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戰時期有那幾次著名會議
1943年11月召開開羅會議,要求日本歸還中國領土;
1943年12月召開德黑蘭會議,提出英美蘇要協同作戰;1945年2月召開雅爾塔會議,決定建立聯合國;
1945年7月召開波茨坦會議,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程根本轉變的形勢下,1943年11月22 到26日,中、美、英三國政府首腦蔣介石、羅斯福、邱吉爾及其隨員在埃及首都開羅舉行會議,商討聯合對日作戰問題
『貳』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重要會議求詳細
四大國際會議 開羅會議 德黑蘭會議 雅爾塔會議 波茨坦會議
波茨坦會議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蘇、美、英3國首腦舉行波茨坦會議,決定戰後德國應非軍國主義化,實行民主化,肅清納粹主義。這次會議對戰後處置德國和歐洲和平問題確立了基本原則,達成某些協議,並預示了德國將出現分裂的局面。會議就結束對日作戰的條件和戰後處置日本的問題達成協議,協議以中、美、英三國共同宣言的形式發表,即《波茨坦公告》(見波茨坦會議)。蘇、美、英3國首腦舉行波茨坦會議,決定戰後德國應非軍國主義化,實行民主化,肅清納粹主義。這次會議對戰後處開羅會議 德黑蘭會議 雅爾塔會議 波茨坦會議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 1943年10月19~30日在莫斯科舉行蘇、美、英3國外交部長會議(見莫斯科會議),為即將召開的首腦會議進行准備。經與中國政府磋商發表美、英、蘇、中4國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1943年11月22~26日,美、英、中3國政府首腦在開羅舉行會議。開羅會議簽署的《開羅宣言》是戰後處理日本問題的主要國際文件。 (見彩圖蔣介石、F.D.羅斯福和W.L.S.丘吉爾(左起第1、2、3人)出席開羅會議(1943年11月))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蘇、美、英3國首腦在德黑蘭舉行會議。簽署《德黑蘭宣言》和《德黑蘭總協定》。會議決定1944年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部署,緩解了蘇、美、英 3國在對德作戰方針上的尖銳分歧,對1944年在歐洲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決定性勝利起了良好作用。會議對戰後重建世界和平的設想,為聯合國的誕生進一步奠定了基礎。波茨坦會議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蘇、美、英3國首腦舉行波茨坦會議,決定戰後德國應非軍國主義化,實行民主化,肅清納粹主義。這次會議對戰後處置德國和歐洲和平問題確立了基本原則,達成某些協議,並預示了德國將出現分裂的局面。會議就結束對日作戰的條件和戰後處置日本的問題達成協議,協議以中、美、英三國共同宣言的形式發表,即《波茨坦公告》(見波茨坦會議)。蘇、美、英3國首腦舉行波茨坦會議,決定戰後德國應非軍國主義化,實行民主化,肅清納粹主義。這次會議對戰後處開羅會議 德黑蘭會議 雅爾塔會議 波茨坦會議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 1943年10月19~30日在莫斯科舉行蘇、美、英3國外交部長會議(見莫斯科會議),為即將召開的首腦會議進行准備。經與中國政府磋商發表美、英、蘇、中4國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1943年11月22~26日,美、英、中3國政府首腦在開羅舉行會議。開羅會議簽署的《開羅宣言》是戰後處理日本問題的主要國際文件。 (見彩圖蔣介石、F.D.羅斯福和W.L.S.丘吉爾(左起第1、2、3人)出席開羅會議(1943年11月))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蘇、美、英3國首腦在德黑蘭舉行會議。簽署《德黑蘭宣言》和《德黑蘭總協定》。會議決定1944年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部署,緩解了蘇、美、英 3國在對德作戰方針上的尖銳分歧,對1944年在歐洲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決定性勝利起了良好作用。會議對戰後重建世界和平的設想,為聯合國的誕生進一步奠定了基礎。波茨坦會議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蘇、美、英3國首腦舉行波茨坦會議,決定戰後德國應非軍國主義化,實行民主化,肅清納粹主義。這次會議對戰後處置德國和歐洲和平問題確立了基本原則,達成某些協議,並預示了德國將出現分裂的局面。會議就結束對日作戰的條件和戰後處置日本的問題達成協議,協議以中、美、英三國共同宣言的形式發表,即《波茨坦公告》(見波茨坦會議)。蘇、美、英3國首腦舉行波茨坦會議,決定戰後德國應非軍國主義化,實行民主化,肅清納粹主義。這次會議對戰後處開羅會議 德黑蘭會議 雅爾塔會議 波茨坦會議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 1943年10月19~30日在莫斯科舉行蘇、美、英3國外交部長會議(見莫斯科會議),為即將召開的首腦會議進行准備。經與中國政府磋商發表美、英、蘇、中4國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1943年11月22~26日,美、英、中3國政府首腦在開羅舉行會議。開羅會議簽署的《開羅宣言》是戰後處理日本問題的主要國際文件。 (見彩圖蔣介石、F.D.羅斯福和W.L.S.