越來越深入。雖然人類已經進入到太空宇宙的時代了,但是對於地球了解並不是非常透徹的,比如極地,南極和北極,地球已經有好幾億年的歷史,中國文明史有五六千年的歷史,但是對於南極和北極來講,人類知道的很少,人類到達南極還不到一百年。
就是1820年到1821年,美國人帕爾莫和俄國的比利斯高基在1820年到1821到了南極,到現在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人類對南極的認識不是很透徹的。北極同樣也是這樣的情況。但是南極和北極是整個地球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人們必須要了解極地才能夠了解地球。
在1882年到1883年,世界氣象組織的前身叫國際氣象組織,組織了「第一次國際的極地年」就是1882年到1883年。那個時候組織了一些國家到南極、北極考察。到北極考察了13次,南極考察了2次,積累了很多資料,過去人類對南北極是探險式的活動,從第一次極地年以後,變成了科學考察時代。
在「極地年」開始以後,有個規定,50年再舉行第二次。到1932年到1933年過了50年,舉行了第二次極地考察。那次的極地考察重點都是在北極,因為南極考察並不多。這次考察以後,覺得50年時間太長了,有一些科學家提議能否縮短一下。
在25年以後,1957年到1958年,過了25年,第一次極地年以後過了25年,又舉行了第三次極地年,第三次極地年擴展了一下,變成了國際地球物理年,除了對高緯度的自然現象進行觀測以外,還擴展到中緯度和低緯度,第三次極地年以後,世界上關於地學的科學有很大的發展,最突出的就是強調了火箭和衛星的探測,人類除了在地面探測科學數據以後,已經站到了太空,從太空來了解,利用遙感的技術來探測地球的數據,使得對地球的探測更加廣泛了。
「國際極地年」有四次,之間的跨度一個是25年,一個是50年,為什麼第三次是25年,緊接著又改回50年,頭兩次極地組織都是由世界氣象組織,第三次由國際科聯來組織,國際科聯和世界氣象組織共同組織國際的合作。國際合作應該是更長的尺度了解地球的變化,另外科技有長時間的發展,所以50年一次的極地年活動還恢復到原來的50年,在這50年以來,科技再發展,我國集中對地球進行更深入一步的探測。
第四次極地年的活動實際上從2007年3月1號開始啟動了,全世界共同啟動的。我國非常重視這次極地年活動,前三次極地年,實質上中國並沒有參與進入,有種種原因,也有中國科技發展沒有到那個水平,也有像第三次極地年有些國家搞兩個中國,所以沒有參加。在第二次和第三次極地年的時候,中國科技工作者也參加了一些工作,但是沒有參加到真正的計劃里,比如對地球整個共同觀測,全世界共同觀測,中國也參與了,實際計劃沒有參與。
㈡ 國際極地年的IPY1
第一次國際極地年( IPY1)
公元 1882-1883 年
將極地考察從探險帶入了科學考察時代
國際氣象組織 (WMO前身 )發起並組織
標志著國際合作時期的開始
12 個國家聯合開展了 13次北極考察 ,2次南極考察
考察的主要內容是地球物理學方面,由國際氣象組織發起,以極地地球物理學為重點,標志著極地考察從探險時代步入了科學考察時代。
㈢ 沒顯示IPY 呀
國際極地年(英文簡稱IPY)被譽為國際南北極科學考察的「奧林匹克」盛會,全球科學家共同制訂計劃,採取聯合行動,開展合作研究。迄今為止,國際極地年已經開展了3次,每一次都使人類對南北兩極和地球系統的認知有了跨躍式發展,同時,國際極地年倡導的合作精神為人類和平開發與利用南北兩極樹立了典範。 首次國際極地年(1882-1883年)由世界氣象組織的前身國際氣象組織發起,奧地利、美國、加拿大、法國、芬蘭、德國、荷蘭、挪威、俄國、瑞典等12個國家參加,觀測對象主要是極地地區的地磁、極光、氣象等地球物理現象,在此期間派出了13支北極考察隊和2支南極考察隊參加,開辟了極地考察的科學時代。第二次國際極地年(1932-1933年)由國際氣象組織發起,40個國家參加,在北極地區建立了40個常年科學觀測站,極大地推動了氣象、地磁、電離層、無線電等科學和技術的發展。第三次國際極地年(1957-1958年)是國際地球物理年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國際科聯和世界氣象組織聯合發起,67個國家參加。各國為此在南極地區建立了65個常年考察站,開始了對南極地區的系統觀測與調查。本次國際極地年的科學考察和研究成果改寫了地球科學的許多重要概念:長期爭論的「板塊漂移學說」第一次得到直接證據;首次發現了環繞地球的范�6�1阿倫輻射帶,首次估算了南極大陸冰量的規模。創建了第一個「世界數據中心」,促成了國際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等國際組織的誕生,將極地科學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南極條約》是第三次國際極地年最重要的政治成果,「和平利用南極」從此成為國際社會的主導理念。 2007-2008國際極地年是第四次國際極地年,距首次國際極地年125年和第三次國際極地年50年。其宗旨是:在極區開展國際合作、多學科交叉的科學活動,建立新的觀測系統,大規模地獲取極地數據;增強對極區與全球關系的認知與了解;在世界范圍內宣傳和普及極地科學知識,吸引和培養新一代極地科學工作者。