丘吉爾(左起第1、2、3人)出席開羅會議(1943年11月))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蘇、美、英3國首腦在德黑蘭舉行會議。簽署《德黑蘭宣言》和《德黑蘭總協定》。會議決定1944年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部署,緩解了蘇、美、英 3國在對德作戰方針上的尖銳分歧,對1944年在歐洲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決定性勝利起了良好作用。會議對戰後重建世界和平的國的誕生進一步奠定了基礎。波茨坦會議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蘇、美、英3國首腦舉行波茨坦會議,決定戰開羅會議 德黑蘭會議 雅爾塔會議 波茨坦會議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 1943年10月19~30日在莫斯科舉行蘇、美、英3國外交部長會議(見莫斯科會議),為即將召開的首腦會議進行准備。經與中國政府磋商發表美、英、蘇、中4國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1943年11月22~26日,美、英、中3國政府首腦在開羅舉行會議。開羅會議簽署的《開羅宣言》是戰後處理日本問題的主要國際文件。 (見彩圖蔣介石、F.D.羅斯福和W.L.S.丘吉爾(左起第1、2、3人)出席開羅會議(1943年11月))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蘇、美、英3國首腦在德黑蘭舉行會議。簽署《德黑蘭宣言》和《德黑蘭總協定》。會議決定1944年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部署,緩解了蘇、美、英 3國在對德作戰方針上的尖銳分歧,對1944年在歐洲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決定性勝利起了良好作用。會議對戰後重建世界和平的設想,為聯合國的誕生進一步奠定了基礎。波茨坦會議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蘇、美、英3國首腦舉行波茨坦會議,決定戰後德國應非軍國主義化,實行民主化,肅清納粹主義。這次會議對戰後處置德國和歐洲和平問題確立了基本原則,達成某些協議,並預示了德國將出現分裂的局面。會議就結束對日作戰的條件和戰後處置日本的問題達成協議,協議以中、美、英三國共同宣言的形式發表,即《波茨坦公告》(見波茨坦會議)。蘇、美、英3國首腦舉行波茨坦會議,決定戰後德國應非軍國主義化,實行民主化,肅清納粹主義。這次會議對戰後處開羅會議 德黑蘭會議 雅爾塔會議 波茨坦會議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 1943年10月19~30日在莫斯科舉行蘇、美、英3國外交部長會議(見莫斯科會議),為即將召開的首腦會議進行准備。經與中國政府磋商發表美、英、蘇、中4國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1943年11月22~26日,美、英、中3國政府首腦在開羅舉行會議。開羅會議簽署的《開羅宣言》是戰後處理日本問題的主要國際文件。 (見彩圖蔣介石、F.D.羅斯福和W.L.S.丘吉爾(左起第1、2、3人)出席開羅會議(1943年11月))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蘇、美、英3國首腦在德黑蘭舉行會議。簽署《德黑蘭宣言》和《德黑蘭總協定》。會議決定1944年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部署,緩解了蘇、美、英 3國在對德作戰方針上的尖銳分歧,對1944年在歐洲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決定性勝利起了良好作用。會議對戰後重建世界和平的開羅會議 德黑蘭會議 雅爾塔會議 波茨坦會議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 1943年10月19~30日在莫斯科舉行蘇、美、英3國外交部長會議(見莫斯科會議),為即將召開的首腦會議進行准備。經與中國政府磋商發表美、英、蘇、中4國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1943年11月22~26日,美、英、中3國政府首腦在開羅舉行會議。開羅會議簽署的《開羅宣言》是戰後處理日本問題的主要國際文件。 (見彩圖蔣介石、F.D.羅斯福和W.L.S.丘吉爾(左起第1、2、3人)出席開羅會議(1943年11月))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蘇、美、英3國首腦在德黑蘭舉行會議。簽署《德黑蘭宣言》和《德黑蘭總協定》。會議決定1944年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部署,緩解了蘇、美、英 3國在對德作戰方針上的尖銳分歧,對1944年在歐洲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決定性勝利起了良好作用。會議對戰後重建世界和平的設想,為聯合國的誕生進一步奠定了基礎。波茨坦會議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蘇、美、英3國首腦舉行波茨坦會議,決定戰後德國應非軍國主義化,實行民主化,肅清納粹主義。這次會議對戰後處置德國和歐洲和平問題確立了基本原則,達成某些協議,並預示了德國將出現分裂的局面。會議就結束對日作戰的條件和戰後處置日本的問題達成協議,協議以中、美、英三國共同宣言的形式發表,即《波茨坦公告》(見波茨坦會議)。蘇、美、英3國首腦舉行波茨坦會議,決定戰後德國應非軍國主義化,實行民主化,肅清納粹主義。這次會議對戰後處開羅會議 德黑蘭會議 雅爾塔會議 波茨坦會議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 1943年10月19~30日在莫斯科舉行蘇、美、英3國外交部長會議(見莫斯科會議),為即將召開的首腦會議進行准備。經與中國政府磋商發表美、英、蘇、中4國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1943年11月22~26日,美、英、中3國政府首腦在開羅舉行會議。開羅會議簽署的《開羅宣言》是戰後處理日本問題的主要國際文件。 (見彩圖蔣介石、F.D.羅斯福和W.L.S.丘吉爾(左起第1、2、3人)出席開羅會議(1943年11月))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蘇、美、英3國首腦在德黑蘭舉行會議。簽署《德黑蘭宣言》和《德黑蘭總協定》。會議決定1944年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部署,緩解了蘇、美、英 3國在對德作戰方針上的尖銳分歧,對1944年在歐洲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決定性勝利起了良好作用。會議對戰後重建世界和平的開羅會議 德黑蘭會議 雅爾塔會議 波茨坦會議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 1943年10月19~30日在莫斯科舉行蘇、美、英3國外交部長會議(見莫斯科會議),為即將召開的首腦會議進行准備。經與中國政府磋商發表美、英、蘇、中4國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1943年11月22~26日,美、英、中3國政府首腦在開羅舉行會議。開羅會議簽署的《開羅宣言》是戰後處理日本問題的主要國際文件。 (見彩圖蔣介石、F.D.羅斯福和W.L.S.丘吉爾(左起第1、2、3人)出席開羅會議(1943年11月))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蘇、美、英3國首腦在德黑蘭舉行會議。簽署《德黑蘭宣言》和《德黑蘭總協定》。會議決定1944年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部署,緩解了蘇、美、英 3國在對德作戰方針上的尖銳分歧,對1944年在歐洲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決定性勝利起了良好作用。會議對戰後重建世界和平的設想,為聯合國的誕生進一步奠定了基礎。波茨坦會議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蘇、美、英3國首腦舉行波茨坦會議,決定戰後德國應非軍國主義化,實行民主化,肅清納粹主義。這次會議對戰後處置德國和歐洲和平問題確立了基本原則,達成某些協議,並預示了德國將出現分裂的局面。會議就結束對日作戰的條件和戰後處置日本的問題達成協議,協議以中、美、英三國共同宣言的形式發表,即《波茨坦公告》(見波茨坦會議)。蘇、美、英3國首腦舉行波茨坦會議,決定戰後德國應非軍國主義化,實行民主化,肅清納粹主義。這次會議對戰後處開羅會議 德黑蘭會議 雅爾塔會議 波茨坦會議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 1943年10月19~30日在莫斯科舉行蘇、美、英3國外交部長會議(見莫斯科會議),為即將召開的首腦會議進行准備。經與中國政府磋商發表美、英、蘇、中4國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1943年11月22~26日,美、英、中3國政府首腦在開羅舉行會議。開羅會議簽署的《開羅宣言》是戰後處理日本問題的主要國際文件。 (見彩圖蔣介石、F.D.羅斯福和W.L.S.丘吉爾(左起第1、2、3人)出席開羅會議(1943年11月))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蘇、美、英3國首腦在德黑蘭舉行會議。簽署《德黑蘭宣言》和《德黑蘭總協定》。會議決定1944年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部署,緩解了蘇、美、英 3國在對德作戰方針上的尖銳分歧,對1944年在歐洲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決定性勝利起了良好作用。會議對戰後重建世界和平的開羅會議 德黑蘭會議 雅爾塔會議 波茨坦會議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 1943年10月19~30日在莫斯科舉行蘇、美、英3國外交部長會議(見莫斯科會議),為即將召開的首腦會議進行准備。經與中國政府磋商發表美、英、蘇、中4國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1943年11月22~26日,美、英、中3國政府首腦在開羅舉行會議。開羅會議簽署的《開羅宣言》是戰後處理日本問題的主要國際文件。 (見彩圖蔣介石、F.D.羅斯福和W.L.S.丘吉爾(左起第1、2、3人)出席開羅會議(1943年11月))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蘇、美、英3國首腦在德黑蘭舉行會議。簽署《德黑蘭宣言》和《德黑蘭總協定》。會議決定1944年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部署,緩解了蘇、美、英 3國在對德作戰方針上的尖銳分歧,對1944年在歐洲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決定性勝利起了良好作用。會議對戰後重建世界和平的設想,為聯合國的誕生進一步奠定了基礎。波茨坦會議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蘇、美、英3國首腦舉行波茨坦會議,決定戰後德國應非軍國主義化,實行民主化,肅清納粹主義。