第四次國際極地年由國際科聯和世界氣象組織共同發起,得到了各國政府、科學組織和科學家們的積極響應,共有60多個國家、39個國際組織、50000多名科學家參加和介入,提出了1200多項行動計劃建議書。目前,31個國家成立了國際極地年國家委員會,17個國家制訂了國家計劃。 國際科聯和世界氣象組織組建了國際極地年聯合委員會,負責國際極地年行動計劃的制訂和協調。該聯合委員會從1200項計劃建議書(每一項均做了編號)中遴選並最終確定了一批核心計劃。在這批雄心勃勃的計劃中,涉及南極區域的有30個、北極區域88個、兩極區域42個、教育、科普、媒介與交流47個、數據集成和信息服務總體計劃1個。在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領域的127個計劃中,考察與研究的地球物質端元自下而上包括了地球內部(6個)、陸地(35個)、海洋(35個)、雪冰(29個)、大氣(15個)、空間(8個)。一批計劃通過在極區開展加密觀測,關注地球環境氣候演變和預測(No.97:冰凍圈演化,No.117:冰芯科學;No.54.南極氣候演化,No.48:北極變化等)、陸-海-冰-氣相互作用過程(No.38:海-氣-冰相互作用;No. 92:氣候與生態系統動力學,No.8:南極陸架-陸坡相互作用,No.20:氣-冰化學相互作用等)、極區深海探測(No.66:深海生物多樣性等)、極區環境保護(No.327:北極污染物輸送途徑,No.170:南極非本地種入侵等)、空間天氣觀測和預報(No.63:太陽對地球空間的影響等)等地球科學前沿;另一批計劃則著重於在兩極區域布設新的觀測和監測系統(No.385:大洋聲學觀測系統,No.52:冰穹C空間觀測站,No.152:東南極斷面,No.305:未來北極觀測系統,No.76:污染監測網等),探索極區未知領域。在北極區域還包括了一批人文科學和經濟學的研究計劃。由我國科學家提出和領銜的普里茲灣-埃默里冰架-冰穹A斷面科學考察與研究計劃(PANDA計劃)成為被國際科聯和世界氣象組織聯合委員會確定為第四次國際極地年核心研究計劃之一。
㈣ 國際極地年的介紹
國際極地年是一項國際南北極科學考察的重要活動,由國際科學理事會和世界氣象組織主辦,約五十年舉辦一次,第一次舉辦於1882年,最近一次於2007年舉辦,合共舉辦了四次。其活動目的是將科學家在極地上各時間、地點的研究整合,並界定重要的項目分工,藉以研究冰床消融、氣候變遷及極地環境變化等議題,並向普羅大眾介紹極地如何影響人類的生活。國際極地年被譽為國際南北極科學考察的「奧林匹克」盛會,在1957年至1958年國際地球物理年,開展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極地科學研究,直接促成了《南極條約》的誕生。由於歷史原因,中國未參加前3次國際極地年。
㈤ 國際年的國際年一覽
2015年:國際光年聚焦中國
2014年:國際家庭農業年
2013年:國際水合作年
2013年:國際藜麥年
2012年:國際合作社年
2012年:人人享有可持續能源國際年
2011年:國際森林年
2011年:非洲裔人國際年
2011年:國際化學年 2010年至2020年聯合國荒漠與防治荒漠化十年
2010年至2020年:道路安全行動十年(聯大在2010年3月通過決議)
201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年(聯大在2006年通過決議,將2010年設立為「國際生物多樣性年」,主題為「生物多樣性就是生命,生物多樣性也是我們的生命」。)
2010年:非洲和平與安全年(2009年8月31日,非洲聯盟解決沖突特別首腦會議發布的《的黎波里宣言》宣布2010年為非洲和平與安全年。)
2009年:天然纖維年
2008年10月20日起至2009年10月20日:世界抗癌痛年
2009年:國際天文年
2008年:國際地球年(2005年11月22日,第60屆聯大通過決議) 「國際地球年」與中國
2008年:國際土豆年
2008年:國際語言年;國際環境衛生年(第61屆聯合國大會通過)
2007年7月至2008年底:國際地球物理信息化年
2007年:第三個國際極地年暨地球物理年50周年
2007年:聯合國決定將2007年命名為「國際海豚年」,以加強對海豚的保護。
2006年至2015年:南亞區域合作聯盟減輕貧困10年
2006年:防治荒漠化國際年 2005年:1905年被譽為「愛因斯坦奇跡年」,為紀念「愛因斯坦奇跡年」100周年和愛因斯坦逝世50周年,2004年6月聯合國大會將2005年定為「世界物理年」。
2003年,聯合國第58屆大會通過決議,宣布從2005年至2015年為「生命之水」國際行動十年,主題是「生命之水」,從2005年3月22日的世界水日正式實施。
2005年:國際小額信貸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Microcredit)
2004年:國際稻米年
2003年:國際淡水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Freshwater)(2002年聯合國大會設立)