這次會議對戰後處置德國和歐洲和平問題確立了基本原則,達成某些協議,並預示了德國將出現分裂的局面。會議就結束對日作戰的條件和戰後處置日本的問題達成協議,協議以中、美、英三國共同宣言的形式發表,即《波茨坦公告》(見波茨坦會議)。蘇、美、英3國首腦舉行波茨坦會議,決定戰後德國應非軍國主義化,實行民主化,肅清納粹主義。這次會議對戰後處開羅會議 德黑蘭會議 雅爾塔會議 波茨坦會議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 1943年10月19~30日在莫斯科舉行蘇、美、英3國外交部長會議(見莫斯科會議),為即將召開的首腦會議進行准備。經與中國政府磋商發表美、英、蘇、中4國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1943年11月22~26日,美、英、中3國政府首腦在開羅舉行會議。開羅會議簽署的《開羅宣言》是戰後處理日本問題的主要國際文件。 (見彩圖蔣介石、F.D.羅斯福和W.L.S.丘吉爾(左起第1、2、3人)出席開羅會議(1943年11月))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蘇、美、英3國首腦在德黑蘭舉行會議。簽署《德黑蘭宣言》和《德黑蘭總協定》。會議決定1944年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部署,緩解了蘇、美、英 3國在對德作戰方針上的尖銳分歧,對1944年在歐洲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決定性勝利起了良好作用。會議對戰後重建世界和平的開羅會議 德黑蘭會議 雅爾塔會議 波茨坦會議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 1943年10月19~30日在莫斯科舉行蘇、美、英3國外交部長會議(見莫斯科會議),為即將召開的首腦會議進行准備。經與中國政府磋商發表美、英、蘇、中4國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1943年11月22~26日,美、英、中3國政府首腦在開羅舉行會議。開羅會議簽署的《開羅宣言》是戰後處理日本問題的主要國際文件。 (見彩圖蔣介石、F.D.羅斯福和W.L.S.丘吉爾(左起第1、2、3人)出席開羅會議(1943年11月))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蘇、美、英3國首腦在德黑蘭舉行會議。簽署《德黑蘭宣言》和《德黑蘭總協定》。會議決定1944年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部署,緩解了蘇、美、英 3國在對德作戰方針上的尖銳分歧,對1944年在歐洲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決定性勝利起了良好作用。會議對戰後重建世界和平的設想,為聯合國的誕生進一步奠定了基礎。波茨坦會議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蘇、美、英3國首腦舉行波茨坦會議,決定戰後德國應非軍國主義化,實行民主化,肅清納粹主義。這次會議對戰後處置德國和歐洲和平問題確立了基本原則,達成某些協議,並預示了德國將出現分裂的局面。會議就結束對日作戰的條件和戰後處置日本的問題達成協議,協議以中、美、英三國共同宣言的形式發表,即《波茨坦公告》(見波茨坦會議)。蘇、美、英3國首腦舉行波茨坦會議,決定戰後德國應非軍國主義化,實行民主化,肅清納粹主義。這次會議對戰後處開羅會議 德黑蘭會議 雅爾塔會議 波茨坦會議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 1943年10月19~30日在莫斯科舉行蘇、美、英3國外交部長會議(見莫斯科會議),為即將召開的首腦會議進行准備。經與中國政府磋商發表美、英、蘇、中4國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1943年11月22~26日,美、英、中3國政府首腦在開羅舉行會議。開羅會議簽署的《開羅宣言》是戰後處理日本問題的主要國際文件。 (見彩圖蔣介石、F.D.羅斯福和W.L.S.丘吉爾(左起第1、2、3人)出席開羅會議(1943年11月))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蘇、美、英3國首腦在德黑蘭舉行會議。簽署《德黑蘭宣言》和《德黑蘭總協定》。會議決定1944年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部署,緩解了蘇、美、英 3國在對德作戰方針上的尖銳分歧,對1944年在歐洲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決定性勝利起了良好作用。會議對戰後重建世界和平的開羅會議 德黑蘭會議 雅爾塔會議 波茨坦會議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 1943年10月19~30日在莫斯科舉行蘇、美、英3國外交部長會議(見莫斯科會議),為即將召開的首腦會議進行准備。經與中國政府磋商發表美、英、蘇、中4國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1943年11月22~26日,美、英、中3國政府首腦在開羅舉行會議。開羅會議簽署的《開羅宣言》是戰後處理日本問題的主要國際文件。 (見彩圖蔣介石、F.D.羅斯福和W.L.S.丘吉爾(左起第1、2、3人)出席開羅會議(1943年11月))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蘇、美、英3國首腦在德黑蘭舉行會議。簽署《德黑蘭宣言》和《德黑蘭總協定》。會議決定1944年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部署,緩解了蘇、美、英 3國在對德作戰方針上的尖銳分歧,對1944年在歐洲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決定性勝利起了良好作用。會議對戰後重建世界和平的設想,為聯合國的誕生進一步奠定了基礎。波茨坦會議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蘇、美、英3國首腦舉行波茨坦會議,決定戰後德國應非軍國主義化,實行民主化,肅清納粹主義。這次會議對戰後處置德國和歐洲和平問題確立了基本原則,達成某些協議,並預示了德國將出現分裂的局面。會議就結束對日作戰的條件和戰後處置日本的問題達成協議,協議以中、美、英三國共同宣言的形式發表,即《波茨坦公告》(見波茨坦會議)。蘇、美、英3國首腦舉行波茨坦會議,決定戰後德國應非軍國主義化,實行民主化,肅清納粹主義。這次會議對戰後處開羅會議 德黑蘭會議 雅爾塔會議 波茨坦會議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 1943年10月19~30日在莫斯科舉行蘇、美、英3國外交部長會議(見莫斯科會議),為即將召開的首腦會議進行准備。經與中國政府磋商發表美、英、蘇、中4國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1943年11月22~26日,美、英、中3國政府首腦在開羅舉行會議。開羅會議簽署的《開羅宣言》是戰後處理日本問題的主要國際文件。 (見彩圖蔣介石、F.D.羅斯福和W.L.S.丘吉爾(左起第1、2、3人)出席開羅會議(1943年11月))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蘇、美、英3國首腦在德黑蘭舉行會議。簽署《德黑蘭宣言》和《德黑蘭總協定》。會議決定1944年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部署,緩解了蘇、美、英 3國在對德作戰方針上的尖銳分歧,對1944年在歐洲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決定性勝利起了良好作用。會議對戰後重建世界和平的開羅會議 德黑蘭會議 雅爾塔會議 波茨坦會議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 1943年10月19~30日在莫斯科舉行蘇、美、英3國外交部長會議(見莫斯科會議),為即將召開的首腦會議進行准備。經與中國政府磋商發表美、英、蘇、中4國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1943年11月22~26日,美、英、中3國政府首腦在開羅舉行會議。開羅會議簽署的《開羅宣言》是戰後處理日本問題的主要國際文件。 (見彩圖蔣介石、F.D.羅斯福和W.L.S.丘吉爾(左起第1、2、3人)出席開羅會議(1943年11月))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蘇、美、英3國首腦在德黑蘭舉行會議。簽署《德黑蘭宣言》和《德黑蘭總協定》。會議決定1944年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部署,緩解了蘇、美、英 3國在對德作戰方針上的尖銳分歧,對1944年在歐洲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決定性勝利起了良好作用。會議對戰後重建世界和平的設想,為聯合國的誕生進一步奠定了基礎。波茨坦會議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蘇、美、英3國首腦舉行波茨坦會議,決定戰後德國應非軍國主義化,實行民主化,肅清納粹主義。這次會議對戰後處置德國和歐洲和平問題確立了基本原則,達成某些協議,並預示了德國將出現分裂的局面。會議就結束對日作戰的條件和戰後處置日本的問題達成協議,協議以中、美、英三國共同宣言的形式發表,即《波茨坦公告》(見波茨坦會議)。蘇、美、英3國首腦舉行波茨坦會議,決定戰後德國應非軍國主義化,實行民主化,肅清納粹主義。這次會議對戰後處開羅會議 德黑蘭會議 雅爾塔會議 波茨坦會議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 1943年10月19~30日在莫斯科舉行蘇、美、英3國外交部長會議(見莫斯科會議),為即將召開的首腦會議進行准備。經與中國政府磋商發表美、英、蘇、中4國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1943年11月22~26日,美、英、中3國政府首腦在開羅舉行會議。開羅會議簽署的《開羅宣言》是戰後處理日本問題的主要國際文件。 (見彩圖蔣介石、F.D.羅斯福和W.L.S.丘吉爾(左起第1、2、3人)出席開羅會議(1943年11月))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蘇、美、英3國首腦在德黑蘭舉行會議。簽署《德黑蘭宣言》和《德黑蘭總協定》。會議決定1944年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部署,緩解了蘇、美、英 3國在對德作戰方針上的尖銳分歧,對1944年在歐洲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決定性勝利起了良好作用。會議對戰後重建世界和平的礎。波茨坦會議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蘇、美、英3國首腦舉行波茨坦會議,決定戰後德國應非軍國主義化
『叄』 二戰中兩次具有國際性的會議是什麼