2002年:國際山年 (International Year of Mountains) ;國際生態旅遊年 (International Year of Ecotourism)
2001-2010年:世界兒童和平與非暴力文化國際十年 (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a Culture of Peace and Non-Voilencefor the Children of the World)
2001年:聯合國不同文明間對話年 (U.N. Year of Dialogue Among Civilizations) (第53屆聯大1998年11月4日決定設立)
2001年:國際志願者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Volunteers)
2000年:國際感恩年 (International Year of Thanksgiving) ;國際和平文化年 (International Year for the Culture of Peace) ;國際數學年 1999年:第一個百年-國際和平大會
(Centennial of the First - International Peace Conference)
1999年:國際老人年(聯合國1992年決定設立)
(International Year of Older Persons)
1998年:國際海洋年(第49屆聯大確立)(International Year of the Ocean)
1997-2006年:國際消除貧困第一個十年(第51屆聯大宣布設立)
(First United Nations Decade for the Eradication of Poverty)
1996年:國際消除貧困年(聯大1993年12月21日宣布設立)
(International Year for the Eradiction of Poverty)
1995年:各國人民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死難者國際年(聯大1994年12月2日宣布設立)
(Year of People's Commemoration of Victims of Second World War)
1995年:國際寬容年(聯大1993年12月20日確立)
1995-2004年:聯合國人權教育十年 (U.N. Decade for Human Rights Ecation)
1995年:國際青年年?
1994-2004年:世界土著人國際十年(聯大1993年12月21日確立)
(International Decade of the World's Indigenous People)
1994年:世界口腔衛生年 (World Year of Oral Health)
1994年:體育與奧林匹克理想國際年
(International Year of Sport and the Olympic Ideal)
1994年:國際家庭年(聯大1989年12月8月宣布設立)
(International Year of the Family)
1993-2003年:向種族主義和種族歧視進行戰斗的第三個行動十年
(Third Decade to Combat Racism and Racial Discrimination)
1993-2002年:亞太地區殘疾人十年(Asian and Pacific Decade of Disabled Persons)
1993-2002年:第二個非洲工業發展十年
(Second Instrial Development Decade for Africa)
1993年:世界土著人國際年
1992年:國際空間年(International Space Year)(第44屆聯大宣布)
1991-2000年:第二個非洲運輸與交通十年
(Second Transport and Communications Decade in Africa)
1991-2000年:聯合國禁止濫用麻醉品十年
(United Nations Decade Against Drug Abuse)
1991-2000年:聯合國第四個發展十年
(Fourth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Decade)
1990-2000年:鏟除殖民主義十年(聯大1988年11月22日設立)
(Decade for the Eradication of Colonialism)
1990-1999年:聯合國國際法十年(第44屆聯大宣布設立)
(U.N. Decade of International Law)
1990-1999年:第三個裁軍十年(聯大1990年11月9日決定設立)
(Third Disarmament Decade)
1990-1999年:國際減輕自然災害的十年(國際減災十年)(第44屆聯大決定設立)
(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Natural Disaster Rection)
1990年:國際掃盲年(International Anti-Illiteracy Year)
1988-1997年:世界文化發展十年 1987年:無家可歸者收容安置國際年(國際住房年)
(International Year of Shelter for the Homeless)
1986年:國際和平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Peace)
1985-1994年:亞洲及太平洋運輸和通訊十年
(Asian and Pacific Decace of Transport and Communications Decade in Africa)
1985年:國際森林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the Forests)
1984年:國際青年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Youth)
1985年:聯合國年
1983年:世界通信年(聯大1981年11月19日宣布)(World Communications Year)
1983-1993年:向種族主義和種族歧視進行戰斗的第二個行動十年
(Second Decade to Combat Racism and Racial Discrimination)
1983-1992年:第一個非洲工業發展十年
(First Instrial Development Decade for Africa)
1983-1992年:聯合國殘疾人十年 (U.N. Decade for the Disabled)
1982年:動員制裁南非種族主義政權國際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Mobilization for
Sanctions Against the Racist Regime of South Africa)
1981-1990年:第一個非洲運輸與交通十年
(First Transport and Communications Decade in Africa)
1981-1990年:聯合國第三個發展十年 (Third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Decade)
1981-1990年:國際飲水供應和環境衛生十年(第35屆聯大決定)
1981年:國際殘疾人年 (International Year for Disabled Persons)
1980-1990年:第二個裁軍十年 (Second Disarmament Decade) 1979年:國際兒童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the Child)
1978年:國際反對種族隔離年
1976-1985年:國際婦女十年 (U.N. Decade for Women)
1975年:國際婦女年(聯大1972年12月18日通過)
1974年:世界人口年
1973-1983年:向種族主義和種族歧視進行戰斗的第一個行動十年
(First Decade to Combat Racism and Racial Discrimination)
1972年:國際圖書年
1971-1980年:聯合國第二個發展十年 (Second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Decade)
1971年:反對種族主義和種族歧視行動國際年(與人種差別斗爭國際年)
1970-1980年:第一個裁軍十年(First Disarmament Decade)
1970年:國際教育年 1968年:國際人權年
1967年:國際旅遊年
1966年:國際米年
1965年:國際協助年
1964-1965年:太陽極小期國際觀測年
1961-1970年:聯合國第一個發展十年 (First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Decade)
1961年:世界種子年
1960年:世界精神衛生年 國際保健醫療研究年
1959-1960年:世界難民年
1957年:國際地球觀測年
㈥ 國際極地年的IPY3
第三次國際極地年( IPY3)
公元 2007.3-2009.3年
國際科聯 (ICSU)+世界氣象組織 (WMO)
成立了科學計劃工作組
目前有 31國家成立了 IPY國家委員會
39 個國際組織加入
提出了 470多個科學計劃
成立了 ICSU/WMO聯合委員會 ,國際計劃辦公室
㈦ 一些 極地 資料
極地地區--南極
古氣候和古環境的檔案室
由於南極大陸的冰蓋厚度深達幾百至幾千米,而且氣候極其寒冷,成冰過程中無融化現象,因而,冰川學家在研究南極大陸冰蓋的年齡及其形成的歷史過程時,採用了鑽取冰岩芯樣品的方法來測定冰川的年齡和形成過程。他們發現,從冰川的冰岩芯樣品中,不僅能測定冰川的年齡及其形成過程,還可以得到相應歷史年代的氣溫和降水資料,以及相應年代的二氧化碳等大氣化學成分含量,開辟了恢復古氣候和古環境的新的道路。
記載表明,從南極大陸冰蓋獲取的冰岩芯樣品,至今已超過2 000米,獲得了15萬年以前的古氣候和古環境資料。
怎樣從冰岩芯中獲取古氣候和古環境資料呢?