開羅會議(英語:Cairo Conference),代號「六分儀」會議,亦稱第一次開羅會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4次高峰會議之一,會期為1943年11月23日至26日,由中華民國、英國、美國在埃及開羅召開,三國領袖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兼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英國首相丘吉爾、美國總統羅斯福出席,商討反攻日本的戰略及戰後國際局勢的安排,制定盟軍合作反攻緬甸的戰略及援華方案,會後公布開羅宣言,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歸還一切侵佔的土地,塑造戰後東亞的新局勢。開羅會議確立中國成為世界四強的地位,對中國政治上意義重大;戰略方面,雖然會上決議和承諾許多未予實行,行動計劃一再延期和更改,最終仍達成立中、英、美三國聯手反攻緬甸的目的。
雅爾塔會議(Yalta Conference)是美國(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英國(溫斯頓·丘吉爾)和蘇聯(約瑟夫·維薩里昂諾維奇·斯大林)三個大國在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之間在黑海北部的克里木半島的雅爾塔皇宮內舉行的一次關於制定戰後世界新秩序和列強利益分配問題的一次關鍵性的首腦會議。 會議的主要內容有:戰後處置德國問題、波蘭問題、遠東問題、聯合國問題 。目的是討論歐洲戰後重組問題。雅爾塔會議對於緩和反法西斯盟國之間的矛盾、加強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協調對德日的作戰行動、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進程以及在二戰後懲處戰爭罪犯、消除納粹主義和軍國主義勢力影響等起了重要作用,對戰後世界格局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
『肆』 兩次二戰期間的召開的重要會議是
慕尼黑會議
希特勒在德國上台以後,積極策劃發動新的世界大戰。1938年,他把侵略矛頭指向德國東邊的捷克斯洛伐克。當時,德國力量並不大,如果英、法等國加以制止,是可以遏止住的。但是,英國首相張伯倫和法國總理達拉第非常害怕戰火燒到自己身上,決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當作犧牲品,用來換取德國不侵略自己的保證。
為了拍賣捷克斯洛伐克,張伯倫從1938年9月15日到22日,僅一星期內,兩次飛往德國和希特勒會談,將捷克斯洛伐克作為禮物送給德國,慫恿希特勒進攻蘇聯。1938年9月20日,張伯倫第二次飛往德國,這一次正式拍板成交,英、法、德、意四國首腦——張伯倫、達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慕尼黑的褐色「元首宮」里開始會談。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也被帶到了會議大樓,但只能呆在會議廳隔壁的房間里坐冷板凳,等待最後的判決。第二天凌晨1時,四國在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區移交德國的協定上簽了字。當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走出「元首宮」後,捷克政府的代表才被叫進會議廳。幾小時後,捷克政府正式宣布接受「慕尼黑協定」。
英、法用出賣捷克斯洛伐克換來了有希特勒共同簽字的四國所謂「再也不想彼此交戰」的宣言書。在張伯倫和達拉第看來,讓德國進捷克斯洛伐克,就為德國打開了東進的大門,把禍水潑向蘇聯的勾當告成了。所以,當9月30日張伯倫回到倫敦時,竟得意忘形地揮舞著那張有希特勒簽字的紙片,對那些歡迎他的政府要員和社會名流們說道:「我的好朋友,這是我們的時代的和平!」其實,這是希特勒使用的「聲東擊西」的手法。就是在慕尼黑會議時,希特勒對墨索里尼說:「終有一天我們將並肩對英國和法國作戰。」1930年3月,德國就侵佔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9月1日,德國就以突然襲擊波蘭掀起了對英、法的全面帝國主義戰爭。張伯倫以「損人的目的開始,以害己的結果告終」。
後來「慕尼黑」成了為了自私目的而犧牲他國利益、縱容侵略的行為的代名詞開羅會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3年11月22~26日,中國、美國、英國三國政府首腦在開羅舉行的國際會議。參加會議的有美國總統F.D.富蘭克林·羅斯福、英國首相W.L.S.溫斯頓·丘吉爾和中國國民黨政府主席蔣介石。1943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根本轉變的一年,為了加強反法西斯同盟國之間在軍事和政治上協調行動,討論制定聯合對日本作戰計劃和解決遠東問題,決定舉行這次會議。會議簽署了《中美英三國開羅宣言》,簡稱《開羅宣言》 。會議結束後,《開羅宣言》經I.V.斯大林同意於1943年12月1日公布於世。宣言聲明:對日作戰的目的在於制止並懲罰日本侵略;剝奪日本自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在太平洋地區所奪得或佔領之一切島嶼;日本攫取的中國的領土,如滿洲(中國東北)、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在相當期間,使朝鮮自由獨立。宣言最後宣稱:將堅持長期作戰以迫使日本無條件投降。
《開羅宣言》是確定日本侵略罪行及戰後處理日本問題的重要國際文件。
波茨坦會議