首先,談談怎樣獲取冰齡的資料。南極大陸冰蓋是由積雪本身的重量長年擠壓而成,稱作重力冰。在南極地區,由於氣溫低,積雪不融化,每年的積雪形成一層層沉積物,年覆一年,從底部至上逐漸形成一層層的冰層,越向上年代越新。冬季氣溫低,雪粒細而緊密;夏季氣溫高,雪粒粗而疏鬆;因而,冬夏季積雪形成的冰層之間具有顯著的層理結構差異,宛如樹乾的年輪一樣,用這種直觀的方法只可辨認約90米厚的冰層,代表近500年的冰沉積。
要測定100米以上深度的冰層年齡,必須採用氧同位素方法。
所謂氧的同位素,即同屬氧元素(O)但具有不同質量數的氧原子,如160,170和180就是氧的三種同位素。氧元素符號左上角的數就是它的質量數,顯然,180的質量大於160。180不易蒸發,160易蒸發。因而,在夏天高溫時,水中所含160減少,故180/160的值增加;冬天低溫時,180/160的值減小。據此,測定冰岩芯中各冰層的180/160值的變化,即可確定冰層的年齡,其比值的每一起伏為一年。
有了冰層的冰齡資料,再進一步確定各冰齡的氣溫和降水,便有了歷史氣候的最基本資料了。
原則上,可以根據各年冰層厚度來確定當年降水量。其條件是,必須選取風速很小地區的冰岩芯資料才能排除風吹雪的影響。如在南極內陸區域,由於風速小,冰芯資料最理想。
用冰岩芯提取古代氣溫資料的方法,可通過如下途徑來進行。
首先,實際測定一組現代南極冰蓋上某點的氣溫以及相應時間降雪中180/160的值,得到南極地區氣溫與180/160值關系的曲線;之後,把過去某一年冰層中180/160值與上述曲線比較,即可知道當年的氣溫。
原蘇聯科學家利用這種方法,測定了南極東方站0~2 038米的冰岩芯樣,從中提取了15萬年以來全球氣溫的變化資料。獲取古環境資料的方法可根據不同的大氣化學成分而定。
二氧化碳與氣候的密切關系,早為世界關注。因此,獲取二氧化碳歷史資料的問題首先得以提到日程。
在南極地區降雪堆積並擠壓成冰層的過程中,總會保留下冰間空穴,保存著當年的空氣。在分析冰岩芯樣品時,分析冰芯中滯留氧泡的大氣化學成分,即可測得其二氧化碳的含量。有了上述測定冰齡的前提,二氧化碳的歷史演變資料即可得到。
依照同樣方法,還可分析得到諸如甲烷、氮等氣體的歷史資料。
從冰岩芯樣品中還可分析其他各種元素成分的歷史資料,如硫,砷,氟,鉀……這些都是研究環境變化的重要依據。同鑽取冰岩芯樣品分析古氣候和古環境資料的思路一樣,從南極地區的湖底沉積中鑽取岩芯,也可得到古氣候和古環境的歷史資料。
南極自然環境
南極洲,位於南極點四周,為冰雪覆蓋的大陸,周圍島嶼星羅棋布。南極洲的面積,包括南極大陸及其島嶼面積共約1 400萬平方千米,佔世界陸地面積的10%,與美國和墨西哥面積之和相當,是中國陸地面積的1.45倍,是澳大利亞陸地面積的2倍,為世界第五大陸。
南極洲四周圍繞著多風暴且易結冰的南大洋,為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延伸,面積約3 800萬平方千米,為方便研究,被稱為世界第五大洋。
南極洲距離南美洲最近,中間隔著只有970千米的德雷克海峽。距離澳大利亞約有3 500千米;距離非洲約有4 000千米;與中國北京的距離約有12 000千米。
南極洲是由岡瓦納大陸分離解體而成,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陸,平均海拔2 350米。橫貫南極山脈將南極大陸分成東西兩部分。這兩部分在地理和地質上差別很大。東南極洲是一塊很古老的大陸,據科學家推算,已有幾億年的歷史。它的中心位於難接近點,從任何海邊到難接近點的距離都很遠。
南極洲有藏量豐富的礦物資源,目前已經發現的就有220多種,包括煤、鐵、銅、鉛、鋅、鋁、金、銀、石墨、金剛石和石油等。還有具有重要戰略價值的釷、鈈和鈾等稀有礦藏。據科學家估計,在羅斯海、威德爾海和別林斯高晉海蘊藏著150億桶的石油和3萬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南極洲煤的蘊藏量大約有5 000億噸。在東南極洲的維多利亞地以南煤的蘊藏量極為豐富,煤田面積達2萬平方千米。
在南極大陸的岩石或陡坡上惟一發現到的植物是最低等的植物,它們面北朝著太陽生長。生物學家在大陸的邊緣及附近的島嶼,已經發現約400種不同的苔蘚植物。在南極洲最溫暖的南設得蘭群島以外和南極半島的北部,也發現了兩種粉紅色的顯花植物。在夏天解凍的池塘里,還發現了200種淡水藻類。在雪地上也有藻類生長。
南極地區的動物主要有鯨、海豹和企鵝。它們從陸地周圍的海水中覓取食物。在20世紀50年代,南極海域的捕鯨量曾達到世界捕鯨量的70%左右。所捕獲的最大藍鯨,身長37.8米,為目前所知世界上最大的動物。南極海域生產名貴毛皮的海豹慘遭捕殺,現有6種海豹。生活在南極地區的企鵝有4種,即帝企鵝、阿德利企鵝、金圖企鵝和帽帶企鵝。帽帶企鵝大部分分布在南極半島。帝企鵝體型最大,高約122厘米,重達41千克;阿德利企鵝是南極洲最常見的鳥類,高約48厘米,重約5千克。南極洲的許多島上也有其他種類的鳥,包括雪鳥、信天翁、海鷗、賊鷗和燕鷗。南極洲還有一些不會飛的昆蟲。在南極點的483千米范圍內發現有粉紅色的小蟲生長。南極海域的特色之一是浮游生物如甲殼動物豐富,其中磷蝦的蘊藏量就有10億~50億噸。有些科學家認為,如果每年捕獲1億~1.5億噸,不會影響南大洋的生態平衡。
南極大陸的98%被冰雪覆蓋著。經過科學家多年的測量計算,南極冰蓋的總體積為2 800萬立方千米,平均厚度為2 000米,最大厚度為4 800米。最厚的冰蓋位於東南極洲的澳大利亞凱西站以東510千米處。南極大陸常年被冰雪覆蓋著,使得南極大陸,特別是東南極洲形成一個穹狀的高原,平均高度為2 350米,成為地球上最高的大陸,比包括青藏高原在內的亞洲大陸的平均高度要高2.5倍。但是如果不計這巨大的冰蓋,南極大陸的平均高度僅有410米,比整個地球上陸地的平均高度要低得多。南極洲的冰和雪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庫,全球90%的冰雪儲存在這里,占整個地球表面淡水儲量的72%。南極洲有眾多的冰川。其中,蘭伯特冰川是世界上最大的冰川,這條冰川充填在一條長400千米、寬64千米、最大深度為2 500米的巨大斷陷谷地中。它以每年平均350米的流速流注入海。南極洲四周的冰障有10多座。在羅斯冰架臨海的羅斯冰障長達900千米。平均高出海面50米,是南極洲最大的一座冰障。據專家測定,冰障在不斷地移動,羅斯冰障的前端一般每天移動3米,最快達4米。在南極大陸的毛德皇後地和阿黛利地的冰舌,向海中伸出100多千米,寬度達50多千米,高度20~30米。由於海冰從海岸向大洋延伸,南極大陸面積冬季和夏季相差甚大。科學家測定,在格林尼治子午線上,夏季南極大陸的直徑為3 600千米,而冬季可達5 400千米。
移動的島嶼
在南極周圍的海洋——南大洋中,漂浮著數以萬計的冰山,其體積之大,數量之多,遠遠超乎人們的想像。
冰山和浮冰不同,浮冰是海水凍成的海冰,冰山卻是從南極冰蓋分離出來的。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冰山從陸緣冰的邊緣分裂出來,成為南極海域獨具特色的象徵。據統計,南大洋的冰山大約有218 300座,平均每個冰山重10萬噸。
南大洋的冰山一般長幾百米,高出海面幾十米。大的冰山長度達到170千米。有的台狀冰山高出水面達到450米。1956年美國人觀測到一座罕見的大冰山,長333千米,寬96千米。這樣巨大的冰山,難道還不是移動的島嶼嗎?實際上,它的面積遠遠超過了大洋中的一些小島。像1987年10月初,羅斯冰架斷裂出一座冰山,長140千米,寬約40千米,高出水面225米,它的面積達到6 400平方千米。
冰山,在海上看起來似乎是靜止的,實際上它在移動,隨著海流的方向移動。由於南大洋的冰山體積大,海面溫度低,一般壽命可以維持10年左右才會慢慢消融,而北冰洋的冰山平均壽命僅有2~4年。
南大洋飄泊的大量冰山,雖然美麗壯觀,給大洋增色不少,但是對於航行在海上的船隻來說,冰山始終是可怕的威脅。尤其是在大霧迷漫、能見度很差的天氣,或者是夜航期間,船隻必須小心翼翼地避開冰山。現代化的考察船和其他船隻,配備了雷達裝置,能夠及時發現冰山,因而減少了和冰山相撞的危險。