1945年7月7日至8月2日,斯大林、杜魯門和丘吉爾(會議後期為新任首相艾德禮)在柏林西市的波茨坦舉行二次大戰期間的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三國首腦會議。會議討論了佔領德國的基本原則,規定解除德國全部武裝,摧毀一切軍事工業和納粹組織,懲辦戰犯,實行政治生活民主化,經濟上消滅過分集中現象,實現分散化。關於波蘭西部疆界問題,規定德國原來的東部領土,以及不歸蘇聯管轄的一部分東普魯士及原但澤自由區,均由波蘭政府管轄。英美同意與波蘭全國統一臨時政府建立外交關系。會議決定盡快組織國際法庭,對戰犯進行審判。英美還同意將哥尼斯堡及附近地區割讓給蘇聯。會議還討論了對日作戰、賠款等問題,並作了規定。蘇聯在會上重申按時參加對日作戰。8月2日三國首腦簽署了《蘇美英三國柏林(波茨坦)會議議定書》。會議期間,7月26日發表了《中美英三國促今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報》,當時蘇聯因沒有對日宣戰暫未簽署,在8月對日宣戰後正式承認了這項公告。波茨坦會議對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具有重要意義,但會議也表明,隨著戰爭接近尾聲,英美同蘇聯之間的矛盾和斗爭日益激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德國投降以後,為了解決處置德國和戰後歐洲的一系列問題,蘇聯、美國、英國三國政府首腦於1945年7月17日--8月2日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舉行了會議。這是戰爭期間三國首腦舉行的第三次會議。參加會議的有斯大林、杜魯門和丘吉爾以及三國的外長等。羅斯福已於4月12日因腦溢血逝世,杜魯門第一次代表美國參加會議。會議進行中正值英國大選,因此丘吉爾半途回國參加大選,落選後由新任英國工黨首相艾德禮及新外長貝文於7月28日參加了最後幾天的會議。
會議討論了德國問題、波蘭問題、奧地利問題、締結和約接納聯合國會員等一系列問題,會議的重點是德國問題。經過激烈的爭論,會議確定了美、蘇、英、法四國管制和處置德國的政治及經濟原則。會議規定,徹底鏟除納粹主義和軍國主義,消滅壟斷組織,在民主基礎上重建德國政治生活。關於德國賠償問題,確定「蘇聯所提的賠償要求,將以沒收德國境內蘇占區的資產及相應的德國國外投資予以滿足」。此外,蘇聯還可以從西方佔領區所拆遷的工業設施中無償得到10%和以商品支付的15%作為賠償。「美國、英國以及有權獲得賠償的其他國家的賠償要求,將自西部各佔領區及相應的德國國外投資予以滿足」。會議還決定,把原德國東普魯士的哥尼斯堡(今加里寧格勒)及其鄰近地區讓予蘇聯。
會議在討論波蘭問題時,三國決定承認波蘭臨時民族統一政府。對波蘭西部邊界,認為最後劃定應待和平會議解決,但「三國政府首腦同意,在波蘭西部邊界最後劃定之前,原德國的東部領土由波蘭政府管轄,不得視為蘇聯在德佔領區的一部分」。
波茨坦會議還討論了對日作戰問題,並通過了《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日本霸佔中國的東北、台灣、澎湖列島等地要歸還中國。這項公告是以美、英、中三國共同宣言的形式公布的。後來蘇聯出兵對日作戰時,也正式在《公告》上簽字,所以《波茨坦公告》最後成為四國的對日共同宣言。
波茨坦會議就義大利和原德國附屬國問題、西班牙問題、控制黑海海峽等問題進行了討論,並重申要審判主要戰爭罪犯。這次會議是三大國首腦在戰爭期間召開的最長的一次會議,也是最後一次會議。它對於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具有重大意義,為建立戰後新秩序打下了基礎,對戰後國際關系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伍』 二戰四大會議的主題分別是什麼
四大國際會議主題:
1、1943年11月召開開羅會議,要求日本歸還中國領土;
2、1943年12月召開德黑蘭會議,提出英美蘇要協同作戰;
3、1945年2月召開雅爾塔會議,決定建立聯合國;
4、1945年7月召開波茨坦會議,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
(5)二戰開的國際會議有哪些擴展閱讀
1、開羅會議
1943年11月22日到26日,美、英、中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在埃及首都開羅召開國際會議,主要商討了三國聯合對日作戰的問題。
確定了推動東南亞戰區及中國戰區戰局,改變作戰態勢,在緬甸地區實施小規模突擊戰,打通滇緬路等一系列作戰方針,會議還發表了《美英中三國開羅宣言》。
根據《開羅宣言》的庄嚴宣告:「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從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在太平洋上所奪得或佔領之一切島嶼;在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台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
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務將日本驅逐出境;我三大盟國稔知朝鮮人民所受之奴隸待遇,決定在相當時期,使朝鮮自由與獨立。」
「根據以上所認定之各項目標,並與其他對日作戰之聯合國目標相一致,我三大盟國將堅忍進行其重大而長期之戰爭,以獲得日本之無條件投降。」
2、德黑蘭會議
1943年11月28日到12月1日,美、英、蘇三大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在伊朗首都德黑蘭召開德黑蘭會議,德黑蘭會議是二戰中美、英、蘇三大國召開的第一次首腦會議。主要討論了盟國對德國法西斯聯合作戰以及歐洲第二戰場的開辟問題。
在這次會議上,由於美國領導人羅斯福、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取得了一致意見,英國領導人丘吉爾最終放棄在地中海地區,即英美從地中海進攻義大利,再向巴爾干進軍的戰略方案。
三國首腦達成最終協議:進攻西歐的「霸王」行動和進攻法國南部的戰役於1944年5月(實際於1944年6月)同時發動。
會議還就戰後成立國際組織問題、戰後德國的處置問題和波蘭邊界問題、蘇聯對日作戰問題等內容進行了討論。會議最終簽署了《蘇、美、英三國德黑蘭宣言》和《蘇、美、英三國德黑蘭協定》。
3、波茨坦會議
1945年5月德國法西斯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歐洲戰場勝利結束。為了商討戰後德國的處置問題和解決戰後歐洲的秩序問題。
以及爭取蘇聯盡早對日作戰,1945年7月17日—8月2日在德國柏林西郊波茨坦,美、英、蘇三大國召開首腦會議,會議著重討論了戰後德國問題、波蘭問題以及蘇聯對日作戰的問題。
在此次會議中還發表了《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茲坦公告》(簡稱《波茨坦公告》),提出日本帝國主義必須無條件投降,開羅宣言必須得到實施,日本軍隊應完全解除武裝並交還其所侵佔的土地。
4、雅爾塔會議
1945年2月4日—11日,在蘇聯克里米亞半島的雅爾塔召開了英、美、蘇三國首腦會議,主要討論了關於德國的佔領、賠款和解除法西斯武裝等問題,其它還有關於波蘭疆界、聯合國以及蘇聯對日作戰的問題。
在此次會議上,蘇聯承諾在德國投降後2—3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其條件是:維持外蒙古的現狀,庫頁島南部及鄰近島嶼交還蘇聯,大連商港國際化,蘇聯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蘇、中共同經營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千島群島須交予蘇聯。
『陸』 二戰哪四次國際會議
1943年11月,美、英、中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在開羅會晤,通過《開羅宣言》
1943年12月召開德黑蘭會議,蘇、美、英商定在1944年5月開辟歐洲第二戰場,蘇聯在歐洲戰事結束後參加對日作戰,「聯合國家」將組建一個「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國際組織。
1945年2月召開雅爾塔會議, 是反法西斯聯盟最重要的一次會議,會議作出的決定對戰後世界格局有著巨大影響
1945年7月召開波茨坦會議,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1943年11月召開開羅會議,
1943年12月召開德黑蘭會議,
1945年2月召開雅爾塔會議,
1945年7月召開波茨坦會議,
『柒』 列表整理二戰同盟國召開的重要國際會議
1941年12月22日~1942年1月14日,美英華盛頓會議
1943年1月14日~1月24日,美英卡薩布蘭卡會議
1943年5月22日~5月25日,美英三叉戟會議
1943年8月17日~8月24日,美英第一次魁北克會議
1943年9月11日~9月16日,美英第二次魁北克會議
1943年11月22日~11月26日,中美英開羅會議
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美英蘇德黑蘭會議
1945年2月4日~2月11日,美英蘇雅爾塔會議
1945年5月8日,中美英波茨坦會議
『捌』 一戰,二戰戰爭期間與戰爭之後都有哪些重要會議通過了哪些決議
一戰後召開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巴黎和會簽訂了《凡爾賽和約》;華盛頓會議上簽訂了《四國條約》、《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和《九國公約》。一戰後成立了國際機構——國際聯盟。通過這兩次會議重新分割了世界,建立了一戰後的世界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緩和、協調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
二戰期間召開了開羅會議、雅爾塔會議等,雅爾塔會議達成協議有:對戰敗後的德國實行分區佔領;蘇聯在歐洲戰爭結束三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成立聯合國。二戰後成立的國際組織是聯合國。
『玖』 求二戰期間所有重要會議
1.開羅會議(1943.11~12)
國家--中美英
內容--<開羅宣言>聲明盟國堅持對日作戰,日本侵佔的中國領土必須歸還.
作用--三國協同對日作戰.
2.德黑蘭會議(1943.11~12)
國家--蘇美英
內容--通過三國在對德作戰中一致行動和戰後合作的宣言,決定開辟歐洲第二戰場.
作用--三國協同對德作戰.
3.雅爾塔會議(1945.2)
國家--蘇美英
內容--徹底消滅德國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懲辦戰犯,以實現戰後德國民主化.
作用--加速了德國法西斯的滅亡.
4.波茨坦會議(1945.7~8)
國家--蘇美英
內容--重申雅爾塔會議關於處理德國問題的精神,中,英,美在會議期間發表《波茨坦公告》.
作用--中,蘇,美,英共同對日作戰,加速了日本法西斯滅亡.
『拾』 一戰和二戰期間六次重要國際會議名稱
一戰期間
1、凡爾賽會議
2、華盛頓會議
二戰期間
1.開羅會議(1943.11~12)
國家--中美英
內容--<開羅宣言>聲明盟國堅持對日作戰,日本侵佔的中國領土必須歸還.
作用--三國協同對日作戰.
2.德黑蘭會議(1943.11~12)
國家--蘇美英
內容--通過三國在對德作戰中一致行動和戰後合作的宣言,決定開辟歐洲第二戰場.
作用--三國協同對德作戰.
3.雅爾塔會議(1945.2)
國家--蘇美英
內容--徹底消滅德國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懲辦戰犯,以實現戰後德國民主化.
作用--加速了德國法西斯的滅亡.
4.波茨坦會議(1945.7~8)
國家--蘇美英
內容--重申雅爾塔會議關於處理德國問題的精神,中,英,美在會議期間發表《波茨坦公告》.
作用--中,蘇,美,英共同對日作戰,加速了日本法西斯滅亡.