白色的沙漠
南極是世界上最乾燥的大陸。
不同於撒哈拉大沙漠高溫少雨的典型熱帶沙漠氣候,南極大陸的乾旱卻是因為低溫寒冷造成的。據觀測記錄,整個南極大陸的年平均降水量只有55毫米。降雨量的多少從沿海?/
㈧ 什麼叫地球物理年隕石的形成
國際地球物理年
International Geophysical Year
博事候
國際地球物理年的組織機構是國際科學聯合會理事會下面的一個特別委員會。它的職責是全面規劃觀測項目,進行技術指導和負責出版工作。主席是S.查普曼,副主席是伯克納(L.V.Berkner),有67個國家正式參加國際地球物理年的觀測活動。
1950年 6月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URSI)在布魯塞爾舉行會議時,有些地球物理學者提議,將50年舉行一次的國際極年觀測活動改為25年舉行一次。這一提議得到
國際科學聯合會理事會等國際性組織的支持,並規定從1957年7月1日到1958年12月31日(為期18個月)世界各國共同對南北兩極、高緯度地區、赤道地帶和中緯度地區,進行一次全球性的聯合觀測。國際科學聯合會理事會就將第三屆國際極年改名為國際地球物理年(IGY)。
國際地球物理年也稱作第三次國際極地年,與北極考察史上最早的兩次國際合作考察計劃(1882年第一次國際極地年和1932年第二次國際極地年)一起,是北極屈指可數的幾次具有相當規模的國際合作活動。事實上,環北極國家在北極的科學考察歷史和規模都遠遠超過了南極。本世紀以來,已有近百艘船在北冰洋進行過數百航次的科學考察。目前在北極地區的各種考察站達數百個,此外至少有10艘以上的核潛艇以科學為名航行在北冰洋。然而直到1990年以前,北極卻沒有能夠形成類似於「南極條約」或「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那樣的統一有效的國際政治或國際科學組織,原因是北極的特殊地理位置給它被上了強烈的經濟、軍事和政治色彩。在現代經濟發展之前,北冰洋周邊陸地的領土歸屬問題已經全部解決。所以,環北極國家一般以各自領土為基地,在北冰洋及沿岸陸區進行獨立的科學考察和偵察監測。
國際地球物理年的科學研究內容十分廣泛,共有13個項目:①氣象學,②地磁和地電,③極光,④氣輝和夜光雲,⑤電離層,⑥太陽活動,⑦宇宙線與核子輻射,⑧經緯度測定,⑨冰川學,⑩海洋學,(11)重力測定,(12)地震,(13)火箭與人造衛星探測。國際地球物理年的活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以後的上地幔計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中國一開始參加了國際地球物理年的活動。中國科學院設置了相應的專門委員會,竺可楨副院長為主任委員。委員會進行了多種學科的觀測。當時因國際上有人製造「兩個中國」的局面,中國政府發表聲明中途退出此項計劃。但原定各種觀測活動仍照常進行,這一活動推動了中國地球物理學各分支學科的建立和發展。參加國際地球物理年觀測活動的佘山地震台為此(以及連續出版《地磁觀測報告》等)於1985年獲得國際地磁學和高空大氣學協會授予的「國際地球物理觀測百年紀念」金質獎章。
今年是國際地球物理年(IGY)50周年。為了紀念這一首次全球性的大規模科學研究合作活動,適應當前社會信息化、網路化的發展趨勢,國際測地與地球物理聯合會發起了地球物理信息化年活動:簡稱eGY,活動將於2007年7月正式宣布啟動,2008年底結束。今年還適逢中國地球物理學會成立60周年、趙九章先生誕生100周年、大氣物理研究所成立80周年,因此,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將組織參加國際地球物理信息化年活動,擴大我國地球物理界的國際影響。
隕石就是小行星、彗星或其碎片被地球引力俘獲,而墜入大氣層,在與大氣層劇烈的摩擦燃燒中剩下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